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要推行创新教育
语文课要推行创新教育
[摘要]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创新。教育也必然要创新,创新教育要以各科教学为载体。语文创新教育,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创意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他们大脑里的创新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发展,为他们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 创新教育 课堂 潜能 开发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创新的范围也不只是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凡是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措施等都可叫做创新。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都在进行创新,都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中国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转型,需要千千万万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型教育来培养。
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反对应试教育开始,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一步一步坚实地走过来,每前进一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出现了不少,但现实状况依然是应试教育还普遍存在。用一些领导的话来说,不管哪种先进的教育方法都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凡是不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教育改革都不是成功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最简单、最直接、最显性的依据。照这一观点,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其实都在为应试教育服务,只不过说得好听点罢了。应试教育培养了不少“考试机器”,但培养不出多少创新型人才,所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创新教育的广泛施行将推动新一轮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个教师都应该投身到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去。
所谓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的实施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完成。每个学科都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每个学科都要讲究创新,都在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大学科,自然也就承担着实施创新教育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教育目标要通过语文创新教育来实现。语文创新教育就是把创新教育中的各种理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真正做到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潜能。
语文课推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把创新教育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了语文知识,发展了语言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一个语文教师,上课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在备课、讲课、处理问题或布置作业等方面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模式,这就是个人风格吧。语文教师要有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思想,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开拓精神,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从而担负起创新教育的责任。
其实,创新教育还是离不开常规教学的,依然是以书本为依据,一课一课地教学,只不过是在常规课的基础上作了改进,甚至是比较大的改进。有些老师上
课时间久了,对课文教学也就形成了一个套路,每篇课文都可以按照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五个方面进行讲授。教师的课上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教师成了讲座式的照本宣科,毫无创意,尽管学生觉得了无生趣,但老师可能还担心有问题没讲清楚,学生没有弄明白。在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下,尽管教师讲得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只是枯燥地听,被动地接受,他能学到多少东西?这样的课堂是很有问题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没有思考,没有发言、讨论,那还是现在的课堂吗?如果哪个教师还是这样上课,应该是历史的倒退了。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不能只是老师活动,必须要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活跃课堂,激起学生发言,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觉得没有压力,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有的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一是有些羞怯,总是怕说错了,与老师预想的答案不一致,遭到笑话;二是没有养成自由发言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在课堂积极发言中得到培养,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学生发言的频率是很高的,学生习惯于大胆发言后,说话的条理、发言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的。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大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阅读课用上了教学课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东西,那上面有五彩的画面,有神秘的背景,有完整的视频,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学习活动往往又是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的,所含的知识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教学活动层层推进,这样的课堂学生所尝到的东西要比只听老师讲课学生的东西多得多。用声音、图像、色彩、文字等,调动着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自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总要设置不少的问题来推进教学。教师要善于设问,但提出的问题不能漫无边际,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问,难易要适度,太难了学生无从思考,无从回答,太简单了学生不假思索。设在课堂上的问题,尽量不要答案唯一的,要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说法,能引起讨论或进行辩论,最好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情绪,又能把课堂引入激烈讨论的状态。课堂上不光是老师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每节课都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提问的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想问就问,也敢问,直到达到善问的程度,这样的课堂就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了。
以上几点是在探讨创新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是怎样做的,其实创新教育课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过是常规课的改进型,我们平时也有这样做的,接触理论后会觉得更符合先进理论的要求。不过也要看到,学生在学校还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人才,只能是创新的苗头,离创新人才更近了;真正的创新人才是要在承担了某种工作任务以后,能充分发自己的创新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有难度的任务,创造出社会效益。创新教育则是把学生大脑中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和发展,为他们进入社会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呼唤创新教育》 钱蓉蓉(网络文章)
《浅谈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网络文章)
第二篇: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育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专门列出条款,要求公民学习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公民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也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和发展,当然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关于双语教育政策规定
(一)双语教育是民汉兼通教育。双语教育坚持民汉教 学并重、民汉兼通培养,一直把母语教学作为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1是理科用汉语授课,文科用母语授课。模式2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这两种模式都是双语教育,采取哪种模式,按照群众的意愿、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由各地自行确定。
在中小学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民族语文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到高中都开设,此外双语教育中还有一些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仍是用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这些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课时都是要求开齐开足的。此外,自治区在民考汉学生中开展开设母语文课程试点。要求适当保留民语授课普通班,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加大对母语文和使用母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发和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母语教学,保证母语教学质量。在学前双语教育阶段,语言领域学习中就有少数民族母语的学习。
(二)从“娃娃抓起”是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大量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口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在学前阶段,给他们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按照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学好母语和汉语,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三、双语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双语教育是民族振兴之路。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新疆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民语教学资源翻译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毕业生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影响着他们直接获取更多信息。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实施双语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必须是双语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懂自己的语言而拒绝其他语言只能使自己变成 “井底之蛙”,要想爬出深井就必须学习其他语言文字从而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等到发现孩子在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汉语等语言方面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那时才来实施双语教育,那我们就过于滞后了。
双语教育丰富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双语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强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拓展了信息渠道,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直接、快捷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只懂少数民族语言获取信息是有限的,而懂得第二语言、特别是品种多、使用人数多的第二语言,则会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竞争能力,这样,也更有利于个人就业、创业,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
(二)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据统计,2011年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目前我区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近5000人。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育。例如,新加坡也是一个双语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80%以上的华人,国家规定4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也是华人的官方语言。
日本一直是一个双语国家,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以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使日本发达起来,成为经济强国。有一篇《日本酝酿“英语革命”》的文章建议“国会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英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 “第二官方语言”,不是作为第二外语。如果日本真正实现把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日本的双语化程度将更进一步提高。印度也是一个双语或多语国家,而且双语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印度国家官方语言是“印地语”,除此之外,还有十几种邦属官方语言,语言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英语成为全国共同语与各邦语言之间的纽带。说明在印度国内部英语化水平是多么的高。正因为如此,其IT技术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在加拿大、卢森堡、马来西亚、科威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双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双语教育是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我国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主要是由国家通用语言完成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也主要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来进行的,它的这种社会功能是国内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
双语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的沟通,有利于创造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框框内,必将自我限制,只有当它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进养分之后,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双语教育正是文化交汇的特殊桥梁,无论哪个民族如果忽视了这座桥梁,那么它的文化也会进入狭小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实践证明,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包括广大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衷心拥护,群众送孩子进双语班的热情很高。在尚未具备条件开双语班和双语幼儿园的地方,群众也要求尽快创造条件办双语班、建双语幼儿园。
2006年首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近4万名少数民族儿童参加大赛。2009年第二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100多万名各民族儿童参加。2009年首届大学生双语能力大赛,参赛选手达到4万名,共收到网络投票百万余张。规模空前,深受各界关注。获奖选手无论是母语水平还是汉语水平都很高,展示了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双语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2011年自治区启动首次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了小学四、六年级双语班和普通班的汉语学科质量监测,七个地州50个县市4万名学生参加测试。从此次监测结果分析来看,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的汉语成绩好于民语授课普通班,双语教育模式2好于模式1。据统计,双语班学生升入内初班、内高班和普通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也不断提高。
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双语教育不仅贯彻落实了法律规定,更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必由之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可以肯定为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人心所向,群众的期盼,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三篇: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育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是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专门列出条款,要求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公民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也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和发展,当然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关于双语教育政策规定
(一)双语教育是民汉兼通教育。双语教育坚持民汉教学并重、民汉兼通培养,一直把母语教学作为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一是理科用汉语授课,文科用母语授课;模式二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这两种模式都是双语教育,采取哪种模式,按照群众的意愿、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由各地自行确定。
在中小学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民族语文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到高中都开设,此外双语教育中还有一些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仍是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这些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课时都是要求开齐开足的。此外,自治区在民考汉学生中开展开设母语文课程试点,要求适当保留民语言授课普通班,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加大对母语文和使用母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发和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母语教学,保证母语教学质量。在学前双语教育阶段,语言领域学习中就有少数民族母语的学习。
(二)从“娃娃抓起”实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大量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口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在学前阶段,给他们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三、双语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双语教育是民族振兴之路。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新疆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民语教学资源翻译之后,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毕业生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影响着他们直接获取更多信息。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实施双语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谋求“高薪”职业,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必须是双语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懂得自己的语言而拒绝其他语言只能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要想爬出深井就必须学习其他语言文字从而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等到发现孩子在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汉语等语言方面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那时才来实施双语,那我们就过于滞后了。
双语教育丰富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双语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强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拓展了信息渠道,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直接、快捷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制动少数民族语言获取信息是有限的,而第二语言、特别是品种多、使用人数多的第二语言,则会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竞争能力。这样,也更有利于个人就业、创业。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
(二)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世界上有很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育。例如,新加坡是一个双语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80%以上的华人,国家规定4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也是华人的官方语言。
第四篇:新疆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新疆为什么要推行“双语教育”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今天,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充分尊重新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取得了许多成就,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党和政府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普遍支持与认可。
毋庸讳言,汉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党和政府在保护新疆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前提下,提倡学习汉语,是利国利民之策。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在新疆这一多民族、多语言并存的地区,各少数民族只有掌握了汉语这一通用的语言交流工具,才能无障碍的与外界交流。打个比方,就像黄金是商品交换过程中最好的“一般等价物”一样,汉语是新疆各民族之间信息交流过程中最好的“一般等价语”。商品交换是有形的,若没有黄金这种等价物,物质的交换、商品的流通,不知道该有多么困难。信息交流是无形的,同样的道理,若没有“一般等价语”的存在,语言的沟通、信息的交流,在新疆这一多民族、多语言并存的地区,其难度之高,无法想象。人天生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汉语在新疆之所以成为最好的“一般等价语”,是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双语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全民教育”。长期以来,敌对势力将“双语教育”污蔑为消灭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实在难以自圆其说。众所周知,教育,需要花钱,作为国家向少数民族提供的公共资源,也没有必要将其推广为“全民教育”,因为,教育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在新疆这一多民族聚居区,选拔出来的少数民族党政人才,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试想,若不通晓汉语,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人才,还能否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上,能否准确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各种意愿?对下,还能否正确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问号。同样的道理,在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汉语掌握的越熟练,其技术掌握的也就越好,其发挥的作用空间也就越大,因为其不仅能为本民族服务,也能为其他民族的民众服务。这一道理,不言自明。
教育,是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尊重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非母语”的学习上,非短期既能凑效。放慢脚步,会影响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但急功近利,难免也会“好心办坏事”。当前,我们必须看到,新疆的“双语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探索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但需要明确的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双语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让他们引领各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共同繁荣进步的光明大道。
第五篇:推行低成本创新
推行低成本创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有3570多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及实现的利税分别为60%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及贡献了出口额的60%,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逐渐消失.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技术有两个重要职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需求,创造市场。但是在我国除了高科技中小企业之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实力去搞技术创新,更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至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机制。
(二)无长远战略规划,盲目选择产业方向
中小企业在产业选择上普遍存在盲目性.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考虑经济规模的因素。盲目跟风,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同大企业有严重的同构性。在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如此严重的“同构性”.形成了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小。技术落后,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抗风险的能力差、管理落后等特点,因而无法取得比较优势。经营日益陷入困境。“同构性”的困境又会使中小企业面临诸如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收益率低甚至亏损、资金积累能力减弱等问题。
(三)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中原有集体企业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备.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私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也存在·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大多数私有企业起源于家庭企业。其产权制度除了缺乏流动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其产权是不清晰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从法律上讲,其产权属于整个家族,而没有明确归属于某个人。企业发展情况好时相安无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权利的较量,利益的纷争,致使家庭成员不和,从而导致企业衰微.甚至倒闭。
(四)管理水乎低下,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家长式管理.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财务管理混乱,忽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手段等基础条件,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代替经济行为规范制度。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使企业内部失去竞争机制,人才极度匮乏。
四、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具有别的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对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中小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要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变化。.,(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新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创新市场:二是要以“合作”为突破口,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向外界获取新技术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出资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等.使得企业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四)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专而精”的筻略
“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市场的先入者。中小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逐步由“小而全”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企业发展,使自己的业务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中小企业要创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国家扶植中小企业的成长工程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主要包括九项内容: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中小企
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国家将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其自身运行规律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化。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种差异不但不会因为要素的加速流动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反而会迅速扩大。同样,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市场行为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使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一些稀缺的资源要素如矿产、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流动。以谋求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发达地区取得更多的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则因缺乏良好的吸引资源要素流入的发展环境,同时又伴随着资源流失,逐渐丧失地区企业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欠发达地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域而言的。立足新型工业化的自有属性。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基本特征是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弱势。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低、总量小、比重低,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转换的过程;集群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双重滞后。而推进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要有人才、产业的集聚,还要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有限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抵消由于市场化进程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而导致的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的不良后果等。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谋求竞争力的提升不能走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人力、资源和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也就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在竞争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要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技术应该是独特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很难的。中小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即那些是自己专有的、关键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创造。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4.2.1 模仿创新战略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
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4.2.2 联合创新战略
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创新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I)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4.2.3 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梗桔,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与大企业的协作条件。作为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在决定价格、交货期、质量、支付条件等协作条件时,一方面需要承包企业注意谈判策略的采用,以一种对等的关系来确定协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求承包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争取主动.(2)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在协作生产期间,必须注意技术积累,不断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树立信誉,逐渐摆脱大企业的控制而独立地面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应采取特色战略,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具有工艺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产品,逐步使自己扩大规模,争取主动。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还应得到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