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研究(原稿)
职业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研究
胡晓玲;胡雪松;杜渊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330038
【摘要】在一个职业学院的财会专业课程基础上,本文探讨财会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成与创业能力、创业方向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财会专业学生选择创业能与专业保持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当的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最后,研究结果表明,财会专业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形成。
【关键词】专业教学;创业教育;专业技能;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04;G7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创业教育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2]。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创业教育起源于财经性质的商科教育,并卓有成效。职业院校财会专业作为财经管理人才的输出源,理应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因此,职业院校财会专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专业优势,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毕业生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也是职业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就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而言,职业能力不能仅局限于胜任某一会计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4]。使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使职业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增长点的职业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更要着力培养创业型的复合人才,将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5]。
二、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创业教育的优势及劣势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财会专业的创业教育应结合会计学科的自身规律来进行。目前在财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
财会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在财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1)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掌握的经济、会计、管理、金融、理财、税法、经济法等学科知识,许多是创业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资金的筹集方式、使用以及投资理财知识,拥有分析市场销路和运作风险管理,以及懂得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经营管理、雇员招聘与成本核算与业绩评估等的一般常识。(2)财会专业的学生除了能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创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参加各种模拟训练,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基层经济部门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其事先对社会各行业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在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所了解,有所体验,这为他们以后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心理准备和能力基础,能使创业教育达到最佳效果。(3)在创业教育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既为大学生创业树立了榜样,又是不可多得的师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创业教育课堂上最鲜活且最具有说服力的教材,创业型企业则是大学生创业最好的实训基地。财会专业与各类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也是其开展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优势。
当然,财会专业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劣势。一定意义上,财会专业是“软科学”,缺少创业实践的“硬通货”。理工类专业注重实用技术教育和研发,大学生通常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创业实践中通过技术产品融资,创办自己的企业;而财会专业却没有这种优势。财会专业大学生主要依靠“脑创造”,缺少实践过程中的“手创造”。财会专业的大学生长于经济运作和企业管理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则不如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这些是制约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不利因素。
因此,财会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应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和不足,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领头羊。
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应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把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不能只认为学生毕业了,只要找一份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毕业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变“使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即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XJG09502);江西省技工学校教改课题(项目名称:技工学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作者简介:胡晓玲(1963-),女,江西高安人,副教授,注册会计师,从事高校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电话:***,E-mail: huxl9587@163.com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
目前,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定位于“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此类定位具有“短、平、快”办学效益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急功近利的负面倾向,造就的“快餐”型毕业生素质薄弱,后劲不足。应在现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把“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
2.改革课程体系
创办企业涉及多个环节和多方面知识,财会专业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并不陌生,这些知识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中。依据财会专业的专业优势,可将《创业学》列为专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小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项目管理》、《公司注册与登记》、《工商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为选修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要把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外,更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欲望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定位于创业决策者的角色,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财务规划及预算,编制财务预算报表,收集有关创业计划的信息与资料,了解国家及地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信贷及税收政策等,而且还要求从财务战略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初创期应采用的筹资、投资及营运策略,特别是如何以创业项目吸引风险投资,这种从自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到最终决策的仿真模拟教学方法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4.改革考试方法
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与创业实践关系比较密切课程考试、考核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的方式完成。
(三)在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在职业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教学体系是核心,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在各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二是在专业实训课中渗透创业教育;三是在专业实习中渗透创业教育。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堂教学中重点渗透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财会专业实训》等实训课重点渗透创业技能的培养;在学生上岗实习期间重点渗透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与经济学、管理学比较接近,职业院校要组建一支以财经类专业为核心的,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团队。一方面可以通过脱产培训、在职进修、对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上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创业团队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应该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这样即节省了培训现有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实践,造就一批“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并使之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骨干教师。
(五)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
1.聘请企业家特别是会计出身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来做创业教育的专题报告,请自我创业成才的财会专业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以真人真事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另外,还可以聘请银行、工商、税务、法院等行业有关专业人士举行讲座,介绍有关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申请、信贷手续、税务登记、合同签订等必要的创业常识。
2.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熟悉市场,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从而为创业作好准备。比如组织学生去人才招聘现场参观,亲身体验就业的竞争压力,了解就业形势,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动力。此外,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
3.成立学生公司。根据财会专业学生懂经营、精核算的特点,校内建小型生产与零售企业,交由学生管理经营,让学生了解、掌握必要的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学校提供场地,将校园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例如小食街、小商品街等,采用租赁形式租给学生,并按企业登记和开业的正式手续,让学生选择一项经营项目自主经营。
4.利用财会专业的师资优势,创立财务公司,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创业园地。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有代理记账、代理申报纳税、代办公司注册、代办工商年检、代办验资、税务筹划、会计证年检、会计相关培训等。这些经营内容几乎涵盖了财会专业学生全部实践课程。通过财务公司,学生不仅可以在实务中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还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内容。比如通过代办公司注册,可以锻炼学生与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各个部门沟通的能力;把一项业务流程化分别由不同的同学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相互间的协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财务公司交给学生运营,可以极大地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学生在运营财务公司过程中会思考并践行如何拓展业务、将公司发展壮大等内容,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创办财务公司既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教师的创业实践提供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小结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财会专业的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成与创业能力、创业方向保持一致。适当的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创业能力的形成。财会专业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核心能力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人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2]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1-75.[3]张明林;陈华.学分制条件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探讨[J].商业时代,2008,(20).[4]梁志民.江西省公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的探索[J].人才培养,2007,(2).[5]潘文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137-139.
第二篇:财会专业教学问题探讨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问题探讨
组员:蓝晴云 蓝李娜 任泽熙
1、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难度大,通过率低。
解决建议:师生共同努力建立考证题库
2、财务管理内容偏难,教材脱离实际。
解决建议:教材改革,中职自编教材;
师资培训,参加企业实践,增加教学资源。
3、税务会计教学较难,学生难以理解消化,实际案列较少。
解决建议:校企合作
4、毕业生无法做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学生实训与实际工作不够贴合,无法实现企业真帐实训。
第三篇:与专业结合 改革“大学语文”教学
与专业结合 改革“大学语文”教学——以职业学院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例
------------------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6日出处:科技经济市场 2007/06作者: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卫萍已经有142位读者读过此文
[摘要]“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大学语文”才有出路。
[关键词] 专业;大学语文;改革
一、与专业结合是现实的要求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以提升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正是由于开放性,什么都包括,天文地理都可以在里边,于是造成了该课程自身内涵、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而当下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也不必学习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通过某一门课来了解所有的知识,于是“大学语文”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它的学科存在合理性受到质疑,不仅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部分高校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来取而代之,而在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的一些高校里,也有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1]这真是“大学语文”的悲哀。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悲哀之余,我们是否该彻底地进行反省呢?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专业化,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具体的专业技能和实用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想法变得非常突出。于是有人就责怪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精神纬度的建设等等[2]。而我认为与其一味地批评指责,还不如想办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这门学科,喜欢这门学科。如果说“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3]那么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到这门学科如何可以从“无用,达到“有用”。
尤其是职业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直接指向就业。我从来不想否认教育的本质是不断地完善人,但是在这个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满足学生的就业生存需求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真正地替学生着想,给予他们最渴望的。另外从理论上看,马斯洛已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得非常明确,为此作为教师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具体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就是要想办法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与专业结合,会不会削弱这门课的人文精神内涵。对此,我想说的是,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结合不仅不会弱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反,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真正遵循了教学规律,才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精神和人格的塑造,否则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只会落空。
二、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结合进行改革
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本学科中选取什么样的知识内容来补充完善学生与专业就业有关的知识学养和技能。下面我就以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例来阐述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与尝试。
1、解读名篇考虑到专业
在教授大学语文时肯定会讲一些经典名篇,但是选取经典名篇中的什么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讲《周易》,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其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安时处顺”的生存智慧,如果考虑与专业结合我们是否可以介绍一下《周易》的取名艺术呢?如果学生能汲取其中的智慧,在将来的商战中能给自己的商店、商品取个好名字,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再比如在介绍《史记》时,如果考虑与学生的商务贸易专业结合,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去引导同学吸取项羽失败的教训,并指导学生如何辨证地看待刘邦并学习借鉴他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取得商战中的胜利。再比如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讲《三国演义》时,为什么不可以多讲讲其中的智慧和策略呢?毕竟商场如战场啊!再比如讲《红楼梦》时,是否可以专门谈谈王熙凤与探春的管理能力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贴近,能直接给学生有益的启发,因此很受同学喜欢。
2、联系专业背景,贯通中西
我教的学生不少学的是对外商务贸易,他们很多人以后面临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考虑到这一点,我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时,特意补充了西方的文化思潮、先进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这样贯通中西的视野,不仅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有助于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而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也获得了提升,当然与此同时这也给我的“大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3、依据专业需要,落实好工具性任务
工具性是“大学语文”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专门开辟了相应的写作教学单元。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撰写求职信、调查报告、专业论文、文艺评论等应用文体,而我就尽量结合他们的专业需要教给他们相关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当然有的学院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外,还开设《应用文写作》这样的课程,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则需要两门课的教师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免授课内容的重复。
4、突出专业优势,启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比如在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经典《木兰辞》时,我专门结合学生学商的专业背景与他们谈美国迪斯尼公司投资改编拍摄《木兰辞》并从中挣足钱的后文学产业链情况。我的介绍让学生看到,美国是文化产业强国,牛气冲天地将生意做到我们家门口来了,而我们却只能眼见“肥水枉湿他人田”。这对学商的同学不能不说是个有力的刺激。很多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等于就是文化产业强国,其中一些学生看到了文学文化中的商机.甚至想毕业后从事精神文化生产领域的工作,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生的这些反应
让我很激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改革之路。
三、在教学方法上与专业结合进行探索
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因此在在教学方法上,我也利用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利用好有相似专业背景的人物
比如在介绍孔子思想时,我专门选取与学生专业背景有关的人物——孔子的高徒子贡为突破口进行讲授,因为他是彪炳千秋的儒商典范。子贡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他以其齐家治国之气魄,勤奋好学之精神,博济广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垂名百世,成为历代儒商推崇效仿的楷模。他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商人,后来他还长期担任鲁、卫二国宰相之职,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至富与贵者。到今天还专门召开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以此表达后世商人对这位儒商鼻祖的景仰和尊崇。有了这样一个导人,学生被吸引住了,产生了学习孔子思想的浓厚兴趣。
2、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教的学生所学专业是商务贸易类,其中不少学的是对外商务贸易,因此他们都比较“洋”—对“知彼”比较感兴趣,对我这门要从先秦讲起的公共文化课一开始不予重视。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启发他们认识,在对外商战中“知彼”固然重要.但“知已”更不可少。在介绍古典文学部分时,我力求以专题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精华介绍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越是民族的,越能引起世界的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如此,学生不仅愿意“知已”了,而且还越来越“爱已”“惜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根据专业需要,采用有助于相关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商务贸易类的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授课时我尽量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比如我安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进行专题研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合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合作,找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登台进行汇报,并解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等。这样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被上“活”了,学生也感到受益匪浅。
当然强调与专业结合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过去,原先教材中好的教学内容要继续保持,原先一些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继续使用。提出“与专业结合”,旨在提醒,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大学语文”教学应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庄子的“以天合天”,根据规律办事的思想我们不陌生,孔子的“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更是熟悉,现在的关键就是看我们如何将先贤的这些宝贵思想认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我期待着“大学语文”能被更多同学的喜欢,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参考文献
[1][2] 黄越华,杨宏.对大学语文定位及教学现状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6.06(高教)第41页、第41页。
[3] 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第20页。
陈卫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第四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以电子商务为研究方向
湖南省新邵职业中专汤艳慧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昭陵中学李波
【摘要】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会议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中职学生核心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中职实施创业教育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对创业教育研究在高职院校有一定的研究,但在中职学校的研究少之甚少。
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放开思路,拓展视野,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计算机专业核心技能与创业教育联动机制研究,以创业促进技能学习,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对口就业的困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创业教育电子商务
第五篇:济宁市职业院校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研究
济宁市职业院校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探讨
亓伟军 颜 升
【摘要】 随着济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了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当前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产业与教学相互支撑,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产教结合办学模式。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 产教结合 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 亓伟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邮编:272000 电话:0537-3617799颜 升,济宁山大海城热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目前,济宁市现有高职院校5所,中等职业院校67所,职业培训机构168所。基本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济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整体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年均11万人左右,而我市目前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不足4万人。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但在短期内解决我市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投入不足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走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并举的路子,加快构建“产业与教学相互支撑,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保证济宁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促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一、济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济宁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济
宁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一批规模型内外资企业在济宁集聚,在促进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济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对济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为企业的异地拓展,只能进行资本的转移、技术的转移、产品市场的转移,无法实行人力资本的转移。大量内外资企业在济宁的集聚,需要地方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培训,这就为济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人才市场需求和肥沃土壤。二是对济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济宁内外资企业的集聚,使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为济宁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长期以来适应了国外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教育只有走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就为济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改革的需求、目标和要求。三是对济宁职业院校文化内涵发展提出了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素质教育。这就为济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提升的要求以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需求。
济宁产业结构优势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济宁市地处鲁苏豫皖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信便利,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国家生
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鲁南经济带核心区。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教育优先、生态济宁和区域协调发展五大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外向合作、金融物流、人力资源、发展环境五大区域竞争力支撑体系,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孔孟文化为品牌、河湖名胜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以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以组团布局为骨架、生态宜居为特征的鲁南中心城市。济宁市的五大发展战略指向,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强支柱:一是成为职业教育强大的专业后盾和专业群建设的依据,使济宁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发展还是内涵建设,能够化区位优势为发展先机,提供极好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的发展空间。二是为济宁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就业空间,使济宁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而良好的就业前景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向职业教育人才层次提出了要求。济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济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经济基础,关键还在于济宁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济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对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层次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起点构筑“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整合目标培养体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多元建构立体型、多功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教学工厂”为载体,逐步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实践与生产研发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能力、与国际接轨的高端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济宁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构想
济宁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必须引领学校与企业探索合作之路,建立“校企联合、产学融合、政校配合”的“三结合”职教模式,形成“政府搭台、学校唱戏、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局面。
(一)构建校企联合、合作办学的“五同步”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合作办学的“五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为企业培训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相互提供平台,实现人才培训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实现企业需求与专业设置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同步。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学校吸收企业文化精髓,实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
(二)构建产学融合、产学研用教学模式
产学融合、产学研用教学模式的载体是“教学工厂”。“教学工厂”要实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准备,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在实干中掌握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并拓宽普通教育。“教学工厂”的建设必须抓住三个环节。环境创设,有产学一体化的实体环境;功能结构,实现职业教学、职业培训、职业实践一体化;师资配备,足额配备培训师,实现教与学在培养目
标上完全对接。“教学工厂”的运行实现“四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毕业生就业率。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企业环境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
(三)构建“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政府服务模式
政府应该转变角色,由一个投资人角色向服务人、协调人、监督人的转变,发挥其应有的“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功能,为职业教育“搭好台、擂好鼓”,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强大动力。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严格落实经费政策,落实生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确保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等。
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在科研经费的申请、拨付和专利申请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提供支持和便利;同时发挥其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帮助职业院校及时转化科研成果,为职业教育搭建快速发展平台。
学生就业的支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认真落实职业院校主体专业“双证互通”的规定,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获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及劳动力市场。
校企合作的支持。制定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都要至少确定一所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引导协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市经贸等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使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我国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探索和研究探索的热点课题。
产教结合办学模式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迅捷之路。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形成产业与教学的相互支撑、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产教结合办学模式能促进学校形成稳定的“利益联合体”。学校和企业要“求同存异”,要积极挖掘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寻求合作的内在动力。要在校企合作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加强合作制度建设,并通过合作协议和实训基地建设来加强双边合作的法律保障和组织保障。学校要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的育人理念,要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吸引”企业主动合作,逐步形成“学校信赖企业,企业支持学校,企业信赖学校,校企双方信赖”的长效合作机制。
产教结合办学模式能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与文化品位。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渠道,但其意义与价值又不仅仅是学生就业问题;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是解决具有一定技能人才的招工保障,但其意义与价值又不仅仅是招工问题。在实施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能实现三个层面的合作。一是教学层面的合作。最初的合作,双方都是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关系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的共同参与,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从经费的投入到课时的分配,从课程的设置到场所的安排,都是围绕教学层面合作。二是制度层面的合作。在办学模式上校企双方从培训中心的建立到功能的定位,从培训制度到考核制度,结合双方的利益,都要制定规范的合作制度,围绕制度层面合作。三是文化层面的合作。在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注意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渗透和接轨。产教结合办学模式不仅是技能教育,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素质教育,学生在企业环境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美)纳尔森著,陈树清译,《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济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