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时间:2019-05-12 02:4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第一篇: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州诗坛尤其群星璀璨。初唐沈期、宋之问的 “沈宋体”,对近体诗的形成贡献巨大。盛唐元结主张“救时劝俗”,为后世杜甫所推崇。岑参、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崔灏的一篇《黄鹤楼》,曾经使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中唐倡导“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功勋卓著,在诗歌艺术上也成就非凡。白居易以平易流畅的诗风倡导“新乐 府运动”,其《白氏长庆集》收诗三千,独占唐代个人创作数量之鳌头。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风格、理论上互为接近。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以 唱和作品成就最高。李贺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绮丽,在唐诗中可谓别具一格。晚唐李商隐,作品意境朦胧瑰丽,比兴取象多彩多姿,尤其“无题诗”成为全 唐诗坛的绝响。诗坛巨擘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不仅在思想上痛切时弊、忧国忧民,在艺术上浓厚凝重、炉火纯青,而且使七律达到了登峰造极 之境,被称为“诗圣”。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也与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另一种文学形式的词,中唐以后开始发达,中州诗人也逐渐用之进行创作。如韩的《章 台柳》,王建的《调笑令》,刘禹锡的《忆江南》、《竹枝词》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称为词中圣手的李煜,国破家亡被掳之后,在汴京写下了《浪淘沙》、《乌夜啼》、《虞美人》、《破阵子》等名作,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到了北宋,中州再次成为中国诗词文化的中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曹组的“门外绿荫千顷”等 名诗名句,传颂一时。苏轼、秦观、王安石等词坛大家,也主要在河南创作出重要作品。岳飞的《满江红》,则将南宋词坛上的爱国主义旋律高奏入云。陈与义、韩 元吉、史达祖等人的作品,也为中州词坛增辉。

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诗学杜甫,词宗苏辛,一生中的主要活动都在河南,并且编辑有《中州 集》,对中州文坛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明清,李梦阳、何景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侯方域、李绿园也各自编有《四忆堂诗集》、《绿园诗抄》,但已经 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副业”--中州诗坛与全国诗坛一样,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先秦以下,中州诗坛 代有名作、名家。尤其唐宋,河南籍或主要生活在河南的诗人、词家更是层出不穷。所谓“逐鹿中原”,并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方面,在诗歌艺术领域也曾经创 造过无数的辉煌。

第二篇: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滑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他们才开始的,题材扩大的,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出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则是正确的评价。

(5)陈子昂,字伯玉,思想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登幽州台歌》体现了他的主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这一时期,除李白、杜甫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成长生活的边塞诗人。

(一)山水田园派

1、孟浩然,襄阳人前来生主要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又重回故乡,归隐死于家中,一生经历简单,没有经历很多生活**,决定了他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邀我至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是,还来就菊花。”《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数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简短,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名标风韵,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情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2、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皆精,前期思想向望开明政治,但政局变化,使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其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二)边塞诗人

1、高适,字达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2、岑参,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雄奇瑰丽《走马川行奉送山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鼎足而三似边塞诗)。其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

王维《山居秋瞑》赏析 诗的标题“山居秋瞑”表明诗写的是山乡夜晚的秋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地点明了标题。“空山”似乎给人以空旷荒凉之感,可是与“新雨”“晚”“秋”联系起来,却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的感觉,秋天的傍晚,宁静的山村,雨过天晴,景色一新。

颌联“明月秋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物写生“明月秋间”“清泉石上”这和种景物组成了两幅柔和优美的画面,后面再用一个“照”字和一个“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动真切而有活动感:在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片秋林浴着银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过秋林,斑斑驳驳地洒落在林间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间乱石上欢快地流淌。——一幅优美的山村夜景。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和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下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颌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诘;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的芳草,让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样柔美迷人,王孙公子们尽可留在山中”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境界优美、富有生气。此诗给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鲜明形象和神韵,绘景如画,景中传声,动静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处诗语言精确流畅,变化多姿,更突出了诗画的动态感,如中间四句的“照”“流”二字,一见一所,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归”“下”二字也是动词,但用法与前不同。“竹喧”与“莲动”也是一听一见,但它的写景是为写人。这两句如按诗意造句,该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这样则显十分呆板:“竹”“莲”成了动作过程的终点,画面陷入静止;现在把句法变动后,不仅“浣女”“渔舟”成为画面的中心,形象更加鲜明可见,而且动作得以持续,这就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和鲜明性,能更好地体现自然景物的生机和动态,静中有动,写景传神,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三篇: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诗歌类型

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诗歌类型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其主要流派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另有主要诗人:李白、杜甫。

A、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诗人。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成就。

B、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艺术上很有成就。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C、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作品写出了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端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的诗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D、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他的诗歌赢得了“诗史”的称号。他也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诗则是**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文宗大和九年(835),约60年,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其作品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诗歌的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主要流派作家有:

A、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额新乐府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他们的诗歌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

B、“诗鬼”李贺:融合楚辞、乐府的浪漫幻想的传统,以秾丽色彩、出人意表的想象,写出精神上的种种苦闷与追求。

C、柳宗元借山水抒发幽愤;刘禹锡学习巴蜀民歌;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韩愈、孟郊以横放杰出的诗笔,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风格。(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约70年。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他们的创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歌也揭露黑暗,抨击暴政。

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体裁分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注意:

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2、按照表达方式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3、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

1)赠友送别诗

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

2)羁旅行役诗

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3)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而杜牧的《早雁》就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欧阳修的《江南蝶》则是借物讽人。

4)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

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贾生》,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杜牧的大量咏史诗等。

7)春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8)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9)谈禅说理诗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

10)写景抒情诗

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惜别之情的。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11)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第四篇: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渤海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所学专业________________ 入学________________ 学习地点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

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摘 要:在唐代,佛教发展非常兴盛。随着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佛教,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遍布各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佛寺文化为唐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题材,其中以佛寺命名的诗歌多如繁星,在《全唐诗》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佛寺题材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本文主要对唐代佛寺诗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代佛寺的发展概况和唐代的佛寺诗歌;第二部分介绍了唐代诗人和佛寺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唐代佛寺诗的主题;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唐代佛寺诗的艺术特色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以上几部分的分析,从而对唐代佛寺类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关键词:唐诗; 佛教 ;佛寺;主题;艺术成就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Abstract: In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is flourishing.As Buddhism spread, more and more people learned about Buddhism, the Tang Dynast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ll aspects of life had a profound impact.Buddhist temple as a carrier of the Buddhist culture is all over the country, become part of life.Buddhist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provides the subject matter, in which Buddhist temple named poetry greater, in the “full Tang” accounted for a considerable part.Buddhist themes emerged, enriching the them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The main Buddh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Buddhist temple in the Tang Dynasty poetry;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poet, and Buddhist temples;s three parts of the main theme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poetry;fourth part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Poems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The above sections of the analysis to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was further grasp the poetry category.Key words: Tang Poetry;Buddhism;Buddhist temple;theme;artistic achievements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引

言 „„„„„„„„„„„„„„„„„„„„„„„„„„„„„„„„3 第一章 唐代佛寺与佛寺诗歌

„„„„„„„„„„„„„„„„„„„„„„4

一、唐代佛寺概况 „„„„„„„„„„„„„„„„„„„„„„„„„„„4

二、唐代佛寺诗歌 „„„„„„„„„„„„„„„„„„„„„„„„„„„5

(一)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 „„„„„„„„„„„„„„„„„„„„„5

(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 „„„„„„„„„„„„„„„„„„„„„„7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佛寺的关系

„„„„„„„„„„„„„„„„„„„„„7 第三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

„„„„„„„„„„„„„„„„„„„„„„9

一、写景抒怀主题 „„„„„„„„„„„„„„„„„„„„„„„„„„„9

二、归隐佛寺的主题 „„„„„„„„„„„„„„„„„„„„„„„„„10 第四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艺术成就„„„„„„„„„„„„„„„„„„„„1 1

一、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1 1

二、诗歌意象的扩展„„„„„„„„„„„„„„„„„„„„„„„„„1 2

三、山水与佛理的融合„„„„„„„„„„„„„„„„„„„„„„„„1 3 结

„„„„„„„„„„„„„„„„„„„„„„„„„„„„„„„1 4 参考文献

„„„„„„„„„„„„„„„„„„„„„„„„„„„„„„„1 5

引言

佛教从东汉年间传入以后,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教思想,开始接受佛教,佛教变的大众化。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寺也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唐代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佛寺的出现,为唐诗的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从此以后,在唐代诗坛佛寺诗歌数不胜数。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上,研究佛教文化、佛教对于唐代诗歌影响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对于佛寺题材类诗歌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在刘小平的《唐诗与佛寺》,唐黎标的《唐诗与佛寺》的研究中,只是对佛寺诗歌进行了的简单的分类和分析。戴军的《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和李芳民的《水亭山寺长年吟—唐代诗人寺院之游与诗歌创作》仅仅对佛寺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其他类的佛寺诗歌很少涉及。杨妹美的《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对佛寺诗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对于佛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成就这一块没有涉及。之前这些作品虽然对佛寺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还不能够展示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全唐诗》①入手,我查找了大量的唐代的佛寺题材类的诗歌,对这些诗歌进行研究概括,分析并且归纳与总结佛寺诗歌的类别,主题和艺术成就,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唐代佛寺诗歌,反应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

① 《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第一章 唐代佛寺与佛寺诗歌

一、唐代佛寺概况

谈到佛寺,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寺”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提起“寺”,就代表佛教寺院建筑了。说到佛寺,指的就是“佛教寺院,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①佛寺也被叫做精舍、招提、兰若、梵宇、伽蓝、檀林、禅宇等,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入,这些名字大多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佛寺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教思想盛行之处,佛寺必然会多,同样有佛寺存在之处,推崇佛教之人必然存在。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建筑了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的“白马寺”。到了唐代以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开明的政治环境,给了佛教自由发展的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到了空前繁盛时期,最重要的是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对佛教的态度是开明的、积极的。唐代统治者有六次迎接供奉佛骨的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表现,这使佛教思想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全国,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了佛教,慢慢接受了佛教。佛教的兴盛,使得佛寺也兴盛起来,遍布唐代各个地方,一时之间,僧尼和佛寺的数量迅速增长,在贞观年间、玄宗开元年间、和宣宗在位期间,唐代形成了几次造寺高潮,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开元年间,唐代佛寺达到了5358座,僧尼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人。②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寺大多数都在在山林之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如上文所说,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佛寺功能主要是僧尼参禅礼佛的场所,老百姓礼佛进香的地方。但是到了唐朝以后,佛教逐渐兴盛,尤其是玄奘大师西去印度天竺求取真经以后,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来往于佛教寺院的人们不再仅限于僧人和香客了,佛教寺院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代,佛寺不仅出现在山林中,越来越多的佛寺出现在城市里,比如长安城内著名的法门寺、慈恩寺、弘福寺等。③佛寺成为元宵节观灯的场所,① 韩欣:《中国名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参考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吉林大学,2008年

③参考黄新亚:《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消逝的太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章碣有诗《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①这首诗就写了正月十五在建元寺观灯无限热闹的场景。很多佛寺还是看戏的场所,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说:“长安戏场,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可见唐代的很多佛教寺院内是设有戏场的。

颜真卿在《泛爱寺重修记》中称:“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既仕与昆,时援徙于东寺,待客于西寺;每至姑苏,恒止竹堂”。②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在唐代可以留宿客人了,很多人开始把佛寺作为临时的住所,佛教寺院多在山水之间,有美丽的风景,是休息的好地方,因此佛教寺院成为很多路人最好的去处。

由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唐代佛教寺院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想这是唐代佛寺诗歌兴盛的最根本原因。

二、唐代佛寺诗歌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种题材类型诗歌集大成的时期,不同种类和不同题材的诗歌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每一类诗歌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佛寺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唐代佛教思想盛行,佛教被大多数人接受,很多人来佛教寺院佛教寺院,佛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更多的佛寺引起了诗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唐代出现了很多佛寺题材的诗歌。查阅《全唐诗》,佛寺诗歌数不胜数。可以说唐代佛寺诗歌是中国历史上佛寺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佛寺诗歌多种多样,是之前的佛寺诗歌无法比拟的。

在之前研究唐代佛寺诗歌的论文中,主要把佛寺诗歌分为游寺诗、宿寺诗、寺学诗、僧诗等。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把佛寺诗歌分为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两大类。

① 本文诗歌全部选自《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 张会:《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南都学刊》2008年第3期

(一)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

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就是对于佛寺的建筑和佛寺周围环境的直接描写。佛寺多在青山绿水间,雄伟的佛寺与幽静的佛寺环境成为很多诗人关注的焦点,如宋之问的《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显示出灵隐寺的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到美景的感染,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最典型的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是岑参的《登嘉州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胜概无端倪,天空可淹留。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这首诗是岑参登上嘉州凌云寺所作。在凌云寺内,青山与红塔相融合,诗人以自己的笔法,勾画出巍峨高峰上凌云寺的轮廓,着力描写佛寺周围美丽的景色,佛寺淡雅幽静的环境吸引了诗人,为美景所感动,似乎已经融入了佛寺美丽的景色之中了。如此美丽的佛寺景色,必然会有很多诗人的关注,因此唐代佛寺诗歌中,有很多都是这类诗歌,这在佛寺诗歌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佛寺的美丽景色、别致的建筑固然吸引了诗人,但佛寺的另一番景象同样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如皎然的诗歌《宿吴匡山破寺》:“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作者来到吴匡山寺院,满眼是尘埃、蔓草、悲风和野花,一片荒凉的景象,与大多数美丽的佛寺胜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代佛教寺院很多,遍布唐代的各个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的原因,很多佛寺已经被废弃,荒无人烟,成为唐代的别致的一景,被很多诗人们记录了下来。有的因战乱被荒废,有的因佛寺大火废弃,如顾况的《经废寺》:“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满是落叶的小路,烧毁的寺门,残存的经卷,一切是如此的凌乱荒,让人心生悲凉之情。

(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

与佛教寺院有关的诗歌中,有很大部分是禅理诗和偈颂诗。这类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佛寺和佛寺内的景色,却是在佛寺内所作,与佛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属于佛寺诗歌的范畴。因为这类诗歌的作者大部分是佛教寺院内的僧人或者是居住在佛寺学习佛理的隐居者,这些诗人常年生活在佛教寺院里,与寺院的山水为伴,每天多半的时间是在焚香、拜佛、讲经、参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诗作题材范围相对较窄,多是参禅悟道禅理诗和偈颂诗。

禅理诗,就是对佛理禅意的感悟和体验的诗歌。①这些禅理诗大部分都是精通佛教理论的高僧所作,他们能够理解高深奥妙的佛教理论,并且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如著名的诗僧寒山大师有:“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在佛寺中参禅悟道,在这首禅悦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空灵淡定,与世无争的心境。

偈颂是将佛理教义收摄概括于精练的文字中,它应力求竭尽经义这类诗歌大多属于格言警句诗,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大部分都是佛寺内的僧人所作。如诗僧长沙景岑的《竹竿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偈,百尺竿头的顶端,仍是有道可求的,有法可得的,故并未终结,以此来鼓励众学者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可得少为足。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佛寺的关系

随着玄奘大师西去印度天竺求取真经,佛教兴盛国来唐交流佛法,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给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上了深深地烙印,诗人佛教思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越来越多的诗人往来于佛寺之间,与佛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很多佛教寺院因为诗人的到来而名扬天下,如江苏的破山寺,常建来到破山寺,写下了著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 ①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如苏州的寒山寺,张继在经过寒山寺时,写了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大名因此闻名天下。

在唐代诗人中有很多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信仰佛教,经常去佛教寺院,学习佛经佛理。其中有很多著名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张祜等。他们喜欢居住在佛寺,与高僧往来,追求佛教给他们带来的宁静淡泊的心境。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王维信仰佛教,精通佛教经书,追求宁静而幽寂的生活,淡泊自然的心境。因此王维有很多著名的禅悦诗,这与他常年居住在佛寺之内,研读佛经有很大的关系,如他的诗作《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白居易也常常来往于佛寺,喜欢佛寺淡雅幽静的环境,欣赏佛教寺院的美景,远离尘世,为心灵寻找一片净土,并乐在其中。如他的诗作《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写到:“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在唐代信仰佛教的人很多,很多人来到佛寺参禅拜佛,并且在佛寺中自发形成了很多僧社,在僧社里这些诗人可以共同同僧人探讨佛理、吟诗、品茶,体味宁静淡泊的佛寺生活。这在唐代很多佛寺诗歌中都有所体现,如白居易在《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中写道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头陀会里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还有一部分诗人他们往来于佛教寺院,并不是因为信仰佛教,来到佛寺烧香拜佛,而是因为向往佛寺的美景,喜欢佛教寺院幽静的环境。在唐代很多诗人来佛教寺院读书,李嘉佑有诗歌《送王正字山寺读书》:“欲究先儒教,还过支遁居。山阶闲听法,竹径独看书。向日荷新卷,迎秋柳半疏。风流有佳句,不似带经锄。”置身于优美的寺景中,与曲曲折折的竹林小径中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佛教寺院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很适合读书人在这里读书。①为了便于一些学子读书,有很多佛寺还特别设置了书堂,李绅有诗歌《忆题惠山寺书堂》曰:“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松 ①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

中国古代文人都喜欢自然,向往自然,唐代文人也不例外,佛教寺院内景色幽静自然,自然吸引了很多诗人来到佛寺内游玩观赏,如杜甫有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诗人携同几位友人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人,一起来到慈恩寺,登上佛寺,登高望远,欣赏佛寺周围的美景。

第三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

自从佛教传入以来,佛寺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佛教刚刚兴起,佛寺只是作为风景中的一个烘托物出现而已,关于佛寺题材的的诗歌也少之又少,大部分只停留在对于佛寺风景的描写。到了唐代以后,大量的佛寺诗歌出现,佛寺诗歌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出现在唐代诗坛上。而且佛寺诗歌的也变得多种多样,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景的描写上,增加了很多主观上的看法,因此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有了很大的扩展。我主要把唐代佛寺诗歌概括为两大主题:写景抒怀的主题和归隐佛教的主题。

一、写景抒怀主题

唐代,是古代封建文明社会发展的最高峰,整个社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开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佛教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佛教寺院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多数佛教寺院在美丽的山水之间,背靠着青山,寺内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流水、深深的长廊、美丽的小亭,吸引了很多游人。在初盛唐时期,佛寺诗歌中最常见的是表现山水之美的山水诗,欣赏美景的同时抒发自己情怀。

有一类佛寺诗歌是表达对于佛寺周围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如陈子昂的《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

里,疲病得攀缘。”作者来到清净的开元寺,雨后的佛寺景色更加宜人,岩石、树木、清泉都在雨水的洗涤下变得更加美丽,因此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好,表达了对美景的热爱,发出“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的感慨。

还有一类佛寺诗歌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随着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佛教功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佛寺成为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场所,有相聚必然有离别,因此佛寺诗歌中表现离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如白居易的《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这首诗歌表现的是诗人白居易曾在福先寺为友人刘禹锡办的离别酒筵饯别的场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开时的。还有一些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如刘禹锡的《虎丘寺与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二、归隐佛寺的主题

“佛教的寺院一般都在建筑在山水俱佳的名胜之地,这些地方也是唐代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的隐逸之所,以及心灵向往之地。”①信仰佛教能够消除烦恼,佛寺内更是景色宜人,适合修身养性,很多诗人都向往这种生活,表现了归隐佛寺的愿望。诗歌可以反映当代诗人的生活,因此在唐代佛寺诗歌中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非常丰富。

宋之问有诗歌《游称心寺》:“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齐年。”作者来到称心寺,看到佛寺的美景,感受这里带给他内心的安宁,深受感染,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处于被流放时期,对于官场生活心生厌倦,表达出了对这种佛寺生活的向往。在唐代前期,有很多诗人在受到挫折时,来到佛教寺院,感受这种幽静的佛寺环境,对佛寺生活很向往,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放弃入仕的理想,真正选择归隐山林,归隐佛寺。

到了唐代中后期,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盛唐时期的胜景不再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很多诗人在 ① 沈松勤:《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92页

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隐居于山林之中。这些诗人来往与佛教寺院,参禅礼佛,他们每天身处佛寺之中,在欣赏佛寺的山水之美同时,听经、焚香、礼佛,追求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态,远离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烦恼。①因此他们的大多数诗歌都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描写的都是归隐山林之后的佛寺生活。

张祜多次参加科考不第,最后归隐佛寺终老于此,终日与山林为伴,他在《题惠山寺》中写道:“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泉声到池尽,月色上楼多。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在惠山寺,清冽的泉水,明净的水池,皎洁的月色,使诗人的心性回归到自然宁静的状态。月色过滤了诗人心上的污浊,泉水洗净了诗人身上的不洁之气。由此看出作者很喜欢这种归隐与佛寺的生活。“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在惠山寺里如此清净悠然,而城市里却是红尘滚滚,到处污浊不堪,此时诗人进入了一种,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怡然境界,卸去尘世虚妄不实的缠绕。两种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更愿意身处佛寺之中,远离喧嚣的现实社会。

第四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艺术成就

佛教在刚传入中国时,佛教寺院开始走入了诗人的视线,成为诗人笔下的有一种诗歌类型,但是那时的佛寺只是作为一种风景而出现的,大部分诗人对于佛寺只是提留在简单的风景描写上。唐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寺诗歌,使得佛寺诗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佛寺诗歌达到了全盛时期,与之前的佛寺诗歌有着很大不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佛寺诗歌得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唐代以后,佛教走入了民间,佛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佛寺诗歌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诗人不再是仅停留在对佛寺山水的描写上,在作诗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手法上不再是单一的记叙和描摹佛寺与风景,也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手法,使得佛寺诗歌变得 ①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291页-302页

更有变现力。如刘得仁的诗歌《晚游慈恩寺》:“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最后一句的议论“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就使得诗歌主题呼之欲出,更容易理解。

二、诗歌意象的扩展

在唐代,佛教发展迅速,佛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佛寺作为文学家的描写对象成为他们众多作品题材中的一个,同样佛寺也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花、草、树、木、鸟、鱼、虫、日、月、星、辰一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众多意象之一。通过佛寺还衍生出许多意象,如“僧人”、“钟声”、“禅房”等意象。

在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僧人和诗人有了更多的联系,使得“僧人”走进了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成为佛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唐代佛寺诗歌中,描写僧人和僧人生活的诗歌有很多,如薛能的《送禅僧》:“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近寺路闻梵,出郊风满衣。步摇瓶浪起,盂戛磬声微。还坐栖禅所,荒山月照扉。”在这首诗歌里,寒空、孤鸟、落日、初月构成了一幅优美寂静的图画,而“僧人”的出现,增加了离别时的凄清之感、离愁别绪,使得这首诗更有韵味。

最著名的要数“钟声”意象,唐代以后,“钟声”意象不仅在佛寺一些佛寺诗歌内出现,在一些其他题材的诗歌内也经常出现,并且在不同的诗歌里能够烘托出不同的气氛。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欣赏着枫桥周围的夜景,月落夜深,在朦胧的月色中,独自一人,伴随自己的只有寒山寺和寒山寺里的钟声。这里的佛寺“钟声”把环境烘托的更加寂静,是诗人感到更加孤独,思乡之情剧增。

三、山水与佛理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很多人就向往隐逸的生活,喜欢大自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生活,有很多著名的山水诗,形成了著名的山水诗派。如著名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在他们的诗歌里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地向往之情,渴望闲适、自由的生活。到了唐代以后,佛教盛行,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最下层的劳动者,可以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深受其影响,影响着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更加深远,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的佛寺大多数在山水之中,与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唐代诗人深受佛寺文化的影响,向往自然,喜欢学习佛理,所作的佛寺题材类诗歌,很多都把山水和佛理相融合,也就是在描写自然山水的同时,与佛教禅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与之前的佛寺山水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王维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如他的《蓝田山石门精舍》是山水与佛教思想里的“空寂”最好结合:“落日山水好,漾舟信风归。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该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落日、扁舟、清流、老僧、牧童、樵客,人与环境相互协调,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的情感。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可谓曲径通幽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结 语

唐代佛教上承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并且走向世俗,走向民间。而佛教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与百姓的生活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佛教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寺成为了人们活动时的主要场所,佛教寺院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多,诗人对于佛寺也关注的更多,唐代佛寺题材的诗歌因此特别兴盛。本文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简单阐述唐代佛寺诗歌的发展状况、佛寺诗歌的类型及唐代诗人与佛寺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成就,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唐代佛寺诗歌,反应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对于唐代佛寺诗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粗陋的概括,还需要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一、图书

1、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关永礼:《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沈松勤:《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黄新亚:《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消逝的太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7、韩欣:《中国名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8、刘洁:《唐诗题材类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论文

1、张会:《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2008年第3期。

2、刘小平:《唐诗与佛寺》,《寻根》2005年第2期。

3、唐黎标:《唐诗与佛寺》,《华夏文化》2006年第2期。

4、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5、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第五篇:唐代诗歌分期

唐代诗歌分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代诗歌专题

唐诗分期

知人论世

汉唐盛世:唐人街 唐装

汉族 汉字 唐诗分期: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知人论世 诗歌与时代烙印 世间最敏感的是诗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孤独冷落 王朝之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踌躇满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衰世之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扬帆远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世高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朝落日)

一、初唐的风骨与情韵——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1、“风骨”的追求 ——走向振奋的大唐诗歌 1)四杰:王杨卢骆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复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引:此为——刚肠的送别

劝君更近一杯酒——深情体贴的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浪漫诗意的送别千古丽句:烟花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乐观豪迈的送别

3)卢照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5)陈子昂——六合 宇宙 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生命短促的悲哀。

结:去除浮艳雕琢。激情与雄杰之气。风骨刚健,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情韵”与兴象—— 浪漫气质的日益强化

初唐向盛唐的过渡诗人

1)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重点讲的 《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精讲前半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明月随潮水涌生,何其壮观。月光照耀千里之遥,哪处不在明月之中!江水曲曲弯弯绕

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流泻在花树上,像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

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世上

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江畔„„宇宙永恒,个人的人生短暂呵——人类却是永恒„„

„„月光下,江水急流„„奔腾,把诗歌推向更高的诗境。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结:诗情与画意,纯美的意境,浓烈的情思,无穷的韵味„„

看到盛唐气象 浪漫的气息 青春的旋律 澄澈透明的景观 奔涌而来。

二、浪漫的盛唐气象——李白与一些诗人群体

1、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对比观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高适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 孟浩然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 田园诗歌:宁静优美秀丽清新和谐

边塞诗歌:慷慨 豪迈 刚健 悲壮 激昂

2、诗佛 盛世桃花源中的王维 A王维诗的静逸空灵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独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结: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心境的澄澈,空静之美。

静谧,情韵悠远,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B王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结:空间感,色彩美,光的调和,比例与调和。C补充

孟浩然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宠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李白赞美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山水田园诗与 谢灵运 陶渊明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大隐隐于市

3、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为什么说这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千年以前,万里之外„„ 边塞 闺怨 送别

提一下:崔颢《黄鹤楼》

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慷慨奇伟的边塞诗歌

高适岑参

高官高适:沉雄与骨气 苦难与崇高——《燕歌行》 岑参好奇:意奇 语奇 调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品一品高岑的细微差别。

5、诗仙李白与盛唐气象

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自由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神来,情来,气来。浪漫,壮美,明丽,清新俊逸,行云流水„„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有朝气的歌唱!自信,自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壮美,奔放: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清新,优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叫一回肠一段,三春三月忆三巴。(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流动、跳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如雪……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忧虑的中唐——杜甫与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概括

这个时期,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世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忧虑送走了少年情怀。

这也是一个艺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老杜诗篇与诗歌艺术多元化发展。

2、离乱时世的悲歌——杜甫

时间关系,杜甫我很希望能另开专题讲,今天略讲

A时代的悲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夜阑更秉烛,惊定还拭泪。

B一代诗史 三吏 三别 兵车行 自京„„

C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

文选:

《登高》——杜甫七律第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杜第一快诗。

《蜀相》——杜甫讴歌自己的偶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言: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跟随老杜一起认识一下律绝。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3、孤独冷落的大历诗歌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个时代的特色

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一个王朝的秋天。诗味有的,气骨顿衰。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凄凉,冷落,惆怅,清冷„„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高峻洁,清幽空寂。寒冷而寂寥的色彩。

4、诗豪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柳宗元

一对好友,交情甚笃,才华相当,遭遇相近。一代诗豪: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结: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扩张,柳诗内敛。

刘诗气雄,柳诗骨峭。柳诗明朗,柳诗淡泊。

5、再一组对比: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怪奇之美 求新„„ 代表:韩愈,孟郊,李贺

元白诗派:通俗的民歌风味。代表:白居易 元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鬼李贺的鬼诗:

幽兰露,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

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赏:纤纤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是她的衣带飘飘,流水叮咚,是她的环佩声响。凄风苦雨„„

元稹选讲一首

真性情——风流才子不风流

看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的大量的悼亡诗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无奈的晚唐——向后看,怀古;内向转,爱情

1、杜牧——暮气浓郁的怀古诗篇

王朝末世,伤悼的情调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是最敏感的。王朝的倾颓之势,末世的景象,衰飒的日薄西山的气氛,笼罩着这时的诗坛。至于怀古名篇,我还想补讲一首刘禹锡的。

金陵故事,短命王朝们,频繁兴衰,金陵怀古的诗可真多也真有味呵。

2、李商隐——朦胧多义与对内心世界的开拓

一代情圣 情调幽美,爱情悲歌,凄艳浑融

象征,暗示,晦涩多义„„

大量无题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幽眇朦胧,不尽之意„„正是李商隐诗的无穷魅力„„

下载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代诗歌中的爱情

    唐代诗歌中的爱情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151160076刘乐超 摘要: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重要歌颂对象,诗歌也一直都是爱情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唐代爱情诗较其他时代的爱情诗尤显......

    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

    李白的诗歌共有1000多首,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唐代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

    我国诗歌发展历史教学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之诗歌艺术之根——诵唱经典语文综合活动 教学设计 丹东市中医药学校:封辉玲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诗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学常识,提高诵读水平,......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2010-10-12 14:52:27)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联鉴品廊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而且骨气......

    我国职工延迟退休乃大势所趋

    自6月5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的设想开始,有关延迟退休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据某网站发起的一份调查显示,95%以上的网民反对延迟退休。 诚然,乍一看,谁......

    唐代主要诗人及其诗歌鉴赏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唐代主要诗人及其诗歌鉴赏 结题报告 蒋健成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习,同学们对唐代的三大诗人有了较初步的了解,下 面对这三大诗人进行简单的评价。 李白是唐代大诗人,人称“诗仙......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5篇

    诗歌在唐代出现自编启蒙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诗歌教学普遍纳入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的,应该在唐代。 李治(高宗)当皇帝的调露二年(公元680 年),主管贡举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