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19-05-12 21: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第一篇: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转载

一、创新与TRIZ(萃智)理论的产生

TRIZ(萃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我们准备将TRIZ(萃智)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汽车构造课程创新性教学的实践,如果取得经验,可为同行在创新性教学中应用TRIZ(萃智)理论提供参考。

TRIZ(萃智)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三个问题:

1、发明创造不是“聪明人”的“特权”——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

2、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萃智”、“萃思”;

3、掌握规律有提高创造效率的可能。

二、TRIZ(萃智)理论的创新性原理及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TRIZ(萃智)理论的创新性原理

G.S.Ahshuller通过对上百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抽出了40个发明创造所遵循的原理,它们成为TRIZ(萃智)解决技术矛盾的关键。这些原理是分割、组合、嵌套、部分改变、动作预置、自助机能等。这40个原理本身较为抽象,作为解决具体技术和矛盾对立的指导方针,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解决对策。同时还抽象出了产生系统矛盾对立的典型技术特性39项,这些典型技术特性是速度、形状、强度、温度、可靠性、制造性等。并发现虽然技术系统和发明创造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典型的系统矛盾对立只有大约1250个左右,而且这些典型的系统对立均可用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中的方法来解决。

2.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TRIZ(萃智)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带动了TRIZ(萃智)的应用,目前TRIZ(萃智)在创新设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根据对TRIZ(萃智)理论的理解,将其应用到车辆工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中,为车辆工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一条途径。

(1)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较多,如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故障检测、汽车实验学等,其中一些课程的设计性、实践性较强,有必要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质上,各课程基础理论的灵活运用就是创

新,所以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即一个原理或一个方法举出不同的应用实例,甚至相反的例子,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些。例如,在介绍汽油泵的结构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工作介质的泵和各种泵的基本工作原理,同时引申出液压马达的结构与原理,让学生感受到工程中“反向作用”这种创新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讲述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万向传动装置(万向节)时,向学生阐述该技术系统的进化演化形式:“不等速——准等速——等速——可伸缩等速”,使学生感受到技术系统的进化是按着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改革教学内容的关键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关,并与实践相结合。车辆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堂灌输书本理论,比较抽象,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并对这些课程学习失去信心。加大教学的实践性,是学生在视觉、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如在进行发动机构造的教学,采用发动机实物,讲述它的运动过程及结构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发动机产品进行改进,特别是方案原理的改进,达到经济、功率、环保的统一。

(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制作并合理运用电子课件,特别是将CAI技术引入到车辆工程学科教学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成熟,CAI技术(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以其互动和直观的效果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车辆工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CAI,采用三维、动画的形象描述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引导他们对车辆类课程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汽车构造、汽车制造技术这些课程,多加视频观看,让学生直观看到这些装置的运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结构等理解。2)采用论文作业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授各课程基础理论的课后布置一个论文作业,要求他们对基础理论进行发散思维,指出他们想象中的应用,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3)进行创新思维技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每讲完一个基础理论,可以采用TRIZ(萃智)理论中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中的一个方法,让学生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进而得到创新的成果。

(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课程设计的改革。车辆工程学科中有许多课程有课程设计,如机械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等,这些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实践课程采用兴趣组合、团队合作、相互帮助和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对车辆工程学科的兴趣,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2)实验内容的改革。将实验课程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几类,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这些实验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寻找尽可能多的工厂实际问题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们去做。如发动机的拆装、变速器的拆装实际动手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使他们能实践中发现原来装备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4)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1)结合教学优势,成立汽车基础创新实验室、汽车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开放实验室,构建第二课堂,供学生在课余进行创新活动。2)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的竞赛活动,并组织本院的创新实验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实际创新能力。

三、TRIZ(萃智)理论在汽车构造创新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1.采用三维、动画的CAI课件

汽车构造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汽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为该课程涉及机械、电子、控制、液压传动等,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许多学生没有见到过,所以采用三维、动画的CAI课件有助于学生理解。

2.应用TRIZ(萃智)理论进行发明式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考 汽车构造主要讲授典型的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结构与基本原理,不容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汽车构造教学中采用发明式教学,将本课程分为几个关键点,对关键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鼓励,培养他们思考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3.强化实验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验证书本的知识,并对现有结构提出改进方案,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后教学中还将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如发动机变压缩比方法的方案设计、制动系统管路布置的方案设计实验等。通过这些强化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创新意识比较强,在课堂上活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篇:triz理论在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triz理论在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创新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特别对于工科学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论上的创新,都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高校对工科学生的教育大多以基础理论课程教育为主,创造性、实践性教育环节不够,也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拓展创新的观念不断弱化。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进行运用并创新的过程,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但目前很多高校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流于形式,学生在选题、实验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课http:///题内容往往是照搬其他人已有研究的成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因此,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创新性思维开发的理论有很多,TRIZ的英文全称是Theory of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的方法学,是我国科技部大力向全国科技界推广的创新方法论。本文主要探究了TRIZ理论在工科毕业论文中的应用,举例说明TRIZ理论在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实施到最后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http:///xingzhengguanli/高校工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研究了大量专利产品开发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并于1946年创立的创新思维方法,经过多年发展,TRIZ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TRIZ理论的应用不断从工程技术领域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物科学领域渗透,在指导人们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TRIZ理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矛盾与创新思维方法TRIZ理论认为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可基于创新原理,如九屏幕法、金鱼法、小人法等,并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三篇:TRIZ理论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TRIZ理论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江帆,王一军,刘晓初,游思坤,庾在海

广州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机电系,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TRIZ理论是创新能力的体系理论,本文将TRIZ理论应用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探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的要点,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能力,TRIZ理论,汽车电子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与TRIZ理论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人才培养机构关注重点。创新来源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探索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如头脑风暴法、6—3—5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等,但是,以上方法在实际表现中并没有预期想像的好。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一直将创新视为一门不可预知的艺术形式。迄今为止,人们在发明创新中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无正式方法可言的和不协调的,如头脑风暴法,不容质疑,使用这样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借用跨专业的知识、思维导向和集体的智慧,然而,该手段实质上是一种最好的试错法,它所提供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不能确保成功的方法,它所产生的效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团队成员个性和环境的影响。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有效的创新方法,即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1],这时,创新原理系统体系——TRIZ理论应运而生。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2],同时也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理论。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军事及科技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开展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当技术方面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1],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TRIZ是本文将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性教学的实践,为TRIZ理论在创新性教学中应用提供参考。TRIZ理论的创新性原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TRIZ理论的创新性原理

G.S.Ahshuller通过对上百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抽出了40个发明创造所遵循的原理,它们成为TRIZ解决技术矛盾的关键。这些原理是分割、组合、嵌套、部分改变、动作预置、自助机能等。这40个原理本身较为抽象,作为解决具体技术和矛盾对立的指导方针,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解决对策。同时还抽象出了产生系统矛盾对立的典型技术特性39项,这些典型技术特性是速度、形状、强度、温度、可靠性、制造性等。并发现虽然技术系统和发明创造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典型的系统矛盾对立只有大约1250个左右,而且这些典型的系统对立均可用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中的方法来解决。

2.2 TRIZ理论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TRIZ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带动了TRIZ的应用,目前TRIZ在创新设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根据对TRIZ理论的理解,将其应用到汽车服务工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中,为汽车服务工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一条途径。

(1)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较多,如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故障检测等,其中一些课程的设计性、实践性较强,有必要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质上,各课程基础理论的灵活运用就是创新,所以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即一个原理或一个方法举出不同的应用实例,甚至相反的例子,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些。例如,在介绍电动汽油泵的基本概念时,可简单地介绍各种结构形式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以及性能改善的要点。讲述电子巡航中应用的磁阻式转速传感器时,可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转速传感器的各种形式,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

改革教学内容的关键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关,并与实践相结合。汽车服务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堂灌输书本理论,比较抽象,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并对这些课程学习失去信心。加大教学的实践性,是学生在视觉、感性认识得到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如在进行发动机构造的教学,采用发动机实物,讲述它的运动过程及结构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发动机产品进行改进,特别是控制系统的改进,达到经济、功率、环保的统一。

(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

课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实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就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制作并合理运用电子课件,特别是将CAI技术引入到汽车服务工程学科教学中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成熟CAI技术(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以其互动和直观的效果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具有真实、准确、快捷和新意无穷的高超能力。将其运用到机械教学中。可以让师生双方都充分感受到教学成功的欢乐,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CAI,采用三维、动画的形象描述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引导他们对汽车服务工程类课程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这些课程,要加多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这些装置的运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结构等理解。

采用论文作业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授各课程基础理论的课后布置一个论文作业,要求他们对基础理论进行发散思维,指出他们想象中的应用,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

进行创新思维技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每讲完一个基础理论,可以采用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中的一个方法,让学生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进而得到创新的成果。

(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的改革。汽车服务工程学科中有许多课程有课程设计,如汽车构造、汽车维修工程、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保险理赔等,这个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实践课程采用兴趣组合、团队合作、相互帮助和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对汽车服务工程学科的兴趣,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实验内容的改革。我们将实验课程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几类,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这些实验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寻找尽可能多的工厂实际问题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们去做。如发动机的拆装、蓄电池的拆装、汽车美容等实际动手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使他们能在实践中发现原来装备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4)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构建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结合我们系的教学优势,我们成立汽车维护、汽车美容创新实验室、汽车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在课余进行创新活动。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的竞赛活动,并组织本院的汽车服务模式创新设计竞赛,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实际创新能力。TRIZ理论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创新教学实践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服务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努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采用三维、动画的CAI课件。汽车电子技术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汽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为该课程涉及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控制技术、液压传动等,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许多学生没有见到过,所以采用三维、动画的CAI课件有助于学生理解。

应用TRIZ理论进行进行发明式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汽车电子技术主要讲授电子技术对汽车的控制技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采用发明式教学,将本课程分为几个关键点,对关键点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鼓励,培养他们思考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积极强化实验教学,课程教学中穿插7个模块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验证书本的知识,并对现有控制方式进行改进,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后教学中还将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如发动机点火提前角控制方法的设计实验、车高传感器的重设计实验等。

通过强化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创新意识比较强,在课堂上非常活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束语

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我们民族和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积极改善教学,加大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对TRIZ理论的理解,应用到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为其他课程改革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俊华.改革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00~201

[2] 徐起贺,吴昌林.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机床与液压,2004.7:32~33

[3] 张志远,何川,张荀.TRIZ理论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1(1):100~104

[4] 王汝豹.CAI与机械制图创新教学.科学中国人,2005.3:60

[5] 张美麟,张有慎,张莉彦等.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2006文集,2006.12:158~160

[6] 侯圣智,牛占文.TRIZ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4.10:65~67

作者简介:江帆,1974.1,土家族,湖南慈利人,博士,广州大学信息与机电学院机电系,研究方向:流场模拟,机械CAE/CFD

联系电话:020-31877836

Email:jiangfan330@163.com

第四篇:材料工程导论 应用TRIZ理论分析一个材料工程中的创新实例

应用TRIZ理论分析一个材料工程中的创新实例。

玻璃批量生产时,首先对玻璃先进行加热,然后再对玻璃进行加工,最后加工完成后的玻璃仍处于通红状态,需要将其输送到指定位置直至冷却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玻璃还处于高温,呈现柔软的状态,在滚轴传输线的输送过程中会因为重力下垂而造成变形,导致玻璃表面凹凸不平,后续需要大量的打磨工作来进行修正。

那么如何进行改进了?

减小传输线上的滚轴直径,增加滚轴的数量,进而减少玻璃悬空的面积,提高玻璃的平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传输线成本大幅上升。

利用TRIZ理论进行分析:

矛盾组成移动物体的面积(5)和装置复杂性(36)

查找TRIZ矛盾矩阵表,可以采用分割(1)、倒置(13)、球型化(14)、采用部分的或过分的行动(16)

一个基于分割原理(1)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出来:

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将滚轴直径无限缩小,小到1/10 毫米、1/100 毫米、1/1000 毫米、1/10000 毫米……一直分割下去,会是什么呢?物质呈现分子、原子状态。解决方案是:用熔化的锡来代替滚轴。传输线是一个长长的、盛满熔化锡的槽子。由于锡的熔点低而沸点高,正适合通红的玻璃板的冷却温度区间,熔化锡在重力作用下,会呈现出一个绝对平面,可以很好地满足此工序的要求。

而基于这个解决方案,又出现了很多的专利,比如给锡通电可以与磁铁一起作用,来完成对玻璃的成型加工。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周红杰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教学上即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如,我们的课改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等。就课堂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把智能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利用每一种智能的优势来学习地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使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即把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尊重学生各自的认知风格,给予学生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安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地理内容。用加德纳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L童的优势,增强儿童的薄弱环节”。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组合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也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多数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为使地理教学情境化、人文化,必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寻找到这个策略提供了导向。地理新课程和多元智能课题的开发与实施,都是为了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的倾向,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鼓励学生投人生活实践、自我选择、进行个性化探究,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在地理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的人培养成李四光之类的奇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学生的智能,让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一)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利用多元智能进行地理教学,依据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个性差异和人格,即要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擅长演讲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模仿伟人的演讲风格;擅长数理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以数学计算和推理的形式开展学习;擅长身体动作的学生就侧重于让他演剧目和伴随身体语言来学习;擅长音乐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歌曲或背景音乐来学习;擅长视觉绘画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地理图像等来学习;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就侧重于通过小组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来学习;擅长自我认知的学生通过写日记、总结来学习,擅长自然观察的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来学习地理;等等。如,在学习初一地理“天气符号”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识别这些符号,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识记这些符号,而学生往往会觉得这节课单调、乏味,教学也就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代表不同天气的符号,然后再让他们绘出这些符号。这样做的结果要比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枯燥记忆好得多。这项活动表面看来与本节课的要求大相径庭,但学生表现得活跃、兴奋,并动脑构思,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了每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发展了视觉一空间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学生提出:阴天时的太阳符号应该画得愁眉苦脸才对。学生的这种凸显的火花、这种求异思维正是其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的萌芽。

(二)进行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设计

利用多元智能,教师可以尝试从下图所示的八个方面进行策划,进而对地理教学进行创新的多元化的设计。

(三)布置自主、多样的地理作业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生智力优势和弱势的差异,摈弃那种一味按教材和配套作业布置大量客观练习作业的观念,有选择地针对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每节课后作业可分层布置,并适当增加一两个需要自主发挥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智能特点,自主确定作业的类型和内容,作业的类型可以是多种方式,如,调查、观察、写演讲稿或读书笔记、编写故事。如,学过《变化的星空》一节后,作业可以是在夜晚观察星空;可以是绘制星空图;可以是编写有关星星的故事;可以是写一篇有关星空的小论文;还可以是上网查询有关宇宙的资料并制作手抄报等;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总之,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的自主性练习和作业能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表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提高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那个人都能从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人手来自主学习地理,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正如专家所言:“假如学牛不能用我们教他们的方式学习,我们必须用他们学习的方式去教他们。”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准确表达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说明地理现象和准确写出地理名词等方面经常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地理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1.加强教师语言的示范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既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又使用抑扬顿挫富有魅力的口头语言,这样做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一种美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特征可用“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多变”来叙述,又可用“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面喊的应,走路要一天”来生动描述。

2.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不能仍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但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如,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故事,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地理演说”等,日积月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既包括日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形式多样,如,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地理教师都在做,不过以前是自发而已,在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就应变成自觉的了。如,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中有篇阅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不但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视觉一空间智能的培养

视觉一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地理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地理心像以及转换地理心像的能力,对地理图像(如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把地理词语绘成图画,如,把断层、褶皱描绘成图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学习地理课文,等等。视觉一空间智能在地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地图》上大陆轮廓的观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牛顿通过对月球、行星等运动的观察,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理课上,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用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演示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们已成为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的重要辅助素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进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如,可要求学生多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地理过程,多用演示的方法说明地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等章节中,涉及的“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及“上”“下”“里”“外”“顺时针”“逆时针”等空间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借助必要的模型和演示,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从而加强对相关地理事物的理解。有些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就是缺乏空间智能的表现。

(三)地理教学中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培养

逻辑一数学智能在地理学科表现为利用数字计算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地理计算和数学理论在地理上的应用等。在地理教学中,任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不是简单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课中,擅长“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学生,对有关“国家的人口”的图表中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表现敏感,他们会对其进行逻辑推理,并能预测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理表面现象人手,揭示深层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对于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南方及北方气候不相同─—影响植物的生长一—影响农业及景观一—影响南、北地域文化。

(四)地理教学中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不仅包括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探索各种地理事物,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专家竺可桢等都是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学习者对地理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源泉。地理学科中的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观察地理现象、记录地理现象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地理现象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不断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人探究,发现深层的问题。如,在教学通过观察天空的云况推测天气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设问为什么形成不同的云状,进而对其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形成大气运动引起天气变化的认识并概括其中的规律。

(五)地理教学中身体一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一运动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包括粗略或精致的身体动作)来运作或表达地理运动的能力身体一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模仿教师,也可以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地理概念、景观、图形、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演示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为了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转”,教师以课堂作为地球,以自身作为月球,先演示自转再演示公转,然后把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合为一体,从而把“月球的同步自转”直观化,如此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模仿。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是为了深刻理解。

(六)地理教学中音乐智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音乐智能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旋律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内容,引人或创作出可以概括或应用这此知识的歌曲或吟唱,当然,这一点的难度比较大。三几是背景音乐的选择,可以选择种音乐用于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以创造出愉悦的心情或氛围。如,在学习《海洋》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个发生在海边的故事,或放一段关于大海的录音:浪花冲击海滩或海鸥鸣叫的声音等。三是记忆音乐的运用。东欧的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当衬托,学生会更有效地记忆信息、,4/4拍(像《长江之歌》)、《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等)的音乐是最有效的,当教师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识时,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学习。

(七)地理学科中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善于与人合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是就地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也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如就“是否应鼓励民工大量进人城市”的问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民工、市民、政府官员等,并进行辩论,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使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教师在辩论中的角色则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时机分别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或引导者

(八)地理教学中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地理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甚至了解认识到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地理相关的上作、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方法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动学生欣然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及时纠正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事实上,地理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这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八种智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才能做到在不同的课上,各有侧重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下载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TRIZ(萃智)理论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个性化教学在培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个性化教学在培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区特校 王春梅 (2014年4) 一、 “个性化教学在培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的背景: 我校招智障生已经有七年了,每年进校的学生残疾程度不一,......

    工程测量在勘查专业中的应用(五篇材料)

    工程测量在勘查专业中的应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的主要的相关专业课程有构造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弹性波动力学,信号处理与分析等,其次就是野外的地质实习。 首先,对于野外地质......

    音乐心理学理论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音乐心理学理论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内容摘要】音乐心理学指的是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包括对音乐的兴趣、审美和实践能力,它从多方面构建了学生......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化学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发挥他的优势,避免负迁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迁......

    “情·知教学” 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知教学” 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情?知教学”理论的着眼点就是情知交融,即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情?知教学”理论不仅关注了学生的......

    “ 音乐智能 ” 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音乐智能 ” 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音乐教师 / 华超英 摘自:《上海市西延安中学》 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

    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定稿)

    摘要:阐述传统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含义,并引用至现代教学中,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理论......

    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 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专业教学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