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凸显职教特色改进语文教学
凸显职教特色改进语文教学
摘要: 语文是所有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也将产生着重要影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等都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担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
关键词:凸显职教特色改进语文教学
语文是所有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也将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纵观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无论是在教学常规管理、目标方向定位、思想理念更新上,还是在教学内容取舍、方式方法确立、质量监控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等都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担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而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抛开对语文本身的学习,越俎代庖地只学专业知识,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寻找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能力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着重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和趣味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学习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和促进,使语文课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基,真正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这便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中职语文应有的特色。
那么,如何改进中职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须突出“五性”。首先,科学确立目标,突出专业性
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表明,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
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践行语文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提高其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这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首先,坚持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着择业和创业,口语交际能力自然成为他们叩开职场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但实际现状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见不多,识不广,胆小羞怯,缺乏锻炼;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基于此,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当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乐观向上、主动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消极、懒散、随意、不思进取的习惯;同时,还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开口,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绕口令、诗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大胆展示,并安排适当的模拟职场实战演练,让学生自设情境,自选角色,仿真展演,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提高。
2.要加强实用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写作总结、说明书、记录、海报、简报等应用文,做到格式规范,文字表述正确,内容符合要求。”而真正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则更应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实用的原则,把一般的“礼仪文书”、“职场文书”、“事务文书”、“财经文书”等作为教学重点,利用课堂教学,侧重对自荐信、应聘书、简历、申请书、计划、总结、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合同、策划书、说明书、条据、通知、通告、通报、报告、请示、会议纪要、简报、海报、启事、广告、请柬、讣告等常用应用文体进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适当介绍一些常见公文,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能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
3.拓宽阅读领域,培养阅读能力。阅读,也是中职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快速阅读是帮助人们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广泛涉猎,又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所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学生颇感兴趣的电子书籍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拓宽其知识面,可谓大有裨益。而就阅读方法而言,精读和浏览是每个阅读者都应学习和掌握的。因为,精读是为了帮助揣其深意,一探究竟;浏览,则是为了广泛涉猎,后者看似观其大略,实则只为取我所用的有益信息。显然,这两种阅读方法对于
即将走向社会,融入职场的中职生而言十分受用。
三、变革教学方式,突出主体性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演绎教学完美的舞台,不应有驾驭与被驾驭之说。新型的课堂,老师不应是念经的长老,而应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活动过程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的点滴感受、意见和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辩,而不是一概而论。
2.进行参与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要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显然,把课堂的更多空间交给学生并不是一种放任自流,而是引导学生自动自发,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十分有利。
四、运用现代手段,突出先进性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能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极尽全能的动用自己的语言、情态和动作等来诱发学生与课文、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因为很多作品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空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精美课件展示等辅助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创新评价模式,突出灵活性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调动学生激情、激活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实施要贯串教学始终,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放眼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理解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评价方式而言,则更是多元的,既可以老师点评,也可以学生自评,还可以同学互评。而当评价真正变为一种师生心灵交融,情感沟通的方式的时候,它的作用也就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学生也不再会担心因说错而被讥笑和批评,取而代之的应是对交流的期待和被肯定的喜悦。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凸显职教特色,把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
养紧密相连,使他们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其真正的社会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3.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基础教学研究.》2007年11月
4.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4月
第二篇:凸显特色
凸显特色,抓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全面展开。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以认真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动真格地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促进了政风校风持续好转,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整治“四风”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在我校产生了很多正面、积极的影响。市教育局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新特点,对出现的各种新现象“开好方”“治好病”。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安排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安排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这次将教育活动中央明确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是这次教育活动的鲜明特征。教育实践活动明确解决“四风”,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四风”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深刻认识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极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解决好 “四风”问题。
2、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安排更具针对性。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明确,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和细节,保证活动圆满成功。
3、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安排强调制度性。制定整改方案,开展专项整治。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集中治理在“四风”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开展五项专项整治的要求,重点解决公益学校商业化、师德师风失范、推进教育公平不力等现象,切实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让师生切实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同时,提请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
第三篇:突出特色,凸显和谐
突出特色,凸显和谐
一、班级文化概述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就是这个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缩影。班级文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班级文化(又叫硬文化)是指一个班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所谓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那些能看得见的物体,比如教室里的桌椅、教室内外环境布置和学生的穿着等。精神文化主要指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而学风、班风又折射出学生的人生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因为这些信仰和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而狭义的班级文化(又叫软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建设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班级文化真正成为展现班级特色的一面镜子。
二、利用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促使学生加强人格修养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形”力量,在无形中对学生精神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感染力是其他任何班?管理措施都无法替代的。班级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一个班级的口号、标语、班级活动等,都可能让学生在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拥有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并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个人修养,努力为班集体争光。
(二)增强学生责任感,和谐中奋进
班里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这就意味着班级要把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因此班级需要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馨,让学生在班级中具有责任感,进而用这种责任感互帮互助,团结向上,同时自我约束,不断进步。
(三)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作用
任何一个学校都有校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但任何一种校规班规对学生的约束是有限的,它是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特别应注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入一些简单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自主自觉,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班级激励机制下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三、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其主体价值
(一)动手动脑建设“硬文化”
1.净化教室。教室卫生是每个班级的窗口。干净的教室不仅需要打扫,更需要保持。为了养成保持环境干净的习惯,就需要师生一起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人人监督。
2.美化教室。美化教室,学生是主体,在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意见,经过精心设计、再讨论、再修改,最终巧妙布置,力争凸显和谐,突出特色。
(二)群策群力建设“软文化”
1.师生商定班规,增强班规的有效性。班级制度就是一个班级的班规,班规既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太宽泛,所以需要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定简单有效的班规,“依法治班”,这样自己制定的制度,互相督促,没有强迫性,学生反而会自觉遵守。当然也不能一味地惩罚,要赏罚分明,恩威并济,再利用班会、晨会、夕会、黑板报等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2.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增进生生友谊、师生友谊,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现在多数学生不满足于学校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班主任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文艺节目会演、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篮排球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让学生长了见识、练了能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感召力。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从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开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班级学生为主体,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达到有效班级管理的目的。通过塑造一种美,培养一种精神,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来突出特色、凸显和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学生为主体的‘123456’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17]GHB3112
第四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凸显学校教学特色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凸显学校教学特色
凸显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
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教学主任 康建峰
我们方泉小学以创建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大教育观”,强化“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荣校”的责任意识,积极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加强管理,服务教学,努力做好“提质”保证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我校立足实际,依据省、市、区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修订和完善了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突出教学过程管理,严格“备、教、导、改、考”各环节具体要求,并制定了教师教学量化考核管理办法。把日常工作考核同教师评优、晋级挂钩。平时,教学处对教师每天出勤、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对教师的教案、作业、课堂教学进行常态化随查,对教学质量实行过程化管理,加强对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听评课及教学科研的检查指导。学期末按照教师思想表现、常规工作、教学质量等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比。
2、实行领导跟年级组、包教研组制度。跟级领导经常深入年级组参加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年级的各项工作。每周三教研活动时间,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教研组成员参与教研活动,对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督促与指导,全面提高教研组的管理水平和活动质量。
3、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校在教育教学设施上投入很大,如:为各个班级安装了触摸教学一体机,为所有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建立了校园教学网络,软化了学校操场,更换了学生课桌椅,改变了教师办公条件,等等,总共投入资金近500万元。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与设施保证。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每学期,我校都要举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考试。每次测试后,教师不仅要写出书面质量分析,教研组还要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组织教师作详细的对比分析,查找失误原因,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措施和有效方法。优秀教师还要做经验交流,给大家传经送宝。
5、制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质量检测、教学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成绩突出者,学校可奖励现金300——2000元不等。
二、多措并举,凸显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1、从2009年开始,我校就实施了“青蓝工程”,至今已满三届。学校聘请以省、市级 “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的骨干教师为“导师”,对青年教师从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奖励措施,以保证“青蓝工程”取得实效。“青蓝工程”实施7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形成了浓厚的钻研业务的氛围,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钻研业务的劲头明显增强,一些人已慢慢地走向了成熟,开始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在省、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和教育教学成果征集活动中,每学期都有几十人次获奖。他们以他们的虚心、勤奋为学校增添了新的风采。
2、学校还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级教学竞赛活动,努力打造教学“名师”。现在共有10位老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19位老师被评为市、区级教学能手,贺莉韵老师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王鑫老师被确定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龙、康建峰、徐红斌、李曼等13位名师的先进教育事迹被铜川市政府网站及政府微信平台进行了宣传和报道,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和光彩。
(二)重视和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教研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为目的,狠抓教研活动的开展。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以“高效课堂”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及本校名师的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教学的新经验、新方法,不断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措施。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高效”意识。二是以观摩课、研讨课、赛教课等课型为载体,通过互相研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氛围。三是通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和课程管理规程,督促教师坚持多维学习,增强多元联系,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评价等关键要素。四是搭建“备、教、听、说、评”一体化平台,通过常态课、探究课、观摩课等课堂模式的展示,加快教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心智模式、情感态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构建速度。
(三)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我校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都比较扎实认真,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用性,效果不错;各位老师也都能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个平台,广泛借鉴各种先进做法,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大家在研究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积极开展晨读活动。从2015年开始,方泉小学就实行了学生到校后进行晨读活动,现在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习惯。各班学生读书认真、整齐、有组织、有纪律。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十分敬业,早上一晨练完,就赶快进入到班级,组织和辅导进行学生晨读,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活动。比如,语文组分年级组织开展了“生字规范化听写大赛”、数学组组织开展了“数学知识竞赛”、英语组组织开展了“英语朗读比赛”,思品组在学生中举行了“讲故事比赛”,体育组组织开展了“阳光大课间展示活动”,音乐组组织开展了“音乐会”和“校园歌曲大赛”,等等,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六)开展大学区“送课下乡”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经常安排“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和名师到大学区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课后,还进行说课、评课、讨论和交流活动。名师们的课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课堂气氛好、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佳,受到了兄弟学校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总之,我们在教学教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加强高效课堂建设,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突出专家引领,强化教研指导,努力培养一批业务过硬、敢于创新、勤于钻研、锐意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努力开创我校教学改革新局面,为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奋斗!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明显的一种弊端就是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那么,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应试”的需要作为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出现了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少一点纸上谈兵,多一点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然而,有些语文实践能力根本就无法通过试卷进行考查。
就我们熟知的查字典而言,在语文考卷中,一般是通过填表或填空方式进行的考查的,如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音序,再查什么音节;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学生不用摸字典(当然考场也不允许带字典),就能考好这一考题。为此,不少老师在指导学
生学习查字典时,为追求所谓的时效性,只是在“纸上谈兵”,没有或很少进行查字典的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学生不能真正形成运用工具书这一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养成运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殊不知查字典虽耗费精力、耗费时间,但如果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方法、养成了习惯,对于学生将终身受益,其意义是应试教育中的分数所无法比拟的。
类似于查字典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口语交际、搜集资料、学写毛笔字等等,对于这些难以或无法通过试卷考查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置之不理。这些让学生终身受效益的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被边缘化。
当然,“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非意味着不要知识,“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不可忽视的目标”。(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那两者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张庆先生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学习笔记》中作出了这样的阐述:“语文知识是有用的,但它只对练好语文基本功起着辅助作用。”
二、少一点千人一面,多一点百花齐放。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有标准答案,错与对一目了然;语文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解读、对于各种情境的表述,学生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相同的意思,说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的导向,不少教
师搞起了“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统一,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语文素养、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学校期终测试以后集中批改试卷,试卷上有一条要求学生用“疏忽”造句的题目,批改中,发现有几十名学生造出了同样的句子“我把这道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都怪自己做题时太疏忽”,事后了解:这个句子来自同一班的学生。此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班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干脆让学生统一口径。的确,这样的统一避免了错误,获得了分数,但却活生生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这样获得的分数岂不让人感到可悲吗?
其实,这样的统一何止“造句”,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读了某本课外书后的感受,甚至连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什么,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谁,喜欢的寓言、历史故事是什么等等,都达到惊人相似的程度。这实在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让语文学习失去了它的本真。
三、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静默慎独。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受教学任务的限制,被所谓的“课堂时效性”所困扰,受试卷上可能出现的考点的制约,不得不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莫高窟》一文“藏经洞”一段时的一个
片断:
师:欣赏过彩塑、壁画,人们还得去一个地方,那就是藏经洞。同学们,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黑乎乎的洞窟,里面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们还要去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生:因为“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师:然而,这些文物——(大都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了)
师:此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我恨,恨帝国主义分子的贪婪。
师:还有吗?
师:(见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其实,让我们感到可恨的还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同时,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散失了,我们内心一定会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下面请同学读这一段文字,把你的惋惜之情、痛恨之情读出来。
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的恨,对文物散失的惋惜之情,只要学生有读书、思考的时间,是完全能感悟到的。然而,教师的包办代替,使得学生不能尽情地与文本对话,也就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事实上,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和教育家的推崇。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朱子“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都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养。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这种方法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新的语文素质观去重新审视这教学传统,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语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者们的睿智与精明。
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肯于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长此以往,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飞跃,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少一点题海战术,多一点自主阅读。
综观当今的课堂,本来就不多的语文课时,在老师以知识目标为主的讲解与训练结束之后,便是大量的练习。做完了课本上的习题,接着是课堂练习,做完了课堂练习,便是课外作业。课堂完不成,课后继续;白天完不成,晚上继续;上学完不成,周末继续。大量的练习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答题的技巧是纯熟了,但语文的积累与修养却显得欠缺和苍白。
语文教育的目标如何定位?显然最要紧的不是学生答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难发现,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语文积累、深厚的文化涵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实追求!
也许我们存在疑问:时间不够,怎么读?其实,换个角度想,语文课堂不读书干什么?为什么我们喜欢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那些
看似有用的废话,而不肯稍微给学生留点阅读的时间呢?
也许我们还有疑问:没有要求,读什么?我们还是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中华典籍、世界名著、诗词文赋、时事经典、哲理文论、人物传记,有什么不能读呢?剔除那些确实不适合读的,其它的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呀!
也许我们仍有疑问:现在的孩子不读书,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仍可以回头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曾有人根据阅读特点把近几十年的历史分成读书时代、读图时代、读网时代。不可否认,时代的进步使媒体日益多元化,和那些色彩缤纷的卡通画册比、和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影视媒体相比,文本阅读的确有些单调和枯燥,需要凝神静气,更加上小学生还可能会遇上生字的绊脚石。但是,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呀!如果我们迁就、纵容学生对阅读的淡漠与厌倦,如果我们还在阅读之后布置大量枯燥的练习题去折磨他们,几年之后,还能指望他们喜欢阅读吗?
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短期内,仍将延续,我们无法超越时代,惟有以一个教师的良知进行抉择——超越自我。我认为:语文教育不能排斥功利目标,但语文教师决不只教功利语文!
让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把握语文学科特色,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