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民族要进步,家庭要致富,个人要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创造力,家庭的创造力,个人的创造力。我们平常说的创新意识、新意、灵感、发明、杰作、成功案例等都是创造力的范畴。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幸福。就拿苹果手机来说,它是乔布斯的创造力体现,也是苹果团队的价值与结晶,它让乔布斯名垂千古,让苹果团队的人致富,让全世界手机用户得到惊喜体验„„小的创造力,获得小的发展,大的创造力拥有大的成功。无论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这个世界需要有创造力的人。唯有创造力强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价值感与社会资源。
什么是创造力?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其实说的有些复杂,创造力就是人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创造才是真正的能力。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我提到过“能力在于运用,情感在于表达。”只有运用了,或者说参与实践了,才能证明拥有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了才能证明具有创造力。就像米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但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教曲唱不了曲“。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创造力很强的人,为什么他能想到这个?为什么她可以完成这个策划案?就算你一味地的询问与模仿,总是不能把创造力学来。因为创造力是人的恒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存在是长期习得、培养与内化的结果。我非常否定”成功可以复制“这一反动言论,人和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关系全不一样,你去模仿简单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么?我敢说,创造力是个人历史的产物。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历史,也就拥有了不同的创造力。究其源头,在于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儿童是天才,是教师,是发明家。他们本是有无限想象力空间与无限创造力的,但是有一部分是合乎社会规律、合乎逻辑性、合乎个人发展特点的,另一部分是无拘无束的、异想天开的、过于偏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全面而正面的了解孩子,合理又合情地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供创造力扎根发芽的土壤。
创造力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来的。它天生是一种表达。你可以看看儿童包括大人的创造力都是各种身体器官的表达,包括歌曲创造及演唱、绘画、发明制作,舞蹈、运动„„各种人有各种创造的潜质与发挥,但归根结底是人的表达。你的表达出于你的梦想、愿望或想象。没有梦想、愿望或想象的人,就没有创造力。而有意思的是,人的梦想、愿望与想象也不是现实中说有就有的,还是源自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无论从能力的层面,还是表达的层面,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回到儿童时期,家长才是儿童创造力课的老师。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跟学生家长交流过一个能力与性格的产生过程,如下图:
性格的养成我们今天不去谈,能力的出现是源自个体行为的。个体行为恰恰是在亲子时期进行培养的,在建立好了这种意识,我们来看看和创造力最相关的几种基本训练——看、听、想、问、做、说。也许你会惊讶,创造力这么高端的字眼怎么会和这么简单的动作有关系呢?其实不然,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基础功课做好了,能够组合起来,创造力的产生便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概念——创造力就是综合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发现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说能力),是与创造力如此息息相关,他们的确是创造力的源头。
第一,多看。视觉本是感统能力(视觉、听觉、本体觉、触觉、运动觉)中的第一位,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孔子曰,察其言,观其色。说的就是多看。在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眼睛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任务。在各个阶段,看的内容有所区别:
0-3岁看是为了训练视觉,为将来获取信息打造良好基础。我们可以使用黑白棋布、太极球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观察鲜艳标准的颜色,进行视觉锻炼。一般来说,孩子会对红色最先适应,因为红色波长,容易被眼睛捕获。(紫色 400-423 蓝色 424-490 绿色 491-574 黄色 575-584 橘黄色 585-646 红色 647-700)我们可以根据由长到短让孩子逐渐接触各种颜色。此时的训练为日后的观察力提供了保障。
3-6岁
可以说,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视觉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展开深入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包括很多种,亲子阅读、亲子沟通、亲子运动等,这里当然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好处,第一,提供良好话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训练儿童情商,提供人际交往技巧。第三,获取独立意识,提供适应环境的方法。第四,获取信息,激发想象力,提供创造力源泉。
前三点我在以前的博文中说过,不再赘述。第四点是阅读对于创造力的贡献。无论儿童,还是大人,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读书是获得经验与方法最捷径的方式。无论你想从事什么行业,读书是让你告别门外汉的捷径。除了亲子阅读,还有亲子游览。其实,游览或参观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呢?有一个词叫做“见多识广”,还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你看的多了,你的创造力地基就会越深,你的创造力大楼就会越高。多带孩子见识大好河山或大场面,一定会对她受益终生。另一方面,对生活中的小细节的观察也是对孩子很好的训练。灯管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家里的花木为什么会长出蘑菇?天上为什么有的星星大有的却小?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你一定会驻足观看,同时也会影响到你的孩子。
第二,多听。听谁不会?一般人都不会听。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容易去说,说自己想说的,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倾听”是一种心理咨询技巧,现在更多人把它视为一种美德了。听与看一样,是获取信息的源泉。不同的是,听比看要高级些,为什么这么说?看是主观的表现,听却是客观的表现。听的人,是求学的人,是被人喜欢的人。听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并且是被总结的经
验,这是宝贵的。
胎教的时候,医生总是让我们和孩子对话。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意义不大。我的想法是,胎儿的倾听还是对孩子有所帮助的,这个帮助不是获取信息(一笑)。而是受到一些初期的听觉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胎儿需要接触不同的声音,母亲的、父亲的、规律的、不规律的、大声的、小声的„„这是很好的训练。
0-3岁,听觉训练也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一项。不过除了一些先听畸形或器质性病变,听力在父母简单的游戏中,可以很好得到锻炼,为日后获取信心创造基础。
3-6岁,听显得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会听的孩子,才会说。”在亲子教育中,我们逐渐教会孩子们“听”这项基本的生存技术,主要的方式是亲子沟通。听与说共同构筑了沟通。就像现在有本书,叫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真的是这样,你的说有时候很大程度决定孩子听的水平。孩子该听些什么呢?
其一,共同的话题。发现孩子的感兴趣的话题,并和孩子深入探讨。
其二,鼓励参与陌生的话题。主动要求孩子来听一些陌生的话题,而不是轰走他。孩子天生的猎奇心理会让他们更爱通过听关注更多领域。当然,这也包括多带孩子去拜访朋友。
其三,故事或典故。饶有兴趣的在孩子的周围念叨故事或典故,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其四,音乐与各种声音。学习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体验的越多,素材就越多,为创造力一蹴而就的产生增砖添瓦。古典、流行、中国、西方„„都可以让孩子去接受。要知道,人是记忆的动物,幼年时期的声音会储存在神经细胞的深处,直到成年再一次听到便会产生“似曾相识”的喜悦感。
第三,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思考是学习的助力。古代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云云。这是对于学习的错误认识,对后世的影响很坏。孔子的话应该需要从积极的一面去想,即“学而思则不罔,思而学则不殆。”叔本华曾经说过“从事与精神、文化相关职业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也就在于他们认为人在获得信息之后,要经历转录、、加工、存储、转出的过程。“转录”、“存储”与“加工”是脑生理结构决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这个环节。想或者说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学习乐趣,促进我们的学习行为;可以让我们学有所备,为今后“学以致用”做好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适先生说的“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可以促进想象的产生。
想象是创造力之母。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拥有傲人的创造力。之前,我写过一篇博文《用愿景点亮亲子教育》。讲的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想象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愿景,让愿景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创造力是盖好的一栋楼的话,想象则是钢筋结构。一旦拥有了良好的想象,你的创造力发挥就有了方向。对于孩子来说,家长需要注意一下内容:
其一,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活动,不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在商场做一次沙画,玩一次滑雪,参观一次画展。有些家长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掺杂在教育当中,这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体验相结合的成果。
其二,分享感受。家长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识牵引性的。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当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这和刚才我们看到什么动物比较像啊?”“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动物呢?”针对一个问题,要问得深入而生动,激发孩子深入而生动的思考。当儿童在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黏性”时,想象力自然会轻松的迸发出来。“妈妈!我觉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其三,鼓励思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经常提到“精神奖励”的问题。很多年前,我们采用物质奖励,之后专家否定这种做法;又过了一段时间,专家认为应该提倡“精神奖励”,认为这对于儿童有更多的好处„„在我看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奖励过多同样会出现依赖。我提出过“学习不需要精神奖励”,很多表示疑问。学习本是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鼓励呢?该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学习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励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为这对于儿童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其四,支持表达。多想会带来烦恼,唯一的出路便是表达。很多家长鼓励孩子思考,却停止于此。殊不知想是创造力的分水岭,但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创造力,我们会在后面的“多做”中具体来讲。
第四,多问。多看,多听是获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环节,而看一个儿童的智力发育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说思维是否达到较为理性的层面,还要看她“问”的水平。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计划,“问”让儿童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想”的基础上,“问”变得更加地具有个性化、具体化与指向性。如何指导孩子发问呢?
其一,鼓励孩子在各种场合、各种地点发问。这让我想起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那个故事,老师只是要求孩子们背书,却根本不给孩子们讲。所有的孩子“看了”,“听了”,也“背了”,不能说没有获得一点收获,然而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庸才,而培养不出人才,因为他们拥有模仿力,而没有创造力。孙中山在不怕老师体罚的情况下,问了老师书中的意思,这可以验证孙中山是一个多看、多听、多想的人,而且是一个勇敢的人。后来孙中山这句话也成了一句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其二,对于提问的训练。记者这个职业,最靠的是“问”这项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轻松、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问出对方最真实、最充足的信息。我们应该早教时期,对儿童进行“问”的训练。比如面带微笑、表现亲和,提问要开放式,积极关注对方等等。
其三,为儿童增加提问的机会。在得知孩子对某方面感兴趣之后,要为孩子引荐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士。人们总会对信服的对象有更多的访问欲望,儿童也是如此。
第五,多做。创造力的归宿依然是“做”。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很多也是交替而反复进行的。创造力最终需要体现在多做上,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说之前的内容是在处理理论上的问题,多做才是开始实践的环节。很多儿童,甚至我们家长有一种“成功怪圈”。大家总是认为做一件事情必须把“成功”设定为目标,或者说一个计划只有成功了才算胜利。这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同时参与这件事情的对手也会很强大,我们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干扰因素,我们可以把“接近成功”设为目标,这样一来,功利心态会下降一些,我们也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比如儿童学习钢琴,你不必给她设定今年必须考过2级,但是我们可以朝着2级去努力,我们的重心要放在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欣赏上;儿童学习绘画,你不必要求她今年在哪里展出,但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重心也是放在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与尝试上。做是为了今后做的更好,我们要有意识提前做,要有意识多做,要有意识等待迟来的成果。这种心态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对此,有一下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其一,记录。很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她当时聪明的要求我们写“随笔”,而不是写“日记”。随笔可长可短,贵在随时随心。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付诸笔端留下一手资料,为日后创造力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亲子互动。之前我们提到了亲子沟通、亲子游览,这里的互动主要是指一些有目的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做拼图游戏、搭积木,与孩子一起绘画等,用我们的激情调动孩子的激情,用我们的执着促进孩子的执着。其实,每一种“做”的尝试,都是对于孩子创造力灵感的积累。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各种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势与特长。
其三,鼓励孩子独立的“创造”。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总是允许我在很白很好的本子上乱写乱画。其实,这些涂鸦是孩子创造力的雏形。乱写乱画中,他们在摸索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心理学上,非常看重儿童的绘画表达,认为是最接近内心世界,最体现心理渴望或困惑的表现形式。除了绘画,孩子也可能会哼哼歌曲,做个小发明,甚至用石子摆出简单的造型——这些做法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其四,指导。当你发现儿童有某些创造力表现时,一定加以格外格外的关注。一方面要表示欣赏,另外一方面需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看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质,是否可以继续“深造”。
第六,多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创意与想法,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创造思路”,并且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建议与意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此外,对于创造力的展示亦是对儿童创造力的鼓励,鼓励他们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拥有更新更好的作品。可以尝试以下经验:
其一,家庭会议。开一些有趣的家庭作品分享会,家庭读书茶话会,让孩子当着家人面表达自己的创造成果,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当然,有些作品可能是亲子共同完成的,那样就可以一起分享,增进亲子沟通。
其二,让媒体说话。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新媒体教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的好评。新媒体应该成为教育的补充资源,家长、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到媒体上,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有社会良好氛围的建立,都有积极有利的作用。
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多说,就可以做到会看、会听、会想、会问、会做、会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整体性,即这些基本训练项目并不是割裂而独立的,他们是以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有着密切地联系。他们整合在一起,就叫做“创造力”。站在创造力培养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们。
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强大;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空间,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爱思考;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平台,他们才可以具有更多的创造力。
第二篇: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石凤艳
满城县神星镇神星幼儿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初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多年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本次培训学习,本文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创新的快乐;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之前我对孩子的创造力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认为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
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幼儿教育策略,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1 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
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
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
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4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5、通过解难练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向幼儿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哪里有空气?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幼儿顿时十分活跃,列举了生活需要空气的东西,如口琴、风琴、气球、吹肥皂泡、吹喇叭、救生圈、吹塑玩具、气垫船、动物生活等等。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
短短的培训转眼即逝,但来自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来自各地辅导员的倾情相助汇成了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
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 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第四篇: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爸妈总是容易把创造力限定在创作艺术品、音乐作品的艺术能力上。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思考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把想像的事情变为现实的能力,是用独特的方式建筑或者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创造力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孩子重要的潜能之一。
童言无忌。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
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10种言行扼杀孩子创造力】NO.1 帮宝宝做所有选择;NO.2 错用物质奖赏;NO.3 让宝宝参加等级评定;NO.4 敷衍宝宝的提问;NO.5 监视多于关注;NO.6 制止宝宝的探索行为;NO.7 给宝宝不恰当的玩具;NO.8 打断宝宝玩耍;NO.9 不允许宝宝犯错误和失败;NO.10 过度赞美。
第五篇:“五部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五部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本文摘自:广州早教全优加
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专家认为,“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尖子人才,更缺乏一流大师和学术领军人物。在竞争激烈的资讯社会里,不创新,就落后,就死亡。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儿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意缺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都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体现。专家表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一起努力,增强儿童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五部曲”下工夫:
唤起创造的力量——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儿童创造的信心,唤起创造的力量。创设开放宽松的环境——创造力并不是一个思考和动手的过程,是一种接近生活的特殊方法。“要培养起儿童的创造力,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和你跟儿童一起做的事。”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可以从鼓励儿童申请“专利”开始,儿童可以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并树立更多的自信心。专家还提醒家长可以多鼓励儿童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尽量挖掘自己的潜力。
培养“多解”思维方式——所谓“多解”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用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实现,而是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全方位地、多层次地思考,更灵活、变通地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一种发散性思维方式。
“创意”也要多训练——专家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儿童利用“找错法”、“重新组合法”等方式打破常规。专家认为,剪纸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