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农信社业务创新的实践与改进策
广东农信社业务创新的实践与改进策略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也是农村信用社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我们以广东为例,在认真总结广东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客观阐释当前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并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协调机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业务创新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的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为引导,创新服务理念、服务体制、服务机制、服务手段、服务产品,着力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金融产品日益丰富。自2005年广东省联社成立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发了信贷产品二十多种,并推出了金融咨询、代收代付、“银银自助转帐”、“银基通”、“一本通”、“手机银行卡”、代理、保管箱、票据、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日渐丰富,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二是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场的拓展和业务的创新,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蓬勃发展。截至2008年1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6352.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93.9亿元,存贷款总额在省内金融机构中位居第二位。三是收益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大幅攀升。通过持续的业务创新活动,全省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创新型业务收入大幅提高,初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的转型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全省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也得到了快速提升。200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实现账面利润7.36亿元,结束了长期亏损的局面;2007年实现账面利润36.61亿元、经营利润81.34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39.91亿元和71.22亿元,经营利润比2004年增长了703.75%。四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品牌形象逐步提升。截至2008年1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42.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61.74%,贷款惠及中小企业4.2万户,带动了392万人就业,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党政、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全省农村信用社推出的订单农业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已发展成为备受“三农”和中小企业青睐的特色品牌,这些内容丰富的业务品种不仅吸引了大量客户,同时也扩大了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效应。实践证明,在推进业务创新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以创新意识的培育为先导,以体制为保障,以机制为动力,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成效。
1.培育创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一是广东省联社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业务创新工作,并将“高起点、大思维、全方位”的服务观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业务创新工作,要求各级农村信用社依托自身的优势,以创新、求变为突破口,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全方位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业务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二是组织辖内业务骨干到商业银行挂职锻炼和交流学习,使其熟悉、了解和掌握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和创新经验,提高员工的业务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开展方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激发员工的创新兴趣,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发展员工的创新能力,训练员工的创新技能,为培育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及时总结创新经验,宣传推广创新典型,在全省农信系统内营造“争先创新”的氛围。为及时总结交流各联社业务创新经验,广东省联社分别于2006年、2007年组织召开业务创新研讨会,介绍辖内联社创新性金融产品及其工作经验;2008年9月,广东省联社又组织召开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经验交流会,对在支农产品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联社进行表彰。
2.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加强业务创新的组织指导。一是成立业务发展部,专司指导、推动、组织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整合、规范和优化及金融创新工作,同时要求辖内各联社完善业务创新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集中高素质人才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在全省农信系统建立起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负责、整体营销的业务创新组织体系。二是成立了以广东省联社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辖内联社业务骨干组成的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组,并拟定了业务创新相关工作制度,积极引导基层农村信用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引进掌握关键技术、曾有突出业务创新业绩的高层次研究开发专家和团队,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为推动业务创新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激发干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一是加强与政府机关、商业团体、社会中介、公用事业单位、工商税务、信息服务机构等单位的联系和合作,逐步形成了推进业务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合力。二是建立联席会制度、定点联系制度和客户经理制度,不定期总结和交流创新工作经验,研讨业务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客户对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重点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科技、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业务创新工作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工作的考核和督促,并通过完善业务创新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提高员工参与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4.完善科技手段,为业务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相继建成并接入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广东金融结算服务系统,实现了资金跨地区、跨系统实时到账;在全省通存通兑的基础上,接入全国农信银系统,实现了与重庆、湖南、湖北等
10多个省农村信用社的通存通兑。二是全面启动和稳步推进全省数据大集中工程,为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创新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三是积极推进银行卡系统建设,发行了全省统一品牌银行卡——珠江平安卡,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和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截至2008年年末,全省除梅州地区以外,其它发行珠江平安卡的81家联社已成功上线,并累计发行珠江平安卡89万张。经过几年的努力,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业务处理现代化、服务手段自动化、结算渠道多样化,为业务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5.以市场为导向,主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一是在研究和分析农村市场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单一功能产品进行改造和创新,研发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如,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商户)联保贷款、农信易——中小企业贷款、农信三宝组合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城乡居民楼宇按揭贷款、仓储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进口设备按揭贷款等。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整合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和还款方式等信贷要素,推出贷款业务与结算服务相结合、贷款业务与国际业务相结合的新产品以及产业链条组合产品、循环授信特色产品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如,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权利和现金流质押等新的担保方式,对中小企业贷款客户陆续推出仓储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拓展农户联保贷款领域,将农户之间的联保方式延伸到农户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组成各种形式的联保体。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
从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创新实践来看,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整体仍然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类型单一,吸纳性多,原创性的特色金融产品少; 二是创新范围狭窄,创新资产类产品少,负债类产品多; 三是创新业务的投入产出比例倒挂,效益性不强。造成以上结果的因素很多,除了农村信用社自身基础较差、人才缺乏等原因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政策不配套等都是制约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的主要障碍。
1.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创新环境差。长期的二元经济格局抑制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业务创新的成本大,收效低。一是法制环境差,逃废债问题突出。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法规法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法规建设落后,法律执行成本相对高,这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较大,逃废债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业务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信用环境差,征信体制不健全。我国的农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之中,信用记录缺失,征信体制不健全,这不仅给新业务的拓展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而且致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新产品在定价上面临“高低”两难的选择:定价过高难以达到支农的目标,而且还不利于新业务的推广;定价过低则会导致难以弥补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潜在损失,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2.农村信用社多级法人体制,难以形成系统优势。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扎根“三农”,了解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当前的多级法人体制难以形成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合力,加大了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难以形成系统优势。一是新业务产品的研发费用高,而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承担了过多的历史包袱,单个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支撑庞大的研发费用。二是农村信用社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新产品开发的智力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的员工队伍老化,懂业务、懂技术、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不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业务开发的要求。三是多级法人体制不利于新业务的推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aymond Vernon(1966)所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产品有其自身的生命,一般都会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和衰退五个阶段,只有通过在成熟阶段的规模效应,产品才能获得生命,才能弥补开发成本,取得较好收益。但是在目前的多级法人体制下,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体制性障碍,规模效应差。
3.协调机制不健全,协同效应差。一是系统内部协同意识薄弱。农村信用社长期偏安于一隅,拘泥于地方经济,存在延袭传统业务、个体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学习,面对新需求新业务缺乏敏锐度等问题。二是与相关行政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三农”问题已经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关注的焦点,也出台了一些支持“三农”、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政策,但是由于政出多门,甚至出现了一些相互抵触之处,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无所适从,政策和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难以发挥,使得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支农成效大打折扣。
4.金融监管的“一刀切”,压缩了农村信用社的创新空间。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有着较大的区别,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客观上也要求农村信用社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和速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对农村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标准,区别对待,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以拓宽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空间。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所执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农村信用社不仅面临着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的标准,甚至在一些新业务的拓展上还受到歧视性的待遇,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创新积极性,客观上压缩了其创新的空间。
三、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凝聚系统优势。一是充分发挥省级联社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的法人体制改革,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符合现代金融创新要求的数据平台和电子科技平台,并以此为核心打造全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做好产品研发和储备。二是优化产品创新机制。构建和完善以交流机制为手段、以考核机制为依托、以激励机制为保证的系统内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机制,激发员工队伍对新产品开发和新业务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施人才战略。以现代金融为
标准,加大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引入力度,构建人才储备库,打造符合现代金融要求的创新团队。
2.加强政策引导,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体系。一是积极发挥市场力量。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进入门槛的放低,积极引入各种经济主体组建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在“鳗鱼效应”的影响下,激发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推广的积极性和效率。二是强化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作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主体,市场化改革的趋向决定,农村信用社提供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往往是建立在是否具有经济收益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以社会效益为标准,因此,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通过放松利率管制等政策来引导市场,给予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更大的支持。
3.强化协调机制,形成创新合力。一是强化农信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强化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积极推进系统内业务合作和交流,优势互补,降低农村金融产品研发的费用,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创新的空间。二是强化政、农(企)、银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此,应强化支农主体之间的协调效应,理顺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农村金融产品的积极性,努力挖掘农村金融资源的支农潜力。
4.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保持农村金融产品研发的持续性。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评估体系及农业贷款担保机制,构建多层次担保体系。完善现行农业贷款担保体系,简化担保贷款手续、改进担保方式,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财政和民间资本相互分工、各得其所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构建多层次农村保险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完善各级政府财政、税收、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政策性保险公司的组建工作。同时,积极鼓励组建商业性农村保险公司,增加农村保险供给主体。当前可以考虑依托农村信用社,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由各地农村信用社参股组建商业性的农村保险公司,分散产品创新的风险,进一步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
5.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创新环境。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征信评估系统。通过征信系统的完善,积极推进“三信工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完善农村个人、农户和企业的信用档案,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道德风险,降低金融产品开发中的隐含成本。二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法律完善保护金融产品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使创新活动规范化、有序化,降低创新的社会成本。
第二篇:师范院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师范院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进做了两方面的探讨:将创新概念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改进,从五个方方面阐述了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提出了将大创项目与实验课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对将师范生的校外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的实践实施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大创项目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本科专业的创新定位是通过新教育模式的运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自
[1-3]主创新能力培养在我国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有各种形式和途径,但在根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实践教学是本科师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实验、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其中基础实验课通常是针对理论课而言的,实验课程的内容是为了验证并巩固和加深对本门理论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理解而开设的,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训练使用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实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师范院校的基础实验课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的。实验课完成的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既然实验方案有课本统一给出,也就避免不了实验内容单调一致,实验结果雷同,实验报告的撰写枯燥乏味等缺点。尽管学生认真听了,做了或者说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实验内容相同,还为一些不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了方便,照抄照搬他人的实验报告。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师范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学科素养的检验尺,同时也为师范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奠定基础。教育实习以教育见习、实践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其中实践实习尤为重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明确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目前,各师范院校均通过延长师范生在中学里的实践实习时间,来保证教育实习的时间。师范生的实践实习时间由原来的5-6周增加为10-12周,由于实习时间的增长,给实习中学带来了很多不便。特别是中学新学期刚开始,实习生就进入实习的地点,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对于刚入学的新生,班主任的更替和任课老师的讲课方式和风格的改变,都不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管理。特别是实习生缺乏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及教学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班主任工作角度而言,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有力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也不利于良好班级班风的养成。这也是中学并不是很欢迎实习生进行长时间实习的主要原因。探索教育实践实习的新[4]模式很有必要。
一、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创新”概念?
近年来,各师范院校都在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和改进,努力探讨适合自己院校的教学模
[5-6]式,争取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能有所突破,但在基础化学实验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多是从教师教学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改变“填鸭式”教学,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微课等,同时针对课本内容,减少验证试验,增设综合性实验,但上述普遍性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摸索和初步探索,将实验教学与大创项目相结合是一副针对上述弊病的良药。大创项目(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也可以看成是实践教学中的一部分。将创新项目的形式和内容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需要换个角度理解“创新”二字。
大创项目即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何为“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作者简介:张丽霞(1970-),女,汉族,河北藁城人,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JGA256)的研究成果。*联系人:huangcs@gxtc.edu.cn 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重要的含义是创造新的东西。但是对于本科生而言,社会阅历、工作经验、知识的丰厚、科研工作的深度等等远远不够,创新的可能性可想而知。但从创新的哲学的要点来看,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创新同时也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必然推动自我的行为的发展,[7]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项目中的“创新”二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组织形式创新。本科生实验,通常独立或按学号分称两人或三人一组完成试验,。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选择搭档的机会,更谈不上与志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合来完成实验内容,缺少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然缺少了积极性和能动性。而大创项目的成员,是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自发的组成的一个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并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一个小团体。在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就略胜一筹。
2.指导形式创新。本科实验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几乎全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并在老师进一步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仪器使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并且实验用到的试剂、溶液及材料全部是实验员准备好的,学生几乎不用思考溶液如何配制,配制时应注意什么事项、实验为何如此设计,为何要测量某些数据等等,甚至实验现象都懒得观察,因为书中可以查到。而大创项目却不同。大创项目的实验内容来源于老师的项目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新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角色上看,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多起辅助作用,是宏观调控,是项目顾问。学生是主角,从课题的准确定位,文献资料的查阅,项目方案的确定,试剂的配制,实验项目的执行,实验的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人员的分工,项目的进度及课题的研究工作时间的安排,中期研究结果的回报,最后研究结果的呈现,全部由项目组成员思考讨论后完成。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得老师的主观指导变成了与学生的平等商讨、交流和建议,这种指导形式更能树立学生的自信,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工作平台创新。课程实验一般按照课本上固定的方案,在固定的实验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受到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实验时间的限制。而创新实验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课题相关资料,融入了自己的智力活动,经过仔细推敲设计的方案,且实验结果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断根据试验的结果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新问题的出现,项目成员会养成“做中学”“学中做” 边做边思考的积极工作态度。在时间安排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项目实验内容,既体现了个体的自由,又呈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同时创新项目搭建了科研交流、工作学习的平台。创新项目通常都是在有科研经验的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会进行不定期的相关科研工作讲座,不管是在学术水平还是道德修养,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有创新实验经费的支持,提供了学生外出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同时能够更广泛的了解自己学业方向和学科前沿及就业方向;同时大型仪器的开放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最佳平台。
4.学习方式创新。在创新活动中,项目完成的过程会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会不自觉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具体包括:1)直接式学习法。就是根据创新项目的需要而自己选修知识,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项目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不学,加快知识提升的进度;2)模仿学习法。学生按照文献资料提供的方案进行模仿性学习,从而获得一定技能和思维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从“模仿”到“创新”;3)探源索隐学习法。学生为了更系统的掌握知识,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从而掌握知识的整个体系。探源索隐学习法对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大有益处;4)创新性阅读法。学生在文献和资料的查阅中,有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产生出创新思考获取新答案的阅读方法。课程实验提供的学习方式仅仅只有一次性的模仿学习,味同爵蜡。正如学生所言,学习方式的创新是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课堂学习最大的不同与收获。
5.活动载体创新。课程实验以课本为媒介,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载体,不具有灵活性,也不能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淡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感。创新项目多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项目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探求知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研读参考文献中发现新的思考点,在项目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检验思维的合理性,增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同时项目完成的曲折性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各尽所能培养了每个成员的责任感。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若将大创项目的形式应用用于课程实验教学,必定弥补实验课堂形式僵化、教学活动缺乏活力的不足。若只是采用形式,对实验内容不做任何更改,形如换汤不换药,效果未必好。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验的内容越具有挑战性,对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力的激发就越大。若将大创项目的成果进一步提炼,并转化为本科生的拓展实验,适时的应用于内容实验教学,做到不断地推成出新,必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也必定会弥补实验课本上内容陈旧的不足。同时也避免了照搬照做课本实验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创新实践探索 1.实验教学的创新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二级学院构建了国家、省级、学校三个层次的创新项目体系,将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创新项目,并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学习发现有价值的自拟课题。大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后,就可以自主选取感兴趣的老师和课题,或自拟课题,利用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室与导师或学长进行相应的交流、学习和项目实验,体验开展科学研究的乐趣,在不断研磨文献、反复实验和与导师的相互探讨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大创项目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但也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大创项目,并不能覆盖百分之百,尽管学生可以有多次机会进行选题,但总有部分学生落选。如果能将大创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实验拓展课程的内容,就会惠及每一位学生。
经验告诉我们,新颖的实验研究课题能吸引学生开展实验设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在经过几年大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积累后,可以从实验结果中整理出适合本科生实验的内容方案,作为本科生拓展实验的内容。拓展实验的完成采取大创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尝试研究的乐趣,并认识自身知识的不足,成为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为了防止出现实验内容的僵化和陈旧,采取确定实验内容的方向,不确定实验具体内容的方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开放必要的实验室和仪器室。例如大创项目中很多涉及到了功能材料,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设计不同的几个选题:防火材料的制备研究或改良,发光材料的制备和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等等。在选取了研究方向如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后,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通过学习研究,进一步确定更具体的研究论题,如红光还是绿光?是无机发光材料,还是有机发光材料,还是稀土发光材料等等,不做限制;表征的手段也不限制,包括元素分析、XRD、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学生在确定了研究方向的前提下,查阅资料,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和方案,同一个组内的同学又可以有不同的实验内容,大家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同中求异,异中又相互协作和帮助,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同时
[8-9]允许学生可将拓展实验内容与大创项目的内容或毕业论文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知识研究的内容可更高一个层次。这样实验的内容既具有传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时代性,还能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当然,任何一项新的措施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我们坚信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也希望我们所做的微薄努力,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它是学科科研的基础和科学发现的眼睛,也是培养学生对学科感兴趣的敲门砖,是学生学习实验技能的基础课,学生所获取的实验技能也是开展大创项目的基础技能,没有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安全操作须知和实验室安全的知识,大创项目变成了空中楼阁,就无从开展;若只按照实验课本进行实验教学,就会淡化实验课程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大创项目的开展是基础实验课的延伸和提升,也是实验基本技能的进一步实践和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能够把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育实习工作的创新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开展和进行有效的教育实习需要因地制宜和不断的改进。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探索,我们二级学院在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实习还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
(1)校内实习工作的创新开展.主要表现在:①实行 “责任到人”,将校内教育见习与研习贯穿于师范生的整个培养全过程。具体做法是,将师范生入学半年后分组到具有丰富指导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名下,从大一的下学期开始,进行不定期的试讲及相关训练,包括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磨、课堂语言表达等等,保证每个师范生校内见习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并积极举办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板书和试讲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②积极探索和建设“互联网+”时代的校内实习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平台,创设网络实习的平台,通过网络实习的平台拓展学生的各种教学技能,包括教案设计,微格教学,微课的制作,中学优质课的观摩,教学模拟等;并通过优秀班主任案例、班级管理的优秀典型案例的分析增强师范生的管理班级能力等。③实行“以老带新”制度,校内实习小组既含有参加过一次实习的老生,又含有未参加过实习的新生,新生在老生的影响和帮助下,能较快的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准实习生。
[10](2)建立与实习中学的多渠道联系。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与中学的合作力度;通过常年在中学聘请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加强实习生与一线教师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有效指导机会,以获得教学及管理班级的经验;除正常的教学见习外,鼓励学生自主合理利用假期时间,参与中学一线老师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探讨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协作精神,为日后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鼓励学生与中学生利用网络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实习班级的学习情况和班级的整体表现,与实习班级建立良好的关系。
(3)及时合理的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根据教育部文件,在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后,连续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中学的教学还是师范生的本科教学都有一定的压力。在认真做了调研后,将一次教育实习调整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三的第一学期,实习时间为35天,第二阶段为大肆的第一个学期,时间为35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实施,我们对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反馈的调查结果,分阶段教育实习更具有优势。学生实习后,总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若只有一次实习时间,尽管有两个月的时长,实习生很难静下心来及时总结和反思,也很难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及知识、教学技能方面的补充;实习回校后又面临毕业论文及找工作两大任务,很少有学生抽出时间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反省。分两个阶段实习的师范生,第一次实习回校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反思,包括教学技能,知识的层次,管理班级知识的欠缺等等,学生会在原来实习的基础之上,查漏补缺,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练习,提高教学技能,为第二次实习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据实习学校的反馈,第二次参加实习的学生的实习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参加实习的学生的效果好。实习生本人也反馈在第二次教育实习期间各方面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获颇丰。分两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工作即避免了长期打扰中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并维持两个学校的良好关系发展,更有利于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实习。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作为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更应该尝试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教学各方面的改进或创新尝试,来日方长,教育工作者的点点努力和尝试,终究会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雅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新校园:上旬刊》2016(3):140 [2]张国梁,朱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45 [3]张鹏,于兰,刘助柏,张岩岩。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91(3):50-53 [4]吴波,柳和生。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247(1):12-14 [5]吕学举,刘晓丽,周伟红。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4,270-273.[6]李向清,康诗钊,穆劲。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121(5):24-26 [7]甘自恒,阳国亮,余瑾,李继冰。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0-270 [8]石贵玉,冯佳斌,刘灵,梁士楚。依托科研课题培养高师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3-224 [9]周振军,张君维,赵志伟,王武生。高师院校本科生论文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5):124-128。
[10]陈梓云。高校和地方合作提升教育实习质量II.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13-114
第三篇:2010广东继续教育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二)答案
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
(二)1.下列各项不属于实物创新的是()。单选 A 美国“椰菜娃娃”B 用充氩代替真空C 多缸蒸汽机的发明D 电脑绣花机代替手工绣花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2.几乎人人都有直觉能力,只是程度各有不同,直觉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增强的,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多选 A 用右脑速度,泛读各种信息B 丰富和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C 善于观察D 欣赏音乐
您的答案: A B正确答案: A B
3.完成能力指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那么完成能力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多选
A 设计能力和绘画能力B 工艺设计和制作能力C 实验能力和组织能力D 语言写作能力E 精雕细刻能力F 资源整合能力
您的答案: A B C D E F正确答案: A B C D E F
4.下面哪些行为有助于开发右脑?()多选 A 欣赏音乐或跳舞B 散步或郊游C 下棋D 看侦探小说进行推理E 做几何题F 练习用左手写字、画图
您的答案: B C D正确答案: B C D
5.直觉与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是,直觉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按照一定的推理原理进行。()判断 正确 错误
您的答案:正确正确答案:正确
6.“墙里开花,墙外结果;本地开花,外地结果”的现象是由完成能力较差造成的。()判断 正确 错误
您的答案:正确正确答案:正确
7.电灯中用钨丝代替碳丝不属于实物创新。()判断 正确 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8.创新思维并不一定要去实践。判断 正确 错误
您的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9.()曾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和科学”。单选 A 培根B 爱因斯坦C 马克思D 富兰克林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10.人的右脑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其具有艺术、态度、综合、形象、情感、()等思维功能 单选 A 抽象B 记忆C 直觉D 感觉
您的答案:C正确答案:C
第四篇:工作改进与创新
工作改进与创新
我认为工作改进就是在工作中使用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工具,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改进措施。
首先来谈谈为什么要进行工作改进,只有持续不断的改进工作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才能促进业务的发展;才能合理的完成工作目标;才能是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这里浅谈今年我们市场部的工作改进。客户管理工具的使用
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我们一直沿用自己设计excel表格了进行记录,刚开始感觉比较实用,效率也很高,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需要和保险公司、医院等接触进行业务沟通,这使我部门陷入大量的客户关系管理和沟通纪要整理的复杂工作中。后来通过在网络上的学习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在网络中找到一款符合市场部使用的一套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而且是免费的。我部门就将客户的相关信息及既往沟通纪要录入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中,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
通过此工具的使用,改进了我们以往对客户的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提高了我们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高效的处理; 方便记录与客户的沟通纪要;
为市场部的同事方便的去查询客户的信息,了解客户的沟通情况,提供了一个支持平台,使我们对客户的情况掌握更加准确; 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对部门内部人员分项目、权限,进行客户信息查询管理。驻院代表工作方式的改进
以往驻院代表的工作是促进上线医院的使用,提高医院的使用量,其实际工作就是自己在医院前台询问客户,操作前台软件,这样的工作方式就目前的人员配置和上线医院数量,都感觉很吃力,更不要说再增加新的上线医院,那将继续补充驻院代表,增加公司的人员成本。仔细分析,这样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成本高,工作效率低,重复低附加值的劳动,对促进医院的使用工作毫无意义。
通过与市场总监的沟通和协商,对驻院代表的工作职责进行简单分析: 驻院代表实际是我们公司与医院的关系维系人员,其工作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与医院建立良好的业务管理,来使医院的操作人员自主的询问患者是否购买商业保险,自行为其提供实时报销服务;
对实时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协调医院、患者、保险公司三方的工作;
发现医院的潜在需求,为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
由此,我部门针对目前的驻院代表工作情况,提出如下改进措施的思路,让驻院代表自己寻求方式和方法来解决。
解放自我,使医院自行进行业务的处理和操作; 协调医院中层领导对促进医院使用进行解决;
对目前系统的操作和业务流程,需求医院操作人员的意见,优化系统和业务处理流程; 发散思维,寻求新的促进方式。
通过以上的指导思路,今年驻院代表的工作有了明显改观,改进方式和方法层出不穷,还有不少的小创新。工作改进与创新的关系
接下来谈谈工作改进与创新的关系,事业部去年就提出创新的公司文化理念,不论是在技术、业务,还是在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总经理办对此也很重视,特别设置创新基金,以资鼓励那些在工作中有创新意识的同事。工作的改进,需要我们对工作进行定期的总结,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因和症结,需求新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意识。工作的持续改进,极大的促使我们在创新意识上,有更多的想法和更好的方式,去解决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改善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工作的改进,必然有创新的方法、方式、工具等,改变我们以往形成的固有工作模式。打破常规,改进工作,需求创新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工作的改进,必然有创新的方式和方法,这也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意识,从小事着手,增强我们的服务和创新意识,使我们不断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事业部的综合竞争力,使事业部与时俱进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改进和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改进和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实施科学新课程以来,我们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呈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运用实验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科学实验材料准备起来存在很大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问题一: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
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在仪器室中,以前配备的许多常识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物体沉浮实验盒等等,很自然成了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但是作为科学老师都知道,虽然有的仪器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是可以用的,比如酒精灯、铁架台之类的。但是还有一些利用起来的问题却很多,像物体沉浮实验盒,虽然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也有探究有关物体沉浮方面的知识,但是新教材的内容和原来常识课有一定的区别,提出了新要求,如“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问题二: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
新课程实施后,上级要求学校为每册的科学教材配备一套新的实验材料——科学工具箱,在这个工具箱中,有一些相应的实验材料,比如塑料量杯、温度计、小车、地球仪等一些可以长期重复使用的材料和高锰酸钾等一些化学物品。除此以外,每学期每位学生还征订了一份科学配套学具,有绿豆种子、绿豆发芽实验盒、电池等等。这些材料为科学仪器室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实了科学实验材料的队伍。但是,尽管如此,在科学教学中,依然碰到了许多来自材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那些不能长期保存的材料,像油菜花、发芽的蚕豆、做生态瓶需要的鱼、水草等,必须由教师或学生本人适时、及时准备,有关部门很难在学期初统一配备。还有部分材料代价很大,如果有关部分统一配备,必然会造成学生学费的加重,给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带来麻烦,这与义务教育阶段让人人都读得起书的政策又是相违背的,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不把这些材料配备进去,那教学时势必又要由教师或学生本人准备,这又增加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难度。
问题三:教师、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
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大,专职教科学的,一般课都在15节—20节左右,不仅要花时间备课、上课和批改外,还可能教着好几个年级的科学课程,在准备实验材料可想而知;常常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下一节课铃声已经响了,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所以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本人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兼职老师更是不用说了,一般已经在教学语文或者数学等,这些课本身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的科学老师还担任着班主任等职位,科学课的准备材料更是不言而遇了。而科学材料的准备又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兼职教师就很难再有功夫去完成了,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科学材料除了教师准备外,还有许多时候我们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但是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
由此,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学一线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能有意识关注、积极地参与活动材料的改进工作,整理形成一套符合地域特点、适合教学实际的实验材料和一份实验准备指导方案,将会大大方便一线科学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同样会更精细地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潘利峰《服务探究,选择有价值的实验材料》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材料,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符合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典型、合适、丰富、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只有对材料加以观察、操作和思考,才能形成合理的科学概念,产生正确的科学认知,领会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感悟科学精神,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往往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选择合适的、具有探究生命活动周期的实验材料,对于教师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尤为重要。江苏省名教师、自然学科特级教师、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校长张洪鸣作《科学探究需要有结构的材料》报告中指出“搞科学”——“有结构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体验,要活动。怎么才能活动呢?空口说白话,黑板上种田,不是胡扯嘛,要有点东西才行。这东西就是材料,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死的材料活起来呢?这就必须加上老师的智慧,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教学材料,这样的有机组合,便称为“有结构的材料”。
七、课题研究总结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类型,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合作、创造等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应以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为准则,运用一定的创新技术,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欲望和创造精神。
实验材料的创新,一定要避免过去那种“一张实验桌,材料就几样”的实验模式,要求教师提供大量丰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寻找和使用材料;实验材料的摆放不要只局限于实验桌,要充分利用广阔的空间。科学教材中实验材料的提供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一定能满足每一个实验的要求,或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方便之处。因此,很有必要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更多地根据实验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地实际选择和使用材料:对同一个实验,材料的确定可以不同,不要求全体学生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类型的材料进行实验,而应力争做到多种多样,各取所需;同样,同一种实验材料,在不同的实验中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解释不同的科学道理;材料的选择还要从教学成本考虑,尽量使用身边易得的材料,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实验材料的创新还包括对原有材料的改进、替代和更新。
因此,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爱上科学课、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但是,较多实验材料不好准备是科学教师的共识。经过我们课题组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实验材料改进
科学课作为新课程下的一门新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它的学科地位不容忽视。有些老师可能对它还不是非常了解,以为和以前的常识课差不多,还是一门副科。尤其是兼课老师,认为只有自己另外教的语文、数学才是主课,这样的认识我们会阻碍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认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科学课教学的特点,有必要对所有科学教师进行科学课程的系统培训,加强理论的学习,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课教师都应该多外出听课学习,开开眼界,看看别的教师是如何准备实验材料的,从而做好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引领,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亲身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如教学五下单摆的内容时,根据书上插图准备材料是不理想的,铁架台上的横杆太短,摆锤摆动时很快就会碰上铁架台的竖杆。摆线如何固定才能既让它自如地晃动又便于调节长短也是问题。在网上视频中观摩了李家绪老师教学的《摆的研究》后,通过加长横杆,借助夹子,很快解决了这些难题,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整理实验室中已有材料,合理利用现有材料
学校仪器室中有着许多原常识课教学时留下来的材料。这些实验材料虽然不能满足现在科学课教学的实验需要,但是它们却还后很大的价值,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有许多的实验器材不管是以前的常识课还是今天的科学课都用得上的。如酒精灯、烧杯、铁架台、放大镜、水槽、弹簧秤、温度计啊等等,只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充分的筛选、整理、修复、归类,用得着的时候多着哪。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管,发挥他们的应有功能。再如原来常识教学中的杠杆实验盒、冷热实验盒,光学实验等等,虽然盒里的材料不全能用得上,但通过整理,里边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科学课上用得着的好材料的如杠杆实验盒中的杠杆尺、简单机械盒中的滑轮等器材,质量还是很不错的,经久耐用,效果不见得比科学材料箱中的差。
科学工具箱中的科学材料都是经过专家们研究制造的,又与科学教材配套,可以说为科学教师的材料准备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箱中的材料虽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总体还是不错的。如六下的小电动机、拱形桥等,我们要用好它。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工具箱中的实验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而对于箱中的一些易耗品,我们用好后要及时添置,以备下次的使用。
(三)教师应该积累以往材料
一些科学材料的准备是不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得到的,所以科学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变废为宝,积少成多。不要等到今天要上这个内容要用到这种材料才想到当初那个材料可以用上而没留下。有些材料如可乐瓶,对于其它学科的老师来讲可能是垃圾要扔掉的,但对于我们科学课来讲却是宝贝,许多时候要用到它,再如硬纸板、坏了的乒乓球等它们是研究抗弯曲能力的好材料;还有生活中的一些石头,可能很少有人去关心研究它,但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就有这样的内容安排。《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要我们去研究岩石的组成和岩石的特性。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捡一些象花岗岩、长石之类的岩石以备上课时用,且岩石不易消耗可以长期保存,填补学校仪器室材料的不足。
科学课实施的第一个轮回中,新材料还未配下来或根本就没有,实验材料相当缺乏。这个时侯任教的教师要准备的材料尤其得多。这个时侯老师要把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好好保存,学会积累以备后用。当下一届老师任教到相应内容时也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减少一点后边任课老师的准备时间。
(四)动手自制,替代专用不足材料
实验室的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一课的需要,有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实验的设计自己来设计制作实验器材。在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时,学校里大都只有铜球这样一种可以研究热胀冷缩的实验材料。而一种材料如何让学生信服固体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呢?于是我就想在做其它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的实验,苦于仪器室里没有这样别的器材,我就和其他几个科学老师自制器材。由于其他的材料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我就想到利用指针的偏转来将试验中材料受热或遇冷产生的现象进行放大,使学生看到了实验的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再如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光》单元中,在研究不同颜色物体吸热能力强弱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利用白炽灯照射,不同颜色试管内空气膨胀快慢的对比试验,由于空气受热膨胀速度比较快,所以实验现象十分明显,这远比教材中将温度计放入不同颜色的纸袋中,看温度计上的读数上升的快慢的研究效果好得多,也节省了许多课堂上时间。
(五)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自发准备实验材料
有些科学课堂上要准备的材料有很多,有些时候要准备的材料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忙,这个时候完全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也许就难以完成,这个时侯我们不妨想想其他办法,如学生就是一个不错的资源。在材料的准备中我就经常请学生协助我准备材料。别小看学生,他们会帮上不少忙。难度大的他们会发动他们的家长协助老师的材料准备。针对所教的学生,我采用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这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然而也是我们老师经常会忘记的方法。有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同学准备了令人满意的材料,这时老师可能会很不开心,往往只想着怎样教育他们!其实,这个时候就可以好好的奖励那几个准备的好的同学,效果肯定不会比板着脸批评教育差!比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要用到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准备,到自己家里找找,课堂上用的几个根本不是问题。再如《蜗牛》《蚯蚓》等小动物的研究,课中用到的这些蜗牛和蚯蚓最好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在材料的寻找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增长了不少相关的课外知识。既然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何乐而不为呢?再如研究《磁铁的性质》《我们周围的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用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它们能不能被磁铁吸引、以及软硬、柔韧性等,材料越多对于结论的科学得出更有价值、更带有普遍性。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又有不同的背景,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某些材料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如在讲动物的一生的时候,我就让一些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去准备,农村的孩子家里养蚕的比较多,又有桑树的优势,我就让学生带一些来供同学们观察。再如五年级第一学期“运动与力”单元中要讲《我们的小缆车》一课,课中要用到许多垫圈或螺帽,利用垫圈或螺帽的重力来牵引小车,从中发现垫圈或螺帽越多小车行驶的速度就越快的结论。可是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材料。当我了解到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学生家里就开螺丝厂的,就和这些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带一些来供我们课堂上研究使用。这位家长听说老师上课要用到小垫圈,就主动教孩子带了一些垫圈送给学校实验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通过各种途径提前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当经调查反馈,知道学生们在生活中的探究能力明显增强时,我们知道,我们的材料准备的改进方法与实施有了些许的成功。但是,学生的对科学课的热爱让我们倍感肩上的重任,促使我们今后在教学上做更多的思考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