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培训问题及建议
一、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相应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活动也有效的增长了农民见识,提高了农民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县在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认真研究探讨和解决,主要表现在:
1、农民自身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仅阻碍或影响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使得在外出就业时劳动技能差、待遇低、工作稳定性差。随着我县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所剩不多,在家留守的绝大部分是老人、中年妇女以及上学的孩子,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绝大多数缺少必需的技能,自主创业能力不强。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增加额外开销,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期行为扼杀了获取知识技能的欲望,严重阻碍了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
淡泊。三是自身封闭意识。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2、培训方面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热,农民不热,农民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还是持怀疑、观望态度,难以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二是投入不足,培训开展难。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问题上,由于财力有限,很难划拨出大量经费来开展,各相关职能部门虽然都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甚至划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但限于工作经费有限,很难划拨出较多的专项经费来开展。当前各镇的财力情况不同,培训经费投入也千差万别,这严重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有的是从高校请来的专家,有的是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但主要是各相关部门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由于各部门工作人员有限,很难抽调出较多的工作人员,农民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很难得到保障,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就更得不到保证。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思考
1、成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机构。针对现在培训机构分散的问题,应当成立相应的农民教育培训行政领导机构,可考虑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组长可由县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教育培训项目的全面领导协调工作;建立培训指导小组,组长可由农业局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保障、监督、搭桥、协调、督促、培训等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可由农广校及农业局各相关部门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2、大力宣传政策,实施激励机制。要深入乡村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讲清务工与务农的区别,讲清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让农民逐渐主动接受培训,参与培训。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经过培训取得“农函大”结业证书,在农业项目贷款、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与政策性倾斜,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可以聘任为村级农技指导员,并给与相应的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目前,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科学技能、实用技术等内容,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长期有效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措施,统筹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组建培训实施机构。一是成立专家组。成员包括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植保站站长、土肥站站长等组成。二是成立师资团。师资团由农广校、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等相关的技术骨干和各镇的技术人员组成,使农民教
育培训真正的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4、增加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教给农民先进的生产技术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调查了解,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十分的迫切,他们都希望能多学技术,多学本领。对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财政资金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不断增加投入,要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
5、保证基层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而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主要依靠的就是基层的技术推广人员。建议尽量保证基层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同时要做好对培训教师的培养。针对部分教师存在实践知识相对匮乏,理论知识不适应眼前生产,新技术、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市场信息等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在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之前,应先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可以采用:一是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讲课;二是由本地专家组成员进行讲课。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培训教师的技术水平,拓宽技术掌握面,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第二篇: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龙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总体来说虽然增加比较多,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龙南县建设四个龙南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产资料涨价因素,2008年农民每亩地多投入15元~25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
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经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三、农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尤其是近些年通过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那些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念较新,并且有一技之长的、素质较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直接导致农民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转、就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增收观念不强。
五、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三是引导农
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龙南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落实好扶贫政策,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
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龙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龙南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龙南镇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25日
第三篇: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龙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总体来说虽然增加比较多,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龙南县建设四个龙南的进程。
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产资料涨价因素,2008年农民每亩地多投入15元~25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经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三、农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尤其是近些年通过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那些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念较新,并且有一技之长的、素质较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直接导致农民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转、就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增收观念不强。
五、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三是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龙南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落实好扶贫政策,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龙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龙南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农业兴促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安。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农业兴国安邦。而在国家发展、城镇建设加快的当今,如何保证“农业”的根本,是我们在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难点”和中心任务。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相关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认为,造成农民增收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业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仍然是牛耕人种,不能实现农业机器化
二、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
三、农产品没有市场,造成大量堆积,卖不出
四、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缺失,有地无人种,无人收
五、农村教育水平落后,辍学率高,师资力量不足
六、“村官”腐败,惠农政策不能实实在在的落到农民手中
七、自然灾害,损失严重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针对上述“原因”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农村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乡镇政府可以同意购买农用机器,如收割机,播种机,可以适当的租借给农民,收取少量的租金,以便于加快农业的生产劳作;乡镇政府可以统一购买种子、化肥,一起成本价格卖给农民,降低农耕的成本。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开展“村长支书上项目“,领导带头开办小型加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寻找外来资金,与大型食品企业签订合同,保证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收入。
三、加大财政扶持制度,发挥好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尤其是要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完善支教政策,鼓励青年教师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进行支教,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开展”农业技术下乡“活动。四,、加强对村干部权力监督
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民监督,完善信访制度。
五、提高防灾能力,做好粮食储备
农民增收问题是国家和农民要共同合作解决的问题,把农村工作与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范围和更新的视角研究和推动农民增收问题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社会各个方面努力,农民增收才会真正有希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
第五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改进建议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改进建议
摘要:为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从思想观念、教育资源、扶持政策、教学措施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具体建议,为实现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技教训;培训;农民;观念;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87-02
《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全省从事农业及农机工作的人员应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要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中定位农业改革和发展,同时,准确把握“十三五”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全省农业“十三五”规划工作,离不开组织学习,更离不开教育培?。而要切实做到上行下效,将教育培训落到实处,需要从最根本的农民需求出发,从最基础的农村工作出发,把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作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准则,统领全局、贯穿始终,同时,树立新视野,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让农民关注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问题,使规划的实施过程成为汇聚民智、体现民意的过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是全省落实“十三五”农业建设的基础,尤其在新型农民培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
“十三五”规划着重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辽宁省应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转换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农民教育培训不仅是技能培训,也包括农民素质培训。除为“三农”服务外,更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进而实现由终结性教育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变,由职业定位性教育向可转换性教育转变,由就业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变,由引进式教育向本土化教育转变。同时,农民技术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专业知识和实现农业增收,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和谐家园、子女教育等素质提升内容。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辽宁省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尤其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亟待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各市县政府应组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各种涉农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农委牵头整合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础、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为支撑,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强大合力。制定培训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间,在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并将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填补农业发展的人才缺口,让更多职业农民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一定的文化程度,并接受农业教育培训,能够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政策要求。制定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职业农民队伍。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适度规模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在稳定现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遇到的融资困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增加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和人才引进,因此,在农业“十三五”规划中,农业科技和人才引进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教师,又是能够指导实践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这就要求这些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强化教师基本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基础上,抓好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让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十三五”时期最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是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这就需要从全省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一是按照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村民代表的梯次顺序逐级进行培训,一级不漏,环环相扣。
二是把农民按年龄、学历分到不同的培训班,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和教育培训方式。
三是按照不同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和资源现状,围绕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多年建设,农业远程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停留在广播、电视培训层面上,与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多媒体教育培训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在充分发挥现有远程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抓好以下两点:
一是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积极建设市县乡(镇)村四级远程教育设施,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特点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利用互联网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团“坐诊”,一旦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反馈给专家团,由专家团“会诊”后给出解决办法,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村级网络培训人才建设,为每个村培训至少一名懂电脑、会操作、肯吃苦、能培训的实用型人才,坚持村级培训阵地,为农民提供最及时最直接的教育培训。结语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有效落实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霖.浅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3(2):29-30.[2] 马保员.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点滴略谈[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18(5):00234.[3] 王文新,钱素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91-392.[4] 杨国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1(10):00085.[5] 刘娜,胡春晓.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