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经营风险的关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经营风险的关注问题
作者:马贤明 郑朝晖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12期
第二篇:基金会审计实务中应关注的问题
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提示第3号--基金会审计实务中应关注的问题
2012年7月,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民发[2012]124号);2012年11月,中注协印发了《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专家委员会为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业务人员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业务,提出如下建议。
本提示仅供各事务所及相关业务人员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参考,不能替代相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职业判断。提示中所涉及的专业事项,事务所在执业中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风险导向原则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确定,不应照搬照抄。
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专家委员会针对2012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做如下提示供参考。
一、加强风险意识
2011年12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通知强化了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为注册会计师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但随着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对基金会信息公开透明的呼声日渐高涨,也加大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关注力度。
注册会计师开展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等业务,是进一步提升注册会计师公信力和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契机。事务所要把握机遇,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娴熟的专业技术,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树立行业形象。
目前,部分基金会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基金会难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基金会公开的信息大多为财务信息或与财务信息相关的有关信息,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高度重视,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充分估计审计风险,以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促进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和完善。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并认真执行
首先,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根据《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的要求,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指南》,并参考北京注协编辑出版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实务操作指南》,在认真研究基金会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运作模式和运营特点的基础上,识别和评估基金会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其次,统一底稿模板。设计相应的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和专项信息审核工作底稿,统一底稿要求。工作底稿应当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示统一、记录清晰。
第三,加强培训,配备合格人员。配备熟悉基金会运作特点的审计人员,并加强专业培训,使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三、具体关注事项
1.限定性捐赠收入的确认是否合规
基金会通常有较大比重的限定性捐赠收入,但基金会在日常管理中往往过分强调捐赠人的意愿和要求,而忽视了这些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基金会章程的有关规定,造成部分基金会在限定性捐赠协议中附加了对捐赠人给予一定利益回报等不符合公益性捐赠规定的条款。
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通过对基金会捐赠协议具体条款的审核,检查捐赠事项是否符合公益性捐赠的界定。对于符合公益性界定的捐赠,应检查基金会是否按照捐赠协议约定使用受赠财产,若改变用途,是否征得捐赠人同意且仍用于公益性事业。对于附加对捐赠人构成利益回报条件的赠与和不符合公益性目的的赠与,不应确认为公益捐赠,不得开具捐赠票据。
同时,由于部分基金会不能正确区分限定性捐赠收入和受托代理资产,将受托代理资产记为捐赠收入,造成虚增捐赠收入和支出。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加强对此类事项的关注。
2.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交接手续是否齐全、价值是否公允
基金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有的一年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对于这部分捐赠建议重点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交接手续,二是资产价值。
基金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存在由捐赠方直接交付受助人的情况。根据《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受赠财产未经基金会验收确认,由捐赠人直接转移给受助人或者其他第三方的,不得作为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不得开具捐赠票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基金会对这类非现金资产捐赠是否履行了必要的验收或交接程序,是否对其种类、数量、质量和所有权状况等进行检查等情况。
对于非现金捐赠资产的价值,很多基金会在接受捐赠过程中,并未对所接受的非现金资产价值是否公允进行验证和判断,有的仅凭捐赠方提供的说明就将大额的非现金资产入账,造成捐赠收入及资产价值的确认依据不足。
根据《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基金会接受非现金捐赠,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入账价值:
(1)捐赠人提供了发票、报关单等凭据的,应当以相关凭据作为确认入账价值的依据;捐赠方不能提供凭据的,应当以其他确认捐赠财产的证明,作为确认入账价值的依据;
(2)捐赠人提供的凭据或其他能够确认受赠资产价值的证明上标明的金额与受赠资产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应当以其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捐赠人捐赠固定资产、股权、无形资产、文物文化资产,应当以具有合法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的评估作为确认入账价值的依据。无法评估或经评估无法确认价格的,基金会不得计入捐赠收入,不得开具捐赠票据,应当另外造册登记。
3.公益项目执行方和受益人的选择是否履行相应的选择程序
《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基金会选定公益项目执行方、受益人,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与项目有关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公益项目执行方的确定需要对项目执行方的信誉、项目执行能力、经济实力、财务管理水平等进行考察和评价。执行方选定后,应由基金会与执行方签订委托协议书,对项目运作方式、资金的使用范围、财务管理要求等予以明确。
实际工作中,存在基金会并未履行必要的程序,甚至存在由捐赠人(或资金募集者)单方指定的情况。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对基金会的项目执行人是否履行了选择程序、是否签订了委托协议、项目资金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是否存在侵占公益款项或将公益资源挪作他用的情况、是否存在以公益的名义行经营之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情况予以重点关注。
对于公益项目受益人,注册会计师应对受益人的选择是否履行了必要的程序,是否存在使特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益等情况予以重点关注。
4.物资的采购和购买服务手续是否齐全
《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为保证基金会自身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基金会在购买物资或服务时应履行必要的比价或招标程序,以确保购买价格的公允。
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对基金会购买物资或服务时是否履行必要的比价或招标程序、对购买物资或服务的价格是否公允进行检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行为等情况予以重点关注。
5.资金拨付和物资发放程序是否合规
《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基金会要严格资金拨付和物资发放程序,对资金拨付应做到按进度付款,有必要的措施确保款物拨付或发放到受助人或用于公益活动。
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基金会是否建立严格的资金拨付管理,是否做到按项目进度使用和拨付资金,是否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受益人或为公益项目提供服务、出售商品的单位或组织,是否存在项目资金滞留在项目执行方的情况,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有关现金和银行结算的管理规定出现大额支付现金、超范围支付现金、公款私存等情况。必要时,应抽取受益人进行回访和确认,以确保款物拨付或发放到受助人或用于公益活动。
6.资金增值的管理和运作
基金会应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的规定,应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开展增值活动,经理事会批准或授权后,规范运作,正确核算和披露相关信息。
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被审计基金会开展的增值活动是否符合《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国家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是否遵守与捐赠人和受助人的约定,是否经理事会批准或授权,是否取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取得的投资收益是否按规定纳税,如果进行委托投资,是否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等情况。
四、大力宣传和推广重大公益项目专项审计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中要求“符合条件的重大公益项目应进行专项审计”,但就如何开展专项审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审计报告、审计费用等问题均未明确,现实中基金会对于是否进行重大公益项目的专项审计尚处于观望之中。
重大公益项目专项审计是对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包括项目立项情况、执行情况、后续监督和评估情况,既要关注项目收支是否真实合法,也要对项目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通过重大公益项目专项审计的开展,了解项目运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为财务报表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加大对专项审计的宣传,促进基金会管理层对专项审计作用和目的的认识,促进专项审计工作的尽快开展。
第三篇:IPO审计重点关注问题
IPO审计重点关注问题
一、企业IPO的重点问题
1、企业历史沿革无问题,近三年实际控制人无重大变化
2、近三年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3、企业业绩符合《公司法》、《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按近期掌握的资料,在中小板上市最近一年净利润要达到5000-6000万以上;在创业板上市最近一年净利润要达到3000-4000万元以上,近连年收入、利润增长率到达到30%以上。
4、企业应通过省级以上环保认证。
5、企业通过安全评估。
6、企业产权清晰,房地产、专利权等主要资产证件齐全(报材料前,最好在股改以前)。
7、消除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
二、审计重点关注的问题
1、工商登记的全套资料(重点,此项必须合格),对历史沿革认真审核,重点是历次资本的投入的审核,货币以外的投资必须有评估报告,每次投资必须有验资报告,股权转让必须有转让协议和股权交割手续及个人所得的纳税手续。
2、近三年财务报表,按有关条件进行预审(业绩条件必须合格)。
3、近三年纳税资料和会计报表核对,纳税优惠的有关文件。
4、所有资产的产权证明文件,房地产、专利、车辆及其他(证件必须齐全)。
5、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有关文件。
6、重大经济合同,(销售、采购、资产转让、受让)。
7、借款款及担保合同,为其他企业的担保合同协议。
8、重大诉讼资料。
9、企业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文件,对企业的内控评价。
10、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
第四篇:审计底稿质量关注问题
审计底稿质量问题
一、货币资金
1、银行函证(关注有无贷款,同时函证)
2、未达帐项,关注并根据金额大小,涉及损益事项建议调整。
3、对帐单的获取与检查,对帐单不能替代银行函证程序。
4、外币折算,关注折算差异
5、现金必须监盘,如若能监盘,需在底稿说明未能实施监盘程序的理由。
(1)制定监盘计划,确定监盘时间。(2)将盘点金额与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应要求被审计单位查明原因并作适当调整。(3)在非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盘点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4)若有充抵库存现金的借条、未提现支票、未作报销的原始凭证,在盘点表中注明,如有必要应作调整。
6、大额支出及特殊事项必须有抽证,查看凭证。
7、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收支进行截止性测试,关注是否涉及损益相关事项。
8、关注是否存在质押、冻结等对变现有限制或存在境外的款项。是否已作必要的调整和披露。
二、应收票据
1、对未到期应收票据未实施监盘,必须监盘原始票据,未能实施监盘程序需说明原因。
2、被审计单位将未到期票据贴现,直接冲销应收票据,对此事项CPA未予以关注(需有支撑依据,未到期备查簿登记),编制已贴现和已转让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清单,并检查是否存在贴现保证金。
3、实施盘点日与审计截止日,票据变动情况需有明细。
4、检查逾期票据原因,不能收回转为应收账款。
5、关注已作质押的票据和银行退回的票据。
三、预付帐款
1、函证、函证控制:客户信息核对及发出、收回控制;
2、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
3、分析预付款项账龄及余额构成,确定:(1)该笔款项是否根据有关购货合同支付。(2)检查一年以上预付款项未核销的原因及发生坏账的可能性,检查不符合预付款项性质的是否需调整至正确科目、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无法再收到所购货物的预付款项是否已按管理权限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预付款项。
4、检查期后转销情况
5、预付款项是否存在减值,计提坏账准备。
四、应收帐款
1、函证、函证控制,客户信息核对及发出、收回控制,未能实施函证程序需说明理由。
2、对未回函账户未进行替代审计程序。对未函证的应收账款,检查相关支持性文件(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及回款单据),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坏帐核算方法与坏帐准备计提,说明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的理由。
4、检查帐龄长往来是否存在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无法收回,或者债务人长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的情况。
5、关注大额应收帐款构成,防止虚增收入,不正常应收帐款,以及后期冲销与收款情况。
6、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
7、关联方往来
(1)了解交易的商业理由。(2)检查证实交易的支持性文件(例如,发 票、合同、协议及入库和运输单据等相关文件)。(3)如果可获取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审计证据有限,考虑实施下列审计程序:①向关联方函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包括担保和其他重要信息;②检查关联方拥有的信息;③向与交易相关的人员和机构(例如银行、律师)函证或与其讨论有关信息。(4)完成“关联方”审计工作底稿。
五、其他应收款
1、了解重大明细项目的其他应收款内容及性质,进行类别分析,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资金被关联企业(或实际控制人)大量占用、变相拆借资金、隐形投资、误用会计科目、或有损失等现象。
2、函证、函证控制,客户信息核对及发出、收回控制,未能实施函证程序需说明理由。
3、对未回函账户未进行替代审计程序。对未函证的应收账款,检查相关支持性文件(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及回款单据),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
5、坏帐核算方法与坏帐准备计提,说明三年以上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的理由。
6、应收款账龄分析
7、关注后期冲销与收款情况。
六、存货
1、未编制监盘计划、监盘报告、对监盘过程中抽盘测试情况未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2、期末存货跌价测试,未编制存货减值测试底稿。
3、未实施存货计价测试程序(采购与发出计价测试)如、入库出库检查表,发出计价测试表。
4、存货盘点在期中进行,未对盘点日与报告日的存货收发实施必要 的程序,以合理确定存货期末库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5、监盘是存货底稿必不可少程序,未能实施需说明原因及如何确认企业存货所执行的其他程序。
6、未取得数量金额式明细表,仅取得金额式明细表,或未取得明细表。
7、未执行生产成本审计程序,易忽视此科目底稿编制。
8、审核有无长期挂账的存货,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作调整。
9、关注关联方采购,交易公允性。
10、关注有无质押存货,可结合借款底稿。
七、长期股权投资
1、未取得被投资单位的期末会计报表(审计报告)以核实长期投资期末余额。
2、未实施减值测试。
3、取得被投资单位的章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资料,更新永久性档案。根据有关合同和文件,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比例、表决权等,检查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和核算方法是否正确。
八、固定资产
1、未取得固定资产盘点表及实施固定资产监盘程序。
2、未能对资产折旧进行测试(查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折旧政策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其所采用的折旧方法能否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合理分摊其成本,前后期是否一致,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是否合理)
3、未说明本期不计提折旧的原因
4、检查本期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对计入固定资产的当期增加项目的合理性及会计处理的正确性,未进行正确判断。
5、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1)对外购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 产,审核采购发票、采购合同等。(2)对于房地产类固定资产,查阅有关的合同、产权证明、财产税单、抵押借款的还款凭据、保险单等书面文件。(3)对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检查有关融资租赁合同。(4)对汽车等运输设备,检查有关运营证件等。(5)对受留置权限制的固定资产,结合有关负债项目进行检查。
6、未能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化进行凭证抽查,大额处置及购置必须复印凭证作为底稿支撑材料。
7、获取暂时闲置固定资产的相关证明文件,并观察其实际状况,检查是否已按规定计提折旧,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8、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如存在,应取证,并作相应的记录,同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恰当披露。
9、获取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日就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判断的说明。
九、在建工程
1、未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盘点和实地检查,未编制在建工程盘点底稿。
2、未实施检查施工合同、工程完工进度等审计程序,关注总体及期末进度情况。
3、未编制利息资本化情况检查底稿。
4、检查本增加的在建工程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如立项申请、工程借款合同、施工合同、发票、工程物资请购申请、付款单据、建设合同、运单、验收报告等是否完整,计价是否正确。
十、无形资产
1、自行研发项目未取得项目立项。项目进度验收等必要的审计证据,并实施检查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研发费用的合理性、正确性进行确认。
2、检查购入无形资产的权属证书原件、非专利技术的持有和保密状 况等,并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无形资产的性质、构成内容、计价依据、使用状况和受益期限。
3、复核当期摊销数与累计摊销数,无形资产不摊销需说明原因。
4、复核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正确性。
十一、长短期借款
1、未获取贷款卡信息并实施检查核对程序
2、未实施期末借款函证程序
3、对内增加的短期借款,检查借款合同,了解借款本金、借款用途、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等信息。
4、利息测试
5、未关注贷款抵押资产并作批露
十二、应付票据
1、检查应付票据备查簿:(1)检查债务的合同、发票和收货单等资料,核实交易、事项交易真实性,复核其应存入银行的承兑保证金,并与其他货币资金科目勾稽。
2、函证
3、查明逾期未兑付票据的原因
4、期后付款情况
十三、应付帐款
1、函证、函证控制,客户信息核对及发出、收回控制,未能实施函证程序需说明理由。
2、对未回函账户未进行替代审计程序。
3、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
4、获取得询证函回函均为复印件,未获取原件;关注询证函对方确认日期晚于审计报告出具日期情况。
5、对大额应付供应商款项,未实施诸如函证、检查采购合同等必要 的审计程序。
6、关注后期冲销与支付情况。
7、对期末暂估事项取得充分凭据并关注期后冲销情况,如材料暂估,费用暂估。
8、帐龄超一年以上暂估款项查明未能冲销原因。
十四、预收帐款
1、对大额预收客户款项,未实施诸如函证、检查采购合同等必要的审计程序
2、抽查预收账款有关的销货合同、仓库发货记录、货运单据和收款凭证,检查已实现销售的商品是否及时转销预收账款,确定预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3、未记录帐龄超过一年以上的预收帐款的相关情况是否合理的说明。
十五、应付职工薪酬
1、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在建工程等相关账项进行核对。
2、检查期后付款情况,关注余额有真实性。
3、月度分析与上年总数分析合理性。
十六、应交税金
1、结合收入科目进行应交税金(增值税)测试。
2、未复核当期税金(除增值税外税金)合理性,并与相关费用数据复核。
3、未获取被审计单位国税与地税纳税资料及汇算清缴等资料。
4、未核对期末未交税金与税务机关受理的纳税申报资料是否一致,检查缓期纳税及延期纳税事项是否经过有权税务机关批准。
5、未检查税费减免或返还时的依据。
十七、应付利息
1、检查应计利息的计算是否正确。
2、结合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审计,检查应付利息有无漏记。
十八、其他应付款
1、本期其他应付款的增减变动,检查至支持性文件。
2、函证、函证控制,客户信息核对及发出、收回控制,未能实施函证程序需说明理由。
3、对未回函账户未进行替代审计程序。对未函证的应收账款,检查相关支持性文件(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发运凭证及回款单据),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
5、期后付款情况
6、其他应付款长期挂账的原因并作出记录
十九、专项应付款
未能进行必要的函证或替代程序,未能关注有关单位拨入专款的文件、协议等资料。
二十、实收资本
1、获取与实收资本(股本)变动有关的董事会会议纪要、股东(大)会决议、合同、协议、公司章程及营业执照,公司设立批文、验资报告等法律性文件,更新永久性档案。
2、本期发生的实收资本(股本)的增减变动,查阅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会议纪要、协议、政府批准文件、验资报告及其他支持性文件。
3、当期吸收外资汇总损益检查。
4、注意有无抽资或变相抽资的情况。二
十一、资本公积
1、明细构成必须有
2、检查与资本公积变动有关的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会议纪要、资产评估报告等文件资料。二
十二、盈余公积
1、未按规定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情况,既未进行审计调整,也未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2、本期发生的盈余公积的增减变动,查阅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会议纪要、协议、政府批准文件及其他支持性文件 二
十三、未分配利润
1、对本期发生的未分配利润的增减变动,查阅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会议纪要、协议及其他支持性文件。二
十四、营业收入
1、未将收入假定为舞弊风险的帐户,并制定应对措施,如未将收入假定为存在舞弊风险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领域,CPA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出得出该结论的理由。
2、未实施诸如检查销售合同台帐并编制合同检查表、实质性分析、收入函证、及截止性测试等必要的审计程序。
3、对于出口收入未实施海关函证,报关单及合同的检查,编制合同清单并与报关单进行核对等必要的审计程序。
4、收入完整性确认为难点,要从被审计的业务流程入手,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对收入完整性进行确认。
5、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1)按收入类别或产品名称对销售数量、毛利率等进行比较分析。(2)按月度对本期和上期毛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异常情况的项目做进一步调查。
6、结合对应收账款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7、销售的截止测试。
8、检查有无特殊的销售行为,如委托代销、分期收款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附有退回条件的销售、售后租回、售后回购、以旧换新、出口销售等。二
十五、营业成本
1、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1)将本期和上期主营业务成本按月度进行比较分析。(2)将本期和上期的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异常情况的项目做进一步调查。
2、抽查月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比较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的口径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
3、编制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并与相关科目交叉索引。
4、主营业务成本中重大调整事项(如销售退回),检查相关原始凭证,、二
十六、营业税金及附加
1、按规定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税额是否正确。
2、结合应交税费科目的审计,复核其勾稽关系。二
十七、期间费用
1、对费用中大额的明细项目,未实施诸如检查凭证、发票以及其他支持性文件等必要的审计程序。
2、未实施截止性测试程序。
3、没有执行必要的分析性程序。如:(1)计算分析费用中各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2)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3)比较本期各月份费用,对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必要时作适当处理。
4、对费用中的职工薪酬、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额等项目与各有关账户进行核对,分析其勾稽关系的合理性。
5、发生诉讼和索赔费用,完成“诉讼和索赔事项”工作底稿。二
十八、营业外收支
1、未能进行营业外收支的分析、测试;查阅有关项目文件、协议等
2、特别关注营业外收入涉税问题。二
十九、金融资产
1、确定划分金融资产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1)获取股票、债券、基金等账户对账单,与明细账余额核对,作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2)实施监盘程序,获取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盘点表,检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名称、数量、票面价值、票面利率等内容,同时与相关账户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进行适当调整。(3)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审计工作日已售出或兑换,追查至相关原始凭证,以确认其在财务报表日存在。(4)对在外保管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查阅保管文件,向保管人函证,复核并记录函证结果。
3、对本期发生的金融资产的增减变动,检查相关支持性文件,确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三
十、业务完成阶段一般应编制:
试算表及调整分录汇总表、列报调整汇总表、未更正错报汇总表、会计报表审计调整与审计报告、反馈意见、会议纪要、与治理层沟通函、专业意见分歧解决表、业务咨询事项概览、重大事项概要、书面声明、审计总结、已审财务报表分析性复核、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核对表、业务复核核对表、各级复核记录、业务报告发文控制表、被审计单位书面意见签证单、审计报告、已发出报告修改审批表等审计底稿 三
十一、检查常见问题
1、审计报告后附财务报表及附注未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财务报表无法定代表人及财务负责人签章。
2、审计报告使用旧版本,未更新
3、报告签发无主任会计师或授权人审批记录
4、CPA未编制现金流量表底稿
5、未获取声明书,或获取了声明书,但存在版本未更新、缺少管理层签章、被审计单位未签章、无签署日期等问题
6、各级复核记录内容 为制式规定内容(只标准是、否、不适用),复核流于形式,各级复核记录未签署复核时间,或者三级复核的日期晚于审计报告日。
7、与治理层沟通记录没有编制人及复核人员签名
8、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记录无双方人员的签字,也无签署日期
9、其他项目一般包括:舞弊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程序、对被审计单位违反法规行为的考虑、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持续经营、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
10、常见问题是对上述项目缺乏关注,未编制相关底稿。
第五篇: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之我见
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之我见
【摘 要】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科学时代,因此很有必要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创新,对于核心业务的审计工作也应当重视。审计工作不仅关联着中小企业利益,更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研究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后,综合探讨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工作的各项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中小企业 审计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规范化体系不够完善;事务所工作人员对企业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从机构设置的形式上来说,目前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设置了专门的审计部门,但是有时却和监察、纪检联合办公。这样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单独开展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从效率角度来考虑,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审计监督的职能范围很窄,无法对中小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和协调,影响到价值增值的作用。
(二)审计规范化体系不够完善。审计规范化体系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的规范化,以审计的准则作为基础技术和控制规范,这些组织和规章制度和审计工作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在建立各种单项审计工作后,还应当充分了解企业的结构,做出符合企业运营的方案,用最合适的审计方式来计算出最公正的审计结果。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既可以保护企业的资产,还能维护企业的声誉,促进企业的效益提高,所以有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是很重要的。
(三)事务所工作人员对企业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综合考查后,发现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对企业的财会审计工作没有明确的理念,这种现象的主要表现是缺乏精确的会计手法,缺失最合适的审计方式,导致对财会审计的评价没有明确针对性,也导致一定的资产损失。财会行业越来越专业化,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时,还应当注重服务类型的改变和成功率的保证。另外,部分事务所的相关财务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恶化了财会审计力度,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坚实基础。
二、改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工作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审计工作的措施:建立健全的财务审计系统;抓住对企业的审计重点;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审计办法;采取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审计系统。在对我国几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仔细调查后发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国家5A级事务所)十分看重对财会审计相关制度的完善,成熟的制度体系的确是确保财会工作科学开展的必要前提,所以应当加强对制度的建设,立信针对自身的审计工作,构建了多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包括财务预算的制度、会计工作委托制度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想保住财会审计工作的完备性,就必须确保制度构建的全面性。
(二)抓住对企业的审计重点。在执行财会审计工作时,事务所应当及时做出调整,适时抓住重点,为了提升审计水平,审计科更需及时结合当下经济形势,结合中小企业的工作部署情况,结合生产经营现状,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确保审计项目无误进行。在修改完善审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在细节上进行规范,制定出领导与职工需要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确保工作廉洁高效的进行。另外,将审计工作重心下移,将制度执行力落实至基层,并在规范的管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评价,强化事务所的责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财会设计工作服务的水平。
(三)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审计办法。审计人员会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审计办法,但不管使用的是哪种办法,都要保证审计结果正确完整,内容的详尽度是否有价值。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论证,要做到账账相符。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范围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审计方式,与之规模相匹配才是最重要的。在见面时拿到的第一手资料是最直观的,要通过高层管理人的认真审核,识别出最合适的审计方案。
(四)采取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想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就必须保证审计人员具有独立性。这一措施实际上就是委派制度,能够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合作机构不产生利益关系,从而确保在进行监督管理活动时,能公平公正的开展。从而避免出现错误。另外,在对中小企业开展审计工作时,职业道德建设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实际上有许多的财务问题都是由于财会人员素质低下。要想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就应当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使之具备新思维、新思想,从而保障在面对各种新型问题时员工有能力解决。财会审计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不仅需要深入的学习,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水平更新。财会审计人员在提神自身的审计专业知识时,也需要深入的了解企业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在提升业务水平时,也能在高效工作时提供帮助。
三、总结
会计所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时,遇到无法完成的业务要坦然相对,这表明了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另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审计的宣传面,加强宣传的力度,最好是和群众时常进行沟通,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消除矛盾,增强公众的信服力,实现共赢。对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要努力建立完整健全的审核制度,审计人员应该是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对于各国之间审计点不同,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结合国外的经验学习先进理论。
总体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必要的强化和创新,从而发挥出更好的经济建设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目的还是维护事务所和企业的双方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伟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2] 刘胜良.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改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3] 章莹.审计实务对中小上市企业借款期限结构的影响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4] 王洪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研究[D].河南科技大?W,2013.[5] 陈志君.深圳PT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