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吕倩梦 环境学院2010200911
目录
1我国创业板市场现状及问题......................2
1.1存在超募资金严重现象...........................2
1.2高管频繁减持.............................2
1.3退市机制的缺失...........................2
1.4高市盈率现象.........................2
1.5信息泄露现象严重.............................3
1.6基于市场炒作的造富........................3
2创业板问题的解决方向.........................3
2.1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平,透明的交易平台................3
2.2完善退市机制.............................4
2.3完善相关激励机制.............................5摘要:近年来,创业板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创业板成立两年多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退市制度缺失,超募资金巨大导致市场效率低,高管卖股套现,频繁减持,市盈率居高不下,市场炒作现象严重等。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创业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笔者认为的一些解决方向。
关键词:创业板,问题,发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EM has been the focus of public’s attention.Since China's GEM was established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it has been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However, as time went on,problems have emerged out.For example, the lack of delisting system, raised funds over the huge market efficiency, the executives sold shares to cash, High price-earnings ratio, and serious market speculation etc.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GEM, and some direction I think for the solution.创业板市场即所谓的二板市场,是上市标准较低,专为成长型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上市机会的新型股票交易市场。1968年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开始创建“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 纳斯达克。1971年2月8日,该系统正式启动。
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从1998年12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筹备10年,直到2009年10月30日才真正开板。至今,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目已经从最初的28家达到了291家。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等等原因,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创业板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笔者认为的一些解决方向。
1我国创业板市场现状及问题
1.1 存在超募资金严重现象
据W ind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24日,已经上市的269家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总数达1116.9亿元,超募率高达98%。在创业初期,企业往往因为资金不足而苦恼,然而,资金过多也同样不利。首先,这巨大的超募资金,并未被企业合理利用。创业板是为了解决中小型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巨大的超募资金却是对社会资源的闲置浪费。现在往往出现上市企业资金闲置,而未上市企业却仍然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并且,创业板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足以这么多的超募资金也相应产生收益,那么很可能会导致股价下降,从而使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失。此外,拥有巨大的资金可能会使企业走向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的道路。
1.2 高管频繁减持
有许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在成功上市且募集到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之后,就迅速离职,卖股套现。虽然《公司法》和深交都出台了限制高管减持的文件,但是仍然有很多减持套现的现象存在。创业板成为高管们套现的工具,而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又让投资者如何对其有信心呢?
1.3 退市机制的缺失
退市制度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摘牌问题 , 退市机制与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市场定位、投资者保护、退市后的后续安排以及市场的发展程度等
必须统筹设计 , 退市机制的有效实施和完善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的建立、健全 ,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而我国的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在处于成立之初的阶段,亟需进行改进完善。退市机制的缺失,导致创业板运行的效率大大降低,也增加了投机风险。
1.4 高市盈率现象
创业板开板以来,高发行价 高市盈率 高募资额的“三高”现象就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创业板开板首日,28家上市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就达到了111.03的高位。市盈率过高而脱离了企业利润增长和发展空间的现象不得不让人忧虑,因为这种虚高的资产价值是不可持续的。高市盈率从侧面反映了投资者并没认识到创业板市场实质上是高风险市场的事实。就目前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一旦高效率退市机制形成,大部分企业都会推出创业板。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就体现在高退市率和企业的破产风险上。
1.5 信息泄露现象严重
创业板的信息泄露现象比主板更加严重。我们往往能观察到,在高送股之前有关创业板上市公司通常都会有几个涨停板,明显的价格异动包含着信息的泄漏。2这些信息的泄露是对市场公平环境的一种破坏, 对法律的践踏,也是对其他投资者财富的一种侵蚀。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持续下去,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的投资者远离创业板,这对创业板的长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1.6 基于市场炒作的造富
创业板是名副其实的造富板。创业板开板首日,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就制造了125名亿万富豪,当时,乐普医疗创始 人蒲中杰就以38.32亿元的身家荣登创业板富豪榜首,两年过去了,第一富豪的宝座几易其主。据统计,截止2010年10月26日,创业板亿万富豪数量就超过500人,其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就有73人,千万富翁近千名。3然而,如今的创业板,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造富机制很大一个程度上是建立在市场炒作上,一经上市,巨大的投资风险就被转嫁到投资者身上。从首批 28 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1 个月 的交易价格来看,创业板的确出现了事先人们预测的疯狂炒作现象。第一天上市实际上就是疯狂炒作,1 中国创业板市场 : 现状与未来,吴晓求,贸易经济,2011年第四期
现状与未来,吴晓求,贸易经济,2011年第四期 2 中国创业板市场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及发展,魏亚芳,财经视点,2012年03月
在撮合定价的时候很多股已经和发行价比涨了百分之百以上,到收市的时候大部分市盈率已经超过了 100 倍,像华谊兄弟当天的收盘达到了 249.52 倍。
42创业板问题的解决方向
2.1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平,透明的交易平台
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前提是信息的公平透明。纳斯达克市场能够如此成功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严格监管基础上的信息透明、公平交易。美国证监会、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监管公司、纳斯达克市场监察部这三个分工明确、互相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监管部门 , 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配合下 , 较好地完成了对纳斯达克市场的监管工作 , 最大限度地保证市场透明度 , 避免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我国创业板应该做到监管关口前移 , 事前监管和事后惩戒相结合 , 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 营造出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5
我国创业板上市采用发行审批制度即核准制,需要三个环节:保荐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证券服务机构提供相关文件,中国证监会审核。有关机构必须加强监管,尽量杜绝劣质资源通过伪造欺诈手段蒙混过关的现象。除了要加强上市公司上市审批过程的有效监管外,更主要的是要完善其上市后的规范运作与信息披露,应从上市公司治理着手,强化公司控股股东与管理层的责任、强化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责任以及强化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应当保证更加及时严格的披露信息。因为在创业板上市的均为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自然规模较小、风险较大。同主板市场相比较,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应更为严格,并且应更偏重公司上市后的持续信息披露以维持证券市场的公平、有序、透明和高效。
2.2完善退市机制
退市又称终止上市或摘牌,是指上市公司 股票由于各种原因不再继续挂牌交易而退出证券市场的做法。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自主创新和成长型企业,在降低上市门槛的同时,退出机制往往更为严格。4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制度缺陷,门义超 赵迎斌,《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 12 年 1 月
5中国创业板市场 : 现状与未来,吴晓求,贸易经济,2011年第四期
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分为三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因不符合持续上市最低标准被交易 所宣布强制退市 ; 第二种情况是上市公司主动退市 ; 第三种情况是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公司又称为下市。公司退市在纳斯达克是 一种十分普遍和 正常的市场行为,2003~2007 年间,纳斯达克退 市 公司数为 1284 家,超过了 同期 该市场新上市公司 1238 家的数量,源源不断的公司进入和退出 是纳斯达克充满活力的保证6。因此,退市制度的完善对于我国创业板市场来说非常重要。
对比我国退市制度可以发现,我国应加强退市制度数量标准,独立证交所退市权利,降低退市机制的不确定性。具体在完善退市指标时,加强公司业绩和业务要求,补充股本要求,在完善上市制度的基础上规范退市。
2.3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为了促使我国创业板的生命力不断延续,良好的激励机制也十分重要,它们不但可以激励企业更好的发展,也可以从某些程度上帮助解决前面所提到的几大问题。例如,高管的期权激励机制,延长高管持股的限售期限,从而使其能专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利用创业板进行套现。
参考文献
[1] 刘炫,基于制度视角的中美创业板市场比较研究,特区经济,2012 年 4 月
[2] 吴晓求,中国创业板市场 : 现状与未来,贸易经济,2011年第四期
[3] 魏亚芳,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财经视点,2012年03月
[4] 方芳 ,创业板市场问题讨论综述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 年第 2 期
[5] 韩红星 , 中国创业板问题研究综述 , 《 经济学动态 》 2011 年第 10 期
[6] 阮静怡 , 我国创业板市场问题与对策研究 , 经贸论坛6基于制度视角的中美创业板市场比较研究,刘炫,特区经济,2012 年 4 月
[7] 吴寿元我国创业板市场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0 06
[8] 蒋孟彬 尉京红 , 中美创业板市场制度比较借鉴 , 金融市场 , 2012 年 第 1 期
第二篇: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
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创业板市场,是指专门协助高成长的新兴创新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二板市场、另类股票市场、增长型股票市场、风险交易板等。其主要功能是为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经营业绩不突出,但是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公司的发展和业务的扩展提供融资方面的帮助。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三高一破”问题突出,“三高 ”即高市盈率,发行价和高超募金即三高,“一破”指跌破发行价。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倍,市盈率最高的创业板公司,鼎汉技术达 82.22 倍,远高于 A 股平均水平。一般来说,企业的高市盈率要依赖于企业的高成长性,而该 28 家公司 2008 年利润总额较上年的整体增长率为 37.4%,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整体增长率为 38.24%,这样的增长并不足以支持创业板企业的高发行市盈率。对投资者而言,过高的发行价和市盈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风险,助长了二级市场炒作空间而压缩了盈利空间。
2.募集资金不按承诺使用问题严重
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只能按照招股说明书中的承诺使用,不得挪用,但对于上市公司的“私房钱”,证监会则鞭长莫及。根据目前上市创业板公司发布的对于超募资金的使用计划,我们也发现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将超募资金用于扩大主业。还有部分创业板公司尚未找到合适的超募资金投向,另有很多创业板公司已将超募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是投向房产、土地等不动产,并通过资金置换方式变相挪用募集资金。创业板募集资金变相挪用的风险正在与日俱增。
3.高管辞职套现与原始股东变相抛投
创业板存在严重的价格高估即股价泡沫,而公司高管在面对泡沫时选择减持,这是理性的反映,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频繁的高管辞职现象,严重损害了市场决计,这其中必然有制度设计的缺陷。同时原始股东变相出售公司限售股套现也是目前创业板市场存在的一个重大隐患。
4.监管体制薄弱,将凸显股价操纵、内幕交易等问题
我国的创业板虽然经过十年酝酿和准备,但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也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因此给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保荐工作中存在申报项目调查不充分、内核现场检查不够、缺少发行条件核查及第三方证据、申报文件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偏小,股份流通数量有限,信息非对称且泄露严重,给资金实力雄厚者有机可乘,产生幕后交易,对股价形成控制和操纵;创业企业经营发展变化快,稳定性差,不确定性较大,很容易滋生内幕信息交易,加大市场投机性,导致股价暴涨暴跌,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完善
1.改革创业板新股发行审批制度。
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正确方向,但现在将 核准制直接转变为注册制,时机并不成熟,应该逐步为实行注册制创造条件。完整的市场化不仅包括新股定价市场化,还应该包括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目前,中国证监
会在创业板新股发行中实行“严格”审批,是为了“把关”上市公司质量,但由于“闸门”开 得太小,造成非常有限的人在“笼子”里搞定价市场化,人为制造了新股供求失衡,抬高了创业板新股发行价格。
2.强化证券保荐人和中介机构责任。
创业板保荐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部分保荐机构急功近利,草率提供保荐材料,保荐人责任缺失,尽职调查工作不到位,内控制度 停留在纸上。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应该加强对证券保荐人监管,同时加强对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增强其责任感,提高 道德素养,确保上市企业严格符合创业板市场要求和条件。
3.增加创业板公司流通股比例,减少股票锁定时间。
应加快新股“全流通”步伐,缩短锁仓时间。锁仓时间太长,人为制造不流通,造成供求失衡,必然抬高发行价格。缩短锁仓时间,实际加大了股票供给,用二级市场价格倒逼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回归理性。当然,各类股东锁仓时间要区别对待,控股股东锁仓时间可以长一些;其余股东如战略投资者等,可在上市当天退出。可规定由发行人自己选择存量发行或者增量发行方式。
4.加快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是加快建立创业板公司退出机制,创业板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高管和保荐机构等,都是退市责任人,应当共同承担退市补偿责任。二是探索研究创业板市场风险对冲工具,建立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议适时研究论证创业板市场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以及融资融券交易。三是创新创业板公司估值方法。由于创业 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业务模式多样性、成长周期的特殊性,不宜采取市盈率、市净率定价。应在实践中创造多样化的估值方法。
5.降低PE盈利空间,加强监管,增加违规成本。
通过落实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三公原则”,整体降低创业板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降低 PE 盈利空间;同时对 PE 征收资本利得税,对其不合理收入予以调节。当然,也要辩证看待创业板的“造富现象”。创业股东通过 艰苦创业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应该得到鼓励和认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造就一个鼓励创业致富的良好风气。对于存在隐瞒事实、造假上市等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责令其立即退市,投资者亏损由上市公司全部承担。加强创业板公司高管人员减持股票的信息披露,规范上市 后短期内的高管辞职行为,以减小高管辞职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创业板设立时间短,制度规则还不完善,创业板市场当前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问题正源于此。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创业板市场的问题,也不能对所暴露出 来的问题视而不见,盲目乐观。上市规模与发行标准. 市场运作机制、市场监管等问题研究,并且将对此问题的对策反映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规则与条件的把握,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创新、有效监管的强化上。从而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而维护创业板市场 的稳定。
第三篇: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活力,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同时,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臵的功能,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长期投资。二是有利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维护金融安全。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
1、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场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还比较弱小,难以适应投资的机构化的需要,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2、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
(1)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①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现象;②公众流通股的比重非常低,绝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③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重小;④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不是自然人,通常是一家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国家股和法人股就始终占上市公司股份的主要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虽经改制而成为股份公司,实质上仍然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期望它能真正转换经营机制。这样,上市虽然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上直接得到资金从而缓解经营困难,但长期来看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未必理想。同时,在国家股和法人股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流通股规模较小,很容易形成机构大户操纵市场的局面,并且由于国有股不能自由地交易和转让,由市场所决定的资产兼并重组就不可能发生。在股市上所进行的企业并购只是在政府部门授意下才可能发生,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股市难免投机盛行。
(2)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①国有企业比重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小;②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小企业比重小;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业整体上市公司少;④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少。例如,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行业分布存在较大缺陷,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太多,竞争性领域企业数量超过85%;有超过65%的股权不能流动,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3、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1)传统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在银行业,业务集中在信贷等传统的零售业务领域,即使在传统的零售业务中,也缺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系列产品,金融中介等批发业务严重不足;而国外银行业在企业的整个发展期、成熟期,甚至二次创业中都会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品种。在证券市场,中国股票市场相对于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同样存在法人股、国有股的流通问题以及A股和B股的合并问题。
(2)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滞后。衍生工具是企业规避或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1991年中国建立了期货市场,但交易品种局限于绿豆、有色金属等商品期货,至今尚未推出利率、汇率、股指期货以及期权、货币互换、股权互换等来规避金融风险。由于缺少组合投资所必需的金融衍生品,各类投资者行为趋同,容易形成市场的单边运行,在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调控方向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风险积聚。
(3)金融手段创新不足。在金融业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各国金融业已借助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实现金融业的电子化、网络化,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中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已基本实现电子化,银行、证券业务网络化也已起步,但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体制问题,金融机构在电子化与网络化过程中各自为战,如各银行的自动取款系统和结算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兼容,增加了金融业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成本,也因规模不经济和便利性不足而抑制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4、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首先,仅从方便监管、防范风险角度出发,形成了全国简单划一的,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中心的单一资本市场,而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场,虽然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但离真正的二板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三板市场还远未形成气候,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多样性投融资要求,产权交易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
(二)资本市场制度方面的问题
1、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体制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由于政府和行政机构的介入,行政化色彩较浓,是“计划”的资本市场。首先,资本一级市场受到行政垄断,影响了市场融资体系的社会化和融资渠道的开通,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在选择上市公司时很少考虑其成长性。所以,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而不是放在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上。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并没有实质性改制,主要的目的是“圈钱”,没能有效地利用圈来的钱。此外,发行市盈率也受到限制。券商不能发挥职责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级市场“包赚不包赔”式的运作,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1999年以前股票发行市盈率一直受到严格限制,即使后来放松了对市盈率的限制,虽然一级市场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并没有改变“包赚不包赔”的现实。其次,资本二级市场存在“政策市”的非正常现象。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政府对企业有较浓的保护色彩,导致股票市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政策市”的存在,使得股市行情随着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2、机制方面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制方面的问题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体制滞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竞争机制失效、约束机制弱化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竞争机制失效。在上市公司中,首先缺乏产权关系明确的市场主体,其次缺乏竞争机制形成的市场价格,导致资本市场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臵机制,行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市场机制。
(2)约束机制弱化。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有国有企业改造而来,存在着“转轨”不转制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翻牌”。将未根本改制的原名企业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圈钱”。在上市中按溢价募集资金,力保配股资格,达到圈钱的目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处于控制地位,处于“产权虚臵”状态,上市公司原主管部门以国有股代表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干预,又不对后果负责;而且董事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大股东和企业内部,很难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
(3)激励机制不健全。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实行即时薪金与长期薪酬相结合的收入形式,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而我国只有即时薪金的激励办法,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与公司决策经营无利益关系。因此,导致了经营者不太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3、规则方面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缺乏完整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层次不明晰,同时没有一套严密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履行职能,并使其承当相应责任,造成事后监管大量存在,降低了监管的效率。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管理机关的管理权威和效能还有待加强,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监管难度。例如:《证券法》已经出台,但缺乏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证券交易法》、《证券信誉评级法》等尚未出台等。此外,《证券法》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过于迟缓,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二、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和完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成功的经验,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结构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健全和规范我国资本市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解决资本市场结构问题的对策
1、发展机构投资者,不断完善投资主体结构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专家理财、可以把大量闲散的资金聚集到投资活动中去、市场影响力较大、行为比较规范和注重诚信等特点。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措施。
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组合和运用避险工具等方面的优势,需要在完善机构投资者运行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开放式投资基金等各种证券投资基金。同时,改善资本市场投资环境,解决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补充养老基金等其它投资机构入市的障碍,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规范发展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力量,使机构投资者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
2、不断调整和完善上市公司结构
(1)要合理调整上市公司所有制结构,放宽企业上市的政策限制和条件,加大民营和三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让更多经济支柱行业的公司、更多具有良好业绩回报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从总体上改变上市公司目前的形象。
(2)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使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得以发挥。以事业部制取代多级法人制,实现全公司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确立独立的国有股股权行使机构,完善董事会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执行层的监督,建立强有力和具有责任制的执行机构。建立由所有者主导的经理人员薪酬激励体系,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3)要逐步实现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臵问题,为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基础。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臵问题,包括“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第一阶段,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的基本制度框架,国有股流通应该按照“规则在先、分散决策、分类试点、类别表决”的思路。选择一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减持与流通试点,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第二阶段,向所有上市公司推广。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一起具体设计方案。证券公司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财务顾问、兼并收购等专业优势,加快推进国有股流通的进程。
3、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金融产品结构
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开展自主创新,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市场活力。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期货、期权、远期等金融衍生工具,理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之间的关系,构筑起金融市场多个子市场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积极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发行长期国债、蓝筹股,发行高风险的创业型公司股票、股票指数期货等满足风险喜好型投资者的需求。
4、优化资源配臵,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既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成长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扩展资本市场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包括以下三部分:(1)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从总量与规模上看,沪深市场仍是未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创业板市场(高成长企业市场):创业板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较好成长性和较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增加融资渠道,更好地发挥产业提升功能,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3)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主要解决创业过程处于初期的企业筹资本金的问题,及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完善和发展主板市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当前,应在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逐
步取消上市企业必须三年盈利的限制,转而专注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并在时机成熟时启动股份的全流通,使中小企业板成为真正的创业板市场,不仅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为产业投资的退出提供条件,并最终形成上海与深圳两个交易所之间有序的互补格局。
(二)解决资本市场制度问题的对策
1、实现“计划”资本市场转变成真正的“市场”资本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能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就应交由市场解决,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政府要从全社会角度来履行其职能,凡是市场功能可以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都应交给市场去解决。例如,证监会应逐步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性干预,如果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那么,证监会应当以保护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为其首要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发展。
2、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运用行政机制配臵资源的格局,建立按市场竞争机制配臵社会资源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
(2)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建立起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对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控股股东进行责任追究;强化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股票上市与定价的机制,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要建立和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等等,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经营者更注重对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考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具体可归纳为:
(1)改革现行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规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
(2)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按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总体部署,健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体系。要清理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策性文件,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按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3)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与时俱进的监管理念,建立健全与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充实监管力量,整合监管资源,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通过实施有效的市场监管,努力提高市场的公正性、透明度和效率,降低市场系统风险,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顾名思义,着眼于创业,是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市场。各国对此的称呼不一,有的叫成长板,有的叫新市场,有的叫证券交易商报价系统,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英国的AIM等。与主板市场只接纳成熟的、已形成足够规模的企业上市不同,创业板以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具有上市门槛低,信息披露监管严格等特点,它的成长性和市场风险均要高于主板。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何种类型的企业?
答: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具体讲,创业板公司应是具备一定的盈利基础,拥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且需存续一定期限,具有较高的成长性的企业。
与海外创业板相比,我国的创业板发行标准有什么特色?
答:首先,我国创业板发行上市的数量性标准仍然十分严格。(1)我国创业板仍然强调“净利润”要求,且在数量上均严于海外创业板市场;(2)我国创业板对企业规模仍然有较高要求;(3)我国创业板对发行人的成长性有定量要求;(4)我国创业板要求企业上市前不得存在“未弥补亏损”,而海外创业板市场则少有类似规定。其次,我国创业板对发行人的定性规范要求更为明确细致,以保证发行人的质量和保护投资者。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差异吗?
答:两个板块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小板是主板中相对独立的板块,在主板市场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在发行审核、交易制度等方面与主板一致;创业板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在发行审核制度、公司监管制度、交易制度等制度设计方面进行了更加市场化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创业企业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创业板与中小板在功能定位上有何区别?
答:总体上看,创业板企业的发行条件比中小企业板要更为宽松,两个板块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不能简单地把创业板理解为“小小板”。中小板主要服务于即将或已进入成熟期、盈利能力强、但规模较主板小的中小企业;而创业板是以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这些企业的成长性特点突出,开始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在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非常活跃。境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至2002年底全球共有44个创业板市场,到2008年底6年间保留了32个市场,有12个市场关闭。在32个保留的创业板市场中,有部分市场已经走出了网络股泡沫破裂的阴影,经受住了股市大幅波动的考验,实现了稳步发展,运作非常成功,比如美国市场、韩国市场、日本市场等等。另外,在2002年到2008年间,又有13家新设立的创业板市场,截至2008年底,全球GDP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只有中国未设立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处于什么位置?
答: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市场都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
服务对象的不同,各层次市场在发行标准、制度设计、风险特征、估值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区别。简单讲,主板主要面向经营相对稳定、盈利能力较强的大型成熟企业;中小板主要面向进入成熟期但规模较主板小的中小板企业;创业板主要面向尚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企业;而统一监管下的场外市场则主要为退市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高新园区股份公司等提供报价转让服务。
四个层次的市场共同构成我国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服务于处于不同时期、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业板在其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待时机成熟后,多层次市场体系内部将研究建立通畅的转板机制。所以,创业板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重点服务于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如何判断创业企业的价值?
答:判断上市公司价值的没有一个单一的、确定的标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首先要关注公司是否具有持续成长能力。一般来说,可以考察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是否先进或者独特,管理层的整理素质如何,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地位等等。其次,投资者应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股票市场能够保证所购买的股票一定会获得高收益。创业板虽然定位于高成长性的创业企业,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会获得高成长。企业的发展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上市后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发展壮大,投资者获得了高收益,但也有一些企业被市场所淘汰,从而造成投资者的损失。此外,证券市场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即便是发展良好的企业,其股票也不会只涨不跌,证券市场本身的波动也会造成投资者的损失。为什么设立独立的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
答:创业企业具有规模小、风险大、创新性强等特点,与主板和中小板公司在发行条件、审核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为保证审核人员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审核,创业板设立独立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在发行初审基础上审议创业企业的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创业板是否对上市公司技术变化披露方面有特别要求?
答:是的。针对创业板部分科技型公司对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的特点,创业板特别强调了上市公司应充分披露核心技术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风险。《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有关规定包括: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的取得、使用发生重大变化时需及时披露相关情况;及时披露关键技术人员的离职情况;交易标的涉及公司核心技术的, 应当说明出售或购买的核心技术对公司整体业务运行及经营业绩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上市公司独立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的服务或者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取得重要进展,该等进展对公司盈利或者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司应及时披露该重要影响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如果有关核心技术的披露内容属于公司商业秘密的,公司可以按深交所的有关规定申请豁免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创业板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上有哪些特别要求?
答:首先,采取业绩快报制,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的规定,预计不能在会计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披露报告的公司,应当在会计结束后两个月内披露相关会计期间的业绩快报,业绩快报应披露上市公司本期及上年同期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
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数据和指标。
其次,强调要披露内控制度检查意见及募集资金专项审核报告。公司报送定期报告时应提交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后发表的专项意见;上市公司仍有募集资金在使用的,公司应当在进行审计的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出具专项审核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专项审核的情况。与主板相比创业板在退市制度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相对主板我国创业板退市制度更为严格,也更加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退市,不再像主板要求必须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创业板公司实施直接退市,退市后如符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条件,可自行委托主办券商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申请。
二是针对创业板公司的风险特征,增加了更为严格的退市标准,在主板退市标准基础上,对出现下述情形的公司也将启动退市程序:1)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财务会计报告,且在规定期限内仍不能消除的;2)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而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消除的;3)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限期内不能改善的。
三是为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创业板将对三种退市情形启动快速退市程序:1)对于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报告或中期报告的公司,最快退市时间从主板的六个月缩短为三个月;
2)对净资产为负的,暂停上市后根据中期报告而不是报告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退市;3)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创业板公司,暂停上市后也是根据中期报告而不是报告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退市。
此外,在主板市场,允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特别处理公司,在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即可向交易所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特别处理。创业板则取消了上述相关规定。创业板公司申请股票在深交所上市需符合哪些条件?
答:创业板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申请在深交所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股票已公开发行;
(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
(四)公司股东人数不少于200人;
(五)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六)深交所要求的其他条件。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发行可转债吗?如果可以,则其上市的条件是什么?
答:可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按照证监会规定完成可转换债券发行后可以向深交所申请上市。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深交所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为一年以上;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际发行额不少于5000万元;
(三)申请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时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
创业板上市后即为全流通吗?它在股份限售制度方面有没有具体规定?
答:创业板也像主板一样实行全流通,但为了保持公司股权与经营的稳定,创业板仍然对上市后的相关股份提出了限售要求,具体为:
(1)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要求其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满三年后方可转让。
(2)对于其他股东所持股份,如果属于在发行人向中国证监会提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前六个月内(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日为基准日)进行增资扩股的,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十二个月内不能转让,并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十二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内,可出售的股份不超过其所持有股份的50%;二十四个月后,方可出售其余股份。
(3)对于前述两类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所持股份,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需自上市之日起满一年后方可转让。创业板实行什么样的发行审核制度?
答:创业板发行审核制度仍为核准制,由中国证监会负责。同时创业板设立独立的发行审核委员会,注重征求专家意见。考虑到创业企业实际特点,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的审核在理念上、程序上体现创业企业的特色,在尽量降低发行上市成本的同时,适应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的新形势,注重发审质量和效率;同时,改进信息披露,增加创业企业透明度。
第五篇: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百姓金融网导读: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商业票据累计贴现量从1996年的1955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3073亿元,7年中平均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票据市场活跃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票据周转频率加快,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我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票据市场的这种快速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市场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市场建设的速度,加剧了市场风险。但对票据市场一味持批评态度,有可能造成票据市场的倒退,这对经济发展、企业、银行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目前的票据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理论界、新闻界共同努力,客观分析票据市场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发展思路,共同促进票据市场健康、稳健的发展。
应当说,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近一段时期票据市场暴露出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整个票据市场至今仍然处在一个分散的、缺少足够透明度的状态下;票据业务具有调整利润、增加存款、稀释不良贷款等方面的衍生功能,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缺乏应对措施;票据市场本身缺乏明确一致的可操作性标准,加之各经营机构规范经营的意识不强,导致票据业务在不同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发展状态不平衡。商业银行是从事风险业务的行业,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即使是一些零风险业务,如果违规操作,一样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前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信用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票据发行增长过快,8月末,票据承兑余额达12346亿元,比上半年末增加993亿元,同比增加5791亿元。前8个月,累计承兑19502亿元,同比增长98.6%,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承兑占比结构进一步分化,国有商业银行占比下降,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承兑占比大幅度提高。今年前8个月,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承兑同业占比38.3%,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商业承兑占比提高到61.7%。三是人民银行调整准备金率后,市场资金面趋紧,各商业银行纷纷收缩票据规模,依靠票据转卖维持资金周转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可能导致票据到期支付困难。
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现象增多。例如,一些商业银行采用“逆向操作”的方法办理票据业务,也就是将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次序反向处理,先转贴现,后贴现,直至转贴现资金成为承兑行的保证金后再由承兑银行出具承兑票据。违规办理业务的风险在于违规办理业务行无法向前手行使追索权,资产很难有效保全;因手续及资料不全买入票据无法卖出或办理再贴现,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票据回购诈骗案件增多,内外勾结、账外经营犯罪现象出现。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加强了对票据承兑环节的管理,对假票、克隆票防范手段和技术相应提高,票据诈骗由原来的承兑、贴现环节向转贴现、票据回购环节延伸。由于票据市场的过度竞争,各行对转贴现、票据回购业务跟单资料的审查不严,甚至出现“光票”回购,放弃所有跟单资料的审查,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产生问题的原因票据自身功能的多样性和跨市场融资增加了业务的管理难度。
一是票据集支付结算、融资、投资功能于一身的特性,决定了对票据业务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银行业务。票据融资是从商品和劳务交易中以双方的延付行为为基础衍生的信用形式,是供求双方提供的直接融资信用。票据从一种单纯的支付结算工具逐步发展成一种短期融资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演化为特定形态的市场融资制度。目前,我们对票据的管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来管理,国家有关法规和央行的行政规定都是注重支付结算功能,对票据的融资和投资功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形成了制度上的空白点。
二是商业银行在票据贴现管理和贷款管理上没有找到结合点。票据贴现业务既相同于信贷业务,又有不同点。票据贴现与贷款虽都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但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已经将企业信用转化成银行信用。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的管理是一个薄弱点,如完全按照贷款管理,则影响票据周转的便利性;如按抵押式的融资业务管理,又容易出问题。如何找到票据业务管理与贷款管理的结合点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非商业性助长了市场的混乱。首先,票据经营中的各种利益极大地刺激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积极性。相较于票据业务的盈利性,很多经营机构更看中票据业务的连带效应,诸如:通过收取保证金,增加存款;通过主动给企业贷款,转换成保证金,签发票据,完成存款和贷款的双重考核指标;利用票据业务被统计在信贷规模内,通过增加票据资产扩大贷款规模,做大分母,掩盖不良资产结构风险和降低不良贷款率;通过票据业务的买入卖出,提早实现利息收入,调整利润实现状况。增加利润和完成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使得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眼前的考核效益而放松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
其次,票据市场竞争过度,导致经营行为的扭曲。业务本身巨大的诱惑力和盈利能力,使得商业银行一味迎合客户需求,经营行为出现扭曲,竞相压价、降低审查标准等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在市场中不断出现。外部犯罪分子和内部不法之徒利用这一机会内外勾结,大量从事票据诈骗活动,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
再次,市场参与主体只竞争不联合,彼此缺乏沟通和协调,增加了风险识别的难度。票据市场经营的是单一的标准化的产品,必须有标准化的操作规则,但各商业银行遵循的是各自确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一是印章的使用不规范,票据背书处有的加盖汇票专用章、有的盖公章,一旦出现纠纷,难以主张票据权利;二是票据查询查复速度较慢,有时不能满足客户要求,影响到票据业务的开展;三是资金划付账户没有统一规定,为账外经营创造了客观条件;四是没有实现违规客户信息的沟通、共享,缺乏共同防范风险的协调机制;五是一些经营机构自律不严,不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造成票款托收困难,影响票据流通。
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低、风险控制技术差、内部控制不严放大了业务风险。
一是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经营中对风险认识不全面,只注重真票假票等贴现环节的操作风险和到期能否支付的信用风险,而对转贴现环节的风险、票据业务本身隐含的利率风险重
视不够,导致管理不到位;二是内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内部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三是风险监控手段缺乏,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控制平台,无法对票据业务的各个处理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对业务经办人员的行为缺乏刚性控制;四是部分经营机构利用票据信用风险转化功能进行违规操作,将高风险的企业信用业务转化为低风险业务,逃避授权授信的监控。市场监管政策的缺失增加票据融资业务的风险源头。一是对票据承兑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合理的监管手段。前几年,信贷增长乏力,中央银行为促进贷款增长,对票据业务采取鼓励的政策,2002年取消了前一年出台的对金融机构承兑资格和承兑比例的限制。失去了硬约束的票据承兑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信用膨胀,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循环空转,使得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脱离实体经济,出现超常增长。单一的比例限制固然有失科学,但对承兑没有相应的指标进行监控、没有公开透明的风险揭示制度以及市场快速扩容缺乏后续的管理措施,使得票据市场从源头上失去了控制。
二是国家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导致对票据市场监控出现暂时真空,也使一些商业银行乘机加大了在票据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机构分设,使得近一段时间的监管未能完全到位,市场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未能及时纳入监管者的视野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之经营者行为的自律性不高,加剧了一些风险的产生和积累。
三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过多关注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对票据市场与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的关联性及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研究不够。中央银行在收紧银根时使用的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没有考虑到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的存款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了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几点建议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净化经营环境和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票据经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尽快调整票据市场管理策略。一是建议明确发展票据市场的政策,把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要想加强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调节作用,就应当从完善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入手,以发展具有贸易背景的票据融资为重点,通过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票据专营机构、扩大中央银行再贴现、整顿票据市场秩序等手段,加快票据市场的发展,把票据市场的发展作为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点。
二是修正票据贴现业务纳入银行贷款管理的规定。由于票据贴现余额并非贷款余额范畴,银行承兑汇票的偿债人是负责承兑的银行,通过贴现、转贴现而持有其他银行承兑的汇票,实质是属于银行同业往来。因此,应改革票据贴现余额计入银行贷款科目的做法,从源头上消除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做大贷款规模的动因。
三是加强对承兑规模的控制,把票据承兑计入商业银行或有负债。一方面,通过规模限制可以削减银行信用扩大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规定银行发生承兑垫款时将该笔垫款作为不良贷款统计在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不顾自身情况盲目增加承兑总量的冲动。
四是严格票据市场的监管,明确票据市场的规则,从根本上解决票据市场的管理者缺位问题。票据市场的管理者应当负责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的落实,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特别
要做好市场的裁判,维护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保持合理的市场价格水平,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加强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为避免金融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自身的资源和管理优势,加强票据业务交流合作,规范市场行为,有效控制风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统一的市场行为标准。明确票据业务中要规范印章使用,对于行际间转贴现买入及买入返售业务要求背书处必须由对方银行加盖汇票专用章;各商业银行要对彼此之间的查询查复、印鉴、业务授权书审查核实等互相提供便利;防止恶意延付、无理退票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必须将资金划入转贴现申请行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共同防范账外经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是建立风险防范合作机制。针对票据交易中出现的托收无理拒付、故意逾期付款、虚假贸易背景承兑、贴现等现象突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不良客户名单,采取一致行动予以抵制和制裁,严防票据诈骗案件等。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票据研究机构,如工商银行票据研究会,扩充功能,加强协作,使之成为同业研究、交流的平台,共同研究和交流促进票据市场发展的大计。
提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管理,规范经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有效控制票据业务经办机构的数量和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满足票据业务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减少操作风险发生的环节;通过严格授权,形成票据业务的合理经营布局,将业务操作风险和实物票据向专门的经营机构集中,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形成全行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源头控制风险;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控制操作风险,监控承兑人的信用风险;统一归口管理票据业务,实现操作流程、运作策略、营销手段、授信规则的统一。
其次,要充分发挥票据专营机构的作用。一是建立合理机制,适当增加票据专营机构的经营压力。目前,商业银行的票据专营机构大多依靠总行提供的资金进行交易,资金相对富余,且没有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市场变化引起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没有体现在其自身的经营成果中。今后,应当对专营机构的资金实行有偿的、市场化的供给机制,强化其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风险自担,切实发挥专营机构集中经营、专业运作的优势。二是发挥票据专营机构的利益传导、风险传导和制度传导作用。通过在票据专营机构与分行的业务往来过程中,执行严格统一的操作标准,促使分行准确把握票据的贸易背景是否真实、票面要素是否齐全、跟单资料是否符合标准、承兑人是否存在信用风险等,形成全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真正发挥票据专营机构风险防范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