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它所蕴含的生机和发展趋势势必引发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不仅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 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 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祖国的呼唤, 作为高等学校, 理所当然地要探寻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 迎接新世纪挑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谁掌握了知识, 谁就掌握了最有价值的资本。而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 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 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 可谓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 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的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 就能更加理性的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通过开办自己企业来成就自己事业,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2.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2004年底2006年, 高校招生急速增长, 全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6年的430万,但由于毕业供给超过社会需求,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失业”已经不 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等教育大众化, 最大的困难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如果大家都等待国家, 企业给予的就业机会, 那么未就业的人员就等于是智力资源, 同时, 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 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 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 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一方面有业不就, 一方面无业可就, 存在着“宁要都市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因此, 作为高校, 一定要适应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 把就业指导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 不仅可以自己就业, 还可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大学生择业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高校送出毕业生, 在社会上就业如何, 创业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而对这种严峻挑战,作为高校, 需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 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内,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就业观, 艰苦奋斗, 有胆有识, 有眼光, 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以此,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增强创业意识。
4.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 使他们在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具有远见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积累和扎实的技能, 业务基础等创业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 对他们创业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毅力得到培养, 使他们对就业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要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样, 可以使大学生具备生存能力, 真正成为服务提高综合国力 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个体和群体, 在毕业后走向社会能担负起创业的重任,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1.理解创业涵义, 创业是指创造新的职业, 创办新的企业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所学的知识, 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 技术入股, 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由被动求职到主动创业, 把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
2.增强创业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 大学生毕业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业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模糊意识,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与农民工进城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差不多, 有自己追求生活的稳定和舒适。不愿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 有的非常羡慕创业者, 自己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转变就业观念, 尤其是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时, 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打破安于现状的就业观念, 树立开拓进取, 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3.创业知识教育
进入大学后, 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基本理论,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创意知识比较薄弱, 实践表明: 创业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初期的学生创业者, 不可能坐在宽敞的办公室, 高薪聘用众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他们不得不在长期时间充当管理人和“ 技术人”的双重角色,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人才引进市场开拓, 管理、法律咨询, 资产评估等等都是必须通过自己一个又一个门槛。因此, 必须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了解和增加创业大学生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增加创业风险, 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等知识, 以及经营管理, 市场营销策划, 公共关系, 保险等。做好知识经济创业的储备, 同时, 要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创业案例, 汲取创业者成功经验, 寻找其成功的共同点, 避免日后走弯路。
4.创业能力培养
成功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经营能力, 决策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 创业能力培养, 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智力因素方面, 通过创业教育, 让学生拥有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培养学生善于抓住机遇能力,勇于抗挫能力,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艰苦创业能力, 这些能力不是天生, 必须通过科学的途
径才能培养出来, 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创业实践教育
创业实践教育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践, 也包括创业经营性的实习实践, 在实习地方, 让学生参与专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从原材料的购进到成品出售, 以及核算、预算、经营管理等, 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专业生产的同时, 领略到市场经营的风险, 学会预测市场变化,掌握市场信息, 为今后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及途径
1.创业课程设置
①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校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完整体系, 门类众多, 领域广泛。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内容, 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 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 另一方面又节约了教育时间, 优化教育内容,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育中, 渗透创业教育, 注意关 键在“渗透”, 不能本末倒置, 必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堂内容, 主要侧重创业社会知识, 专业技能知识, 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
②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首先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开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其次, 将原来在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课贯穿为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课, 以必修或限制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 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 再次, 加大选修课程比例, 推行辅修制, 增强课程的选择与弹性, 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
2.掌握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①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学校广播、校报、橱窗等宣传工具, 进行创业宣传, 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 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 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 成为激励学生创业的楷模, 而且可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③成立创业者协会, 未来创业者协会要组织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刊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活动来宣染创业氛围。
3.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养成学生的创业个性心理特征。但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培养自己人才缺乏严谨的科研训练, 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强。因此,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尤为重 要。如成立模拟公司,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 模拟签约, 模拟交易, 模拟结算等训练, 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 设计方面, 给企业取名, 确定市场与市场定位,判断集目标, 制定营销策略, 讨论预算广告策划, 通过这些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实践, 可以培养更多的创业综合性人才,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4.广泛宣传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各级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不同的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如驻马店市政府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有创业需求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息, 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对毕业生创办中小企业等自主创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 设立“高等毕业生创业资金”, 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对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 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明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二篇: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加强自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挑战。自主创业能力需要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创业能力既不是一个人先天的潜能,也不具有遗传的特征,是创业者在创办事业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具有进取性的、科学利用各种条件的、善于捕捉机会的、全面把握国家政策和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综合协调分析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自主创业
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已突破200万大关,达212万人,2005年又突破300万大关,达到338万,2006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3万人。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早在2004年就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大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2001~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是34万,2002年是37万,2003年是52万,2004年是69万,2005年达到了79万。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创业是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要完成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实际上,自主创业需要哪些能力,应该由具体的创业性质、目标、内容、方式、环境以及创业者的个性特点综合决定。对自主创业能力的构成认识,有综合能力说、认知能力说、心理品质说、整合能力说、基本能力说、综合素质说等观点,其中综合能力说更能够突出能力的实际应用方面。
综合能力说认为,自主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就是基本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这是从事一切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对象;社会能力是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这些往往是我们在校大学生所欠缺或者需要加强培养的。
三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1)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
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2)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3)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去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全国6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万到2万元的经费资助,这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校级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们大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
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 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我们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4)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在参加竞赛活动时,可能会受精神和肉体的考验,经受一些痛苦。象我们土建学院有关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对我们土建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大学生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第三篇: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李 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健康心理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人的生命质量;重视心理健康,就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15%-20%的人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至于偶然出现的或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许多大学生身上,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干扰着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表现自己,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勇敢地面对挫折,主动调整对挫折的看法和态度,减少挫折感受,使自己尽快从恶劣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为了维护心理健康,大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健康心理调适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自己的“免疫”能力。因为在生活环境中,那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常常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思想方法上存在缺陷,它成为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人生持正确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第二:客观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对自己采取辩证的评价,防止极端主义评价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核心。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态度就越平衡,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过低或过高评价自己,常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调整自我认知方式。一个人对事物错误的认知方式,即不合理的信念将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理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变不合理信念为合理信念。
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一时的失败或障碍、阻力,致使个人目的不能顺利实现,个人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时产生的内心反应。挫折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作为一种精神压力,既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它。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人际关系的受挫,爱情的失意等,都可能带来挫折感。面对挫折,就必须坦然地接受它,勇敢地面对它,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第一: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既然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就要有勇气面对它,保持热情乐观的心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面对现实,不逃避现实。以为我现在虽然生活不快乐,但将来大学毕业,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者完成了某个任务取得了某种成功后,自己就会快乐起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快乐是一种习惯,如果你不从当下或眼前去了解和实践,那么,你将来仍然体会不到快乐。其次,要学会在挫折中体验乐观。人生中所谓的灾难与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像癌症病患者,据统计,80%-90%的病人是吓死的。为什么 呢?有些人平时身体很好,一诊断是癌症,人的精神就跨了,这样反而加剧了病情的恶化。反之,如果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也许奇迹就出现了。所以,如果,受害者的内在态度从恐惧转为奋斗,它就会成为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使人变得聪明,坚强,成熟,灾难与挫折就会成为你走上成功的土壤。
第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在意志品质上,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以及勇气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惰性、易冲动、自制力仍显得薄弱以及胆怯软弱等不足。可见,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仍存在着缺陷,还必须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自觉性的锻炼。要培养自己高度的自觉性,首先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了目标、方向,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激励自己不懈的努力。其次要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不能订得太高或太低,要跳一跳够得着。再次,要学会体验成功。当人们感受到成功时,通常自信心就会增强了;最后要持之以恒。把计划贴在床头,贴在桌上或告诉好友、同学。这些都是自我督促的方式。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订计划,这样可以互相督促,互相激励,从而提高行动的持久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的锻炼。一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把目标细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古人说:“忽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道德修养应当从一点一滴的抑恶扬善的小事做起。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也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磨练出来,甚至就是在做一些小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的大学生认为,忽视小事没有关系只要能做大事就行了。这种不愿在小事上下工夫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试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身边 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又怎能去干大事呢?事实上,许多取得了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从小事做起,应先从自己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小事做起。比如,你不是好睡懒觉吗,那就从早点“睁眼”做起;你不是一拿书本就想打瞌睡吗,那就强迫自己安下心来读一阵书。你不是在老师上课时爱说话吗,那就找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只要你天天坚持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习惯总会产生的,坚强的毅力也就会随之形成。最后要学会自我鼓励和暗示。失败者和成功者之间的差别,往往不是能力和想法好坏的差别。而是是否有勇气坚持到底的差别。当遇到失败时,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却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坚持了下来。前者只能在失败中去品尝痛苦,而后者将痛苦留给了过去,一身轻松地继续前行,最后,他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果断性的锻炼。人们在决定时犹豫不决,既想这样做,又想那样做,最终又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为了克服在做决定时的犹豫不决,提高自己的果断性,每个人都应该强迫自己在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上快速决断。譬如,决定看哪一部电影,买什么样的衣服等这样的事,都要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当然,在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还是要重考虑的。此外,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不要过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决定,无论对错,都是自己决定的结果。
第三,学会调节控制情绪。能合理控制情绪的人,就能用一种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一切事情。情绪过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三国演义》里面说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诸葛亮利用周瑜易怒的个性,多次作弄他,硬是把正值盛年的周瑜活活气死了。这是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丧生的例子。那么,愉快的情绪又如何呢?《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 事说道,范进苦读二十载,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题名”,却一次次落第,到五十八岁,“中举”的喜报突然传来,喜极致疯。这两个例子说明,保持情绪的适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适度的情绪,就要学会调节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如:学会保持良好的心境,表现为情绪乐观,开朗,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沉着稳重,轻松愉快等;学会合理渲泄不良情绪,如向朋友倾诉,畅快地哭一场,在旷野中大声喊叫,拳击沙袋,到运动场上猛跑一阵等;学会主动转换生活环境和内容,如苦闷时,出去散步,听听音乐,写写日记,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人,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此外较高地涵养,幽默的语言,积极的暗示都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通过交往,同学之间彼此倾诉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可以寻求友谊、理解和帮助,还能够激发各种兴趣和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对身心的健康十分有益。大学生们搞好人际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相互平等尊重。平等待人互相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仅管主客观因素、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同,但人格上却是平等的。要知道只有尊重他人并且懂得自重自爱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人才愿意与之交往。
第二,要相互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诚实就是表里如一,毫无虚伪做作。即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格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只有彼此双方心诚意善,讲求信用,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才能使人际关系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第三,要宽人律已。就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宽以待人就是宽宏大度,既能容忍对方的长处,又能容忍对方的短处。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是非不分,包庇袒护他人缺点错误。第四,要互助互利。交往是一种需要,互助互利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要求。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既能满足各自的需要,又能加强彼此的联系,深化感情,并体验人际的真善美。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的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群体,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交往使人多知,友情使人欢悦。人际交往贵在主动,贵在真诚。主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真诚相处,体谅尊重,就可以拥有和谐人际关系。
四、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对于在大学生而言,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大学生们除专业学习以外,还可多多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兴趣,丰富生活;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辅导是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来谈者的交流、探讨、协商、解释,对来谈者施加心理影响,改变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促进来谈者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帮助来谈者达到目的的过程。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性帮助,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品格完善。参考文献:
[1]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罗国杰,钱换琦,李勇.思想道德修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奚建华,苏金乐,冯溪屏.思想道德修养.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7
第四篇: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论
大
学
生
培
养
综
合素
质
能
力
史磊
经济
贸易分院10营销班
2012年7月6日
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经济贸易分院史磊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能否称之为“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人才 人格魅力 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这一关系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世界性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里,需要全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全国十多亿人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一到人均却都排在世界倒数几位。但有很多国家资源不多,甚至很贫乏,却很发达,如日本、瑞士、瑞典、新加坡。资金可以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人口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必然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人的素质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内在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品质,是人在生长、学习、实践过程中把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而成的,是机体化、机能化、心灵化的东西,而不是人的资历、学历、地 位、身份之类的外在属性。二是主体性,即素质是在人认识、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属性表现出来和产生作用的品质,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基本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发生作用的品质中最主要、最具有迁移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四是稳定性,即素质是以较为固定的思想倾向、智能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1科学素质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2道德素质 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3劳动素质 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进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4交往素质 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 发生交往的。”
以上素质构成了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大学生将来认识、适应、改造环境和发展自身所需素质结构中的主要方面,它们还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将这几种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促进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4、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
五、人格魅力的作用
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六、总结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视,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无论是在道德教育还是在心理素质培养当中都起到了主体的的决定性作用,这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社会所淘汰,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任学勇
(北京林业大学 木工05-2)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继而归纳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结合笔者自己的大学经历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三)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及物化创新成果的技能等。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四)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和进行创新活动都不可或缺。
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发现并保护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
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三、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实践经历,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从实验目的的角度讲,实验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对于验证性实验,我们应该注重试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和作风;而对于探索性实验,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对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有全局观点并善于应变。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2]。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大学课程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等三个方面。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要全面系统,扎实掌握基本的内容及原理,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大学学习规划广泛地展开学习,要敢于跳出主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学习校内或校际间开设的辅修或者第二学位课程。
(三)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 而选择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参与科研时间项目,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
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总体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训练项目。去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全国6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每个学生团队大约可以获得1万到2万元的经费资助[3],这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项目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校级项目。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我们大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基本方法和原则。
此外,通过选择性地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 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为“升堂入室”奠定基础。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研究,这样将提高我们大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深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认识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向,拓宽科研思想,发现适应自己的科研问题,促使自己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
(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在参加竞赛活动时,可能会受精神和肉体的考验,经受一些痛苦。去年暑假,我为了参加2007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直在学校和参赛队友训练。开学之后,在三天的正式竞赛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封闭的机房里忙碌,总共只休息了不到六个小时。尽管花费了一些时间、经受一些苦难,但竞赛过后感觉收获很多,不仅是获奖证书,而且是顽强拼搏、善始善终的奋斗精神和经历。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