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0:4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衢江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自2005年开展以来,紧紧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工作主线,切实履行职责,大胆开拓创新,在强化城区市容管理、加强重点镇镇容镇貌整治、稳步推进城乡规划及建设管理执法、积极配合完成区各项中心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我区城市管理新局面。

但由于综合行政执法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创新之举,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其在实现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方面难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阻碍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现行管理体制不顺成为试点工作改革创新之路的绊脚石。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衢江分局目前实行的是“市局一级主体执法,市、区双重管理,人以区为主管理,事以市局为主管理,财由市、区两级财政分担”的管理体制。该体制导致衢江分局在职能工作和行政执法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不具备一级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导致工作开展不顺。根据市委衢委发[2004]40号文件规定,分局只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受委托在所辖范围内以市局的名义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不具备一级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这种设置,造成在衢江区域范围内对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有责任管理的是衢江区人民政府,但有权作出责令停止或者限期 1

拆除决定的主管部门却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不利于区政府统一协调指挥。同时由于衢江新城区是由原沈家经济开发区和樟潭集镇转化而来的,很多方面的管理与市执法局统一规范要求不相适应,导致衢江分局按实际作出的行政处罚措施到市综合执法局却难以获得批准,最终导致问题的搁置和积累。二是财政保障难以有效落实。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衢江分局在建局之初,市政府明确经费保障分为两级财政保障(人员经费由市财政保障,执法办案、装备等各项工作经费由区财政保障),但遇必要的经费支出需求,市、区两级财政互相推托,市局又无力帮助解决,往往需要多头请示。此种财政保障体制导致经费保障难以有效落实,从而出现在同一支执法队伍中,市局、柯城、衢江两种经费保障渠道、三种工作待遇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挫伤了衢江分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衢江分局管辖区域与衢江行政区划管辖区域不一致给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矛盾和不便。按照原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衢江分局筹建工作意见,衢江分局负责衢江区除衢州市城市规划控制范围以外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但目前衢江行政区域内的浮石街道及樟潭街道下张、梨园、戚家、乌溪桥等4个村的综合行政执法仍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北区支队和开发区支队管辖。这种设置给实际工作开展带来诸多矛盾和不便:一是往往导致区委、区政府部署难以落实到位。有时区委、区政府下达给衢江分局协同配合街道完成的工作任务,需要向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汇报衔接,取得市局北区支队或开发区支队的支持,这既不利于日常管理,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二是容易导致同一行政区域内违法案件查处结果的不一致。尤其在“两违”处置方面,有时会因处置政

策不统一,导致同一行政区域内,分别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两个不同的机构办理而出现结果的不一致。三是与工作联系较密切的规划、国土、工商、公安、环保等分局的管理范围也不一致,容易造成区级部门之间工作联系的脱节,影响办事效率和群众办事方便。

3.人员编制紧缺导致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向乡镇延伸困难。衢江分局现有人员23名(核定编制25名),鉴于衢江区的实际情况及工作需要,衢江分局管辖的城市范围已由最初的8.89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包括衢江城区、衢江经济开发区、市物流园区在内的近30平方公里,但人员编制未能同步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乡镇(办事处)基层设立基础执法机构已成为试点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之举。但由于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造成区综合执法局无能力向乡镇基层派驻执法人员。目前衢江区除了在廿里镇、上方镇派驻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外,其它重点建制镇均未能派驻中队。

4.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尚未形成违法建设全域防控体系。当前衢江区违法建设防控工作尚未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防控体系和网络。一方面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受编制限制,综合行政基层执法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动态巡查不到位,很多违建行为往往靠群众举报投诉才被发现,工作极其被动;另一方面一些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没有有效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未能完全发挥违建行为防控和遏制的基层基础作用。二是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不够。与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间的协作配合还有待加强,许可、监督检查、验收、办证等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平台尚未建立,部门中存在部门利益化的问题。

以违法建筑案件查处为例,该局与区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尚未建立违法建筑由处罚到补办手续及相关证件办理的一条龙服务机制,使得违法建筑查处后违建户的财产不能得到合法承认和相应保护,群众对违建查处的抵触情绪大,对案件查处的执行不配合,并导致信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成熟完善。衢江分局城市管理方式较单一,目前只尝试将乱贴乱画“牛皮癣”清理实行市场化运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法力量不足与管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矛盾,但该市场化运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以综合行政专业执法队伍管理为主、社会管理为辅的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目标。

二、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改革创新的建议

1.理顺现行管理体制。一是赋予衢江分局一级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二是确保财政保障。经费保障与市局享受同等待遇,由市财政统一予以保障,需由区财政配套的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结算,不直接影响分局的正常运行。三是建议采用公安管理设置模式,即市局设专业支队管理,行政区域内设分局管理。

2.调整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区域。将浮石街道全部、樟潭街道下张、梨园、戚家、乌溪桥等四个村区域内的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划归衢江分局管理,使我区综合行政执法管辖范围与行政区划范围相统一,防止职能交叉、脱节,便于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工作。

3.增加衢江分局人员编制。用于增加管理范围后的人员配备及在建制镇增设派驻执法机构,充实建制镇执法力量。

4.健全完善各类社会管理机制。一是形成违法建设全域防控

机制。一方面落实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等基层组织控制违建行为的责任,明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是辖区内违建防控和拆除的责任主体,并分别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其班子成员、驻村干部以及村(社区)干部的职责,同时加强考核力度;另一方面整合和强化农村现有各种执法管理协管员(如土地巡查、治安巡查等协管员)力量,按照1名协管员/一个村(社区)的标准配备,随时掌握当地实情,并实施“零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配合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重点加强与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尽快建立许可、监督检查、验收、办证等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平台;同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成立部门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阿图什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验材料

阿图什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23公里,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等11个民族。市辖七乡一场,两个街道办事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阿图什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系列文件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注重实践要领,谋划各项工作部署,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平安阿图什、和谐阿图什”目标,大力提升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把握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做法,形成了具有阿图什特色的新经验,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强责任 抓落实 部署到位

阿图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持“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加快阿图什发展的“保障工程”和维护流动人口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来抓。凡涉及流动人口切实利益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日常工作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具体抓。在组织领导上,及时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成员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级各相关部门也相应的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点),形成由公安、街道(社区)管理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覆盖整个市、乡(村)、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网络。各级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得到了较好落实。

在安排部署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汇报会、分析例会、协调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任务分解,责任细化,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部署、有分工、又有协作,形成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合力。

强服务 抓排查 管理到位

流动人口服务模式不断跟进。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比较难的问题,怎么抓?从哪里入手?我们不断理清思路,紧紧抓住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把“绿、静、美、安,易、乐、康、融”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以服务为核心,以惠民措施为关键,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从这四个方面抓工作创新,抓责任落实,抓协作共管,抓关怀服务,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制作发放流动人口联系卡,成立“妈妈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红旗的“党员示范岗”等做法。这些小小的举措,让流动人口感觉服务亲切温馨,工作有新意,有爱心,特别是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社会医疗保险、维权服务,2 子女入托、入学等这些方面,实实在在帮助流动人口解决了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活、就业、培训服务等零距离服务,为流动人口构建服务家园。做到“两个丝毫不能”:一是丝毫不能有损流动人口的利益;二是丝毫不能加重流动人口的负担。在管理上,劳动、公安、城管、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部门联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方便流动人口与市场的联系,特别设计制作了就业服务联系卡,卡上设有服务项目、联系电话等内容。在收取费用上能减免的要尽量予以减免,能优惠的要给予最大的优惠。劳动部门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就业准入登记证》、《务工登记证》,免费联系就业岗位,免费处理各类劳务纠纷;公安部门免费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工商税务部门对在劳动力市场开设食堂和商店的免收一切费用等。如今,面对干净舒适的务工生活环境,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笑了。

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目前,街道社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在社区实行一个窗口服务,一个平台受理,一个程序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促进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对流动人口落实优惠政策,跟踪服务的水平;实行“以房管人、以人管人”,“分片包户、集中排查、定点管理”,采取“捆绑制”、“包干制”等有效管理措施,成效明显,初步实现服务社区化、管理现代化。建立了街道、社区、单位、物业、“红袖标”多层面、全方位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管理网络化,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动态化、常态化管理。街道(社区)扎实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包片包户工作,真正把流动人口各项服务管理延伸到户,落实到人,通过建立包户干部奖惩办 法,激发工作热情,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包户干部日常走访排查工作扎实开展,使“日清周结”工作得到落实,使流动人口情况等得到及时发现和掌握,社区干部做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强化管理措施,责任追究毫不放过。对流动人口管理员工作不扎实、不深入、责任不落实,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或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对干部职工隐瞒不报的出租房屋或留宿他人3日以上不主动报告的,清查中发现的,对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加以整改,如果整改不力,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对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给予一票否决;对出租房屋隐瞒不报,又不履行治安管理责任,发生案件的,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同时对相关责任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一票否决。对群众、村(居)民出租房屋不主动办理登记手续的,非法出租的,坚决予以取缔,查究出租人责任,对村(居)民留宿他人3日以上不向村(社区)报告登记的一次批评教育,二次停发3个月享受的各类惠民待遇补贴,三次的或容留、雇用“三无人员”的取消享受的一切惠民待遇。

流动人口排查多措并举。街道(社区)85名包户干部对所包户分类、分片入户排查,做到了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建立了以片区民警、包户干部为骨干、红袖标、中心户长、楼(院)长、享受低保人员为辅助的协管员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对流动人口随时报告登记管理,确保了将“来有登记、在要管理、走要注销”落到实处。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行动,重点加大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密集的场所排查整治力度,及时发现和掌握漏登失管问题和违法犯罪苗头等安全隐患,对漏登失管的及时登记纳管,对违法犯罪苗头及时防范打击,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不留盲点和死角。建立了清查工作长效机制和制度措施。扎实开展流动人口的“三查”工作,实行集中排查、村(社区)日汇总、周例会、乡(街道)月分析、日清日报制,在城市建立了逐户排查登记制度,在农村建立了干部包户排查制度,在逐户排查登记的基础上,采取公安、房管、街道、乡(村)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开展日常清查、集中清查、拉网式清查,确保查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做到对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2008年以来,全市共登记核查流动人口26580人,清查“三无人员”415人,抓获在逃人员55人。

强防范 抓打击 措施到位

近年来针对流动人口的犯罪特征,我们组织公安等专门力量,加大流动人口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四知四清四掌握”运作机制和干部包户机制,做到定期见面和电话约定,及时见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并对其证件逐一进行信息登记、指纹捺印和图像采集,建立流动人口、外籍流动人员基础信息台账,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和行动轨迹,做到一人一卡一登记,做到了心中有数,管理有目标,防范有重点。

2008年以来,先后破获了流动人口“9.2”伊扎布特组织散发反动光碟案、“3.23” 伊扎布特组织张贴反标案,切实将敌对势力的各类破坏活动消除在预谋阶段,较好实现了奥运会期间“大事不出,小事没有”的平安奥运目标;2009年“7.5”事件期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7.5”等敏感时期的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有力的震慑了犯罪分子,有效地打击了流动人口各类犯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2011年1-6月份,打击流动人口犯罪27人,犯罪率为0.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

第三篇:关于行政执法创新的思考

关于质监行政执法创新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质监行政执法面临着重许多新变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质监部门职能也在不断加强,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赋予了行政法新内涵;建设法治质监、和谐质监给行政执法提出了新要求;制售假冒伪劣不法分子逐渐熟悉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多种手段逃避法律制裁,给行政执法增加了新难点;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新规定,直接涉及质检工作渎职侵权有7个罪名,与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渎职侵权有9个罪名,给行政执法增加了新风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创打假工作的新局面。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执法创新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创新执法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行为体现作为。要实现执法的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彻底转变执法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真正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执法的全过程,以执法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全力提升工作层次。

一是服务发展。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不断寻求和准确把握质监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执法职能渗透到 “ 质量兴市 ”、“ 质量兴县 ” 战略之中,全面提高地方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服务民生。将执法职能不断渗透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质量安全中、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中,不断拓宽和调整执法打假工作思路,将执法重点调整到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和打假工作上去,重点关注家电下乡产品、食品、农资、建材等民生产品,确保履职到位。

三是服务中心。在执法过程中,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产品质量问题,围绕可能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围绕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上档次的质量调研报告上报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助手,争取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促进职能的有效发挥。

四是服务企业。克服“救火式”的被动执法,坚持提前介入,主动帮助、扶持、督促企业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变事后查处为事前、事中防范,变被动执法为主动监管。寓服务于执法,寓教育于监管,注重纠正违法行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二、创新执法方式

“和谐执法”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积极主动进行行政执法方式创新,提高执法工作的公正性、规范性、艺术性和文明性,从而减少执法摩擦系数,有效化解行政纷争,提升执法社会效果。

一是实行“阳光”审案,促进执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执法依据公开,办案程序公开、办案结果公开,促进执法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完善 “开门审案”制度,邀请人大、政府、纪检监察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及部分相关企业负责人等参加旁听,并就案件办理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恰当,处罚是否公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确保行政执法过程的文明和谐。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报道原则,强化深度宣传、专题宣传和系列宣传,积极向全社会宣传质监系统稽查部门的工作性质、任务、宗旨,弘扬质监执法打假成效,使社会各界了解稽查、理解稽查、支持稽查。

二是推行执法说理,促进执法文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知情权,进一步借鉴司法判决文书模式,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注重说清“三理”,即讲清认定违法事实的事理、讲清适用法律的法理、讲清处罚裁量的情理,使执法文书达到事理、情理与法理相互交融,增强执法文书的鲜明性。推行全过程说理执法,在行政执法告知阶段,平等说理;在案件审理阶段,公开说理;在听证阶段,充分说理;在决定处罚阶段,规范说理;在执行处罚决定阶段,公正说理。通过全过程说理,使行政相对人充分享有听证权利、知情权利,促进执法人员正确实施法律法规,把行政争议充分化解在执法过程中,使当事人能够舒畅地接受行政处罚。

三是规范自由裁量,促进执法公平。坚持起点公开、基点公平、终点公正的执法理念。注重综合考虑行政相对人的主观过错程度、行为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参照裁量规则规范使用自由裁量权,既保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又要体现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在实施处罚时,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到三个区别:轻缺陷与重缺陷相区别,故意与过失相区别,初犯和累犯相区别。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适度、客观的行使自由裁量权,真正体现行政执法的公正性。

三、创新执法机制

质监部门执法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单靠执法部门“唱独角戏”监管很难到位。同时,质监执法还面临强制性手段不足等问题,如果习惯单兵作战,不善于运用整体力量或借助外力,面对不配合的行政相对人或拒不执行决定的行为,往往只能以“尽职了”而终。长此以往,不仅有损质监部门形象,助长不良之风,而且还会造成我们执法领域萎缩和执法人员士气低落。要进一步提升执法打假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创新执机制,整合内外执法资源,构建沟通便捷、防范有力、查处及时的协作共赢平台。

一是构建“两法”衔接机制。健全与刑事司法衔接的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对质监系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法律法规梳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一些案情复杂、性质难以认定的案件共同研究,防止以罚代刑,有效规避风险。加强与公安机关联合执法,特别是共同开展大规模打假行动,促进信息交流、强化证据收集、预防暴力抗法、克服地方保护。根据办理的违法案件案值或违法情节,特别是有证据表明涉嫌犯罪的行为相对人可能逃匿或销毁证据,主动邀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促进对涉嫌犯罪案件的“现场移交,减少进入司法程序的环节,增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合力。

二是健全外部协作机制。积极与工商、卫生、药监、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联合行动、协查办案、案件移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手打造“大监管”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缝监管,确保执法打假工作快捷高效。如与工商等部门、公安消防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消防产品监管机制,与建设部门开展“建材专项整治”和“清新居室”专项监督抽查、整治行动,查处建材类质量技术监督违法案件;充分利用政府打假办设在质监部门的有利条件,推动政府履行”打假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大案要案和区域性问题;尽快建立区县局与乡(镇)、街道办及开发区、居(村)委会等基层政府或有关组织之间的打假协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在基层形成对假冒伪劣群防群治的防线。

三是完善内部联动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稽查机构协同联动,构建执法协作和资源共享网络,规范案件通报、案件协查、案件移送工作;加强系统内部执法机构、业务部门、相关技术机构在打假治劣、政策规定通报、产品质量不合格后处理等方面协调配合,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发挥职能互补优势,推进职能资源发挥的最优化;加强与上级局、认证认可部门、有关行政许可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获取执法信息与证据,形成执法打假整体合力。

四、创新执法平台

“科学发展要执法,执法工作要科学。”要不断夯基固本,创新执法台,实现执法工作自身的全面快速发展。

一是创新技术平台,实现执法科技化。面对当前违法分子造假手段日益先进隐蔽、方式多种多样的现状,要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行科技打假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执法打假课题攻关,提高快速鉴别、取证、检测、查询等技术能力,提高打假“科技含量”;积极开展技术执法活动,加强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以建设数字化执法队伍为目标,加大执法装备的体系化配置。增加手提电脑、摄像机、录音笔为主的信息化及调查取证装备,以及电子秤、数显壁厚干分尺、数显游标卡尺、图层测厚仪等基础检测工具,微欧仪、多功能交流参数仪、调压仪、精密稳压仪等电气类设备,形成整套执法装备一体化配置、体系化运行的模式,提高执法保障能力。

二是建立信息平台,把握打假主动权。坚持“情报先行、信息主导、精确打击”的稽查工作方针,着力提高稽查部门主动发现、先期控制和及时打击质量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建立专门执法情报机构,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打假协查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收集情报信息、案源线索的网络和渠道,加强与各政府部门、企业、周边地区、工商联以及行业协会打假情报信息的相互通报和管理,畅通省、市、县三级案情信息传递渠道,努力做到打假工作情报信息先行;加强打假信息分析与综合利用,突破就个案查个案的工作模式,加强对苗头性、潜在性、普遍性的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重视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假冒伪劣问题,预测和分析研究确定稽查方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执法全过程监控,提升执法管理效果。

三是完善教育平台,提高队伍执行力。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执法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执法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加强教育培训,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兵强将,为断提升队伍执行力。以争先创优、学习型机关建设为契机,加强稽查文化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采取集中训练与岗位练兵、个人自学与战训结合和交流挂职与技能比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独立办案、组织协调、应对妨碍执法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

第四篇:深化便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便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汪岗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穆正松

汪岗镇地处大别山北麓,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226个居民组,是商城县“一园四景”五大旅游景区的重要衔接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深入开展便民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镇建便民中心,村设便民代办点”的新型便民服务网络,极大地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顺势而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开展便民服务是乡镇政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自身管理机制进行的一次大变革。汪岗镇顺势而为,着力从三个方面倾力推进便民服务,转变自身职能。

(一)应改革之需,着力实现三大转变。为适应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需要,汪岗镇一是通过镇建便民服务中心,着力将镇政府工作由“抓事务、抓管理”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变;二是通过整合服务项目,集中人力资源,将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站所统一集中到镇服务中心办公,实现了从分散向集中的转变;三是通过组建统一办事的平台和公共服务的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办事形式由暗变明,速度由慢变快,实现群众办事从无限期向限时、从串联式向并联式的转变。

(二)应群众之需,着力改进服务方式。为帮助农民提供脱贫致富和劳务输出的信息,镇党委、政府依托镇便民中心,开启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关长期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群众由过去“进机关求人办事”变为“进中心接受服务”,初步找回了“上帝”的感觉。

(三)应发展之需,着力规范政府行为。一些农村基层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法制意识较淡薄、少数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工作方法简单等,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基层组织依法行政能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基层执行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稳定。

二、创新举措,全面编织服务网络

镇投资50万余元,新建成高标准便民服务大厅。大厅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配齐电子显示屏、空调、办公桌椅、电脑、饮水机等现代化办公服务设施,还设置了便民小药箱,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在全县屈指可数。逐步完善软件资料,通过印发《汪岗镇党务政务公开100问》、办事指南、便民服务卡,悬挂公示栏,电子屏显示等多种形式,公开便民服务项目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种类、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政策依据,公开办事流程,在大厅还配设办事导引员,引领前来办事的群众到指定的窗口办理相关事项,让每一位群众办事时明明白白。村里设立村级服务代办

点为群众代理向镇中心申报的事项;镇中心为群众代办需向县申办的事项。只要群众提出代办需求,镇中心或村级代办点就及时办理,在全镇形成了完整的便民网络体系。

三、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将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民政所、社保所、财政所、农业中心、村建中心、国土资源所、计生中心、司法所、群众工作站等9个站所首批入驻中心,实行开放式零距离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减少办事环节,让群众来大厅办事方便快捷。一是强化宗旨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宗旨观、发展观、大局观、服务观、效率观,引导工作人员牢记宗旨,用好为民之权,尽好岗位之职,树立“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的理念,爱岗敬业,办事公正。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上岗,岗位责任明确,能够胜任中心工作,能够满足群众对服务工作的需求。三是做到一专多能,一岗多能。根据农村实际,中心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可能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大厅值班,而是要围绕镇中心工作和临时性重要任务到乡村工作一线去。因此,大厅工作人员既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适应大厅办公的要求,又能完成上门服务的任务。

四、注重延伸,拓展服务领域

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做好大厅窗口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延伸服务链条。一是服务向生产领域延伸。与金融部门联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服务,如登记用工信息、发放

招聘培训简章。二是服务向科技领域延伸。多种形式送科技下村,为群众提供水稻、小麦良种良法服务,如发布科学种田信息、讲解预防病虫害知识、上门防治疫病等。三是服务向流通领域延伸。建立农副产品供求及价格发布平台,将信息网点延伸到便民服务中心,及时向社会发布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

五、搭建平台,发挥便民作用 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以后,规范运行,改善服务,方便群众,逐步将其搭建成为宣传法律政策的平台、教育群众的平台、服务群众的平台、密切干群关系的平台等“四大平台”,便民作用日益凸显。

(一)立足于为民,打造宣传政策平台。依托民政、计生、农业、惠农、法律援助等办事窗口,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老百姓,耐心解答政策咨询,让老百姓在办完事情的同时熟知相关惠民政策。另外,精心挑选新农保、民政、计生、农技、林业、司法等部门的惠农政策,制作成宣传手册,在群众前来办事时发放,还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代发宣传手册,将手册发到左邻右舍手中,扩大惠农政策宣传覆盖面,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立足于惠民,打造教育群众平台。结合镇便民服务中心第一大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及每天前来办事群众多的特点,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地,对群众进行多方面政策教育。另外,通过组建宣传教育分队收集近期热点惠农政策,进行集体备课,结合正在开展的“大宣传、大走访”活动,利用下基层联系群众之际,采取讲故事、举实例、打比方等方式通俗浅显地向群众宣讲

惠民政策,将政策精神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增强惠农政策对群众的政策引导作用,让每位群众真正成为惠农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三)立足于便民,打造服务群众平台。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公正、便民、高效、廉洁”的服务准则,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办事,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工作标准,从受理到办结提供全程服务、规范服务,对受理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暗箱操作,避免违规操作,防止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推进了源头治腐工作。实践表明,采取“一个窗口办理,天天服务群众”的办事方式深受群众欢迎,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能定时办、分散办、节假日办不了的苦恼事了。自4月14日镇便民服务中心揭牌正式运行以来,共为群众办理各种事件278起,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四)立足于系民,密切干群关系平台。长期以来,由于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方便,加之“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后,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各站所各自为战和惟我独知、惟我独办、惟我独揽的状况,进一步树立了镇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第五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的几点思考

谢松保

2011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湖北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湖北民政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减少社会发展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将一些事务性、辅助性工作向社会组织转移,实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形式。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没。不断改进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模式,进一步形成社会公益事业主体投入多元化的格局。

二、构建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网络

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之基。目前,我省城市低保对象140万人左右、农村低保对象200万人左右、重点优抚对象40万人左右、常年灾民200万人左右。保障和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头。重点发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及时将需要保障的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社会救助,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福利工作。积极探索机构福利服务、公共福利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特殊群体福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国防建设相适应、与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优抚安置政策,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健全流动困难人群救助管理制度。在政府开展无偿救助的基础上,在社区普遍建立“慈善超市”、“爱心超市”等公益项目。大力发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三、构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在服务居民生活及维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社区建设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偏低、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和困难。探索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政府不直接承担的、从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发挥驻社区单位、民间组织、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一是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行政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度,以减轻社区的无限责任,保证社区集中精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进社区,必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岗多责、效能优先的原则,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各部门派驻社区公共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实行交叉任职,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以解决社区维稳力量不足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50%的街道要建一所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80%的城市(镇)社区和列入国家、省试点的农村社区要建一所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各地应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养民主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四、构建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形成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体团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管理的局面

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之外的“非赢利部门”,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政府“以强制求公益”,企业“以志愿求私益”,社会组织“以志愿求公益”,体现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随着社会转型加快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在我国逐步兴起,正在成为参与社会管理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县以上民政部门共登记各类社会组织20674个(社会团体96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0982个,基金会26个)。在省民政厅登记的1101个社会组织中,社团78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8个,基金会26个。覆盖范围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等几十个领域,但发展还很不够。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充分认识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把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工作,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采取切实措施促其发展,依法加强对其管理监督。一是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政府每年应拿出专项资金或奖金,用于社会组织的扶持工作。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资助社会组织的重要方式。要划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领域,采用招标方式,建立规范的程序和制度。政府部门要制定行业社会组织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社会急需的公益服务类组织发展。二是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逐步取消行业协会主管单位,提升我省行业协会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建议对政府部门职能定位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凡属应交给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应全部转移到位。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法制部门要受理行业协会对政府机关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检举投诉和提出的行政复议,财税部门要落实国家关于公益性社团和基金会享受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为我省公益事业多做贡献。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一个大课题。既要强化组织领导,又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党政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建议明确社会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建立社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社会管理工作。■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下载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环保行政执法

    规范内部、借助外部,全面提高环保执法效率 --- 创新环保执法探索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环境保护任务越来越艰巨,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公众的环境需求与落后......

    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总结1 xxxx年三季度,综合行政执法局以“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偷倒垃圾专项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非法码头整治、别墅区违法建设整治为重......

    江苏《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

    江苏《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 在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等领域实行综合执法;逐步撤销现有省属执法队伍;县级整合相近职能,组建5-7支综合行政......

    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

    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 衡阳市政府副厅级干部、市公安局局长 徐发科 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工作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主旋律。各级公安......

    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合试点工作总结

    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合试点工作总结 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合试点工作总结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来,特别是全国综合试点工作推进......

    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思考

    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思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党中央......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朱建璋 2009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最近,省委和宁波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先后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区***街社会管理体制工作的几点意见思考***街分别有4个社区:**、**、**和***社区,8个村委:**村、**村、**村、**村、**村、**村、**村、**村;在当前,我街道正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