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法律障碍与对策
``
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法律障碍与对策
唐雪峰1盛军锋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510564中山大学,中国,51027
5内容摘要:创业投资是创新技术产业化的催化剂,资的发展。由于境内创业投资与外商创业投资面临的创业投资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后劲。我国的创业投资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但目前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法律法规障碍首当其冲,文章详细分析了境内创业投资机构面临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制约,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创业投资,法律障碍,建议我国创业投资的法律环境沿革与现状
我国的创业投资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公司),这是一家专营创业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1991年国务院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中指出:“有关部门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创办风险投资公司。”这标志着创业投资在我国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该法第21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我国的创业投资加以规定,该法第24条规定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1998年3月,民建中央在全国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影响,其内容包括应该制定《创业投资法》。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创业投资机制,发展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创业投资撤出机制,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加速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创业投资的市场行为。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紧接着,1999年11月16日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我国境内创业投资发展中法律、政策制约
我国发展创业投资的大政方针是十分明确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尚缺一部专门调整创业投资法律关系的《创业投资法》,创业投资缺乏一个公正、高效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现有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条文也制约着创业投
````
法律政策环境不尽相同,后者的法律环境更加特殊,外资法和2003年修订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还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仅限于对境内创业投资法律制约的分析。2.1企业法方面
① 关于企业组织形式。目前,我国的创业投资公司基本上都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并且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因为在发展创业投资的初期只能由政府出资加以推动,而其组织形式则由《公司法》所限制。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只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组织形式。从国外的经验看,创业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有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有限合伙企业等,其中有限合伙制是最佳组织形式。
由于创业投资是一种在培育未来创新企业中承担高风险、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行为,对其组织制度的选择有着严格要求和重要意义。在体制设定上最大限度地锁定风险,充分保证当事人在契约约定、监管与履约方面的有效性,是发展创业投资业的根本。作为最佳的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介于公司制和合伙制之间,主要特点是,在有一个以上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基础上,允许更多的合伙人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这种组织形式有以下优势:可以保证合伙组织结构简单、管理费用低、内部关系紧密、决策效率高;并且能以有限责任吸引他人入股,有利于扩大创业资本来源和规模;还能使企业获得税收上的好处,由于有限合伙组织在法律上不是以公司的形式实现,而是一种契约式的组织安排,因而不存在公司税,其税收是在合伙人的个人收入实现后上缴的收入所得税。这可以避免现行国内以公司制方式运作要缴纳公司经营所得税的问题。但是,我国缺乏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有限合伙制法律,使创业投资公司无法选择有效的组织形式。
我国制定的《公司法》,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没有规定有限合伙企业,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还是没有规定有限合伙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并且该法第39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一对一般合伙企业的重要规定,正成为发展有限合伙这一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法律制约因素。
可见,我国虽然有合伙企业法,遗憾的是其中并没有规定有限合伙企业这种形态,这对于创业投资企
业的主体选择有一定的障碍。据悉,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实际上创业投资企业采用合伙企业形式也有不足。合伙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其松散性,在法律上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表现为合伙人通过合伙协议的自我管理,几乎没有有关内部治理结构的强制性规定,在目前市场条件下这对于创业投资者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而还应当寻找其他组织形式。
② 关于公司设立注册资本。根据我国《公司法》和1994年《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全体出资者(股东)投入公司的实缴出资之和,是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出资以货币数额表示的资本总额,也是股东对公司享有股东权益和承担有限责任的依据。没有注册资本或注册资本不到最低限额,公司就不能取得法人资格,不能成为民事法律主体。股东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例如,在最低资本限额方面,公司法规定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股本规模为人民币1000万元,上市公司的最低股本规模为人民币5000万元。股本规模的要求较高,与创业投资业以小博大的特征不符,将会使相当一部分中小型的风险企业只好望股份有限公司兴叹;在技术出资方面,尽管公司法允许以技术出资,但是仍然设定了上限,公司法规定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国家关于高新技术占注册资本的特别规定也不得超过35%,技术出资上限比例过低,不利于调动技术专家和创业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创业投资的发展。
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的法律规定使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资本运作陷入两难境地。在国外,创业投资多采用授权资本制或承诺资本制,即在创业投资运做过程中,按照创业投资当事人的协议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业资本按照承诺,分期分批投入公司实际运做过程。授权资本制对基金管理人压力较小,因为在投资之前资金不在基金管理人手里,资本金的增值与其无关,从而,基金管理人可集中精力对项目的阶段性投资管理按专业化的方式运作。而我国《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要求企业在设立的时候一次缴纳足额出资资本,这种对出资的法定资本制对于传统企业很有必要,但不符合创业投资企业。法定资本制,不仅要求基金管理人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和管理,同时要求基金管理人在项目未定之前要承担已到位的资金的压力。这既加大了选择项目的难度,也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还会造成创业投资资金的大量沉淀,进而影响风险资本的周转速度,造成资金浪费,甚至增大了引发资金管理者道德风险的机会。2.2 金融法方面
发展创业投资,没有巨大的风险资金来源和通畅的风险资金筹集渠道是不行的。我国目前的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很明显,政府不应该成为创业投资的主体。为什么会出现投资主体单一呢?一方面是由于在发展创业投资中,政府观念定位错位,另一````
方面是相关的法律规定束缚了我国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如《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投资,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的《贷款通则》、《养老基金条例》也有类似规定。
《担保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担保保证人。而国外经验表明,政府担保可以少量资金带动大量民间资本投向创业投资。2.3 税法方面
① 关于企业所得税。国外政府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法规定,普遍采用税收信贷、延迟支付和加速折旧等措施,而我国由于税法制定主要基于传统企业,因而没有能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无形资产(技术)投入比重大,新陈代谢速度快,往往会出现资产自然寿命未到而由于技术进步不得不淘汰。根据1994年《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1996年《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另外,允许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30%以上的赢利企业把研究开发费用的15%在税前扣除。这项规定无疑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但对于大多数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微利或亏损在开始阶段是难免的。
② 关于增值税。我国的增值税法律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也没有体现鼓励作用。我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基本税率为17%、13%和零三档税率。其中,零税率适用于出口货物,17%税率适用于加工、修配等,适用13%的为粮食、食用植物油、暖气、冷气、热水、煤气、天然气、图书、报纸等,而没有对高新技术企业作出规定。高技术企业可能适用17%或13%。显然,这不完全符合高技术企业的特点,更谈不上鼓励,因为高技术企业附加值高,创业时投入的无形资产(技术)比重大,消耗的原材料少,核定税额时允许抵扣的进项税自然就少,形成高税负的现象,降低了创业投资的回报率。
③ 关于个人所得税。美国吸引创业投资资金的一个经验是完善了有限合伙制以避免投资者双重纳税,给富有家庭和个人长期投资以税收优惠。目前我国在创业投资上还存在双重征税现象,虽然国家给了高技术企业15%的税收优惠,但双重征税还是对投资者不利,制约了广大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2.4市场交易法方面
涉及创业投资市场交易方面的法律规定很多,但主要的是通过上市使创业投资资金得以退出。因为上市意味着企业创业阶段的结束和创业投资使命的完
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投资的成败。这方面,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也不利于创业投资资金的退出。
《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赢利”;“持有股票值达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五以上”;第173条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些规定对于那些刚步入扩张阶段或走向正常赢利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有一定难度,从而直接阻碍着投资于这些高新企业的创业资本以上市方式退出。公司法还规定发起人认购的股份自股份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而创业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哺育所投资的企业上市,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出售或转让所持股份,公司法的以上规定制约着创业资本的退出。
《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它公司合并时除外”。这项规定,使创业投资无法要求上市企业回购其持有的股份。《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或协议收购的方式”,这条规定是允许创业投资家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退出。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7条和第48条同时又规定,收购方在持有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5%时要做出公告,以后每增持股份2%时要作公告,且自该事实发生日起二日内不得购买该股票,当持股数达到30%时应当发出收购要约。这样必然会使收购目标的股票价格持续不断上涨,给收购方带来巨大的成本障碍,不利创业投资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从已经上市的该投资企业中退出风险资本。
《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对于创业投资机构来说,其对外投资额肯定会超过净资产的50%,而且也不限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法》第143条规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第148条规定,“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可以依法转让其持有的股份,也可以购买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发布的《股份试点企业国有股权管理的实施意见》、《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目前不能上市流通。这些规定极大地制约了创业投资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从已经上市的该投资企业中退出。在实际运做中,创业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场外协议转让股权的方式退出企业,这将使创业投资的回报率大打折扣,远不如将资金投向购买
````
一些实行股份制改造时的企业发行的社会公众股回报高。此外,《公司法》中还有许多规定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交易和退出。构建我国境内创业投资法律体系的若干建议
及时革除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法律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及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促使创业投资正常运行机制的形成。在这方面,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制定了若干鼓励创业投资的行政法规,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及其《有限合伙管理办法》、《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浙江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的若干意见》等,都对创业投资的组织形式及其运作规范作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的法律体系及制度,具体包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限合伙企业法》和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3.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投资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投资法》应成为是调整我国创业投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创业投资法律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创业投资公司及其受托银行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分类、设立、关联人、规模与职能、投资原则、资本结构、公司财务、税收、风险资本的退出及其方式等应作出具体规定。3.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限合伙企业法》
我国国内创业投资公司基本上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活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而国外的创业投资公司普遍采用有限合伙组织形式,我国法律中还未确定这一制度。有限合伙制适应了创业投资的内在需求,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创业投资实践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限合伙法》是我国有限合伙企业法律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应对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组织章程、设立条件、设立程序、财务会计、分立合并、解散清算、税收缴纳的具体规定;对有限合伙合同的做出具体规定,包括出资比例、分配关系、经营管理权限、利益转让及其他权利义务关系。
3.3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大多是基于传统企业制定的,不能适应创业投资这一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甚至有的已构成制约因素,因而要对原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以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
(1)修改《公司法》
为了适应发展创业投资的需要,有必要修改《公司法》。其内容包括:在公司的组织形式中增加合伙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合伙企业的发展排除障碍,创业投资公司设立的注册资本也应相应降低,允许创业投资的出资采用承诺资本制或授权资本制,对高新技术企业出资中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合作出资的比例不再作限制;在高新技术企业股份改造上市的规定中,上市条件也应作适当变更,其中关于连续三年盈
利的条款应适当放宽;在公司股本回购的规定中,增加规定创业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适时回购其股本。
(2)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 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原则,但事实上,银行、保险资金均有一部分进入股市,况且,混业经营是国际趋势,入世后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银行、保险、养老金在各自监管部门统一规定下,按照风险资产比例安排适当比例资金组建创业投资公司,即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基础资本与风险资产比例达到一定要求的金融机构,以其风险资产比例乘以其资本金算出可以用于创业投资的资金,因而这一资金数是动态的,资产质量好的金融机构可用于创业投资的资金量必然就多一些。可以按照这一原则来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养老基金条例》的相关条文。证券法的修改主要是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上市程序、股份回购等方面,相对来说并不复杂。
(3)修改税法
适当的税收减免是国外发展创业投资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改变企业所得税法。对于创业资本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投入知识成本大,研究开发费用多,收益不确定,因而应允许将其减免税开始年限从2年改为3年,允许企业在计提折旧时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允许企业把创业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本企业其他投资的所得;允许企业实行利润再投资税收减免,可规定为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款的40%。二是完善企业增值税法。由于创业资本投资的高技术企业设立时,投入的无形资产(技术、专利等)大,而原料消耗少,统一的增值税制显而易见不利其发展。改变的方案可以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将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也可以从所征的增值税中逐年退还一部分用于其研发费用。当然,最易于操作的办法是对经相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创业企业直接核定一个比较低的增值税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规定: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开发生产软件产品的企业,其软件产品可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三是个人所得税法方面,如果引入了有限合伙制度,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解决。为了鼓励其他组织形式中的风险企业家,也可以采取税后返还、直接降低税率等办法。对于家庭或个人直接投资于创业投资的资金,其收益所得应给予税收优惠。
(4)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创业投资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研究与开发,创业投资的高收益也多凭借其知识产权而取得。如果创业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势必影响创业投资的收益。在这方面,我国已制定了《著作权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
````
法》及《合同法》、《刑法》中的相关规定,但还不能
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求。应对软件、数据库、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跟踪研究,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的《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专门保护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法规。
最后,不但境内创业投资发展存在一系列法律障碍,对于外商创业投资,也存在着许多法律制约,并且,境内创业投资和外商创业投资所面临的法律法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的法律环境兼容性会影响创业投资整体发展和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景安.风险投资与法律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蒋铁柱 杨亚黎.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J].新华文摘,2001,(11).[3]群言.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与制度[N].金融时报,1999,11,23.[4]徐宪平.风险投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1,(2).[5]中国经济信息网,各国如何用税收政策激励创业投资。
[6]《公司法》 [7]《合伙法》
[8]《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2003.2.19发布
[9]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9]盛军锋.风险投资中双重委托代理风险的治理[J].投资研究,2002,(1).[10]盛军锋.风险投资:市场主导过程还是政府超强干预结果[J].北京工商大学学,2003,(1).[11]盛军锋.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1)
[12]Kaplan, S.N.and P.Stromberg, “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the Real Wor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Mimeo,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0.The Law Obstruct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of the Capital Venture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
Tang Xue-feng1Sheng Jun-feng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China, 510640Sun Yat-Sen University, P.R.China,510275
Abstract: The venture capital is a kind of important impulse to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how the VC developing determines how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ing in a great degree.After about 20 years evolution, the VC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However, a series of problem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t, especial the bad law cond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w and policy conditions of the inside VC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advices.Keywords:The venture capita, Law obstruction,Suggestion
作者简介:唐雪峰,男,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
联系电话:*** 电邮:txf999@126.com
通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东路366号鸿景园2908号,邮编:510630
盛军锋,男,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与创业投资。
````
第二篇: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绿色物流要求企业在物流的全过程中降
低能耗,提高效率和产品回收率,以及合理处理废、旧物等。目前,绿色物流在我国刚
刚兴起。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体制政策、基础设施、信息标准、人才培
养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发展障碍,本文阐述绿色物流的概念、分析绿色物流的运作模式
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
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物流的新的发展观。目前,我国物流领
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在绿色物流的理念、政策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绿色物流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发展与之联系越来越密切。物流活动的频繁以及物流管理 的变革,会增加燃油消耗、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浪费资源、引起城市交通堵 塞
等,因此,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的基础 上。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
下一代环境的维护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
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型发展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物流的特征
第一,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传统物流为“正向物流”。
第二,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绿色物流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求得坏境与经济发展共存。
第三,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
三、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比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成就方面,很明显的发现我国国内在发展绿
色物流方面有较多的不足;而且,我国国内现代物流的起步晚,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意识更是薄弱。
(一)观念陈旧,体制僵化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领导和政府传统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的发展和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由于对物流的发展缺乏科学、前瞻性的思考,因而不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另一方面,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观念几乎为零,对其中重要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更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二)政策不完善,缺乏权威性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另外,由于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做各的规划,各搞各的设计,各建各的物流基地或中心,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虽然中央政府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机关,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这些政策的实施,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这成了制约绿色物流发展和实施的瓶颈。
(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及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都比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另外,我国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的服务,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人才短缺,研究滞后
一方面,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的理念形成不久,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物流企业缺乏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在物流教育和研究方面也相当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物流教育缺乏规范有效的人才培育途径。
二、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
1、制定政策法规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完善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控制物流污染
发生源方面,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推广使用绿色交通运输工具等。在限制交通量方面,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2、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绿化物流渠道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严重阻碍物流绿色化的发展。要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进行绿色改造,就必须正视我国物流现状,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计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应将全球定位系统引入物流活动中,结合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信息,合理安排物流的车辆和路线,实现物流的快速、准确运行。
3、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作为新生的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产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企业应加强绿色物流的管理
1、大力推行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商决策,在采购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降低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和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
2、进行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它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
3、加强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在产品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既能经济地满足包装的功能要求,同时又不污染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回收和再利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标准化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4、推行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具体方式包括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等。
5、实行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重视环境保护,强调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因此,尽快的发展绿色物流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赢得空间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沿着这个途径推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结论: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本色,还意味着和谐的生态环境。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既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又可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可以说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
第三篇:提纲—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障碍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障碍与对策(提纲)
一、前 言.........................(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二)国内外研究情况.......................(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二、研究的相关基本理论....................(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概念..........................(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特征及优势.......................(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及模式分析................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分析.....................(一)各级政府部门步调不一致,后期推动乏力...................(二)农产品信息基础建设不完备,投入严重不足................(三)农产品信息资源整合效率低,利用程度不高................(四)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水平较低...................(五)农产品企业网站数量少,电子商务功能不健全...................(六)农产品信息人才匮乏,农产品信息活动效率不...................(七)农民信息素质较低,农产品信息资源利用不足............四、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一)强化政府职能,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制度保障................(二)企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的畅通............(三)加强涉农网站建设,鼓励涉农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协调发展................(六)开展机制创新,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培育良好市场环境................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第四篇:“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近年来计生协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各地经验不断涌现,在这一可喜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计生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作更深入和理性的思考。旨在从宏观上分析和探讨制约计生协会(包括企业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障碍,并依据对障碍的分析,提出促进我省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对策。在逻辑思路和结构层次上,首先指出了计生协会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健全和完善计生协会的重大现实意义。然后立足于现实,指出制约计生协会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四个主要障碍,即认识上的偏差、机制上的不完善、人才上的匮乏和资金上的困难。通过对这些障碍的深刻反思,最后提出了促进计生协会今后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对策,即要明确定位、加强功能和落实职能、建立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会费收缴制度。社会转型计划生育协会障碍发展对策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就其速度和深度而言都是空前的,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莫过于发生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领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政治领域,即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政府职能转变。深刻的社会转型同样对我国的计划生育体制提出了改革的命题:“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计划生育体制,那么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非政府组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①其必然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国内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就决定要发挥每个个体的能动性(这里包括赋予权益和责任),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一切;从国际来说,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的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②因此,计划生育协会的出现和发展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也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运行。为此,就必然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将原有的一些政府行为“非政府化”,政府不再包揽一切。因此包括计划生育协会在内的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便凸显出来了。就计划生育协会而言,它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服从和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补充。“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姜春云会长指出,机构改革后,行政机关精兵简政,一些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将分离出来,要靠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来承担。就计划生育协会和相关的服务工作来说,基层计生协会的负担更重了。”③计划生育协会不仅能有效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而且其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的特点还将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从本质而言,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是一个服务组织或者是大众福利组织。④它是在政府的引领下,为增进群众的共同利益,按照依法、自愿、自发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它能够在政府、社会、企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根据国家法律和协会内部的规约,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社区发展、扶贫开发、精神文明建设;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并制约和协调会员的个体行为,以实现计划生育、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双赢目的,乃至带动相关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协会组织长期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和协调集体行动的功能以及所形成的组织性关系网络的优势,是非正式网络以至政府行政机制所难以具备的。它通过与其它治理机制(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的合作,已成为社会综合治理结构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计划生育协会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随着计生事业发展,在稳定低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为计生协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要求也更高、任务更重。为此,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协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现实中,我们却发现计划生育协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一、计划生育协会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几年,我省计生协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在协助政府组织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保持低生育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发展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识方面当前对计生协会的看法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多余论”。认为“多此一举”,图“形式”而已。持这种看法的人多认为各级政府都已有健全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生组织网络正延伸到村(社区)和组,根本没有必要建立计生协会,再建计生协只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如果企业领导持这种看法,企业领导者就会对计生协会重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就企业计生协会建设来讲,他们认为计生协会的建立只为抓计划生育,而且在企业开展活动很可能会与企业争时间、争人员,干扰企业生产,还会把一些不利于企业的思想观念带给员工。其实,企业计生协会的建立实际上是分担了企业原有的一些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包袱,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参于市场竞争,这本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另一种是“应付论”。认为有之“不伤脾胃”,无之也“无关大局”,但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还得装门面。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大多数。虽然他们并没有对计生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持反对的态度,但这种看法同样是不利于计生协会的发展和完善。因为他们对计生协会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在行动上往往随大流,对计生协会支持的力度往往不够,或者纯粹是为应付考核而名存实亡。再一种是“危险论”。自97年起,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下发了“两办”文件,2000年中央又出台了8号文件,在上级的要求下,多数协会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在督促“两办”文件落实的措施力度上逐年增加,作用日趋明显。由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计生协会的发展将会影响计生行政部门的生存,影响计生事业的发展。虽然持这种看法的人只是少数,但往往会对计生协会工作的支持配合不够。上述这些认识偏差的产生是由于对计生协会性质、地位、任务的不甚了解,缺乏对协会宗旨的正确认识所致。
(二)机制方面在我国,将法律授权产生的除外,协会组织的生成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体制外生成。这种协会由会员自发、自愿、自下而上组建产生,是民主自治的组织。从我国其它行业协会的情况来看,以这种方式组建的协会大多发展良好,功能也比较完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有效地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及会员之间的关系,服务功能体现得比较彻底,活动能力也较强。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协会组织多以这种方式产生。另一种是体制内生成。即由政府机关转制或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上一级协会组建下一级协会。目前计生协会基本以这种方式生成。体制内生成的协会组织同自发组建的协会相比,无论在工作范围、服务意识、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还是自身建设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渡依赖政府,协会缺乏独立性,会员代表性差。体制内生成的协会组织,大多缺乏民主与自治,缺乏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意识,缺少独立性,不少协会的工作只是延伸了部分政府职能。就计生协会而言,目前也存在附属行政化倾向,从而减弱了计生协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的特色和功能。在指导思想方面,计生协会存在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没有将自己很好定位。没有看到协会工作其实是党和政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车之轮”“鸟之翼”的辅助功能,将其视为无关大局的配角的大有人在,认为协会工作搞得不好不影响大局,搞得好也出不了大成绩。因而以接受行政主管机关和上级计生协会给予的职能多,自我创新少。在工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为政府做些什么,为社会、企业和群众服务明显不足;在组织机构的产生方面,计生协会多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乡镇(街道)以上协会的工作人员多为原行政工作人员,从思维定式到工作方式都不免带有机关的痕迹,行政色彩比较浓,研究、采用群众工作方法不够,计生协会组织大多也成为计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或是行政职能的一个科室,缺少自主性。村(社区)级计生协会理事很少以自愿或选举的方式产生,会员也以党员、干部为主,事实上成为群众所说的“党员协会”“干部协会”,缺乏活力。另外已建立的计生协会大都属体制内生成,协会不是会员自发、自愿组建,从县市到企业到村(居),会员往往按自上而下给予的比率名额,由下级行政部门负责人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推荐人的意志往往决定了会员的确定,而推荐人受行政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考虑更多的是上级部门的利益而忽视群众利益。因而,被推荐的会员往往代表性差,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计生协会难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造成凝聚力不强,权威性不足,很难时刻维护会员的利益。尤其是当政府与企业、村(居)、会员,会员与政府、企业、村(居)的利益不一致时,计生协会很容易放弃自身利益而站在政府和企业或村(居)的立场上,导致计生协会凝聚力不足,影响计生协会发展。
2、民主管理意识差。计生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民间性、平等性是不可缺少的特性。民间性即非官方性,要求协会地位独立、管理自主、活动民主;平等性则要求协会内各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具体表现在对决策层人员以及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参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制定和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决策,参与对生育情况的了解和生育政策的落实;参与落实扶贫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但计生协会由于是体制内生成,其生成及运作方式即决定了它缺乏民间性与平等性,计生协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履行。
二、计划生育协会发展对策计生协会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生事物,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们应当寻求解决途径,使计生协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最终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关系协调、活动经常的计划生育协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服务。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层次,即政府的宏观调控;二是微观管理层次,即村(居)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管理层次;还有一个就是中观管理层次,即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的管理层次。计生协会是既依托于政府、社会和企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观管理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生协会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角色,而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扶贫开发、信息流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不可或缺的中观管理层次。它具有紧密联系群众的组织团体优势和工作方法优势,是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具有强大组织力,推动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团体,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新形势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具进,开拓创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顾大局、管本行,深化改革,提出新思路,研究制订新的意见和措施,从方方面面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另外,计生协会在体制、组织、职能、资金、活动等方面,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附属于计生行政机关,甚或是计生行政机关的一个行政职能科室,确立一个明确的定位,必要时还可以以《条例》的形式予以确定,给予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功能、加强职能落实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新世纪计生协会的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改革开放更加深化,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因而计生协会的工作范围也应随之拓展,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功能计生协会的功能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扶贫开发、社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是介于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联结纽带。政府可以分解职能把具体事务交给计生协会,以实现宏观管理职能。计生协会把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向政府反映,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增进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另外计生协会还要非常重视把经济建设中的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企业和会员,如企业之间、村(居)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人才信息、高新技术信息等等。
1、有序建立。计生协会建立要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建立,否则往往就是墙上协会、名册协会、挂牌协会。特别是作为当前工作重点的企业计生协会建设上,更要避免重蹈村(居)计生协会的覆辙,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原则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WTO规则相接轨,在创建的初始就站在高起点上,为今后企业计生协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2、逐步健全。典型引路、示范带头,同时允许后进存在。目前村级计生协会已普遍建立,并已打造出了一批先进协会,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协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论在组织方面、活动方面还是在发挥作用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政府要大力扶持计生协会采取措施进行有序整合、人员重组、职能定位,并制定行之有效监督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后进转化。
(四)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会费收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计生协会是公益性、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没有一定的经费渠道和经济支持,协会的工作和活动很难展开。国际上行业协会运行较好的,其经费往往主要来自会费,而有偿服务收入、经营收入、社会资助等只能作为辅助性经费。为加快与国际接轨,与时具进,促进计生协会工作,会费收缴工作已不容延缓。为此,浙江省计生协于2003年4月22日,制发了《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会费收缴管理办法》(试行),这是顺应计生协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举措。收取会费的目的:其一,增加计生协会活动经费。其二,增强会员意识。但目前会费收取工作困难重重,无论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会员意识角度都还不是很成熟。那么如何促成会费收取条件的成熟,是计生协会需思考的关键。“欲取之,必先予之”。在现有的条件下,制定会员优惠政策,提高会员地位是关键所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利益导向机制,给予会员企业以优先优惠政策,给予个人会员以看得见的实惠,并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既可以增强群众入会积极性,增强协会吸引力,又能给会费收取工作的顺利开展畅通渠道。但千万要注意“实而不惠”的现象,防止出台的优惠政策很多,落到实处的很少,群众还是得不到实惠。当然,计生协会的发展目前仍然还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计生协会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一定能不断地走向健全和完善。只要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计生协会的工作中,开拓创新、求实奉献,计生协会的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成绩,一定能够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
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
“>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2007-02-10 16:49:50
计划生育协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
摘要近年来计生协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各地经验不断涌现,在这一可喜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计生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作更深入和理性的思考。本文旨在从宏观上分析和探讨制约计生协会(包括企业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障碍,并依据对障碍的分析,提出促进我省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对策。在逻辑思路和结构层次上,本文首先指出了计生协会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立、健全和完善计生协会的重大现实意义。然后立足于现实,指出制约计生协会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四个主要障碍,即认识上的偏差、机制上的不完善、人才上的匮乏和资金上的困难。通过对这些障碍的深刻反思,最后提出了促进计生协会今后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的对策,即要明确定位、加强功能和落实职能、建立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会费收缴制度。
关键词社会转型计划生育协会障碍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就其速度和深度而言都是空前的,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莫过于发生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领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政治领域,即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政府职能转变。深刻的社会转型同样对我国的计划生育体制提出了改革的命题:“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计划生育体制,那么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非政府组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①其必然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国内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就决定要发挥每个个体的能动性(这里包括赋予权益和责任),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一切;从国际来说,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的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②因此,计划生育协会的出现和发展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也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
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运行。为此,就必然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将原有的一些政府行为“非政府化”,政府不再包揽一切。因此包括计划生育协会在内的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便凸显出来了。就计划生育协会而言,它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服从和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补充。“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姜春云会长指出,机构改革后,行政机关精兵简政,一些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将分离出来,要靠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来承担。就计划生育协会和相关的服务工作来说,基层计生协会的负担更重了。”③计划生育协会不仅能有效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而且其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的特点还将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从本质而言,计划生育协会组织是一个服务组织或者是大众福利组织。④它是在政府的引领下,为增进群众的共同利益,按照依法、自愿、自发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它能够在政府、社会、企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根据国家法律和协会内部的规约,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社区发展、扶贫开发、精神文明建设;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并制约和协调
会员的个体行为,以实现计划生育、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双赢目的,乃至带动相关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协会组织长期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和协调集体行动的功能以及所形成的组织性关系网络的优势,是非正式网络以至政府行政机制所难以具备的。它通过与其它治理机制(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的合作,已成为社会综合治理结构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协会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随着计生事业发展,在稳定低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为计生协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要求也更高、任务更重。为此,进一步发展、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协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放到现实中,我们却发现计划生育协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一、计划生育协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几年,我省计生协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在协助政府组织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保持低生育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发展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识方面
当前对计生协会的看法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多余论”。认为“多此一举”,图“形式”而已。持这种看法的人多认为各级政府都已有健全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生组织网络正延伸到村(社区)和组,根本没有必要建立计生协会,再建计生协只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如果企业领导持这种看法,企业领导者就会对计生协会重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就企业计生协会建设来讲,他们认为计生协会的建立只为抓计划生育,而且在企业开展活动很可能会与企业争时间、争人员,干扰企业生产,还会把一些不利于企业的思想观念带给员工。其实,企业计生协会的建立实际上是分担
了企业原有的一些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包袱,使其能够轻装上阵参于市场竞争,这本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另一种是“应付论”。认为有之“不伤脾胃”,无之也“无关大局”,但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还得装门面。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大多数。虽然他们并没有对计生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持反对的态度,但这种看法同样是不利于计生协会的发展和完善。因为他们对计生协会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在行动上往往随大流,对计生协会支持的力度往往不够,或者纯粹是为应付考核而名存实亡。再一种是“危险论”。自年起,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下发了“两办”文件,年中央又出台了号文件,在上级的要求下,多数协会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在督促“两办”文件落实的措施力度上逐年增加,作用日趋明显。由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计生协会的发展将会影响计生行政部门的生存,影响计生事业的发展。虽然持这种看法的人只是少
数,但往往会对计生协会工作的支持配合不够。上述这些认识偏差的产生是由于对计生协会性质、地位、任务的不甚了解,缺乏对协会宗旨的正确认识所致。
(二)机制方面
在我国,将法律授权产生的除外,协会组织的生成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体制外生成。这种协会由会员自发、自愿、自下而上组建产生,是民主自治的组织。从我国其它行业协会的情况来看,以这种方式组建的协会大多发展良好,功能也比较完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有效地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及会员之间的关系,服务功能体现得比较彻底,活动能力也较强。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协会组织多以这种方式产生。另一种是体制内生成。即由政府机关转制或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上一级协会组建下一级协会。目前计生协会基本以这种方式生成。体制内生成的协会组织同自发组建的协会相比,无论在工作范围、服务意识、服务功能、服务手段,还是
自身建设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过渡依赖政府,协会缺乏独立性,会员代表性差。
体制内生成的协会组织,大多缺乏民主与自治,缺乏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意识,缺少独立性,不少协会的工作只是延伸了部分政府职能。就计生协会而言,目前也存在附属行政化倾向,从而减弱了计生协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的特色和功能。在指导思想方面,计生协会存在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没有将自己很好定位。没有看到协会工作其实是党和政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车之轮”“鸟之翼”的辅助功能,将其视为无关大局的配角的大有人在,认为协会工作搞得不好不影响大局,搞得好也出不了大成绩。因而以接受行政主管机关和上级计生协会给予的职能多,自我创新少。在工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为政府做些什么,为社会、企业和群众服务明显不足;在组织机构的产生方面,计生协会
多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乡镇(街道)以上协会的工作人员多为原行政工作人员,从思维定式到工作方式都不免带有机关的痕迹,行政色彩比较浓,研究、采用群众工作方法不够,计生协会组织大多也成为计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或是行政职能的一个科室,缺少自主性。村(社区)级计生协会理事很少以自愿或选举的方式产生,会员也以党员、干部为主,事实上成为群众所说的”党员协会”“干部协会”,缺乏活力。
另外已建立的计生协会大都属体制内生成,协会不是会员自发、自愿组建,从县市到企业到村(居),会员往往按自上而下给予的比率名额,由下级行政部门负责人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推荐人的意志往往决定了会员的确定,而推荐人受行政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考虑更多的是上级部门的利益而忽视群众利益。因而,被推荐的会员往往代表性差,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计生协会难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造
成凝聚力不强,权威性不足,很难时刻维护会员的利益。尤其是当政府与企业、村(居)、会员,会员与政府、企业、村(居)的利益不一致时,计生协会很容易放弃自身利益而站在政府和企业或村(居)的立场上,导致计生协会凝聚力不足,影响计生协会发展。
⒉民主管理意识差。
计生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民间性、平等性是不可缺少的特性。民间性即非官方性,要求协会地位独立、管理自主、活动民主;平等性则要求协会内各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具体表现在对决策层人员以及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参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制定和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决策,参与对生育情况的了解和生育政策的落实;参与落实扶贫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但计生协会由于是体制内生成,其生成及运作方式即决定了它缺乏民间性与平等性,计生协的民主管理意识不
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履行。
⒊未形成大联合的趋势。
目前,计生协会仍然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格局。协会本应是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但目前还未跳出部门管理的框架。不管是乡镇(街道)协会、村(居)协会还是企业协会还只是划地为界,在自己的小圈圈内小打小闹,没有形成全局一盘棋的意识,没有像其它行业协会那样打破框框(包括地域的和思想上的),成立可以共同参加的联合计生协会,把会员归拢起来,给他们以娘家的感觉。这样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信息不流通。当然这需要上级协会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又牵涉到计生协会工作的人才问题了。
(三)人才方面
当今社会的发展,最终是靠人才能量的发挥去推动,计生协会的发展也一样,缺乏人才,同样难以发展。从发达
国家的行业协会来看,协会一般都参与立法,参与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协会的领导由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的专职工作人员主要面向社会招聘,总之,协会工作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知识性。而我国正在发展着的计生协会工作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还难以适应计生协会发展的要求。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县市级计生协会会长、专职副会长多为行政人员兼职,专职人员多为—人,有的甚至只有个兼职工作人员。而一个县市至少有万以上人口,要靠这一个甚至只有“半个”人员管好协会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乡镇计生协会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会长、副会长、专职副会长大多也为原行政工作人员兼职,秘书长多为计生办主任兼职,专职人员几乎不存在;村级计生协会组织理事多由原村两委干部分任,秘书长一般由村妇女主任兼任,也不存在专职人员。从素质上来说,一是计生协会干部都缺
乏相关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主张,特别是基层计生协会干部,习惯于行政方法和手段,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就是建立协会和整建协会都是一个模式。二是兼职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计生协会工作,有些甚至只是挂个名。三是基层协会中“五老”缺乏创新,缺乏活力。
不仅计生协会现有工作人员的构成状况难以适应计生协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计生协会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甚至难以留住现有人才,这将是计生协会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知道,理性选择是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判断,也就是说,人的行为选择总是经过成本——收益模式的比较之后作出的,人的行为指向总是以实现最大化效用为目标。在当前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的选择
行为越来越趋向理性。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的观念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深入人心,而且目前计生协会的处境甚至更为尴尬,既不是国家的行政组织,也没有完全实现作为非官方组织的独立性。因此,即使不谈计生协会所能够提供的经济“效用”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光看计生协会的用人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它所能提供的工作条件、工作氛围、政治待遇、社会认可度、工作人员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综合“效用”也很难与其他行业或行政单位相匹敌,所以它形不成对人才的吸引。由此造成的结果必然就是,不仅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甚至使现有人才流失(流失到其他行业或者把进入计生协会当成“三级”跳板进入更好编制的也不乏其人)。人才缺乏的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经费方面
在发达国家,协会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另外还有适当的
有偿服务收费。我国计生协会组织的经费主要靠本级财政支持,而政府财政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投入已尽最大限度了,更何况在认识里,大多把计生协会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等同起来,这势必造成对计生协会经费投入不足。计生协会工作条件如交通、工作用房、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开展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这往往增加计生协会对计生行政部门的依赖性,限制了独立性。另外,开展会员会费收缴也比较困难,一是会员优先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影响会员权利义务的统一;二是会员交纳会费意识不强;三是农村受到减负影响,把收缴会费误认为乱收费、增加负担,阻力较大。
除以上困扰协会发展的四个主要障碍之外,还有法制不健全,协会的性质、地位及职能缺乏法律定位,协会结构不合理,重视协会力度不够,以及协会自身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
二、计划生育协会发展对策
计生协会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
新生事物,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我们应当寻求解决途径,使计生协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最终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关系协调、活动经常的计划生育协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服务。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层次,即政府的宏观调控;二是微观管理层次,即村(居)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管理层次;还有一个就是中观管理层次,即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的管理层次。计生协会是既依托于政府、社会和企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观管理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生协会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角色,而是一个在计划生育、扶贫开发、信息流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不可或缺的中观管理层次。它具有紧密联系群众的组织团体优势和工作方法优
势,是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具有强大组织力,推动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团体,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新形势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具进,开拓创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顾大局、管本行,深化改革,提出新思路,研究制订新的意见和措施,从方方面面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另外,计生协会在体制、组织、职能、资金、活动等方面,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附属于计生行政机关,甚或是计生行政机关的一个行政职能科室,确立一个明确的定位,必要时还可以以《条例》的形式予以确定,给予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功能、加强职能落实
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目标,为新世纪计生协会的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改革开放更加深化,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因而计生协会的工作范围也应随之拓展,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⒈明确功能
计生协会的功能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扶贫开发、社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是介于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联结纽带。政府可以分解职能把具体事务交给计生协会,以实现宏观管理职能。计生协会把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向政府反映,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增进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另外计生协会还要非常重视把经济建设中的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企
业和会员,如企业之间、村(居)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人才信息、高新技术信息等等。
⒉落实职能
()带头。在新形势下,计生协会要求会员带头不仅是实行计划生育方面,而且在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脱贫致富等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也就对计生协会的整建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需从思想境界、政治觉悟、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科学技术和文化业务知识等方面把好会员入会关。
()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仍然不能摆脱少数人做多数人工作的局面。这就需要寻求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找到群众思想症结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切忌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而要根据群众需求、存在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扎实地宣传,使群众真正受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务。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体到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是突出的兴奋点。开展计生协会工作也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如果脱离了这个中心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计生抓计生,很难把计生工作做好,也很难把计生协会工作做好。计生协会要基于现实,创造条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强调群众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地位,我们是服务员,要通过优质服务,让群众自觉地来实行计划生育。
()监督。监督职能不仅适用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还应加强对领导层是否支持计生协会工作,计生协会内部工作人员、协会理事是否履行职责的监督,来促进计生协会事业的发展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交流。目前各地计生协会发展的状况并不平衡,有些地区尚处起步阶段,但先进地区已在工作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因此,形成计生协会
全局观念,并进行跨地域(行政地域、地理地域)、跨行业的交流,实现经验共享、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不同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可以使计生协会借鉴其他行业协会的经验和教训,促进计生协会顺利向前发展;通过不同地区计生协会之间的交流,可以使计生协会工作开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少些摸索的过程,少走一些弯路,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对那些计生协会工作开展走在前头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交流,达到群策群力地推进计生协会工作快速向前发展的新局面。
(三)建立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
⒈有序建立。计生协会建立要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建立,否则往往就是墙上协会、名册协会、挂牌协会。特别是作为当前工作重点的企业计生协会建设上,更要避免重蹈村(居)计生协会的覆辙,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原则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规则相接轨,在创建的初始就站在高起点上,为今后
企业计生协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⒉逐步健全。典型引路、示范带头,同时允许后进存在。目前村级计生协会已普遍建立,并已打造出了一批先进协会,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协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论在组织方面、活动方面还是在发挥作用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政府要大力扶持计生协会采取措施进行有序整合、人员重组、职能定位,并制定行之有效监督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后进转化。
(四)借鉴国际经验,实行会费收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计生协会是公益性、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没有一定的经费渠道和经济支持,协会的工作和活动很难展开。国际上行业协会运行较好的,其经费往往主要来自会费,而有偿服务收入、经营收入、社会资助等只能作为辅助性经费。为加快与国际接轨,与时具进,促进计生协会工作,会费收缴工作已不容延缓。为此,浙江省计生协于××××年×月×日,制
发了《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会费收缴管理办法》(试行),这是顺应计生协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举措。收取会费的目的:其一,增加计生协会活动经费。其二,增强会员意识。但目前会费收取工作困难重重,无论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会员意识角度都还不是很成熟。那么如何促成会费收取条件的成熟,是计生协会需思考的关键。“欲取之,必先予之”。在现有的条件下,制定会员优惠政策,提高会员地位是关键所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利益导向机制,给予会员企业以优先优惠政策,给予个人会员以看得见的实惠,并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既可以增强群众入会积极性,增强协会吸引力,又能给会费收取工作的顺利开展畅通渠道。但千万要注意“实而不惠”的现象,防止出台的优惠政策很多,落到实处的很少,群众还是得不到实惠。当然,计生协会的发展目前仍然还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正确领
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计生协会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一定能不断地走向健全和完善。只要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计生协会的工作中,开拓创新、求实奉献,计生协会的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成绩,一定能够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