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吉斯《创新的扩散》读后感
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或者,苦闷地思索一个问题,搜竭枯肠,突然像脑筋点了盏灯似地,福至心灵,直贯任督二脉,想通了,难题就此迎刃而解。这样发现的新的现象,发明新的事物,就是创意。
我们每天都有创意:车上,走路中,甚至马桶上。即使醒来死气沉沉,了无生机的行尸走肉,他在睡梦中,有时也会倏地惊醒:「我刚刚想到了什么?」创意,就如同飘散在空气中的,五彩肥皂泡沫,绚丽灿烂,缤纷十色。可惜短暂。
大部份,创意的下场,也就如同肥皂泡沫一般:「拨」地一声,便没了。
通常用的借口是,没有时间。我们任由岁月空掷,没有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创意,只因为:没有时间。我们只愿安全地老去。
往往只有少数人,愿为这片刻的的兴奋,付出余生不悔。这样的人,学者用专有名词称呼他们:创新先驱。
拜这些少数人所赐,新的观念、新做法,或新事物,能够具备实质的形状或规模,为个人团体所接受,这就是创新。
创新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富兰克林发现电;爱廸生发明电灯;哥白尼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世界,这社会,因为创新,有时像齿轮缓慢,有时又像骤风,剧烈地改变了。
究竟,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是如何地改变这个社会?
换一种说法,创意是如何地扩散,传播开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不能不看一本书。这个人,就是罗吉斯。这本书,就是他写的《创新的扩散》。
我们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会弄清楚,自己究竟是那种人?
拿我自己来说吧。岁月在我身上,真是留下很惨烈的痕迹。简单地说,我似乎花了大半辈子,才发现自己毕竟不是个读书人。偏偏,在我的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还是小时,星期天清晨一大早,拿着妈给的十块钱,到马路边,四方大小的书报售票亭,买一份刚出炉的中华日报。那时候,走在路上,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忐忑,即便到现在,还好像在心脏里面跳动着;清晰的景像,历历在目,彷佛昨日刚发生。翻开报纸纸页,一股新鲜的油墨味道,自摊开的副刊窜出,不知有多开心:朱羽的无弦琴,古龙的天涯明月刀,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卧龙生的玉钗盟,还有夏盖仙的以蟑螂为师,何索的何索狂想、何索震荡,都是在类似的情形下,在小学到国中期间,囫囵吞枣地看完。虽然,不过些通俗文学,但也毕竟陪伴了,我由少年到青年的,许多快乐和寂寞的时光。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因为这些经验,偷偷地许下一个心愿:我想当个作家。
罗吉斯是个怎样的人?即使,我现在捧着他的书:《创新的扩散》,但是,仍然不明白。看起来,他似乎曾经是个平凡的人。由一九三一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的农场以来,直到有次随学校老师参观爱荷华州立大学前,都乏善可陈,甚至根本没有打算念大学。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心意?我不晓得。
我唯一知道的是,感谢因为他这次的改变心意,才有了后来写成《创新的扩散》的罗吉斯。一本重要的书,我们就称之为经典。如果,当一个人已经过世,他的书,还能成为畅销书,那么,我们把这本书唤为经典,当然是无庸置疑。《创新的扩散》当然是经典。自从罗吉斯,这位全球知名的新闻暨传播学教授,在1962年以前,发表扩散理论以来,他便俨然成为其中领域的佼佼者。这个理论,被广泛运用到许多科目:企管、政冶、农业、医药、社会变迁、国家发展。罗吉斯终身致力于推展扩散理论的普遍应用,使它成为各种改革的理论架构参考。但是,他的济世悯人的胸怀,也许更令人可敬。虽然,我就只看过他这本书,不过,据说,他曾在访问中提到:「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因为有更好的跨文化关系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看到,我们今天了解的事情,远比以前
还要多,这让我觉得受到鼓舞,但也同时觉得沮丧。」大师溢于言表,关怀人类社会的真挚感情,的确令人感动。而这份情感,每每同样隐藏在他著作的字里行间。
罗吉斯发表理论,巳经经过了四十六年,而罗吉斯也已经去世接近五年。这世界,产生了剧烈的变化。这变化,对于罗吉斯,提供了理论的印证,他并因为这些变化而再三修正理论。我们阅读罗吉斯的理论,是希望透过他的理论,能够?未来找寻出研究社会变迁种种方向的方法。
那么扩散理论,究竟是什么?简单地叙述:创新,指的是新现象、新事物,而由发现或发明,被接受并运用,以至改良的过程,就谓为创新的扩散。要言之,它是一种社会改变的过程。这个理论的起源,可能是法国塔尔德所发表的「模仿定律」:「发明和模仿,就我们所知,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但是,直到罗吉斯承先启后,加以整理,才有了理论的完整面貌。塔尔斯的用词,与现今不同:他称为「模仿」的要素,罗吉斯则以「采用」代替。它的元素,还有它的适用。
再次问,扩散是什么?依罗吉斯的定义,扩散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体系中的成员藉由特定管道,传播关于某项创新的讯息。
扩散中,包含了四项要素:时间、社会体系、传播管道、和创新。
我们如何定义创新?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做法、或事物,那么,便称之为我们有了一个创意。当这个创意为个人或团体所接受,应用在生活中,以至修改这个创意,以更适合需求,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便是项创新。
创新的扩散,往往包括了几项重要议题:较早与较晚的接受者存在着差异;认知属性〔相对优势、兼容性〕的问题;为什么接受者在达到10%-20%时,会产生酦酵,S型曲线会迅速攀升;同种的创新,可能符合某些人需求,但不符其它的潜在接受者。
有关于创新的认知属性部份,有几点,值得注意:
相对优势:可能指的是经济因素、社会知名度、方便性、满意度。是接受者对于创新的主观认知。
兼容性:创新事物和目前的价值体系、过往经验、以及潜在接受者的需求吻合程度。复杂性:了解和使用某样创新的难易程度,也是自由心证。
可实验性:是否可以在有限的资源被验证。
可观察性
然后,还有饶具趣味的是,再发明的概念:采用者在接受创新之后,往往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对创新进修改。
讲到再发明这现象,我私下印证在信息科学,不就如同是linux或其它开放码系统的观念吗? 沟通的目的,是相互提供及分享信息,以达到共识。
而创新扩散是种特殊的沟通,在沟通的要素有:
如前所说,创新;了解及有实务经验的个人或团体;一无所知的个人或团体;以及沟通管道。最有效率的扩散是,对于创新的看法是异质的,而在其它的变量,如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却是同质的。
时间的要素,罗吉斯看重的,主要有下面三方面:
创新决策的过程:分别有五阶段,即认知创新的存在,并了解功用;因为评估对自己需求的满足,还有同侪的沟通而得到说服;进而决策;执行,并加以确认。
相对于体系中,其它成员,个人或其它接受单位,接受创新的相对早晚。可以分为创新先驱、早期接受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及落后者。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先驱,往往并不能为创新的扩散,做太大的贡献。他类似齐美尔所谓的「陌生人」:属于某个社会体系,却不强烈依附在所属的体系上。创新先驱所发现或发明的创新,常要利用意见领袖来发扬光大,加以扩散。
罗吉斯还提到,扩散理论,在许多的学科,都可以找出研究的痕迹。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说是人类学。它后来衍生了不同的学科,以扩散理论而言,传统学派就有九门。如:人类学、早期社会学、农业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卫生及医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市场营销及经营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
这个安静的世界在变。起初一点一滴地变,然后,似乎像果冻,沈寂了好一段时光。现在想起来,这也正是这个世界,就像是毛毛虫结了茧,开始质变的时候。然后,我开始看不懂这个世界。尽管迷惑地张开大嘴巴,这个世界,依然自顾自地,突然便蜕变成另外一种面貌,挡都挡不住。只有无法适应的自己,还在原地打转。
现在的我,念头不知道该放在那个方向?这世界,似乎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是这样的。有太多的过去,也有太茫然的未来。能够掌握方向固然很好,最怕的是,无端迷失在这浩瀚的广大海洋中。
而构成这片大海的成分是什么呢?正是知识,正是信息。
唉!什么时候,知识变成了波涛怒张的汹涌大海呢?
我也由,我所理解的扩散说起吧。
中世纪以来,信息与知识,向来是贵族以及宗教的特权。然而,随着贵族的没落,印刷术的外流,知识第一次被释放出来。
再来,第二次的知识革命,恐怕就是计算机主导的信息时代现在了。
自始自终,知识都是代表着力量。
现在,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正无声无息地在扩散。像海潮上的白色泡沫一样:在因特网开始发展以来,曾经有段时期,我以为纸本书也许将要走进历史,到了穷途末路,书籍印刷从此会式微。其实,却不然。只不过承载信息的媒体,更加地多样。除了书,还有电子文件,还有光盘,分布更是无边无际。
然而,阅读人的心态,也在改变。过去,阅读比较像是一种修养,一种慵懒。因为炎热,所以徜烊在清爽的字里行间;因为天寒地冻,所以在棉被下点盏灯,看些让自己脸红心热的惊险小说。
然而,这所谓的信息时代,把这一切都变了。变得功利而短视。读书,其实和阅读机器的使用说明书,巳经没有两样,都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解决眼前的问题。
然而,这样的阅读便不再地有趣。
其实,这样一个类似阅读的行为,充其量只是看,我们正看着大量的信息,飞快地从眼前闪逝。
曾有人说过,看书,便如同与百年以前的知识人对话,交换意见,撷取他们思维的精华。我觉得,阅读的真义近乎是这样。拜网络的恩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书,除了可以是目前炙手可热的学者专家所著的以外,过去的经典名作,也往住改头换面,重新与世人见面。从前与它失之交臂的读者,往往可以再度一饱眼福。更不用说,每天永远看不完的电子邮件、部落格、网页了。如果要形容,以前我看书,往往平常都是清粥小菜,偶尔尝点大鱼大肉;而今,却是山珍海味吃到饱,盛馔美肴堆满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倒反而没胃口了。但这并不是网络的错。
有再多的书,随便我看,各种各类的信息,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却不能觉得高兴。这是因为,这个时代,比从前更需要读书方法。拿我来说,不是有句话: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我能挥霍的时间,已经过去。至少,我是这样地感慨。
还记得以前小时候,很喜欢看金光闪闪的黄俊雄布袋戏。什么云州大儒侠,什么六合三侠传的,在后者,就有个老和尚的角色,虽然明明武功高强,可是每到危急,需要施展的紧要关头,总是出锤忘了,要怎么出招。我当时还笑,怎么世间也有这等胡涂的人?没想到,才过了短短数十年光阴,我便领略到,江郎为何才尽,五彩笔色拙了。岁月果然是最会开人玩笑的。年轻时事事总觉得关心,想聊上几句话。长辈上司却总是不让自已讲。等到年纪愈长,见闻比较广博,看尽沧桑时,几欲忘言。却常有场合,要自己发表意见。这种冷暖滋味,终究不是只字词组,便足以形容,还真是讽刺:长久一直想找说话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你却难以把握。
于是,觉得挫折慢慢地扩散。
即便片刻也好,如果一个人可以窥视未来,不管什么代价,无所不用其极,这个人都会去做。所以,可能譩测将来的趋势大师,总是受欢迎的。譬如看看这个人,他是谁?生长在犹他州,某个种甜菜的摩门教聚落。许是摩门教徒,应该在十九岁左右,便须出外传教,尽了对上帝的服事;然后,转而为国尽忠:进了海军陆战队。退役后,先后在哈佛大学与康乃尔大学获得政治学学位。担任甘乃廸总统时期的教育副局长,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白宫特别助理,IBM公司的董事长特助。而他,早在1967年离开IBM,便与亚洲频繁接触:曾被泰国皇室聘为顾问;在同年抵台湾考察农业经济;吉隆坡『策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聘他为首位非亚裔学者。目前,更任教于彼岸,南京大学。已经获得十五个名誉博士。现在,他的著作深具影响力:《大趋势》、《2000年大趋势》、《全球吊诡》、《亚洲大趋势》,无一不是洛阳纸贵,一字千金。这样一个风云人物,正是写了《对于未来的十一个定见》的约翰?奈思比。
不错,现在,他又为我们带来新作品。但是,我不禁要想的是,他真的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看见未来的走向吗?即便是,他可能控制住他身为人的野心吗?我更担忧的,是他的居心。一位已经献身于彼岸教育工作的人,能够客观于两岸厉害,对于本岛有多少友善的回应吗?当然,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但是,无论如何,我总认为,在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这是需要特别小心的。否则,我们还不如就教于林毅夫呢。
再者,人类又是种有趣的动物。过去做的事,说不定不久又会重复做一次。这称为历史。这是为什么我们要看书的缘故。看书当然要看重要的,因为,现在有那么多的书。
再者,我们又回头看,创新是否能够扩散,同样需要组织鼓励。传统由上而下的威权组织,并不利于创新的扩散:因为需耍迎合当权人士的喜怒好恶,创意都往往腹死胎中,何况创新?何况,创新即使有功,也往往归功于上位者,对创新的发展,没有什么鼓励。
我在看书的时候,不住地想,扩散理论,适用在我身上吗?我可以想出,如何运用扩散理论,在生活上吗?
扩散理论,随着国情的不同,又有什么不同的前景,与困难?
我惟一的心得,是有关变革管理的。
很显然,在这因特网时代,创意变得轻易营造出泡沫,先驱也由少数变多数,然而,质并未随量提高。
我到洛阳去旅游的时候,曾经到附近的公园去闲逛。看见有人提着水桶,手持拖把,在园里练书法。字墨淋漓豪迈,水过而无痕,有说不出的畅快。
其实,人生最难的,是对自己的定义。比如,今天在电梯中,遇到毛志民药师。他看见我的时候,我正手拿着几本当期杂志。我顺口问他,最近忙不忙?他的回答是当然。不过,我话出口的同时,就恨自己的孟浪。要知道,医院评鉴在即,身负重任的毛药师,不忙才!不过,他的回答,仍然令我意外:他说,当然,你没有看见,现在我手上都没有借书吗?答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连忙硬着头皮道,那是因为你都改看网络杂志,订电子报的原故吧。我另外无法能出口的问话是,你看起来好像也比较憔悴一点。
信不信同样的话,我跟个不接近的朋友,也曾说过,妳最近好像变得比较苗条了?她不动声色地说:是吗?其实,我由她的眼色与言谈举止,也可以读出她言外之意的不以为然。我们的确都比以前忙多了,也操劳多了。这正令人百思不解。因为这个计算机时代,不是一切都能够交给计算机,为何我们没有获得更多的时间休息?可能,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想休息。这是因为大时代环境改变的关系吗?我不知道,但是我不能抑止,在我的脑海里面,翻阅着
远见杂志,众多隽永的量幅漫画。它们的描绘,都传递着同样的一句话:人没有了远见,就没有未来。
现在这时代,有太多的方法,找到未来。同时,我却现在真的真的找不到我的未来了。想不到突破现状的办法,像根困在袋中的钝棍子无法脱颖而出。
当然我是自做自受早在五六年前我读是谁搬走了我的奶酪不是便警告过我吗奶酪已经空空我还不知所措地守在这边才想去找新的奶酪是不是太晚一点
虽然亡羊补牢聊胜于无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想拥有未来就得培养远见阅读诚然是方法但还要思考
反倒是,最近,我正在看莫言的生死疲劳。深深感受到,这生死疲劳,几个字点得好:人这一世,往往因为贪欲,不得超脱;虽不在地狱,亦早如同在地狱。
却只低吟人一世可有几多靠点运气头仰天笑问这是谁赠这几句由港剧侠客行中流泛出来的歌词人的时运是这样得失又何必一定要挂念呢
要说中国数十年来士农工商总以士字当头而今却是商务至上美其名为服务为要则又当作何言呢
还是得看自巳到底要拿什么定义自己吧。
不过对这一切我们其实也不用太过失望因为创新扩散听起来像是个很炫的专有名词但说穿了也不过是则管理学上的理论而已而理论便会流行沿着不同的趋势有时候说对了有时候便一钱不值就如同女人的裙子长了又短短了又长到底也没什么道理可言倒是人应该经常保持热情才是
虽然由以前到现在就有名言说能者多劳但是重要的工作都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无疑便是个警讯显示培养人才的管道出了问题
第二篇:表演类选秀节目的创新扩散
表演类选秀节目的创新扩散
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颇为活跃。本文拟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切入,考察表演类选秀节目的发展轨迹。表演类选秀节目遵循创新扩散的S型曲线规律,在相互的碰撞和交融中不断挖掘“二次创新”元素,在追求差异化创新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制作理念和节目特色,由此推动节目迈向更高层次。
扩散过程的表现
国内的表演类选秀节目借鉴《流行偶像》、《美国偶像》。本世纪初,这种选秀节目在英国和美国已属常见,然而对中国观众而言,尚属新鲜事物,是“一项创新”。①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描述。对于“一项创新”的接受而言,在早期阶段,能够接受的人很少,因此,创新的传播和接受速度也相应缓慢;当接受者人数扩大到10%~25%时,接受的速度突然加快,传播曲线迅速呈向上延伸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创新的扩散进程又会减缓。
2003年,湖南电视台《超级男声》首发先声,可谓创新扩散的早期。结合中外表演类选秀节目的发展,从《英国偶像》到《超级男声》出现,用时1年多,其扩散进展较为缓慢,符合创新扩散的早期阶段特征。随之,一些电视台敏锐地感觉到表演类选秀节目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该类节目的扩散队伍,《非常6+1》、《我型我秀》、《梦想中国》等一大批选秀节目相继登上电视舞台,成为扩散过程的早期追随者。2005年是此类节目“起飞”的一年。《超级女声》、《残酷一町》、《星空舞状元》等节目“全面开花”,《超级女声》的成功更是加速了扩散速度。2006年,各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真人秀节目,据不完全统计,总量超过200多种,仅表演类选秀就有数十种,曾被称为“选秀塞车”。②2007年,此类节目充斥荧屏,其数量已趋于饱和。据罗杰斯理论,当扩散接近饱和点时,速度必然减缓。相应的,选秀节目的扩散速度也呈减速趋势。同时政策干预更使扩散速度减慢,国家广电总局颁布法令,明确规定节目的播出时段、参与方式等,以“防止对这一„创新‟节目的过度使用”。③2008年选秀节目数量大大减少,表明其发展暂入低谷。此时扩散态势的呈现特征与罗杰斯的理论也是吻合的。
表演类选秀节目“二次创新”扩散现象透视
扩散研究中,罗杰斯将创新者和其追随者的属性特征分别称为同质性和异质性。由此类推,我们也可将电视节目制作观念的扩散,表述为同质性扩散与异质性扩散两种类型。同质性扩散指后继电视节目在某些特征方面相似,包括主题和形式的相同或相近;异质性扩散指的是后继电视节目在某些特征方面有差异,包括主题和形式的多元化、参考国内外已有节目模式等形成新一轮创新扩散,即“二次创新”。回顾我国表演类选秀节目的发展,笔者以为,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同质性扩散与异质性扩散兼容共生,交互发展,从而形成螺旋发展的S形曲线。
据经济学观点,同一市场的竞争会促使生产者通过创新,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性以确保市场份额,但在传媒市场的竞争中,却出现了“竞争性复制”的特例。处于竞争中的电视频道为了争得最大份额的收视率,纷纷制作能获得主流观众喜爱的节目,于是导致了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④回顾选秀节目几年来的发展,我们也可发现制作观念的同质性扩散程度偏高,如对《超级女声》节目形式的复制,造成大批“民间造星”运动,大大降低了该节目的新颖度,导致2006年超女总决赛的全国收视率(平均为3.38%)与2005年11%的盛况相比下降许多。⑤
有鉴于此,为保持竞争优势,一些电视台则采取异质性扩散方法,找准市场空隙,发掘自身潜力,以合理定位满足消费者需求,发挥“后发”“优势”,⑥在模仿中创新,从而形成“二次创新”的扩散曲线。《舞林大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借鉴美国《和明星跳舞》节目,以本台主持人替
代明星的角色,既解决制作成本的难题,又以其新颖而抢占人气和商机。该节目第一季复活赛直播的收视率高达15.9%,紧逼“春晚”在上海地区的收视率(17%),其影响力迅速辐射全国;第二季时,很多明星经纪公司看好《舞林大会》宣传艺人的作用,纷纷而至,自荐参与,⑦因而轻松升格为明星秀。《舞林大会》的成功又带动一批节目的生成,如《舞动奇迹》、《我要跳舞》等,进而形成了新一轮的创新扩散。
表演类选秀节目在扩散过程中也存在着“二次创新”现象,即节目主题和形式的不断更新。选秀的主题内容日渐丰富,不仅有歌舞秀,还有武术秀,如《武林风》;不仅秀唱歌,还可秀唱戏,如《非常有戏》;还有选演员秀,如《红楼梦中人》;选主持人秀,如《闪亮新主播》;家庭秀,如《全家总动员》;更有劳动秀,如《劳动最光荣》。选秀的形式也在进行组合改造,由单唱改为对唱,如《绝对唱响》;由明星秀舞发展为明星秀歌,如《名声大震》;由单纯的“独”秀改为“明星+民星”的组合秀,如《名师高徒》。
不仅如此,节目的传播渠道也在创新发展,日渐多样,从电视到纸媒,从现场投票、手机短信再扩展到网络投票,从实地的比赛到增设网络视频海选,如《绝对唱响》的选手可以通过上传音视频参赛,利用网络媒体,打破地域界限,实现更大意义上的“海选”。
虽然我国电视节目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但笔者以为这只是发展中的短期现象。我国选秀节目的发展进程,是在求同存异和求异存同交织中运行延伸的,由最初的秀歌发展到后来多元化的秀舞、秀戏曲、秀特长等。同质性和异质性的融通和借鉴,推动了多元化表演秀的发展,若用一条S形创新扩散曲线来描述它的发展轨迹,难尽其意,它应是多条S形渐进曲线的延伸,同时,时间轴的原点随着节目制作观念的创新而不断变化。每当扩散的数量渐近饱和点时,就会有新的创新者在原有基础上再度设计、变革,注入异质元素,刺激它再次生长,使得节目形态步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第三篇:陶瓷扩散焊(范文模版)
陶瓷与金属扩散焊研究现状
前言
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材料能在各种苛刻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在工程结构材料中,现有的金属材料虽然在室温强度、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但其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已不能满足日趋提高的需求。陶瓷材料,特别是具有熔点高、高温强度高、硬度高、高温蠕变小、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弹性模量高以及热膨胀系数小等优良性能和特点的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在工程结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程结构陶瓷材料由于其化学键的特点,具有脆性大、强度分散和加工困难三个固有的缺点,这些缺点导致其抗冷热冲击能力差、难以制成尺寸大、形状复杂的构件,从而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由此可见,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之间明显有着一种性能互补关系,将陶瓷与金属连接起来制成复合构件,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性能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对于改善结构件内部应力分布状态、降低制造成本、拓宽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陶瓷金属的连接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1]。扩散焊连接技术适用于各种陶瓷与各种金属的连接。其显著特点是接头质量稳定,连接强度高,接头高温性能和耐蚀性能好。因此,对于高温或耐蚀条件下的应用来讲,扩散连接是陶瓷与金属连接最适宜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陶瓷的优异性能,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工程界人士的重视,并在界面反应研究、残余应力分析和连接工艺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扩散焊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1 基本原理
扩散焊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待焊表面相互靠近、相互接触,通过使局部发生微观塑性变形,或通过被连接表面产生的瞬态液相而扩大被连接表面的物理接触,然后经较长时间的原子间相互扩散、相互渗透,而形成冶金结合的连接过程 [3]。扩散焊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理接触,被连接表面 在压力和温度作用下,粗糙表面的微观凸起首先达到塑性变形,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接触面积逐渐扩大,并紧密接触,最终达到整个面的可靠接触;第二阶段是接触界面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和再结晶,形成牢固的结合层;第三阶段是在接触部分形成的结合层中,原子扩散逐渐向纵深发展,形成可靠连接接头。这三个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最终在接头连接区域由于扩散、再结晶等过程形成固态冶金结合,它可以生成固溶体及共晶体,有时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形成可靠连接[4]。焊接参数的选择就是要控制这些因素,最终得到综合性 能良好的接头。1.2 影响扩散焊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影响被焊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原子的扩散行为,对消除空隙起着决定性作用,扩散温度的经验公式 [5] 为T=(0.6-0.8)Tm,其中Tm为被焊零件 材料中的最低熔点。温度是促进原子扩散的最重要因素,加热焊件能提高原子、离子、分子的能量,从而加速扩散,但温度过高,对焊缝度强有所降低。因此,如何选定最佳焊接温度,是提高焊缝强度的关键。(2)压力。
压力能使材料连 接面达到完全接触,扩大有效的焊接面积,加快扩散再结晶过程。焊接压力的大小,要视焊接材料的屈服极限和蠕变程度而定,一般以接合面产生蠕变变形为原则。(3)时间。
扩散焊三个阶段的进行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说来,延长扩散时间,可以提高扩散效果,但对某些材料,保温扩散时间过长,效果反而不好,甚至会产生金属间化合物脆性层。能否正确地选择时间参数,对焊缝强度的影响 很大。(4)工作介质。
为防止扩散过程中焊件氧化,一般采用真空扩散焊,或用特殊气氛作保护介质。真空扩散焊目前应用较多。一般而言,真空度越大,表面净化作用越强,焊接效果越好。选定多大的真空度应以被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对焊件的要求而定。气体保护扩散焊多用氩、氦、氢或二氧化碳及各种混合气体作保护气氛。(5)表面状态。
零件的加工精度、表面状态是扩散焊能否成功的关 键。良好的表面状态能使零件在温度、压力的作用下结合得更紧密,扩散更充分,焊接质量更可靠。焊接前要将焊接面清洗干净,不得有任何杂质和氧化层。为扩大连接面,增强焊缝强度,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焊件连接面结构形状来实现。陶瓷与金属扩散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2.1陶瓷与金属焊接的主要困难
陶瓷与金属连接构成的复合构件作为结构材料可以获得金属、陶瓷的性能互补, 并降低复合材料的成本。但由于两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故焊接上存在以下困难 [2] :(1)它们的结晶结构不同, 导致熔点极不相同;(2)陶瓷晶体的强大键能使元素扩散极困难;(3)它们的热膨胀系数相差悬殊, 导致接头产生很大热应力, 会在陶瓷侧产生裂纹;(4)结合面产生脆性相, 玻璃相会使陶瓷性能减弱。所以难于用常规的熔焊方法实现连接,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扩散焊接和钎焊。钎焊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改善钎料对母材的润湿性和提高接头的高温强度和高温稳定性而扩散焊接被认为是陶瓷与金属连接的较佳方法, 其显著特点是接头质量稳定, 连接强度高, 接头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好。
2.2 陶瓷与金属的扩散焊接现状
扩散焊接适用于各种陶瓷与各种金属的连接。其显著特点是接头质量稳定,连接强度高,接头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好。因此,对于高温和耐蚀条件下的应用来讲,扩散焊接是陶瓷与金属连接最适宜的方法。
在陶瓷与金属的扩散焊接中,为缓解因陶瓷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残余应力以及控制界面反应,抑制或改变界面反应产物以提高接头性能,常采用中间层 [2] :(1)为缓解接头的残余应力,中间层可采用单一的软金属,也可采 用多层金属。软金属中间层有Ni ,Cu 及Al 等,它们的塑性好,屈服强度低,能通过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来缓解接头的残余应力;(2)从控制界面反应出发,可以选择活性金属中间层,也可以采用粘附性金属中间层。活性金属中间层有V , Ti ,Nb , Zr ,Hf ,CuNi 等,它们与某些陶瓷不起反应,但可与陶瓷组元相互扩散形成扩散层。研究发现,将粘附性金属与活性金属组合运用,所取得的效果更好。刘伟平[6] 等人研究了加Nb 膜中间层对Cu/ Al2O3 界面接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 明:Nb 膜中间层的加入,显著提高了Cu/ Al2O3 扩散焊接头的断裂能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以单晶α-Al2O3 陶瓷和单晶Cu 为母材,研究了Cu/Al2O3 扩散焊接头以及带Nb 膜中间层的Cu/ Nb/Al2O3 扩散焊接头界面晶体位向关系对接头断裂能量的影响。同样,采用金属Nb(箔片)做中间缓冲层,对SiC 陶瓷和SUS304 不锈钢也进行了扩散焊接,接头强度稳定在100MPa 以上 [7]。杨敏,邹增大 [8] 等 人采用不同的中间层材料进行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连接试验,通过剪切试验测定连接接头的抗剪强度,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分析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中间层对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连接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中间层材料在连接温度下与紧邻陶瓷连接面的位置能形成含活性元素的局部液相时,可以实现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的连接。当中间层含有连接过程不熔化的软金属层时,接头强度明显提高。P.Hussain [9] 等对Si 陶 瓷与铁素体不锈钢进行直接扩散焊。试验表明:由于材料之间的相互反应和扩散
Si与铁素体不锈钢之间形成了韧性很好的界面,缓和了Si与铁素体不锈钢之间的热性能不匹配问题。而Si 陶瓷与奥氏体不锈钢之间没有形成韧性层,因而Si与铁素体不锈钢的连接比奥氏体不锈钢成功得多。
近年来,采用功能梯度材料作中间层焊接陶瓷/ 金属,焊接接头性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此外,为改进陶瓷的焊接性,预先对陶瓷表面进行金属化,再扩散焊接陶瓷与金属,接头强度也大大提高,如AlN 与Cu 和FeNi42 的连接[10]。
Dr.2Ing.Ulrich Draugelates 等人认为 [11] ,如果陶瓷表面不经任何处理,陶瓷/ 金属焊接接头在冷却过程中,陶瓷周围将产生应力极大值。为了减少残余应力和提高接头强度,可对陶瓷表面预先进行宏观几何学处理,残余应力将位于被金属填充的被连接陶瓷表面的凹槽中,连接区的周围就没有应力集中。有限元方法模拟表明 [12] :陶瓷被连接表面的不同的几何形状对缓解残余应力的贡献并没有明 显不同。陶瓷与金属扩散焊接技术的应用
陶瓷与金属的异种材料焊接构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是高性能涡轮发动机高温区极好的结构材料, 有可能用于燃烧室、火焰稳定器、机匣、涡轮叶片和尾喷口调节片等, 被认为是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有资料报道, 单晶技术的引入仅将材料的工作温度提高。
50℃ ,而陶瓷材料约可提高400℃,到2010年为止,陶瓷材料已占航空发动机总重的20%左右 [13]。但由于影响陶瓷/金属扩散焊接的因素很多,诸如中间层的选 择、中间层厚度、被连接表面形状等,都有可能影响扩散焊接头的质量,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束语
陶瓷与金属异种材料的扩散焊接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范围广,学科交叉性强。尽管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界面反应的研究、残余应力分析、接头性能评定及连接工艺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跨入21世纪后对于高性能结构陶瓷与金属的连接工艺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为了占领以陶瓷发动机为代表的工程陶瓷市场,日本和美国均花巨资对陶瓷与金属的连接工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国应加强对陶瓷-金属连接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尽快完善接头性能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标准,积极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为将来占领国际结构陶瓷市场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王建江,李树堂.陶瓷与金属的连接[J].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 2000 ,2 :51~53.[2] 刘会杰,冯吉才,李广,等.陶瓷与金属扩散连接的研究现状[J].焊接,2000(9):7~12.[3] 李志远.先进连接方法[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32.[4] 谭天亚,傅正义.扩散焊接异种金属及陶瓷/金属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 报,2003(1): 59-63.[5] 林兆荣.金属超塑性成形原理及应用[M].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0, 1992.[6] 刘伟平,Elssner G.陶瓷/陶瓷界面晶体位向关系对断裂性能的影响.大连 铁道学院学报,1999,20(3):74~78.[7] 冯吉才,刘玉莉,张九海,等.碳化硅陶瓷和金属铌及不锈钢的扩散接合.材 料科学与工艺,1998 ,6(1):5~7.[8] 杨敏,邹增大,王新洪,王育福,周元庆.中间层材料对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连接性的影响.焊接技术 ,2004,33(2):11~14.[9] Hussain P1 Isnin A.Join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 to sialon.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2 sing Technology ,2001 ,113 :222~227.[10] Sheng Zhu ,Wlosinski W.Joining of AlN ceramic to metals using sputtered Al or Ti film.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 ,2001 ,109 :277~282.[11] Draugelates U ,Schram A ,Duwel V , et al.Diffusion-welded joints between metal and ceramic with a modified macrogeometry of the ceramic surface to be joined.Welding &Cutting ,1999 ,51(4):E64~E70.[12] 初雅杰, 唐菊.Si3N4陶瓷瞬间液相连接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南通纺织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2(6):12~14.[13] 薛松柏,钱乙余.21世纪钎焊、扩散焊及特种连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 势.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第四篇:网络危机的传播扩散
网络危机的传播扩散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将危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渠道,原因和动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和效果等要素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网络危机 危机传播 扩散规律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关联越来越复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也越来越大,导致近年来我国各类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危机事件往往具有时间紧迫、事态发展迅速等特点,若不及时有效的应对,后果严重。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形式多元、方式互动、传播迅速。因此,在危机事件的出现和进展过程中,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事态走向和政府决 策影响巨大。比如近年来的厦门PX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杭州市飙车案等一系列事件都体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巨大力量。但是,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并且政府缺少有效的监督技术和方法,使得互联网上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同时,网络谣言也有增多的倾向,容易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因此,如何 更好的分析和掌握基于网络信息载体的危机事件传播规律,为政府对危机事件的监控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信息传播的主体特性、环境因素、过程、情感倾向、引导政策和热点主题挖掘等等,而对各种关系复杂、规模庞大的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群体和传播机制研究较少。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快捷和方式多样,使得传播 群体呈现出更为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特征。传统方法更难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潜藏的群体特征和行为规律,特别是在对危机事件的事态发展状况的预测和控制上捉襟见肘。这主要是,传统方法对3个重要问题研究不足:(1)如何从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特性出发,抽取网络信息的传播群体?(2)如何分析这些传播群体的结构和行为演变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组合干预措施?(3)如何发掘传播群体中的重要角色和持不同观点的派系,以对危机事件进行更好的引导和控制?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性和舆情观点的形成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说明可以使用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方法来研究危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因此,本文将提出—个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将危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渠道,原因和动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和效果等要素有机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内来进行论述。
1、网络危机的传播方式与渠道
通过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关系来传播是网络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方式与渠道。突发事件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新闻
门户网站,商业网站和民间网站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系列跟踪报告,开辟专题,刊登评论文章并且提供rss订阅功能,由于这类网站大多比较专业和正规,公信力较高,是正面舆论引导的主战场。2.网络评论专栏
网络评论专栏是辅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一个方式,不论资深的评论员,或者普通的网民都可以针对突发事件,提出深刻的看法,引起一定的共鸣,并在杂乱的信息和意见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其与报纸的言论专栏内容相似。
3.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是群众针对突发事件各抒己见,发表评论的平台,论坛上的帖子有主贴和跟贴之分,主贴为作者发表的观点或看法,跟贴是网民根据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而发表的与之对应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信息不断增加,造就了网络舆论。可以说,网络论坛仍然是网民们最活跃,最密集的舆论发布场所。
4.博客
博客给更多的人提供了自由抒发情感和看法的平台,在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博客不仅仅是专业人士代表自己自由发表看法的平台,这些意见和评论也会被其他网民争相转载,同时,博客也是一个转载,推荐阅读,引用的平台。
5.贴吧
贴吧类似于论坛,但比论坛更有关注度,更集中,因为贴吧的主题比论坛更为细化。同时创建贴吧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任何关键词做自己的贴吧,同时,贴吧的推荐功能可以快速将贴吧中的信息快速通过qq,msn快速共享。
6.点击排行
门户网站对于新闻的热门程度设置的排行榜,方便网民能够快速的链接到热门的新闻内容中去。点击排行是一个有效的吸引读者眼球的舆论引导形式,作用于网民的阅读心理,使新闻热上加热。
7.在线调查
网站发起民意调查,这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已经相当普遍。网站选择的民意测验选题往往是热点新闻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调查结果(赞成、反对、持其他态度者的比例等等)可使读者了解围绕该事件的社会意见分布状态,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因此,在线调查的题目选择、提问设计等,具有明显的舆论引导作用。8.即时通讯工具
相较于线下的口口相传,网络的即时工具更迅速,范围更广。网民可以将信息复制粘贴,通过邮件,qq群,或msn等将信息快速传播,通常这种传播方式不受限制,监控或者控制都有较大的难度,属于较为隐秘的网络传播方式。
2、网络危机扩散的原因
1.突发性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传播的原因
轮番炒作系网络舆情变异的催化元素
某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和网络推手借机发挥,经济政策问题、政治会议、民生与社会治安问题、腐败问题等都可能成为触发网络舆情的导火索,成为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内容。一些具有时效性、负面性、震撼性的事件,经过网民及网络推手炒作之后,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热点。社会现实表明,每当社会敏感问题出现时,就是人们舆情聚集的时候,就会发生突发性的群体性 网络舆情事件,如 年的 “抵制乐福事件”就是典型的事例,事由是家乐福的大股东路易登·莫特轩尼诗集团涉嫌资助**反华,加上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发生了阻扰事件,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个别网民通过网络发了抵制法货、抵制家乐福的帖子。帖子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抵制家乐福的消息立刻成了一大热点,在、博客、新闻评论、各大社区网站相互讨论,引发了无数的发贴、跟 贴、转贴,继而引发了网络舆情事件,人们通过网络获悉了 “抵制家乐福”游行示威的信息,各地家乐福的连锁店遇到了群众的围堵,后来在政府干预、控制和引导下,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晕轮效应系网络舆情偏差的重要根源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 “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
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 “坏”的,他就会被 “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网络舆情往往引导人们获得一种被强化的印象,此时晕轮效应就给网络舆情造成不良影响。政府应当从互动的立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既要防止正面宣传失语,又要积极关注与及时回应负面报道,主动寻求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与影响。网络媒体的失实报道与误导以及应对措施不力,往往会造成晕轮效应消极影响。如湖北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网络舆论对此一片称好,赞扬“后”一代大学生舍己为人的风采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引发了人们对 “后”的重新认识。此时,有关 “后”群体的优秀一面经晕轮效应被放大,正面舆情成为网络的主导声音。实际上,在救亡事件发生前,网络阵地中的主流声音更多的是对 “后”群体的负面评价,如 “迷失的、自我为中心 的、无社会责任感的、垮掉的”。无论是此后的赞扬,还是此前的批评,都存在着网络舆论的晕轮问题,以偏概全的判断屡屡出现,直接影响网络受众的认知。
部分媒体不负责任是突发性网络舆情无序裂变的催化剂
部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表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大家的 “眼球”,在新闻题目的设置、新闻解读角度、新闻描写用词等方方面面都在 “眼球化”,尤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当点击量成为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时,媒体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就显得更加紧迫。譬如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中,缺乏怜悯之心的 “富士康 连跳”的媒体报道标题似乎让人期待一次又一次的 “破纪录”,更有很多媒体报道发表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占显著版面。一些媒体在这些事件报道中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成为网络舆情无序裂变的催化剂。
2.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之实际工作层面原因
综观各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政府的应对状态及应对水平以及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在某些案例中左右了舆情的发展进程。假如政府部门能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就可将事件解决在萌 芽状态,假如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不足或消极地应对会激化矛盾,使事件的负面影响力迅速传播、放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较坏的后果。
信息不透明是造成民众真相迷惑的主因
在众多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观察中,或多或少都伴随着 “谣言”的传播。有时不明真相的流言不断地影响人们,会使民心动摇,导至对抗。若涉事当地政府反应迟缓、状态失语、应对措施不当,流言必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导致局面失控。此时,假如当地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采用不当的方式、不当的语言,如在媒体报道宣传中采用 “不明真相的群众”、“别有用心”、“不法之徒”等词汇短语,则会加重负面影响,导致政府 “话语权”的降低。
法制意识淡薄导致执法不当
在面对突发性的网络舆情面前,政府要特别重视网络舆论的双面影响,要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针对某一重大事情的舆论,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知识结构、立场不同等,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某些偏激性的观点很容易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给网络造成一定的困难。假如执法部门在未得到真相之前,任何 “有罪假定”的初步设想均不应公布于众,否则在缺乏证据与调查的情况下,势必会挑起网民的联想,如 “潜规则”、“内幕”、“腐败”等事件,引发舆情危机。加强法制意识,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是网络舆情平稳发展的基础。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法制意识、大局意识。另一方面,要在摸索中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如果事件中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有机会坦诚沟通,相信讨论的过程会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允许多种多样的声音出现,也会为政府与舆论对话创造一个更为通畅的环境。并且,政府有关部门要适应这样的对话方式,通过学习和思考,更为成熟地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倾听理性的建言,真诚回应质疑和不满的情绪,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政府大多反应滞后,错过了最佳舆情导向时机
纵观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中,政府除了 “温州 ”特大撞车事故政府当天介入外,其他的如 “周正龙事件”、“躲猫猫事件”、“张海超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罗彩霞事件”等均是在事件发生一
周以后相关的地方政府才介入调查,进行干预的。很多网络热点事件都遵循这样的逻辑: “事件发生—网民曝光—传统媒体跟进—网络热炒—形成舆论氛围—政府部门介入—网民偃旗息鼓”。在较多的时候是网络舆情进入了高潮,到了 “激起民愤”的时候,政府才介入,此时已错过了引导舆情导向的最好时机。但由于很多地方级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不能对危机事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与措施,难免会给政府造成了负面影响。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网络舆情恶性发展
网络舆情主要是围绕关系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变化与发展,根据网民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在网络上进行的一系列追踪评论和议论。当民生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网上的流言就开始流行,有可能爆发负 面的社会事件,形成突发性的网络舆情危机。许多事件,虽然在几天之内发生并达到高潮,但其本身是有一个较长的、无意识的酝酿期的。任何突发事件本身只是一个社会矛盾的突破口,其背后积压的问题 才是威胁稳定和谐社会构建最重要的因素。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特别是处理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时,在没有进行深入核查、不能有效把握舆情的情况下,就草率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严重地损害政府形像。有些地方官员对网络舆情不敏感、不重视,对来自网络的批评及建议不关心、不适应、不习惯,还沉浸在可以凭借其权力下掌控一切的思维模式中,固守自己那一套空洞、简单的话语模式,如通报群体性事件的 “一小撮”、“别有用心”,要么自以为是地以漏洞百出的信息面对网络上的公众,没有丝毫话语权方面的紧迫感。单方面的以强权的思维对待公众的声音,坚持自说自话,缺乏紧迫感,缺乏相应的责任感,不但无法服众,无法挽回 “政府形象”,更会使其行政执法的资格遭到人民的否定。
3.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扩散的原因
网络虚拟环境为谣言蔓延提供了温床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生产方式,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一此自我感兴趣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而这些信息大多是未经证实的,有些甚至是网民有意编造的。网络信息的自由、自发的生产环境导致各种网络谣言频繁发生。
其次,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信息扩散速度快、管理相对滞后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谣言生成、传播提供了温床。网络虚拟环境中没有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一切都依照网民的好恶来进行,使得实体世界既有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无法在虚拟环境中发牛作用。在群体性事件中寻求心理认同的需要
谣言是对失衡或社会不安状况的一种反应,群体性事件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事件本身具有重要性或与个体相关但信息匮乏;(2)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的群众对处理事件的社会组织缺乏了解和信任。于是谣言会在信息缺失的情境下为动荡的群体提供社会认知,网络用户在找到“同一条壕沟里的战友”后在对网络谣言内容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群体自我膨胀。
3、网络危机的传播阶段
舆论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处理期、影响期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舆论酝酿期。即信息发布成功。突发事件成功引起注意,在网络平台开始传播。
第二阶段:舆论爆发期。该事件被大量转载,评论,网民引发议论高潮。
第三阶段:舆论扩散期。即更多第三方力量加入该事件中,加速了舆论传播:
1. 从网络平台扩展到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台,报纸开始关注并报道该事件。
2. 专业人士介入,例如:专家在专栏或博客评论。3. 网站介入:开辟专题,组织网上投票等活动
第四阶段:舆论处理期。事件渐渐平息,舆论削弱直至没有,一切相关活动停止。
1. 第三方力量抑制:如政府,公共机构 2. 事件得到解决或有结果产生。3. 无疾而终,时间长而被人淡忘。
第五阶段:舆论影响期。即事件发生后产生的长期社会影响。如:网络流行语的诞生(“打酱油“,“很黄很暴力”,“楼很脆很危险”),不良现象的整治活动,新的法律法规的诞生等。
4、传播动力
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的推动力是首要动因,其次传统媒体的推动力也是网络意见扩散的重要动因,再次,网络舆论因形成和发展都在网络环境中,故而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最后,作为主体事件的当事人和事件牵扯到的各方的反应也影响着事件的走向和网络意见扩散的发展,也应该算作重要的动因之一。
1、网民推动力
我国现阶段特殊国情造成了民众浮躁心理和情绪的淤积,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社会管理模式由“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转变,在网上,网民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渠道交换思想,并对管理层和传统媒体“指手画脚”。尤其是网络公众的匿名性,群体感染、群体压力等集合心理使得相似的网民意见迅速聚合在一起,形成网络意见的聚合和扩散。在一些事件中,网民对这些事件网络意见扩散的主要推动力源于网民的心理动因。
网民的个体心理可以从勒温的心理场理论进行分析。勒温认为: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场的产物,人的任何行为都会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环境就是心理环境,因此网络意见扩散现象的产生也可视为场的产物,是网民心理活动的结果。勒温认为“心理过程通常出自趋于平衡的倾向,正如普遍的生物过程,以及物理、经济或其它过程一样„„在某一点上平衡被打破了,于是朝向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便开始。” “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这种紧张就会打破原本的平衡,带来内心的张力,这种张力类似物理学中的动力,可以产生导致行为的势力,即“只要需求未得到满足,一种与目标相连的力便存在,并引导着朝向目标的活动。”由紧张所激发的行为是为了重新获取新的内在平衡,因此个体就会在自己的心理环境中寻求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并且释放一定的能量发动一些行为去达到这些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并且消除了个体的紧张,那么就会有正向效应并吸引个体,相反,如果这个目标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并消除紧张,那么就会引起个体的排斥。据此,网络意见的扩散现象在网民心理层面就可以解释为网民通过自己心理内部的活动,根据自身的需求或者排斥,形成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意见。前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现阶段国情特殊,社会心态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变化,人们的信任感逐渐丧失,不安全感渐渐增强,不同群体之间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对抗情绪甚至是仇恨情绪持续升温,普通民众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越是身处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个体的孤独感就越发强烈,由此带来内心的紧张,形成存在于一个个个体内心的巨大张力。一旦有某个事件刺激或触发到某些人或某一阶层的利益时,这种张力就会爆发,为了重新获取平衡或相对的平衡,民众就会充分表达意见,这些个体意见又会迅速聚合起来,在发泄群体情绪的同时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进而希望找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这一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如意见对象的阻挠,民众的排斥心理就会强化,形成不满情绪,引发进一步的行为。在郭美美事件中因为郭美美炫富本身的争议性,红十字会支配的是普通民众捐赠的钱物的公益性,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心态的敏感地带,挑战了民众的道德底线,并涉及了民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刺激因素就导致了网民内心的不平衡,产生出情绪和能量,促使网民一方面在网络上通过意见表达和扩散掀起抗议声讨的浪潮,希望查明真相,另一方面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参与事件的进程。
其实,网络传播中迅速扩散的聚合意见和每个网民最初表达的个体意见并不能完全重合。当网民因为某个网络热点事件而在网络上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会根据群体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使得群体意见迅速生成。此时,网民的个性消失了,个体的感情和思想转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出现了一种暂时存在的集体心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①这种群体被勒庞“姑且称为心理群体”,他认为这种群体中的个人具有一些独立时不具备的特点,“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换为行动的倾向”,身处心理群体中的个人已经成为不完全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思想和感情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甚至是“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为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①当网民个人的意见表达变成网络群体意见扩散的时候,这种心理群体也形成了,聚集在这一事件周围的网民受到暗示,并且相互传染,迅速形成倾向一致的意见和态度。
2、媒体推动力
研究网络意见扩散的媒体推动力既要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分,又要有对双方合作的观照,总的来说,媒体的推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自媒体网络意见扩散引爆能力增强。
Web2.0 时代的网络媒体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的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资本市场的强劲介入有力地推动了网络传播方式的改进,主要表现在网络意见扩散载体的变化上。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风光无限的微博。2011 年 10 月 13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了“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对此前一直属于“测试版”的微博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肯定,并且鼓励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用好微博。目前,除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的微博之外,人民网、新华社、央视、凤凰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天涯、Tom 等社交媒体也竞相推出了自己的微博,百度 i 吧,google+等也都具有微博性质,甚至一些地方性网站或行业性门户网站也都顺势推出自己的微博平台。其中以新浪、腾讯两家影响最大,注册用户都突破 2 亿个。②在这种背景下,微博和论坛的网络意见扩散引爆力迅速增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2011 年 10 月 20 日发布的《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①中显示,自媒体微博虽然发展时间不过两年,但是引爆能力迅速提高,在 2011 年第三季度微博和论坛的网络舆情引爆能力远远超过了博客和视频,分别占据自媒体为源头的网络热点事件的 48.1%和 41.6%。除了引爆网络意见扩散的能力增强,微博也位列媒体网络舆情影响力的第三名,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都不容小觑。
其次,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振互动。
除了自媒体在网络意见扩散引爆力方面的增强之外,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报道后由网站转载引爆网络意见扩散的能力也十分可观。尤其是在利用自媒体举报贪污腐败的案例,更容易引发网民意见的表达和大规模的讨论。
自媒体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化的报道手段举报腐败、揭露暗箱操作等问题,对相关部门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郭美美事件也是如此,因为涉及多个敏感部门、敏感话题,在网络上的舆论反应远远大于传统媒体。该事件中,网络媒体首先爆料,引发大规模网络意见扩散,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和关注度,推动了网络意见扩散的进一步扩大。网友在网络上不断发现新的线索,传统媒体利用自身资源按图索骥,深入采访挖掘事实,再通过网站转载和自媒体的转帖、评论,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舆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首先与网络媒体形成共振,继而产生“网民爆料—纸媒深挖—网媒转载—网民热议”的态势,成为推动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
再次,媒体关注对网络意见扩散的影响。
传统媒体因其自身权威性强的优势,其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很容易推动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同时传统媒体的报道本身也会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不得不接受着网民的审视和评论。
3、网络意见领袖推动力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间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环境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更为开放和自由,所以网络意见领袖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如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更强说服力和更强组织力等等。网络意见领袖影响着网络议程设置,改变着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网络意见扩散过程中推波助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有多个渠道,既有普通网民在舆论交锋中脱颖而出成为意见领袖的,也有传统意见领袖移师网络的,有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意见领袖的,还有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新生派意见领袖的。如在郭美美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同样丰富多样,如温迪洛、才让多吉和草军书等,是从网民中脱颖而出的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扩散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的议题。还有石述思、李承鹏、张泉灵等,是媒体的记者、评论家等传统意见领袖转移到网络中来的,他们一方面作为媒体工作人员或媒体评论人员发表专业评论,另一方面也从个人的角度在网上发表看法。因为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他们很容易吸附网民的注意力。此外,红十字会、民政部、青基会等机构和部门及其官员也都参与了网络意见的表达和扩散,红十字总会同时开通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新华网微博进行信息发布,王汝鹏、赵白鸽等工作人员也都参与了与网民的线上互动。除此之外,网络论坛的版主等管理者充当的网络意见领袖也为数不少,他们拥有审帖、推荐、改帖、删帖等权利,可以对部分网民的言论进行过滤、屏蔽或删除,能够使整个板块或论坛的言论保持大致相同的方向,这对于形成和推动网络意见扩散也十分重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些意见领袖也渐渐浮出水面,出现在网民面前,而他们的出现又进一步吸引了网民的关注,推动了网络意见的扩散。
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意见扩散的影响力,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的互动和辩论对网络意见扩散有很大影响力。他们或者能收集到事件的最新进展,或者具有专业的分析视角,总之推动了各界对事件的高度关注。在草根性质浓厚的网络平台上,平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备受推崇,网络群体领袖的意见一经推出往往能迅速得到大量网民的支持和响应。因此,一旦具有爆点的社会事件在网上被曝光,网络意见领袖就会迅速成为影响网络意见形成和扩散的重要推手。
4、舆论客体及第三方推动力
首先,舆论客体的回应推动着网络意见不断扩散。
2011 年 6月郭美美微博炫富才导致红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百年老店”风雨飘摇,声名堪忧。作为网络意见表达的客体,红十字会的反应对网络意见扩散的走向至关重要。在事件发生之初,红十字会未能进行有效公关,只是发布声明否认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联系,但是不愿公布自身运营情况,回答公众的质疑,错失了平息事态的最好时机。当网络意见扩散事态无法遏制时,再想说明问题就非常困难了,这个时候任何“瞒捂堵删”的行为都只能适得其反。红十字会的秘密运作模式已经超越了郭美美本人,成为网民好奇心的关注点,这个时候红十字会本应及时公布信息,消解公众的好奇心,然而它仍旧一意孤行,不愿公开透明的解释问题。直到与红十字会相关的合作机构及利益链条被曝光,红十字会及其相关人员才被迫狼狈改口,这种欲盖弥彰的不诚信行为对于网络意见扩散的引导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正是红十字会的应对不当才导致了红十字会及其多个合作伙伴处于无法自证清白的尴尬境地。
郭美美作为这一事件的重要人物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论是最初的沉默不语还是后来的四处邀访,郭美美的行为都对网络意见扩散产生了推动作用。郭美美的一举一动通过网络意见扩散的放大效应,牵动了无数网民和社会公众的神经,她的说或不说,做或不做,都使这一事件中的网络意见扩散影响深远。
其次,第三方推动力也不容忽视。
除了红十字会和郭美美以及相关机构和个人之外,警方和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第三方,也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 月 28 日晚上,经《财经》记者证实,北京警方已经接受红十字会的报案,对郭美美事件正式立案侦查,郭美美本人也应警方要求从外地返京接受调查。这是警方作为第三方开始介入事件。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作为第三方力量,也应该予以分析。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是受雇于某一个人或机构,通过发帖、回帖的方式为某一事件造势的网络人员,因为网络水军不容易控制和打击,且对网络舆论秩序产生危害,所以又被成为网络打手。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曾多次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出现,如 360 与 QQ 大战、郭德纲打人事件、小月月事件等等,事后调查均发现有网络水军的参与,甚至有很多网络热点事件都是网络推手一手制造的,例如著名的贾君鹏事件,虽然雇佣水军的机构不明,但是网络水军的影响力却显露无遗,百度贴吧中的原始帖子在水军的参与下五个小时内的点击量就达到了39 万多次,近2 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在这些事件中,第三方及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都对事件的走向、网络意见的扩散产生了影响,不论网友和民众是褒还是贬,都导致了整个事件的关注度和网络舆论热度的提升。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势必折射在反映社会、再现社会、表现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网络媒体中。我们聚焦于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对网络危机传播的规律影响的研究.通过探求网络受众在当代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实践与理念变化轨迹、展示阶层分化对网络危机传播影响的现象、揭示受众接收心理的变化,分析研究网络媒介危机传播价值取向所具有的互动价值意义,从而期待在我们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增加更多理性、自觉的成分。综合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传播理论和信息行为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渠道、传播行为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预期在对危机事件的信息处理、实时监控、应急决策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危机事件的网络信息扩散与控制的研究既可以把握灾情、人群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又可以对人群心理和行为的演化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对于向人群传递事件真实情况、避免恐慌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盐慌”OR“言谎”——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轩欣
2011(17)(2)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治理
尹朝晖
(3)郭美美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扩散研究
赵媛(4)基于社会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框架
张星,钱晶等(5)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曾璠(6)阶段理论视角下的网络危机传播
王志永(7)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探究
贾琛
(8)社会分层视阈中的网络危机信息传播规律研究
黄鸣刚
(9)网络的危机传播与管理
高潇
(10)网络环境下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 杜杨芳(11)网络群体性事件:集合行为与社会问题
王仕勇(12)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及干预对策研究
吴图南(13)网络突发事件蔓延及干预研究
叶金珠(14)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李政
(15)网络危机信息传播仿真研究
迟准 王昌伟等(16)网络舆情危机产生原因及控制研究
黄超
(17)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
张乐(18)新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检察应对
郑成功
许少朋
第五篇:“浓缩与扩散”语文教法初探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导学型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发展的个性化教学,应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通过语言的品读、品味和积累,促使学生理解、感悟,以此培养学生的灵气、能力,发展语感、思维;并逐步开放课堂,增大阅读量,不断拓展延伸,将学生引向社会大课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认识生活,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使语文教学驶上这一“短程线,快车道”,浓缩与扩散,是改进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一
“浓缩”就是浓缩教材,它有如“浓缩口服液”一样剂量小而疗效高。此举将教材的内涵精心概括、提炼、压缩、集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展思维。
浓缩可将教材浓缩为“大问题”和“小练习”,让学生在问答之中,讲练之间提高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
如宁鸿彬教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时,将教材浓缩为一个大问题,即“一个________的皇帝”。先让学生以此给文章加小标题,进而引导学生再将课文的中心内容高度概括为一个字――“骗”――使学生在听、读、说中轻松地学会,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会学。
又如《羚羊木雕》,可先将文章浓缩为“羚羊木雕(是)________”这一大问题。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填充,如:羚羊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是“我”送给万芳的礼物;是爸妈逼着“我”去要的物品;是“我”睹物伤心的东西;是“我”对朋友反悔、失去友谊的根源;是酸涩,是泪水,是苦雨,是冷月„„并由此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词句,在读说中品味语言的运用。进而将教材浓缩为“一个________的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填补,可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
浓缩的问题应新颖、精当,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想象、发挥的空间;浓缩的练习要在“大问题”的主导下,对全文要有启迪作用,让“小练习”解决“大问题”,化长文为短教,变繁琐为扼要,以起到“小剂量、高疗效”的目的。
浓缩的练习要重实践性、实用性,便于切中要害,理解、品味语言和培养发展语感思维。如教读长篇文章时,要抓住精彩重点语段,先浓缩为“大问题”,再由“大问题”细化成“小练习”,然后让学生散读、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或换词、填词、调段、续写、删改、谈心得;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内容,或变换对话;或体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运用的精妙、限定字数进行表达等等。通过不同的练习、竞赛、实践活动、变式训练等,激发兴趣,培养语言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个性。
二
扩散是在浓缩感悟、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相关相近的同一“话题”引进教材,引进课堂,逐步拓展延伸,由此及彼,增大阅读量,促使学生巩固、加深、扩展延伸,以此达到“举三反一”、积累运用、厚积薄发的目的。扩散的形式很多,有理解延展性扩散、对比性扩散、创造性扩散、实践性扩散等。
1.延展性扩散是把相近相关的内容融进教材,进行延展、扩充、散射式品读,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大积累。如在浓缩理解了《提醒幸福》之后,让学生品读刘洋的《我说我幸福》,王安忆的《关于幸福》,李春的《收集快乐》,巴克莱的《幸福》,马自珍的《一瓢清水》等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提醒”的内涵,即寻找幸福、发现幸福、珍惜幸福,可进一步援引歌曲《幸福在哪里》来渗透学子们对幸福的感悟。
2.对比性扩散是把与教材相辅相成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让学生体味其写法、立意、情趣等。如教读《狼》时,可将其它关于狼的寓言故事引进课内,在对比感知、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又如教读《宋定伯捉鬼》时,可将“姜三莽捉鬼”、“柳生捉鬼”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内,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3.创造性扩散是在学生理解、扩散的同时,鼓励学生放胆质疑,发现问题。如改写故事的结局,模仿人物的动作,模拟人物的口吻,改造人物的对话等。如教读《宋定伯捉鬼》时,将故事浓缩为一个字――“诳”,鼓励学生从人和鬼两方面去认识、体验,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或进行片断练习、或改写结局。
4.实践性扩散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操作,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观察人的形态、动作,采集标本,编演课本剧等,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自然间汲取营养,增长见识,认识生活,丰富阅历。如教读《背影》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送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加以体味;教读《变色龙》《皇帝的新装》则可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认识、体味。
三
浓缩与扩散是在短时间、快节奏、大容量中,浓缩教材,简缩过程环节,让学生快中求好、求活、求实,促使学生自由学、积极动、轻松考、灵活用,以实现课堂最优化。在开放式导学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主持人、导演、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除了必要的点拨外,更多的应是演员的领悟、发挥、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展特长,扬个性。
在素质教育中,创新精神是灵魂,创新人格、实践能力则是生命。语文教学不通过语言扬个性,创新的思路则苍白无力。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重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其次是重语感、思维、道德的熏陶、感染,更要重人格健全、创新精神、个性的发展完善。这就要浓缩教材、基本感知;品析品读,加深认识;扩散理解,拓展延伸;积累运用,发展个性;加强实践,力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