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娄底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定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市直各单位,有关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防止和克服这方面存在的某些无序现象,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审批因公出国(境)任务
⒈因公出国(境)必须有明确的出访目的和实质性出访内容,对赴国(境)外进行招商引资、商务谈判、科教合作以及必要的体育比赛、文化交流、友好城市交流、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国外培训等活动予以支持,严格控制其他一般性出国(境)考察。严禁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组团出国(境)活动,严禁假借因公名义公费出国(境)旅游,严禁通过走因私渠道出国(境)执行公务。
⒉加强因公出国(境)计划管理。全市副处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要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把必要的出国(境)执行公务列入工作计划,每年年初将当年的出访计划,包括出访任务、拟出访国家(地区)、出访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等情况,送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初审后,报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市(厅)级领导干部的年度出访安排,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集体审定。严格控制计划外出访,凡未纳入年度计划的,除上级组织的大型经贸活动、出国(境)培训、出国(境)执行紧急公务外,原则上不再审批临时性出国(境)任务。
⒊严格审批出国(境)经费。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因公出国(境)执行公务,由所在单位安排经费;市(厅)级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执行公务,由
1所在单位办公室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经费申请报告,送市财政局核定后报市政府主管领导审批。
二、严格审查因公出国(境)人员资格
⒈因公出国(境)人员必须政治可靠,历史清楚,遵纪守法,必须以本人真实工作单位和所任职务申报出国(境)任务,不得以学会、协会等社会兼职身份申报。凡担任党内职务或身份不便对外的人员出访,须同时拟定对外身份。⒉对下列情况的出访,从严控制:
⑴一次出访2个以上国家(地区)的;
⑵出访一国(地区)停留时间超过6天,出访两国(地区)停留时间超过10天,出访三国(地区)以上超过12天的;
⑶所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亏损的;
⑷同一单位有2人以上(含2人)同团出访的;
⑸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因公出国(境)的;
⑹跨行业、跨地区拼团出国(境)的。
⒊除外事侨务、商务、贸促等部门外,拟出访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审批:
⑴市(厅)级领导干部一年内再次出国(境)执行公务的;
⑵正处级领导干部两年内再次出国(境)执行公务的;
⑶副处级以下(含副处级)领导干部三年内再次出国(境)执行公务的;
⑷同一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同团出访,同时或短期内分别率团出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
⑸出访任务与本系统本行业工作无关的;
⑹夫妻双方同团出国(境)的;
⑺非在任公职人员出国(境)的。
三、进一步规范因公出国(境)审批程序
⒈市(厅)级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由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方案,报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后,再由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向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按程序报请省委或省政府审批。
⒉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因公出国(境),必须按要求填写外事部门统一印制的出国(境)申请表,并附境外受访机构的邀请函或出访事由报告、出境洽谈的项目内容等相关资料,严格按下列程序办理:
⑴县市区、市直正处级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和市属大、中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出访,由本单位出具报告和有关材料,送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审核,报主管外事工作的市政府副市长或市委副书记同意后,报市长、市委书记审批。
⑵副处级干部出访,由本单位出具报告和有关材料,先由本单位负责人、分管的市委或市政府领导签字同意后,送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审核,报主管外事工作的市政府副市长或市委副书记审批。
⑶县市区和市直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出访,由本单位出具报告和有关材料,经本地或本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加盖公章后,报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审批。
⑷参加中央和省直部门跨地区、跨部门出国(境)团组的人员,须持组团单位出具的《征求意见函》,按程序办理报批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报名参团。任务批件下达后,出访人员须到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办理有关手续。
⑸未经批准的,不得擅自对外确认应邀出访,更不得以已同邀请方谈定为由要求批准。
四、因私出国(境)审批程序
⒈党政干部申请因私出国(境),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写明申请出国(境)的事由、地点和时间范围,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处级以下(含处级)干部须经本单位同意,报市委组织部审批。市(厅)级领导干部须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同意,报省委组织部审批。
⒉市委组织部对申请因私出国(境)人员要进行全面审查,并以书面形式向市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市人民检察院征求意见。因私出国(境)人员履行上述审批手续后,凭审批意见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出国(境)手续。
⒊已经持有因私出入境证件的党政干部,在下一次出国(境)前,应重新履行报批手续。
⒋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受理因私出国(境)申请、颁发出入境证件时,应当根据登记备案的情况核实其身份,以避免登记备案人员不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境)。
⒌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于每年年底将对党政干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走因私渠道出国(境)情况,向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外事部门进行通报。
五、纪律要求
⒈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要根据出访任务合理预算有关经费,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外交部《关于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财行〔2001〕73号)的规定,凭任务批件、人员批件和审批意见报销费用。
⒉党政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出国(境)的,或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走因私渠道出国(境)的,出访费用一律自理。
⒊建立财经审核、审计监督机制,定期组织财经监察机构和审计部门对出国(境)人员进行经费审查。
⒋涉密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点出国(境)团组或个人,出国(境)前必须接受国家安全和保密教育。大型团组出国(境)和在国(境)外举办的重大涉外活动,有关单位要及时与国家安全机关研究制定安全保卫措施,必要时国家安全机关派员参加随团保卫工作。
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对有关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并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⑴凡未纳入年度计划的,未经组织审批擅自出国(境)的;
⑵出国(境)后不按批准的方案实施,擅自绕道旅游或延长在国(境)外停留时间的;
⑶违反规定出国(境)的,或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走因私渠道出国(境)并在单位报销所需费用的,或向服务对象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各类企业等经济组织摊派费用或接受资助的;
⑷在办理因公、因私出国(境)审批手续中弄虚作假、隐瞒身份,以编造假情况、提供虚假证明等手段获取任务批件、人员批件或出入境证件的;
⑸在国(境)外期间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危害国家安全或造成国家损失的。
⒍党政领导干部因公、因私出国(境),回国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干部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书面报告出国(境)情况。因公出国(境)的,回国后须向市旅游外事侨务局报送出访情况报告,并在15日之内将护照(通行证)交市旅游外事侨务局保管,因私出国(境)的,回国后在15日内将出入境证件交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保管。
⒎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对外赠送和接受礼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出国(境)情况必须写入本人当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报告。
⒏各级党委、政府及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审核把关。组织、人事、外事、公安、国安、财政、保密等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齐抓共管,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上述规定落实到位。
中共娄底市委办公室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10月27日
第二篇: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规定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审批程序的规定
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因私出国(境)审批程序的规定(2006年9月1日·市组发[2006]43号印发)
根据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关于贯彻中央组织部、公安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意见》,领导干部申请因私事出国(境),应按照组织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隶属关系履行审批手续。
一、市管干部因私事申请短期出国(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酌情予以批准;
1、符合国家有关探亲假规定,出国(境)探望配偶、父母、子女的(未婚干部探望父母每年1次20天探亲假;已婚干部探望父母每4年1次2l天探亲假,探望配偶每年1次30天探亲假);
2、直系亲属在国(境)外患重大疾病或亡故的;
3、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
二、市管干部因私事申请出国(境),由本人向所在单位党组(党委)或区、县委提交书面申请及与出国(境)事由相关的证明材料。
书面申请内容应注明:申请出国(境)事由,出国(境)时闻、地点,在国(境)外停留时间。
与出国(境)事由相关的证明材料:(1)邀请信,申请人须提交国外亲友的邀请信,邀请信须注明被邀请人姓名和访问时间等(六个月内有效);(2)邀请人在国(境)外的居住证明或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3)邀请人在国(境)外的就学、就职证明;(4)直系亲属在国(境)外患重大疾病或亡故证明;(5)本人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证明。
市级部门党组(党委)或区县委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并签注明确意见,出具政审报告,报送市委组织部。
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委组织部代市委管理的干部申请因私出国(境),由市委组织部审批。市委常委会任免的干部和省管干部申请因私出国(境),由市委组织部复核后呈报市委领导审批,其中:市级部门和区县副职报请市委分管副书记审批;市级部门和区县正职报请市委分管副书记和书记审批;省管干部报请市委分管副书记和书记审核后,报省委组织部审批。
四、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根据组织审批意见办理出国(境)手续。同时将护照办理情况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五、市管干部因私出国(境)返回后,应在一周内将因私护照或往来港澳通行证,交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审批的组织、人事部门集中保管。
六、在护照有效期内,市管干部再次申请因私出国(境)的,应按照上述程序重新审批。
七、处科级领导干部申请因私出国(境),由各区县委、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八、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应对目前市管干部持有有效因私护照情况进行清理,造册登记后报市委组织部,由市委组织部限期将护照收回。各区县委、市级各部门亦应对处级以下(含处级)公务人员持有有效因私护照情况进行清理,造册登记,并限于9月30日前将护照全部收回,由有关组织、人事部门集中保管。
西安市因公出国(境)人员政审基本程序
一、市属区县、直属党(工)委系统因公出国(境)人员审批程序
(一)、出国(境)人员选派单位根据市政府下达的《出国、赴港澳任务批件》或《出国、赴港澳任务确认件[函]》(参加西安市以外团组的须附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下达的《出国、赴港澳任务批件》或通知书),按规定的出国(境)人员条件,进行初审。
(二)、1、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处级以下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当于正处级以下的工作人员以及审查批件有效期外的再次出国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由出国(境)人员选派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填写《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一式3份,派出单位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党组织印章。报主管单位党委(党组)审查后,由主管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党委(党组)印章后上报市委组织部。
2、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处级以上干部,以及相当于正处级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作人员以及审查批件有效期内的再次出国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必须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办理事前备案手续,即出国任务审批件下达后,由出国(境)人员所在单位填写《因公出国(境)人员备案表》一式四份,报主管单位党委(党组)审查后,由主管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签署意见,签名并加盖党委(党组)印章后上报市委组织部。
(三)、由出国(境)人员选派单位的主管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出具政审报告(包括政治倾向,刑事犯罪,是否有严重经济问题,并应明确表态是否同意出国[境]),报主管单位党委(党组)审查后,由主管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或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签署意见,并加盖党委(党组)印章后上报市委组织部。
(四)、按出国人员的管理权限和归口管理原则,报送市委组织部进行审批。
出国(境)人员选派单位上报市委组织部政审的材料包括:
1、市政府下达的《出国、赴港澳任务批件》或《出国、赴港澳任务确认件[函]》(参加西安市以外团组的须附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下达的《出国、赴港澳任务批件》或通知书);
2、《因公出国人员审查表》(一式三份)或《因公出国(境)人员备案表》(一式四份);
3、由出国(境)人员选派单位的主管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出具的政审报告;
4、出国人员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5、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处级以下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当于正处级以下的工作人员以及审查批件有效期外的再次出国人员政审,还需携带其人事档案材料一并审查。送审材料必须真实齐全,由组织人事部门传递,不能交由出国(境)人员本人办理。
(五)、市委组织部收到完整的送审材料后,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遇节假日顺延)办理完毕。凡经审查批准的,下达《因公出国、赴港澳人员审查批件》一式3份或加盖印章的《因公出国(境)人员备案表》(一式四份)。
二、跨地区、跨部门的因公出国(境)人员审批实行书面委托制度
1、没有因公出国人员审批权限的驻西安中央企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出国,须经其上级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向市委组织部办理委托手续,对未办委托手续的,不予受理。
2、跨地区、跨部门的借调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因公出国,须在借用单位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并有正式借用合同,征得借出单位书面同意后,方可由借用单位办理审查和报批手续。
3、社会招聘人员因公出国,须在聘用单位试用期满后正式工作一年以上,由聘用单位党组织征求原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以上党组织及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意见后,负责办理审查和报批手续。
4、自动离职、辞职和被辞退人员因公出国从严掌握。确因工作需要,须在聘用单位试用期满正式工作一年以上,其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在聘用单位的,由聘用单位负责办理审查和报批手续;人事档案在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的,由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审查和报批手续或提供材料由聘用单位办理审查和报批手续;人事关系、人事档案仍在原工作单位的,原工作单位要按照组织原则如实提供人事档案和原表现情况,对原单位有正当理由认为不适合出国的人员一般不予批准出国。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班级:
根据《学校工作人员手册》“班主任工作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部工作实际,经部党支部研究决定,本学期学生管理工作试行以下“四项制度”,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学生考勤情况周报表制度。学生考勤既包括正课时间的考勤,也包括早操、晚自习考勤。由各班学生干部负责对本班学生出勤情况进行记录,对学生出勤情况实行一周一报,每周报班主任老师签字确认。《学生考勤情况周报表》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老师留存,一份每四周报财经部一次。班主任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对学生违纪要及时批评教育。待学校制定统一的学生考勤管理规定及处理办法后,我部将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周报表》的记录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
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日志制度。班主任工作日志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班主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班主任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学校在处理有关特殊事件的重要证据。班主任工作日志要做好八个方面的记录: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②与学生谈话、与学
生家长联系和跟踪教育的情况;③召开班会的情况;④学生干部、入党积极份子选拔与培养情况。⑤深入学生宿舍的情况;⑥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⑦班主任例会部署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⑧学风建设、班风建设情况等内容。班主任工作日志的记录情况将作为班级量化管理和优秀班级评比的加分项目。每学期期末我部将对班主任工作日志进行评比,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建立班主任与学生的谈心制度。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化解矛盾,消除隐患。本学期是“三校整合”后的第一学期,各项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班主任老师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力争做到与本班30%以上的学生谈心一次。并将谈话内容、时间、目的、效果记入班主任工作日志。
四、建立与学生家长的通讯联系制度。班主任老师要掌握每名学生家长的通讯联系方式,建立《学生家长通讯录》,保证与学生家长的通讯畅通。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思想、学习等情况。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要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于不配合学生教育工作的家长,我部将报请学生处酌情处理。
二○一○年十月十一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合同管理工作,强化风险意识,防范经营风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当前我公司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OA流转与合同签订主体不符。2.合同大小写金额不符。
3.合同签订方与合同尾页盖章单位不符。或多字、或少字、或不符。
4.合同对方为个人,合同最后一页加盖公司公章。5.补充协议与原协议方不符。
6.OA合同审批表金额与合同文本金额不符。7.合同文本中甲乙方位置错误,甲乙方名称错误。8.合同文本中有空白处。9.存在倒签合同。
10.签约时存在代签字情况。如渠道员代签代理商合同,部分员工代替本单位领导签字等。
11.合同未及时归档。
二.规范合同管理相关工作安排
1.合同承办部门对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主要责任。合同承办人应当提高合同风险管理意识并负责自合同谈判至立卷归档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2.公司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合同管理工作,加强合同审核,督促本部门员工及时将合同归档,进一步防范和化解合同风险。
3.OA合同系统定稿后(生成PDF格式)1个月内必须将合同纸件送至办公室归档,如有特殊情况未能按期归档的请提前填写未归档合同情况说明。(见附件)
三、公司各部门不得以自己名义对外私自签订合同,也不得对外提供担保。一经发现,公司将作严肃处理。
四、在签订、履行合同和合同管理中失职、渎职或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公司利益的,视情节及造成后果的轻重,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并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将合同管理纳入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具体考核办法见公司绩效考核正式文件。
附件:未归档合同情况说明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维护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加强廉洁行政风险防控,促进土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根据土地出让管理法律法规等规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制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城市和镇的近期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住房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土地储备计划以及土地市场状况等,对行政区域内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作出科学安排,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于每年3月31日前将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中国土地市场网)和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门户网站、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媒体上公开。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据经批准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会同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建设、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出让计划和宗地出让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发布和组织实施。
二、加强土地出让公告管理
(一)全面规范公告发布内容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土地出让前及时、准确、完整地将土地出让公告录入广东(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并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当地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上公布(不同媒体发布的同一宗地出让信息内容必须一致)。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对土地出让公告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负责,对宗地出让主体、出让形式、出让年限、出让面积和规划条件、竞买保证金、土地现状条件、开发建设期限等公告要素进行严格把关。
1.出让主体。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应为市、县人民政府,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出让方具体实施。各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其他部门不得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2.出让方式。土地使用权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的实行网上交易。土地出让应当按宗地确定用途,每宗地签订一份土地出让合同。依据城乡规划用途可以划分为不同宗地的,应当先行分割成不同的宗地,再按宗地出让。对不同用途但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或分割宗地后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住宅用地禁止“捆绑”出让和超三年开发周期出让。
3.出让年限。各类用地出让年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即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其他用地50年。
4.出让面积和规划条件。住宅用地宗地出让面积不得超过下列标准:小城市和建制镇7公顷,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及大城市以上20公顷;住宅用地容积率必须大于1.0,规划条件其他内容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明确不得建设封闭小区;其他用地应当按具体用地标准和节约集约、符合规划的原则合理确定出让面积和规划条件。
5.竞买保证金。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出让最低价20%,不超过出让最低价的50%。竞买保证金应当明确缴交至指定账户,不得以项目投资额等形式代替。
6.土地现状条件。各地要严格执行“净地”出让规定,明确宗地交付标准,拟出让的土地必须是未设置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其他产权,安置补偿落实到位,没有法律经济纠纷,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明确,具备施工设备与人员进场的道路、施工所需的供水和供电等动工开发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7.开发建设期限。住宅用地必须自土地交付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自开工之日起三年内竣工。其他用地参照该期限执行。
(二)严格禁止违规设置竞买条件
土地出让公告中不得设置影响公平竞争的限制条件,不得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竞买须知或竞买现场加设任何具有倾向性、歧义性、排他性条件。在不排斥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可根据地区投资、产业、建设规划等要求设置竞买资格条件,但必须在出让公告有关“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里明确表述,不得作出“详见其他文件、其他网站”等一般性表述,并通过部门联动监管机制严格管理。
(三)及时纠正和整改疑似违规问题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出让公告的监测监管,对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的土地出让公告中内容不规范、非“净地”出让和违规设置竞买条件等疑似违规问题,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进行认真审查、及时处理;确属违反有关规定的,应当立即撤销公告,重新拟定出让方案,并及时将审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书面报送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三、严格土地出让履约管理
(一)建立规划条件变更报备制度
出让方和受让方要严格执行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不得擅自变更规划条件。对于符合城乡规划有关规定的情形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受让方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通过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按照规划编制和审批的程序进行修改,不得以抄告单等形式替代规定的变更程序。各地要及时将规划条件变更情况向上级国土资源、规划等主管部门报备。对于已划拨或出让土地改变土地用途为经营性用地的(按照“三旧”改造政策可以协议出让的用地除外),由市、县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后依法重新公开供应,并根据相关地价评估规程对原受让方给予相应补偿。要加强对“三旧”改造领域的监督管理,严防出现违法违规和违反廉洁规定的行为。
(二)依法处理违约违规行为
对通过行贿、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标或竞得土地,或在竞得土地后不及时签订成交确认书或出让合同,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开(竣)工,未按合同约定用途或开发利用条件建设,或在土地出让及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的,要按照土地出让公告、出让合同约定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四、规范土地出让价款管理
(一)健全土地出让定价机制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土地出让前采用公开方式委托土地估价中介机构进行地价评估,由土地估价师完成土地估价报告,并按要求由报告出具方履行电子备案程序,取得电子备案号。各地要将土地估价报告的估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统筹考虑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市场运行情况,集体决策确定土地出让底价。从土地出让收入或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各类资金,不得计入出让底价。土地成交价格不能低于底价,土地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地块所在地级别基准地价的70%。因改变土地使用条件、发生土地增值等情况需补缴、退缴地价款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按前述要求组织评估,不得在未经评估情况下,依据会议纪要和抄告单等形式或授意中介机构评估等方式确定补缴、退还金额。
(二)规范缴纳土地出让价款
土地出让双方必须在土地出让成交后的10个工作日内签订出让合同,土地出让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土地出让价款的总额、缴付时间和缴付方式,并落实以下有关要求:约定分期缴纳的,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缴纳的期限不超过一年;经当地土地出让协调决策机构集体认定,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付款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且应在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缴纳完毕。分期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的,受让方在支付第二期及以后各期出让价款时,应当按照支付第一期土地出让价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向出让方支付利息。受让方未按照土地出让合同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应当按日加收违约金;出让方催缴后仍不能支付土地出让价款且延期付款超过合同约定交款日期60日的,出让人有权解除合同,受让人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三)禁止违规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土地出让成交后,未按合同约定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和提供有效缴款凭证的,不予核发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不动产登记证明,不得按土地出让收入缴纳比例办理土地使用权分期分割登记手续。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各地均不得减免、缓缴或者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不得以土地换项目、以土地作补偿、先征后返、奖励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或进行虚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
(四)适时开展估价报告抽查评议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定期组织土地估价行业协会或专家对已备案的土地估价报告进行随机抽查和评议,并向社会公布抽查评议结果。出让方对估价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省级土地估价师协会或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进行技术审裁,也可以另行组织评估。
(五)严格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市县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市县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市县政府性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各地要严格按规定合理安排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支出,不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适当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要严格按规定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中计提有关资金,确保相关事业健康发展。未列入土地出让支出预算的各类项目(含土地征收项目),一律不得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安排支出。
五、有序推进土地出让信息公开
(一)多渠道公开土地出让信息
各地在公开土地出让计划和成交结果时,除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当地主流媒体公开发布外,要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相关网站以及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公开。要通过当地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公示土地出让合同情况,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土地用途、出让面积、供地方式、出让合同编号、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出让年限、项目开(竣)工时间等信息,接受公众查询和社会监督。推进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决算公开全覆盖。
(二)定期更新公布基准地价
各地对不同用途、不同级别土地的基准地价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在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基准地价更新周期视市场情况而定,但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基准地价的基本内容要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布。基准地价评估基准日超过6年未全面更新的,在日常土地估价工作中不得使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三)规范填报监管系统数据
各地要严格按照《广东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工作规则》的时限要求,通过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及时填报出让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出让合同及合同出让价款缴纳、实际开(竣)工等相关信息。
六、强化土地出让工作组织保障
(一)建立健全土地出让集体决策机制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展改革、经信、财政、规划、国土资源、住建、环保、商务、公共资源交易等部门参与的土地出让集体决策机制,并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成员单位,共同审议土地出让方案,协调解决土地出让和国有土地资产处置中的重大事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土地出让相关集体决策事项要及时纳入记录文件,做到有案可查、永久追溯。凡未经有关会议集体决策审议通过的地块,不得进行出让。
(二)建立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计划前,应当征询相关部门对产业用地需求、用地布局、土地供应和建设时序等相关要求,并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对可享受优惠政策的市场主体,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执行。有关部门提出控制指标、建设标准、容积率、建筑系数、建筑方式、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产业类型、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节能、环保等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的,要按照“谁提出、谁监管”的原则,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当在土地出让成交后要求土地竞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作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前提条件和关联部门的监管依据。提出关联条件部门要对承诺书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适时通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项目用地达不到约定要求的,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依法依约进行处置;对不符合享受政策的,要及时终止政策执行。
(三)建立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备案制度
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向有关单位或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打招呼、批条子等方式对具体地块出让提出要求;不得以抄告单、招商协议、投资协议等方式事先确定,量身定做地设置出让条件、土地使用条件,违规确定土地出让起拍(始)价、底价;不得干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过程和出让结果,违规批准调整土地用途或其他规划条件、土地使用条件,违规处理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及土地出让合同纠纷等。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以个人的名义非正常程序插手干预土地出让相关事项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业务部门要建立上级领导干部指示(包括批示、口头告知、电话信息告知等方式)登记备案制度,并及时报送给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各地应将领导干部干预土地出让工作的处理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体系,作为是否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土地出让环境安全管理
各地要结合潜在污染地块清单及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情况,根据已开展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其中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以出让,但是应当在土地出让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经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为被污染场地的,应当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并编制治理修复方案,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出让。经风险评估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被污染场地,未经治理修复或者治理修复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用于居民住宅、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场所等项目开发。
(五)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规范运作、诚信执业、公平竞争、信息公开、奖励惩戒、自律保障”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有关要求,将企业在土地出让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布,并通过信息化平台推送到省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依法限制严重失信企业参与土地市场交易有关活动。
各地可在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