第一篇:“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
民情调查体会
回顾总结近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有几点体会和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感谢党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关怀,因为这次“三万”活动,才让我有机会真正接触现实农村,真正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需所想所忧。同时,我也深知领导对我们工作组的厚望和信任,期待和关怀。要求我们年轻干部要深入农村,扑下身子当好入户调查的“潜水员”,努力做到不仅“身”要下,而且“心”要下,更要耐得住寂寞,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真正让我们年轻干部受锻炼,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让老百姓得实惠。
1、进一步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这次“三万”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将三个月的驻村工作,我也深切感受到,做农村工作,首先要增进对农民的感情。只有对农民有了感情,才能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致富。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农村工作,才能听到农民的心里话、真心话,工作起来才能顺利,也容易见到实效。只有对农民有感情,把农民当兄弟,才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正如一小品中说的那样,城里大多数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善待农民,就是善待自己;关爱农民,就是关爱兄弟。
2、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磨炼了意志
我们在驻村期间严格遵守“六不准”纪律,坚持只予不取,只帮忙,不添乱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省农业厅干部的良好工作作风,展现了省农业厅干部的新形象、新面貌、新风采。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代表的是省农业厅的形象,甚至代表的是整个省直机关干部的形象。所以,在走访农户时,我们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和农民打成一片。听取意见时态度诚恳,认真做好记录,对国家的政策能做解释的进行解释,对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答应一定向上级反映,尽量取得农民的理解。
3、进一步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
1)熟悉强农惠农政策。这次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宣传政策。要向农民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首先就要做到自己先了解。通过每天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学习,我对相关政策法规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亲身入户宣传,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想法,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些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农村工作能力。三个月以来,通过向农民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实践学习,入户走访调查,了解了农村的基本面貌,政策落实情况。因为农村是我们的主战场,农民是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农村工作能力对我们农业战线的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在入户走访时,十分注意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学习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用群众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切实提高了我做农村工作的能力。
3)锻炼观察与写作能力。通过入户走访,深入调查,收集第一手素材,培养了我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反映事物的特点。通过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撰写民情日记,工作总结及调研报告,亲身动手实践各种文体和形式的材料,写作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4、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工作组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组长、副组长领导措施得力,组员服从安排,团结同志,经常沟通协调,通力协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的良好集体氛围。
第二篇:“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2
“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
在“三万”活动之初,保安镇政府要求所有工作队员“沉下去”,要充分了解农村现状。而现在,不知不觉当中三个月过去了,作为工商所工作组的成员,随队驻村入户走访工作紧张、忙碌。
原来我也在农村工作过,但在这次民意调查过程中,通过和他们接触,我发现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通村公路的硬化、小楼房的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环境的改善,农户电器的置办等等,在这些物质的欲望满足之后,他们的所思所盼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所以说我并不真正了解他们。通过走访调查,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具体到此次“三万活动”,就是要带着“五心”走访入户。
一是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失。走访入户前,我们认真了解了全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走访农户的类型、农户对党的政策的知晓情况、农户对基层干部的认知情况等。
二是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我们在走访过程
中,尽可能地到农户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和夸奖的语气,重点了解他们对当前政策形势的了解情况,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设等,让群众“掏心窝子”,实话实说。对于有些村民当面不愿说的话,在“三万”活动初期召开群众会时,我向所到的几个组的全体村民们公布了我的手机号码,希望能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和期盼。或许就是
这一小的举动,很多村民向我打电话,和我诉说一些家长里短,向我反映一些困难和问题。
三是带着真心去走访,切实排忧解难。走访过程中,我们不乏碰到少数老百姓对我们开展的活动不理解、不配合,我们总是视群众的事为自己的事,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和农民打成一片;因人而异、力所能及地化解心结,解决困难和问题。在走访调查期间,我们向该村发放宣传手册等资料300余册;筹资2000元对困难家庭进行了走访和慰问;对全村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以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目前正在撰写调研报告。
四是带着爱心去走访,做好结合文章。工作性质决定妇
联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村委会发展经济,更不可能为他们修路、架桥、改水,但我们充分发挥了我们的工作优势,用爱心感化村民,用诚恳的态度听取他们的意见,认真做好记录,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联系。
五是带着责任心去走访,做到正面引导。在走访座谈时,我们时刻注意谈话的方式方法,对老百姓反映的怨气不挖根问底,对国家的政策能做解释的进行解释,对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答应一定向上级反映,尽量取得农民的理解,避免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和引发新的上访事件。
通过近三个月的工作,不仅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当前农村的一些情况,更重要的是让我在活动中发现了不足,对自身价值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作为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在今后的工
作中,我一定会勤于思考,积极拓展思路,结合该村实际,因地制宜,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切实为民解难。
第三篇:“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1
“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
回顾总结近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有几点体会和收获与大家共享。通过这次活动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感谢党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关怀,因为这次“三万”活动,才让我真正接触农村现实,真正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需所想所忧。同时,我也深知领导对我们工作组的厚望和信任,期待和关怀。要求我们年轻干部要深入农村,扑下身子当好入户调查的“潜水员”,努力做到不仅“身”要下,而且“心”要下,更要耐得住寂寞,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真正让我们年轻干部受锻炼,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让老百姓得实惠。
一、进一步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
根据镇政府的要求,这次“三万”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近三个月的驻村工作,我也深切感受到,做农村工作,首先要增进对农民的感情。只有对农民有了感情,才能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致富。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农村工作,才能听到农民的心里话、真心话,工作起来才能顺利,也容易见到实效。只有对农民有感情,把农民当兄弟,才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正如一小品
中说的那样,城里大多数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善待农民,就是善待自己;关爱农民,就是关爱兄弟。
二、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磨炼了意志
我们在驻村期间严格遵守“六不准”纪律,坚持只予不取,只帮忙,不添乱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工商基层干部的良好工作作风,展现了工商基层干部的新形象、新面貌、新风采。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代表的是市工商局、基层工商所的形象,甚至代表的是整个工商系统的形象。所以,在走访农户时,我们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和农民打成一片。听取意见时态度诚恳,认真做好记录,对国家的政策能做解释的进行解释,对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答应一定向上级反映,尽量取得农民的理解。
三、进一步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
1、熟悉强农惠农政策。这次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宣传政策。要向农民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首先就要做到自己先了解。通过每天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学习,我对相关政策法规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亲身入户宣传,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想法,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些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农村工作能力。三个月以来,通过向农民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实践学习,入户走访调查,了解了农村 的基本面貌,政策落实情况。因为农村是我们的主战场,农民是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农村工作能力对我们农业战线的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在入户走访时,十分注意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学习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用群众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切实提高了我做农村工作的能力。
3、锻炼观察与写作能力。通过入户走访,深入调查,收集第一手素材,培养了我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反映事物的特点。通过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撰写民情日记,工作总结及调研报告,亲身动手实践各种文体和形式的材料,写作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四、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工作组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组长、副组长领导措施得力,组员服从安排,团结同志,经常沟通协调,通力协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的良好集体氛围。
第四篇:“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鲁宜霖)
“三万”活动民情调查体会
3月8日至6月初,按照局“三万”工作组的统一安排,我们所有队员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为主题到竹溪县蒋家堰镇黑沟、关垭子、岳王庙和蔓荆沟村扎实开展“三万”活动。在这4个村中,蔓荆沟村的经济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弱,现谈谈我对这个村的感受和体会。
一、村情村貌
蔓荆沟村位于蒋家堰镇西北部,地处山沟,距外街公路出口3公里。9个村民小组,430户,1716人,其中:农业人口1660人;全村总面积7.2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36亩,其中:水田678亩。农民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生猪、耕牛、小鸡等畜牧种养业。该村有卫生室1个、学校1所,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由于该村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偏僻,而且一直没有进入市县镇级扶贫村的帮扶计划里,再加上村上没有集体经济,一些村民外迁到其他地方生活,另一些村民长期在外打工。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
二、感受体会
1、要带着五心走访入户 在走访入户、了解民意的过程中,蔓 荆沟村的村民给我留下了善良、朴实的印象,有些容易交流。但是也有少部分村民大半时间都是在村上或是家里,不习惯与外来人接触,提防心理较重。这是由于他们的地理环境没有关垭子村的窗口优势,公共设施没有岳王庙村去兴建完善,扶贫帮扶没有黑沟村那样列入计
划,村民的生活条件比较苦。工作队从客观实际出发总结出要真正地与蔓荆沟的村民交上朋友必须要带着五心和他们沟通。一是诚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二是真心,力所能及,排忧解难;三是细心;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四是爱心,结合实际,兴办实事;五是责任心,正面引导,尽职尽责;如何才能做到五心呢?这就要把走访或遇到的每一位村民真正当做我们的亲人朋友,全面掌握农民所思、所忧、所盼,真正“走进屋、坐上凳、写上本、记上心",心近才能生情。这次进村入户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只有放下所谓的干部“架子”,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农民才会真正与你交朋友,把你当“一家人”,向你说实话、道实情,这样隔阂自然就消除了,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2、积极为村民兴办实事 在市审计局的努力下,蔓荆沟村获得了竹溪县委政府为其帮助修建去年7.18洪水冲毁堰渠的修复启动资金,现在恢复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村民们看到了我们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自然地加深了对我们的感情。办实事、促发展是这次“三万”活动的落脚点,工作队可以根据单位情况结合农村实际力所能及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秭归县委书记罗平烺同志通过“三万”活动的真实感受撰写出《爱民十戒书》警示当地基层干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虔诚度,把群众来信当家信,把群众事当家事,常怀一颗利民、惠民的心。这也启发到我在从事基层工作时要全面掌握村民的所思、所忧、所盼,切实做一些对老百姓有益、有用、有效的工作促进他们和谐生活。
3、农村工作要深入基层 比其他三个联系村而言,工作队了解到蔓荆沟村的教育资源、公共设施、集体经济相对匮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较多,村民多数干的是体力活,工资待遇低;村干部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苦于困难多,阻力大,坚持不下来。工作队根据走访情况结合该村实际鼓励他们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制定了蔓荆沟村建设规划、村规制度和民约,希望他们能兴建出自己的支柱产业带动全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基层情况很复杂,现实困难和问题很多,光在书本中是难以找到最佳答案的。所以要通过实践,到农村,下农田,入农户中寻找答案。我相信紧密联系基层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当亲人,把农民当老师,知识会在相互学习中积累地越来越多,处理和解决农村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因此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
虽然“三万”活动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三万”精神会永传承。通过这次活动,我一定谨记《爱民十戒书》的中心思想,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发扬识大体、顾大局、会干事、能吃苦,有激情、善创新,争先进、创一流的作风;持续关注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关心“三万”联系村的整体发展状况,力所能及地为村民们做点事。(鲁宜霖)
第五篇:市财政局“三万”工作组民情调查体会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一次亲民大行动,是一次向农民学习、倾听农民声音、汇聚农民智慧、促进农民致富的大走访、大调研。3个多月来,我们“带着感情入农户,带着头脑访民情”,与竹山县官渡镇当地农民朋友交心谈心,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在精神上得到了提升,总的体会如下。
一、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3月16日,我们访问了官渡镇街道居委会五组(前楠竹村),有这样一户村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田里拉着牛犁田,就喊他歇一会儿,在地头攀谈起来。老人家姓余,今年57岁了,女儿出嫁,儿子今年25岁,也已结婚成家,在竹山县买了房,20多万,家里就剩下他和老伴,种地,养老。老人家告诉我,家里以前很穷,儿子读书时家里连油都吃不起,但是现在日子好了。儿子在北京一家工厂当上了小主管,一个月工资5000多,儿媳妇工资也有3000多。我们问他要是都在家里种地的话,买得起城里的房子吗?他说买不起。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户农民,穷了两三辈子还没有脱贫致富,怎么才能富起来了呢?在之后的入户访问中,我开始关注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了解他们贫困或致富的原因。
官渡镇楼房村,全村唯一的一栋2层楼房,矗立在村口,特别显眼。楼房的主人叫闵远兴,今年60岁了,在家里种地、养老,儿子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房地产销售,收入很高,以前的土坯房年久失修,2009年年底儿子就掏钱盖了这栋2层楼房。楼房村4组村民陈绪森,今年55岁了,三个儿子在珠海格力空调公司工作了,大儿子月薪6000,以前家里很穷,但是现在他什么心都不操了,就等着儿子回来盖楼房娶媳妇了。像这样的致富农民不在少数,这里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贫富的对比,我还发现贫困的农户小农思想严重,只局限于传统种植养殖业,而致富的头脑活泛,积极发展产业,或者外出寻找门路;贫困的文化素质较低,进取心不强,满足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而致富的家庭文化素质较高,积极谋求致富路径,学习新技术。
由此,我得到的体会是:一户农民,穷了两三辈子要脱贫致富,关键是人,是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出新型的农村劳动力,要么从事新型农村产业致富,要么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致富。不然再好的政策,再多的补贴,也不能脱贫致富。总之一句话,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村面貌虽然改善较快,但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地处山区的官渡镇还没有系统的农田水利设施,楼房村和蒲溪村农田水利建设几乎为零。高山电压一直不稳,电力设施恢复慢。今年3月下旬,竹山县南部遭遇大雪,楼房村因雪灾停电两周,移动通讯同时中断。
我们联系的四个村,村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的问题。造成饮水难的原因:农民饮水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更缺乏有效的管理,用水的人不交水费,所以常常停水。上学难的原因: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整个官渡镇只有一所幼儿园和完全小学。楼房村和蒲溪村一些到了上幼儿园年龄的小孩无学可上,因为上学路对他们来说太远了,家长在镇上租房子专门照看小孩上学成本又太高。行路难的原因:主要是投入不足,另外规划不尽合理。蒲溪村通村水泥路仅2.5公里,有3个组连机耕道都不通,出村无水泥路桥,以两条小索桥与省道相连,农民买化肥农机,贩卖山竹只能肩挑背扛,村委会、镇政府都无钱修路。
4月20日,我在楼房村走访的时候,一位农民在门外叹气:“什么时候共产党把路修道门口就好了”,我出门一看,他正扛着种烟要用的化肥往对面山上走,那里只有崎岖的小路。一些村民对我说,就是有钱了,也盖不了楼房,搞不成新农村建设,因为交通不便。我深刻体会到,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老百姓改善基础设施的愿望强烈。
三、产业是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走访过程中,老百姓告诉我,楼房村过去没有发展产业的时候,路不通,到官渡镇一次来回要走4天;电不通,全村没有一台电视;房子都是黄泥土坯墙,没有水泥操场。但是2006年开始,通过大力发展烤烟产业,烟草公司给了很多项目。通过烟草配套,楼房村通了第一条水泥路,村民到镇上去坐车只要2个小时,饮水状况也大大改善。楼房村村民收入也因为烤烟大幅度提高。2009年楼房村发展烤烟1400亩,产值330万,被评为“湖北省经济强村”、“湖北省特色产业村”。2010年发展烤烟750亩,产值150万,人均纯收入达到4228元。村民都买的起电视了,洗衣机、冰箱在楼房村也不少见。有些村民还修整、美化了房屋。村书记杜祖武告诉我,现在楼房村贫富差距在拉大,发展了烤烟的农民收入增长快,基本上每家都有存款。而没有发展烤烟,也没有外出打工,就在家里种地的农民,只能维持温饱。
烤烟是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双增收”产业。按照“中山茶果生物油、高山药果特烟菜、城郊菜果观光园”的原则,楼房村可以继续扩大烤烟产业规模,力争2012年达到2000亩。但是我也发现楼房村烤烟产业存在的风险。一是种植面积受计划控制,波动性大。近几年楼房村的烤烟面积是2009年1400亩,2010年750亩,2011年1360亩;二是自然风险较大。烟叶生产受天旱、风灾、病虫害等影响较大;三是生态风险大。楼房村大量的成材树木被砍伐用于烤烟,长此以往,木材资源将难以为续,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产业的持续性,必要的时候,要进行转型。
四、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
村干部是上级决策的落实者,是村民的主心骨、带头人。村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些村的村干部老龄化严重,精力明显不济,事业心不足,抱成守旧。少数村干部搬到集镇或者县城居住,心思不在村里。但是,楼房村的4名村干部平均年龄仅33岁,又是烤烟种植大户,创业理想、精神活力明显高于其它村。
4月19日,完成了当天的走访工作,我和村委会主任樊孝军谈起了产业风险。他信心满满地讲到,每发展一项产业都有风险,最主要的是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对楼房村来说,一方面要抓住这几年烤烟的机遇,大干快干,扩大烤烟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发展一些宜林产业,在增收的同时保护环境。这位年轻有位、富有远见的村主任,让我看到了新一代农村干部的能力和魄力,也让我看到了楼房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相信,楼房村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五、惠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器
几乎是每一项惠农政策都与财政部门相关。因此,我非常注重结合财政职能开展“三万”工作。从一开始的入户调查的时候,我就关注惠农政策的落实是否到位,老百姓对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有什么意见。在我们自己设计的入户调查表中,我专门加了老百姓关于惠农政策的宣传、落实等方面的意见提问。
在走访中,我发现惠农政策的落实并不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工作还有改进空间。比如,有些政策宣传不到位,老百姓还不知晓,例如阳光雨露培训计划;有些政策落实存在漏洞,比如粮食补贴存在少数村民外出务工,土地撂荒,补贴照领现象,五保、低保落实程序不规范;有些政策力度不够,如扶贫搬迁,实际搬迁成本约5-6万元/户,补助标准为5000元/户,对高山贫困户来说根本不够;有些政策在制定上,还需要完善,比如“两免一补”的生活补贴存在着标准单一,没有和教育规律结合等问题。官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非常赞赏我对“两免一补”的看法。我对以上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并把有些问题写进了综合调研报告。不管做什么工作,我觉得都要抱着“学习无止境,改进无止境”的思想。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规范的过程。
总而言之,此次活动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全市“农业抓产业,农民抓就业,农村抓事业”这条农村工作主线的正确性、权威性、指导性。农民只有能就业,或者发展了产业,才能脱贫致富;农村只有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新农村建设,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农民才能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作者系十堰市财政局“三万”工作组组员 吴茂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