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2 19: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

2011年中考热点专题12: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

热点背景材料: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

材料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采取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入“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材料三: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1年1月29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决定说,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热点模拟试题:

1.“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1)怎样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国家角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继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③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④必须实施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十二五规划把“民富”作为重要目标说明了什么?

①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④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坚持共同富裕;⑤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增强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怎样才能实现“民富”的目标?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⑤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2.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说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原因)

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决定的。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③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⑤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⑥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4.请你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③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革创新意识。

5.为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①思想上: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②学习上: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③生活实践上:支持中央对农村的政策,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正确对待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6.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原因:

① 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③加快农村改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8.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客观要求,是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措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9.如何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①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③农业结构调整要依据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

10.请你谈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①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③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④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1.请你就目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提出几条建议。

①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②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③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增加农民收入;④努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持农村的繁荣稳定;⑤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⑤政策扶持农业,工业反哺农业;⑥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12.请你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②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④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十二五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十二五规划

(未定稿,请自行修改)

目录(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四、国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支持

五、结束语

正文开始

一、概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这份规划中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是正当其时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发布,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保证。从长远来看,目标就是要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面貌农村。那时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胡锦涛

从我国的现代化脚步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变大,而我国的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如果在发展中忽视农

民群众的愿望及切身利益,国家的长期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就会不平衡,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目标不能实现。同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国家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处理好工农城乡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根本大事,就是解决了现代化建设的后顾之忧,不仅能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来具有创造力的措施,它将是我国的国名经济持续平稳的较快发展的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只有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

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温家宝

新农村建设只有先开好局,打好基础,集中力量,立足实际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

首先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宣传党对于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的保证农民的根本权益。此外,优化农业布局,改善种植条件,因地制宜,发挥出各地的优势,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尽量的将农产品进行加工,采用公司,工厂,农民相联系,有效地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初级技能培训,培养懂知识,有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其次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预算,合理的投资。特别是在农村的公路运输,水利灌溉,生产环境等方面要加强,同时对于农村一些年老失修设施进行修复,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后续措施顺利进行。应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各项金融腐败犯罪,确保投入农村的资金能够真正用到实处。

第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完成。在加强对农民免费义务教育宣传的同时,要改善农村的各项办学条件,鼓励教育投资,调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农村教育上给予照顾,保证农村教育的初期发展,中央除在加大农村教育投资的同时要时常巡查,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后是要建立农村多种保障体系,包括了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保障等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费用高(现在农村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问题,并加大对农村鳏寡孤独人群的关心,不断地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四、国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支持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温家宝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各项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了各项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

国家的政策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没有了政策支持,一切都无从谈起。如今国家不仅完全减免了农业税收,而且加大了补贴投入,农民的各项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从财政,建设,税收,科研等各方面进行保证新农村建设。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无一不对农村的改革高度重视,实现了政府对农村的倾斜,极大的增强农民的信心。全社会也从各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予关注,比如新闻媒体,及时的跟进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如实的反应在农村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监督,国家制定方针提供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也是个核心问题。资金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从十一五到如今的十二五,国家积累和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由来的方法。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增

加。在赋予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更多经济行政管理权限的同时要求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光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同时应该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加大宣传,让农民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与长远性,使农民自愿投身于农村改革,但在调动农民的自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意见,尊重其选择,变屈服为说服,如此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事半功倍。

动员社会,发挥社会的力量,让整个社会参与到农村的改革中去,除了增加农村招商引资,还可以工农商相结合,多方投资,集中资金办大事。

银行强化信贷资金投入,尤其在解决“三农”问题时,银行的作用不可替代。总之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确保农村建设资金到位。

人才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支柱。国家应该加强农村对于各项人才的吸引力,使他们自愿投身农村建设,不仅为农村建设做贡献,同时为自己的前途打好基础。如今,大学生当村官就很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政府可以制定更多类似的措施。保证新农村的当前建设,并且后继有人。

五、结束语

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胡锦涛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整个国家社会都要主动参与的大事。在农村改革中,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运用各项措施,不拘泥于榜样,不迂腐。一切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新型农村建设必将取得最后成功!

备注:不对之处请修改,谢谢

第三篇:xx市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xx市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市新农村办

2010年6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民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时期规划既能让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也能为我们锁定任务目标,聚焦发展方向。编制好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规划对于指导和调控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海林跨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海林市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农村经济实力整体攀升。到2009年末,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5.9亿元,较上年增长27.3%,较2005年的20.2亿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732元,较上年增长34%,较2005年的4088元增长89%。全面实施―三个战略‖。一是实施特色强市战略。以打造特色农业强市为目标,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基地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科技扶持等方式,全力抓好食用菌产业,全市食用菌总量达到5.44亿袋,拉动农民人均增收3600元,被授

— 1 — 予―中国猴头菇之乡‖,为把海林打造成“中国食用菌之城”和“龙江食用菌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区位、资源、环境特点,着力推进区域化集中生产,打造了以xx、xx、xx3个环莲花湖乡镇为重点的菌牧渔游环湖经济圈,以沿海宁线、海长线为重点的西洋参、―两菊‖(甜叶菊、万寿菊)、烤烟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以xx镇、xx乡为重点的外向型果菜产业区,以xx乡、xx镇两个朝鲜族乡镇为重点的劳务输出产业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的甜叶菊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西洋参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外向型劳务输出基地。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立足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了农业龙头企业成长工程,通过招大引强、挂靠联合等方式,相继引进了北味食品、东度参业等29户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加快了产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全市已建成标准化小区、产业园区35个,带动基地45万亩,2万多户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强村战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镇村经济薄弱、投入乏力的问题日益突出,靠外援、借外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增强镇村的―造血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123个行政村归档分类,划分为―经济贫困村、经济薄弱村、经济小康村、经济富裕村‖4种类型,按照经济贫困村能开门,经济薄弱村能办事,经济小康村快发展,经济富裕村出形象的要求,确定发展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实行一村一策,分步实施,分期推进。

(二)集群式发展凸显成效。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点亮面少‖、发展不均衡问题,市委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两区四带‖示范工程,以xx乡、xx镇为―两区‖和海宁、海长、海山、柴莲4条公路为―两带‖沿线的132个村屯率先集中打造,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上同步推进,统一规划,分段实施,使全市70%的村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向省级试点村标准迈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集群式发展。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出台41条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筹资1亿多元,全面打响泥草房改造攻坚战,提出到2010年全部消灭全市农村泥草房,提前五年完成省委、省政府达的任务目标。投入290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三年内让所有农民吃上放心水;投资909万元,修建83个村级浴池,基本解决了农民洗澡难的问题;投入2.5亿元,新建农村公路967公里,98%的行政村实现了主街硬化,有42个村村内道路全硬化。二是坚持农民主体。采取以奖代投、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农民采取―一事一议‖、亲缘募集、资源资本化等多种方式为新农村建设融资。在xx村,村民提出了―少喝一瓶酒,少抽一盒烟,建设我家园‖的口号,全村自筹资金240余万元,被评为 ―省级文明村‖。仅2009年,全市―一事一议‖议成事项118件,拉动村集体和村民投资1200多万元。三是坚

— 3 — 持社会参与。采取部门帮扶、区域共建和向上争取等方式,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方资金。在全市开展了―大下基层、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千名干部下村屯‖等系列活动。四年来,全市129个帮建单位累计出资出物2000多万元,17个涉农部门向上争取资金3.6亿多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与驻市―三局两场‖在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机跨区合作、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把解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臵,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目前,全市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7%,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村屯环境达标率达到80%,85%的村建有文体综合活动场所,70%的村―四旁绿化‖率达到80%以上,44%的村实现主要街道亮化。一是推进生活环境优美化。实施―城乡洁净工程‖,开展新农村―五清五改五化‖,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路平沟净、杖墙整齐、环境良好的目标。采取财政以奖代投、镇村自筹、股份合作、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累计投资490万元,完成原301国道、海宁、海长、石横、柴莲等公路绿化70.3公里,栽植绿化树4万余株。全市123个村全部启动了村屯绿化工程,栽种绿化苗木40余种、67万株,2009年,高标准整体绿化28个村。二是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实施农田水利、生态建设、标准化和农机化―四大工程‖,提高农业综合

— 4 — 产能,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投资580万元,新建防洪减灾、节水灌溉项目12个,维修农田水利工程152处。投资2000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38.47公顷。投资283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3.2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义务植树170万株。投资1170万元,更新大中型机械、机具520台套,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水稻大中棚育秧率达到92.4%。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组织引导、市场配臵、宏观调控等手段,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辐射延伸。将农村―三无对象‖、因病因残因灾等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及建国前的老党员纳入低保范围,逐年提高补助标准。建设了全省县级一流的城乡社会福利中心,对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新建和改造3个镇级标准化卫生院,消灭农村学校D级危房,新建和改造127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报销和综合补偿比率均排在全省前列,初步解决了群众看不起病、看大病难问题。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新建基站150个,信息化服务站41个,74个村配备了计算机,42个村通上互联网,村文化站室、图书馆室达到120个。

(四)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着力增强基层组织领导、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农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措施。建立了市级领

— 5 — 导联系乡镇、市直单位对口帮建、包村干部定点帮扶的立体推进机制。实行―一帮一‖的帮建机制,村村落实帮建单位,既帮基础好的,也帮基础差的,既有省级示范村也有省级贫困村,实现了整体推进,均衡发展。二是创新组织建设机制。在全市90%的村推行了―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权、规范村代会的决定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和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四权‖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实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对接。针对部分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问题,实施村级班子―五子工程‖,对思想老化的补脑子、结构不优的壮身子、安业守成的压担子、闹不团结的调位子、发展慢的引路子。针对部分村屯领导能力不强问题,一方面开展跨村兼职、弱村整治等专项治理活动;另一方面,每年开展两次全市性的村两委班子专题培训,提高了发展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有4个村党组织书记跨村兼职,有9个村推行了党组织联建。三是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完善村级绩效考评办法,将考评结果与村干部待遇挂钩,以政绩定待遇,以得票定去留,解决了村两委不协调、不团结,发展没目标、能上不能下问题。对业绩突出的,在政治上重用,有2名村支书被提拔为乡镇党委副书记,有12名村支书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村干部;在经济上奖励,对连续任职满20年的农村三职干部,离岗后参照公务员法定退休年龄每年给予1200元生活补贴。目前,全市有219人享受此项待遇,有效解决了发展没目标,工作没激情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具备的优势和发展机遇

(一)具备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海林资源丰富,生态优良,区位优越,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可持续城市计划试点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森林覆盖率达72.4%,有丰富的林下资源,是全国重点林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能总蕴藏量560万千瓦,占全省规划总量的50%,二是产业优势。形成了特色农业、劳务产业、乡村旅游三大拉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提供了后备保障。建成北味菌业、东度参业、华仙集团、蔬菜交易大市场等23家可带动―菌、菜、烟、药、菊‖特色种植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外出打工–创业有成–回乡兴业‖的―回流型‖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安臵增收;拥有―雪、虎、山、水、情‖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建设威虎山主峰景区、亿龙风情园、水上运动训练中心、青岭子欢乐谷度假村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实施―百村万户山里人家‖乡村游工程,发展家庭宾馆、农家餐饮,全市旅游特色村达到12个,特色―农家游‖发展较快。三是集群发展优势。2007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一区四带‖示范工程,当时全市有68个村屯纳入其中,按照省级试点村标准实施整体打造。利用两年时间,在村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致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进步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09年,市委又提出―两区四带‖工程,将新安镇与新农村建设省级整乡推进试点海南乡一并打造,―两区四带‖沿线村屯占到全市70%以上的

— 7 — 村屯,实现了点、线、面结合,绝大部分村得到了整体提升,在集群是发展上走到了全省前列。已经具备了全市整体推进、同步提升的条件。四是领导重视优势。成立了海林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四项工作重点由市委书记亲自抓。2009年,市财政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优惠政策由原来34条增加到41条,极大的调动了镇村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五是社会共建优势。全市123个村村村落实了帮建单位,年年有帮建项目;驻镇、驻村企业与镇村联手,出资出物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热情高涨,主动捐资、捐物和义务出工,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相关单位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项目集中财力投放新农村建设。全市干部群众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充分表现出从上到下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决心和诚心。

(二)发展机遇。中央连续7个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都是加大扶持―三农‖的力度,逐渐深入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建设与城镇发展同步推进,逐年加大对农村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作为扩大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这样重大的历史条件为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农村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到初显成效

— 8 — 阶段,通过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即是获得经验取得成绩的过程,也是遇到困难和暴露问题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

(一)村级经济实力薄弱与新农村建设高投入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项百年大计工程,任重而道远,以高额的投入作为后备支撑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四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省级投入只能保证仅有的几个试点村,并且杯水车薪,帮建单位支持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靠市乡财政现有实力更不可能全程买单,农民主体作用一时发挥受限。因此,村集体担当重担责无旁贷,也是唯一出路。而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面对形势需要却束手无策,解决没钱办事与新农村建设巨额投入之间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全市村集体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26%,10万元—5万元的村25个,占村总数20.3%,5万元以下的村49个,占村总数39.9%,当年无收益的村17个,占村总数13.8%。以海林镇蔬菜村为代表的十几个城郊村为例,每年通过房屋租赁可获得全市村级收入的30%;以海南乡北拉古村为代表的村办企业发展好的十几个村,每年通过企业发包可获得全市村级收入的20%;有近50%的村主要靠机动地发包获得几万元的收入,而由于新增人口和耕地征用等原因使村级机动地呈逐年下降趋势,发包收入正在下滑。仍有近30%的村基本上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活动运转。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 9 — 早在2006年我市就提出―三个集中‖,即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产业向园区化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无形中成为实现这―三个集中‖的关键所在,然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正是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思想解放不到位。受固守田园思想束缚,大部分农民认为土地由他人经营随时会失去所有权,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二是流转走向不集中。目前我市土地流转仍处于较为原始状态,以自发开展为主,即使流转后仍然较为分散,并没有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三是经营实体实力不足。虽然我市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也建立了100多个,但经营实力不足以保证流转土地后的农民获得预期效益,也拿不出相关担保。三是特色化不鲜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有上档次、高效益特色产业为载体,虽然我市提出打造农业特色强市的目标,但目前看,除食用菌―一枝独秀‖外还没有真正形成足以使农民全体获益的特色产业群。四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规和明确具体的政策,也没有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这样致使土地流转主体不明确。

(三)农村新面貌与农民环境卫生旧意识的矛盾。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部分村屯已经实现了道路、边沟硬质化,杖墙整齐化,庭院洁净化,广场普及化,基础设施基本达到配套齐全。但农民旧的生活习惯却根深蒂固,生活垃圾遍布,生活污水肆溢,房前屋后柴草成堆,畜禽散放现象比比皆是,村民

— 10 — 任意损坏绿化树木和公共设施现象时有发生。与中央提出的―村容整洁‖总体目标不相适应。

(四)精品工程缺乏与高标准、高定位之间的矛盾。我市新农村已经走在牡丹江市乃至全省前列,去年9月又承办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现场会,并且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兄弟县市的高度评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在整体水平上实现了普遍提高,建设标准以及推进措施上可看又可学,横向对比上占据了―两区四带‖整体推进领先的优势,暂时来说其他省内各地无法比拟。但正是因为可看可学,具有可复制性,就会很容易被赶上甚至被超越,全省领先的地位很容易失去。由于区划调整,海南乡划归牡丹江后,失去省级整乡推进试点扶持,同时也失去几个高标准试点村。从目前看,仅有新合村、密南村等几个相对标准较高的村,与其他各地的一些高标准示范点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高标准精品示范亮点工程作为点睛之笔成为海林新农村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与市委提出的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的目标出现反差。

(五)部分群众热情不高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受益最大的是农民群众,能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投进到这项工程中,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我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多数农民主体作用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

— 11 — 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二是素质不高。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一时间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三是资金不足。由于部分农村家庭收进不高,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为子女读书和防老,不愿投进新农村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市委提出的高定位、高标准、高追求―三高‖要求为奋斗目标,以“五清五改五化”为重点,坚持试点示范、集群发展、整体提升的推进措施不动摇,加快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工农建设同步推进。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扶持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集中投放使用。在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招

— 12 — 投标制等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

2、群众意愿,农民主体。最多地关心关注―三农‖工作,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主,不搞全程包办,不做徒劳无功,尊重群众意愿,突出民心所向。更多的是要注重引导,新农村建设面宽量大,关键以农民自建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充分调动农民自我参与建设的自觉性。

3、统筹城乡,创新机制。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机构,建立城乡均等化模式,加大城镇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4、突出产业,积累后劲。坚持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立足特色农业强市发展战略,推进特色种植、劳务输出、乡村旅游三大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提供后续保障。

5、统筹协调,量力而行。注重农村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公益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消费能力提高与生活环境改善、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充实之间相互适应。同时,根据镇村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杜绝搞政绩工程,不搞负

— 13 — 债建设,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坚决杜绝劳民伤财工程,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我市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为保障。加强统筹协调,搞好分类指导,把全市广大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事业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稳步增收;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民主程序规范,管理制度健全的良好格局。

五、新农村建设具体目标

1、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到201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和村集体积累达到59.8亿元、2.93亿元,分别以10%%和5%的速度连年递增;农民人均村收入达到15365元,年均增长12%。

2、农村产业格局合理。坚持食用菌第一产业不动摇,推进―菌、牧、菜、药、菊、烟‖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优势。到2015年,食用菌种植总量达到12亿袋,建成高标准示范园区50个,亿袋镇达到6个,千万袋村达到30个,标准化专业村25个,20万袋产业大户达到150户,拉到农民人均纯收入9156元,叫响―中国食用菌之城‖、―龙江食用菌强县‖品牌。发展乳肉兼用牛

— 14 — 1.2万头,棚室蔬菜面积达到640万平方米,―药菊烟‖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10万亩、3万亩。

3、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化,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个,发展会员14212名,带动农户28735户。一、二、三个产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结构。

4、农民生活水平居高。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100%;互联网入户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

5、社会事业整体提升。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100%;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适龄农民养老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学生享受免费9年义务教育,贫困生获得生活补贴;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广场。

6、村屯环境整治达标。全部行政村达到―五清五改五化‖标准(清路障路卡、清围墙院落、清垃圾粪便、清边沟污泥、清乱堆乱放,改水、改厕、改灶、改圈,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庭院美化、街路亮化、活动场所普及化)。行政村内道路硬质化率、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标准化厕所建设率、家庭庭院美化率到达90%以上;各村设立垃圾点和流动垃圾车,背街、巷道无残存垃圾,建立专业卫生管护队伍,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力争达到100%。

7、村风民俗健康向上。平安乡村创建率达100%,90%的村建成文明和谐村,80%的农户达到―新农户‖标准;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成功率达到100%,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农村社会稳定。

8、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全面推行村民理事会制度,规范实施―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权、规范村代会的决定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和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四权‖村治模式,85%的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有新提高,村级财务、政务公开率达到100%,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达100%。

9、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有技术队伍,有信息渠道,有营销网络,有服务手段,有服务组织。完善市、乡、村三级劳动力培训网络,依托―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力度,实现适龄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60%以上。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在提高村级自身造血功能上实现新突破。继续深入实施―强村计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奖励、企业分税政策、激活存量资产、建立服务体系等措施,实施一整套全方位立体式扶持战略,快速壮大村集体经济

— 16 — 实力,为新农村建设积攒后劲。突出抓好六种模式村的集体经济。一是产业开发型。深入挖掘自然、区位、人文等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利用机动地或采取土地合理流转方式,集中土地资源,建立―龙头+基地‖模式。比照密南村依托东度参业建成的西洋参种植基地,柴河镇、二道镇、三道镇所辖村以村集体为主体,利用现有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依托北味菌业,建立食用菌小区。同时,依托我市蔬菜、畜牧、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确立优势农业产业,引导农民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村集体服务强、贡献大,核心作用发挥好,拉动人均纯收入达到50%以上的,市委,市政府给予村集体相应的物质奖励,提高村集体收入。二是核心带动型。充分发挥全市11个农机合作社作用,比如海林镇密南村、新安镇小三家子村利用耕地面积大,地势平整的优势,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采取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等形式,合理流转本村乃至周边村屯土地,或由村集体经营,或由村集体流转再转租合作社方式,村集体获取经营收入或转租差价,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资产转化型。立足旅游、农副山产品等资源寻求发展,通过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对路旁可栽树路段、河道及河堤,在保证通行、行洪的前提下拍卖使用权。对村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山场、林地以及其它资产,本着有利于发展的原则进行

— 17 — 拍卖和租赁。对闲臵的厂房、场地以及设备,可以通过作价入股、租赁、拍卖尽快盘活。四是加工增值型。依托大田作物、农副产品、林下产品和6大特色产业资源,结合本村劳动力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以生产终端产品为主,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乡、专业村,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及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板块,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政策拉动型。招商引资政策覆盖至村级,由于受资源、交通、土地、劳动力等条件限制,以村级为招商主体引进的项目不能落户本村辖区内的,村集体仍然享受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奖励和返税政策。村级新建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的税收、原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城郊、路边、旅游经济新增税收市财政所得部分,按比例返投给村。同时,在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规范使用程序,确保上级补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的基础上,在农村转移支付外,建议市委、市政府增设村级卫生日常管护和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补贴。另外,还要重点扶持村集体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每村补助2万元,乡(镇)财政按1:1比例配套,通过降息减债、核销减债等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六是综合服务型。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培训和推广服务体系,发挥市农业信息平台综合型―一站式‖服务载体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等信息服务,认真搞好市场预测和指导农民进行农业

— 18 — 生产。根据每个村资源和产业发展的不同,围绕产业化经营,引进或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尝试创办一些技术指导、中介服务、流通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体系,通过有偿社会化服务,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指导、加工销售和运输,可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壮大特色产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实现新突破。以特色农业强市为定位,坚持精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采取龙头承建、大户领办、股份合作、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发展标准化种养业小区,做大食用菌为第一产业的特色产业,构建拉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格局。一是做强食用菌产业。围绕打造―中国食用菌之城‖、―龙江食用菌强县‖的目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科技扶持等措施,坚定不移的做大以食用菌产业,建设一批千万袋―一品村‖和亿袋特色镇。全市食用菌栽培总量、产值、拉动人均增收保证增幅在30%以上。二是提振畜牧产业。以打造牡丹江肉牛、生猪龙头企业养殖基地为定位,以发展肉牛、生猪为主,三年内实现―总量倍增、规模提升、品种优良、质量安全‖的目标,畜牧业实现整体回升。三是做精蔬菜产业。以提品质、强品牌、扩市场、增效益为重点,完善和提升以蔬菜村为核心的海浪河沿岸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加快旧棚改造速度,扩大露地蔬菜和棚室蔬菜面积,对俄蔬菜出口成倍增长。实现蔬菜交易大市场加大联营挂靠力度,完成经营主体进驻、体制改革等事宜。

— 19 — 四是做优经济作物。以优化品质、提高效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多路并举,避免一刀切模式,坚持以农民为主,采取―龙头+农户、龙头+基地+农户、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带建设。海宁线做大做强西香瓜产业,打造西香瓜产业精品示范带,同时,尝试引进发展洋葱种植业;海长线利用耕地面积大、土壤质量好的优势,依托糖甙厂、东度参业、莲春天然色素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两菊‖、烤烟、北药、五味子、西洋参产业;新安镇做精做优绿色无公害有机大米产业,叫响―江北村、海浪河―品牌,同时,继续发展劳务经济;柴三线坚持不懈推进食用菌产业,并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开发湖湾网箱养殖。

(三)实施以城帯乡,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实现新突破。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产业多元化的优势,全力打造农民持续增收的―三个增长极‖。一是做强劳务经济。采取出国劳务、异地就业、小城镇吸纳和开辟新产业四路并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广泛对接发达地区用工企业,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确保农民进城后有工可务、有业可就。扩大和完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发展平台,落实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二是做大乡村旅游产业。借助―中国优秀旅游城‖名片,实施―百村万户山里人家‖乡村游工程,以301国道、海长、柴莲和城区外环路为重点,重点打造横道镇红色旅游线、海南乡旅

— 20 — 游示范区、海长线、海三线旅游示范带,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鼓励发展旅游经济、路边经济、民俗经济和城郊经济,出台政策扶持餐饮、娱乐、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三是扶强绿色食品产业。发挥8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优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依托两个市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米、食用菌等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做强北味、可新等龙头企业,做优―威虎山‖、―海浪河‖等地方特色品牌,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网络,率先实现优质、高效、生态的产业。

(四)加快“一区四带”建设,在集群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提升一区、强化两带、突出亮点‖的工作思路,以―一区四带‖为牵动,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一是提升示范区。重点建设新安镇示范区。以西安村、山咀子村、密江村、中和村四个村为示范点,东和村、复兴村、共济村、北崴子村四个村为辐射,立足整体基础较好的优势,打造新安镇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示范区,示范区内各村全部按照省级试点村标准建设,―五清五改五化‖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在环境整治上做到整治彻底、管护到位,在基础设施上实施边沟硬质化、杖墙整齐化、街道亮化、高标准绿化美化,每个村都建有休闲广场、综合活动室,形成整体环境提升,增强示范效果。二是提升示范带。重点打造海长线、海宁线两条示范带,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逐步提升建设水平,加快示范带沿线各村绿化、道路、边沟、杖墙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升级,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

— 21 — 带。海长线以密南村、哈达村为重点,在产业园区、村屯建设上提档升级,其他村达到柴草出村、杖墙整齐、卫生清洁的标准。海宁线沿公路两侧高标准完成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全面达标。三是提升建设标准。以―城乡洁净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五清五改五化‖。在乡镇址基础设施建设上,着重抓好以小城镇为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道路、边沟、供水、排水、垃圾处理、路灯、绿化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大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进度,开发楼盘新建居民小区,提高小城镇档次,吸引周边村屯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柴河镇、长汀镇分别与柴河林业局、大海林林业局搞好合作共建,实现携手共同打造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小城镇。省级试点村以及―一区四带‖以外的普通村,因受资金、区位、基础条件等方面限制,新农村建设上较试点村速度会放慢很多,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快追赶进度的同时,重点是抓住环境整治这条主线不放松,在村屯环境上突出体现新颜新貌,建立健全乡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引导农村通过老年会、群团组织包保、农户门前三包、专业队伍管护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护制度,确保农村环境得到彻底改变。四是打造精品工程。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面上整体推进力度大,发展均衡,普遍水平较高,缺乏精品示范亮点工程的问题。在重点提升的海南乡、新安镇两个示范区和海长、海宁两条示范带的每个区带有计划的选取1—2个村作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式打造

— 22 — 即有整体推进的示范区,又有不可复制的―高、精、尖‖精品示范点,实现海林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五)强化农民培育,在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上实现新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新农村建设中,即是过程中的参与者,也是最终成果的受益者,农民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加强引导。坚持不懈的狠抓―大下基层―活动,各级干部常年不间断的走村入户,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开拓视野,真正认识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同时,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注意在发展经济、环境整治、文明创建、村民自治等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发现和培育典型,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尊重民意。以听取群众的呼声,给群众以回声,赢得群众的掌声为目标,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不断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以新农村建设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重点是创新工作机制,尝试建立民主沟通日、村情发言人、干群恳谈会、民情信箱等体现民意民愿的制度,进一步拓宽了民意表达、民智集中、民主监督与民权保障的渠道,更加积极有效调动农民投身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培训。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

— 23 — 质,进一步整合城乡统一的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培训网络。通过培训优化农民的知识结构,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加强绿色证书培训,突出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进行都市农业、生态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骨干型农民。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在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深入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四权”治理新模式。规范实施―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权、规范村代会的决定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和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四权‖村治模式,把党的领导过程,变成凝聚民心、实现民意、服务民生的过程,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对接。二是健全村级绩效考评体系。将村级绩效考评体系向前后延伸,形成以半年试用期考评、绩效考评、三年任期目标考评为核心内容的三位一体村级绩效考评体系。通过严格执行村级绩效考评,激励村―两委‖班子和主要领导干事创业激情。三是加强村干部职业化建设。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规范新时期村干部队伍职业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岗位责任监督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实行村―两委‖主要领导座班制,使村干部队伍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七、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坚强组织领导。一是市委统揽作用。针对新农村建

— 24 — 设任务艰巨、繁重复杂、涉及面广、协调量大的特点,深入加强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确保凝心聚力、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总体态势;二是乡镇党委组织作用。围绕新农村建设实际,认真落实乡镇党委任期目标责任制,督促乡镇党委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热情,提高领导和驾驭新农村建设的本领,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组织者;三是村级组织堡垒作用。把新农村建设有机的融入到―三级联创‖活动中,赋予―三级联创‖活动新的内涵。巩固提升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拉得出、打得响、靠得住,时刻体现先锋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支撑作用,真正发挥能够带领党员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堡垒作用。

(二)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市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按照一定比例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公共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突出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上,决不能走进―政府包办‖的误区,坚持遵循―政府小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原则。在市财政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补贴资金额度避免盲目提高,要结合实际每年适度增加,资金走向主要围绕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关系切身利益的生产、道路、饮水、教育、就医等农民自愿出资兴建的民生工程。用少量的公共财政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是最终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难的最佳渠

— 25 — 道。三是整合项目资金。凡是涉农项目资金,除政策明确用途外,其他涉农资金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分配、统一实施、统一监管‖的整合制度。按照―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推进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财政性资金整合,集中向新农村建设项目投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避免分散分割和撒―胡椒面‖的现象。

(三)扩大共建成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力量全程参与,―十二五‖期间,除了以镇村为主的自我发展之外,社会参与帮建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和内涵要加以丰富,实行物质帮建和精神帮建同步推进。一是原有一对一帮建格局不变,深入挖掘帮建单位自身潜力,帮建内容不仅限于财力、物力支持,要把所帮建村的安全稳定、基层党建、民主管理、文化生活纳入到帮建范畴。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妇联、共青团、计生、文化、卫生等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作用,把―三下乡‖作为新农村帮建内容,不间断的在全市农村开展各种专题活动,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生活。三是引导和激励驻镇、驻村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行镇企联手、镇村联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发挥民营企业经济实力较镇村强的优势,实现同处一址,共建一方良好氛围。四是探索强村帮建弱村,四年多的新农村建设已经使一部分村在产业发展、集体实力、村容村貌、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造成全省典范,也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少

— 26 — 数致富没产业、集体没积累、号召没力度、推进没措施的弱势村,由相对强势村面对面、点对点的以措施帮建为主,适当物质帮建,通过以强带弱实现同步推进,整体提升。

四、强化监督考核。继续强化对镇、成员单位以及帮建单位的考核力度,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各镇、成员单位、帮建单位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中新农村建设方面内容的分值比例。作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并与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挂钩。同时,继续加强村级绩效考核,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村干部能力评价和决定去留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挂钩。建立责任单位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制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第四篇:天祝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

天祝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

根据全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五四五”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增投入、夯基础,调结构、引科技,兴产业、保增收,重民生、促和谐,抓试点、创机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为推进“十二五”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县按照新农村建设 “二十字”方针要求,结合民族贫困县自身实际,县上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实施意见》,以“一增三改”即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为切入点,坚持试点先行、突出产业的新农村试点建设理念,以省、市、县级试点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突出产业的新农村试点建设理念,以省、市、县级试点村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五大特色产业,以高原夏菜、人参果、红提葡萄、食用菌、白牦牛、高山细毛羊经济杂交、暖棚舍饲养殖、优质牧草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以来,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解决了10.43万人、17多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7.3%,乡村通电率达到97.4%,改建新建乡村道路1500多公里,行政村通班车面达到75%以上。新修农田渠系780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2万亩;发展牧草节水灌溉面积1.08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22平方公里,集雨节灌面积9250亩,新修基本农田25375亩,铺设人饮和日光温室输水管线852.5 公里。

——特色增收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9.5万亩,其中高原绿色夏菜种植8.02万亩,建成果蔬菌日光温室1.28万亩,养殖暖棚累计达到1.8万座,养殖小区达到79个,特色种植业产值达4.92亿元。一批特色农产品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证。201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752元,比2005年增加1077元。全县贫困面由57%下降到21.7%。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率先在全省藏区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科教兴县”战略卓有成效,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农牧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医疗救治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小康住宅1.2万户,以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型、工矿贸易型、生态旅游型、易地搬迁型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明显,通过哈溪镇古城村省级新农村试点建设,为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试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底,各试点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通电率达到100%,新改建乡村道路120多公里,行政村通班车面达到10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成集中小康住宅0.6万户,以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型、工矿贸易型、生态旅游型、易地搬迁型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我县做为贫困县、山区县和民族县,自然条件严酷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落后、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县域经济实力不足、地域村情复杂多样、农牧户家庭条件参差不齐仍是基本县情,新农村建设较其他县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一是新农村建设整体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牵扯农牧区基础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充分利用好省、市新农村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采取项目拼盘、资金整合等方式,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尽量向试点村倾斜,但由于专项投入有限、县级财政困难、群众个人积累少等原因,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资金缺口,导致部分原计划项目的缩水和搁浅,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的实现。二是发展条件普遍较差。全县80%以上的耕地为陡坡地,由于连年干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情况严重。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不到5%。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防灾能力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试点村公益设施建设滞后、增收产业发展乏力、农牧民增收困难、农村环境面貌整治难度大等问题比较突出,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三是试点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今年5个市级试点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600—2800元左右,虽较全县平均水平高300—500元左右,但远远低于全市3800元的平均水平。产业规模小、增长幅度小,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低,增收渠道有限、发展空间有限,“三小三低三有限”是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四是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9%,初中文化程度占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普遍存在农牧民文化科技水平较低、生产经营能力有限、转移就业困难等问题,绝大多数农牧民缺乏一技之长,自我发展能力弱。五是试点建设投入不足。各试点村均无集体经济积累,群众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因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撑,市级补助有限,县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困难。六是村容村貌改善困难。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限制和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各试点村很难像凉州、民勤等县区那样对农户住宅区进行集中规划,建设标准统一、整齐划

一、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或中心村,只能依山随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建和改造,公共资源难以配套,村容村貌三天整治、两天复原,室内现代化、户外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

二、“十二五”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我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民,抢抓国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和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我县广大农牧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二)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从解决农牧民最迫切、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坚持群众参与、政府推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示范带动、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一增三改”,即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坚持不懈地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以农业基地化、生产科技化、经营市场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以工业园区化、三产服务体系化、劳务经济组织化、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力争使已经稳定解决温饱的60个村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实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健全的民主管理、有整洁的村容村貌的目标,选择确定其中的50个左右的村进行试点示范建设,集中进行水电路气房等相互配套提升工程;使基本解决温饱的72个村,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增收步伐;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50个村,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收缩居住地,异地建设新农村。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新做法,力求实现“一年抓规划、两年育产业、三年打基础、四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目标。

——生产发展。到2015年,各试点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以劳务、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生活宽裕。2015年,试点村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6000元,高于全县平均增速,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农村养老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

——村容整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干净整洁。2015年,试点村实现村村通砂石路或柏油路,农村入户通电率、沼气入户率、太阳灶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50%、90%、80%、95%。

——乡风文明。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跃上新台阶,农民素质普遍提升,社会安定,安居乐业。2015年,年培训农牧民科技骨干5万人(次),试点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科技入户率达到100%,返乡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每人掌握一至二项新技术,成为知识型、技能型新型农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齐备。

——管理民主。农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乡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四)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政府要切实履行对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动员广大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帮助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实践的原则。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新型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是坚持量力而行、重点突破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形象工程、不搞政绩工程。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搞一刀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强势区域和农业产业优势区域要率先突破。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从县内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状况、农民居住环境等实际出发,把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把环境整治与公共实施建设相结合,把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五是坚持典型带动、试点示范的原则。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循序渐进、梯次推进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探索和建立符合农区、牧区、商贸、资源、旅游、城郊特点的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和示范。

(五)重点示范村

我县新农村建设要在重点区域率先突破,按照提升城郊村、突出沿线村、发展旅游村、建设中心村。在抓好2009—2012年华藏寺镇红大、周家窑,松山镇黑马圈河,炭山岭镇炭山岭村,抓喜秀龙乡红圪塔5个市级试点村的同时,在2011—2015年期间再建设40个左右、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规划重点村是:

华藏寺镇(4个):华藏、栗家庄、岔口驿、中庄、南山 打柴沟镇(4个):打柴沟、金强驿、铁腰、大庄 松 山 镇(2个):阿岗湾村、达隆村 石 门 镇(2个):马营坡村、宽沟村 东大滩乡(1个):上圈湾村 安 远 镇(2个):安远村、兰泉村 抓喜秀龙乡(2个):炭窑沟村、代乾村 朵 什 乡(2个):龙沟村、茶树沟村 西大滩乡(2个):西大滩村、白土台村 哈 溪 镇(2个):河沿村、东滩村、友爱村 祁 连 乡(1个):祁连村 旦 马 乡(1个):土塔村 大红沟乡(2个):红沟寺村 毛 藏 乡(1个):毛藏村

炭山岭镇(5个):塌窝村、阿沿沟、拉卜子村、菜籽湾村 赛什斯镇(2个):上古城村、先明峡村 天 堂 镇(3个):天堂村、那威村、本康村 东 坪 乡(1个):大麦花村

(六)工作重点与措施

1、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⑴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镇(乡)域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对镇(乡)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要根据镇(乡)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合理确定镇(乡)域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⑵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科学的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镇(乡)域规划的指导下,合理确定村庄规模。根据村庄规模与等级,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凸现新农村建设特色。三年内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规划编制任务,通过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突出地方特色。

⑶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公交、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等公共设施。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做到适度超前。通过配套设施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牧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⑷注重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生态规划,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

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川四片”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优化产业布局,以哈溪片人参果、金强川高原绿色蔬菜、浅山半干旱区优质牧草、沿山区马铃薯、莫科片观光旅游、林区(近林区)自然退耕生态保护6个产业带和红提葡萄、食用菌、人参果、舍饲规模养殖、优质油菜5个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等措施,建基地,扩规模,引科技,壮龙头,按照调大规模、调专区域、调优品种的要求,加快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步伐,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确保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农牧民能增收。到2015年,力争五大特色产业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⑵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资金、技术、服务、销售等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农业,认真落实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主攻方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打造“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为目标,着力实施 “11346”工程。2015年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2000亩以上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示范村20个),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专用薯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达到6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30万亩,蔬菜、红提葡萄、人参果、食用菌、桃子等设施农业基地3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

⑶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紧紧抓住省上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和支持牛羊大县的政策机遇,全力推进“草畜强县”战略。继续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舍饲圈养、五良配套、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养殖小区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步伐。建立健全饲草料生产供应体系,扩大饲草料基地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大青贮氨化、饲料配方等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优良畜种资源保护,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天祝白牦牛、岔口驿马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强“三区一站”建设,做大做强天祝白牦牛品牌,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15年养殖暖棚达到2万座以上,基本实现养殖暖棚化的目标;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100个;建成肉牛繁育示范村40个,每个示范村建立示范户50户以上;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5万户,建成畜牧业发展重点乡镇9个、专业化养殖村(组)100个,逐步形成以规模养殖户为基础,规模养殖小区(场)为龙头,带动专业化特色养殖乡镇、村(组)的发展格局。

⑷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加快形成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新机制。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天祝酒厂、天润、介实、正阳、高原魂、天鹏等一批加工、收贮、营销龙头企业和华藏养鹿场、藏牛乳业、凤翔养鸡、恒蓥等一批种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到2012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户,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50个,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新培育5家年销售千元以上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增长15%以上。积极制定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工程”,大力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省内外大中城市特色农产品直销网点、连锁店和专柜拓展力度。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以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造农业。

⑸强化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推广步伐,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特色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有重点地加强畜牧良种冻精授配、杂交改良、舍饲育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优质畜种的引进和繁育,促进畜种更新换代和畜群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绿色蔬菜、双低油菜、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日光温室、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特色产品的储藏、保鲜、深加工技术。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到2015年,以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旱作农业、节水示范、日光温室菇菜轮作等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白牦牛、高山细毛羊保种选育和改良扩繁30万头只。建全完善县、乡、村齐抓共管,企业、技术部门、协会共同参与的农牧民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年培训农牧民不少于5万人次。

3、提升农村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 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草原、乡村道路、小型水利、人畜饮水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着眼长远,适当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渠系配套、农田整修、草原建设、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农田、草原灌溉节水化,农牧民饮用水安全化,渠、路、林、田、草基本配套,重点争取和实施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草原节灌、设施农业供水等项目。围绕生态畜牧业发展,重点争取和实施好退牧还草、封山禁牧、草畜基地、畜种改良、舍饲养殖等项目。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努力达到沥青路和水泥路标准,增强路网通行能力。推进乡村电网延伸改造,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要积极发展数字通讯、广播电视和宽带通讯业务,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电话、电视、广播的普及率,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以稳定解决温饱和全面脱贫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务移民为突破口,结合生态建设、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着力推进整村扶贫开发。通过村级规划,将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共同解决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建设贫困人口增收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项目,力争5年内全县有60个左右的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逐步建立抑制返贫和扶持与低保衔接的长效机制。继续动员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以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为契机,坚持不懈地走移民开发的路子,以林缘区、生态脆弱区村组为重点,采取组织引导与群众自找门路相结合、分散移民与集中搬迁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移民搬迁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拓宽移民渠道,加快生态移民步伐,从根本上缓解人、地、草、畜、林矛盾。

㈢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跳出农业抓增收,坚定不移地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大项目、大产业来抓,积极组织农牧民就地转移和向县外分流就业,增加现金收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使城乡富余劳动力逐步由苦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发展以煤炭、石膏等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工业,以冶炼辅助材料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白牦牛系列产品、无公害果蔬开发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4、因地制宜,建治并举,努力提高农村人居和生活环境质量

㈠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特别是加快建制镇城镇化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牢固树立以业兴镇的思想,加快8个建制镇的主导产业培育步伐,积极发展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带,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

㈡加快农村小康住宅建设。把小康住宅建设作为改变农牧区社会和环境面貌的重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新建与改建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完善生活功能,要按照人居与畜圈分离、产业区与住宅区分离的要求,建设农区型、牧区型、商贸型、集镇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康住宅。全面启动康居工程,推进农牧民住房砖瓦化,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牧民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同时,依据村镇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撤并户以下的自然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中心村。加快推进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力度。到 “十二五”末,力争全县农村安居房、砖瓦房率提高到50%以上。

㈢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积极开展“三清五改”(清洁院落、清洁道路、清洁村庄,改厨、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村庄治理工作,引导和帮助农牧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及污水乱倒、柴草乱垛、垃圾乱堆问题,通过综合整治,使农村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五化”标准。

5、统筹社会公共资源,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㈠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把农村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学校调整和优化布局,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促使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㈡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证农牧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完善农村救助体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救灾救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保障制度一体化。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幸福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

㈢切实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牧民文化生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

6、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 ㈠加快土地流转经营步伐。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㈡深化乡村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分布状况,合理确定乡村布点,加快撤乡并镇步伐,减少乡村数量,降低管理成本。加强对农牧民负担的监管,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牧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和办法。

㈢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集体产权制度。

㈣多元投入,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农民主体力和社会参与力,形成“四力合一”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7、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㈠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加大“两推一选”推行力度,扩大村级党组织的民意基础。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依法实行“交叉任职”,建立和完善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复退军人和回乡创业农牧民担任支部书记。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的领导。建立完善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合力度,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加大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投入。

㈡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规范民主决策,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采取 “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职能。坚持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形式、时间和反馈方式,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发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民主管理有序进行。㈢加快创建“平安乡村”步伐。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农牧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合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健全完善村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作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坚决打击各类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危害农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建立涉农案件“绿色通道”,依法及时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各种问题。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科学规划、抓点示范、尊重民情、符合民意,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农村地广人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区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布局、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农牧业生产,方便农牧民生活,切实让农牧民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㈢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牧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变那些农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制定农民参与的途径,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村庄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予以引导和规范,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层层下指标,浪费财力物力。

㈣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易地搬迁村、新建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

㈤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县各族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要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农牧民参与和群众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函和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新发展、生活新改善、社会事业新进步、文明程度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的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头目标,县委、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年被县委、县府被列为全县第一批25个新农村示范村之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编制完成的本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县规划设计室具体承担编制任务。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2、区位关系图

3、产业发展规划图

4、村庄整治规划图

5、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图

**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一、**基本情况………………………

2二、存在的问题…………………………

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4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5五、规划目标……………………………

5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5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现有3.2公里入户文明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况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

5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文明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形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1.02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近期:2006年至2010年;远期:2006年至2020年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就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形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文明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第二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一)**村的发展性质: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集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20年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2010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2020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2002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

3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基地近期用地500亩,远期用地700亩;规划建成柑橘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二是果园。在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建立干、水果产业带,以柑橘、核桃种植为主,发展特色干、水果产业;

三是养殖。发展五社的黄羊养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养鸡、生猪养殖为主,扩大养殖规模;

四是劳务。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羊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猪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2000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村人均GDp达到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达到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达到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2006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到2020年达到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0.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0m2以上。道路铺装或硬化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沼气使用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达到50%。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保持村容整洁卫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路网结构:以村道、社道相结合为骨架,各组穿插环状加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完善村域道路结构;

道路等级: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文明路组成。村主要道路宽度6--6.5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4.5米,文明路宽度为1-1.5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道路建设要达到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二)供水工程规划:新建社区用水按规划要求由村民自建净水设施供给,用水综合指标按300L/(日.人);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就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0.5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2000kw.h/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就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建筑风格应保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层高不超过3.4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2.5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

人居环境

1、拆除了一些多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

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

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可以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

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

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形成呼应;

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五)新建村民住宅必须按照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新建现代农村住宅要求设计新颖,功能合理,建筑风貌体现川北民居特色,并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屋顶采取平坡结合,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农村建设新风貌。住宅成套率达80%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鼓励到新建社区集中联建;严禁乱修乱建,积极推行农民公寓式住宅。

(七)规划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会、村小学、村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等公共建筑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技能培训点;在界牌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场。

公共建筑在平面构成和立面设计上,均新颖别致,功能完善,能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风貌。

(八)规划在***、***、***建立三个集中村民居民点,***社***点逐步并入**街道成为社区,并在该社区规划建设敬老院和民营工业加工区。

(九)村绿地总体布局由多块中心绿地、组团结地、绿化带及各居民点和社区的宅前绿地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同特色,考虑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营造环境气氛。

(十)居民点内安装路灯,路灯的选型要与村庄的建设风格相协调,以保障安全和衬托村庄建设效果。

(十一)抓住***部门挂联***村的有利契机,组织成立文化宣传队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护环境建公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清洁维护小组,对共厕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邓家坡居民点由小学厕所改造水冲式公厕一座,粪便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排放,加强对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必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水体,村境内水体水质应达到三类水域标准。

(二)保护生态建沼气池和使用燃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户户建沼气池,***年突破20口,力争2010年全村普及。

(三)保持清洁建垃圾堆放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规划村垃圾收集点4个,对村垃圾进行袋装化收集,统一运往固定垃圾堆放场处理。

(四)院落绿化,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室内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户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农村党建强基工程、榜样工程、接班工程和温暖工程,按照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坚持以“五改三建”为抓手,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条件,优化人居环境。

本新农村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字库村委会具体执行,乡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必须经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加强规划的宣传,让村民理解、认识、支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自觉维护和实施新农村规划。

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思想素质高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确保新农村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及时制定近期建设详规,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运用“先控制,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期实施”的理念,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下载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贯彻十二五规划 促进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新农村建设规划

    李家铺乡2012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

    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从我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就目前急需解决的实......

    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可行性)实施方案报告 (2006年——2020年) 一、基本情况 1 、区位概况:岭回村位于垣曲县西北部,县城以东,北依天盘山下西河村,南与皋落相接,西邻张家庄村相望,东壤......

    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函和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新发展......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11月09日10:30在人们的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

    十二五建设规划(推荐五篇)

    寿县小甸中心学校“十二五”期间 校园建设规划 一、义务教育段建设规划 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低于7㎡,810人,总建筑面积为4860㎡,其......

    文化站十二五规划建设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二○一○年四月 —1—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2015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后五年文化建设......

    坚定信心全面贯彻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

    坚定信心全面贯彻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2011年第六期(总第178期)】一、全面贯彻实施“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省政府近日同意印发《福建省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标志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