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育应树立的几个观念
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创造的价值观。
创造教育的成功实施,首先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每位公民。那就是: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泉,是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类智慧中最绚丽的花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创造教育要使师生都能认识到创造是人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发展创造力就是维护人类的天职,就是珍惜人类进化的成果。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如果让富有创造潜能的人埋没,是教育的渎职,对教师而言,如果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漠不关心,就是最不称职的老师;对学校而言,如果没有形成弘扬创造精神的气氛和适宜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就是最失败的学校;对学生个体而言,如果对民族的创举、对他人的创造思想和行为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创造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创造动机,只来世界上享受他人的创造,自己不想为他人创造点什么,就是最没有责任感的人。
创新教育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将来做文明进化的推动者而不是“消费能手”和“文明享受”。创新教育要努力提升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努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生命活动纳入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
二、动态的知识观
知识既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那种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创新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破除静止的知识观,树立动态的知识观,也就是结构主义的知识观。创新教育要使学生能自觉认识变化、适应变化、1
促进变化;形成“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认知模式。这样的知识观和认知模式更有益于创造潜能的发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动态的呈现知识,要能认识到“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况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增向思维中的具体。”这样的知识观和知识教学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而不是羁绊。
三、积极的文化观
创新产品凝聚并反映着时代的文明和文化价值观。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文化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创造者或产品。历史告诉我们,积极的文化观念对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消极的文化观念则会严重窒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处于文化上升和繁荣的古希腊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国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大唐时期,就是创造力勃发的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相反,欧洲中世纪是宗教扼杀文化自由的时期,也就是创造力火花被熄灭的最黑暗的时期。文化观念作为文化的浓缩和凝聚是教育传递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教育对文化发挥着选择、传递和创新的重要功能。因此,创新教育要努力控制阻碍创造力发展的消极文化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消极的观念,如果低估了它们的不良影响,就很难形成全民族重视创造、进行创造的局面,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
比较典型的消极文化观念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与儒家中庸之道哲学有关,如“抢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先烂”,“树大招风”,“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这些观念引导人们随大流、别冒尖、处处小心处事,甚至反对和打击冒尖者,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必然阻碍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创新教育应鼓励和培养冒险精神,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要深刻认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同时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个性;要强化进取精神。
第二类消极观念是我国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形成保守意识和权威心理。“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火来水挡,水来土掩”等对待变化的消极态度,习惯墨守成规,按传统办事,把传统和经验奉为“至宝”等,这些恐惧变化,阻碍变化,喜欢一成不变的心理是创造的大敌。创造必然引起变化,变化是创造的结果,所以恐惧变化实则恐惧创造。创新教育必须使受教者喜欢变化,并通过创新促进变化视为已任,形成保守可耻、创新光荣的新观念。此外,由于来自一切“听从天子之命”,“顺则昌、逆则亡”的权威心理,导致许多人以服从为天职,把个性淹没在共性之中。我们知道,喜欢质疑、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它与缺乏个性,一味顺从的特征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创新教育要给予异见者应有的保护与地位。
第三类消极观念与道家提倡的“虚静无为,清心寡欲,与事无争”有关。它象一个无形樊笼,把人的创造性禁锢在其中。由此,我们看到的自然对人的单向作用,人受无声无息的自然支配,没有实践创造的自由。人的创造性被“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取代,所以道家文化中人实际是一种被动的自然的人,是崇尚无为、述而不作、无实践能力的人,是不求创新的人。因此,创新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坚信并努力做到人活一生要有所作为;要成为积极的探路者;要自觉锻炼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成为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行为主义者;要把“把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变成现实”。
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充分重视教育者的情感因素
从情感的智力对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影响上看,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就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而言,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相关。虽然创造都需要一定水平的智力,但特别高的智商不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然而现实中,智力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夸大。多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强调
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否认了我们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的过程,但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着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从创造动机的产生到创造过程的持续,再到创造结果的验证,各环节无不蕴含着创造者的人格魅力,蕴含着创造者的情感因素。“创造蕴含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蕴含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蕴含着为增进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蕴含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蕴含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创造过程决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动,没有火热的崇高情感动力,创造活动就无法展开。可以这样说,杰出的创造才能需要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来孕育。我们知道,情感是关于世界上所发生的对人具有意义的事物的信号系统。情感的信号和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意向和欲望。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教育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了物理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批量加工”的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三、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普遍能认识到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对课堂以及课外所沉浸的精神环境的教育功能远远认识不足。什么样的精神环境是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呢?研究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由此不难推出,凡能实现的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就是适宜创造力发展的表现的环境。然而现实的教育也往往有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动的观念和言行。由于有创造力的学生,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偏常规,通常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往往以顺从为条件,这就使一些顽皮的儿童受到压抑甚
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在非适宜“气候”和“土壤”中枯萎了。因此,创造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具有如下特征的环境是适宜的:
⑴ 对文化刺激的开放性。允许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文化刺激作用于受教育者;容纳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学。
⑵ 强化独创性与多样性。一个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和予以创造力很高地位的精神环境更可能带为高创造力,鼓励和奖励对创造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
⑶ 承认失败的价值。创新教育要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因此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说,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最重要的因素。
⑷ 保护学生“三心”。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的环境气氛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保护是必需的,因此也必然适宜创造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章瑞莲
第二篇: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新时期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 王*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实施为目前进行教学改革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目前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及个性受压抑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医治。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形成一次大的突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目前教育现状?笔者认为,要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关键是更新观念问题,只有把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堂。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
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在造成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在70年代占50—70%,80年代达80%,90年代更高,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其实质又是科技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人才”?是按照我们统一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任意摆布毫无生机的机器,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能够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生命体?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就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变成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自己”。教育家泰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科专家们,不要把学生变成‘你’”。如果变成‘你’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创新。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的。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片面强调高分、高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用这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的学生成为“人才”的很少,而成为“有用人才的”更是廖廖无几,更谈不上国际竞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不放在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口素质方向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翻开现代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展速度快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普遍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1979年印度的科技人员己达230万,比50年代增加了十培,而且还是世界上拥有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较多的国家之一。别国成功的经验提醒我们,本国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把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把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与时俱进,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二、开拓创新的教学观
确立了教育观,如何去实施,就离不开教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1、适应新课程,重视创新与开发。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课程与教学相分离,课程规定“教什么”,教学规定“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就是忠实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是圣经,教师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没有创新思维,教师越教越死板、机械,学生越学越厌烦、枯燥,这种现象正是俄国教育学家kg乌姆勃什科批评的那样:“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权威的论述者,学生是努力的听众”。假如学生没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压力,没有将来考学、就业利益的驱动,这样的课堂谁乐意进、乐意学呢?而新课程正是抛弃了“文本课程”而走向“体验课程”,抛弃了“封闭”走向“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抛弃“本本主义”,积极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把给定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课程”,用活教材、激活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教师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标。
2、改变教学过程,注重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提到教学,我们就想到教师教,学生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讲台是“神坛”,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以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突出教师权力至高无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复制教师知识的容器,教支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不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及创新的空间,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多少尖子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下变得没有梭角,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创新的闪光点。
我们应该清楚,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其实质是交往和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而学生却无所事事,甚至于蒙头睡觉,这就根本没有发生教学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注重教学过程,教给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走捷经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名词解释、历史评价、公式定理……只要求学生记下来,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想个性,其实质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高分低能现象就是这种教学现状导致的悲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由教会、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给学生“授之一渔”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智力,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将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结论,又有过程的学科认识结构,使学生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第三篇: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班主任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黄启权***
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兴隆小学
创新点、1、全面了解学生,这是班级工作的基础。
2、不以学习成绩高低论学生。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4、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5、不以成绩论学生
6、接近学生,树立表率意识。
7、班会勿伤学生自尊心。
内容提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烦琐而又细致的工作,由于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性格、爱好、特长也各有千秋,要把他们组织成一个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关键词: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表率意识
举止谈吐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班主任这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健康成长的问题。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烦琐而又细致的工作,由于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性格、爱好、特长也各有千秋,要把他们组织成一个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了把他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意识,扎实做好细致的工作,从而努力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一位班主任,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全面了解学生,这是班级工作的基础。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做知心
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不以学习成绩高低论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所以仅就单一的文化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十分片面而且有害的。班主任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不以成绩论学生”的教育观念。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歧视,这样有利于班主任客观地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师生关系的影响。如果你喜欢这个学生,处处关心他,尊重他,经常给予成功的启示,他就会为你的爱所感染,自然喜欢你,接受你的教育。这就是“爱心效应”班主任只有确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观念,班主任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世界上不存在立竿见影的教育,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教育。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做长期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具备这种观念,班主任工作遇到困难时就不会产生急躁情绪,就能正确对待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也不会因工作中暂时受挫而丧失信心。
五、不以成绩论学生
教育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上对人才的片面认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扭曲了“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之一的作用,也影响了班主任的学生观。许多班主任至今仍沿用这种简单地以分数论学生的评价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些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而有些学生长于抽象思维,有些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不行,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所以,仅用单一的文
化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十分片面而且有害的。班主任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不以成绩论学生”的教育观念。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歧视。这样有利于班主任客观地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班会勿伤学生自尊心
班会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上好班会课,对于培养良好的班风,建设一个奋发向上、具有集体荣誉感、团结友爱精神的班集体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有的班主任不够重视发挥班会的作用,使班会课流于形式;有的班主任在班会上简单的采取批评方式,指责一些学生的缺点错误,甚至把学生一周来的缺点记在“账本”里,在班会上一个一个的清算,不是批评这个,就是指责那个,使学生讨厌上班会课。这样的教育方式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导致学生对班会、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当然,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批评必须得当,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为前提。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保护他们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不误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才有潜在力量,才会取得成效。
五、接近学生,树立表率意识。班主任位于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因此,班主任的举止言行无不带有示范性和教育性。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特别喜欢模仿老师,其中包括老师的穿戴、发型等。因此,班主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谈吐。如在开学的第一次大扫除,任务分配好后,班主任绝不能衬托旁观,而应该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们一起擦玻璃、扫地……以自己无言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平时,班主任更要加强自身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如: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友好相处,对学生一视同仁等,这些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以师德形象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真正做学生的表率,起到育人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只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掌握正确、先进的意识,班主任的工作就一定会焕发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第四篇: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寿光圣城街道一中 刘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班主任在班级取得成绩的时候,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情绪低落工作懈怠。班主任要持之以恒的做好各项工作,除了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不以学习成绩高低论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放弃旨在选拔所谓“英才”的淘汰式教育观念,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但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平衡,有些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班主任有客观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因材施教,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教育事业,首要的是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爱事业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自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才能沟通感情,只有全面关心学生,和他们同欢乐、共忧愁,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诚挚的爱、无私的爱。当学生不听课,违反纪律的时候,班主任都是恨铁不成钢,象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他们之间有先进、中间和后进的不同层次,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班主任要特别注意那些表现特殊的学生。如何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呢?
1、要重视优秀生的教育。作为班主任,要全面分析优秀生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让他们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千万不要骄傲、自满。
2、正确对待后进生,培养学习兴趣。有的后进生在学校感到孤独,在家里缺少关爱,容易在思想上发生变化,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少年来往。作为班主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关心帮助他们,用精神的雨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班主任要有意识的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全国优秀教师孙伟刚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总之,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既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教会学生求知、做人、处世的直接参与者。因此班主任在努力创办群众满意的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有树立新的教育思维,启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教育。
第五篇:创新教育就要创新观念
创新教育就要创新观念
李植任
俗语说得好:观念决定于实践。我们昌江的教育之所以落后,说白了就是观念的落后。多年累计的这种教学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想真的把我们昌江的教育教学上一个台阶,不管是管教育的,还是管教学的,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进行“洗脑”、“富脑”。针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旧教育观念,我认为它应该是某些领导层的人采取强硬的措施就能办得到的,而是应该有目的地引导教师们观注现实,研究新情况,多学习,探索实践,便于更新旧观念,实行新的教育观念。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观念的转变呢?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就必须要明确教育的发展方向。另外我们还要能够走得出去,请得进来,县政府或县教育局要多让一些有事业心、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创新经验,组织讨论等(而不是什么领导来做这样的工作)。让大家都能够形成一个这样的共识,昌江的教育教学还不能上一个台阶吗!
转变哪些观念呢?把学习知识变成开发的智力。如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一节公开课后,基本素质可能很好,但是教学结构和方法不一定就很好,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我们常说教改、教改,可改了这么长的时间,经验也不少,也有所成就,但回过想想还是在实践中是老一套,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出去得太少了,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变化和精彩。我们分析一下就会清楚地知道:教育观念出了问题。该出去不能出去,而不该出去却常常出去。教育观念是一种很理性的东西,它来源于实践却又在实践中起能动的指导作用,它是人才、质量、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观的一个整体化结合,这些相互密切联系的观念才能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高层次的理论认识和指导思想。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教学,首先是领导层要明白,我们教师也要明白。
怎么样实施呢?我认为就是要给教师们营建一个新的舒适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在工作中是工作压力大、思想压力大、社会压力大等等,如果我们的教育领导层还不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情境的话,而是还要在某些方面再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强硬措施,不但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教师的热情也没有了,精力也没有了,又怎么能安心地搞教育教学!教师也是人,也需要活动,也需要舒适的生活,一点活动的空闲都没有了(这里指的是大多数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精力有限啊!年轻教师还没什么。所以创新环境的营建,创新条件的营建等等都是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有利的因素和广扩的能源,是我们昌江教育教学中不可缺乏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