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

时间:2019-05-12 20: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

第一篇: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

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

发布时间: 2014-3-3 10:04:27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平面几何问题的解析法证明.有一些教师因为工作需要一直在高中任教,缺乏对整个中学教材的全面了解.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翻转自如的境地.特别是数学的许多内容,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不好,教学中教师就陷入被动的地步.例如: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对于上述函数的图像已经比较熟悉,如果我们在高中讲解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时,把学生的认知基础当成零来处理教材,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适量的引入一些几何证明的问题,学生会觉得亲切,与以往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如果题目选的恰当,恰当的标准是所选的题目使用传统的、学生熟悉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很难解决,但是使用解析法很简单,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研究初中的教材,积累相应的资料,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第二篇: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高蒙河

【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实物史料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本文则提出了遗存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以期更加准确地揭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质。

对遗存的界定和辨义使遗存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研究遗存的三个阶段性过程,以及收集、整理和解释遗存的方法。

【关键词】 研究 考古遗存 过程 方法

考古学的宗旨是通过遗存来复原历史,换言之,遗存系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因此,在讨论有关考古遗存研究的诸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对遗存及其相关问题予以界定和辨义。

一、遗存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考古学专业术语的“遗存”一辞,虽然经常出现在各种文献和研究论著中,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具体使用时往往见仁见智,内涵不一。比如:有的人将人骨、兽骨或植物种子等遗留物作为遗存;有的人则把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具或使用过的遗迹作为遗存;也有的人将某一地点的窖穴、墓葬和房屋叫作遗存;还有的人干脆把一个地区的古代物质文化资料都看成是遗存,等等。另外,象“建筑遗存”、“细石器遗存”、“植物遗存”、“文物遗存”、“近代遗存”之类说法,也不乏见。实际上,上述种种说法尽管在内容上巨细有别,在对象上涵指互异,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相对合理性因素,却构成了我们从理论上澄清遗存这一概念的出发点。

归纳以上说法,可以看到遗存具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遗存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既是形象的,又是立体的。第二,遗存有一定的时间范畴,大致从人类诞生的旧石器时代至近代。第三,遗存以地下或地上为其存在形式。第四,遗存的内涵比较宽泛,小如一个米粒,大到一座古城,包罗巨细。根据这些特性,又可以把遗存划分为两大类,即人工产物和部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产物。前者应作为遗存的基本内涵,后者则是遗存的外延。

包括人工产物和部分自然产物在内的遗存,通常又被分为遗迹和遗物两大范畴,象前面提到的窖穴、房屋以及墓葬等,即是遗迹;而细石器、器具、种子、人骨、兽骨等,则是遗物。目前,对遗迹和遗物进行过权威性界定的著作是《辞海》,即:遗迹是“指古代人类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窖藏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的活动痕迹等等。”遗物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①]。在这里,以工具或遗址等具象性事物来解释遗迹和遗物,显然只是通俗意义上的表述,而非本质属性上的揭示。这就犹如“什么是人?”的讨论命题一样,有的会说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张某李某王某;有的则说人属于自然界中生物发展阶段上居最高位置的灵长目,具有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以及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两种表述所具有的大众化和专业化性质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说,前者只不过是一种根据性别、年龄或称谓所做的简单分类,并没有涉及到非表象的本质意义。同理,将上面确定人类本质属性的做法之于作为遗存的两大范畴的遗物和遗迹,便会得到如下界说:遗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并不会在移动中改变其形态的物质,遗迹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否则便会改变其形态的物质。

本文之所以强调遗迹和遗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物质,而不是象《辞海》那样限指人类过去遗留下来的物质,是因为考古学的研究范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近年来诸如地震考古学、天文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冶金考古学、沙漠考古学等边缘新学科的出现,一方面拓宽了考古学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扩充了考古学研究的原有内核,亦即增加了那些非人类本身但却与人类相关的自然遗物和自然遗迹的成份。当然,指出考古学研究的非人工成份,并不是要抹杀考古学以人类的遗物和遗迹为主体的研究重心,即使前面所撮举的地震考古学等分支学科,也不是对自然界的纯粹的研究,否则,考古学又何异于植物学、动物学、地震学、天文学和环境学等专门学科呢?所以,本文的用意旨在借此明晰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广泛性,并且这种广泛性又不是单独的遗物或遗迹所能涵盖的,故必须冠以新界说,即遗存。

考古学中所见到的遗物和遗迹,都是人类在与社会或自然界的交往中所创造和利用的物质的结果,是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因此,所谓遗存,就是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物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界的物质。

考古学家只有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才能复原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场景,才能了解人类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这种研究又是通过收集遗存、整理遗存和解释遗存这样三个过程来实现或完成的。

二、收集遗存的过程及其方法

凡是人类活动过的地方都会留下遗存,但客观存在的遗存本身却不会对考古学复原历史发挥任何作用。只有根据科学的方法将自在的遗存收集起来,进而进行整理和阐释,才能使遗存成为研究历史的真正资料。所以,遗存的收集过程应当是考古学研究的伊始或第一步。

遗存在自然或人为活动的作用下,常常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有的被埋入了地下或水下,象北京猿人遗址、青铜器窖藏、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泉州宋代沉船等。也有的存留在地上,如敦煌石窟、好太王碑、明代长城、乐山大佛、阴山岩画等。还有的流传在世上,诸如书画、玺印、钱币、玉器等。正因为遗存有如此诸多的存在形式,所以,遗存的收集方式也就各有不同。

从历史上和现实中看,收集遗存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第一种是文献检索法。很多遗存是在发现后做过图文记载的,其中有些遗存保存了下来,但也有很多遗存因各种原因消失或看不到了。对于考古学来讲,已消失的遗存的文献记录便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如宋代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就记录了839件宋代以前的古铜器,并且对每件器物都从图形、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考释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记载,特别是该书所定的器物名称,有很多沿用至今。再有象西晋时汲县魏墓发现的《竹书纪年》等简牍,尽管到宋代已经佚失,但由于进行过辑补工作,所以一直成为夏、商、周代纪年等方面研究的必引文献。另外,在关于龙山文化是否已有铜器的讨论中,人们发现清代《西清古鉴》中著录的一件铜@①与龙山文化所发现的陶@①极为相似,因此这件铜@①常常被作为龙山文化已出现铜@①的间接证据”[②]。实际上,诸如此类的遗存著录,在正史、杂史、传记、方志、乃至笔记小说中均不乏见,甚至现代流散在国内外的文物,经过著录而成为考古研究重要参考资料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如良渚文化的玉器等”[③]。总之,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对那些已被著录的遗存进行分析,加以鉴别,去伪存真,不但可以补充和丰富现有遗存的种类和内涵,而且还可以使之成为更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第二种是征集抢救法。遗存中的很多遗物是世代相传或未经科学发掘而流散在民间的,征集和抢救这样的遗物,也是收集遗存的重要内容。象吉林省征集的《文姬归汉图卷》、天津市征集的太保鼎和小克鼎以及我国最早记录月食的卜辞、北京市拣选的班簋、苏州市征集到的元代银槎杯等等”[④],都是考古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根据征集和抢救的遗物,还会索骥追踪去发现某些重要的古遗址或古墓葬等遗存,象云南省著名的石寨山古墓群,就是以拣选到的虾蟆纹桃形铜矛和铜钺为线索而发现的,进而揭示出古代滇人文化的秘密。同样,昆明市西山小邑村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也是在拣选了一件有段石锛并记录了来源之后,进行追踪调查,继而昭示于世的”[⑤]。所以,对已失去共存关系和层位关系的流散文物,在征集或拣选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其来源、出土地点、原存状态以及共生的其它遗物,以增加这些资料的科学价值和利用价值。除了对遗物的征集之外,对遗迹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也是收集遗存的有效手段。例如为配合全国重点工程三峡的建设,全国共有近20个科研单位和大学参加了三峡工程淹没区的大规模考古抢救工作,共抢救发掘了遗址、墓葬、窖址等200余处,揭露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⑥]。

第三种是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不仅是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阶段,而且也是获取资料的重要方式,甚至还可以有目的地完成特定的考古任务。田野调查之所以不同于下面还要提到的田野发掘,就在于调查工作是适合于在大范围区域内展开,并且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里了解并获得大量的、科学的资料。象晋、豫、鄂三省组织的联合考古调查,就摸清了这些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诸遗存的概况,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提出了对晋国早期都城遗址、河济之间的夏商文化以及先楚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和对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设想”[⑦]。

第四种是试掘钻探法。埋藏在地下的遗存是难以数记的,要全部发掘众多的遗存,显然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等因素的限制。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对已经发掘过的遗存的保护能力,也还存在着许多尚需攻克的难题,象古尸的防腐问题、壁画的退色问题、植物种子的风化问题、铜器的霉斑问题等等。另外,对类似于郑州这样的现代城市几乎直接叠压在古代城市之上的地区,要进行全部发掘,自然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地下遗存的内涵、分布和保存情况,就往往采取局部试掘或全面钻探的方法来收集或观察遗存。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试掘和钻探也是获取考古资料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第五种是田野发掘法。作为近代考古学区别于古代金石学的最重要的标志,田野考古发掘被认为是收集遗存并澄清遗物与遗迹自身或相互之间关系的最理想的手段。而且,更完整的发掘还应当是对整个遗址的全部揭露和对各种遗迹现象的全部记录和取样,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地和科学地得到遗存在布局、组合、共存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才能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详实巨细的资料。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墓地和临潼姜寨遗址之所以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除去它们的遗存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对它们的全部揭露并在此基础上较全面地公布了发掘资料,以至于使它们分别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组织制度和聚落形态的范例”[⑧]。如果说考古调查是从“面”上了解各种遗存的分布情况的话,那么考古发掘就是具体地解剖一个“点”。这里又要强调的是,这种“点”的解剖要以层位学为依据,并严格坚持考古学发掘的“三要素”原则:第一,据土质土色划分地层和遗迹等现象。第二,由上及下、由晚及早地进行发掘。第三,按单位归放遗物”[⑨]。

三、整理遗存的过程及其方法

为了使收集到的遗存进一步地为研究所用,就需要对各种标本和遗迹现象以及记录进行整理,因此,整理是考古学研究的又一个阶段性过程。

通常的整理,是根据遗迹和遗物关系并按层位学和类型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它既包括器物碎片的拼对、修复、登记、统计、绘图、照相、造册、又包括对遗迹现象、自然物乃至可能有的文字进行鉴定和考释,还包括在层位学基础上对遗迹特别是遗物进行类比分析,等等。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为着一个目的服务的,那就是确定已收集到的遗存的年代关系和空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考古简报或考古报告。在这样的意义上,把收集到的各种遗存确定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框架中,并弄清他们的发展系列和异同关系,不但可以为解释遗存创造条件,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研究。

在对考古遗存进行的整理中,目前有两种年代学的定位概念被经常地采用,即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前者指比较明确的具体年代,如隋唐长安城建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后者指难以确定具体年代,而只能推定遗存之间早晚时序的大致年代,比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绝对年代的确定既可以采用自然科学如C[14]测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手段,如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有文字的遗存的年代,象甲骨文、金文、货币、墓志、碑刻等等。但从实际情况看,没有文字的遗存是大大多于有明确文字记录的遗存的,所以,考古学研究往往采用相对年代来确定遗存的存在阶段和位置,对史前时期的遗存来说尤为如此。

确定遗存的相对年代,主要应用层位学和类型学的手段。考古学中的地层,由于土质土色的不同而呈现出上下堆积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早晚区别的。即早期的堆积在下,晚期的堆积在上,晚期的堆积叠压或打破早期的堆积。所以,通过这种探讨堆积时序关系的层位学手段,无疑可以确立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梁思永先生1931年在后冈遗址的发掘就是按土质土色区别出“三叠层”,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商代、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之间的相对年代序列”[⑩]。如果说层位学的考察最适用于确立一个遗址中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那么类型学在确立相对年代方面却要比层位学有着更广泛的功能,因为在层位学基础上通过类型学手段所确定的典型遗存及其序列,往往具有文化标尺的意义,它可以跨空间地衡量异域的遗存。如二里头文化四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确立以后,不但解决了二里头遗址本地遗存的年代关系问题,而且远至山东的岳石遗存甚至更南部的上海马桥遗存,也都因器物类比的相似性,而解决了所处的年代问题。由此可见,即使互相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层位关系,但只要确立了一个典型遗存的时序标准,并以类型学的比较为途径,哪怕只有一、二件器物或一、二个组合,也可以标识遗存的相对年代。

类型学不但具有确定遗存相对年代关系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遗物和遗迹进行排队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确立考古学文化乃至于更大时空范围内的遗存的区、系服务。俞伟超先生主编的《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和张忠培先生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若干问题》,就是用类型学方法来研究遗存的具体实践和科学总结,颇值得一读[①①]。而本文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类型学的作用不仅应当反映在收集和解释遗存的过程中,而且更应当贯穿于整理遗存的始终,并使其操作结果呈现在遗存整理的最终形式——考古报告或简报中。

如果说近代考古学的水平,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运用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程度,那么,作为记录这种运用程度的载体——考古报告或简报的编写来讲,也反映出编写者是否具有科学的整理意识和手段。所谓科学的整理意识和手段,就是严文明先生在读过《元君庙仰韶墓地》一书后引述尹达先生的话,即“使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较全面、较系统地反映出某一类型文化遗存的社会面貌”,以及严先生在评述《姜寨》报告时进一步指出的“逻辑紧密,结构合理,文字简洁,插图、图版和表格等配合得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姜寨遗址的发掘成果”。[①②]虽然这些话是针对新石器时代遗存而言的,但其提出的基本原则却应当是共通的。应当承认,尽管经过整理而形成的考古报告或简报有利于考古学本身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但目前仍然有很多遗存的整理者所编写的报告或简报不尽如人意。如:不区分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只是零星地而非全部地公布所有单位的器物组合关系;只公布器物的探方号,不公布器物的单位号;只说明单位的所属层位,不标明单位的开口层位;一味描述墓葬而置灰坑等遗迹于不顾;沉溺于人骨鉴定但却忽略动物、植物的鉴定;等等。凡此种种,如果仅仅是整理水平或收集遗存的原因所致,尚可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学科发展进程的加快而得以提高或改进,但如果是有意地藏头去尾或据为己有,则就是学风和人品的问题了。所以,有人提出要点评《考古报告中常见错误一百例》,实在是有益于遗存整理的一个极具胆识的设想。

四、解释遗存的过程及其方法

苏秉琦先生指出:“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发现(包括一些重大发现)仅仅是它的一个环节,它能给我们以启发,却不允许我们满足于现状。如何解释这些发现,或者说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来指导我们正确地解释这些发现,才是最重要的”[①③]。由此可见,前已述及的收集遗存和整理遗存的过程,事实上都是为解释遗存服务的。然而,服务不等于解释,或者说不等于解释的全部。换言之,经过收集而得到或经过整理而完善的遗存材料,其本身是否就能表述某种历史上的事件、场景和发生、发展过程等等问题,还要由遗存的内涵而定。应当说,历史时期有文字的遗存,有些是直接记录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的,如郑和下西洋时所刊刻的《太妃灵应之记碑》,就记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和到达地点等过程;再如甲骨文中也有某一个王在某次狩猎前的卜问和狩猎后收获的刻辞;等等。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船队为什么选择该时该地出发?为什么要至此地而不至彼地?另外象商王为何要狩猎?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却是遗存本身没有回答或者未予解释的。有文字的遗存尚且如此,那么本身无文字的遗存也就更加不言而喻了。事实上,即使是有文字的遗存,往往也不过是证明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以及发生在何时、何地而已。至于说为什么会发生和怎样发生的问题,实在是包括有文字的记录在内的所有遗存都难以回答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仅凭遗存本身是很难复原历史的。

既然遗存本身在复原历史上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那么是否就等于说,复原历史就主要是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的任务了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即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上来了。然而下述的讨论结果将证明,这个问题的澄清和辨证,的确有助于考古学乃至历史学研究的深入。

通常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往往具备三个构成要素:

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方法,三、研究的目的。在中国,考古学比起历史学来,还是一门本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兴的学科。只不过在过去,鉴于二者都是以复原历史为目的的共同性,所以考古学一直是一门分支学科,隶属于历史学。但近年来,由于考古学研究的目的逐渐明确,特别是研究的方法不断更新,取得的成果日益丰富,其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已从历史学中独立了出来。其与历史学在某些方面的区别也就更加明显:首先,是研究方法上的区别。考古学以田野发掘为手段,历史学以文献整理为方法。其次是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即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遗存资料,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历史学和考古学各所依存的遗存资料和文献资料,互有不同的特性。首先看文献资料:第一,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是不断地在破损、消失的,并且在传抄过程中,讹点日增。第二,文献是主观记叙的产物,故相当程度地融进了撰写者本人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主观性较强。第三,文献偏重于记载历史上的大事件和有名的人物。第四,文献记录了许多非物质形态的事物,如音乐、舞蹈、意识等。其次看遗存资料:第一,遗存是不断地被发现、不断地增多的。第二,遗存是实物制品,客观性较强。第三,遗存更多地反映了一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四,遗存的实物属性使它具有了形象化的特点。以上对比告诉我们,遗存和文献的区别“在于各自均依据自身的不同研究对象,而猎取不同类别的信息。因此,狭义历史学只是研究反映研究对象的那一部分文献史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只是物质遗存中反映其对象的那一部分信息”[①④]。换言之,尽管二者共同之处都是以复原历史为目的的,但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不一样。考古学所要和所能复原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历史学所要和所能复原的历史,考古学是从遗存角度而历史学则是从文献角度,考古学是从田野发掘角度而历史学则是从文献整理角度来复原历史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遗存本身是能够复原历史的,只是这个历史是遗存所能够解释的那部分历史而不是全部人类历史,这就是考古学的局限性。同理,历史学实际上也有此局限性,所以郭沫若就针对历史学的研究说过“文献上的资料是不够的,必须仰仗于地下发掘资料”[①⑤],这种办法也曾被王国维称之为“二重证据法”。互为补充,各具功能,殊途同归,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关系当是如此。

“考古学遗存本身是形象的„„要透过遗存探讨考古学文化所体现的那部分人类历史规律时,首先得把形象的遗存和它们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关系译成语言文字”[①⑥]。这就是说,遗存的解释是考古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它的基础是遗存的收集和整理,而它的指向则是完成考古学复原人类历史的目的。目前,遗存的解释往往是在比较下完成的,比较的途径主要是文献资料、民族学资料和实验性研究。在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有长期积累的文献传统和边远地区大量的少数民族生活的“活化石”,所以常常采取或比之于文献或比之于民族学材料的办法。而西方特别是北美,则因历史发展短暂和科学技术进步,多采用的是实验研究验证假说以及民族学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近年来,这种手段及其相关的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如“新考古学”理论的引进、“民族考古学”的兴起等等,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找到一种解释遗存的途径所作的尝试。但国外的各种理论和学派是否适宜于中国这块土壤,是否能对中国特有的遗存作出合理的解释,尚是一个有待验证的未知数。实际上,中国自己的一些学者也已在考虑如何解释遗存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当有益的考古学实践,象“区系类型”、“谱系”、“文化因素分析”、“历史文化区和亲族文化区”、“聚落”等等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借鉴与施行,即是如此。

总之,遗存的解释与收集、整理相比,尚处在一个正在探索的阶段中。但既然存在这样一个研究的过程,那么也就必然会产生出相应而且是完善的理论和方法。所以,这已不是一个有无和能否解释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

[作者简介]高蒙河,男1958年8月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联系地址:上海市三门路661号,邮政编码:200434。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上海辞书出版社。

②高广仁等:《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1期。

③张明华:《良渚玉符试探》,《文物》1990年12期。

④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⑤孟宪珉等:《全国拣选文物展览巡礼》,《文物》1985年1期。

⑥蒋迎春:《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29日一版。

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报告》,《文物》1982年7期。

⑧ ①②严文明:《从埋葬制度探讨社会制度的有益尝试》,《史前研究》1984年4期。又:《史前聚落考古的重要成果——〈姜寨〉评述》,《文物》1990年12期。

⑨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

⑩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①①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张文同注(9)。

①③苏秉琦:《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考古学文化论集》2,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①④ ①⑥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的几个问题》,《文物》1990年12期。

①⑤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规下加鬲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4期第94-100页

第三篇: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案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 2.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能力目标

1.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尝试进行科学探究; 2.培养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1.明确生命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意识,形成注重对各个学科的综合学习并相互联系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三大类型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以教师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回顾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的科研过程,总结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观察和描述、生物实验法、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通过回顾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校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及应用。通过对本节课的讲解,主要是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有一个整体了解,并形成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这对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五、教学过程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现阶段所学的生物,其实就是生命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似乎很难找到哪一门学科像生命科学这样高度地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实验技术。在这方面不仅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如组织化学技术、分子克隆技术、试验胚胎技术等),而且也有不少的杂志(如Method in Cell Biology)发行。

设问:就广泛意义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学生能够答出前两种类型,而第三种则较难以答出)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继续讲解:就广泛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观察与描述:对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与描述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可以是针对大尺度的生态行为来进行,也可以对生命的细小部分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来完成,可以对生命的活体过程进行观察(如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将生命杀死固定并用特定方法(如染色、同位素标记)显示生命的瞬间结构和理化状态。这些观察的结果往往要经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或再处理后才能得到对生命真实过程的了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大量获自于观察,例如物种的生态分布和地域、季节的迁移,胚胎的发育过程,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等。

生命由自己的原理和定义,也有它的推导法则。但是生命现象是如此的复杂,观察与描述的任务就显得格外突出,没有这一步,人们不可能进入对生命深刻认识的阶段。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的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

观察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观察需要有科学知识。如果没有必要的科学知识,就说不上科学的观察。科学的观察应该是从看热闹中逐渐深入而发现其中的“门道”。但是另一方面,观察切不可为原有的知识所束缚。当原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事实发生矛盾时,只要观察的结果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揣测的,那就说明原有知识不完全或有错误,此时就应修正原有知识而不应囿于原有知识而抹杀事实。做科学观察时既要尊重已有的成果,又不能受已有成果的限制。只有不断地修正观察的事实,才能使认识更接近于事实。

2、生物学实验:在实验室(场)人为地对条件进行控制,针对性的再现或阻断特定的生命过程,以期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

人们通常说的生物学实验实质上是一种人为条件控制下的生命过程的再现,这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另一种要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在条件控制的情况下,针对性地再现或阻定特定的生命过程,它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使人们对生命的机制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生物实验设计是一项理论性、技巧性很高的工作。

生物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照组的设置,即在维持各种条件同一而仅单一因素改变的情况下,检查它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实验方法在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着优势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一个好的实验的完成依赖于许多的因素,除了仪器设备、药品、资料的方便获得等条件外,实验者的素质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实验者除了应该具有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及时掌握有关的研究动态,还要有精密的实验设计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有良好的动手操作和分析归纳能力,更要有顽强不懈的意志修养。

3、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在观察、实验和科学假设的基础上,以等效或近似的人工模型模拟生命过程,以求达到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和预测。人工模拟生命是又一类型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建立各种实验模型的方法就会死对生命过程的一种模拟。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数学的以至诸如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用来模拟生命现象。

近年来已有用计算机手段直接模拟、探索思维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将生物信息输入计算机来分析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函数化了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许多生态结构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从而提示我们生态变迁的可能性并给出对她的预测;用计算机模拟生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实验”也有报道,实验者以生物发育过程中特定成分(如钙离子)浓度的分布为指标,在给定初始条件、作用法则和生长限定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运算的迭代操作,直观地显现了一幅生动的伞藻顶端生长发育的画面,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动力学成因(B.Goodwin,1994);用模拟远古地球表面可能存在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的办法,在反映瓶里观察到简单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产生出多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S.Miller,1953);用NK模型,即考察在对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引起生物有序改变的内在总体因素(包括基因、蛋白质及其他)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来研究生命计划汇总的有序起源(S.A.Kauffman,1993),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选取生物材料模拟生命复杂动力学过程的尝试已经开始,例如在实验室里给出一定的促使生物发生系统改变合再自组织过程发生的条件,观察生物的“进化”潜能和模式,这一方法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师强调:上述三种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各不相干的。从认识的角度看,它们都不过是人们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时的手段,在整个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请学生总结琴纳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琴纳科学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挤牛奶女工容易感染到牛痘的病,但为什么这些女工不会患上天花? 2.建立假设:可能先感染了牛痘就不会得天花 3.设计实验方案:先给人种牛痘,观察是否得天花

4.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在八岁男孩身上种牛痘结果孩子没得天花 5.校验假设得出结论:给许多人种牛痘结果可以预防天花 6.交流结论并应用: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教师:归纳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校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及应用。教师举例:台灯突然不亮了,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台灯为何不亮?

2、建立假设:可能是停电,灯泡坏了,电线断了,开关坏了,灯丝断了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收集事实与证据:

5、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6、交流:

教师:上述科学研究过程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如给你一个密封的盒子,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如何判断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继续讲解:物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伽俐略对比萨大教堂里的吊灯摆动发生了兴趣,开始思考吊灯摆动时是不是来回的时间都是一样呢?可是没有钟,更没有秒表,吊灯摆动很快,怎样才能测定这种短暂的时间呢?这位年轻的实验家想出了一种办法。他一手按着自己的脉搏,数着跳动的次数,一边看着灯的运动。结果发现了一条规律:摆幅尽管可大可小,而来回一次摆动中脉搏跳动的次数却是一样的,这个有名的测量可以说是第一个科学物理学的实验。

教师总结,升华: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各种知识,正是科学家科学研究的结果。科学研究的思维可以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创新,大胆探究,你也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让后人来学习你的故事。

作业:某户人家失窃,小偷已跳窗逃走,如果你是警察,你打算如何找到破案的线索,请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写一份探究报告,并于下节课课前交上来。

第四篇:九年级代数配方法习题集

九年级代数配方法习题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若|x﹣

4x+4|+

5.如果实数a、b、c满足a+2b+3c=12,且a+b+c=ab+ac+bc,则代数值a+b+c的值为

8.如果x﹣y+4yz﹣4z=0,那么

﹣4x+1配方后得()

13.(2002•杭州)用配方法将二次三项式a﹣4a+5变形,结果是()222222222222

222232222=0,则x+y=()的值是()

二、填空题(共10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2216.(1)x+6x+9=(x+),(2)x﹣ _________ +

17.配方:x﹣4x+3=(x﹣ _________)+

18.已知x+y+8x+10y+41=0,则

19.(1)x﹣2x+ _________ =(x﹣1);(2)x+x+

20.实数x,y满足x≥y≥1和2x﹣xy﹣5x+y+4=0,则x+y= _________ .

21.若a+b=1,c+d=1,ad﹣bc=﹣1,则ab+cd=.

22.(2010•济宁)若代数式x﹣6x+b可化为(x﹣a)﹣1,则b﹣a的值是 _________ .

23.若x+8x+m=(x+n),则m= _________,n= _________ .

24.x+3x+=(x+).

25.若x﹣2px+q=(x+)﹣,则p= _________,q=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6.把形如ax+bx+c的二次三项式(或其一部分)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

222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写,即a±2ab+b=(a±b).

例如:(x﹣1)+x﹣2)+、***2222222222=(x﹣). 2= =(x+. 2是x2﹣2x+4的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即“余项”分别是常数项、一次项、二次项﹣﹣见横线上的部分).

请根据阅读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2(1)比照上面的例子,写出x+3x+1三种不同形式的配方;

22(2)将a+ab+b配方(至少两种形式);

(3)已知a+b+c﹣ab﹣3b﹣2c+4=0,求a+b+c的值.222

第五篇: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教学中“ 知识与技能” 目标是显性的,“ 态度、价值观” 目标是隐性的,而“ 过程与方法” 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抓住“ 过程与方法”,容易使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而得到具体的落实。把“ 过程” 列为教育目标,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态、心理情绪等因素,做到在过程中落实“ 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中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理念中,方法目标涵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而强调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发展能力,获得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以“ 过程与方法” 为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源,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技能。二是注意让学生掌握获取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即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而达到“ 会学” 的目的。注重过程与方法,就是重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的经历、思考以及获得新知识时的感悟与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 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注重师生的交往互动。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单元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观察对称图形的特点:课件演示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的特点,折纸,剪纸,认识折线就是对称轴,通过 指导画对称轴、画对称轴的另一半图形加深理解对称的特点,发现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中观察、思考,理解对称现象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三位目标的统一。

下载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研究(5篇)

    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重兴九年制学校:杨胜峦 【摘要】教师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概述

    研究过程概述: (一)、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方面做......

    研究过程记录(范文模版)

    农村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过程 一、 成立课题组 时 间:2012年4月25日 负责人:陈亚红 成 员:赵旭辉 尹要娟 张震阳 王顺峰 王改朝 二、 课题组活动记录: 课 题 组......

    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 (1)参加研究队伍,知道课题组、了解研究任务。 (2)拟定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任务及方法......

    猪附红细胞体形态学诊断方法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004A30106001 猪附红细胞体形态学诊断方法研究 Study of eperythrozoon suis morphology diagnosis method 学生姓名:李楠 指导老师:张久丽......

    阅读教学一般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学一般过程与方法 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是统一的。但在当前的一些阅读教学中,却把有机的整体机械地分割开来,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教词语就脱......

    初中语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策略和过程(共5篇)

    初中语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策略和过程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于方法,具体探讨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课堂教学范式,解......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篇一: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胡天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差,为此,本组展开了本次关于应城市城区环境卫生及政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本组共十人我们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