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4 09:0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

第一篇: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

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

为跟踪了解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情况,《中美企业国际化经营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8月7日至9月20日分期赴北京、浙江、河北等省市,重点对中国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一股份”)、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叉集团”)、浙江三花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花控股”)、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子联合”)、河北电机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河北电机”)、保定维尔铸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定维尔”)等7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调研企业的经营发展概况

(一)经营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较强

7家调查企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907.81亿元,资产总额1791.38亿元,实现利税125.06 亿元。7家企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国机集团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三花控股、保定维尔近5年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达到25%以上。近5年来,杭叉集团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税总额均保持较高增长幅度。西子联合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达66.3%。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7家调查企业201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税总额及与2007年度相比具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变化情况,见表1。

(二)产业链长,行业领域广

所调查企业涉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用品制造业等机械子行业,在所属行业具有生产规模大、覆盖面广、产业链较完善的特点。

(三)研发基础扎实,社会声誉较好

所调查企业注重夯实研发基础,不断提升研发能力,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不断跃上发展的新台阶。经过近10余年的持续投入积累,推进研发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成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力支撑。同时,为企业也赢得了市场、客户和社会的认可和良好信誉。如杭叉集团目前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省级技术中心”和行业中领先的生产制造流水线及检测、试验设备。三花控股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四)所有制结构多元,国有民营兼容

在所调查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国有企业集团的二级、三级子公司中,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国有民营融合发展。企业通过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体制改制,产权结构调整,转变了企业的性质,从国有或集体性质转变为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人格化、研发体制“特区化”、运行机制灵活化、经营行为市场化等改革,不但扭转了企业发展危机,解决了生存问题,还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及特征

(一)“引进来”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1、引资合作,促转变

我国企业通过引入外来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引资改制,突破体制束缚,搞活局部,带动整体转变,是改革开放初前20年国有企业寻求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所调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引资合作走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之路。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中央企业中,基于经济或政治因素考虑,母公司层级引进外资成份很少或几乎没有,若有外资引进主要在其控股或参股的二级公司。

2、技术引进、研发合作,上水平

技术引进与研发合作是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战略的主要方式。通过技术引进与研发合作,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企业的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为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最重要的两点是:合作研发,对接国际先进水平;把握产业趋势,引进高端技术。

3、人才引进,增后劲

所调研企业注重引进技术顶尖人才,培养过硬研发团队,培育核心能力。

一是聘请世界顶尖专家,抢占科技制高点。所调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聘请引进世界顶尖行业技术专家,带领培养一批科研人才,前瞻性把握行业科技发展趋势,抢占技术制高点,高起点,大投入,推进科技研发跨越式发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请进来、走出去”,高端培训育人才。

4、管理引进,提素质

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会受到管理瓶颈的制约,遭遇“天花板”效应难以逾越。为超越发展瓶颈,所调查企业在重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先进管理制度的引进、吸收和应用。

(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产品出口,拓市场

产品出口是所调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并在企业的销售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对企业的规模效益扩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调查企业2011年度出口产品收入占比及变化情况,见表2。

一是瞄准行业标杆,打入高端市场。二是超前布局,挤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三是满足多元市场需求,构建全球营销网络。

2、对外工程,扩规模

目前国有企业或中央企业是国家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践行者。一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海外工程市场开发。二是以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3、资本输出,打高端

总体而言,所调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并购方式迈出的步伐不大,相对于产品出口明显滞后,企业对资本跨境经营持谨慎态度。调查企业显示,国有企业或中央企业“走出去”的程度要高于民营企业。

(三)所调查企业国际化经营特点

从7家调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和现状看,我们初步判断有以下特点:

一是近10年来,在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经营绩效、技术水平、经营理念、体制机制改革、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推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企业通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提升了技术及装备水平,有效地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随着我国产品价格优势不断减弱,企业的技术优势逐步凸显出来,企业开始从成本领先向技术领先转型。

三是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实际,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企业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的转变,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四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型特征明显,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出口为主,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等要素均衡“走出去”的格局尚未形成,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型升级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五是合作共赢。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的很多企业起步晚,还很弱小,很难与之正面抗衡,“合作重于竞争”的经营理念引导企业主动避免与国内外同行恶性竞争,实现了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

六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因企业类别呈现多元化、阶段性,以及不均衡状态。从产品出口、技术及服务输出,到资本对外投资,因企业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程度要高于民营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要高于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并购等高级国际化经营方式因对资金实力、承担风险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有较高要求,现阶段还显薄弱。

七是从当前所调查企业看,出口额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但企业明显感觉经营压力增大。2012年以来,接受的生产订单明显减少,国内外市场需求趋于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所调查企业对短期内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的回升不抱乐观态度。调查企业认为,预计2012年第四季度及2013年上半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状况不会有明显改观,企业国际订单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八是所调查企业显示,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经营受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影响大不相同。对于技术领先、研发能力强、产品档次高,走高端国际市场的企业,产品需求不但没有减少,还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企业。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问题

(一)体制、政策及外部环境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企业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总体战略”

所调查企业反映,近年来伴随我国国力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明显上升,如资源、能源类企业国际并购多次受阻、通讯及电子高科技类企业受到所谓的“安全威胁”调查、制造类企业不断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起诉调查等等,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或安全方面的;既涉及到国家层面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因素。纵观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历程及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国家层面,国家“走出去”战略利益、国家意志如何体现和有效保障,在体制保障、政策鼓励、产业选择、资源配置、阶段目标、重大问题协调解决等重点方面如何设计,在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下,如何发挥国家作用以有效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显然,目前国家层面的这种“顶层设计”是欠缺的。

2、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

所调查企业反映,企业国际化经营难做大、做强,很重要原因是受困于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国有企业或中央企业国际化步伐相对较快,而一些企业通常是以贸易型企业转型过来的,自有资金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工程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工程项目,单靠企业的资金实力难以满足,通过直接融资受到诸多限制,而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成本过高。因资本市场建设滞后,融资难,易导致企业错失良好的国际商机。

3、目前国资监管体制对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有制约

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短期行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难实施。相对国内经营而言,企业国际化经营往往要承担较大政治、经济、市场风险,一些国际化项目长期有益、战略价值大,而短期效益不明显,甚至还要承担较大的投入成本,影响经营者任期考核结果,导致国有企业不愿承担国际化带来的风险责任。国资委考核国有企业的财务类指标采用3年的平均值,为了稳妥达到考核要求,企业只关注眼前发展而忽视长远发展。现存的体制业绩考核导向不利于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4、外贸政策分类偏粗,细化不够

我国针对出口出台了一系列出口退税政策、进口关税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受访企业对这些政策的评价也相对较为积极,然而在一些政策的细化落实和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出口退税政策需要针对具体产品进一步细化。出口退税目录产品种类还比较粗,另外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退税目录,而海关具体执行退税政策,不同部门对于退税产品目录的理解有一定差异,导致一些需要鼓励的产品不能充分享受退税政策。

二是进口产品关税需要进一步细化。一些高科技产品,国内尚没有自主生产能力,或者产品技术参数达不到要求,但是一些国内企业出于保护国内市场,保护自有产品,影响进口产品关税目录,致使海关对一些高科技产品,例如精密加工机械装备征收关税,导致企业技术装备进口成本增加。

三是进出口监管效率低,政策“一刀切”,增加了国际化成本。如出口商检、进出口海关检验的周期长、手续多、过程复杂、费用成本高。民营企业进口的高端设备强行要求走国际招投标程序,一些招投标程序不得不走形式,寻找招投标代理机构,增加了企业进口成本。

5、未来企业“走出去”发展受限有增加趋势

所调研企业显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抵制。比如西子电梯进入韩国市场不仅有同行的抵制,还有韩国工会的抵制。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中铝收购力拓的失败,以及近期中兴、华为遭到美国无理的所谓“安全威胁”的调查等等,我国企业国际化扩张受到各种阻力趋于增多。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1、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偏低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以贸易出口为主的国际化初级阶段,境外直接投资或国际并购等形式还相对滞后。对价值链的掌控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偏低,或充其量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一个小环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国际化还处于“点状”经营,以某一产品、某区域出现的特征明显,与跨国公司全球性配置资源、全产业链经营、关键价值链控制、核心技术掌控、高附加值盈利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特征相比,国际化经营层次明显偏低。

2、懂国际化经营的高端人才短缺

调研企业显示,缺少合格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国内经营,对国外经济、金融、法律、行业发展、市场需求、语言交流、海外经验等方面均要具备一定的素养,需要高端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企业都重视人才、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人才,但缺少高端人才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虽然从国内外聘请了一些行业内退休的高端人才,部分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人员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当务之急。

3、关键核心技术不掌握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创新,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不乏一些企业的技术实力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总体而言,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不掌握,仍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软肋。

四、有关政策建议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增长模式亟需转型升级,这不仅是有效应对环境的挑战,更是内在发展本质的客观要求。按照“转型升级,调整发展”的思路,加快转变国际化发展方式,调整国际化经营结构,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提升国际化经营层次,着力推进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从产品出口为主向产品、资本、技术、服务输出均衡发展格局转变;从国内范围配置资源向全球化配置资源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争取在未来5—10年内,使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跃上新台阶,培育和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强的全球性跨国公司。

(一)从国家、政策层面

1、制定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总体战略”

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汇同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按照“转型升级,调整发展”的总体思路,客观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国际化战略资源支撑的可能性,客观认识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优劣势,准确把握国际经营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家角度提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从体制保障、政策体系、研发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产业选择、重大问题协调解决等重点方面加以明确落实,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制定和提供可行的“顶层设计”。

2、建立“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指导委员会”

企业国际化经营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多而复杂,远超出国内经营的难度。鉴于近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的诸多障碍和问题,为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建议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设立“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指导委员会”,下设日常办公室。由主管国际经济及外贸的副总理任主任,有关部委主要领导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组成。以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集中、及时处理解决。

3、建立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基金”

为解决具有国家战略利益的矿产资源、能源、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或重点开发的国际市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短期收益率低、开发风险高,短期融资难的问题,建议成立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基金”,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将国家资源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达成国家、企业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闲置,可以考虑合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建立国家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从而拉动海外直接投资。

4、加大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议国家设立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专项资金,对自主品牌高科技产品、核心零部件等出口产品研发费用予以补贴,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投资贷款给与贴息。加大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国外投资设厂,建立营销网络的财政政策支持,如财政政策中的海外投资亏损补贴、所得税减免等。加大国际化扶持政策宣传力度,简化政策扶持审批流程,大幅提高企业走出去的便利化程度。

细化出口产品退税目录,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对于出口退税目录内,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大的产品,要降低退税优惠幅度,甚至取消退税优惠,直至限制出口。而对于退税率较低或者没有出口退税的产品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要逐步提高退税优惠幅度,或研究纳入出口退税优惠目录之中。

加大进口高端装备、设备进口免税优惠力度。已办理免税的进口设备(内资鼓励项目),可以免征或在一定额度内免征其日常维护及维修所需进口零件的税金。尽快免除对民营企业进口高端数控装备、设备的招投标程序的硬性要求。

5、建立国际化经营专项考核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经营考核制度

目前国有资产经营考核体系是针对国内经营而建立的,其特点是以经营业绩和资产保值增值为导向,并不适用于国际化经营。因国际化经营面对的经营环境比较复杂,承担的风险较大,短期内投入较多,近期效益不明显,但往往具有战略意义,长期利益较大。用现有考核体系,对当期经营者业绩考核结果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会诱使趋于选择短期行为。这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转变、提升,从国际化经营特征出发,建立有利于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专项考核体系,以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经营考核制度。

6、强化国际化经营公共服务

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专项研究考察。大力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相关专题研究,加大企业国际化专业知识研究和储备力度。对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例如巴西、印度等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有意向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和专题考察,介绍国外的投资法规和政策以及政治经济状况。

加大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支持。实施灵活多样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政策,为企业引进高素质的国内外顶尖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跨国背景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便利和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切实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

7、切实改善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条件

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避免政策“一刀切”。对于民营企业,无论是采购国产设备还是采购进口设备,是否需要走招标程序应该由民营企业自己决定。不能不视政策适用对象,搞“一刀切”,失去政策制定的初衷。建议国家对民营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加大支持,增强出口竞争力。

(二)从企业层面

1、注重制定或调整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思路的必然选择。调查企业显示,目前我国企业还缺乏清晰、可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仅作为一项业务管理,尚未提升到战略层面。这难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长远发展要求。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企业应注重制定或调整国际化经营战略,将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国内经营战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相互支撑,为“转型升级,调整发展”在体制、研发、人才、销售、资金等重要资源配置上提供战略支撑和有效保障。

2、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化经营的法人治理结构

调查企业表明,目前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适应国际化经营要求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所调查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的构成中,几乎没有外籍人员。一方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严重受到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制约,尤其是具有国际经营经验、懂国际经营运营的国际型人才。另一方面,国际型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又受到现有体制、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同限制。从企业角度,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化经营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模式。

3、进一步强化开发培养国际化经营复合型人才

企业国际化经营,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4、建立高效、创新、不拘一格的研发机制

实现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研发创新、技术领先,逐步培育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依靠合资合作或引进技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建立企业技术研究院所,搭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联合研发平台,构建开放式的研发模式,实行“特区式”的研发激励机制,聘请引进国际顶尖行业专家,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实现技术研发跨越式突破发展,有效推进企业技术、产品、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

5、增强环境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环境责任

在当今国际化经营中,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要求日趋强化。企业作为国际化经营主体,不断增强环境意识,注重规范环境保护行为,顺应全球化环境责任的发展要求,是顺利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然选择。首先,需要增强承担环境责任意识,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在企业决策中体现自身、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强化自身环境保护的素质,注重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应严格承担约束性环境责任。一方面,应当依法承担法定环境责任;另一方面,应依约承担合同环境责任。第三,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制定企业自身的环境政策和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减少经营环境风险。第四,主动发布环境责任报告。在以实际行动采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承担各种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企业应积极编制和发布企业环境责任报告。扩大报告影响力,提升企业环境责任的社会形象。

第二篇: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上

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上)

张丽平

2013-06-06 09:09:0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6月03日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投资规模要大,更要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六大直接投资来源国,但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并不多。虽然国家战略在推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打造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还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所展现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实力是打造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前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保障,而本地化和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最重要的能力。通过对现有国际知名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实力——包括雄厚的资产、在全球调动资金的能力、国际化人才储备等;企业家精神——包括企业家、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和发展战略;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的能力——包括本地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

——企业实力

一个企业要想通过国际化经营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必须具有雄厚的实力,既包括自身所具备的财力,也包括从市场上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的能力。实力是打造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前提。

1.资产规模。大型跨国公司首先拥有强大资产做后盾,否则难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为其国际投资服务。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资产规模合计117.5万亿美元,每家企业平均2000多亿美元。

2.融资规模。在境外投资过程中,除了要有雄厚的资金外,在市场上融通资金必不可少。并购是跨国公司得以迅速壮大的捷径,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11年共有12455笔并购交易,交易金额高达2.18万亿美元,每笔交易高达1.75亿美元。

3.人力资源。国际化人才在大型跨国公司的生成过程中必不可少。这类人才既要具有专业技术或管理经营经验与技能,又要熟练掌握1—2门外语,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或电脑进行商务管理与沟通;既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又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既要了解并善于运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规则与惯例的高级人才,又要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既要能满足企业自身文化、管理和经营的需要,也要有能力适应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的雇员达到6300多万人,平均每家企业120多万人,其中相当部分需要是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有时集中体现在某位特定的企业家身上,如苹果的前总裁乔布斯;更多的时候是特定的组织管理方式所激发的集体精神,如宝洁、3M公司。它涵盖整个管理层,并不会因某个人的离开而走向平淡无奇,甚至衰败。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保障。

1.企业家。众多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具备相应的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人格素质。此外,优秀的跨国公司经营还要具备多文化感知和适应的能力,即要有能力感受到国外文化的存在,国外文化和母国文化的差别,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差别;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和全球经济运作规则,懂得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了解目标市场的基本情况,掌握开展海外管理的必要技能等等;有制定国际经营战略的能力。

2.企业制度。现实中,多数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还是要依赖基于先进企业制度的系统化企业家精神。企业有多种类型,现实中优秀的企业制度并没有一定之规,但能够激发整个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注重效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注重沟通,通过管理层会议对其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注重更新,不断寻找干得更好、更与众不同的人和团队;注重实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机遇,密切关注可能的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

3.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家精神外在表现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绝大多数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之前,均组织专门的团队对自身的投资能力、发展前景、东道国情况、所投行业的市场状况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通常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包括目标市场和行业的选择、投资方式、本地化进程和风险防范措施等。

——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的能力

与投资本国其他区域相比,投资他国市场需要面对不同的市场规则,包括文化习俗、法律法规、商业习惯、道德标准等等。尤其对于经过市场经济历练时日尚短的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此方面的困难只会更多。应对东道国市场规则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本地化和承担社会责任。

1.本地化。跨国公司要想发展得好,必须尊重东道国独特的市场规则。当前,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主要包括采购和生产本地化、技术研发本地化、人力资源(包括管理)本地化以及企业文化本地化等六种形式。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是人力资源本地化。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本地化后,跨国公司才能真正树立与当地传统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才能研发和生产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当前,在华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主要包括聘用本土员工,设立培训中心,以及与东道国教育机构合作。

2.企业社会责任。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企业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必须承担较高的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承担对员工保障、消费者利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评价

我国企业仍有资产规模不大、融资能力不足、人才储备有限和缺乏企业家精神等很多短处,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一定的积累,企业国际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综合考虑大型跨国公司的上述能力,我国企业仍有很多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不仅远远低于“2011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0.78%的平均跨国指数,还低于“2011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40.13%的平均跨国指数。

——企业实力

1.资产规模。纵向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规模达到65.8万亿元,是1978年的145倍;单位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1亿元,是1978年的近162倍。

横向比较,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仍与大型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达到19.7万亿元,约合3万多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规模的1/40。

2.融资能力。我国企业的融资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安永公司的报告,2010年大中华区IPO占全球融资总额的46%。但已经及拟“走出去”企业对改善融资环境的需求依然强烈。根据我们2010年的企业问卷调查,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瓶颈。62.39%的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筹融资能力不足”是对外投资中的主要障碍。56.21%的受访企业希望政府能帮助企业改善融资环境。此外,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我国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品和规则的不熟悉,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2011年,由少数企业财务问题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导致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被做空,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许多中国企业甚至被迫退市。这里不排除美国一些机构恶意为之,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品和规则的不了解,造成企业在利用国际金融工具时极其容易被国际金融专业机构误导。

3.国际化人才储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与国际有关的学科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等持续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当前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却普遍感觉到国际化人才缺乏。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上述专业人员到制造业企业就业的较少,这些专业毕业生更愿意到金融、贸易、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工作;二是缺乏

有境外直接投资实战经验的人才。与我国开放形势相对应,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实战经验多数是国际资本流入和进出口领域。因此,打造大型跨国公司仍需要不断储备国际化人才。

——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我国企业家的素质不断提升,但在企业家精神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9年的调查,企业经营者对机会敏锐性和创新意识的自我评价较高,而对冒险意识和挑战意识的评价相对较低。由于投资海外蕴藏的风险和挑战远高于国内投资,因此增强企业家对风险挑战的认识和掌控能力应成为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重中之重。

2.企业制度。目前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集体、私营、外商投资企业等。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但是相对于大型跨国公司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制度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管理决策效率低、内部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在“走出去”过程中,因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失败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在收购东道国企业后,仍沿用企业惯常的组织管理,使得并购项目的运行效果不佳。

3.国际化经营战略。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效仿西方企业做法,很多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均制定了国际化经营战略,但普遍存在前期调研和信息掌握不充分、战略方案不细致、决策过程不科学、战略调整过于频繁等问题。我们在美国调研中了解到,美国企业非常注重战略的科学性,经过细致研究后的发展战略一经制定就会较为严格地执行。

第三篇: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资金申报须知

附件

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资金申报须知

深圳市进出口额低于6500万美元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资金(以下简称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重点我市外经贸发展,鼓励年进出口额低于6500万美元的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降低经营风险的专项资金。

相关链接:[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主页http://www.xiexiebang.com/]

一、申报条件(一)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在深圳市注册, 依法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或依法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且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法人,2014海关统计进出口额在6500万美元以下;

2、近三年在外经贸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等方面无违法或无重大违规行为;

3、具有从事开拓国际市场的专业人员,对开拓国际市场有明确的工作安排和市场开拓计划;

4、未拖欠应缴还的财政性资金。(二)项目组织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在深圳市有关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两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项目符合其业务范围;

2、申请企业培训项目的项目组织单位须为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3、申请的团体项目应以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的;

4、未拖欠应缴还的财政性资金。

(三)已批准支持的团体项目,参加该项目的企业不得以企业项目名义重复申请同一项目或内容的资金支持。

二、申报要求

1、每个企业2015可获得资金支持的额度不超过50万元。为了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享受此项政策,每个企业自2013年始累计最高不超过80万元。

2、项目组织单位每年申报项目不得超过10个;只支持在本完成,且单个项目支出不低于1万元(以实际发生金额计算)的项目。

3、具体项目的完成时间见第四部分“支持内容”。

4、以外币为计算单位发生的费用支出,按费用支出凭证发生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为人民币。

5、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必须直接通过本公司银行账户支付项目费用,凡是现金、个人、关联公司支付的项目费用不予支持。

6、企业或项目组织单位须对申报系统中所填报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负责。如因企业填报信息错误或无效导致资金无法正常拨付的,市财政委将统一在年终结算时予以核对拨付。

7、市经贸信息委商市财政委将根据本资金使用情况,确定和调整下一支持资金支持内容、支持比例和支持额度,并予以公布,当年的支持内容以公布的须知为准。

8、项目具体拨付情况受支持资金总额控制。视企业申报情况,可根据本资金预算按比例进行整体拨付。

9、本申报须知依照《深圳市进出口额低于6500万美元的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事项实施细则》制定,如有不同,以该实施细则为准。

三、申报程序

企业和项目组织单位需要通过网上注册、资金拨付申报两个环节完成申报。

(一)网上注册和申报

申报单位进入国家申报系统-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网络管理系统,填写企业信息进行注册。之前通过资质审核的企业不需要重复注册。注册之后对相关项目进行网上申报。

(二)资金拨付申报

申报单位在受理时限内,在网上进行资金拨付申报,在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审批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的企业端申请http://szes.szjmxxw.gov.cn/,之后到市民中心东厅9号窗口递交申报材料。因自身原因造成项目资金申报不成功的企业和项目组织单位自行承担责任。

(三)项目组织单位申请境外展览会团体项目,须接受市经贸信息委或市财政委委托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审计。

四、支持内容

2015支持内容:境外展览会、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国际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境外专利申请、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

(一)境外展览会项目

1、企业项目:支持内容为展位费(场地、基本展台、桌椅、照明)。传统市场国别(地区)按照50%给予支持,新兴市场国别(地区)按照70%比例给予支持。每个境外展项目最高支持金额为60000元。项目完成时间以护照回国时间为准,境外展览会项目须与境外考察项目一并递交,单独递交境外展览会项目须申明放弃申请相关国际市场考察项目(香港澳门地区展会除外)。

2、团体项目:

项目组织单位组团参加境外展览会,参展的企业应全部为在系统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且企业数量应达到5家以上(含5家),同时项目组织单位可代企业申报展位费支持。

支持项目组织单位为突出我市城市形象的整体性进行的公共布展,最高支持金额2000元/个,未达到最高支持金额的按实际发生金额支持。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境外展览会可同时申报国际市场考察项目,每个项目最多支持2人费用,支持内容参照国际市场考察项目。参团企业的考察项目纸质材料须由项目组织单位于递交团体展会项目时一并提交。

(二)企业管理体系认证项目

支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其他企业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费(培训、咨询、年审费等费用不予支持),支持比例50%,最高支持金额为15000元/个,管理体系认证必须由经我国认监委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注册的分支机构并被授权的代理公司(仅限直接授权)进行;每个企业同一管理体系认证只支持一次。项目完成时间以证书落款时间为准。

(三)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项目

支持内容为在境外发布发行的杂志广告费、报刊费(不含在互联网上所作的广告)。商标注册只对商标注册费用予以支持,不支持咨询服务费、年审费及其他相关费用。支持比例50%,最高支持金额为:广告20000元/个,商标注册15000元/个。广告项目完成时间以杂志出版最后一期为准;商标注册项目完成时间以商标事务所通知企业领取注册证书时间为准。

(四)国际市场考察项目

支持内容为参加境外展览会企业的境外交通费(国际机票经济舱)和生活补贴(按照各国家和地区住宿费、伙食费、公杂费开支标准)。赴新兴市场考察的项目按照70%给予支持,其它国别(地区)的考察项目按照50%给予支持;考察国别(地区)中支持比例既有50%又有70%的项目,统一按50%支持。

赴亚洲国家(地区)的交通费最高支持金额为3000元/人,南美、非洲交通费最高支持金额为7000元/人,其余国家(地区)交 通费最高支持金额为5000元/人,一次考察多个国别(地区)的最高支持金额按其中金额最高地区计算。

每个境外市场考察项目,支持国别(地区)不超过3个,每个国别(地区)支持天数不超过6天,两个国家累计支持不超过10天,三个国家累计支持不超过12天,每个项目最多可支持2人费用。

国际市场考察项目须与相关境外展会项目一并递交(不予受理单独递交的国际市场考察项目)。

(五)境外投(议)标项目

支持内容为标书购臵费、项目初步设计费、考察及调研交通费,支持比例为70%,其中标书购臵费支持限额20000元,项目设计费支持限额20000元。考察及调研交通费,同一项目只支持一次2人境外考察的往返经济舱机票费用。境外投(议)标项目必须是成套设备和大型单机境外投(议)标、对外工程承包投(议)标和参加在国外大宗商品采购投(议)标项目,并在有关国外专业报刊、杂志上发布的公开招标项目。项目完成时间以归国时间为准。

(六)企业培训项目

支持内容为举办培训产生的场租费用、讲师费用和教材费用,支持比例50%,最高支持金额30000元。申报条件:参加培训(研讨)的应全部为中小企业,且参加企业超过50家,时间一天以上。申报系统要求此项目组织单位应提供参加企业名单,名单中企业应在通过系统注册的企业中选择。项目组织单位在项目实施前须通知承办单位。项目完成时间以培训结束时间为准。

(七)境外专利申请项目 支持内容为中小企业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出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受理局的专利申请期间发生的官方费用和代理费用。申请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发出的PCT国际申请受理通知书,并取得国际检索报告的当年,可给予10000元资金支持。项目完成时间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出的受理申请通知书或者国际检索通知书的后一个时间为准。

(八)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项目

支持中小企业以收购企业方式获取境外技术或品牌,按实际到位投资额5%的比例支持,最高支持金额为10万元。项目完成时间以支付时间为准。

五、申报材料

申请单位将“资金拨付申请表”输出打印加盖公章(一式一份,每一页都须盖公章),会同相关项目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须验原件,递交复印件一式一份,外文资料的主要内容须翻译成中文,所有复印件每一页都须加盖申请单位公章)按顺序整理,递交到市民中心东厅9号窗口。

(一)境外展览会项目

1、境外展览会企业项目(1)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2)发票、银行付款或付汇凭证;

(3)展方的邀请函复印件或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参展的批复文件;

(4)随组团单位参展的企业自行申报时,须递交组团单位加盖公章的“未通过其他渠道申请并领取支持资金补贴的证明”原件;(5)与展方或有资格的组团单位签订展位的合同(协议);(6)参展人员的护照(复印首页和出入境记录页),赴香港参展,通行证如无出入境记录,须提供香港特区入境标签原件和复印件或者《中国公民查询出入境记录》证明;

(7)企业参展展位效果图和带有参展时间彩色打印的展位照片;

(8)企业通过第三方展览公司参展的,如审核需要,第三方展览公司有义务提供主展方与第三方的招展合同及付款凭证复印件一式一份(验原件);

(9)放弃申请相关国际市场考察项目申明(如单独递交境外展览会项目,香港澳门展会除外);

(10)申请企业为该参展人员购买的当月及之前连续6个月的社保核定单(加盖社保部门公章)如参展人员为企业法人可用营业执照复印件替代法人的社保单(验原件)。

2、境外展览会团体项目(1)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2)发票、银行付款或付汇凭证;(3)展方的邀请函复印件或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参展的批复文件;

(4)项目组织单位的招展通知;(5)与展方签订展位的合同(协议);(6)公共布展摊位的搭建合同(协议);

(7)参展人员的护照(复印首页和出入境记录页);(8)公共布展展位效果图和带有参展时间彩色打印的展位照片;

(9)参展企业名单、账号及各企业申请金额,复印件一式一份(验原件)。

(10)申请企业为该参展人员购买的当月及之前连续6个月的社保核定单(加盖社保部门公章)如参展人员为企业法人可用营业执照复印件替代法人的社保单(验原件)

(二)企业管理体系认证项目(1)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2)发票、银行付款凭证;(3)项目申报单位与所委托的认证机构的合同;(4)认证证书;

(5)提供认证单位的有关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的认证资格证复印件。

(三)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项目(1)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2)发票、银行付款凭证;

(3)杂志报刊广告提供合同(协议)、最后一期广告正本和报刊杂志实物;

(4)商标注册提供合同(协议),注册文件及标识。

(四)国际市场考察项目(1)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

(2)出国考察人员的机票电子行程单及出票单位开具的发票(备注机票往返地或提供登机牌复印件)和银行付款凭证;(3)组团单位(本须知国际市场考察项目中所指的项目组织单位)出具的参展证明;

(4)出国考察人员的护照(复印首页和出入境记录页);(5)申请企业为该出国考察人员购买的当月及之前连续6个月的社保核定单(加盖社保部门公章)如出国考察人员为企业法人可用营业执照复印件替代法人的社保单(验原件);

台、港、澳人员提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复印照片页和工作单位页),证书上的工作单位名称与申请单位名称须一致,考察当月及之前连续6个月在申请企业就业,且出国考察期在证件有效期内;

外国人提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复印照片页和工作单位页),许可证上的工作单位名称与申请单位名称须一致且出国考察期在证件有效期内;

(6)出国考察报告(1000字以上)。

(五)境外投(议)标项目(1)申请表纸质文件原件;

(2)出国人员的机票、发票、银行付款凭证;(3)所购臵标书封面;

(4)与初步设计单位所签订的合同或委托文件;

(5)国外专业报刊、杂志上发布的公开招标项目广告的原件;(6)出国考察人员的护照及考察报告。

(六)企业培训项目(1)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2)发票、银行付款凭证;(3)培训通知及培训资料和参加培训(研讨)的企业人员签到登记表;

(4)培训工作照片(照片粘贴在一张A4纸上);(5)培训讲师的个人简介。

(七)境外专利申请项目(1)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2)发票、银行付款凭证。

(3)涉外专利申请代理合同(代理委托书);

(4)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发出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105表);

(5)国际检索通知书(202表);

(6)如为法定代表人申请,则应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八)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项目(1)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2)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核准或备案)境外投资的核准文件(或证书或备案文件);

(3)资金实际支付凭证(包括外汇管理部门批准购汇的证明,境外汇款申请书);

(4)境外企业(机构)注册文件;

(5)境外中资企业(机构)报到登记表回执联。

六、申报时间

自2015年9月7日至2016年1月29日受理我市中小企业及项目组织单位2015资金拨付申请,企业须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一个 月内提交书面材料(拨付受理申报开始前已实施完成的项目须于2015年11月6日前递交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承办单位:深圳市深投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市经贸信息委、市财政委共同委托)

承办单位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路55号经理大厦8楼 咨询电话:83988673、83988675、83988676、83988677

(备注:如遇《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相关内容修改,以修改后实施细则为准)。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秘书处 2015年9月6日印发

第四篇: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2013-08-26 第04版:市场经济

作者:许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5406

企业整体税收负担近年来有所降低,尤其是2011年,F0、F1、F2口径税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大中型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较高。我国现行税费制度在企业规模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累退”效应:企业规模越大,税负越低;企业规模越小,税负越高。结构性减税在政策层面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化,尽量避免“一刀切”。

近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宏观税负研究》课题组,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对浙江、广东、云南、陕西、山东5省1634户大中小微型4种规模企业体制内外各种税费支出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涉及行业420多个,注册登记类型30余种,纳税类型包括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2009—2011年各年,样本企业增加值合计分别为1777亿元、2143亿元和3690亿元,占全国当年 GDP的 0.52%、0.53%和0.78%,三年平均为0.63%。抽样结果和样本分布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税负的总体状况。

企业税负总体情况

企业整体税负近年均有下降,尤其是2011年企业税负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9—2011年各年,样本企业纯粹税收负担F0(与GDP相关的“正税”——目前我国开征的18种税收中以GDP为税基的税收,相当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分别为9.20%、8.99%和6.44%,三年降低2.76个百分点;样本企业国民经济税收负担F1(与GDP相关的“正税”、费、基金、其他类似政府性收费合计相当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和国际可比税收负担F2(IMF和OECD的计算口径,仅与 GDP部分相关)分别为12.32%、12.03%、8.60%和12.62%、12.30%、8.78%,三年降低 3.72和 3.83个百分点。企业税负的变化,体现了结构性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大中型企业。除2011年略低外,微型企业税收负担一直处于各种类型企业的最高水平,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企业增加值的40%。2009年和2010年,微型企业 F0、F1、F2的税收负担分别达到37.06%、44.66%、45.02%和28.43%、33.26%、33.85%,高出相应年份大型企业26.69、31.02、31.12和18.54、20.22、20.57个百分点。微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5~3.6倍。

2011年,小型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处于各类企业之首,F0、F1、F2分别为 15.05%、21.36%和22.40%,高出大型企业8.28、12.49和13.3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3倍左右。

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营业税纳税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F0、F1、F2口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纳税人比营业税纳税人平均高出0.56、3.45、3.67个百分点,分别是营业税纳税人的1.06、1.29和1.30倍。2011年,这一差距陡然变大,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纳税人比营业税纳税人平均高出5.33、9.36、9.72个百分点,分别是营业税纳税人的1.90、2.25和2.28倍。

比较增值税纳税人的税负状况,2009年,F0、F1、F2口径的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平均高出10.73、10.20、9.81个百分点,分别是一般纳税人的2.23、1.68和1.63倍。2010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2011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再次扩大,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平均高出10.53、11.21、10.87个百分点,分别是一般纳税人的2.00、1.70和1.66倍。这表明,从工商业等缴纳增值税的企业看,大中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总体上较低,小规模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较高。

减税效果不均衡,微型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减税相当明显,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减税效果不明显且有反弹。2011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在三个纳税类型中从税负最重的位置下降到税负最轻的位置,是本轮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受益单位。其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 9.89%、16.99%和18.12%,比2010年大幅降低了75.04%、61.93%和59.92%,减税效果相当明显。

2011年,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有所上升,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16.07%、21.34%和23.76%,比 2010年提高了 8.13%、9.35%和18.24%,结构性减税对微型营业税纳税人效果不明显。

2011年,微型企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比2010年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13.54%、17.07%和17.95%,比 2010年大幅提高了 64.09%、38.07%和37.05%。

大中小型企业税负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增值税小规模企业税负最高,一般纳税人次之,营业税纳税人最低。2011年,小企业中增值税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大幅高出64.89%、41.52%、32.95%;而大型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比一般纳税人高出61.91%、36.01%和33.01%。中型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这种高税负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2011年,中型企业中增值税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高出249.68%、201.96%和187.63%。两者差别十分悬殊。同时,中型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近年来也有明显上升。2011年,其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2009年上升了47.95%、55.91%和56.01%,与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背景不一致。

近年来,大型企业中的营业税纳税人减税效果非常明显。2011年,大型企业中营业税纳税人的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2009年下降了49.23%、47.51%和47.45%。

这说明,大型企业中的营业税纳税人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受益者。大型企业中的其他纳税人、中小型企业中的各类纳税人,近年来税负未有明显下降,2011年比2009年各口径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不同企业间税负千差万别,企业税负感受与其实际税负有些并不一致。这种情况在大中小微各种规模企业中均有存在,尤其是在微型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有些企业税负很重,有的年份甚至高达其增加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如2011年,单位代码53011172728637X的一般纳税人,三个口径的税负分别高达794.02%、830.19%和 845.30%,企业感觉税负很重;也有一些企业税负实则很轻,如 2011年,单位代码***的大型一般纳税人,三个口径的税负分别为-5.60%(政府补贴合计超过其实际缴纳税额)、0.44%和 1.60%,却仍然认为税负很重。这种情况说明,对于每户企业的税收负担,应当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原因分析

“正税”支出占比高是造成微型企业高税负的主要原因

2009年,所调查的431户微型企业(其中53户企业当年无经营活动收入,实际核算企业为378户)中,主营业务收入为74.65亿元,利润总额为 1917.52万元,净利润为 1488.25万元,实现GDP5.52亿元。实际开展经营的378户企业全年实际纳“正税”2.17亿元,占GDP的39.28%(F0口径该比率为37.06%)。其中,所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关税等商品劳务税2亿元,占“正税”支出总额的92.45%;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所得税1248.22万元,占“正税”总额的 5.75%;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等财产财富税 198.09万元,占“正税”总额的0.91%;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等其他税收191.25万元,占“正税”总额的0.88%。

2011年,所调查426户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20.86亿元,利润总额为 3250.81万元,净利润为2587.67万元,经核算GDP为3.83亿元。426户企业全年实际纳“正税”8288.72万元,占 GDP的 21.63%(该比率 F0口径为13.59%)。其中,商品劳务税4663.45万元,占“正税”总额的56.26%;所得税2658.73万元,占“正税”总额的32.08%;财产财富税699.44万元,占“正税”总额的8.44%;其他税收267.1万元,占“正税”总额的3.22%。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但是部分流转税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无论企业是否盈利,均需要缴纳流转税。2010年,虽然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实现GDP规模同比大幅下降 73.17%、31.54%、52.18%和20.55%,但是企业缴纳的消费税、关税、营业税仍然大幅增长796.03%、542.63%和36.92%,“正税”支出比重同比仅降低6.36个百分点;2011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实现 GDP规模同比大幅下降 41.74%、46.17%、40.9%和 12.65%,但是企业缴纳的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却大幅增长3681.03%、72.04%和 26.8%,“正税”支出比重同比也仅降低11.29个百分点。

2009—2010年,“正税”支出在微型企业税负结构中的占比分别为83.78%和87.20%,其中商品劳务税收在税收中的占比分别高达92.45%和78.57%,可见,税收支出尤其是商品劳务税收占比过高,是其税负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1年微型企业税负有较大幅度降低,主要得益于通过税收补贴所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多年来,政府补贴一直是大型企业享受更多,微型企业享受较少。2009年,出口退税、其他退税、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其他政府补助等占企业纳税支出的比重,大型企业为15.39%,而小型企业仅为4.13%。2011年,这一状况大有改善,政府补贴大幅向微型企业倾斜,当年政府补贴在微型企业纳税中的占比提高到 29.3%,这对有效减轻微型企业税负起了一定作用。大中小型企业非税支出不断上升影响企业税负稳定

近年来,非税收入占比在大中小型企业中有逐步提高的趋势。2009—2011年,非税收入在大中小型企业税负结构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5.47%、4.22%、4.25%提高到2011年的6.50%、4.94%和5.05%,分别上升了10.60%、17.06%和18.82%,影响了企业税负稳定,应当引起重视。

政策建议

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降低税负与经济景气之间的关联性

现阶段,我国税收收入与GDP高度相关,与企业经营状况和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缺乏关联性,这不仅导致财政收入严重受制于经济景气变化,而且也制约税收制度有效发挥调节功能。

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一方面要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商品劳务税收比重,适当降低其税率,调整其税目和征收范围;另一方面要调整和新设部分财产财富税种和具有特殊调节功能的行为税种,按照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总结完善、加快推广房产税收制度,结合资源价格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加快开征遗产赠与税、环境保护税,建立健全环境补偿机制,为降低企业税负腾出财力空间。

强化税收地位,增强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法制性和规范性

现阶段,政府通过税收渠道从企业层面取得的政府财力不足企业实际支出的80%,另外超过20%是通过法律效力较低、规范性较差的社会保障和非税收入渠道获得。这既不利于提高政府筹资效率,也不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极易导致腐败寻租行为的发生。

增强政府收入的法制性和规范性,要和统筹改革财税体制有机结合,提高社会保障筹资的法制化水平,加快社会保障“费改税”步伐,大力削减非税收入,通过撤销、合并、削减费率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地位,严厉控制非税收入。

均衡企业税负,创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

微型企业、工商业中的小规模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是现阶段我国“累退性”税制的典型表现,与我国现阶段商品劳务税占主

体地位具有深刻联系,折射出新时期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和高度综合性。

结构性减税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结构性减税中所指“结构”,不仅指不同税种有增有减,同一税种不同纳税主体的有增有减也同样重要。要研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税收政策。现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微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大型营业税纳税人产生了实际效果,总体看喜忧参半。微型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并没有得到太多实惠,而本来总体税负较低的大型营业税纳税人却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结构性减税需要解决“误打误撞”问题,纠正目标偏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应保持客观冷静的心理预期

对比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近年来税负一直较低。“营改增”固然可以消除“重复征税”,优化税种结构,但是否能够取得实效,防止改革后的税负“反弹”,尚需观察。

为了防止“营改增”实施后的税负“不降反升”和税负“反弹”,应当在现行已增加11%和6%两档低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降低现行增值税的平均税率,并与统筹降低现行商品劳务税收比重、优化整体税负结构一并考虑;同时,也可考虑适当扩大这些行业的抵扣范围,对超税负及时进行税收返还等,力求税收结构加速优化。

第五篇: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农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调查发现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多头并进,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农村通信服务的成本高、收益差;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不广泛;部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不佳;农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有待改善。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有待理顺;试点政策短期性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长期性的矛盾;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对接困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总体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来的特征是“硬件”(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体系架构)已经得到改善,但是“软件”(农业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亟待取得突破。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巩固,小规模的家庭生产将长期存在,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基于农户的信息服务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户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17份农户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样本农户信息终端拥有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信息来源仍然较为封闭,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介入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并不明显。在需求方面,样本农户的信息需求多为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信息,不同地域样本农户的信息及服务需求有一定差异。在消费方面,农户有一定的信息支付意愿,但支付能力和承受风险能力均有限。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户禀赋方面,户主的年龄、学历、经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会影响农户的信息支付意愿。同时,风险偏好、信息缺失、示范效应、有用性认知、信息渠道也是影响农户信息支付意愿的因素。

农户采纳信息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认知会影响其获取信息的态度,进而影响其获取信息的行为,并影响其实际应用结果。因此,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是要向农户提供有用性高、易用性好的信息。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研究 从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问卷调查结果看,样本信息服务站硬件设施、工作人员配备良好,但运行效果一般;在业务方面,样本信息服务站大多仅从事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由于自身“造血”功能缺失,资金不足成为样本服务站的核心困难,导致服务站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在信息中介服务方面,呈现有效信息需求和有效信息供给同时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议

应遵循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长期推动、低成本、注重实效等原则,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的举措包括:

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各自为战、叠床架屋的局面,需要从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部署。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主管机构。通过强势的领导体系,打破部门界限,摒除部门利益,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工作制度,保证建设经费、信息资源、人员的整合和共享。其次是要制定好农业信息化宏观发展规划,科学地界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边界,确定农业信息化各发展阶段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同时,顶层设计还应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分工。

探索供给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体系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为改变这种局面,有必要通过安排不同物品的供给制度,引导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在财政支持方面,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的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以及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监管等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第三部门共同支撑的机制。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差异,需要创新财政支持体系,在不同的地区尝试运用不同的手段,避免“一刀切”的扶持政策。

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知名信息平台 网络时代具有“眼球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征,多方、各级分别建立平台只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服务质量提升,而少量的信息平台反而有利于发挥“眼球效应”,降低用户搜寻成本。建设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不在多,贵在精,应通过合理机制将各部门有限的财力有效整合,合力办大事。同时,应大力向用户宣传信息平台,以形成集聚效应。

分析用户需求,加快农业信息开发 解决农业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把农民的需求视为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由政府直接开发并供给满足农户需求的信息的效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其他的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导入社会服务,搞活信息服务体系 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可持续经营,一方面可与电信等部门合作,共建信息服务窗口,同时有步骤地引导信息服务站自主开展一些经营性业务;另一方面,为保障信息服务站的公共服务功能,政府可以对服务站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贴,并辅以一些社会管理职能,用活服务站,提高农民拜访服务站的积极性。

扶持关键技术,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为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应当引导和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各类信息产品,扶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面向

特定用户,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及应用,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普通农户,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沉淀,提升信息的价值,并强化查询智能化设计,改善信息平台的易用性,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有效信息。

作者单位:农业部信息中心 刘涵

(来源:农民日报)

http:///2006nwkx/html/201212/%7BC69ADD03-9BD5-4F13-9116-0194426E45E7%7D.shtml

下载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调查与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现状与模式分析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现状与模式分析 摘要:21世纪品牌国际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品牌都将面临着一个更加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很多......

    全面提升反恐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全面提升反恐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的泛滥,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反恐部门作为反恐斗争的基本力量.必须坚决贯彻“积极防范、高效处置”的指......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我县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关于转发《关于2014年第一批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项目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关于转发《关于做好2014年第一批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 力项目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相关企业: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企„2014‟36号)、《财政部商务......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

    期刊文献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政策建议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概述 简赋 【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专 题 号】F13 【复印期号】2008年01期 【原......

    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创新(小编推荐)

    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创新 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创新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使各行各业都向着国际化发展,石化企业也不例外。石化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要策划自......

    我国药品批发经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国药品批发经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内容提示: 对策与建议:医药市场的正常运转维系在药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这决定了这个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药品批发......

    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与探究(模版)

    �8�7�8�7 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 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 演变,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对盈利能力的内涵 演变,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