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江苏宝应县氾水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周亚明
【摘要】现阶段,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和力度,都远远不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区教育要从提高认识程度、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形式多样地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人。
现阶段,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和力度,都远远不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但重点突出的是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产业扶助、村容整洁等直观效应,而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这一重要内容没有摆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在工作安排、人员组成、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明显偏弱。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素质现状满足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结构偏低,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很少。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近年,农村劳动力中年轻力壮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都陆续转移出去,使得留守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没文化的“三化”现象。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协调力度才能形成合力。我镇从2007年开始,提请镇党委、镇政府领导批准,成立了“范水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组长,几个涉及农民教育的职能单位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虽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但不具备综合协调的职能,各涉农职能单位开展的各项培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培训没有统一的规划。
三、运行机制不顺畅。由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从纵向层面来看,县、乡两级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衔接;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服中心、教育、劳动、妇联、共青团等10多家,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具体来讲:一是培训活动的组织难度大。一方面是各单位不愿费力费时费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民踊跃参加者甚少,有些人很难从经验和传统中解放出来,不愿接受培训,还有些感到自己年纪大了,何必搞什么培训。二是培训手段难以创新。农民习惯“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学习新技术,而大部分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形式和内容单一,效果不佳。三是培训的制度难坚持。
如何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1、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职业农民”。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1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2、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训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才能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尚。
3、培训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只要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农村带头人的培训,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创新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平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的教育也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一旦升学无望,则会前功尽弃。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现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村的居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三、强化领导,形式多样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职能,又涉及教育资源的整合。因此,必须层层强化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抓落实。要将农民教育培训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结合惠农政策来开展。培训的途经是多方面的,要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改变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特点,以部门联动,相互配合为基础,扎扎实实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阵地培训。利用社区教育中心这个主阵地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让他们跳出农门,走进校门,跨进城门;对留守农民大面积普及农村短、平、快技术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发家致富的能力。今年4月上旬,范水镇举行机插秧培训班。农业科技服务队一改传统的工作思路,在策划科技培训活动的方式、内容以及时间、地点时,首先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活动中,技术人员到各村面对面地为农民讲技术,举办知识讲座,向农民传授插秧机的操作、机插秧的育秧、整地栽插及肥水运筹等技术,现场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此法一举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科技培训,改变了以往场面大、花样多、实效差的状况,为农民开办了科技“小灶”,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受到了广大插秧机手的欢迎。
网络培训。利用信息网站,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网站内容包括党和国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农村适用的基本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与农业相关的WTO知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内容、市场信息及实用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能满足广大农民的不同需求,与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大大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先进实用技术。
办好科技小报,利用“信息发布栏”进行培训。为了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把更多有效的信息及时地传送到农民手中,我们创办编辑了版块小、内容丰富充实、信息量大的 《金水富民信息》,每月传递相关的各类农业信息(包括农业论坛、农业科技、分析预测、新品介绍、他山之石),解决了农民因不具备上网条件而无法获得具有时效性
网络信息的现状,至目前共编辑 《富民信息》132期,向农户发送小报 1多万份,提供各类信息 1万多条。
基地培训。利用各类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农科教基地的建设,带动农民教育培训经常性的开展。通过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扬州金绿健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主要进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特种水产品养殖、销售,并注册了“金范水”牌系列商标权。我们以该公司为辐射源,以种养大户为辐射点,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种养技术,广大村民争相仿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号召,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要培育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为广大农民插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隐型翅膀。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原则,对加强农民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教育农民形成文明村风,首先应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农民之所想,号准农民的思想脉搏。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我们将教育对象分为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确保三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乡风文明的基础。对普通农民群体,一方面,我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传承美德,破除迷信,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摆脱小农意识,增强家国意识和集体观念,做到顾“小家”,更要顾“大家”;另一方面,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丰产增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在农村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这部分农民骨干,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他们继承发扬诚信、勤劳、实干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
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对农村党员干部,一方面,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干部党员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使他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我们采取了以下四种教育方式:一是榜样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党员干部在家里孝敬父母,善待亲人;在社会上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村干部做农村党员的榜样,农村党员做农民群众的榜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娱乐教育。对农民教育不能“空对空”,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等载体,实现寓教于乐。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村庄文化中心户10个,图书馆1个;三是培训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常年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实用科技、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四是感受教育。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
《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第三篇: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XX市教育局局长 XXX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农村,教育必先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突破目前农村教育严重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瓶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建设新农村,呼唤新农民。建设新农村,需要经济、文化作支撑,最终要靠人才、教育作支撑。当今农村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单单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我们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大面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农村教育既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教育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
一、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新的任务要求,理顺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二、我市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服务三农、促进就业、共建小康”的思路,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大力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2000年,我市正式启动了“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试验示范基地,平均每村扶持1个以上示范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20%以上。目前,全市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的乡镇已达70%左右,共引进各类先进农科项目337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65处,扶持科技示范户2397户,每年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打造出了绵竹市武都镇、罗江县蟠龙镇等一大批“2112”教育富民先进典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04年2月,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学习推广XX经验。
(二)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初,我市被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项目首批试点地区。两年来,县(市、区)政府投入项目配套资金849 万元,投入552.6万元用于学校添置配套设施。目前,6个县(市、区)的1077所学校实施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成光盘播放点1223个,卫星收视点42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33个,今年3月经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验收组验收,全部合格,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我市试点地区及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促进当地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今年4月,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工作会在XX召开,我市的经验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评价。
(三)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我市“十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排危资金2.36亿元,其中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投入1.19亿元,排除危房45.8万平方米,其中D级29.79万平方米,普教学校占地面积由2001年796.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825.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4亿元,改造市区学校15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撤并农村办学点校,小学由2000年的1470所调减到685所,普通高中减少到29所,职中由48所减少到25所。今年,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计划再撤并乡镇初中35所、小学112所,其中村小103所。
(四)大力支持丘陵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国家、省争取的项目、经费和市政府设立的农村教育专项资金坚持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教育发展。旌阳、绵竹、广汉、什邡、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通过捐建希望学校、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支持中江、罗江等丘陵地区教育发展。从2004年起,旌阳、绵竹、广汉、什邡和市直属学校每年选派200名骨干教师到中江支教,组织城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市教育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师培经费支持,用好本级培训经费,从今年起,启动了培训1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计划,培养一批业务尖子。坚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共发展”活动,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优势和差异,实行“师生互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动、学校相融、共同发展”,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向丘陵地区辐射。
(五)大力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2005年,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35571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4157名贫困生免除杂费,对4462名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900名,发放资助金39.6万元;首批资助职中贫困生300名,发放资助金6万元。继续实施“栋梁工程”,帮助被大学正式录取的1675名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发放资助金240余万元。完成帮扶计划生育户313户,全市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独生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减免(含帮扶金)共27.86万元。对4300多名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居住区域划定就学学校,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免收借读费。2006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级财政将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经费达1.18亿元。今年春季,共有35843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3789.95万元;对3633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资金261.71万元;对943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了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金额135.17万元。
(六)大力加强“留守学生”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地处丘陵的中江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30多万。外出务工者中以青壮年居多,其子女大多数正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好在家乡读书,成为“留守学生”。去年底,我市农村“留守学生”近10万名,其中中江县近8万名,占该县在校学生总数的40%。为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家长代管”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建立“留守学生”入学、升学指导、寄宿优先等制度;与司法、公安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社会治安及校园周遍环境治理,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与乡镇和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联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监护和校外教育体系,加强外出父母与“留守学生”的联系;在危房改造等乡镇中小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学生逐步增加的寄宿要求,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尽量能住宿学校。
三、探索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
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上新的台阶。
(一)全面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行动。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农村教育基本达到现有城市教育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振兴农村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以城带乡的方针,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设施先进、管理良好、质量一流的农村教育体系。要加快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面实现“一无五有”,即:无D级危房,有必要的教学用房,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有规范的活动场地,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有基本的经费保障。
(二)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我市今年已经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目前情况看,整个改革进展顺利,受到广大农村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保障标准较低,学校总的经费比改革前减少,教职工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深入调研,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学校排忧解难。
(三)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同时要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办好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2112”教育富民工程。农村职业教育要瞄准农村产业发展和劳务市场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认真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定期核定编制、及时补充缺编。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学校任教,特别要妥善解决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问题。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到农村挂职任教服务期限制度。要加大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五)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目前农村一部分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的情况十分突出。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及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教科书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继续采取举办“宏志班”、实施“栋梁工程”等措施,保证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逐步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思考
打造桥头堡、美化后花园
-----xx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xx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我县的东大门。随着武灌高速建成投运,其区位优势凸显,成为我县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是我县名副其实的桥头堡。xx乡是陇上江南的代表乡镇之一,山青水秀、气候温润、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抓好该乡新农村建设,彰显其山水人文、特产和区位优势,把该乡建成我县美丽的后花园,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实现两翼带动战略意义重大。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本人作为包乡单位领导,在全县经济工作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会议后,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多次深入xx乡,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就其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乡有x个行政村,xx户农户,总人口xx人,国土面积x公顷,其中耕地x亩,人均占有耕地x亩。201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x万元,农民人均均纯收入x元,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亩、粮食总产量x吨,现有花园面积x亩、茶叶产量x吨。总体来看,该乡除茶叶产量较好外,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土地等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经济作物茶叶和外出务工。由于该乡属c重大建设项目水库淹没区,大部分村社为移民搬迁重建村;有相当部分农户沿212国道线两岸就地利用零星建房;灾后重建时,高山农户易地建房到沿川地带,造成居住地与农业生产区远离。因此,人多地少村落散、住房耕地 两分离是该乡农村的突出特点,这为村民发展经济带来困难。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县委政府对xx乡的7个村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计划。其中建设精品村和示范村各1个,达标村5个。这体现了县委、政府对我县东大门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了及时落实县委、政府的重要决策,继县经济工作等重要会议后,我于3月5日召集人大办、粮食局、广电局、县农行、大鲵保护站等联乡单位领导在县人大会议室召开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研究部署具体工作。将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实行联乡单位包抓责任制,其中人大办包抓中坪、肖家沟两村,广电局包抓余家湾、侯家沟两村,粮食局包抓联丰村,县农行包抓后渠村,大鲵保护站包抓肖家坝村。要求联乡单位要一把手负责,抽调具有独立一面能力的干部蹲点工作;人大办主任xx负责各联乡单位和包抓点工作的统筹协调,要掌握各点的整体工作动态,对各包抓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协调沟通、汇报。同时要求各联乡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高度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对整体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统筹谋划,形成合力;要求各工作人员严明纪律,自觉遵守“八项规定”,轻车简从,厉行节约,吃在食堂,住不超标。随后,组织联乡单位进驻中庙乡,与乡党委、政府进行衔接沟通,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村情特点,综合考虑计划资金等因素,确定了“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统筹谋划,因村制宜,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按照上述的工作思路和策略,在拟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后,已在各村试点启动。目前,候家沟村风貌打造完成一样板房,周家山启动
户,余家湾村启动
户。整体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xx乡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是第一年实施。该乡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农户住房多为灾后重建砖混结构;住户集中的村社建筑规范,街巷整齐。这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因素。但也同样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点多量大,建设任务重。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点共
53村,xx乡建设任务为x个村,建设村占全县总任务的x%,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村社占全乡村社的x%。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比例。
2、乡情特殊,遗留问题多。由于xx乡是近几年重大建设项目涉及移民搬迁安置和灾后重建重点乡,在过去移民安置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建房土地置换、农田复垦、安置补偿、援建房分配等工作,历史原因,形成上访案件多、遗留问题多,社会矛盾复杂,既是和谐稳定的隐患,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阻力。
3、村情各异,基础条件差。x乡人多地少,土地瘠薄是共性。除整体搬迁的x住户较为集中外,联丰、后渠等村社,农户住房沿公路零星散布。农户集中的村社,有利风貌打造,但亮化、美化和环境整治难度大;住房分散村环境整治和美化难度小,但风貌打造难见效果,同时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量大,耗资较多;
4、农户分散,统一标准难。新农村建设的风貌、道路、环境等各项内容有统一标准。但x乡的相当部分村社农户分散居住,其住房大多因地就势而建,建筑风格各异,其道路硬化和村社亮化及小景点打造难以达到规定标准要求。
5、经济薄弱,产业发展难。x乡的大部分良田为库区淹没,可用土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以茶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因受土地制约和投入不足,更兼 分散经营效益不高,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难度大。要达到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任重而道远。
6、缺乏经验,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项目在x乡是第一次实施,乡村干部和农户均无经验可言,要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不断完善,工作难度的确不小。
7、资金不足,确保效果难。按照全县今年下达的建设农户数和质量标准要求来看,户均投资较去年明显减少。面对量大面宽任务重、投资有限标准高的现实状况,看米下锅,既要全面完成任务、又不超过投资规模,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尚存在不少困难。
8、劳力缺乏,农户热情待激发。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空巢”现象,造成劳力缺乏。农业耕作主要依靠留守老人和妇女,她们同时负担看管留守儿童重任。因而,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参与的热情不高,要完成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做细致的群众动员工作。
三、工作思路和对策
通过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了解村情民意,分析现状困难。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乡情综合考虑,要打好中庙乡新农村建设漂亮仗,实现县委、政府的惠民工程,应采取如下对策。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九个结合”。
1、统筹谋划,项目实施与解决遗留问题相结合。农村是社会矛盾的集中所在。乡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实现社会管理的前沿阵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来落实,面对广大群众面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要顺利完成中庙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必须统筹谋划全局工作。尤其是中坪村灾后重建援建房分配;麒麟寺、余家湾村移民安置、土地复垦,联丰村灾后建房土地置换和肖家 沟等村水毁道路、护村河堤及人饮工程恢复等工作,要同步着手工作,做到新农村建设与解决遗留问题相结合。以缓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赢得群众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因村制宜,建设标准与具体村情相结合。
鉴于各村基础情况不同,按照新农村建设内容要求,综合考虑村民共同利益要求,各村的建设内容其侧重点各异。即:中坪、余家湾两村以风貌打造、道路硬化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进行产业开发、小景点打造等。肖家沟、候家沟两村以风貌打造、亮化工程为主,结合开展小景点打造、环境整治和特色产业开发等。肖家坝村以亮化工程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开展风貌打造等。后渠、联丰两村以沿公路线开展风貌打造、亮化美化为主,结合开展便民桥建设和道路硬化、环境整治。
3、标本兼治,完成当前任务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整治脏乱差是美化环境的重要工作。建设符合新农村标准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抓好现状整治的同时,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引导村民定点投放生活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要建设统一垃圾处理设施,配备环卫专职人员,定点定时统一收集各投放点的垃圾,维护好日常环境卫生。三是建立村民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由环卫工人监督执行。四是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推行环境卫生模范户和黄牌警告户制度。让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赃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之效。
4、循序渐进,分户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为使实施方案更加完善,风貌打造达到预期效果,并力争避免返工或超投资标准,对既定的各村先行打造一至二户样板户,进行核算成本、评估效果、完善设计后,再行在全村全面推进。
5、注重宣传,村民投劳与政府奖补相结合。
鉴于建设资金不足,在合理用好政府奖补资金的同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官民互动、齐心协力的要求,一方面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另一方面动员群众投入三分之一的建设资金,使政府投入的有限资金得到放大。
6、加强领导,民主决策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为百姓美化家园的工程,农户是主体,尤其是风貌打造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要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同时,由于工作量大面宽,要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乡党委政府一把手双重总责制,推行各点领导和包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组建由乡、村、社和联乡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把关审定实施方案,与施工队鉴定工程建设合同,做到责任明确,阳光操作,依法有序,管理规范。
7、深化改革,特色产业与土地流转工作相结合。x乡目前的特色产业有茶叶、魔芋、玫瑰油、食用菌和小花生等。但由于受土地和投资不足的制约,均未形成集约式规模化经营,小打小闹难成气候,特色不特、精品不精,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生产经营效益不高。为此,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用好村民自治法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大力培植各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组织的同时,深化农村改革。在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出让、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将有限的土地集中到能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论证筛选适合乡情的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多元投资体制,一方面争取国家扶持,另一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壮大规模、打造精品。成立以乡村社领导、当地贤达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五个有利为原则,即:有利农户增收、有利确保农户长远利益、有利壮大产业规模、有利精品打造、有利吸引客商和能人大户加大投入,以实现双赢增效目的,研究出台适合乡情的土地流转公约,以同村同地价格同、同方流转利益同为基本原则,制定土地流转程序和基本地价标准,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8、创新方法,群策互助与利益引导相结合。
x乡新农村建设的各村村情和户情不同,建设内容既有公共基础设施,又有住房改造和太阳能热水器配置等个体利益项目,有积极参与的农户,也有热情不高的农户,有劳力充足的农户,又有劳力缺乏的农户。要使整体建设进度达到预期目标,就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在加强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开展邻里互帮、亲朋互助,帮助劳力缺乏的农户完成建设任务。对计划数量有限,但农户均愿配置的太阳能热水器发放,采用谁积极、谁优先,谁对公益建设投入大、谁享政府奖补资金多的有奖配备原则,以灵活多样的利益引导机制最大程度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9、彰显优势,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美丽家园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山青水秀、生活环境好,三省交界、战略区位重要,物产独特、具有江南特色是中庙乡的三大突出优势。
因此,x乡的远景发展,尤其是产业布局要借鉴过去碧口工业小区建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经验,要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综合考虑,杜绝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业项目在此落户。x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应围绕山水和地利优势做文章。其指导思想应 为: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特色资源,突出“四大产业”(生态农业、仓储物流业、库区水上风光和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建设“六个基地”(茶叶、魔芋、玫瑰油、食用菌、油桐、油橄榄生产基地),打造“三个中心”(即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把该乡建成经济繁荣、乡风文明、环境优美、村民安居的现代新农村,使之成为体现文县特色的靓丽桥头堡和美丽后花园。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采取下列措施。一要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二要编制远景规划,建设有章可循;三要整合项目资金,满足投资要求;四要筛选论证项目,使之有序推进;五要加强宣传工作,争取多方支持。六要制定优惠政策,争取招商引资。
第五篇:农民教育助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农民教育助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为加强为民服务力度,推行干部一线工作法,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年活动。实现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利用省州及外县基地学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体系,组建了由77名专家组成的农民教育讲师团,通过“把课堂设在村组,把讲台摆在田野”的教育方式,定期深入34个乡镇,462个村(社区)传经送宝。围绕新形势下出现的医患、土地征用和拆迁、林地界限纠纷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16名律师、80名公安干警、25名法制宣讲成员和115名法制专干为广大农民上法制辅导课1209堂,实施法律援助780件。同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概念、法律以及商品、价格、价值、税收、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等内容对农民进行教育,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得到提高。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为农村投入资金4200万元,投入小额贷款4602万元,帮助2539名农民进行了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1903人。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农民教育年活动的创新开展,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干部作风真转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