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的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对我国特别是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沿海地区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外贸进出口的形势日趋严峻。为充分发挥税收促进外贸进出口的积极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部分出口商品退税率仍有上调空间,建议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5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出
口商品含税出口,没有充分体现“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的原则。出口商品退税率的确定,既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财政承受能力,又要考虑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不利影响巨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对外贸出口的积极刺激作用尤显重要。从广东的情况看,目前仍有不少出口商品退税率较低。这部分出口商品有的并不属于“两高一资”的范围,而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如占广东省出口比重较大的空调、冷柜等机电产品和家具、部分化工产品等。有的则是在一个地市属于主导产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如陶瓷、锁制品、燃气具和刀剪等五金制品。还有的则属于已取消退税,但并非资源性且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如使用进口废纸生产的纸制品等。
二、有些视同内销征税的规定不尽合理,建议将受外因作用而产生的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征税改为免税。现行政策规定,对出口企业未能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免)税以及出口企业虽已申报退(免)税但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有关凭证的货物,要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额或征收增值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出口企业因国内供货企业倒闭、外商破产或拖欠货款等原因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或无法按期收汇的情况越来越多,按现行政策规定对这部分出口货物不但不能退税,而且要视同内销征税,无疑加重了出口企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其资金周转和出口积极性。建议将这些因出口企业无法预知和控制的外部客观因素作用而产生的出口货物视同内销征税改为免税。如税务机关确能核实清楚外贸企业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因国内供货企业倒闭,且其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抄报税、出口企业未能收汇是因国外买方公司破产所致,对其出口货物可实事求是地给予办理退税,以减轻出口企业的额外负担。
三、办理出口退税手续和流程整齐划一不符合分类管理原则,建议对纳税信誉好的出口企业可简化申报和实行预退税。出口企业收集相关单证的快慢是影响出口退税申报和办理进度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出口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对其实施分类管理。对评定为a级,且出口规模大、管理规范、出口与退税业务管理风险较小的重点出口企业,允许其在货物报关出口后收集出口退(免)税各项单证期间,可先用电子数据进行出口退(免)税申报,退税部门用相关电子信息审核通过后,可按审批程序给予办理退税,待企业单证收齐,并按规定期限报送到退税部门复核后,再办理已退(免)税款的相关核销手续。
四、建议仅对纳税信誉差、管理风险大的出口企业实行出口货物单证备案。单证备案制度在加强出口退(免)税管理、防范骗取出口退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实际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单证备案制度在具体执行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并产生了较大的税企矛盾。尤其是对出口企业一律实行单证备案管理制度,不但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也增加了国税部门的工作量。建议按照企业分类管理原则要求,简化出口货物退(免)税单证备案制度,仅对纳税信誉评定为c类、d类的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免)税单证备案制度。
五、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过于集中不利于权责对称和提高效率,建议适当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广东省自2006年起进行下放部分地区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的试点,效果明显:一是有效减少了出口退税在途审批时间,加快了退税进度;二是试点市局退税部门可腾出更多精力强化出口退税管理,重点开展出口退(免)税的预警分析、评估监控和检查、指导工作;三是退税审批部门更加了解出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一步加强了征退税衔接;四是增强了基层出口退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了出口退税管理质量。为进一步加快退税进度,强化基层退税管理部门的权责,建议适当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并由省级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下放的地区。
六、新办和小型出口企业按年办理出口退(免)税有失公平,建议均实行按月计算办理免抵退税。现行政策规定,对小型出口企业和新发生出口业务的企业发生的应退税额,退税审核期为12个月。在审核期内,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小型出口企业可在次年1月一次性办理退税;新发生出口业务企业的应退税款,可在退税审核期满后的当月将之前各月审核无误的应退税额一次性退给企业。新办出口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按年而
不能按月正常办理退税,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占用,也有失公平。建议取消对新办出口企业和小型出口企业审核期为12个月的规定,改为按月计算办理退(免)税。
七、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不明确影响业务开展,建议尽快明确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业务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全国各地对加工贸易
深加工结转业务的税收处理也不尽相同,造成各地政策执行的不一致,出口企业和国税部门均有顾虑。政策不明确影响了加工贸易特别是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发展,建议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业务也统一实行免抵退税办法。
八、出口退税基数多年不变不利于合理负担,建议重新核定地方出口退税基数。由于目前的出口退税基数仍是2003年底核定的,在出口退税总量连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负担的超基数部分也越来越多,部分地方已发生财政难以承受进而影响外贸出口的现象。因此,建议重新合理核定地方出口退税基数。核定地方基数不仅要考虑其近几年出口退税平均规模,而且还要考虑出口商品的来源结构。对出口企业从省外购进原材料生产出口货物或直接购买货物出口所占比重大的地区,由于这些原材料或货物征税在外省,但退税需在出口企业所在地,因此,要适当调高这些地区的出口退税基数,使地方负担更加合理。
九、出口型企业进口设备和来料加工企业不作价进口设备恢复征收增值税无法抵扣进项税额,建议一律实行退税政策。今年实行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改革取消了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出口企业进口设备,包括外商提供给来料加工企业的不作价设备都要按规定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出口型为主企业和来料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或基本外销,进口环节征收的增值税无法从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或全额抵扣,导致企业的实际负担明显增加,不利于企业开展平等竞争。为了既维持增值税转型后进口设备按规定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又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建议对无法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出口企业购进设备(包括外商提供给来料加工企业的不作价设备)征收的增值税,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视同出口企业应退税额给予退税。
第二篇:进出口相关税收政策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关税对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引导作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并报请国务院批准,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
为优化进口结构,更好地满足国内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2015年我国将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首次实施进口暂定税率和进一步降低税率的产品包括光通信用激光器、全自动铜丝焊接机等先进制造业所需的设备、零部件;电动汽车用电子控制制动器等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环保设备;乙烯、镍铁等国内生产所需的能源资源性产品;降脂原料药、夏威夷果、相机镜头等药品和日用消费品。同时,统筹考虑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情况,对制冷压缩机、汽车收音机、喷墨印刷机等商品不再实施进口暂定税率,适当提高天然橡胶等商品的暂定税率水平。
2015年继续对小麦等7种农产品(11.81,-0.14,-1.17%)和尿素等3种化肥的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并对尿素等3种化肥实施1%的暂定配额税率。对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施滑准税,税率不变。
2015年我国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铁合金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根据国内化肥、煤炭供需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化肥出口关税,对氮肥、磷肥实施全年统一的出口关税税率,适当降低煤炭产品出口关税税率。
2015年依据我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优惠协定,继续对原产于东盟各国、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瑞士、冰岛等国家的部分进口产品实施协定税率,部分税率水平进一步降低。在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框架下,对原产于港澳地区且已制定优惠原产地标准的产品实施零关税。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对原产于埃塞俄比亚、也门、苏丹等41个国家的部分商品实施特惠税率,其中对埃塞俄比亚等24个国家的97%税目商品实施零关税特惠税率。
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结构优化,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2015年对进出口税则中部分税目进行调整。调整后,2015年我国税则税目总数将由8277个增加到8285个。
享受退(免)税的出口货物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必须是属于增值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货物;(2)必须是报关离境的货物;
(3)必须是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的货物;(4)必须是出口收汇并已核销的货物
出口退税包括;生产型和外贸型,退税所需资料
1、报关单
2、出口销售发票
3、进货发票
4、结汇水单或收汇通知书。
5、属于生产企业直接出口或委托出口自制产品,凡以到岸价CIF结算的,还应附送出口货物运单和出口保险单。
6、有进料加工复出口产品业务的企业,还应向税务机关报送进口料、件的合同编号、日期、进口料件名称、数量、复出口产品名称,进料成本金额和实纳各种税金额等。
7、与出口退税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三篇:试论完善和规范税收政策服务的重要性
纳税服务的实质是征税人为方便纳税人纳税所提供的活劳动,它贯穿于税收立法、执法的全过程。在纳税服务的全过程中税收政策服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目前的征纳体系中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税务部门忽视,从而形成阻碍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工作以及纳税人经营活动良性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分析税收政策服务在当前征纳体系中的现状以及对其规范和完善的必要性,提出了优化和完善税收政策服务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税收政策服务在当前税收征纳体系中的现状
所谓税收政策服务在我国的税收法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新《征管法》第七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本条是对税务机关税法宣传和为纳税人服务的原则规定,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税收政策服务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即:税收政策服务就是税务部门向纳税人传达税收政策,帮助纳税人运用、享受税收政策的活动。在当前的税收征纳体系中,税务机关在税收政策服务上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利用税法宣传月提供政策服务。利用每年4月的税法宣传月和11月份的个人所得税税法宣传月,采取发放税收政策法规资料、知识竞答等形式宣传国家税收政策,接受纳税人的咨询。
(二)在办税大厅进行相关法规公开。随着办公条件的日益提高,很多税务部门都在办税大厅设置了政策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服务设施,滚动宣传税收法规政策,或在办税大厅设立税务咨询窗口,为纳税人解答税收政策。
(三)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税收政策。《中国税务报》、《政策法规公报》等报刊是国家总局和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编篡的税收知识方面的期刊,纳税人以自愿的方式征订,从中了解与税务有关的法律知识。有的税务机关内部也编写了政策汇编向纳税人赠阅,或通过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传达税收政策。
(四)通过纳税辅导的过程传达税收政策。目前,在我市的地税系统都开展了纳税查前辅导,税务人员通过纳税辅导的方式把有关的税收政策传达给企业的财务人员。
(五)通过互联网传递税收政策。有的税务机关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税务网站,设置了税收法规库、政策咨询栏目,方便纳税人查询、了解有关的税收政策。以上这五种方法是当前传达落实税收政策的主要手段,也是纳税人获得税收政策的主要途径。多年来,税务机关基本上主要采用这五种工作方法来进行税收政策的服务工作。但是通过我们对一部分纳税人的调查发现,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服务工作意见最多的恰恰就是在政策服务上的不到位。调查采访发现,纳税人对办税大厅的硬件建设关注的占11%,对税务人员的优质礼貌服务关注的占32%,而对税收政策的传达落实关注的占57%。在税收政策服务方面,四分之三的被采访纳税人都反映不能即时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而更多的被采访者提到了因为不了解税收优惠政策而阻碍经营活动的良性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纳税人真正在意的就是即时、准确的掌握税收政策,其中包括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二、税收政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法宣传形式大于内容每年的4月和11月份,税务机关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筹办税法宣传月活动。平心而论,在这项工作上我们确实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付出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种形式的宣传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达到了一定的宣传目的。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原因是税收政策宣传缺少针对性,没有结合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宣传;税法宣传资料固定单一,其内容也主要是税法的基本条款,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有的纳税人并不理解税收专业术语,使得实际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二)政策公开缺乏互动性办税大厅是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的主要场所,在办税大厅通过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进行政策公开确实是把税收政策传递给纳税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有许多纳税人并不注意屏幕上的内容,总是把手头上的相关事宜办理完毕就匆匆离去。也极少有税务人员去提醒纳税人应当关注上面的内容,造成了税务人员的主观愿望并没有被纳税人所接受。再加上税务人员对公告内容没有及时进行更新的维护,使诸多硬件设施成为一种华丽的摆设。
第四篇:要完善汽贸行业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
要完善汽贸行业税收政策和征管措
施
要完善汽贸行业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2007-12-12 16:11: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
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各地的汽车经销商发展迅猛。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经营汽贸行业的纳税人2003年底只有57家,2006年7月底已发展到121家。与火热的市场销售相比,汽贸行业实现的税款却不相称。2006年1月~7月汽贸行业的营业额万元,占整个批发业和零售业营业额的%,而该行业实现的税收仅为万元,占全市国税系统批发和零售业入库税款的%;全市国税系统汽贸行业的增值税平均税收负担率为%,与全市国税系统批发零售业综合税收负担率%相比,低了近1
个百分点。68%的汽贸经营纳税人甚至出现了常年亏损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滁州市开发区国税局对汽贸行业进行了专项纳税评估。
经调查、分析发现,汽贸行业税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销售滞后申报。部分企业通过滞后开具机动车销售发票、开具机动车销售发票滞后入账等手段,少缴或不缴应纳税款。二是人为调节实现税款。一些二级直销公司,只负责销售汽车,进货时不需支付现款,凭进项发票即可扣除税款,一旦月末有应纳税额实现,就要求公司总部增发汽车,从而增加库存汽车、加大进项税额,导致增值税长期留抵、商业环节增值额与实现税金相背离、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相脱节。此外还有企业费用支出不规范,应计销售商品未做销售等问题。
为加强汽贸行业的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汽贸行业分类管理。可将汽
贸行业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厂家设立的直销公司(即一般只经营一种品牌,财务由总部统一核算),第二类是当地人自己成立的经销公司(即可以经营多种品牌车辆,资金财务与供应商无关),第三类是机动车生产企业。在目前的税收政策条件下,直销公司税款实现不正常,容易产生异常申报现象。直销公司可以调节自身税款实现的时间与数额。因此,在目前抵扣政策不调整的前提下,对直销公司税收管理的重点应是对库存商品的监管,特别要加强变更、注销过程监管。经销公司一般经营和实现税款较为正常,应重点监控其使用的发票和日常相关费用。对机动车生产企业要注意把握开票征税环节,以免税款应申报未申报、征收不到位现象发生。
2.加强汽贸行业分类税收负担率测算。经本次评估,初步测算各类汽贸经营户税收负担率为:汽贸行业总体税负在%左右。主管国税机关要据此分析汽贸行业加强管理的重点对象和纳税评
估范围,同时向纳税人提供税负偏低预警提示,并要求纳税人在税收负担低于预警值一定比例申报时,必须向主管国税机关提供相关情况说明。
3.完善汽贸行业税政规定和征管措施。一是确定行业预警值。税负预警值作为管理服务的一类指标,一旦确定,可由征纳双方共同遵照使用定期调整。二是对商业企业进项税抵扣政策进行调整,如实施实耗扣税制度,使得增值额与增值税额相配比,减少库存对税款实现的影响等。
要完善汽贸行业税收政策和征管措施
第五篇: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和管理的思考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和管理的思考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一直是税务部门密切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审计部门执法检查的重点。本文从调研角度出发,通过对调研案例中发现的政策及实际管理问题进行解剖分析,揭示出问题发生的成因并提出完善政策及管理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费用 税收管理 Reflections To Perfect New And Hi-tech Enterprises Tax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he tax administration of new and Hi-tech enterprises has been to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ax authorities, the law enforcement emphases of National Audit Offices as well.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new and Hi-tech enterprises tax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ause and introduces some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tax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s on new and Hi-tech enterprises.Key words: new and Hi-tech enterpris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 tax administration 1 作为国家鼓励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各类税收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上,此条规定将原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扩大到了全国范围。新法实施后,高新技术企业也由原来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为了产业优惠政策。2008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以下称《认定办法》)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以下称《工作指引》)并配套制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这些政策进一步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门槛、加大了优惠力度,加强了扶持的针对性,扩大了扶持范围。但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批准范围过大,认定过多过滥,审批不够严格。造成税务机关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局面,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被滥用,导致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以及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和宏观经济的扭曲。本文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是15%低税率、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减免转让技术收入等。这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寻求各种途径,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现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的缺陷
1、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重直接优惠轻间接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力度不足。主要体现为对企业经营获得税收利润后的支持,对于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技术研发投入失败等风险,现行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较弱,这样使得企业在研发创新的过程当中得不到风险补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难以达到国家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2、高新技术企业税前列支不合理,名义利润与实际利润差距大,增加了企业负担。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智力、高风险、高竞争的特点,其研发能否成功不确定性很大,即使形成技术后获利能力也未可知。而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除了规定研发费用按50%加计扣除、设备加速折旧(缩短设备折旧年限)外,对工资列支、无形资产摊销等实行统一的列支标准,较难激发企业的研发创新的热情。高新技术企业给与核心员工高薪外,还需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由于福利费的扣除规定,虚增了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企业的实际税负,压缩了企业的实际利润。
3、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作为促进国家产业升级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体现其系统性,而不应是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简单发布。不同行业领域、企业规模的适用政策没有区别;缺乏基础科学研究、传统制造技术等方面优惠政策;如何鼓励企业积极革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缺乏系统性。
(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税务机关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联合机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一般先按属地原则交各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核实,并会同当地税务、财政部门商同形成统一意见后,在规定时间内向省认定办公室报送核实情况。市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在初审阶段的具体工作中如何形成合力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项目申报、税收、财务研发评价上缺乏一个清晰的标准尺度,一定程度上存在共 识与合力之间的盲点与困惑,使认定前的初审程序流于形式。
2、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性指标不足,导致研发费用等归集核算不规范。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在研发费用归集、科技人员比例方面均存在问题。一是研发费用核算指标不足。例如某企业申报了三个项目,经费预算各为150万元,事实上三个项目的科技含量是有明显差别的,而该企业在核算研发费时一律采取先归集再除以三,而且该企业的研发人员的工薪所得为人均1500元,如此不符合常规的做法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明显不相称;二是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比例不足。例如:有的企业将没有文凭人员全部转为劳务公司人员,派部分人员火速函授拿文凭,再到外面聘请部分人员,有的企业干脆重金买文凭。
3、外购专利装门面,束之高阁获优惠。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的企业所购买的专利与企业产品或技术毫无关联,有的企业准备每年外购一些专利来撑住高新技术企业的门面。例如:某企业2009年一共有十个专利,而其中只有三个专利是可用于自己的产品。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4、关联企业利用技术研发费避税的问题。调研中发现,关联企业之间利用研发费避税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关联企业一方委托另一方开发或直接购进技术。按照税收政策,对委托方和购买方而言可以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对受托方和卖方而言可以享受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经科技部门认定后办理营业税免税手续。技术的差异使得税务部门很难对转让定价提出质疑,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二是合作开发,即关联企业就一项技术联合开发,进而共同享受该项成果的收益,达到收入和利润转移的避税目的。
5、参与高新技术企业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参与高新技术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时,未按照《工作指引》和《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规范操作,鉴定报告存在虚假成分。有的企业申报材料中所附大专文凭人员是指公司所有具有大专文凭职工,并没有限定于科技人员范围内;有的企业其研发费用单
一、额度小,特别是土地租赁费,企业的申报材料及数据均为中介机构一手操作。中介机构的“没条件创造条件”做法造就了一些“伪高新技术企业”。
6、高新技术企业后续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后续管理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存在调查核实不及时,政策把关不严的现象。例如:有的企业账务核算不规范,税务机关鉴定其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按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国税发【2008】30号)以及《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77号)的规定:核定 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是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当地税务部门却未予制止。
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加强税收管理的思考
(一)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思考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完善涉及面很广,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税收间接优惠力度
加大税前优惠的减免力度,侧重于对企业税基的减免。这样可以充分提高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的资金来源,充分体现国家支持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意图,达到国家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目的。
2、恢复对研发设备一次性扣除规定
对高新技术企业专门或直接用于研发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比照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规定,凡直接用于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一定金额以下的,可一次摊入管理费;单位价值较高的,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3、允许高新技术企业计提技术研发风险基金,但不能作为研发费加计扣除的内容
具体可以作如下规定:在申报高新企业之前的一年就允 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所确认的收入计提技术研发风险基金,计提当年允许税前列支。但如果申报不成功,允许连续保留二年,第三年一次性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果申报成功,则必须每年按照一定的增幅加大研发经费的有效投入。
4、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再投资抵免
凡通过第二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境内居民企业)可以享受再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前提条件是必须货币投资或增资,而且必须要确保三年内不得减资,否则又会出现假增资实骗税的结局。
5、其他一些优惠政策
比如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有效期内,享受由重大交易如对外投资或资本运作中产生大额税款的可以延期纳税等措施来调抵税基。还可以规定每年新增研发费用(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研发费)可以享受一定幅度的税收抵免。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的建议
1、明确要求,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一是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一些指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企业和基层税务机关在认识上不产生歧义,以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规范、高效的运行。二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企业全面了解《认定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三是开展培 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水平。举办由科技、税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业务政策及操作实务培训班,解读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管理重点和操作实务,以便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
2、制定方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有效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税务等部门联合审核机制,把好入口关,制定详细的包括程序、时间、内容、分工在内的认定审核方案,各个部门责任明确,认真落实。上级部门终审时对疑点企业及时开展实地复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从源头上及时遏制。对在复审期间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的,对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应自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起开始追缴税款,上级税务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此方面的操作办法。
3、督促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
按照《认定办法》及《工作指引》的规定,企业在进行高新技术认定后,如果科技、税务、财政等管理机构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及其相关税收政策落实产生争议的,有向认定机构申请复核的权利,以确定企业是否应继续保留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取得高新资格后,仍应继续保持企业认定高新的各项条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重新复审时,仍需要提交研发费用等各项资料。通过认定的企业应当及早对研发活动、研发费用等予以制度化,使得有关高新认定的要求能 够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得以体现。
4、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后续管理 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台账,主管机关应不定时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人员变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台账;二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关联企业及关联业务往来台账,对关联业务往来价格、费用标准等实行备案管理;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时要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四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评估和检查。
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征管过程中,应加强对从事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如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未达到高新技术标准,而中介机构与企业共同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查实后,逐级上报省认定办公室,建议取消其参与认定工作资格。
6、规范执法操作,创建公平纳税环境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监管,应从源头堵住漏征漏管的漏洞,从企业的资格备案到经营轨迹的全程跟踪到最后的审核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创建了公平纳税秩序,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也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参考文献:
1.武汉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税务研究,2012,(2):71-74
2.孙伯灿、陈卫东、范柏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证研究[N].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3.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M].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
4.易寒冰.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税收管理.的思考
及
建
议
[
DB/CD
]
.http://.2011.11 赵薇薇,涉外税收编辑,***,010-63584607。Jindong@njds.cn 3831001, 38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