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滋生了很多的问题。以农村收入为例来看,1978-1985年间,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15.18%,而 1985 年以后的 14 年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呈迅速下降趋势,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 4.12%。2004 年以后,农村人均纯收入虽有一定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 1978 年开始,依靠国家财政的农业生产投入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不断下降,“六五”时期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 2.3%,在“七五”时期降低到
1.5%,而后占比虽有所增长,但依然在地位徘徊,2000 年仅为 2.7%。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均收入偏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大目标,更把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上日程,需要我们迫切的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寻找发展农村的新途径、新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然而国家“输血式”的财政投入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财力投入终归有限。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便成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农村金融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探索应当以实践为标准,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价值取向,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促进农业发展的金融模式,这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总体上进展顺利,农村金融组织迅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在金融资源分布和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明显;二是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供给能力和金融业务范围存在着局限性;三是农村抵押担保机构的发展滞后。
为缓解这些矛盾,中国银监会于 2006 年 12 月发布第 90号文件,文件对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给出了若干意见,其中包含了对如何设立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出的具体意见,并建议在国内开展试点工作。从理论的角度看,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仅是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理论的初步探索。从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的角度看,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重要实践,不仅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提供新思路,而且有利于吸纳农村闲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投资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正规性金融机构有以下三类: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对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非正规性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包括以下五类:农村抵押担保机构、农村民间金融借贷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私人钱庄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等。
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10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明确的提出它的服务范围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中共中央党校的徐沈博士在总结了很多前人的观点后,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一种区别与传统农村金融组织的新的金融组织,主要从事信贷的发放、回收以及与货币流通相关的金融业务,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的服务于“三农”建设项目的农村金融组织。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有着较强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服务于“三农”事业:为农业发展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农村经济服务,振兴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自身服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大多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设立于县级以下地域,立足基层,服务于“三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服务性的鲜明特点。它同时有着较为宽松的金融机构设立条件和灵活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现阶段之下,借鉴国外先进农业金融结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分别是适应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市场化导向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其实整个组织的发展过程都是始终围绕“三农”这个热点问题而展开的,因此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协助解决“三农”问题。在翻阅大量前人学术论文的条件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体有以下五点任务,一,提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是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改进组织的制度规定和管理模式,为农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一般认为,金融效率即指金融机构的产值对 GDP 的贡献程度,贡献程度越 大,则金融效率越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较高,获得的收益却很低,农村金融机构不足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其本身的经营也缺乏效率。造成这种现 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效率低下,也有人认为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和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形成的,还有人认为是 由金融伦理的缺失导致的。农村金融效率的低下是由于农村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较高,进而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降低成本、同时提供更具价值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任务。
二,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自有资金存量。从农村资金流向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任务是补充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整体功能,尽可能地缓解和阻止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存量。
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城市地区,尤其是流向了一些利润率较高的非农产业 项目,使得农业内部的资金呈现非农化的趋势。国内有很多学者专门就农村金融 的资金外流问题做过研究,认为资金外流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有人认为 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土地制度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投资缺乏动力,另 一种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金融抑制加速了农村资金向城市地区流动。还 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工业倾斜政策造成 的,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三,填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从农村金融供求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任务是填补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使得农村金融供求达到平衡。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的金融供 给差距明显,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便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作为传统 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融资能力,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发现,从农村信用社外流的资金累计数额已经超过了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资金累
计数额,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状况。由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小 额、零散、多样化等特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银监会准入政策出台之前指正 规性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存在着较大的金融供给缺口。有学者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缺口进行了量化的测算,通过对 1998 年至 2006 年的金融融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个结论,并且认为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缺口正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未加填补的金融缺口。面对这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扭转这种金融供给扩大趋势,为有实际需求的农户发挥其金融 服务的功能。
四,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中心任务是优化投资项目比例,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加入壮大了农村金融的资金实力。事实上,农业产业的资金收益率比其他产业高,农业贷款资金的投资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得益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推动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增加农村地区的资金,确保国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项目投资,同时合理配置贷款资金的投资比例,使得大部分资金收益都能转化为农业发展成果。
五,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从农民自身的角度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任务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为农户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地区低收入农户的比重,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事实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有何关联的问题是理论界存在争议的难点问题,大多数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二者之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虽然至今未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那就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具体内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当将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尤其是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除此之外,要加强建设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保障体系建设,即担保体系建设、政策体系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只有这样,在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之下,农村金融才可以稳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农业发展才会得到长足进步。
后记:在选修了高晓燕老师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明白了科研的重要性。老师的书我虽然没有看完,但是一字一句中都看到了高老师的严谨和认真。我将继续我的学习之路,不仅仅学习钻研知识,还会学习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感恩之心。谢谢高老师这一学期的相伴和教导,我会继续努力。
第二篇: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思考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迅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以创新促发展变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业务创新发展的现状
传统业务仍为主
导,新业务发展滞后。资料显示,我国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90%以上,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与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差甚远,且从事新业务的人员多以兼职为主,真正全职从事新业务的人员极少。
新业务发展趋同,模仿现象严重。纵观国内各农村合作金融的创新业务,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往往是这家机构刚推出一项新业务,没过多久其他机构也纷纷推出类似的业务,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独树一帜的新业务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各合作金融机构创新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模仿较易,且周期较短。由此形成了原始开发机构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开发出的新业务,当投入市场并显示出较好的增长和盈利潜力时,其他机构的克隆产品随即大量推出,将原始开发机构的新产品淹没在雷同的金融产品中。
投入产出比重倒挂,新业务为传统业务保驾护航情况较为突出。由于客户长期享受免费的中间业务服务,片面理解只要在你这里存款,就理所当然地享受提供的所有服务,致使投入巨资开发出新业务后,在收费环节上遇到客户的阻力。为不丢失宝贵的客户资源,保住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各合作金融机构只能委曲求全,对新业务不收费或少收费,收不抵支情况严重,影响了新业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业务创新发展的趋向
近年来,央行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创新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科技、网点优势,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大力开拓新业务领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业务,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贷款品种。在当前信贷市场竞争客户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应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根据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客户财务费用入手,在贷款受理周期、贷款方式、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方面灵活掌握,推出适销对路的贷款品种,如备用贷款承诺、分期还款等,还可开发社团贷款,满足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需要。
紧盯个人消费趋势,开发消费信贷品种。我国个人消费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应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信贷重点。住房消费信贷的成功开展,不但优化了信贷结构,同时也为开展其他种类的消费贷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消费贷款的进一步推广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尽快制定适应汽车消费特点的信贷方案,通过简化手续、担保形式多样化、增加大众化品牌、降低首付比例等多种形式占领汽车消费贷款这一潜力巨大的信贷市场。
发展各种代理业务,特别是保险代理业务。我国保险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的背景下,保险业将极具发展潜力,保险市场必将有一个超常规、大发展的过程。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和在其他代理业务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加强与各保险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大力发展保险代理业务,把保险业务延伸到前台,将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完善信用卡功能,改善用卡环境。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用卡功能过于单一,相互之间兼容性较差,造成客户手持数张信用卡,但却享受不到信用卡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后,服务业的开放和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以支付、结算为主要功能的银行卡将会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工具。外资银行信用卡通常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样、一卡多用,会对国内信用卡业务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信用卡业务也将是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树立危机意识,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借助银联这一平台,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卡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提高理财服务水平。随着个人金融资产的迅猛增长及企业对自身资金使用效率要求的提高,客观上对银行的理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合作金融应着力开发针对企业和个人适销对路的理财服务产品。对企业的理财服务,可开发诸如设计组合存款,根据企业资金运转规律,在保证企业资金运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资金投资收益水平;代办结算中心,针对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资金沉淀额较大,集团总体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帮助企业集团建立自己的结算中心,下属子公司仍单独核算,但资金收支皆通过结算中心,从而缩减集团的总体财务费用。对个人理财服务,特别是资本市场得到充分
发展后,个人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之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推出适应客户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诸如组合存款、投资咨询、投资方案等理财建议。
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充分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和自助银行业务。提高网上宣传内容的更新速度,体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效率。开发和增加网上交易的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网上客户的金融需求,避免网上客户的流失。随着客户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自助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助业务不应仅停留在取款这样一些简单的业务上,应大力开拓自助存款、自主转账、自助汇款等业务,形成规模,缓解柜面压力,为消减冗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业务创新发展的对策
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快建立机制创新步伐,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的经营机制。一是改革现行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及时淘汰不能胜任业务创新的人员,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竞争氛围。二是明确业务创新部门和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责划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业务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在进行业务创新过程中,除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外,内控措施要同步跟上,防患于未然。通过完善授权授信、人事管理、部门设置、内部稽核等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从根本上建立起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新业务安全、高效开展。
成立专门机构。业务创新是银行内部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创新业务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筹划管理。一是确定业务创新的总体规划及发展目标,借鉴国内外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功经验,制定未来的创新方向及业务品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业务创新。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落实全面成本管理,发挥集约化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新业务的经营办法和管理机制,使业务创新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做好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创新业务大多与传统业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传统部门的支持,创新业务的开展将会举步维艰,专门机构应善于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吸收和借鉴传统业务部门经验,促进新业务的稳健发展。
建立成本绩效考核体系。新业务开发前,应做好充分论证,计算新业务开办后的现金流量、回收期等指标,估算间接及潜在收益,进行量本利分析。对业务创新人员设立行内“专利”制度,作为“职务专利”与业务利润挂钩考核,按比例进行奖励,激发业务人员的创新潜能。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金融创新只有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互依托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在加快网络建设基础上,研究开发全辖区通用的新业务软件与程序。通过加快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以电子技术和信息为支撑的电子化银行体系,借以形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支撑。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思考
第三篇: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思考
目录
一、农信社内控现状„„„„„„„„„„„„„„„„„„„„„„„1
(一)合作制有名无实„„„„„„„„„„„„„„„„„„„„„„1
(二)所有者不到位,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而非严格内控„„„„1
二、农信社内控失效的原因分析„„„„„„„„„„„„„„„„„„2
(一)人员总体专业素质较低,机构臃肿„„„„„„„„„„„„„„2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2(三)不合规现象严重且监督内控检查力度不够 „„„„„„„„„„„3
(四)缺乏内控激励机制„„„„„„„„„„„„„„„„„„„„„4
三、完善内控、防范农信社风险的措施„„„„„„„„„„„„„„„4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4
(二)完善内控激励机制„„„„„„„„„„„„„„„„„„„„„5(三)规范股权设置,吸收资本„„„„„„„„„„„„„„„„„„„6(四)改革内控工作体制 „„„„„„„„„„„„„„„„„„„„„6(五)抓好内控制度的健全和落实 „„„„„„„„„„„„„„„„„7
四、结束语„„„„„„„„„„„„„„„„„„„„„„„„„„„8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换句话说就是:“离钱最近,也是离危险最近”的行业,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是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单个独立法人,资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而内部控制又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但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体制改革、业务发展任务繁重,致使内控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案件频发,从这些案件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内控不严造成的。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责权分明、相互制约、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使之适应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积聚的大量金融风险,与长期以来经营行为不规范,内控机制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有直接的关系。为防范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规范管理和经营,尽快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是关键。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经营法制化,是农村金融机构当前和今后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内部控制;激励机制;防范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农信社内控现状
(一)合作制有名无实
合作金融的本质是社员个人为了获得便利的、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以货币资本入股的方式,自愿联合起来,实行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金融行为和金融组织。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信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也没把农信社视为合作金融组织,表现为:监管部门将农信社视为商业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均参照商业银行标准实施,《商业银行法》是监管农信社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主管部门将农信社视为盈利目标很强的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对其下达经营指标;而在资金需求者的心目中,农信社就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这说明,我国众多的农信社不具备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基本特征,其“合作制”是有名无实,我国农村的合作金融严重不足。
(二)所有者不到位,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而非严格内控
目前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三会制度”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社员准入的门槛过低、特别是﹁些因受突击入股活动影响而参股的社员,对信用社的监督缺乏动力和条件,致使大部分信用社仍然被经营者所控制。
农信社的民主管理缺乏实质性内容,社员民主管理没有保证,入股社员真正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参与管理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农信社社员只就微小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社员对信用社的关切程度和入社动机都很成问题。在社员贷款额普遍超过出资额的情况下,个别社员甚至可能因为极其自私的理由,做出有害于信用社长远发展的决定。
产权主体虚置,导致法人治理中权力义务责任的严重失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侵害信用社利益的行为,如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滥用职务、粗放经营、奢华消费等等。经营目标、薪酬待遇等完全是管理层自己决定,短期行为在所难免,使得最有效的所有者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造成内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贷款审批、运作制度不严、随意性大,财会制度不严密,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财务质量不高,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亏损严重。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4720.7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4.38%;16221家农信社资不抵债,资不抵债面为48.1%,总额为1779亿元;抵债资产风险隐患较大,待处理资产503.95亿元,至少有一半无法收回;而呆账准备金余额仅为258.17亿元,与实际风险资产总量相比严重不足。这是目前农信社系统最大的风险。
二、农信社内控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人员总体专业素质较低,机构臃肿
一部分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差,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怕得罪人,做好好先生。文化、业务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不具备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经营规模和管理能力存在不匹配现象,管理压力和难度增大。内部管理松懈,制度落实不到位。思想教育和案防教育不够重视。信用社经营规模小,形成了其既相对独立、相对分散又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的经营体系,成为制度上的最大漏洞。录用员工时把关不严,忽视对员工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上岗前的各种表现的考察,使得聘用的一些员工带“病”上岗,也为出现职务犯罪行为埋下祸根。
农信社员工队伍数量虽然庞大,但员工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总体较差,且观念保守、知识老化。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现代管理意识不强,民主管理观念不足,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性经验作法在短期内难以彻底纠正和解决,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空间。机构网点总体数量偏多,但其中低效网点占比较大,既增加了经营成本,又放大了经营风险。在承担了“普遍服务”的同时,加剧了经营的压力。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
当前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限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属短期行为;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强,整体性差,存有相互矛盾之处和空白地带;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制度制定针对本部门的多,考虑大局、整体的少,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制约;责权利失衡,缺乏制约性。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授信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业务和计算机系统等各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重要业务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现行的一些内部控制,达不到应有的控制、制约作用。还有一些内控制度缺乏对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罚规定,罚则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定制度时,不加区别的照抄照搬他人的各种内控制度,不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改造、吸收,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和内控制度效力的削弱。有些信用社对“内控制度”这一概念认识存在偏差,将内部控制建设误认为就是简单的制度修订和汇编,甚至将制度汇编作为“政绩”工程,这种曲解“内部控制”的行为导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简单的修订和转抄各种制度办法时,又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使一些制度约束效力大为削弱;制度的订立与落实不能统一,执行力度差,使订立好的各种制度成了摆设。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计算机在金融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将成为内控制度的重点,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内容看,仍停留在纸制业务处理的过程上,对无纸化业务处理的制度建设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完善,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流于形式,系统安全设置更新不及时,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不清,导致交接班时出现差错。
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未执行事后监督制度,无监控设备,一人临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往往停留在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对上,并且存在着重录入轻审查、重凭证要素轻资金对转关系、重账表核对轻内部科目对应关系,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风险的评估,造成内控制度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
(三)不合规现象严重且监督内控检查力度不够
“有章不循”主要表现在:有的信用社没有执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主管会计一个人兼任重要空白凭证管理、记帐、复核、后台等多个岗位,一人独立操作会计业务全过程;未按规定及时进行内外帐务核对;负责人不按规定查库,或查库不签字,由坐班主任代签等等。“执行不严”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信用社之间或与其他金融机构调入调出业务是在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授权,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进行的;有的调剂资金没有协议,只有一份借据;有的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不够严格,个别贷款贷前调查由一个人完成,贷后检查不能按照规定及时进行;计算机操作人员与业务人员存在兼岗现象;购置固定资产不能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等等。
各级合作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发挥稽核审计作用不够的问题。如:常规性检查中没有发现因稽核检查修改完善的内控制度、纠改措施和奖惩纪录;部分机构没有设立专门的内控监督体系,不能对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进行有效的组织、督导、检查、监督和评价。对风险的管理缺乏分析、研究。
(四)缺乏内控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但其中管理监控性、强制性、约束性的多,缺乏激励性的内控机制,特别是对经营管理者。在出资者经营者关系中,要强化激励与约束,就必须对经营者实现责任(利益)的货币化和契约化(法律化),但现实中信用社主任及经营管理层的报酬非货币化和责任非契约化十分明显,出了事故、风险,可以按规定扣工资奖金和无限赔付,但做出业绩、做大规模却不能随之增加收入,没有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工资制,因而不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防范农信社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又译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是依法设置的,它们的产生和组成,行使的职权,行事的规则等,在公司法中作了具体规定,所以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以法制为基础,按照公司本质属性的要求形成的。
一是要规范县级信用联社的管理组织,强化各自职能的正确发挥,真正形成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主任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决策失误;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建立常规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经营管理层建立经营情况报告制度和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相互制约监督办法。
建立完善法人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和制约机制。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内部管理上,完善和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组织形式上形成对法人代表的有效控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决策失误。
设置“三会”制度。要以股本份额的多少来决定理事、理事会等“三会”组织,使每个成员拥有与其职权职责相匹配的股本份额,才能给出资者说话的底气和要说话的内在动力,才能增强“三会”组织的本位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三权”制约,更加注重商业银行内控目标落实和经营效益提高,给农村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运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内控激励机制
首先要从明确岗位职责入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要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这样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重点是会计、信贷控制体系的完善和严密,进而建立全面的岗位责任体系。各职能部门要管好自己的人,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
(三)规范股权设置,吸收资本
进一步开展增资扩股工作,规范股本金,拓宽入股面,积极吸收法人股和投资股,改善股权结构,力争在多元股权结构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股本金规模,达到增强资金实力、明晰产权结构、建立约束机制的目的。
改进股权。要在大力增资扩股,在增加股本总量的基础上,改进股权结构,提高股权质量,明确产权归属,在股权设置上,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责任虚设的问题。
(四)改革内控工作体制
要认识稽核在各项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稽核既以内部控制为稽核对象,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稽核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稽核是对商业银行各项风险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安全的角度进行评价和监督,是揭露矛盾、暴露问题的一种不可少的环节,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行业自律的机制,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适当提高监事会工作职能作用,实行监事长兼总稽核,与理事长平级,享受同职待遇,直接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联社稽核审计和纪检部门直接受监事会领导,不再受联社理事长、主任领导和指挥,独立履行对联社、商业银行理事会和经营班子工作的稽核监督职能。
要改革商业银行各级内审工作的组织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各级稽核审计部门除对同级监事会负责外,还是上一级审计稽核部门的派出机构,同时接受上一级稽核部门领导和管理,其人员任命、调整、撤换及工作待遇、工作考核和工作奖惩也直接由上级稽核部门进行管理。这样,可大大减少稽核工作各种干扰,形成一套垂直、独立、权威和高效的稽核监督工作体系。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稽核队伍素质,改进稽核工作重点,认真做好商业银行健全内控和落实内控情况的稽核监督工作,以审计稽核独特的地位、特殊的职能及高效的工作,维护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内控评价。按照银监会200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内控评价试行办法》,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每两年对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内控进行一次评价,并根据评级结果及评价报告所反映的被评价机构内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采取诸如约见谈话、限期整改、取消从业资格、责令整顿或暂停办理业务等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稽核队伍素质,改进稽核工作重点,认真做好信用社健全内控和落实内控情况的稽核监督工作,以审计稽核独特的地位、特殊的职能及高效的工作维护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抓好内控制度的健全和落实
内部控制应当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应当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程序牵制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组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如信贷上做到审贷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账务处理分离,会计岗位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独自完成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以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制度要坚决落实到位,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作为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的头等大事来抓。要落实责任,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以制度落实责任,用制度说话;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严格业务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的监督检查,查出问题及时解决;要加强考核评价。每一项工作结束后,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预先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
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应成为信用社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要从提高全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入手,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使员工树立爱岗敬业、文明守纪、奉献岗位的观念,激发员工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自觉性。员工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物质水平提高了,精神动力激活了,对内控制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必然会得到提高,就会自觉地服从于内控管理,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就会健康发展。其次要针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特点,进行普法教育,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开展警示和“现身说法”活动,增强员工的法制法规意识,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免疫力。再次是加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干部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第一防线的自控能力、互控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强制休假等制度,以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要迅速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信贷需求的变化,及时完善内控制度、调整服务目标和方向、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顺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是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积极筹措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顺序,优先对农业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农民收入。三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主攻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兴建集收购、销售、流通于一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广大农村的信贷支持,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参考文献:
1、郭树林.对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2、刘清泉.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实践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6(8)
3、张越.浅论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J].北方经济,2007年(20)
4、佚名.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D].中国审计网2006年2月23日
第四篇: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的几点思考
本网讯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当代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对金融领域同样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同性质的银行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贷款和资本规模都处于垄断的地位,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模优势,利用
业务基础好、信誉高、影响大的特点在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发挥最广泛的作用;股份制银行包袱轻,经营策略灵活,以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其经营的主市场,在客户资源、产品创新和特色营销等方面优势明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扎根农村,服务乡镇和县域,拥有最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地缘、人缘优势,有着巨大的生存和拓展空间。从可持续发展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走一条从乡镇崛起,在县域、城郊相对垄断,在城市奋力开拓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将农村市场作为最稳固的根据地和最坚实的保障,打好地基,逐步向中心城市辐射,这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竞争的基本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实施:
从我国现实国情看,农村市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最广阔的市场,它拥有数量最多的人群和最辽阔的地域空间,在国家富民政策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市场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巨大的发展空间,决不是无所作为。以河北省为例,全省有23个县级市、115个县,共1970个乡镇、50201个行政村,这是一个涵盖县域经济的大农村市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与这个市场的关系最为亲密,而这种亲密的关系是在长期合作的积淀中形成的,所以要树立根据地思想,牢牢抓住这一优势不能动摇,不但要做大还要做强,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
农村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正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加工业、制造业等多产业、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快速崛起、农村物流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提供更优质、更多样化的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市场中应发挥更活跃更积极的作用。
第三,国家推进和完善“省管县”的改革,反映了中央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图,将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的活力,这是一个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绝对利好的政策,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延伸服务链条、巩固并拓展市场。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围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而开展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项目以及增值税转型带来的企业发展潜力均需要更多资金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把握这一机遇做好自身发展文章。
研究县域产业政策,通过组织专家和实践者对县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产业竞争力及乡镇产业的深入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的战略规划,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优化网点布局。
在金融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市场的生存之道“不在产品而在服务”,以产品来拉开竞争差距的作用在减小,服务营销战略的作用在明显增大。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一方面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以防在产品同质化进程中落后,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服务与营销,推进服务创新,加大营销力度,以“区域性农村金融百货公司”的崭新姿态让客户来重新认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区域特色的比较竞争优势。
第五篇: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都亟需加大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促进现有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增加“三农”金融供给、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自2007年以来,银监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规范性文件。总体上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三农“业务。财政部2009年下发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财政部将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2%的标准发放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补贴资金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当年收入核算。2012年,央行更是加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但针对当前“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而且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仍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
农村区域广大与金融网点稀少的矛盾,农民存贷款难。从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字组织形式上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很多农村都有农村信用社,但实际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数量极其缺乏。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商业银行为减少风险纷纷撤离转向城市,导致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寥寥无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网点的覆盖广泛也十分有限。当前的涉农贷款只能基本满足农田水利等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特色种养殖业等的信贷资金整体投入明显不足。
(二)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与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实力,农村地区贷款业务大多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的抵押物,同时农村地区需要融资的项目也普遍缺乏信用评级,这些都为它们经营农村金融业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压力;村镇 1
银行资金来源于境内外银行资本、境内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这些资本目标必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经营行为和目标受到经营盈利性、安全性、资本限额、员工愿意、股东会等因素制约,普及推广比较慢,发展很难保有持续性;由银行金融机构出资组建的贷款公司,没有与农村地方企业、自然人建立资本联结关系,同时受到经营成本、可批发资金模式、盈利性等因素的制约,支农活动难以持续化。
三、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
(一)增加金融服务功能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采用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手段以满足农村地域广、信贷资金需求面多、量少的金融需求,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创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倾斜,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三农”业务.(二)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1.加快政府对“三农”扶持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支持农村金融建设的专项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运用贴息、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业务中的损失补贴,改善目前农村金融经营不良的现状,实现农村金融支农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同时,财政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行利息补贴,减轻农户的还款压力,以拉动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促进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间接改善农村经营不良的问题
2.改革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营业税税率高达5%,就农业银行而言,营业税税收平均约占税前利润总额的71.52%。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6年中国金融企业所得税收入为1081.1亿元,占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重为15.3%,占全国金融业税收入比重为53.3%,金融企业所得税已经高于韩国(25%)、泰国(30%)、巴西(25%)、俄罗斯(24%)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国家,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30%)、德国(25%)、加拿大(21%)和新加坡(20%)等经济发达国家。合理的税收负担对于更具风险性、管理成本更大的农村金融领域而言具有更重的意义。因此,为了确保农村金融的平稳运行,应当考虑适当降低税收负担。例如对农业发展银行等非盈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免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对农村政策性担保公司(基金)实行税收优惠。
(三)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1.强化对农村分支机构的资源配置 金融机构必须密切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适
应新农村建设步伐,撤、并、迁、建,多管齐下,适时调整细化每个网点的功能定位和人员配置,通过内部调整和新增两种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地区的网点布局和人员配置。
2.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岗位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升人员的匹配能力;积极储备人才,建立跟踪培养、专门培养长效机制,为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3.实施服务优化战略 金融机构应该全面启动服务质量提升项目,引入咨询公司推进网点服务流程化和人员培训,有专业化公司深入网点实施“手把手”式辅导,建立标杆服务网点,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美誉度。
四、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引导资金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农村金融支持的重点应该落在对涉农第三产业的支持上,大力发展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要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使之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真正的解决“三农”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还要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