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意义及对策
论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意义及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实际案例论述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意义,并针对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借鉴学习国内外公共行政决策的有效经验及十八大报告文件精神,提出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实现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公共行政决策是指具有公共行政权力的机关为达成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各种需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制定并抉择方案的过程。公共行政决策结果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政府和公民的“双赢”格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需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提高我国政府公共行政决策能力。
一、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有科学、民主的决策,因此,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优化公共行政决策是党和国家对决策提出的基本要求
党和国家一直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强调不同利益诉求需要协商解决,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可见,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优化促进公共行政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将有利提高政府公共行政决策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优化政府公共行政决策迫在眉睫
我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国际性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更加复杂,这都将对我国政府公共行政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2012年12月7日,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Nexen(尼克森)公司,成为我国由史来最大的海外收购案。在此前,加拿大各地非常关心这次收购案,加拿大民调曾显示,高达70%的民众认为这个并购案可能会对于加拿大的利益、国防安全方面造成影响,此项收购案饱受波折。随着我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客观上必然要求完善政府公共行政决策,以更好地保障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政治利益。
3、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政府公共行政决策提出新要求
当今已进入科技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对决策带来的重要影响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变化,这无疑给政府公共行政决策在决策程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与时俱进,掌握、了解最新的技术,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必然要求提高政府公共行政决策速度。2009年南宁市推行的燃油助力车、超标电动车整治行动的决策夭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决策依据的技术标准已过时,从而导致决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避免此类决策的“落后”就要求推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适应科技新形势的需要。
4、适应经济活动的市场化需要,必须尽快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社会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各方的利益诉求如何达成一致,如何在纵横交织的复杂社会关系中使政府行政处于最佳平衡点,确保政府公共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决策时,以科学化、民主化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利民为导向,充分考虑各种经济主体、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充分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近期,“缩水的营养午餐”成为热点事件,如何保障各方利益,如何使政府的惠民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再次引发了大众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政府的惠民项目将越来越多,因此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将有利促进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社会管理的法治化,也迫切要求实现公共行政决策制度化
在构建法治社会的新时代,任何领导和各级政府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管理,因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害的决策都将承担法律责任。十八大报告在权力制约监督问题上提出了新论述,如:提出了用制度制约监督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新思路,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出要构建全面系统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体系,不能再只是强调单一的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使执政者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因此,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将迫切要求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的制度化[2]。
二、我国公共行政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努力下,我国的公共行政决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众多问题。主要有:民主化程度低。行政决策主体单一,听证会异化,公众参与基本上多流于形式;科学化程度低。决策主体素质不高,决策论证不细致,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最终成为形式上的点缀;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权责不一致,决策监督体制不健全,决策监督不力等。
三、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措施
基于公共行政决策优化的重大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公共行政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一些公共行政决策的经验做法及十八大报告文件精神,形成如下优化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具体措施:
1、完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不走“千里走单骑”式的决策。首先,构建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机制,从行政决策方案的制定、论证、修改到审定,都要为公众开辟方便、有效的渠道,让民意有畅通的参与渠道,使决策的制定有更充分的依据。其次,建立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让群众有机会提出质疑,以确保决策的公正性,以便符合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第三,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发展公共决策咨询组织,以从专业的角度对决策的可行性做出论证与判断,使决策的每个环节都经得起科学检验,确保政策的科学性。最后,要建立民主、开放、有效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建立社会公示制度,其核心就是对行政决策主体进行有力的民主监督,使其决策职权在民主、科学的管理下实施[3]。
2、注重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提高决策者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公务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二是,完善科学、民主的依法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
三是,建立统一客观的决策标准,有效地使用精确度较高的统计数据,正确地使用决策手段和决策工具,如积极运用先进的决策工具,如AH P 层次分析法[4];四是,重视决策延续的动态化。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度调整相应的决策,确保政策的先进性,防止政策时滞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五是,注重决策承接的连续性。决策连续化包括决策制定连续化和决策执行连续化,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决策制定,一旦事物发生变化,要相应的对决策进行修改,但不因决策执行者的变更而影响决策的贯彻执行[5]。
3、注重决策环境的法制保障
加强法制建设,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努力实现依法行政,特别是要实现行政决策制定的法制化及行政决策执行的法制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行为的随意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决策法制化是将决策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等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通过完善政府决策立法工作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发布程序,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清理制度,强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措施为公共行政决策营造法制保障。决策法制化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将公共行政决策确立下来有利于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有利于对政策不太妥当的地方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督、调整和改善。
4、强化行政决策监督和问责
实行决策责任制,强化行政决策监督和问责。把“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制”转变为主要决策者负主要责任制,从本质上抑制不负责的决策行为,让决策者必须谨慎做出决策,避免决策者的“近视决策”和“盲视决策”,避免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实行引咎辞职制或签订责任状,从而避免责任落空。建立权责一致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已是政府公共行政决策发展的必然要求。明确权责一致的公共行政决策主体,使决策者真正具有相对平衡的权力能力和责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决策者在行使权力时想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力求避免决策失误。
参考文献:
[1]赵汝周.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意义分析.《论管理》.2009
[2]《十八大工作报告》
[3] 郭荣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的启示.《保定师范专 科学校学报》.2007
[4] 谢东、赵泽洪、梁亚樨.论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社会发展》.2007
[5]刘 燕.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决策及启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
第二篇:论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
论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
中共沙市区委党校蒲晓春2011年6月3日
所谓的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是指公务员依据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道德品质方面自觉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等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公共行政道德境界。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反省、约束和激励自己;一是指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省所逐步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
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修身养性积累而成的,同时又是通过教育和修养而不断提高的。公务员是社会道德关系的协调者,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共行政道德教育是公务员的自我道德教育。自我教育部是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教育,其目标就在于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目标,是促进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使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转化为行政者的心理需求,培养成为政者的职业良心,激发其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焕发饱满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行政作风,使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其行政行为选择中的自觉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完善。
一、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过程
作为公务员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公共行政道德人格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组成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完善经历了一个由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到确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道德习惯是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
第一、提高对公共行政道德的认识。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是指公务员对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力。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是公共行政道德素质的主导方面和基础性构成。它要求公务员摆正自己与公众的道德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原则,以及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团结协作等公共行政道德基本规范要求,确立自己人民公仆的角色和地位,把握衡量行政行为道德尺度,克服官本位及个人利益至上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克服非道德意识、反道德意识,抵制各种伪道德,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把满足公众需要作为基本的公共行政道德准则,为公众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公共行政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公共行政道德理论学习和公共行政道德实践活动得以提高的。
第二,陶冶公共行政道德情感。公共行政道德情感是指公务员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在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公共行政道德情感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本职工作,有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其核心是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必须培养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培养敬业精神和乐业意识,使之具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崇高情意,形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道德良心,培养自己的荣誉感、幸福感、耻辱感及罪恶感,崇尚道德榜样,向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境界。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宗旨。这是高效行政的内在道德动力。公共行政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外部教育灌输、主体行政实践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锻炼公共行政道德意志。公共行政道德意志是公务员履行道德义务、进行道德选择、实施公共行政道德行为时所具有的调节意识、有效地克服自我内心和外在环境困难的毅力和能力。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往往受到个人欲望冲动、临场处事的心态、亲朋好友的羁绊、不健康力的阻挠等自我内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种种阻力。道德意志锻炼的关键是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要磨砺公务员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积极履行公共行政道德宗旨的能力和毅力,使其在行政实践中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抵制诱惑、抗拒腐蚀、战胜邪恶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对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的抵制力,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廉洁清正,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把追求公共利益目标放在第一位,对非分的财物不动心,不伸手,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为歪风邪气所左右,不为权力金钱所腐蚀。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才能排除内在的和外在的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做的行为决定,更好地履行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和责任,有效地克服公共行政道德的失范和行政行为的越轨,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付诸实现。这种能力和毅力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在现代行政环境中,更需要坚定的道德意志,克服私欲的诱惑和侵扰,抵制腐败环境的浸染和引诱,始终把握行政权力运行方向的正确性。
第四,确立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信念。公共行政道德信念是公共行政道德意识和公共行政道德情感的结晶,是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强化了的道德认识,是公务员对某种道德理想炽热而真诚的信仰。道德信念是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核心。它意味着公务员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理想,升华为坚定的、持久的道德信念,把为公众服务、谋求最大公众利益的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变成发自内心的真诚信念,并自觉按照这一信念来选择符合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约束和抵制有悖于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不盲目附和、听从权威,不屈从于现实的不正之风或邪恶势力而与之同流合污。公共行政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其行政行为起到坚定而持久的作用,成为比道德情感更深远更牢固的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动因。公共行政道德信念越坚定,行政行为的良心感、义务感、正义感、荣辱感就越强烈和鲜明,道德行为就越自觉、越持久、越能经受住考验。
第五、养成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习惯。公共行政道德习惯是指公务员在长期的职业道德活动中,在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信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遵守道德要求的定型化的、自主化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直接目的,就是将公共行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最后完成,也在于养成道德习惯,使公职人员逐步习惯遵守道德要求,逐步步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当然,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靠长期艰苦的道德磨练。从日常细微和行政事务做起,养成克已奉公、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把诚信、公正、廉洁植根于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自然的、定型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使自己在监督缺失或监督不力的时候,也能自然
地、习惯性地选择与行政目标一致、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善的行政行为。
二、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道德是以勤政和廉政为核心的公共行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统一体。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实践和体验,使公务员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分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丰富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道德情感,加深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涵养,使其遵循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的原则要求和规范标准,提高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完成对公共行政道德由认识、情感、信念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此,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点应放在确立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培养勤政和廉政等公共行政道德品质上。目前,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是勤政和谦政的关键所在,因而,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权力道德;即围绕着权力观、利益观的确立、来树立公仆意识,培养公务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公共行政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行政价值目标是行政权力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公共行政道德方面的体现,是时代精神和人民意志的反映。行政权力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行政品质以及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向和轨道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权力行为选择的方向和道路。行政权力主体应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认识自已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以公共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第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及政权性质的人民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有一些干部在领导岗位上不是想着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而是只图对自己、对家庭的回报。还有的干部认为,做“官”、当领导,关键是要有人看重,“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甚至只对少数人、个别人负责。这些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的。必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权力,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以权代法,不以权压人。要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正确对待和处理自身利益,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严于律已,乐于奉献。
第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的核心,就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像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心系百姓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恪守为民之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善谋为民之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得人心的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替他们排忧解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做人民公仆”的道德理想,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公仆。
第四,培养敬业的爱岗精神。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公务员自身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工作敷衍、浮躁、不求进取的消极态度,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公平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履行工作职责。
第五,要把公共行政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人格塑造的惟一内容,而是主体多层次发展需要的一个方面。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名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运作。要全面提高公务员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建设,为公共行政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有些地方出台的公务员行为规范中,对公务员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中有没有“第三者”、对老人是否尽了赡养义务、对子女照顾如何等家庭生活“细节”,都作出了严格的管理规定。这对公共行政道德自律意识的养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第六、还要重视对传统公共行政道德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具有传承性。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道德建设,不能也不可能跨越传统的公共行政道德。要依据时代精神,借鉴、吸收传统公共行政道德的积极因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行政观念中有许多糟粕,特别是严重的官本位意识所带来的官贵民贱、重上轻下、重身份和等级、讲特权和待遇等观念。对这些旧官场中的痼疾要彻底摒弃。在传统的公共行政道德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继续和发展。例如:以整体为导向的行政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以民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德政”与“仁政”等。传统公共行政道德还重视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清正谦明的行政风范,要求官员先正其身,尔后正天下,强调官员的道德榜样作用,这些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三、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方法
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途径是从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信念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入手,培养高尚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当然,在以上各个环节中,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进行公共行政道德修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学习
学习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真正了解的东西,才可能成为坚定的内心信念,进而用这种信念指导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不可能有道德行为。道德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一方面,要学习政治、法律、哲学理论,学习现代科技,学习历史文化,学习文学艺术,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持和浓厚的文化依托。这也是做好执政工作、防止发生腐败现象的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学习公共行政道德理论从理论上懂得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高尚与卑劣等,激起培养自己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愿望。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道德发展规律,把握公共行政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使自己在复杂的行政生活中不致迷失方向,在众多的公共行政道德选择中不致茫然不知所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要注意在课堂上学习,在书本上学习,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要适应时代要求,树立新观念,新道德。同时还要向道德楷模学习,汲取其道德营养,以充实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2.内省
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相统一的功夫,是一种自我锻炼的修养方法。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我反省。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清洗、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自省作为一种有效的修养方法,应该注入更高的自觉性和更广泛的新内容,并予以发扬光大。内省的关键首先在于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已,在内心深处用公共行政道德标准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既认识自已品行上的优劣善恶,又在省察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自我修养的方向。其次要严于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日省已身,随时认识并改正错误,改过就善,向先进看齐,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于解剖自己,对一切错误的道德观念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评,坚决抛弃,才会有道德上的自我提高。在解剖自己方面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具有更高的自觉性。这就是说,不是出于外在压力而去作被动的检查,而是主动的自我提高;不只是独善其身,更要有兼善天下的胸怀;不仅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修养品德,更要将修养成果讨诸实施行政行为当中,表里如一。
3.积善
最微小的东西往往最能显现人的道德品质。积善就是强调公共行政道德修养要在“微”的地方下工夫。个体的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 和深化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善是指精心地培育自己心中出现的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弃小善而成大善,积众善而渐成大德。如广州在公务员中倡导开展“社区假日义工”活动,公务员每年累计做义工应不少于20小时,并将之纳入公务员晋升、职称评定考核内容。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陶治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勿以恶而小而为之,小恶会酿成大恶,必须重视小节问题。事实上,一些人的腐败堕落,往往就是从一些小事上开始的,要自觉地防微杜渐,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要认识到道德修养是为我而不是为人的。要谨小慎微,见微知著,越是在最隐蔽最微小的事情上,越应该加强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于人所不知、人所不见的隐蔽事情,对于那些人们认为毫不显眼的细微问题,要牢牢把住公共行政道德关口,自觉地加强修养,培养道德习惯,在细微处追求公共行政道德的自我完善。
4.慎独
最隐蔽的时候往往最能考验人的道德意志。慎独就是强调公共行政道德修养要在“隐”时候下功夫,即在独处时,在远离别人、远离监督时,也保持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信念,保持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慎独”一词来自《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或比较细小的事情,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强调道德修养应是一个人的自觉要求。无论是人前人后,都应当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大量违纪问题的发生多是因为权力监督机制的薄弱,也正是因为当事人缺乏一种慎独的自觉性。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在他的一份悔罪书里,特别提到自己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做到慎独,“自我约束能力差,违法违纪行为都发生在8小时以外”。慎独可以锻炼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控制、自我主宰能力。长期的磨练会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道德自律精神的培养、道德人格的提升。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
5.自警自励
自警就是要经常警戒、提醒自己,对自己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告戒自己恪尽职守,不要做危害公共利益、违背公共行政道德要求的事情。江泽民同志曾谆谆告诫有些干部:“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已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自警一是要以自己过去的失误、错误为戒,二是以他人的错误尤其是反面典型为戒,警惕重蹈覆辙。自励即经常激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继续模范地遵守公共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鞭策自己不满足现状,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6.道德磨练
公共行政道德实践的锻炼是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贯彻言行一致的修养原则,使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道德修养不致流为空淡。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的自觉磨炼,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克服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本身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不能闭门思过。要把“修”和“行”结合起来,躬行实践,自觉把道德理性运用到公共行政道德实践当中。在财富、地位的诱惑面前,经受考验,坚持人格理想,展现高尚的道德风范。要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实践中,在冲突的利益选择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增强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超越私心,消除杂念,净化品格,提高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把外在的强制约束化为内在自觉,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成就自已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
7.述廉
述廉是党和国家在长期反腐败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国家公务员一年一度述职的同时,将自己的勤政廉洁与否在群众和考证人员面前进行总结和报告。“勤廉情况自己谈,是否勤廉大家评”。实践证明,述廉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通过述廉可以对公共行政道德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加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
当然,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终生的事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第三篇:论公共行政的现代化
论公共行政的现代化
引 言
公共行政现代化,是指为使我国公共行政制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按照特定的理想模式对公共行政的构成要素进行理性化改造,使公共行政制度越来越接近其本身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①。从法律的观点来看,所谓公共行政现代化就是法治政府,这个法治不是(由某个统治者)依法而治,而是由法律来统治。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后通过政府广泛干预而使经济得以恢复并走向繁荣,如苏联建国后通过全面的政府计划经济使之由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以及我国在五十年代通过政府对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全面领导、干预而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甚至干预人们私生活的种种职能,使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依赖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逐步演变成“行政国家”、“全能政府”。②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是人们在“市场失灵”后对“公共物品”(包括抑制垄断、防止不正当竞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防止贫富过分两极分化,解决工人失业、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等“外部性”、“内部性”问题)需求大量增加后,人们为满足此种需求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出来的一种奇特之物。此种奇特之物一经制造出来,确实给人们神奇般地生产和提供了各种各样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但是,其在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也魔术般生产出各种各样人们
①高加伟,吴小龙:《论公共行政的现代化》,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P9②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http://,2004年1月30 日)
所不愿看到的副产品。而且,行政国家、全能政府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发展,以致于其有完全演变成一个社会毒瘤的趋势。这种现象即为政府的异化,亦称“政府失灵”.其主要表现在:(1)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威胁。行政权过于强大,如果没有同样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它必然形成对民主、自由、人权的威胁:使议会(或代表大会)徒具形式,使法院听命于政府,使人民对行政官员心存畏惧。(2)腐败和滥用权力。行政权本来是人们为获取“公共物品”而设置的,但是当其异化以后,它即在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的幌子下,大肆为掌握和行使其权力的人提供“私人物品”(如金钱、财物,甚至美色)。他们本来是人民的“公仆”,但却以权力把自己塑造成“主人”。行政权的滥用和腐败,有时可以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成洪杰案、赖昌
星案、某省省委书记案等等,无不令人发指。(3)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生动写照。(4)人、财、物资源的大量浪费。机构重置,重复建设,编制臃肿,都增加了国家财政开支,而这些开支及人员,原本可以用来发展经济,搞国家建设的,现在却“内耗”而“耗”掉了。(5)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退化。行政国家往往与计划经济制度和福利国家相联系。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均不利于培养和激励人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行政国家异化的另一种表现。
自从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和认识到这种危险。于是许多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行政权,控制行政权,①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http://,2004年1月30 日)转化行政权,限制和缩减行政的“疆域”。这样,到二十世纪后期,大多数“行政国家”陆续逐步过渡到“有限政府”。这种过渡的一般途径是:(1)转变和缩减政府职能,限制行政权。(2)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3)加强社会自治,转化行政权。①
就我国而言,自八十年代以来,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管理和国家行政权力社会化一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在发展和推进。其主要的形式和途径有下述诸种: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授权非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行政机关委托非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社会公共组织根据内部章程行使公共权力。
社会公行政与国家行政同属公共行政,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公民逐步广泛参与公共行政,不仅促进了国家行政的民主化,而且导致了国家行政权逐步向社会转移和社会公行政,即公民自治的范围逐步增大。而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行政,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因此,在现代社会,在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化还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 改进党的领导
在中国,公共行政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首先必须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利于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行。而如何改进党的领导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党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明确的,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也是不容置疑的。在处理党政分离的问题上,党的一贯政策是,实施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作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不包办政府机关的具体业务。既不能以党代法,也不能忽视党的领导。《宪法》第5条第5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共产党也不例外。我们要理顺党政关系,做到党要管党,党政分离,克服党政不分的弊病。正确处理党控制政府还是法控制政府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党管政府,但党和政府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党代替法规范政府的不正常现象。其次就是贪污腐败问题。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口号,可是贪污腐败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人说过,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因此,构筑“阳光政府”是反腐的一项措施。
另外还有党的作风问题。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党的形象至关重要。而这些又通过党的作风体现出来,所以,要改善党的作风。
总之,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法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新行政管理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现代行政管理手段的权力性、强制性色彩减弱了,淡化了,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民主、协商的品格,体现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相互合作的精神。这种新的品格和精神既在变革后的传统管理手段中得到反映(如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中增加听取相对人陈述意见和举行听证的程序,在行政征收、行政强制中增加事前告知程序为相对人提供申辩的机会,等等),更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新出现,新发展的许多新管理手段①中得到体现。这些新管理手段主要有下述四种:
(1)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管理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手段。行政机关通过发布各种政策文件、纲要、指南或通过直接向相对人提供建议、劝告、咨询等,引导相对人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发展哪些领域、事业,或抑制哪些领域、事业等。在许多场合,人们相信行政指导,自愿接受行政指导,行政指导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它也有不足,一旦行政指导错误或失当,导致相对人利益重大损失,行政机关却可以以其行为属于“指导”而非强制为由而不负责任。在新世
纪,各国行政法无疑将会对行政指导进一步在制度上予以完善,行政指导将不再是完全自由裁量的事实行为,而是应受一定法律规范约束的法律性行为(亦非完全的法律行为)。
(2)行政合同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越来越多地运用行政合同手段实现其管理职能。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并非能适用于所有行政领域和所有行政管理事项。在国家安全、社会秩
序和许多涉及重要
①这些管理手段有的也许产生于更早的时期,但是真正在行政管理中得到较广泛运用,从而得到较大发展则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见姜明安 《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http://,2004年1月30 日)
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领域,一般都不适用行政合同。而且,在可能适用行政合同的领域,法律对行政合同手段的运用亦应加以严格的规范和控制,如合同的缔结在可能的条件下,应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否则,这一管理方式也极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3)行政奖励
行政奖励是行政机关运用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作出某种行为,以促成一定行政目标实现的行政管理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它是传统管理手段的补充,而非代替传统手段。
(4)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主要是“福利国家”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手段,即行政机关通过给特定行政相对人发放抚恤金、救济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最低生活补贴等,以维持处在年老、贫穷、失业和其他困难情景下的相对人的基本生活,并进而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上述行政管理手段的变迁,无论是传统手段内容和程序的变革,还是新的手段的产生和形成,都还只限于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的领域,至于在行政权力社会化情形下,非国家的社会公共体行使特定行政职权,实施一定范围、一定领域的行政管理,其行政手段则更为多样化,更体现了权力弱化和与相对人的协商、合作精神。
三 以法治代替人治
------对行政权力的法律控制
在法治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不少地方老百姓在利益受到行政机关损害后不是去法院寻求保护而是去“上访”。为什么呢?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去法院,还是法律保护不了他们呢?
事实上,他们也曾提起诉讼,就象本文后面所提到的“养猪大王”刘定国案及河北一农民用四十头猪打赢一头猪的官司案。要么是漫长的诉讼,要么是“法院打白条”(判决得不到执行),为什么呢?执行难,难在哪里?行政权力过大,得不到有效控制,实际上,大部分行政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是令法院最为头疼的事。审理、判决难,更难的是,如果行政机关不主动执行判决,如何去“执行政府”?政府掌握着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等许多命脉,执行政府,无疑于“老虎头上抓虱子”。另外,从“上访”字面含义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不平等方式,其中含有浓厚的人治味道。至今仍然存在的“清官效应”就是最好的人治思想残余的明证。
第四篇:论转型期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论转型期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处于社会道德体系核心地位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明确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对优化和发展全社会的精神道德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转型期加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会对社会产生激励、感染、教育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文明的形成。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公务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强大的道德魅力吸引人民,凝聚人心,才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促进社会的协调和科学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
第二,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能。公务员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科学高效地执行公务活动,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也取决于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公务员如果没有明确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没有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如果没有忠于职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的道德素养,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也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工作集体,因而也就不能高效能地开展工作。因此,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根据行政职能和对不同层次公务人员的要求,制定出的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保障公务员履行公务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激发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成行政效能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廉政建设。社会转型期往往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必须加强以权力道德为核心的廉政建设。因为廉政目标最终要通过公务员廉政行为,即强化公务员的内在自觉才能实现。所以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把清正廉洁的要求内化为公务员的道德自觉,既有助于增强公务员自身抗腐能力,又有助于有效地发挥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效能。因此,培养与塑造公务员职业道德人格,必然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手段,并对廉政建设起重要的促成作用。
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其主题是永恒不变的,即公务员始终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面对转型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创新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体系
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养成、职业道德的纪律约束,把外部的行为规范逐渐转化为公务员自觉的职业道德要求。要体现时代精神,积极探索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形式上的变革,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行政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新颖和生动。在培训目标上,公务员培训的目标应界定为通过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提升,可以在学校学习、公务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一系列教育过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把本领域的职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扩展到整个社会,使公务员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认知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意识和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在培训内容上,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表现在把价值体系、行为与观念的准则灌输到公务员的个人意识当中,同时还体现在积极调动其精神能动性,自觉发挥自我调节和监督的作用上。在培训方式上要多样化,用行政道德工作室、伦理讲座、专题讨论、楷模示范、发放行政伦理手册等多种方式,促进合理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化,要多进行中长期培训、脱产
培训、体制外培训、网络培训,切实注重案例教学和交流培训。
2.建立切实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
在社会转型期,在物欲和权欲的冲击面前,使得许一些公务人员开始铤而走险,把公共权力参与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把行政活动当作获取收入和权力的手段,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导致了行政道德约束机制的失效。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务员道德激励机制、利益保障机制、道德评价机制,提高公务员待遇,完善公务员生活保障制度,也是解决腐败和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一是必须把公务员的选拔、任免和职务升降与道德考核结果挂钩,由组织对公 务员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连续考核优秀的要提前晋升,连续考核不称职的要调整工作岗位,或给予降职使用,降职使用后仍然连续考核不称职的要根据情况辞职、免职或辞退。二 是必须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在满足公务员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向社会付出优质的劳动并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道德高尚的公务员,可以在工资、福利、年终奖金等方 面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施加额外补贴,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并且使这种道德回报以普遍有效的制度化形式明确地固定下来,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公务员进一步 提高道德素质。
3.健全与强化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 因此,健全监督领导体制,整合各种监督机构,建立各种监督制度,加强监督立法,完善现有的多种监督形式,建立起一个严密、高效、有力的监督网络,使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制约,从而提高其道德水准。一是完善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二是加强各种监督模式的整合,确保监督权的独立施行。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营造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以形成强大舆论压力,限制和约束政府的道德失范行为,督促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
4.完善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目前行政职业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制定公务员行政道德法律体系,来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管理。职业道德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约束,法律制度约束是规范公务员的道德的最终保障。一方面,它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更加具体化、条理化、明确化,便于公务员遵行;另一方面,它为有关机构和社会各界监督公务员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可参照标准,也为惩处和制裁违纪失德公务员提供了明确的尺度。因此,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道德规范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法规与制度,在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国家政务活动公开法》等相关法律,运用法律的力量强化公务员道德约束的力度,以保障行政道德规范的落实。
第五篇: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及举措
《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及举措》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拥有良好的文化建设在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文化建设;意义;举措
一、对过去的文化历程的思考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和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先位置。然而转展到近代,受制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然而文化落后不仅仅是挨打,而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尊严、和谐,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上限。由此可见加强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永久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当今全球化形势下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当今社会,世界全球化高速加快,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更是受到了来自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时刻警惕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平演变,避免出现前苏联一样的危机,从而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汇聚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化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文化对人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团结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文化的整体性赋
予了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永不磨灭的特性。此外,文化固有的系统性,使其具有内在的结构和层次性,每个文化都是共时态和历时态的统一,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具有可交流性和变革相关联性,在这一有利条件下,有利于使意识形态始终在文化制度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
(二)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从而提高竞争性,增强综合国力。
精神文明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又“是现
[1]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能够在人们认
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此外,文化对国家有很大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解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武器。
四、加强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若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的建设而忽视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文
化政策,切切实实的打好文化发展关,坚持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的历史,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在当今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弘扬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不抛弃、不放弃,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材料”
[2],创造出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 “中国自己的”思想文化。[3] ”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2、在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文化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指出,也由其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
3、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