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制度预防腐败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制度预防腐败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当前,制度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缺陷是对源头治理腐败的制度建设较滞后和权力监督的“虚化”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忽视源头治腐。源头治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引发腐败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的、体制上的、机制上的、制度上的、社会文化上的,其中最主要的根源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加上私欲的膨胀放纵,甚或是公共权力出现“私有化”倾向,亦即权力发生了异化。行政审批权是产生腐败的主要源头之一。但在行政审批权这个主源头中,又包含各类审批、各层次审批及相互交叉审批等许多支源头,容易被人忽视。如企业基本建设里面的投融资审批,按照“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控制了主源头,但在施行这些办法的各个环节中,还可能产生权力干预市场的现象等等。如果各个支源头没有进行相应的治理,可能会形成新的腐败源头,影响主源头的治理效果。支源头管不好,主源头就堵不死。
(二)忽视网络建设。就现有的制度看,很多是在某一腐败现象发展成为带普遍性或趋势性的问题,有关部门才就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制定治理办法或制度。这些制度看似周全,但从整体制度网络建设来看,这些制度只是应急“单方”,互不关联,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出现制度“打架”现象。如“招投标”、“集中采购”等,涉及几个部门,有的堵住了这一方面的腐败源头,但又可能成为另一方面腐败的土壤。如政府采购制度,假使不采取措施,健全配套制度,采购中心集审批权和采购权于一身,又没有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可能变过去采购中的分散小腐败为政府采购中的集中大腐败。这种腐败影响更坏,为害更烈。
(三)忽视制度落实。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外,制度不落实是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腐败源头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治理,有些不止一个制度,但缺少与之配套的制度落实,即没有执行制度和惩戒制度。如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对约束领导干部行为作用微乎其微,有人在“落实”中充其量只是报小留大,掩人耳目。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对领导干部个人和家庭收入是否合法的审定比较困难,制度本身对领导干部没有较强的约束力。从近年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看,几乎没有一个领导干部案发前是实事求是按照个人和家庭实际收入填报的,只有当组织调查其经济问题时,才发现个人和家庭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
(四)忽视权力监督。现行的权力机构经过多方面的改革,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权力过于集中和忽视权力监督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体制转换,市场配置的力度还弱于行政指令的力度,权力监督还弱于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缺少监督和制约,常常造成“一把手”独掌天下,一言堂、家长制和盲目决策,形成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局面。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又缺乏制约,忽视权力监督发展下去,必将造成权力监督的“虚化”,导致权力的绝对化和权力失控,最终走向腐败。
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制度的决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来分析,造成源头治腐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思想认识。腐败是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旧的体制没有完全退出,新的体制又没有完全建立,不可避免地为腐败分子留下很多体制上的空间。制定制度时,因缺乏思想认识和一定的战略规划,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缺乏源头治理的系统思想认识,制度建设也缺乏整体性、超前性和预见性。不能用系统思想认识建立反腐败制度体系,是腐败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缺乏工作创新。在设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制度时,缺乏工作创新,老框框,老套套,对于制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不去过问。有的还搞形式主义,对上级源头治腐的制度满足于照抄照转,甘当“收发员、播音员和复印员”,至于贯彻落实措施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是否具有针对性想得不多。经常定格于党员干部是否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优秀品质,忽视新时期内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党员干部能够“自律”,较少地考虑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失律”。所以,大部分制度条文都以“自律”为基础,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对想搞腐败者形同虚设。另外,有的纪律条文偏重于引导,缺少对违纪应如何处置等具体规定,使贯彻落实这些纪律规定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很难起到制约规范的作用。
(三)缺乏过硬措施。相当一部分单位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往往满足于颁布制度后有人抓,但具体怎么抓,抓得怎么样,一般不去深究,缺乏过硬的措施。监督力量分散,不便真正形成监督合力。我们现在的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监督形式不可谓不全,监督队伍不可谓不大,在监督实践中却没有收到与之相称的监督效果。原因就在于各种监督主体和监督力量各自为阵,相互间缺少信息沟通和协调行动的机制,没有形成对腐败行为具有高压态势的监督合力和监督网络。同时上级机关对下级领导人的监督出现“视觉盲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有些监督者搞心照不宣,只管下不管上。另外,监督的运行方式单一,自上而下的监督还能开展起来,但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同级监督、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由此看来,不革除旧体制旧机制的积弊,腐败发生的诱因就不会消灭,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就不会铲除,腐败的源头就不会得到根本治理。可以说,创新体制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前提、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只有紧紧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根本,立足改革创新,建立起对腐败有免疫力的新体制新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存利去弊,完善决策;未雨绸缪,预防在先”。
三、构建制度预防腐败体系的对策和思路
按照建立健全这一体系的要求,针对当前的实际状况,构建制度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应当着力突出和把握“五性”。
(一)要注重系统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从严治标的措施,又涵盖了着力治本的内容。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按照建立健全体系的要求,统筹谋划反腐倡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教育、制度、监督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克服孤立地抓教育、抓制度、抓监督的倾向,把三者放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中来把握,坚持三管齐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
(二)要突出前瞻性。建立健全体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既要有阶段性任务,又要制定长远目标。教育、制度、监督工作,都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解决问题,要着眼于体系的长远建设,发挥体系的治本功能,精心谋划和设计。要围绕大局抓好体系建设,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协调。要认真借鉴汲取古今中外反腐倡廉的有益经验,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以改革的精神抓好体系建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教育、制度、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要具有操作性。建立健全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不少反腐倡廉的政策规定,在反腐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规定,大多是实事性、应急性、阶段性的措施,是对“行为”提出的规范要求,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很多制度都是“禁止”、“严禁”、“不准”等原则性语言,缺乏对落实制度规章的程序性规定和措施。由于原则性的要求多,保证制度落实的程序性规定少,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难度和随意性及弹性,导致有的制度流于形式。因此,体系建设一定要注重操作性,既要有宏观架构,又要有微观措施。注意结合实际,立足于解决问题,便于操作和执行,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用得上,避免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体系建设与具体工作相脱节,把体系搞成空架子,流于形式。
(四)要富于开拓性。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的手段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尽量减少和避免行政审批中腐败行为的发生。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要“砍”,取消所有的不应再进行审批的项目;二要“转”,凡是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代替行政审批的,都要转由市场手段来处理;三要“限”,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管理科学、程序规范、制约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防止滥用审批权问题的发生;四要“建”,用制订制度和建立机制来规范行政审批的运行。二是改革财政制度,强化资金监管。全面实行部门预算。不断扩大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范围。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继续清理银行帐户,严禁设立帐外帐,坚决取消“小金库”,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机制。三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激励的科学机制,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项制度。建立科学的干部评价标准,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全面评价和考核干部。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五)要强化职能性。一要领导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好抓源治本的领导责任。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好职能作用。要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反腐败抓源头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统一领导,保证这项工作健康发展。二要责任到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要结合实际,把抓源治本工作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逐级逐层落实,逐人逐项分解,一级一级抓落实,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可行强化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追究责任。三要制度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相互关联,总体配套的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整体推进这项工作。从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和强化监督制约入手,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积极探索和建立起系统的规章制度,并切实抓好贯彻实施,保证抓源治本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总之,我们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意义,狠下功夫,着力抓好,把反腐倡廉工作推向新阶段。
第二篇:构建制度预防腐败体系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构建制度预防腐败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制度预防腐败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当前,制度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缺陷是对源头治理腐败的制度建设较滞后和权力监督的“虚化”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忽视源头治腐。源头治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引发腐败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的、体制上的、机制上的、制度上的、社
会文化上的,其中最主要的根源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加上私欲的膨胀放纵,甚或是公共权力出现“私有化”倾向,亦即权力发生了异化。行政审批权是产生腐败的主要源头之一。但在行政审批权这个主源头中,又包含各类审批、各层次审批及相互交叉审批等许多支源头,容易被人忽视。如企业基本建设里面的投融资审批,按照“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办法,控制了主源头,但在施行这些办法的各个环节中,还可能产生权力干预市场的现象等等。如果各个支源头没有进行相应的治理,可能会形成新的腐败源头,影响主源头的治理效果。支源头管不好,主源头就堵不死。
(二)忽视网络建设。就现有的制度看,很多是在某一腐败现象发展成为带普遍性或趋势性的问题,有关部门才就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制定治理办法或制度。这些制度看似周全,但从整体制度网络建设来看,这些制度只是应急“单方”,互不关联,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出现制度“打架”现象。如“招投标”、“集中采购”等,涉及几个部门,有的堵住了这一方面的腐败源头,但又可能成为另一方面腐败的土壤。如政府采购制度,假使不采取措施,健全配套制度,采购中心集审批权和采购权于一身,又没有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可能变过去采购中的分散小腐败为政府采购中的集中大腐败。这种腐败影响更坏,为害更烈。
(三)忽视制度落实。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外,制度不落实是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腐败源头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治理,有些不止一个制度,但缺少与之配套的制度落实,即没有执行制度和惩戒制度。如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对约束领导干部行为作用微乎其微,有人在“落实”中充其量只是报小留大,掩人耳目。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对领导干部个人和家庭收入是否合法的审定比较困难,制度本身对领导干部没有较强的约束力。从近年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看,几乎没有一个领导干部案发前是实事求是按照个人和家庭实际收入填报的,只有当组织调查其经济问题时,才发现个人和家庭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
(四)忽视权力监督。现行的权力机构经过多方面的改革,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权力过于集中和忽视权力监督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体制转换,市场配置的力度还弱于行政指令的力度,权力监督还弱于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缺少监督和制约,常常造成“一把手”独掌天下,一言堂、家长制和盲目决策,形成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局面。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又缺乏制约,忽视权力监督发展下去,必将造成权力监督的“虚化”,导致权力的绝对化和权力失控,最终走向腐败。
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制度的决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来分析,造成源头治腐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思想认识。腐败是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旧的体制没有完全退出,新的体制又没有完全建立,不可避免地为腐败分子留下很多体制上的空间。制定制度时,因缺乏思想认识和一定的战略规划,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缺乏源头治理的系统思想认识,制度建设也缺乏整体性、超前性和预见性。不能用系统思想认识建立反腐败制度体系,是腐败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缺乏工作创新。在设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制度时,缺乏工作创新,老框框,老套套,对于制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不去过问。有的还搞形式主义,对上级源头治腐的制度满足于照抄照转,甘当“收发员、播音员和复印员”,至于贯彻落实措施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是否具有针对性想得不多。经常定格于党员干部是否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优秀品质,忽视新时期内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党员干部能够“自律”,较少地考虑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失律”。所以,大部分制度条文都以“自律”为基础,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对想搞腐败者形同虚设。另外,有的纪律条文偏重于引导,缺少对违纪应如何处置等具体规定,使贯彻落实这些纪律规定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很难起到制约规范的作用。
(三)缺乏过硬措施。相当一部分单位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往往满足于颁布制度后有人抓,但具体怎么抓,抓得怎么样,一般不去深究,缺乏过硬的措施。监督力量分散,不便真正形成监督合力。我们现在的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多,监督形式不可谓不全,监督队伍不可谓不大,在监督实践中却没有收到与之相
第三篇:浅谈构建公安预防腐败体系
公安机关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既要严厉惩治腐败,更要注重预防腐败,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防范体系,其任务繁重,意义重大,须为之不懈努力。
一
多年来,公安机关围绕构建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目前预防腐
败的一些观念、方法、措施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效的预防腐败体系远未形成。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变质。腐败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存在公共权力可以用来谋取私利的条件。在公安机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影响;二是体制制度机制的缺陷。从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影响来看,既有社会传统文化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捞外财不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糟粕的影响,也有公安机关自身“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特权”意识的累积。特别不容忽视的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其俱来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交换规则对广大民警产生了更大的观念与心理冲击,并且不可避免地渗透和作用于民警的执法行为之中,导致一些民警权力观、利益观发生扭曲进而导致行为失范。从体制制度机制的缺陷来看,公安机关缺乏内部民主管理传统,习惯于“长官意志”、“一言堂”,普通民警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制度保障缺失。执法工作中法制观念、人权观念淡薄,执法行为缺少规范,执法权力分解设计缺乏合理制衡,执法监督十分乏力,导致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为黑恶势力、黄赌毒充当“保护伞”的问题多有发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增加了很多形式上的监督,但实质还没能够形成“选拔能干好的人”,“淘汰不合格的人”,“造就忠诚的人”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保留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罚没款物收缴管理基本延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仍然采取各自为政、事后处罚、靠有觉悟的人管理等办法,既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丧失保留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又造成挪用、贪污、私存小金库、挥霍浪费公款问题的屡屡发生,成为产生严重腐败个案的重要源头。
围绕上述问题,虽然采取了许多办法、措施进行防治,但较多采用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运动式”整顿和制定单项处罚制度等,而面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权力制衡、完善监督、市场化管理等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则十分欠缺。那么,如何有效治理滋生腐败的源头问题,构建起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预防体系,中央的《实施纲要》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其实质就是遵循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基本规律。因此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固有观念,以及政治管理措施和办法,深入研究公安机关产生腐败的特点和规律,以合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观念、思路、措施和办法去预防腐败,这应是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中注意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
构建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全面领会《实施纲要》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
(一)改进廉政宣教工作,构建思想教育预防体系
随着中央反腐倡廉工作以预防为主方针的提出,反腐宣教工作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任务趋于加重。加强反腐宣教工作,在公安机关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公安队伍人员数量多,接触社会阴暗面多,且权力广泛,民警的思想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民警犯错误,往往是从放松要求、思想蜕变开始的。因此,教育是基础,反腐倡廉应以教育为本,以教育为先,着眼防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强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为此,必须抓好三个强化: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强化针对性。在教育内容上,要紧扣实际,注意把握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给民警思想带来的影响、困惑;对执法工作和队伍中反映出的违纪违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区分是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实际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二是在教育对象上,强化重点人员教育。始终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围绕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规范领导从政行为,突出抓好权力教育;坚持抓骨干,强化对科队所长的理想信念和警示教育。科队所长虽然职务不高,但手握实权,近几年违法违纪一直占较大比重,教育好这部分骨干不可忽略;抓关键,强化对管财、管物、管人人员的纪律观教育,使他们当好廉管家;抓隐患,强化对不放心民警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珍惜工作岗位,避免违法违纪。
三是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强化多样性。其一,搭建示范和警示教育平台。一方面,采取学、树、讲、看的方法,选树一批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并通过表彰会、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弘扬。另一方面,运用典型案例和利用重要警示期及时进行警示教育,组织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做到警钟长鸣。其二,搭建文化渗透平台。综合运用演讲
第四篇: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调研思考
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5年中央颁布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省市下发《实施意见》及《实施办法》以来,**县纪委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惩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在《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后,**县纪委通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和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部署反腐倡廉工作,把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任务中,明确牵头和负责落实的部门单位、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间,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反腐倡廉教育扎实开展。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大宣教”格局。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全县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党校等部门的作用,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狠抓工作任务落实。二是建立党风廉政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制定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意见,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目标和要求,变“软任务”为“硬指标”。三是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领域。在教育内容上,结合在全县党员领导干部中每年开展的主题教育,利用讲党课、正反典型教育、知识测试等形式开展教育,确保教育效果。在教育对象上,坚持以科级领导干部、执纪执法部门和关键领域、重点岗位上的党员干部为重点。在教育的形式上,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模式,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教育形式上,通过建立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宣传栏、播放廉政影片、群众唱廉政歌曲、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同时,着力打造县廉政文化一条街,设计安装宣传教育牌40块,通过廉政法规、格言警句、廉政图片等形式对干部群众进行潜移默化教育。注重廉政教育载体建设,建立了“廉政建设暨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为全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教育搭建了平台。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差额考核、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力度,落实领导干部辞职、职务任期等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认真查处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坚决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现象的发生。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行政许可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监督制约,提高了审批项目的透明度。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完善“票款分离”制度,开展了县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收支两条线”检查工作。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农村非生产性费用限额管理制度。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内容得到规范,针对性、实效性逐步提高。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不断深化“一项工程两个方案”制度,有效地扼制工程发包中的不良现象。全面推行重点岗位源头治理工作,有效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反腐倡廉监督工作不断强化。加强对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明确责任主体。每年年初,制定印发《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级各部门单位等“四个层级的责任”。各级各部门层层建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健全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细化任务分解。通过召开纪委全会、责任制分解专题会议,把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任务分解细化到牵头、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调度会,听取牵头、责任部门工作汇报,通报落实情况,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三是严格责任考核。制定印发《全县纪检监察工作考核细则》,建立日常、半年、年终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排名通报,单项表彰,并记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责任考核中群众有异议或是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及时进行廉政教育谈话。狠抓责任追究,对违反责任制规定的行为严格执行纪律。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制定出台并认真抓好《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
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全县公务接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通知》等文件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函询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等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组织开展有关工作的检查清理,2007年来对单位私设
“小金库”、干部职工多占住房、干部职工违规持有企业股份、个人“小灵通”捆绑单位电话等方面开展了专项清理。
(四)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坚持“有案必查、服务中心、讲求综合效果”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广辟案源渠道,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协作配合的意见》,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和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审计、物价、财政、税务、工商、计生等部门的案件移送制度,强化案查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强对乡镇纪委案查工作的督导,保持了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肃查处阻碍和影响经济发展的案件,坚决查处各类招投标、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中的违纪违法案件以及纠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领域中的违纪行为,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注重案查综合效果,实施“一案两报告”制度,对查办的典型案件,在写出调查报告的同时,提交案件剖析报告,分析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下达监察建议书,发挥办案在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建设性作用。二是推行信访办事公开制度,通过发放“明白卡”、实施双向承诺、吸纳群众参与、及时回访反馈,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举报问题。三是严把案件审理质量,不断提高案审水平。在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审理程序以及“二十四字”基本要求办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政纪条规为准绳,秉公执纪,严格把关,确保所审理案件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乡案县审”案件严格按规定程序受理、审理、提交常委会研究、发函反馈给有关乡镇党委,确保乡镇自办案件不出现申诉、复议和复查。
(五)不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严格落实治理教育乱收费各项政策,认真解决“上学难”问题,2007年共发放农村贫困学生救助金220余万,兑现“三免”专项资金1021.2万元。认真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通过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价格公示、医药行业纠风举报有奖等制度,切实解决“看病贵”问题。认真解决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全心全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巩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成果。对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检查,责令23家存在问题的企业限期治理,取缔污染企业7家。
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加强基层站所和窗口单位的行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窗口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制度,继续办好“行风热线”节目,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全心全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二、存在问题
1、制度的可操作性还需要加强。各部门单位在贯彻落实《实施纲要》过程中建立了许多新的制度,虽然很好,但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主要是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少;“不许”、“严禁”的规定多,对违反规定实行追究的措施少;一般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规定少。
2、联系实际不够。《实施纲要》包含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不可能包罗万象,各地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切忌一刀切,然而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部分部门单位在制定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和细则中,照搬、照套上级文件,没有深入研究本行业、本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工作缺少自己的独特思路,创造性的措施。
3、对教育、制度、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和把握不够。惩治和预防腐败,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三者互相依存、互相配套、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发挥三者的综合功效,才能达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目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部门单位没有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育、制度、监督割裂开来,使党风廉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缺乏常抓不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实施纲要》的精神得不到贯彻落实。
三、意见建议
1、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构建惩防体系,领导重视是关键。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特点的工作。只有领导重视,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才能建立强有力的工作领导体制,才能协调各方、共同参与,才能亲自参与、率先垂范;才能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培训等各个方面,把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结合好;才能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既加强实体制度建设,又加强程序制度建设。既有执行制度的要求,又有惩处违反制度、破环制度行为的措施。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形成有效防范腐败的机制。
2、要结合《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实施纲要》、《实施意见》的学习宣传,要与省纪委最近印发的《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相结合。落实《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是今后五年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有利于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到实处,把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纪委应充分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协助党委抓好《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搞好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各部门单位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细化分解任务,把抓贯彻落实与本部门单位的实际相结合,针对本行业、本部门单位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人员、岗位、环节,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惩防体系。
3、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开展学习宣传。既要有灌输式教育,又要引导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既要运用传统教育手段,又要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既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又要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寓教与文、寓教与理、寓教与乐的形式,创新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4、教育、制度、监督三者要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在教育上,用制度保障教育,用监督来推动教育。从教育的内容、方法到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成效的考核,都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操作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对教育开展不实、成效不显、反馈不真的行为要严格监督。在制度上,用教育推广制度,用监督保证制度。不仅要对制度的管理对象进行教育,还要对制度的落实执行者进行教育;不仅要对制度的设计出台进行监督,还要对制度的落实执行进行监督。在监督上,以教育强化监督、以制度规范监督。监督的内容要事先进行教育,不能搞不教而诛,通过教育强化主动行使监督和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要按制度所规定的标准和固定的程序来进行监督,不能随心所欲。在惩治上,延伸预防功能、提供预防保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惩治成果,延伸开展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三种功能;另一方面要为预防提供保证,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为教育提供说服力、为制度表明约束力、为监督彰显威慑力。
第五篇: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现实思考
今年初,中纪委发出了1号通报,严肃指出:近年来,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中,交通系统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比较突出。1996年至2003年底,全国有8个省、区交通厅的16名厅级领导干部受到查处。通报发出后不久,又有安徽、江苏等几位交通厅长被停职查办。“前腐后继”成了媒体炒作的话题。“交通腐败”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结合当前交通实际,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就成为交通系统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极端重要性
(一)交通系统反腐败问题存在严峻的态势
1998年开始,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5年来,全国公路建设的总投资达1.2万多亿元,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投资高出近1倍,使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连续发生了贪污、受贿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出现了“前腐后继”的现象。如河南省交通厅三任厅长曾锦成、张昆桐、石发亮落马后,今年又有该省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言白东窗事发而外逃的事件发生。广东省交通厅三位厅级干部和省高速公路公司三任总经理被查处后,最近又曝出交通厅长牛和恩因涉嫌收受他人贿赂而出庭受审。我们省也有一些地市如莆田、南平等发生了受贿性质和手段相仿的违法违纪案件。
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看,交通系统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程度呈上升趋势,受贿金额越来越大,小额资金的行贿已钓不起贪官的胃口。贵州省交通厅长卢万里贪污受贿违法违纪金额达6000多万。铁某局参加清黄线无标底招标,卢万里开出的价码是200万美元。从作案的手法来看,大多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直接干预和肆意插手招投标、工程分包、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经济活动,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巨额贿赂。
腐败越演越烈,而以勤政廉政来包装却越演越秀。曾锦成以写血书的形式向省委作了保证。石发亮是逢会必讲“廉政”,张口不离“党风”,信誓旦旦“一定吸取沉痛教
训,要让廉政在高速公路上延伸”。卢万里善于作秀,经常出现在工地上,频频在媒体上展现勤政的形象。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拼命工作来掩盖内心的恐惧。江苏交通厅长章俊元则说,别的地方修一段路倒一批干部,而我这里是修一段路成长一批干部!他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100—1=0,就是说一个人干的事再多,如果廉政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白搭。
总的来看,近年来交通系统发生的这些腐败案件,金额巨大,牵涉人员多,造成了许多腐败工程和恶劣的负面影响,致使许多承包商为了捞回行贿送礼的经济损失而不惜偷工减料,造成许多质量低下的豆腐渣工程。河南省因高速公路质量问题,每年维修费高达50亿元。这些都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极大地损害了交通系统和交通职工的形象。
(二)交通系统管理体制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
交通系统十余名厅级领导干部之所以堕入腐败深渊,从主观方面讲,是他们放松世界观改造,背弃了党的理想和宗旨,私欲极度膨胀的必然结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交通系统管理体制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垄断性的体制弊端。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为加快交通建设,采取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投资体制和“政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个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弊端。由于交通建设和管理基本上在其系统内部封闭运行,交通建设方面既是管理者,又是投资者;交通规费通行费收入方面既是收缴者,又是使用者;统贷转贷资金方面既是受贷者,又是转贷者;工程招投标方面既当发包商,又当承包商,因此在权力上、投资和管理体制上、监督机制上都存在着腐败的温床。
二是权力过分集中。在交通系统一些部门,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一些重大决策的出台、重大项目的决定,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往往由主要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有的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如卢万里集贵州省交通厅长、党组书记及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于一身,大权独揽,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乏力的情况下,利用职务之便,随意插手招投标、工程项目、资金调拨等,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贵州省交通厅基建处负责人说,规章制度是有的,但让谁中标,”枪毙”谁,几乎由卢万里一手操纵,所有程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投标审查结果都要报厅党组复查,最后由厅党组实际上是卢万里说了算,致使评标委员会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三是任意处置权的滥用。在交通建设领域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许多潜规则,如要求承包商带资承包,随意层层分包,从中渔利,找各种理由进行变更设计,借机增加工程数量,追加工程预算,利用给承包商拨付工程款和借工程验收机会接受对方贿赂,利用给地方公路建设补助,线路审批权,从中捞取各种“好处费”等。
四是部门所有制形成的裙带利益共同体。对一些掌有一定权力的管人、管财、管物的重要部门,为了共同的利益,在金钱的驱动下,相互包庇,相互利用,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卢万里有四大金刚八员虎将,副厅长称他是“大哥”,春节拜年一个红包就是30万元。贵州省纪委有关领导说,卢万里可以随意越级提拔任用自己的心腹,使上下级之间形成了一种人身依附关系、钱权交易关系,形成既得利益团伙和腐败网络。
五是监督乏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上级的监督不到位,同级的监督苍白无力,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犹如“牛栏关猫”,毫无作用。而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正如李向雷在自我剖析中所写“我(担任广东省公路局局长期间)的权力很大,在做决定时,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其他人也不敢反对。所以,没有监督,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贵州省纪委驻省交通厅纪检组负责人说,对“一把手”的监督往往是最薄弱的。卢万里大案的教训在于:上级监督下级,太远;下级监督上级,太难;同级监督同级,太软;法纪监督,太晚。
(三)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迫在眉睫
交通系统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交通系统反腐败机制存在的缺陷发人深省。因此,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交通系统贯彻落实中纪委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交通系统反腐败标本兼治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改变交通形象、重塑交通精神风貌、促进交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从交通系统的现状出发,加快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一)建立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个系统工程
1、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它应当具备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整体性就是体系中的各要素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教育、制度、监督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了惩治和预防“交通腐败”的整体合力。相关性就是交通系统的教育、制度、监督各要素密切相关,系统与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界之间密切相关。有序性是指各要素在时空上位置和发展是有序的。一般来说,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动态性是指系统在时空上的相互关系。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交通腐败”有高低发时段、高低发区、高低发部位的不同。开放性是指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重要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政治清明、公平诚信、廉洁高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努力实现反腐倡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首先要制定规划和策略,明确目标。一般来说,人们追求效能最高、时间最少,费用最省,但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重点和组合,必须根据各地交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把改变目前交通的体制弊端和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作为首选,就应以此为目标进行策划。其次要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开展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设计出各种方案,进行选优。如改变交通建设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投资体制和“政企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离方案。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优。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可以采取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摒弃指挥部做法、实行招标投标制、不得设立政府部门组成的招标定标领导小组等)、外部分权(发改委、财政、建设、交通分权制约,费改税等)、内部岗位分设(如交通党组书记、厅长、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不得兼任)等办法进行选优。然后进行实施和反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同时再根据需要,重新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达到新的高度,从而逐步建立起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使它逐步完善。
(二)建立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1、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建立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必须明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它的建立带有创新意义和根本意义。
3、必须与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相结合。建立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有实施的主体,也就需要一个能够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反腐败工作已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采用这个体制和机制是正确的,但从创新的意义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体制和机制还需完善和科学地设计。
4、必须与建立权力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致的。建立权力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还涉及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5、把“六个机制”的建设纳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建立惩防体系必须建立一系列惩治和预防机制。“六个机制”包括思想教育机制、制度规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查案惩处机制、干部保护机制和廉政责任机制六个方面,是符合建立惩防体系的要求的。但建立惩防体系更强调教育、制度、监督三者,更侧重于三者并重。
(三)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反腐败斗争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系统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首先要处理好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要有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既牢固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又要通过阶段性成果逐步使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要通过边整边立,逐步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防体系。
其次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有全局意识,对一定时期或某个阶级的反腐败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确定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又要立足当前,重点推进,抓住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些重点领域、环节和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治理。
再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苦功夫。建立权力运行机制,以制度反腐败,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由于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时期情况的多样性、多变性,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既要完善已有制度,又要建立新的制度规范;既要作好制度的设计和建设,又要加大执行制度的力度。同时要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法律和制度之中,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三、在构建交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过程中,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
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了从严治标的措施,又涵盖了着力治本的内容。因此工作中不能孤立地只抓一面,而要三者并重,相互促进,相应配套,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教育是基础,侧重于教化,它是制度和监督的前提;制度是保证,侧重于规范,它是教育和监督的保障;监督是关健,侧重于督查,它是落实教育和制度的措施。
(一)形成大宣教格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l、反腐败教育制度化。把反腐败教育列入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划中,纳入党委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布置中,使之与党建工作同步发展,同时确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和学习考核制度,明确责任,学习时间、内容,使教育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并保证教育经费的到位。
2、抓好重点对象的教育,确保受教育者受教育到位。交通系统教育对象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在“人、财、物”重要岗位、重要部门以及服务窗口的党员干部。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实施重点教育,做到重点对象重点抓,重点领域重点抓,使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让受教育者不断获得正确的行为取向。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树立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
3、突出教育内容,促进自律机制的形成。全面的经常性教育,是促进党员干部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的重点保证。选好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搞好“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教育,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问题。其次要加强纪律教育,特别是“两个条例”的教育,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再次是加强“两个务必”教育,解决在保证艰苦奋斗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要加强从政道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廉政主体的良知、良德、良能,营造“廉荣腐耻”氛围。
4、创新形式,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定期确定一个教育主题,作为教育载体,以解决突出的存在问题;搞好廉政谈话教育,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谈话、告诫、提醒;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党风廉政教育,特别是运用交通系统部分厅长犯罪案件进行警示教育,或让违法的领导干部进行现身说法;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举办交通系统反腐工作展览,向党员干部推荐廉政信息,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建立家庭监督互助机制,构筑家庭廉政防线。
(二)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从政行为
1、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章立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明确领导干部职责和责任,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完善收入申报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离职审计制度,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完善议事制度和公开制度,职权法定化规范化,重大事项集体裁决,做到公开透明。
2、围绕防腐源头建章立制。要合理的配置权力,规范建设、用人、财政支配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规范程序,加强监督。尤其是建立交通系统招投标、工程分包、物质采购、资金拨付等规定,完善基本建设招标市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格实行“专家评标”制度。在投资体制中引入责任机制和风险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和完善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实行工程招标公告,中标公示等社会监督制度,实行规划、建设、监督、使用分离,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实行廉政合同、重点工程纪检监察派驻等制度,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3、建设惩治腐败和廉政激励机制。建立法纪约束惩治机制,凡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严肃处理,工作失职、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的,按党纪规定予以处分或实行引咎辞职制。实行廉洁从政考核记分制,设立廉政奖励基金等,对于自觉遵纪守法,有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有政绩的人给予奖励,以此推动反腐倡廉工作。
(三)强化监督制约作用,拓宽监督渠道
1、突出对“一把手”的监督。要提高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增强“一把手”接受监督的自觉性。要以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负责人为重点,落实好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的各项制度,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工作机制。要切实做好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工作,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加强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功效。要切实搞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重点放在事前,把工作做在前面,以起到预防、引导作用。事中监督以起到检查、督查作用,防止出问题。做好事后监督事以纠正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还应建立纪检部门的纠察制度,对于纪检部门不履行自己职责而出了问题的,要追究纪检部门的失察责任。
3、拓宽监督工作渠道。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要搞好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让群众有知情权。要搞好民主评议行风工作,请群众参与,增加监督力度。要搞好信访举报工作,及时发现,了解问题,提高查办力度。
(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相互配套、整体推进
1、三者并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育是靠制度、监督来实现的,教育的长期性依靠制度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依靠监督来控制;而制度的执行需要人们的自觉意识来实现,而人们的自觉意识需要教育来引导和灌输,靠监督来落实;监督也应以教育为本,以制度为目标,离开了教育,离开了制度,监督就是空洞的监督,是没有价值的监督。因此三者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要浑然一体,相互贯通。第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为制度建设和监督工作夯实思想基础。第二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和监督的各个环节,同时用制度建设的成果促进和加强教育、监督工作。第三,通过实施监督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和漏洞,及时认真改进教育和制度建设中的不足,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相互配套,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工作中要树立整体意识,确立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工作责任制,形成明确分工、相互协调的教育、制度和监督格局。同时实行考核和责任追究制,提供组织保障,真正达到惩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整体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