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9: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小编推荐]》。

第一篇: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小编推荐]

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城市农民工在城里上学的子女是被城市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幼小的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形成了自卑、逆反、封闭、仇视等不良心理。文章从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家长、学校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1.形成的原因

进城农民工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于是只要稍有条件,就不惜承担比在老家学校更多的教育费用,让子女在城里上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城市上学,由于城市优越的师资和教育硬件,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比在农村老家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容易成长为栋梁之才;但由于农民工子女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城里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进入城市学校后,他们会感觉无所适从,自身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落后,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或封闭心理,加上同学或多或少的排斥和鄙视,甚至会产生仇视的不良心理倾向。

1.1 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

1.1.1 现实落差。

目前中国农村大多还是比较穷困的,到处是破旧的房屋,泥泞的街道,简陋的校舍,数量有限的商品。城里的热闹、繁华、直插云霄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他们感到新鲜、惊奇和兴奋,他们渴望融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但城市的公办学校因为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升学率等原因都采取各种措施少收农民工子女,环境差、教学质量堪忧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成了农民工子女无奈的选择。他们幼小的心灵在到处碰壁的入学过程中遭到创伤,处处遭受的冷遇、歧视给他们带来迷惑、彷徨,若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造成自卑、自闭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导致青少年犯罪。

1.1.2 个性失衡。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艰难使父母无暇管教他们,因而他们懂事早,自理能力强,很小就能帮助家里料理一些家务,性格也开朗,有着城里孩子缺少的独立坚强的品质。来到城市后,由于乡下人的身份,黝黑的皮肤,夹杂

口音的普通话,卫生习惯的差异,学习的适应慢等问题而受同学奚落、孤立和排斥。没能迅速改变和适应的他们感到自卑,在学校自我感觉是“二等公民”,孩童应有的激情与活力在他们身上很快泯灭,成为了班级中懦弱孤单的一份子。在无人关爱、缺少朋友、处处遭受冷遇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自卑、孤僻的性格,时间久了便成为问题少年。

1.1.3 价值观倒置。

农民工的善良、朴实、真诚,潜移默化在子女身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诚实守信、敢做敢当、乐于助人的性格。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少了许多娇气,在生活上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但在城市学校,这些优点却成了城市孩子歧视农村孩子的理由,“憨”、“傻”、“笨”、“脏”是城市孩子对大多数农村孩子的评价,于是在学校便形成了两个天然的隔膜很深的阵营。农村孩子在班级中被孤立、忽视和歧视,于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质疑,若不能及时输导,容易成为社会大染缸的牺牲品。

1.2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家长因素

1.2.1 经济状况低下。

农民工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职业技术、技能上的不足,作为城市廉价劳动力已成事实,故其生活水平也极端低下。他们每天辛勤劳动赚得的生活费少得可怜,不可能为孩子提供除必要学习外的任何其他开支,学校和班级中开展的要额外交费的活动他们照例不能参加,他们也越来越孤立。很多人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因贫困产生的不满则可能引发犯罪。长期强烈的不公平感、被孤立排斥感会导致强烈的仇视报复心理。一些小事就会引发他们步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1.2.2 教育方式简单。

由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农民工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自己学历低,无法辅导其课程,因此农民工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遇到孩子犯错或被老师批评时很多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不打难成才”的教育方法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3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学校因素

1.3.1 教师失范。

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作用,而成为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作为一个教师,对待学生要公正、公平。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一些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存有偏见的教师,在处理城乡孩子的争端时,容易偏袒城市孩子;在教学上忽视农民工子女;在语言上没有顾忌到农民工子女的自尊心而伤害了孩子;另外,因为城乡学习进度不一样,农村孩子学习基础薄弱,不可避免会影响班级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对老师和学校的业绩考核会有所影响,所以有些老师就会流露出不乐意的态度和鄙视的语言。

1.3.2 同辈拒纳。

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学校里经历两个不同的同辈群体,一类是与自身不一样的城市同辈,一类是与自身一样来自外地的农村同辈。虽然他们是同龄人,属于同辈群体,但他们在受教育的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同辈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城市同辈排斥农村同辈,使本来在班级中人数就少的农民工子女越发孤独和消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2.解决策略

如何使这些农民工子女真正享受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基本权利?如何使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也能健康成长?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2.1 政策扶持

要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入学和平等地接受教育。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逐步解决学生的书本费、杂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并要求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提出了意见。政策制定得好,但由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不同而难以落实。政府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做定期检查,以监督政策是否得到切实执行,并提供便利服务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负担。

2.2 学校重视

学校在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上,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文件,给予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老师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消除等级观念和城乡歧视,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引导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应不断地向学生传输平等、团结、友爱观念,转变城里孩子和家长的偏见,帮助他们培养宽容心和博爱精神;教师要主动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更好地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2.3 家长配合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父母在工作之余应多跟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解决心中的疑问,及时将心

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相对于物质的需求,心灵的孤寂更可怕,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家长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子女,勉励子女努力学习,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子女的心理、学习等情况,与老师共同“对症下药”。农民工父母对子女要理解、尊重、宽容、平等,要启发、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4社会关注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工的辛苦劳作,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就没有城里人的便利生活。他们为城市做出的巨大贡献,理应享受相应的市民权利。所以农民工及其子女没有任何理由被歧视、被排挤,学校、老师、城市孩子及其家长都应该抛开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排斥和歧视,给予他们以平等人的尊严。

2.5 农民工子女应自尊、自立、自强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自己的观念。首先,农民工子女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信只有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最终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其次,坚信“自古英才出寒门”,正视贫困的现实,不与人攀比,化外界的压力为自己奋斗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次,发扬自己的优点,比如勤奋、俭朴、诚实、乐于助人等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弘扬农村孩子的存在价值,来赢得城里人的尊重和友谊。

进城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队伍逐年壮大,就学中的心理问题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党和各级政府也在综合各界智慧想办法动脑筋制定政策使农民工子女能容易入学、快乐上学、健康成才,为农民工子女茁壮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了政府的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的配合,相信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一定能够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贾桂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科技资讯,2008(1).[2]朱媛.农民工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3]武春玲.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3).[4]叶琴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的有效作为.唯实,2007(12).[5]许丽芬.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社会科学,2009(2).

第二篇: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及治理思路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实践观察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在我国,称这些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人群为“农民工”。他们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许多农民工在其工作稳定之后,便把子女接到身边。因而,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便不断增多,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是农民工聚集的区域, 因而这些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并简要探讨其成因。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了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指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的政策,使得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在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率、随迁子女城市教育体系发展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模化、专业化、安全保障等方面都有了长远的进步。然而,由于受现行城乡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许多进城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义务教育资源机会不均等,失学率、辍学率高,学业失败突出,社会歧视,心理压力大等现象仍然是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依然严峻。北京有30多万农民工子女,由于入学读书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首都北京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依旧困难,入学机会不平等。

因户籍制度和城镇公办学校资源的限制,随迁子女完全就读于公办学校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在调研过程中证实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办学校学位数量确实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随迁子女的入学要求。二是获得有限公办学校学位的门槛高。“虽然借读费、择校费已被严令禁止,但“自愿捐资助学”等替代形式却悄然升起,这让很多随迁子女只能“望门兴叹”上一代人的弱势在弱小的下一代人身上继续在延续,“起跑线”依然难见真正的公平”①。三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非常繁琐。来京务工农民的子女,要想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必须首先由他们的家长或监护人出具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务工就业证、户口簿等证明、证件,向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对符合就读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的适龄子女,开具标注“农民子女”字样的“在京借读证明”。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依然无法保证,就学质量不公平。

与公办学校相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逊色很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许多都大多数为家族化管理,“丈夫当校长,妻子管财务,亲戚朋友当老师。”“校长多为中等学历,还有文盲和半文盲。一部分人有过教师经历,相当数量都是‘转岗’过来了的。”②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正式的有经验的老师很少,而音乐、体育、自然、英语等课程的师资更是缺乏。“主要为公立学校离退休教师、农村学校外流教师、待业求职大学生以及文化程度较高的进城务工者,许多教师都是临时从 ①② 徐小霞,张翠娥《弱势在延续——农民工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J] 《青年探索》2005,(04).吴焰:《农民工子弟学校:取缔与漂泊》,《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11-12-14:第一版。教,”代一两年课就走人,根本没有教学经验和责任心。据农民工子弟学校负责人反映,多数教师只是把子弟学校作为进入城市就业的一个跳板,一旦找到收入更好的工作,就会离开学校;二是教学设施缺乏。农民工子弟学校大都举办在农民工居住稠密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在偏僻荒凉的郊区,环境恶劣。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有的是推倒原来厂房重建;有的是在原来的厂房上添加一层作为教室;有的是租用废弃的厂房。它们的场地狭窄、校舍简陋,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因为办学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而没有合法的办学资格,农民工子弟学校经常处于“动荡漂泊”的状态。三是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多数农民工一般在节假日要返乡,孩子多随父母一起提前离开学校,这直接影响了孩子正常的教育时间,也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制约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户籍制度、财政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及部分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一)户籍门槛限制。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按户口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妨碍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2006 年修订后的新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说明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责任主要由他们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承担,当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流动到一个城市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想要在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是很困难的。新 《义务教育法》同时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按户口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流动人口,特别是为农民工子女打破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以实现其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要真正享受平等受教育权,仍然还要面对户籍的障碍。虽然现在户籍制度有所淡化,但涉及到农民工子女能否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时,户籍制度的作用又显现出来,户口本这一小本本依然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差异的无形标志。由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是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的,城市教育资源“理所当然”就是具有城市户籍儿童的公共产品,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其农村户籍自然被拒之门外。虽然在一些地方“捐资助学”可以跨越户籍这一门槛,但农民工显然是力不从心。

(二)财政体制制约。

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应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我国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将很大比重用在发展高等教育上,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缺乏且不合理。在现行的“分税制”下,中央财力较高,但没有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较弱,却承担了人数众多的义务教育责任,其财权与事权严重脱节。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规范、数额小,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真正需要。因此,使得地方政府在承担巨大的教育经费投入上遭受很大的困难。缺乏专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制度也是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重要财政根源。我国的政府预算科目表一直存在着过于粗略的弊端。不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所有资金的用途,并且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并没有体现在政府收支分类之中。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自然无人问津。

(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及资源投入量都在提升,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享受不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也被城市的公共服务排斥在外,成为公共服务的边缘化地带。从社会公平角度看, “农民工这股贡献了我国经济增长13% 的力量不仅自身不能普享社会公共服务的雨露,其子女也被排除在外,这显然已经是整个制度的缺失问题了”③。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例如,“自愿捐资助学”就是在国家 禁止“择校费”、“助学费”后产生的新名词,成为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一道门槛。这种 “换汤不换药”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使得国家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而且会给农民工、特别是那些弱小随迁子女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

三、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如何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子女,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首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北京的重要篇章。针对我们以上分析的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状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描述以及对问题背后的成因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地位

中国实行的是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50年来,这种户籍管理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使得人们由于出身地不同导致了天然的身份的差异。出生地、身份的不同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的权利,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受到相对的剥夺,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生存和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政府应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二元化社会的整体变革,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从户口性质上取消城乡居民的差别,实现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二)、改革教育财政体制,建立灵活有效的投入机制

无论是对政府而言,还是对学校而言,或是对农民工而言,“缺钱”成为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最大难题。而作为基本国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属性上就是公共物品,财政责无旁贷。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较大的增加,如农村的“两免一减”政策等,但区域分块的投入机制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不仅如此,随着随迁子女流出,流出地的教育资源还出现了低效率配置。所以,在加大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投入机制。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两个方案:其一,改革现行的区域分块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具体而言, 在维持基本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育经费分配制度,把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改善接纳随迁子女学校和地方的办学条件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其二,设立专项资金。各地应该在中央专项教育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以适应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需求的灵活变化。

(三)、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

政府应善待民办学校,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弟学校或简易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是,从实践来看,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尤其是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是公立学校,对一些所谓的不达标甚至“不合法”的民办或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取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必须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③ 张爱婷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08).进行相应的规范。当前尤其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主体和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动机,规范办学行为,聘请教育专业人员主持学校工作和教学管理活动,鼓励学校的教师参与本地区的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与其它学校之间必要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

另外,公办学校在各方面都要比农民工子弟学校优越一些,包括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在还不能完全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下,要通过政府的管理,促进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作。更明确的说,就是要借鉴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帮扶机制,建立起公办学校对口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帮扶机制,包括学生交流、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以使农民工子弟学校健康发展,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调查

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寒假实践报告

(一)农民工子女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不容乐观的现实

随着发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进城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子女大量随父母进城求学。然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为了养家糊口而整天忙于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关心他们的子女,再加之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他们与城市孩子的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这些不仅给农民工子女的求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也造成了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有认知偏差、情感失落、自我封闭、自卑心逆反心理、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二)走访范围

关于“关爱农民工子女”我走访了我们村附近的几个村及周边的学校,我村位于贵州省剑河县太拥乡。

(三)走访对象及内容

走访从太拥小学以及太拥乡走访了20名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问卷,又和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需求及存在哪些问题。同时,我也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和班上有农民工子女的班主任进行访谈,通过听取孩子们、学校老师们的看法和意见以及上网查阅全国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掌握和分析农民工子女的现实状况。此外,我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通过进入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观察居住环境,实地与孩子们的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对农民工子女的生长环境,物质水平、日常所需等掌握了一定的材料。

(四)、通过走访了解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我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缺乏管教和课外学习能力,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

1.义务教育问题 :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2.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3.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安全困境: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在生理健康上,由于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本身营养就不容乐观,农民工又无法或几乎不能给孩子提供医疗保险,当孩子们生病的时候也是往往不能上大医院看病。农民工子女的生理健康受到了威胁。

第二、在心理健康上,缺乏关爱、受到歧视、内心自悲:农民工子女多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资,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社会环境的改变、竞争压力等一些原因使更多的农民工最大时间的在外务工。而随父母进城后,他们普遍感到城里生活的巨大反差。又加上经常变换居住地,生活的不稳定以及缺乏关爱和沟通,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暴躁冷漠,戒备心理较强。对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农民工子女少了父母的陪伴性格发生改变关于人身安全困境,许多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复杂,对于大城市的治安形势又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因为忙于生计,经常让孩子自己玩或托付给不熟悉的人员代管。孩子年幼无知,自身防范意识差,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给未成年儿童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五)问题解决对策

1学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心理不健康等诸多问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调节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有效的学辅导,帮助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有效地排除他们的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压抑的心理低谷,培养其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成绩。其中家住一组的留守儿童王婷婷,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的生活都只有靠老人来管理、教育。而她的爷爷身体多病,没有文化,根本无法教育孩子,管孩子的吃都困难,在学习上是一点不懂,更不重视。因此,我和她爷爷谈心、讲道理„„与王婷婷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多予

指导;教会她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她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

2亲情陪伴,教育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做有爱心的人。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孩子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其他孩样的爱温暖,因此,我想: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关怀。(1)、有些农民工子女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安全感,事事靠自己。走进农民工子女吴辉的家中, 他指着一台电视机告诉我,每年寒假的时候,他唯一的伙伴就是家里的这台电视机。有时候无聊了会一个人跑出去玩,不会做菜,只吃咸菜。所以我做吴辉的“爱心哥哥”,以心交心,成为他信赖的朋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的关心他。我和他一起玩卡片、做游戏,中午买来一些菜,教他做饭、炒菜。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他高兴极了,说等爸爸、妈妈回家给他们露一手。

(2)、有些留守儿童产生怨恨父母心理,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因此产生怨恨情绪。王婷婷父母在外地打工,她从不接父母电话,所以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述父母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父母的爱是伟大的„„直至孩子理解为止。王婷婷拿起电话打给妈妈,并说:“妈妈,辛苦了”。

通过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受到锻炼,磨练意志,展示自己,在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更多关爱。

2自护教育,让平安健康伴随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成长。

平安伴随我成长,安全自护过寒假。孩子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同样如此,他们更加需要保护,让他们远离危险是社会的责任。由于他们更多的时候没有父母的保护,独自在家,需要了解一些安全自护知识。我主要是教他们在各种突发情况下的自救措施,并教会孩子了解简单的交通知识。就地震和火灾的自救方法,我用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给孩子进行了讲解,让他们可以在遇到这些紧急情况后能够对危险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危险的进一步加剧。我还模拟地震和火灾现场,向孩子示范自救方法,并且与孩子热情互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以掌握这些知识。相信通过本次安全,能让孩子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爱心捐赠,情系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

“众人拾柴火焰高”,也许你的一个微笑会给他们信心;也许你的片言话语会给他们希望;也许你的慷慨资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为孩子发放了爱心书包、爱心书籍、爱心文具、爱心衣物„„孩子们纷纷表示: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让我们捧出一颗爱心,帮助农民工子女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共同做好结关爱活动,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今天我们播种关爱,明天收获的是阳光!

4.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由于现行教育体制是遵循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属地管理原则,即属地在哪里就接受哪里教育。这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以无法适应现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现实,农民工子女无法负担得起借读费,致使他们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

5.治标更要治本,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折射出农民工在改革大潮中的艰难处境,如何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问题的根本。

6.针对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竞争创新能力。

总之,应该如何教育好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他们;我们应主动积极多加参与。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之所以成其为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中国“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他们难以获得所在城市的户口,不仅他们本人,包括他们的子女也因此难以享受城市的市民待遇。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的权利,从而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并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农民工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概述:

(1)就学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2)学段分布以低年龄段为多。

(3)就学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

(4)就学地域相对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提供者———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不明,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

(2)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承载力。

(3)农民工无序流动,学籍管理尚未联网,增加了义务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难度。

(4)农民工举家迁移及随产业布局调整向远郊集聚,致使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区向部分远郊区扩展。

(5)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户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堆积效应,将加剧近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6)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将对义务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冲击。

(7)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之后,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民工教育的接受者———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自身接受教育尚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二是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三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2)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农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仍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农民工居住地域相对集中,造成区域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闲置并存的局面;受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变动存在较

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统计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职能部门难以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由此增加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难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义务教育借读费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供需矛盾的核心———财政压力,而借读条件门槛的设置是不得已 之举,显然会让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整治难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融合进程缓慢、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难的客观现实。应该说,上述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进程,也会影响户籍学龄人口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一,根据各区域人口变动的不同情况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其二,通过对外来务工者居住地的规划引导,及时调整不同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使其与新的人口格局相适应。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第一,加强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外来少年儿童信息登记管理制度。第二,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导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由政府牵头。第三,根据农民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实行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信息化。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分析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

农民工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是因农务繁忙和对子女上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均认为教学是学校的责任,而与家庭教育无关,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绩单上成绩分数多少,而不重视其子女上学的过程,致使其子女上学压力大,学习成绩差,初中毕业后,均未能继续求学深造。其次,在农村,现在处于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农村子女初中毕业后,不听往来人的劝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结束学业,待知道理,却无安份学习的心理。

二、农民上进不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三、农民工对国家政策及国情关心不够,对国家政策及国情了解甚少。

据调查资料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

1、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

2、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通信落后问题,进而改变农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下载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在武汉市汉阳汉兴街新松里社区一栋五层的民房里,有一所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凌智小学。这所小学创办于1999年,目前有200多个学生在此就读。办学10年来......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实践报告 班级:11工商学号:1113041024 1113041025 1113041019 1113041017 1113041029 1113041018 姓名:陶永朋 卢安超 魏名俊 徐坤 王成成 赵宇豪 任课......

    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调查 黄永祺 2004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对在本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女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在城区入学读书。这一政策贯彻执行得怎样?在执行过程中......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提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

    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问题的调查报告[5篇模版]

    2013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专业班级: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名: 山......

    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实践调查

    《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调查与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农民工就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实真正的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说明:本问卷是为了了解现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不影响个人声誉,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完成以下问卷。对于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成年夫妻之间的感情破裂的越来越多,直接导致的是单亲子女的越来越多。在心理学上,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在心理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