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洱市三五工作法
普洱市“三五”工作法
普洱市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机制解矛盾五项机制”、“处置事件五个到位”行之有效的 “三五”工作法。市委要求,把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推行“三五”工作法、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强大动力。一是着眼于服务群众,深化推进为民服务五项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落实民情责任区、人民勤务员、民情联席会、民情巡视员和民情考测评等为民服务五项制度,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困、消除民生之忧,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着眼于源头预防,深入推行化解矛盾五个机制。严格推行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政法部门督导化解、市级领导全员接访和乡(镇)综治维稳协调等五个机制。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维稳一线争当治保员、调解员、信访员和信息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着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着眼于群众满意,始终做到处置事件“五个到位”。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到位、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思想工作细致到位、法律手段跟进到位、后续工作完善到位 “五到位”的原则,以务实的作风、严格的责任、科学的方法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努力在全市形成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普洱市“三五”群众工作法
普洱市“三五”群众工作法
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五项机制和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的“三五”群众工作法,是普洱市近年来在探索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认真贯彻“三五”群众工作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普洱。
一、为民服务五项制度
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在全市深化推行“民情责任区、人民勤务员、民情联席会、民情巡视员、民情考测评”“为民服务五项制度”。
(一)民情责任区制度
1.责任区。按照行政区域,全市划分为乡(镇)、村(社区)两级民情责任区,实现责任区全覆盖。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以挂钩扶贫联系点为主要责任区。
2.责任人。实行分级负责制。市、县(区)直属部门和乡(镇)挂钩村(社区)的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社区)委员会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市、县(区)挂钩乡(镇)的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实现责任人全覆盖。县(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既承担本责任区责任,又对辖区民情负总责。
3.工作职责。抓发展、保稳定、护民生、兴文明、促党建。
4.工作时间。村(社区)级责任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每年深入责任区工作分别不少于6次和12次;乡(镇)级责任区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每年深入责任区工作分别不少于4次和8次。
5.工作程序。民情调研、收集、分析、办理、回复和归档。
(二)人民勤务员制度
1.勤务员。人民勤务员是指全市各级机关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
2.工作职责。宣传、组织、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
3.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每年派出人民勤务员深入责任区察民情、问民需、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记好《民情日记》。市、县(区)、乡(镇)单位勤务员驻点工作分别不少于20天、1个月和2个月;副科级(含非领导职务)以上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不少于1户,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3件;机关普通干部每年为群众办实事不少于1件。
4.考核评价。勤务员办实事情况,由责任区统计上报派人单位,由派人单位作为考核推优的重要依据。全市每年表彰100名优秀人民勤务员。
(三)民情联席会制度
1.会议召开。市、县(区)、乡(镇)党委分别每半年、每季度、每两个月召开1次专题民情联席会,由各级党委办牵头组织。遇有重大民情事项,可随时召开。
2.参会范围。各级联席会由组织、政法、农办、信访、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组成,可根据研究事项扩大参会范围。各级党委办设立联席会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级责任区第一责任人,每年参加责任区民情联席会不少于1次。
3.会议内容。分析研究责任区民情动态,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重大民情事项。制定民生工作规划,出台惠民措施。研究解决下一级上报的民情事项。
4.工作要求。以会议纪要形式记录研究事项,督促责任人和有关部门抓好落实。无法解决的,及时报上级党委政府。
(四)民情巡视员制度
1.巡视机构。巡视工作由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民情巡视组由各级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干部、政法干部、各级推选出的民情巡视代表组成。
2.巡视内容。全面了解责任区民情动态,检查责任人、人民勤务员履职情况,督促处理民情事项、解决民生问题,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
3.巡视方法。巡视工作分上、下半年两次进行,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采取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明察暗访、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方式,收集、初核、甄别群众反映情况。向同级党委报告巡视工作情况,对责任区开展工作情况提出评价意见。
4.巡视纪律。不干预责任区正常工作,不处理具体问题;如实反映情况,认真提出意见建议;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纪律规定。
(五)民情考测评制度
1.考测评对象。民情责任区责任人。
2.考测评方式。考测评工作由各级党委牵头,采取召开测评会或入户测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开展,一年1次。村(社区)级责任区主要考测评县(区)直部门和乡(镇)挂钩责任人,乡(镇)级责任区主要考测评市直部门和县(区)挂钩责任人。
3.考测评内容。履行职责、反映民意、为民办事、服务群众、兑现承诺、解决民生,以及工作作风和态度等情况。
4.参评范围。(社区)级责任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党员、群众代表。参评人数不低于30人,其中群众代表不低于50%。乡(镇)级责任区:乡(镇)领导、站(所)负责人、群众代表。参评人数不低于50人,其中群众代表不低于50%。
5.结果运用。考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综合评价、推优评先、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消极应对、知情不报、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流于形式、推诿搪塞、避重就轻,以及测评不满意率超过三分之一的,按干管权限问责。
二、化解矛盾五项机制
为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和谐稳定,在全市健全落实“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政法部门督导化解、市级领导全员接访和乡镇综治维稳协调” “化解矛盾五项机制”。
(一)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机制
实施涉及群体性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和多数群众不满意的措施”“五个不出台”。
1.评估事项。涉及土地、山林、矿产等重要资源,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社会保障、市政建设管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以及其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2.评估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多数群众利益需求,是否与同类或类似事项的政策措施有较大差别,是否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造成较大民生问题,567891011-
第三篇:三五工作法
一、为民服务五项制度
为全面掌握民情,通达民意,化解民怨,解决民困,共建民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警民关系,实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
(一)民情责任区制度
全市划分为乡村两级民情责任区,实行分级负责制,所有责任区实行责任人全覆盖。市、县挂钩乡(镇)的领导为乡级民情责任区的第一责任人,乡(镇)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市、县直属部门和乡(镇)的领导为村级民情责任区的第一责任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社区)委员会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县(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既承担本责任区责任,又对辖区内的民情负总责。责任人深入责任区开展民情调研、民情收集、民情分析、民情办理、民情回复、民情归档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收集反映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认真梳理、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
(二)人民勤务员制度
全市各级机关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都是人民勤务员,人民勤务员每年深入责任区或挂钩联系点市级单位不少于20天、县级单位不少于1个月、乡(镇)单位不少于2个月。勤务员深入责任区了解民情,做好记录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好事等事项的民情日记;同时,勤务员深入群众,做到“四必熟、五必到、六必访”,即:村两委干部必熟,党员和村民代表必熟,村民小组长必熟,重点农户必熟;安排工作必到,召开会议必到,发生事件必到,举行重要活动必到,解决重要问题必到;困难户必访,上访户必访,老党员必访,刑释解教人员必访,服刑人员家庭必访,对政法工作有意见的必访。
(三)民情联席会制度
全市各级各部门定期召开专题民情联席会议。市级半年召开一次,县(区)每季度召开一次,乡(镇)两个月召开一次,遇到重大民情事项随时召开。联席会议了解掌握、收集分析本级责任区民情动态,结合实际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研究下一级上报的有关民情事项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本级责任区重大民情事项,研究制定利民惠民措施。联席会议研究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督促责任人和有关部门抓好落实,无法解决的民情事项及时上报上级党委、政府。
(四)民情巡视员制度
各级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政法干部组成民情巡视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巡视工作,全面了解责任区民情舆论动态和民情动向,检查责任区责任人、人民勤务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督促责任区民情事项处理、民生问题解决。
(五)民情考测评制度
对民情责任区责任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测评,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地检验的方法对两级责任区民生问题的解决情况、人民勤务员履职情况、党员干部、政法干警的作风状况等进行测评。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密切党群干群警民关系,着力从根本上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
二、化解矛盾五项机制
化解矛盾纠纷着力从源头上抓好机制建设,重点抓好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机制、政法部门督导化解机制、市级领导全员接访机制和乡镇综治维稳协调机制五项机制建设。
(一)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
市维稳办每月、县(区)维稳办每半月、乡(镇)综治维稳中心每周对辖区内的社会矛盾纠纷进行一次分析研判,对可能产生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提前介入,排查摸底,超前预警,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全力抓好苗头预防、个案预防等预警防范工作,对重大社会矛盾隐患由市、县(区)两级维稳办下发《预警通知书》和《专项督办通知书》,由相关地区部门做好化解工作,并实行“零报告”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机制
为全面实施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科学发展,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市、县(区)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重点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移民安置、重点工程建设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出台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建设项目,既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又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产生。对涉及群体性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坚持“五个不出台”,即:
违反法律和政策的不出台、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出台、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满意的不出台。
(三)政法部门督导化解机制
市级政法部门领导挂钩联系全市矛盾纠纷突出的乡(镇),县(区)政法部门领导挂钩联系矛盾纠纷突出的村委会、村民小组,经常深入实地,掌握社会动态,督促指导乡(镇)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基础建设、社情民意调查、落实为民服务措施、加强法律政策宣传等工作。遇到重大矛盾纠纷,挂钩领导随时到现场督促指导化解工作。对市、县(区)历史遗留问题和新产生的矛盾纠纷,督促指导相关部门进行化解,并定时报告处理结果,不断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四)市级领导全员接访机制
市、县(区)两级维稳办、信访局分级对全市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筛选、归类上报,对涉及群众利益和涉法涉诉问题等重点矛盾纠纷,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轮流带领相关部门负责接访,通过开门接访、现场接访、当场交办、会后督办等措施,解决好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对群众的一些不合理诉求,做好政策宣传、思想疏导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五)乡镇综治维稳协调机制
在全市各乡(镇)设立综治维稳中心,由乡(镇)专抓综治维稳工作的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中心主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综治维稳中心牵头,整合乡(镇)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武装部等力量,集中统一负责受理、调处辖区内矛盾纠纷,努力构建社会矛盾联调、治安问题联治、邪教活动联防、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的综治维稳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三、处置事件五个到位
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坚持科学化、法制化、策略化。做到调查研究深入到位、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思想工作细致到位、法律手段跟进到位、后续工作完善到位。
(一)调查研究深入到位
对涉及各类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不稳定隐患,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了解群众的诉求,认真梳理分析出哪些诉求合理合法、哪些诉求合理不合法、哪些诉求不合理不合法,正确研判矛盾纠纷性质,把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和基本趋向,写出调研报告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二)合理诉求解决到位
对社会矛盾中的群众诉求,认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依规、依政策给予解决到位;对合理不合法的诉求,创造条件尽力解决;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思想工作细致到位
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解决合理诉求后,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工作组,政法各部门参与,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对群众不合理不合法或过高要求,整合各方力量,进村入户,包村包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向群众讲清楚。对不合理的要求予以明确指出,打消其通过上访闹事等不法手段获取利益的念头。
(四)法律手段跟进到位
在矛盾纠纷的调处和事件处置中,坚持准确分析问题根源、正确研判矛盾性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宣传到位、利益调整到位、落实政策到位、关注民生到位的情况下,仍进行堵塞交通、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非法游行、扰乱破坏正常生产办公秩序等非法活动,报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后,由党委政府统一指挥,组织相关处置力量依法采取果断措施,坚决予以处置,防止事态升级扩大。
(五)后续工作完善到位
事件有效处置后,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小,组织力量不弱化,继续巩固扩大成果,积极主动做好后续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继续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化解对抗情绪,减小处置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继续抓好政府承诺事项的兑现落实,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抓起,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发展生产,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确保矛盾纠纷彻底化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篇:云南孟连建立三五工作法1
云南孟连建立“三五”工作法做好群众工作 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五项机制和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的“三五”群众工作法,是孟连县近年来在探索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
一、建立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以务实作风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建立民情责任区制度。按行政区域划分乡级民情责任区和村级民情责任区,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一名领导负责一片责任区,实现全覆盖。采取“确定一名民情联络员、发放一张民情联系卡、设立一个民情意见箱、公布一部民情电话、开通一个民情邮箱”的“五个一”办法,广泛收集民情,汇集民意,研究和解决民生问题,督促指导责任区抓发展、保稳定、护民生、兴文明、促党建。二是建立人民勤务员制度。把机关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全部纳入人民勤务员范畴,层层派出人民勤务员深入责任区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为出发点,做好宣传、组织、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工作。并在工作中记好民情日记,切实做到“四必熟、五必到、六必访”,即:村两委干部必熟,党员和村民代表必熟,村民小组长必熟,重点户必熟;安排工作必到,召开会议必到,发生事件必到,举行重要活动必到,解决重要问题必到;困难户必访,上访户必访,老党员必访,刑释两劳人员必访,重点人员必访,对政法工作有意见的必访。人民勤务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年评选优秀人民勤务员。三是建立民情联席会制度。由党委牵头,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层层建立民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民情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责任区民情动态,制定民生工作规划,出台惠民措施,协调解决重大民情事项,架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县每季度召开一次,乡(镇)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组织、政法、农办、信访、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组成,党委办公室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四是建立民情巡视员制度。由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政法干部和推选出的民情巡视代表组成民情巡视组。由人大牵头组织开展巡视工作,采取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明察暗访、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方式,定期不定期深入民情责任区,收集、初核、甄别群众反映的情况,检查责任区责任人、人民勤务员履行职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对责任区工作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督促责任区民情事项的处理、民生问题的解决;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民情巡视工作成为下情上达的“直通车”,干部作风的“监督哨”,推动工作的“催化剂”。
五是建立民情考测评制度。以基层群众代表为参评主体,采取召开测评会或入户测评方式,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对民情责任人和人民勤务员履行职责、反映民意、服务群众、兑现承诺、解决民生,以及工作作风、态度等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考核测评,其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综合评价、推优评选、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消极应对、知情不报、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流于形式、推诿搪塞、避重就轻,以及考核测评不满意率超过三分之一的,按干部权限进行问责。
二、建立化解矛盾五项机制,以责任到位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建立重大事项维稳评估机制。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
组。制定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对涉及土地、山林、矿产等重要资源,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社会保障、市政建设管理、重点工程建设、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涉及群体性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等,要及时开展经济效益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产生。涉及群体性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坚持“五个不出台”,即: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不出台,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出台,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出台,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满意的不出台。
二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县维稳办每半月、乡(镇)综治维稳中心每周对辖区内的社会矛盾纠纷进行一次分析研判,对可能产生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提前介入,排查摸底,超前预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全力抓好苗头预防、个案预防等预警防范工作,并将预警工作纳入综治维稳工作考核范围。对重大社会矛盾隐患,由政法部门发布预警通知书,由相关乡(镇)和部门做好化解、调处和稳控工作,并实行“零报告”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建立政法部门督导化解机制。县政法部门领导挂钩联系矛盾纠纷突出的乡(镇)和村组,督促指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解决遗留问题等工作,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法律政策宣传,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落实为民服务措施,办理好涉法涉诉信访积案,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好信访疑难案件。遇到重大矛盾纠纷,挂钩领导随时到现场指导化解。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新产生的矛盾纠纷,督促指导相关部门进行化解,并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四是建立县领导全员接访机制。对矛盾纠纷进行排查、筛选、归类上报,对涉及群众利益和涉法涉诉问题等重点矛盾纠纷、案情复杂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责任主体难落实、化解难度大的复杂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解决的问题,由县领导轮流每周接访1次,通过开门接访、现场接访、当场交办、会后督办等措施,解决好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对群众的一些不合理诉求,做好政策宣传、思想疏导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五是建立乡镇综治维稳协调机制。整合乡(镇)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武装部等力量,在乡(镇)设立综治维稳中心和群众工作站,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集中受理和调处辖区矛盾纠纷,协助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安全生产、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工作,全面掌控辖区治安动态,深入分析维稳形势,及时研究采取措施,就地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加强对村(社区)治保会、调解会的督促指导,努力构建社会矛盾联调、治安问题联治、邪教活动联防、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的综治维稳工作机制,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研究开发政法综治维稳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针对一些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实施对比分析、预警提示、跟踪服务、督促落实和有效管控,确保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始终处于可控制、能化解之中。
三、坚持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用科学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到位。对涉及各类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不稳定隐患,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讨论、个别谈话、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明察暗访、民情恳谈、实地查看等方式,组织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掌握群众诉求,对合理合法、合理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法等诉求分类梳理,深入分析事因、经过和可能导致的结果,正确研判矛盾纠纷性质,把握
事件发展的动态和基本趋向,科学合理地提出处理化解意见,形成内容全面、事实清楚、分析深刻、对策科学可行的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
二是坚持合理诉求解决到位。对社会矛盾纠纷中的群众诉求,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协调、疏导、听证等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人、单位和时限,因案施策,逐案化解。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依规、依政策给予妥善解决到位;对要求合理、但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完善政策予以解决;对不合理不合法,予以说明情况、表明态度,正确引导。对生活困难的,实施帮扶救助。
三是坚持思想工作细致到位。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解决合理诉求后,对于群众的误解或疑惑,整合各方力量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包村包组,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对群众的不合理不合法或过高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疏导工作,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向群众讲清楚,把利益安排向群众讲清楚。对挑头闹事的重点人员,由政法部门逐一进行重点约谈,对不合理的要求予以明确指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打消其通过上访闹事等不法手段获取利益的念头,弱化、转化非法事件的组织者和骨干人员。
四是坚持法律手段跟进到位。在事前做到服务到位,送法律进村入户,教育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在事中做到引导到位,引导群众按照法律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在事后做到处置到位,依法处理。在宣传沟通、利益调整、民生解决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坚持准确分析问题的根源、正确研判矛盾的性
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人员,采取果断措施,依法处置。对少数煽动、挑头教唆和别有用心的人员,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五是坚持后续工作完善到位。事件有效处置后,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小,组织力量不弱化,工作标准不降低,继续巩固扩大成果,积极主动做好后续工作,确保群众满意。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化解对立情绪,减少处置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认真落实承诺事项的兑现,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确保矛盾纠纷彻底化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实践“三五”群众工作法的启示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基层组织是基础。只有系统推进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打牢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是保障。如果群众心里出现“疙瘩”,要依靠科学合理、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来解开。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利益调整是核心。只有正确处理好群众的利益诉求,群众工作才能产生实效。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新方法是关键。只有不断实践创新,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行政、法律、市场经济等多种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
第五篇:普洱市县域经济发展
随着人类经济生产分工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区域间市场依存度和空间紧密性不断提高,经济联系的加强,县域经济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联结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枢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广大县城,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深,县域经济下的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在新形势下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大工业的许多配套性产品的生产逐渐向县乡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的作用日益扩大,大大加强了县域基础产业和工业的发展,进而加强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县域经济在新的政策下面既面临新的机遇有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县域经济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新要求。
一、县域经济的特色日益凸显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近年来,邹平县抓住被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区域的机遇,按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产业调整,努力实现了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传统产业的品牌化,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总量,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三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建成成为黄三角开发的开放先行区,改革实验区,产业聚集区和生态示范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标杆。
在邹平县的例子中,他们抓住机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了城镇化,那么什么是县域经济呢?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建制的县城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密切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县域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由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两大类型构成,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县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资源优势等。
(二)普洱市基本概述
云南省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多山省份,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区之一。普洱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辖9县1区,103个乡镇,36个居民委员会、994个村委会,200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57.3万人,除汉族外还世居着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回、白、瑶、壮、苗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2.84万人,占总人口的59.4%。普洱具有丰富的极富开发价值的森林、水能、矿藏、热区等自然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00多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多亿立方米,是云南重要的商品林基地、林产工业基地,是云南省第二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64.9%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普洱市以开发优势资源为主的茶、林、矿、电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畜牧水产、旅游文化、流通服务五大骨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24.43亿元,比上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4843元,比上年增长11.8%;农业总产值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工业总产值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长10.2%。
虽然普洱市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但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5.20%,普洱市却低于30%,这就说明普洱市的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建设对于
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因此普洱市只有借助政策的机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才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活市、绿色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兴市战略,全力打造“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以及“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品牌,努力实现普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制约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普洱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调研结果显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分布零散,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实施较为困难,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管理也较为粗放。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投入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山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成为制约着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土地、水、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普洱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河流流域周围建起了一些工厂,由于资金缺乏,工厂生产的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中,造成河流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各个乡镇为大力促进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大量森林被伐,水土大量流失,大量种植桉树,导致土地资源逐渐贫瘠化。今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降雨量减少,地表水不足,人们又超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大多数乡镇用水紧张。这些情况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困难越来越大。
(三)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放缓,农业非农产业收入下降,农业城市化发展滞后,小城
镇发展很不平衡
近几年乡镇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以林业、加工业为主,企业结构雷同,无规模效应;大多数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产品滞销,严重亏损。此外,小城镇虽然发展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规模较小,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各种不同级别的城镇人口的分布不协调,市区内部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等。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目前,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跨入中的收入国家行列,此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要由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到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上来。
(四)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杂很难水平不协调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5.20%,普洱市接近25%,每年逐渐增高的城镇化率使得市区内的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底103个乡镇,36个居民委员会、994个村委会,但是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存在,具体表现为城镇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的步伐缓慢,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这是由于城镇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而城镇没有形成自身特色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过好的估计了城镇自我进化能力,有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五)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杂很难的工业基础
2011年云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6.1:45.6:38.3,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一次产业比重较高,非农产业特别是二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雷同的情况较多,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