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9:4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第一篇: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作者:邓邦才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集聚的过程。在迁移过程中,率先迁移的人口对未来迁移的人们具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认真掌握和深入研究已进镇农民的生活状况,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制定加快推进以城镇化为引领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

农民进镇本质上是人口的迁移行为。人口移迁是人们相对永久性地改变居住地的人口空间移动,是生产力要素布局的主导和关键。按照人口迁移理论:研究农民进镇问题,必须重点研究迁移的主体—迁移者、迁移动因、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过程、迁移结果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本次调研分析坚持在迁移者选择理论、迁移动因推拉理论、迁移规律理论、迁移过程理论和迁移社会变迁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进行调查内容的制定和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由县发展计划局、县委农工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直接入户填写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对象涉及全县28个乡镇所在社区常住一年以上的异地迁入农民626户2435人。调查内容按照县发展计划局统一格式印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随机抽样,被调查对象自主填写。并对被调查户所填写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设。

1、农民进镇的动因分析

雷文斯坦人口迁移动因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个动因,一是迁出地存在着人口迁移的推动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拉动力量,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人口迁移。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是推动人口迁移的基本力量;随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形成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让人类内在的、要在物质方面过得“更好”的愿望而形成巨大的迁移流。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旬阳县农民进镇动因依次排序为:①农村条件太差,占调查户的66.7%;②为了子女上学和今后发展,占调查户的46%;③因政府进行集镇开发而进镇,占调查户数41.8%;④家庭的主要收入已不在农村占调查户的33.2%;⑤已提前在集镇买房或建房,占29.1%;⑥已积累了一定资金向往城市生活,占23.8%;⑦为了在城镇发挥个人特长,占调查户21.8%;⑧虽不具备进镇经济条件,但迫切向往城镇生活,占调查户16.9%,这部分户基本是八十后的年轻人;⑨已在集镇办有工商企业92户,占调查总户数的15%;⑩随爱人或父母在城镇工作而迁入城镇的户占7%。通过上述因素的分析,农民进镇主要为了自身和子女,能够改变农村太差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主动自愿迁入集镇。乡镇政府进行的集镇开发对农民进镇发挥了巨大引导作用。同时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是促进农民进镇的主要方面。按照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分析,旬阳农民向城镇迁移的动因,迁出地的推力大于迁入地的拉力。表明旬阳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期,加快迁入地的拉力培育是加快城镇化的着力点。

2、农民进镇的过程决定

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认为:人们从渴望迁移到真正采取迁移行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推动和吸引人们迁移的力量及影响人们迁移的中间障碍。人口的迁移行动是人们在不断估量、权衡各种推拉力量和克服障碍的过程中进行决定的。只有当迁移的好处大于迁移的成本时,人们才会做出迁移的决定,付诸迁移的行动。通过对调查资料分析,我县当前农民进镇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排序为:①宅基地。选项户数169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7%。②缺少进镇买(建)房资金,占调查户26.5%。③怕进镇后无职业占24.4%。④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林扒,占调查户24.4%;⑤农村家业和老人无人照管占14%;⑥担心进镇后没有收入,占调查户11%;⑦进镇后户口落实不了,占调查户10.8%;⑧子女转学难,占调查户5.6%。根据对384户已在城镇建(买)房调查统计:农民进镇建(买)房,户均投资16.9万元。农民进镇过程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影响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迁移过程中作出迁移决定的障碍因素。它是政府制定促进农民进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依据。

3、农民进镇后感受到的变化

农民进镇后生产生活感受到的变化好坏,不仅决定着已进城农民的长期稳定,也影响着未来进镇人口的行为决定。通过调查,旬阳已进镇农民感受到的变化顺序是:①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占57.8%。②生活消费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占44.3%。③发展空间扩大,挣钱机会增多。占35.1%;④经济收入增加。占30.5%。⑤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占24.1%;⑥学习了新技能,从事了新职业。占12.9%;⑦收入减少,生活不如以前。占10.7%。通过调查,全县90%的进镇农民感到进镇后生活比农村“更好”的变化。

4、农民进镇后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626户农民进镇后家庭收入、支出和家庭资产状况进行调查:农民进镇后家庭经济收入成倍增长,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家庭支出显著提高,支出结构明显优化;家庭资产成倍扩大,进镇农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①家庭收入状况:

旬阳县农民进镇前后家庭收入状况比较表

单位:万元

内容

进镇前

进镇后粮食收入各类农业补总收入农牧业收入工商业收入工资收入劳务收入其他收入(万公斤)助8792444.26124.1

-6083.647.9-4335.731.03-1354.3854.2615.7倍67.1214.3320294652.1221.8129261.3202.5变化比较±%278.1

②家庭支出状况

旬阳县农民进镇前后家庭支出状况对比表

单位:万元

内容

进镇前

进镇后

变化比较

±%总支出5871322.9225.4生活费支出258.4558.5216.1购农资26.55.65-78.7教育88.7174.5196.7医疗3985.7219.7其它103237.9230.1

③家庭资产状况:

旬阳县农民进镇前后家庭资产状况比较表

单位:万元

内容

进镇前

进镇后

变化比较±%总资产1079103589.6倍房屋未估价4965工商企业资产51.774014.3倍银行存款214.8731.3负债30412205、农民进镇后原有农村资源的处置意向

已进城农民对其原有农村资产的处置意向,不仅是迁移者由农民向市民彻底过渡的关键环节,更是政府促进农民进镇安居就业,完善农村改革政策,优化农村配置资源的重要基础。根据调查:我县目前已进城农民对其农村原有资产的处置意向为:①农村老家资产留着今后使用。占24%;②土地已无偿送给亲朋耕种。占21.1%;③自己领取退耕还林和种地补贴。占18%;④等待机会处理。占17%;⑤土地租给他人经营。占15.5%;⑥农村房屋请人照管。占15%;⑦林地无偿送给亲友经营。占8%;⑧耕地、林地交给了集体。占7%;⑨房屋已出售。占6%;⑩房屋送给亲友。占4.1%。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全县已进镇农民有42%的户,已不再经营农村耕地,有12%的户已不再经营农村林地,有10%的进镇农民已处置了农村房屋,有24%的户等待机会处置农村资产,有24%的户确定将农村资产留着今后使用。调查结果表明:伴随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迁移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的闲置房产和土地、林扒资源大量增加。如何做好这些资产和资源的流转和利用,是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认真探索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6、农民进镇后的主要顾虑

移民文化理论认为:移民者是社会群体的成员,是复杂社会结构中的行动者。其迁移活动必然与社会文化相联系,会引发各种冲突和融合。文化冲突多表现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社交活动和生产方式及经济收入的改变,需要移民者以融入的方式进入新的环境。一方面用较长的时间进行调适,改变自我,提升认同感;另一方面重建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实现文化转移,重塑归属感。通过调查,目前旬阳已进镇农民主要顾虑排序为:①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②农村城镇两头难兼顾;③债务大难偿还;④缺乏从事新职业的特长;⑤不适应城镇生活方式,其中5%的户有返回农村的想法。

7、进镇农民对城乡建设的期望

围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分别列出七个需要建设的事项,向被调查户问卷选择,对政府城镇建设的选项从高到低排序为:①绿化美化净化城镇环境;②扩大规模,增加人口;③城镇规划;④市场建设;⑤解决好农民进镇需要的土地;⑥建设好水电路;⑦建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

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依次为:①修公路;②发展城镇二三产业;③兴办工业增加就业;④发展教育;⑤解决通水通电;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⑦发展农村产业。

二、对促进农民进城镇安居就业的政策建议

人口迁移的社会变迁理论指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农民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变迁,带来区域人口和生产力要素的重新分布,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思想文化、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镇落户后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积极引导和支持促进政策,不仅对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城镇化优先发展战略。城镇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聚集,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贫困地区的发展,没有工业化的兴起没有出路,而工业化的兴起没有城镇化的支持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在县域经济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人文化的五化发展中,虽是互相联系,互为促进的整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一是坚持城镇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对进镇农民的调查,在农民的进镇过程中,资本积累和就业是影响农民进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农民进镇的充分条件。有条件的农民能够进镇,没有条件的农民进镇后创造条件,尤其是八十后的新生代。二是坚持城镇优先发展战略抓住了城乡统筹的根本问题。

2、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城镇化加速道路。这是贫困地区县情所决定的。目前旬阳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的起步阶段,2009年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1%。城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城镇生产力水平和低下的农业生产能力,不能推动城市人口及生产要素聚集的矛盾。农民向城镇迁移,既缺乏个人的初始投资、城镇的设施配套条件和社会的就业安置能力,又缺少迁移过程中和定居后的法律制度保障。使一家一户农民的自愿迁移愿望难以实现。通过对已进镇农民迁移动因的调查分析,有41.8%的进镇农民,是通过政府集镇开发而实现迁移的。实践证明:农民由农村向城镇的较大规模的迁移活动都是依靠政府组织的,通过政府的城镇设施建设,复杂的组织协调,广泛的动员发动,创造可迁移的基本条件,直接推动迁移行为的发生,把农民的迁移愿望通过政府引导的互动作用而实现。

3、制定国家对县域支农项目和资金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了初步的阶段任务,大多数村解决了“五通”和生态恢复。新的农村建设要根据农民大规模进镇后的农村人口和生产力布局进行安排,以防止重复建设和无效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大量向城镇迁移需要的城镇基础设施,缺乏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以及地方财政和进镇农民对城镇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农村,由于城镇要素的聚集效应,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减少资金浪费;对合理布局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后,党的文献对县域经济内涵的表述不断深化,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已从理论上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纳入了新型农村经济的范畴。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城镇道路、供水、供电、土地整理流域治理、生态绿化、农村市场、移民搬迁、扶贫搬迁、农村危改、以工代赈、农村医疗、学校、社区及新农村建设等二十个方面的国家扶持县域农村发展的项目资金,向城镇基础建设方面倾斜。通过项目捆绑、资金倾斜,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扩大城镇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迁移聚集,以减少农村人口,推进农村资源向规模集中,实现城乡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由此实现县域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否则,扶持政策导向上单一强调农村,将会导致大量的农民在农村中长期滞留,反而影响现代农业的进程,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4、制定和完善进镇农民的农村资产、资源有偿流转政策。用政策和制度保障已进镇农民的农村资产、资源有序有偿流转,既是解决进镇农民增加进镇资本,消除后顾之忧的重要环节;又是政府统筹农村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带动农业要素资源优化重组的重要措施。必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完善农村资源的产权市场。县级以上政府要及时制订适应农业转移人口进镇落户后能够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土地、房屋、林扒流转政策和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农民自愿、村组协调、有偿转让、合法流转,使被转让者合法所得,受转让者合法经营,确保农村社会长期稳定。

5、研究制订进镇农民保留农民户籍与待遇的过渡政策。目前,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山区农民普遍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种粮补贴、农村合疗农民少缴多报的优惠政策。据调查:他们每人每年可获得14

5.7元的国家农业补助资金,相对城镇居民人均少缴80元的合疗费,多报20%的医疗费。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只有保留农民身份才能享受。除县城以下,农民的子女上学、就业、养老、社保与居民基本一样。他们希望继续保留农民户籍身份,农民户口可从迁出地转入迁入地社区,继续享受土地、林地带来的惠农补助政策。这样就可以把农村的土地、林扒经营权,流转给其它户经营。针对进镇农民的实际,建议制定10年左右的过渡政策,既有利于减轻进镇农民的风险,又有利于解决他们农村资源、资产流转带来的后顾之忧,还可适当补充进镇农民没有稳定职业造成的收入困难。

6、研究制定进镇农民的农村资产资源向贫困户优先流转的政策。能够进镇的农民,大多数在农村第一轮改革中,都占有相对优势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好的房屋等生活条件。充分利用已进镇农民农村闲置房产和土地、林地,优先流转给农村贫困户,让贫困户下山脱贫。旬阳县依托国家以工代赈生态移民补助资金,通过乡镇政府购买已进镇农民的农村闲置房屋,以房搭地配林,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和生产困难,达到立竿见影、一举多得的扶贫效果。建议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把富人进镇与穷人下山有机统筹解决。

7、加强进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主创业就业能力。无论是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还是从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角度考虑,都要大力加强进镇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企业工作和城市生活,提升进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确保进镇农民在城镇稳得住、过得好。

8、着力降低农民进镇成本。农民进镇住房最关键。据调查:旬阳县2004-2008年进镇农民仅有61.3%的户,已在集镇和县城购买或建设了私房,户均房屋投资16.9万元,其中购宅基地2.54万元,装修2.2万元,相当于同期农民户均纯收入的20倍。2009年底,旬阳县城商品房价已攀升到2500-3200元/㎡,农民进县城购房成本已上升到30万元以上。因此降低房价是降低农民进城镇成本的关键环节。没有农民的大量进镇就没有城镇化,不解决好农民进镇的住房难题,农民就不可能大规模进集镇。为此建议制定解决好农民住

房的积极政策:①积极鼓励农民在中心集镇,按照统一供地、节约用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自建私房。加大政府对农民进镇建房的土地供应,由乡镇政府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建基础设施,农民分户建设,鼓励乡镇开发经济房,建设小高层,既节约用地,又提升集镇建设水平。②加强政府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轻农民在集镇建房对基础设施建设分摊投资的压力。③制定乡镇进行集镇开发的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征用土地出让金和耕地占用税,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在集镇建房按照农民户籍免费低费收取办证费用。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配套、资金补助、保本微利的要求,引入开发商,提升集镇建设水平,增加集镇房屋供给。⑤允许县域工商企业按工业用地建设企业内农民工经济适用住房。⑥在县城规划边缘区划定区域,允许农民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建基础设施的要求自建私房。

9、优先加强中心集镇建设。①符合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人口迁移法则指出:人口迁移率与迁移距离成反比,大多数迁移者是短距离迁移,长距离迁移则倾向于工商业中心;人口迁移具有阶段性和梯度性。首先迁往邻近的乡镇,然后再迁往城镇;迁移方向上从农村流向城市,迁移性别上女性人口在短距离迁移中占优势;迁移本身具有促进迁移的力量,一个有迁移经验的人极容易再次迁移;经济因素在人们迁移决策中具有支配地位。②适应县域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收入水平,符合多数农民的实际。③中心集镇具有相对县城低成本、大规模吸纳农民进镇的条件。目前旬阳集镇开发起步较迟,土地供给能力较强,商业性开发尚未开始,征地和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容量建设基本到位,农村社区化服务能够有效解决进镇农民户口落户、子女上学、就医、市场等县城暂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富有操作性,乡镇政府在集镇开发中取得少予得多,没有形成利益之争,乡镇政府发展集镇的积极性高,管理机构少,运作方式简便易行;动员组织群众能力强,易满足农民进镇的基本要求。为此建议:①将集镇开发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列入乡镇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考核内容;②促进支农基础设施项目和资金向集镇基础设施倾斜;③积极探索大镇小村体制,便于做大集镇规模,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根据调查分析,集镇人口做到6000人以上,集镇教育、医院、商贸服务才能达到规模质量和效益。乡镇人口规模应设计在1.5万人以上。适当合并小乡镇,逐步恢复过去自然行政村体制。④完善提高集镇社会事业和商贸配套功能。

10、积极探索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包括85-95年出生的农民工,全县约5万人左右,占全县人口的10%,占全县劳动力的25%左右。面对新生代农民,一方面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造就大批新市民,新生代必将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已经没有办法把他们拒之城门外。不管你是否欢迎,都不可能让他们再回农村。只有采取积极的思路,正确的政策,创造适宜的条件,从职业培训、就业和住房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发展之难、后顾之忧,引导、培育他们融于城镇,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新市民,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篇: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2013-08-26 第04版:市场经济

作者:许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5406

企业整体税收负担近年来有所降低,尤其是2011年,F0、F1、F2口径税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大中型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较高。我国现行税费制度在企业规模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累退”效应:企业规模越大,税负越低;企业规模越小,税负越高。结构性减税在政策层面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化,尽量避免“一刀切”。

近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宏观税负研究》课题组,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对浙江、广东、云南、陕西、山东5省1634户大中小微型4种规模企业体制内外各种税费支出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涉及行业420多个,注册登记类型30余种,纳税类型包括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2009—2011年各年,样本企业增加值合计分别为1777亿元、2143亿元和3690亿元,占全国当年 GDP的 0.52%、0.53%和0.78%,三年平均为0.63%。抽样结果和样本分布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税负的总体状况。

企业税负总体情况

企业整体税负近年均有下降,尤其是2011年企业税负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9—2011年各年,样本企业纯粹税收负担F0(与GDP相关的“正税”——目前我国开征的18种税收中以GDP为税基的税收,相当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分别为9.20%、8.99%和6.44%,三年降低2.76个百分点;样本企业国民经济税收负担F1(与GDP相关的“正税”、费、基金、其他类似政府性收费合计相当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和国际可比税收负担F2(IMF和OECD的计算口径,仅与 GDP部分相关)分别为12.32%、12.03%、8.60%和12.62%、12.30%、8.78%,三年降低 3.72和 3.83个百分点。企业税负的变化,体现了结构性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大中型企业。除2011年略低外,微型企业税收负担一直处于各种类型企业的最高水平,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企业增加值的40%。2009年和2010年,微型企业 F0、F1、F2的税收负担分别达到37.06%、44.66%、45.02%和28.43%、33.26%、33.85%,高出相应年份大型企业26.69、31.02、31.12和18.54、20.22、20.57个百分点。微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5~3.6倍。

2011年,小型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处于各类企业之首,F0、F1、F2分别为 15.05%、21.36%和22.40%,高出大型企业8.28、12.49和13.3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3倍左右。

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营业税纳税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F0、F1、F2口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纳税人比营业税纳税人平均高出0.56、3.45、3.67个百分点,分别是营业税纳税人的1.06、1.29和1.30倍。2011年,这一差距陡然变大,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纳税人比营业税纳税人平均高出5.33、9.36、9.72个百分点,分别是营业税纳税人的1.90、2.25和2.28倍。

比较增值税纳税人的税负状况,2009年,F0、F1、F2口径的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平均高出10.73、10.20、9.81个百分点,分别是一般纳税人的2.23、1.68和1.63倍。2010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2011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再次扩大,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平均高出10.53、11.21、10.87个百分点,分别是一般纳税人的2.00、1.70和1.66倍。这表明,从工商业等缴纳增值税的企业看,大中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总体上较低,小规模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较高。

减税效果不均衡,微型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减税相当明显,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减税效果不明显且有反弹。2011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在三个纳税类型中从税负最重的位置下降到税负最轻的位置,是本轮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受益单位。其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 9.89%、16.99%和18.12%,比2010年大幅降低了75.04%、61.93%和59.92%,减税效果相当明显。

2011年,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有所上升,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16.07%、21.34%和23.76%,比 2010年提高了 8.13%、9.35%和18.24%,结构性减税对微型营业税纳税人效果不明显。

2011年,微型企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比2010年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13.54%、17.07%和17.95%,比 2010年大幅提高了 64.09%、38.07%和37.05%。

大中小型企业税负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增值税小规模企业税负最高,一般纳税人次之,营业税纳税人最低。2011年,小企业中增值税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大幅高出64.89%、41.52%、32.95%;而大型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比一般纳税人高出61.91%、36.01%和33.01%。中型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这种高税负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2011年,中型企业中增值税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高出249.68%、201.96%和187.63%。两者差别十分悬殊。同时,中型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近年来也有明显上升。2011年,其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2009年上升了47.95%、55.91%和56.01%,与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背景不一致。

近年来,大型企业中的营业税纳税人减税效果非常明显。2011年,大型企业中营业税纳税人的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2009年下降了49.23%、47.51%和47.45%。

这说明,大型企业中的营业税纳税人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受益者。大型企业中的其他纳税人、中小型企业中的各类纳税人,近年来税负未有明显下降,2011年比2009年各口径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不同企业间税负千差万别,企业税负感受与其实际税负有些并不一致。这种情况在大中小微各种规模企业中均有存在,尤其是在微型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有些企业税负很重,有的年份甚至高达其增加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如2011年,单位代码53011172728637X的一般纳税人,三个口径的税负分别高达794.02%、830.19%和 845.30%,企业感觉税负很重;也有一些企业税负实则很轻,如 2011年,单位代码***的大型一般纳税人,三个口径的税负分别为-5.60%(政府补贴合计超过其实际缴纳税额)、0.44%和 1.60%,却仍然认为税负很重。这种情况说明,对于每户企业的税收负担,应当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原因分析

“正税”支出占比高是造成微型企业高税负的主要原因

2009年,所调查的431户微型企业(其中53户企业当年无经营活动收入,实际核算企业为378户)中,主营业务收入为74.65亿元,利润总额为 1917.52万元,净利润为 1488.25万元,实现GDP5.52亿元。实际开展经营的378户企业全年实际纳“正税”2.17亿元,占GDP的39.28%(F0口径该比率为37.06%)。其中,所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关税等商品劳务税2亿元,占“正税”支出总额的92.45%;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所得税1248.22万元,占“正税”总额的 5.75%;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等财产财富税 198.09万元,占“正税”总额的0.91%;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等其他税收191.25万元,占“正税”总额的0.88%。

2011年,所调查426户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20.86亿元,利润总额为 3250.81万元,净利润为2587.67万元,经核算GDP为3.83亿元。426户企业全年实际纳“正税”8288.72万元,占 GDP的 21.63%(该比率 F0口径为13.59%)。其中,商品劳务税4663.45万元,占“正税”总额的56.26%;所得税2658.73万元,占“正税”总额的32.08%;财产财富税699.44万元,占“正税”总额的8.44%;其他税收267.1万元,占“正税”总额的3.22%。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但是部分流转税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无论企业是否盈利,均需要缴纳流转税。2010年,虽然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实现GDP规模同比大幅下降 73.17%、31.54%、52.18%和20.55%,但是企业缴纳的消费税、关税、营业税仍然大幅增长796.03%、542.63%和36.92%,“正税”支出比重同比仅降低6.36个百分点;2011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实现 GDP规模同比大幅下降 41.74%、46.17%、40.9%和 12.65%,但是企业缴纳的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却大幅增长3681.03%、72.04%和 26.8%,“正税”支出比重同比也仅降低11.29个百分点。

2009—2010年,“正税”支出在微型企业税负结构中的占比分别为83.78%和87.20%,其中商品劳务税收在税收中的占比分别高达92.45%和78.57%,可见,税收支出尤其是商品劳务税收占比过高,是其税负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1年微型企业税负有较大幅度降低,主要得益于通过税收补贴所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多年来,政府补贴一直是大型企业享受更多,微型企业享受较少。2009年,出口退税、其他退税、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其他政府补助等占企业纳税支出的比重,大型企业为15.39%,而小型企业仅为4.13%。2011年,这一状况大有改善,政府补贴大幅向微型企业倾斜,当年政府补贴在微型企业纳税中的占比提高到 29.3%,这对有效减轻微型企业税负起了一定作用。大中小型企业非税支出不断上升影响企业税负稳定

近年来,非税收入占比在大中小型企业中有逐步提高的趋势。2009—2011年,非税收入在大中小型企业税负结构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5.47%、4.22%、4.25%提高到2011年的6.50%、4.94%和5.05%,分别上升了10.60%、17.06%和18.82%,影响了企业税负稳定,应当引起重视。

政策建议

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降低税负与经济景气之间的关联性

现阶段,我国税收收入与GDP高度相关,与企业经营状况和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缺乏关联性,这不仅导致财政收入严重受制于经济景气变化,而且也制约税收制度有效发挥调节功能。

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一方面要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商品劳务税收比重,适当降低其税率,调整其税目和征收范围;另一方面要调整和新设部分财产财富税种和具有特殊调节功能的行为税种,按照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总结完善、加快推广房产税收制度,结合资源价格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加快开征遗产赠与税、环境保护税,建立健全环境补偿机制,为降低企业税负腾出财力空间。

强化税收地位,增强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法制性和规范性

现阶段,政府通过税收渠道从企业层面取得的政府财力不足企业实际支出的80%,另外超过20%是通过法律效力较低、规范性较差的社会保障和非税收入渠道获得。这既不利于提高政府筹资效率,也不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极易导致腐败寻租行为的发生。

增强政府收入的法制性和规范性,要和统筹改革财税体制有机结合,提高社会保障筹资的法制化水平,加快社会保障“费改税”步伐,大力削减非税收入,通过撤销、合并、削减费率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地位,严厉控制非税收入。

均衡企业税负,创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

微型企业、工商业中的小规模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是现阶段我国“累退性”税制的典型表现,与我国现阶段商品劳务税占主

体地位具有深刻联系,折射出新时期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和高度综合性。

结构性减税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结构性减税中所指“结构”,不仅指不同税种有增有减,同一税种不同纳税主体的有增有减也同样重要。要研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税收政策。现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微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大型营业税纳税人产生了实际效果,总体看喜忧参半。微型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并没有得到太多实惠,而本来总体税负较低的大型营业税纳税人却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结构性减税需要解决“误打误撞”问题,纠正目标偏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应保持客观冷静的心理预期

对比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近年来税负一直较低。“营改增”固然可以消除“重复征税”,优化税种结构,但是否能够取得实效,防止改革后的税负“反弹”,尚需观察。

为了防止“营改增”实施后的税负“不降反升”和税负“反弹”,应当在现行已增加11%和6%两档低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降低现行增值税的平均税率,并与统筹降低现行商品劳务税收比重、优化整体税负结构一并考虑;同时,也可考虑适当扩大这些行业的抵扣范围,对超税负及时进行税收返还等,力求税收结构加速优化。

第三篇:八桥镇公民村“三农政策”调查问卷

八桥镇公民村“三农政策”调查问卷

1.对于国家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新政策(如农业税费减免、种田补贴、技术支持等)您了解多少()

A.全部了解B.部分了解C.完全不了解

2.您所在乡镇农业税费减免情况()

A.农业税全免B.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C.没有变化

D.农业税已免,但仍然以其他形式变相收税

3.新政策出台后对您的收入有何影响()

A.有明显增加B.有少量增加C.无明显变化

4.您家庭的年收入()

A.2000元以下 B.2000---5000元C.5000---10000元 D.10000元以上

5.您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

A.农产品种植业B.外出务工C.林、果养殖等农副产业D.其他

6.您的家庭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子女上学B.农业投资C.农业外投资D.日常生活开支

7.目前农产品和农业原料(如化肥、种子等)价格普遍上涨,这对您农业的收入有何影响()

A.明显增加B.稍有增加C.无增加D.负增加(减少)

8.您所在乡镇种田补贴实施情况如何()

A.有足额补贴B.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C.基本没有

9.您所在乡镇的有没有相关的技术支持情况如何()

A.情况较好(有专业技术人员知道,宣传到位)B.情况一般 C.基本没有

10.您家里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

A.有B.没有

11.如果您家里有外出务工人员,这对您家庭的农产品增收有何影响()

A.有影响B.没有C.影响不大

12.您所在当地土地承包权的变更情况如何()

A.5年以内B.5---10年C.10----15年D.从来不变

13.如果经常变换土地承包权你会感到()

A满意B不满意C无所谓

14.国家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后,你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否有变化()

A 积极性明显提高B无所谓

15.您所在乡镇是否有将农田耕地作为它用(如盖房子、修建工厂、城市扩等)()

A有B没有

16.您是否尝试过对农产品加工后再出卖()

A 偶尔有B.没想过C.常这样想,但没实施D.正在尝试

17.如果您有过对农产品加工后再出卖的想法,而未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A.资金不足B.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 C.政府支持力度不够D.担心风险太大

18.您有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技术支持,种植结构,经营方法)()

A.没有 B.偶尔接受一点C.经常有

第四篇:诸城市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调查与建议

诸城市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调查与建议

作者:张鹏

出生年月:1994.10 学号:1307010613 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136班 实践单位: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欧美尔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时间:2014年2月5日到2014年2月20日

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查报告

作者:张鹏 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的社会生活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的惠民在政策,使得这个问题逐渐的得到解决。为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本人特对社区居民做了个关于社会生活保障的调查。二.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三. 作者简介:

张鹏,男,1994年10月15日出生,系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13级本科生。四.调查报告

(1).调研基本情况:

诸城市自2005年开始启动新农合,在诸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一直运行良好,这一惠民制度逐步得到广大农民群众认可,并越来越受到欢迎。至2011年,共筹集基金5.8亿元,其中上级补助2.07亿元,诸城市财政补助2.45亿元,农民个人缴纳1.28亿元。到2011年10月底,共为977.97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5.20亿元,达到了基金使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充分发挥了新农合基金的最大效益。

新农合的良好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贵问题,避免了个别重病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一是今年报销比例提高了。在镇(街)卫生院住院可以报销85%,国家基本药物和中医药费用,还可再提高10%,达到了95%,最高报销也能达到10万元。二是农村孕产妇,除国家规定的分娩补助500元外,新农合还补助300元,合计800元,如果是平产,参合农民基本不需再花钱。

报销比例的大幅提高,使卫生院住院病人增加。在诸城市相州卫生院调研时,遇到一位该镇的患者,在济南打工得了阑尾炎,特地回相州卫生院做手术,不但治好了病,而且花钱少、报销多,病人非常满意。

最近诸城市卫生局根据上级精神,在全系统开展了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题的“三好一满意”活动,结合本地旨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放心、看病不方便为内容的医疗惠民行动,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对新农合的健康持续运行发挥促进作用。调查对象和方法:

(2).调查对象: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欧美尔社区居民,诸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诸城市欧美尔社区工作人员。

(3).调查方法:通过总结近几年来诸城新农合工作运行情况(包括诸城市新农合工作运行模式,历年基金筹集支出情况,基层经办机构的简历,运行等)得出新农合工作取得的成效,找出目前新农合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建议。(4).调研结果与分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诸城市市委、市政府顺势而动,全力推进,诸城市再次在保障农民健康利益的重大实践中走在了全省前列:诸城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4年开始试点并取得成功;2005年全面推开,并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争取到省、潍坊市财政补助资金近400万元;2006年,82.1万农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了95.3%,其中龙都、辛兴、林家村、郭家屯、石桥子、皇华、郝戈庄7处乡镇(街道)和市开发区参与率均达到100%,全市筹资总额达177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821万元,各级财政补助952万元。

截止2006年5月,全市已累计为27.5万名农村群众报销医药费2678.8万元,其中医药费用报销达到4000元上限的489户,另有10.85万名农民得到了免费的健康检查。利用三年时间,诸城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再到基本全民覆盖三大跨越,标志着多少年来广大农村群众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期盼得以实现,预示着农民健康保障由现阶段的基本医疗保障迈向全面医疗保障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坚实的基础。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有利的大环境

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2年10月19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随后,山东省委、省政府,潍坊市委、市政府都相继出台政策,下发文件,提出了2007年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尽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因此,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党委政府有政策、有要求,广大农民有愿望、有呼声。这为诸城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二、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诸城市人大、诸城市政协和有关部门全力支持

市委、市政府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抓落实。全市统一制定了合作医疗章程,通过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巡回文艺演出等多项措施,层层进行宣传发动。市人大通过多次组织开展调研、听取情况汇报、督导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等渠道,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门先后召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专题调度会、座谈会等20多次,全市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宣传的费用达50多万元。

三、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运行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基本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资金筹集、运行管理等机制与上世纪的合作医疗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不同。过去的合作医疗单靠农民个人缴纳基金,筹资数额低。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扶持,实行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筹资数额高。2006年,省、潍坊市和我市财政对每个参合农民分别补贴3元、2元和6元,乡镇财政补助1元。今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最终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个人缴纳为补充的筹资模式。

二是运行模式不同。过去的合作医疗实行的是乡镇办合作医疗,管理不规范,全市不统一。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乡镇统一筹集、市财政统一管理、参与农民专用,并在全市推行随出院随报销制度,方便了农民。为管好、用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我市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在卫生局设立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每个乡镇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落实了办公地点、人员、经费等,建立起了合作医疗筹资、基金管理、信息公开、医疗机构管理、审计监督、违规违纪处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做到了专项资金钱帐分离、封闭运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过程中,农村群众最为关心的是合作医疗基金能否专款专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市在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的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办法,每月一次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2006年上半年,已对22个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专项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了处理。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避免了过去合作医疗中出现的费用拖欠、资金挪用等问题。

三是保障水平不同。过去的合作医疗筹资数额少,保障能力低。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保门诊医疗,还保大病医疗。这样不仅扩大了受益面,增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而且提高了保障能力。为让农村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总体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服务乡级化、卫生服务人性化、应急处理高效化、执业行为管理法制化“五化战略”,开展了“满意在卫生”、“医疗质量管理年”等活动,再造医疗卫生服务新网络。从2003年至今年5月,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在潍坊市前列,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乡村卫生一体化卫生所已发展到187家,覆盖村庄750多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55%,先后查处无证行医、租赁科室、非法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329起,大范围大幅度地降低了药品价格,农村群众就近得到了比较安全、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方便地享受到了合作医疗报销待遇,同时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思考建议: 1.提高新农合筹资数额和保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制。2.建立稳定增长的资金筹集机制。3.扩大新农合用药目录。

4.加强乡镇卫生院级村级医疗机构的建设。

5.落实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6.建立省级统一的补偿方案和模式。7.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8.加快新农合立法步伐。9.五.注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由我国农民(农业户口)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六.参考文献

1.人民网—山东频道《关于诸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吴薇

2.诸城信息港 《三年三大跨越:诸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李明

3.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生论文《诸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郑志松

第五篇: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其具有一般政策的基本作用,即对农业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并提供激励;也具有一般政策的本质,即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社会资源作权威性分配。意义: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容?

农业科技政策的总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目标如下:(1、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2、203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贡献率达70%(3、2050年,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为人口高峰提供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4.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5.简述解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有哪些创新?

新中国建立时的农村,是贫穷、落后、保守、封闭的农村,在4.09亿的农村人口中,2.64亿人依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农业的生产状况极为恶劣,连基本的简单生产都难以维持。因此,解放伊始我国的第一项农业国策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其次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合理的土改与过急的合作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有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这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 及“三农”政策的演变。从时间序列分析: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其主题依次是土地改革、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改革与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间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

6.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7.科技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2)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要求: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9.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放到统筹城乡的大战略中去谋划,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基本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的力度上,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方向上,提出了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在推进的动力上,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的着力点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的切入点上,加大投入力度,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教育培训新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突出农产品物流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农村新组织、塑造乡村新风貌、形成政府新职能。

10.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逐步向前发展,并最终促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加以补救。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补救经济生活中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结合家乡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2.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

由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其他领域。农业政策本身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的社区发展。农业政策与其它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这是由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它部门进行市场竞争;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否则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证明政策的威力。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下载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于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的思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连接三省的交通枢纽和辐射三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

    形势与政策_三农

    近年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期启动......

    “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摘 要:入世为我国“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支持“三农”引进外资,必须尽......

    农商行抵押品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范文合集

    抵押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近年来,为了防范风险,农商行在较大额度贷款的发放上更注重抵押担保,贷户要想获得更多贷款,就必须提供足额有效的抵质押物。抵押品已成为农商......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的发展瓶颈和......

    “形式与政策”教学建议

    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 通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

    形式与政策教学建议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

    形势与政策心得及建议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