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执勤点勤务制度改革几点思考大全

时间:2019-05-12 22: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乡、镇执勤点勤务制度改革几点思考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乡、镇执勤点勤务制度改革几点思考大全》。

第一篇:关于乡、镇执勤点勤务制度改革几点思考大全

近几年,随着城区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城区交通硬件设施的改善,城区的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而随着农村机动车数辆的增加和道路条件的相对改善,在省、县道和乡村道路上的道路交通事故却呈多发态势,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目前,乡镇道路等级差、交通设施不完备,车辆性能差、老旧、劣种车辆多和农村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性提高的现实情况下,对乡镇执勤点的勤务制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

一、原有的勤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交通管理点多线长面广,交警在治理辖区主干线的交通秩序的同时,对偏远乡镇的交通安全管理往往鞭长莫及,形成了乡镇交通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造成了交通安全管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2、有的乡镇党委、政府对交通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一些乡镇的党委、政府认为交通安全管理是公安交警部门的事情,对公安交通管理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做到协调和解决,有的还干预正常的交通执法活动,没有形成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形势,造成了交警部门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

3、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民警对正常的勤务已疲于应付,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思路不清、缺乏主动性,未建立起根据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而变化的勤务制度,在路面勤务中不知从何做起、要做什么,造成了交通安全管理缺乏针对性的被动局面。

二、勤务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

1、切实加强当地党委、政府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推行乡镇道路交通社会化综合治理。政府部门要将交通安全管理做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开展的“平安”创建活动,成立相应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把交通、农机、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各村列为小组成员。同时,应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分工,交警部门主抓路面行车秩序管理;交通部门主抓车辆非法载客、营运;工商主抓占道摆摊设点、违章占道;村庄做好“交通安全村”建设,做交通安全管理的助手和信息联络员;使各部门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形成乡镇交通安全管理“政府统揽、交警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机制。

2、科学安排、调配警力,通过建立灵活、多变的勤务时间和合理的勤务方式,实现对辖区路段的全方位的监控。近年随着国家对交通投入的加大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道路通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二轮摩托车等机动车辆增多,车辆速度明显提高;但是,农村道路为平面交叉混合道路,两侧学校、村庄多,交通标志标线等附属设施不全,加之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不高,无证、无牌、酒后驾驶、超载滥载等违法行为较为普遍,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在面对乡镇交通管理工作形势复杂、任务重而警力往往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搞超负荷运转的疲劳战术,也不能对现状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而要在把警力最大限度的压向路面的前提下向科学、合理的勤务安排要警力,做到路面勤务不放松和民警合理休息相结合。在具体的勤务时间上,首先要重点保证车流高峰时段路面车辆行车有序。要对辖区车辆通行高峰时段进行统计和预测,加强高峰时段的路面监控力度。同时,针对与交警打“时间差”、“游击战”的驾驶人,要灵活的调整勤务时间,解决星期五下午、星期

六、星期日路面见警率不高的问题,在规律性的基础上体现灵活性,对心存侥幸心理的驾驶人形成威慑力。在勤务方式上,采用动态巡逻与静态纠违相结合,以动态巡逻为主的勤务模式。把握辖区交通流量大、违法行为突出的“主干”线,通过线的巡逻、监控串点,逐步向各支线延伸,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在勤务时间、方式调整的基础上,要注重做到“四个结合”,即:白天管理与夜巡制度的结合,经常性治理与阶段性专项治理的结合,定点管控与流动巡逻查纠的结合,处罚与宣传教育的结合。

3、在勤务目的上,实现由过去的单纯的路面执法、路面监控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以“降事故、保安全”为目的的勤务制度的转变。乡镇民警奋战在交通管理的第一线,要牢固树立“少死伤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事故可防性”的观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日常的勤务过程中。在以往的勤务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警车上路了,执勤民警却不知要从何着手,见到什么违法行为就查处什么违法行为。工作是做了不少,纠违率也上去了,但在实现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目标上却收效甚微。因此,勤务制度的制定应建立在对辖区的交通事故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事故发生的“重点路段、重点时段、重点违章、重点车型”,有目的地调整勤务时间、方式。例如通过对往年的事故分析,得出星期

六、星期天的10时至12时事故多发,即要调整警力,加强该时段对事故多发的危险路段的巡逻监控,查处导致事故多发的重点车型和重点违法行为,从而改变勤务制度的盲目性,实现预防事故、减少伤亡的最终目的。

4、制定恶劣气候和特殊情况下交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有效组织特殊情况下的勤务制度。乡镇交通管理往往面临的是地理气候条件恶劣、道路等级条件低、车辆技术状况差的客观情况。做为乡镇交警执勤点应未雨绸缪,通过制定预案,在遇有恶劣气候、自然灾害、严重交通堵塞、重、特大交通事故时,通过采取现场先期处置、限制通行、疏散人员等措施,启动应急勤务方式,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5、以民警绩效考评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勤务考核制度。通过对民警的执行勤务规范、勤务纪律、管事率等进行量化评分,做为各项考核的基础。同时,应在“从优待警”上应加大对乡镇一线民警的倾斜,改变基层民警中存在的“反正我都已经在乡镇,干不好也没什么”的不良倾向,建立激励制度,从面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篇:关于撤乡并镇的若干思考

关于撤乡并镇的若干思考

湖北省秭归县司法局归州司法所所长 向培年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人民政府 谭家荣

撤并乡镇是中央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生产力和经济不断发展、降低管理费用减轻国家财政和农民负担的需要,是改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整合资源的需要。

适应三峡建设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于1995年撤乡并镇,撤销香溪镇、屈原镇合并成归州镇,现已十多年,其成效显著,值得借鉴与思考。

一、撤乡并镇带来的巨大变化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秭归县腹地,毗邻兴山县及神农架林区,长江与香溪河交汇于此,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和魂归之地,也是美人王昭君出塞之地。东距三峡大坝32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03亩,辖12个村(居)委会,69个村(居)民小组,29990人。历为长江中上游的交通要镇,鄂西山区的商贸重镇和闻名遐尔的“中国脐橙之乡”。

1、新镇建设

1997年归州镇捆绑三个乡镇移民迁建经费2.8亿元着手新建新集镇,归州镇新集镇于2002年6月15日竣工落成。

归州镇新集镇由九龙路、归乡路、桔源路三条平行主干道东西贯穿,其他次干道及竖向梯道南北联通,集镇建成4000吨/日自来水厂一座,新建3000m3/D污水处理厂一座、20T/D垃圾填埋场一座。铺设电力管线19.39公里,通讯光缆18.3公里,开通程控电话3100门,建通讯基站8座,中小学、邮政、电信、卫生院、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供电所、幼儿园、影剧院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55个单位、7500人从古城归州全部迁入新镇。公共绿化7.2万平方米,新建柑桔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客运市场共四大市场。

归州新镇以其规划起点高、建筑效果好、功能设施完备,中心区位、交通枢纽、平湖旅游、历史文化等特点突出和“乡土味、文化型、生态镇”的独特风貌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三峡库区一道靓丽风景,2004年荣获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荣誉称号,曾被多家媒体誉为“坝上库首第一镇”。

2、移民搬迁

归州镇坚持开发性移民安置。撤乡并镇后全镇至2007年底累计安置移民1.38万人。其中,农业安置1.16万人、企业安置166人、投亲靠友663人、自谋职业1277人、社会福利安置86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移民与安置结合、搬迁与建设结合、补偿与发展结合。全镇累计开发土地1679亩,整理土地7500多亩,调整土地2297亩;移栽柑桔大树1751亩,柑桔品改2323亩;建水池2915个7.80万立方米,架水管6条4670米,修水渠1条2150米;修农村道路15条46公里,维修道路10条40公里;建居民点44个,硬化居民点区间道路1400米。

3、改善交通

归州镇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会服务。民生环境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撤乡并镇前原有公路 5条,全长62 公里,1997年至2008年全镇通村道路达40条256.6公里,自然村通达95%。通行质量不断提高,先后硬化“卡向路”、“大白路”等8条通村道路43公里。全镇硬化道路105公里,占总里程的41%,2006年11月归州大桥建成通车,归水路和归泄路全线贯通,使临近的水田坝乡、泄滩乡及归州镇连为一体。

4、支柱产业发展

柑橘产业是归州镇的支柱产业,三峡大坝蓄水淹掉8000多亩柑桔园,撤乡并镇后每年坚持新发展优质柑桔1000余亩,改换优良品种1500多亩(2008年实施柑桔品改3500亩),目前,全镇柑桔种植面积竟达2.45万亩,柑桔产量4万吨,占全县柑桔产量的22.6%。柑桔打蜡企业12家,柑桔打蜡销售占总量的95%。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0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0元,比1998年人均收入800元上升了1840元,上升了3倍。

5、新农村建设

归州镇以秭兴公路、归水公路、归泄公路、卡向公路、大白公路为枢纽,建成了香溪、大岭坡、贾家店场镇和转转堡等100多个居民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及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农民将山上的房屋迁建到公路沿线居民点,近年来归州镇农民预制结构楼房户达3500余户,占农民总户数的45%。全镇安装电话2940部,拥有手机5978部。2006年,归州镇及其所辖盐关、贾家店两个村被纳入省市“百镇千村”和“十镇百村”建设示范工程。白果园村、盐关村等5村实施整村推进和扶贫开发,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3个村已经省验收合格,全镇屈原庙、彭家坡等5个村达到了小康水平。

二、撤乡并镇中疑难问题的处理

1、解决机关人员臃肿问题。

撤乡并镇之初,归州镇机关干部由原来的45人一下子增加到138人,七站八所加起来共计200多人。这么多人怎样安置,人员怎样分流确属难题。归州镇采取三种办法将人员分流和安置。一是设立办事处分流人员。全镇按原来撤并前三个乡镇的格局设立归州、香溪、贾家店三个办事处,分流人员56人,办事处设总支书记等若干人,这样即分流了人员,又方便了群众办事。办事处设立了二年时间,随着时机成熟而撤销。二是退养一部分人员。为分流人员,秭归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政策对年满30年工龄的公务人员男达到55周岁,女达到50岁可提前退养、退休,根据工龄给予增加退休工资的优厚待遇,一次性退掉干部10多人,2年时间达20多人。三是分流一部分人员。对工勤人员及政府聘请人员2年时间分流清退了10多人。从1997年开始,归州镇逐步实行乡镇机构改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到2005年,“七站八所”通过上收和改革只保留财政所,其他单位改革为5个民办非企业性质,农民的农业税和 “三提五统”费用被全部免除。至2008年底,5个民办非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新机制,政府公务员精减为33人;41个行政村(居)合并为12个村(居);250个组消号合并为69个组。机关在综合配套改革前有公务员36人,工勤人员2人。改革后,县核编40人,其中领导职务为9人,党委委员与政府班子成员全员交叉任职。机关其他工作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取消工勤人员编制2人,并实行合同化管理,现有在编在职人员35人。财政所核编15人,实有11人,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延伸驻派单位实行竞争上岗,林业站核编4人,上岗3人;国土资源所核编5人,上岗5人;司法所核编3人,上岗2人。转制事业单位4个16人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序列,实行合同化管理。撤销党成校,原职工2人,由教育局接收就地安排。在整个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精简领导职数4个,减少事业单位编制24人,取消工勤编制2个。

2、解决人民群众就学难问题。

撤乡并镇后人民群众最担心的是上学难问题。合并后的归州镇从教育事业基础工作抓起,从1997年开始将村办小学逐渐合并,政府组织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归州镇夏明翰中学,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归州镇大岭坡小学,整修了香溪小学,高姑坪小学,向家湾小学。从1996年开始着手对中小学合理布局,2003年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到位。全镇1所中学,4所小学,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规模相对科学。2007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小升初入学率100%,初中生在籍学生巩固率99%,初升高比例91%,学前一年教育率达98%。

3、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撤乡并镇后人民群众最担忧的是看病难问题。归州镇为发展卫生事业,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乡镇卫生院布局进行了调整,捆绑原三个乡镇卫生院的移民补偿资金在新集镇建立了归州镇中心卫生院。归州镇中心卫生院固定资产942.5万元,病床50张,5000元以上医疗设备8台套。卫生院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不断加强。

归州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覆盖,100%的村卫生室达甲级村卫生室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农民参合率逐年上升,2008年参合率达到97%。

4、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撤乡并镇后农村社会治安一度成为一大难题,部分村组社会治安有些“不安”,生产经营、邻里之间、家庭矛盾增加,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从1997年开始归州镇建立社会治安“三级中心”(县、镇、村)、“五级网络”(县、镇、村、组、户)运行机制、“平安中心户长”运行机制和“诉调对接”运行机制,解决治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于基层。

镇建立以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龙头,以治保调解委员会为依托,以平安中心户长为骨干,以义务治安员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使大量矛盾和纠纷得到消化,从而使归州和谐平安。

三、亟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1、边缘地区边缘化问题。

撤乡并镇后归州镇距离最远的村组约15公里,偏远地区出现了行政管理削弱,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影响,做“减法”不要忘了做“加法”。一是利用国家投入资金和三峡库区移民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公路到组,有条件的入户。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住三峡移民库区的发展机遇加大边缘村组改厕、改栏、改灶、改房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三是政府组织各单位和部门定期、定时便民服务到村、到组、入户,送政策下乡,办手续上门,真正体现以民为本,小政府大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2、农村债务问题。

撤乡并镇时归州镇村组债务没有得到化解,2003年下半年归州镇锁定村组债务总额390.82万元,债权495.85万元。从债务构成来看,主要由“普九”、公益事业两大债务组成。其中,“普九”债务为108.35万元,村级债务难以偿还,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村级债权没有得到维护,农户尾欠款无法收回;二是村里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只够维持运转;三是国家为村级债务的买单只限于“普九”债务,对公益事业债务还没有“说法”。到2008年底国家共为归州镇下拨化解“普九”债务资金91.87万元,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村债务负担,但债务压力依然不轻。全镇村级债务还有近300万元,11个村平均债务不会低于10万元,仅向家湾村就还有54万元。村级债务就像一个发酵的面团,问题会逐渐膨胀。因为村级债务涉及面广,既牵连到村集体,又牵连到农户;既涉及村内,又涉及村外;不仅影响村委会的运转,还影响村干部农民的心态。对村级化债的解决国家应当及时出台明确的化债政策,同时村集体要加强造血功能,主动化债。

3、归州发展问题。

归州镇新镇占地80公顷,近期规划人口1.2万人;远期规划人口1.5万人。归州镇新镇依山临江,平均海拔在182米至280米之间,是按照三峡旅游热线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在建造上彰显四大特点。一是归州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秭归县腹地物资集散中心区位特点。二是全县江北、神农架地区的交通枢纽特点。三是长江三峡风景区;野人、昭君、屈原“三人”风景线;神农架、神农溪 “双神”和坝上库首的旅游特点。四是屈原文化、巴楚文化和归州历史文化的特点。房屋造型采用滚龙脊、吊脚楼、马头墙、粉墙黛瓦,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退让闭合、开合收放、错落有致,一切顺其自然,间或点缀亭台、小品、花坛、桥涵、小桥流水。屈子街头的门楼前置设楚图腾巨大青铜凤凰,政府广场置设归州纪事青铜大钟、柑橘之分父---章文才铜像和青铜麒麟。这些恰到好处的科学设置,更加深了归州集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但目前归州集镇仅有常驻人口5000人,流动人口3000人,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但是归州集镇功能已经辐射到邻近的泄滩、郭家坝、水坝乡镇以及兴山县的峡口镇等四个乡镇,特别是归州大桥的修建使用更加使水田坝、泄滩二个乡镇与归州镇紧密联系在一切,三个乡镇人口近8万人,国土面积500平方公里,适合再次撤乡并镇,按照中央对乡镇改革的要求,在秭归乡镇配套改革过程中,以归州镇为中心合并泄滩、归州、水田坝三个乡镇条件具备。

四、撤乡并镇启示

归州镇撤乡并镇的实践经验说明,对今后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工作,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撤乡并镇必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撤乡并镇是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实现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培植地方支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归州镇撤乡并镇后,进行政府宏观调控,加快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培植了地方柑橘产业,增强了地方经济增长,壮大了县域经济。

2、撤乡并镇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撤乡并镇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撤乡并镇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工作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为标准。在决定撤乡并镇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行政命令。在制定撤并方案时,必须请人民群众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发挥好、保护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搞好宣传发动,讲清撤乡并镇的目的意义,对个别不理解的,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共识。同时,要按照法定程度,依法开展撤并工作。

3、撤乡并镇必须减员增效。撤乡并镇是降低管理费用,减轻国家财政和农民负担的需要。乡镇进一步适当撤并后,可以进一步减少乡镇财政支出,从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还可以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撤乡并镇不是简单的将几个乡镇的人员合拢办公和精简人员,首要的问题是要找到乡镇人员的分流渠道。归州镇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消化机关富裕人员,且无后遗症,确实达到了精简机构,减负增效的效果。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第三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思考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思考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思考论文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公务用车改革是一项具体工作改革,也是一项引领性改革,这次公车改革主要是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处理、特勤等专业技术车辆和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针对这次公车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机关的实际,笔者对公务用车制度认真研究和思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后续管理工作,一、司勤人员去向安置要有新思路

这次公务用车改革政策出台后,在编在岗的司勤人员思想反映强烈,今后面临的去留问题处境难料,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行车安全性。是去是留?是公车改革涉及的司勤人员思考的问题,也可能成为他们思想和心理上的一道障碍。人员的去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快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在政策之内可提前安排退休,这部分人员的思想波动相对较小;二是相对年轻的、包括刚安置不久的部分社会化人员,思想波动可能就会大一些,他们考虑的是自己在解除合同后的各种待遇、保险等现实问题。对以上两种情况,都要有着长远的考虑。我们认为,公车改革政策出台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先期做好调研,尽快拿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步做好司勤人员的分流预案等准备工作。同时,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司勤人员的现实思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侧重于解读好中央政策,让他们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并取得他们的理解。

政府机关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也是人心所向。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矛盾,司勤人员的分流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制约和影响公车改革的进程和效果。作为这次公车改革的参与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沟通协作,及时加强与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分工不分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好司勤人员的安置工作,使司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二、保留公务用车管理要有新制度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明确: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那么,普通公务员出行方式就实行了社会化,以补贴方式来代替实物保障;一些保留的领导公务用车,以及机要通信、应急、特勤、一线执法执勤等保障用车,又该如何使用和管理呢?必须坚持管车和管人相结合:一方面,要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标准、时间。公务用车改革后,对各类公务活动的用车保障,各级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新的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公务用车的保障范围、使用规定和人员类别,要有一套更祥细的公务用车派遣程序,建立健全新的公务用车保障管理制度。特别是相关业务和职能部门,要深入调研和研究,为制定保留公务用车和公务活动保障用车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尽可能地做好改革后各单位的用车衔接问题,避免因为改革而造成公务用车保障脱节,影响正常的公务用车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强改革后保留的司勤人员管理。改革后各单位原有的司勤人员除内部消化部分外,还有部分人员还须整合到车辆管理集中单位,这部分人员在车改中多少带有一些情绪,整合后不免会存在一定的思想包袱。针对这一情况,各地各部门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保留司勤人员队伍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使之磨合期顺利有序,尽可能地减少矛盾发生,确保政府机关公务用车保障有序,确保公务用车行车安全。

三、解决停车次生矛盾要有新办法

经调查了解,各级政府机关大院的停车矛盾日益凸出。公车改革后,机关私家车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攀升,各级政府机关的停车矛盾将更加突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一要优化机关办公楼周围停车管理体制,可考虑统一开发、经营公共停车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周围相关停车场所管理措施,停车场有偿服务标准规定,以及管理用工待遇、场地维护保养等相关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二要合理利用民资投资,合资或独资开发城市停车资源。由政府主导,对周边地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大型的机械化停车场所,既解决了机关停车难问题,又可作为战时防震、防空设施;三要科学调整和增设机关办公区域周围快速公交线路,考虑将现有的车次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可根据需求视情适当增加相应班次;还可考虑采取主干线免费乘车来减轻交通压力,引导机关工作人员少开车、不开车,这样既可缓解公车改革后部分上下班和来机关办事人员的停车难问题,又可推动绿色低碳出行。

四、转变公务用车保障要有新模式

公车改革后,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对于参加公车改革的人员,笔者认为,可采取三种模式保障其公务用车:

(一)混合型。强化市场化管理接轨理念,引入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通过招投标确定公务用车社会化保障单位,为机关公务活动提供用车保障。同时,着眼车改后公务用车保障特点和需要,可考虑由政府利用公车改革后的原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部分弃用车辆,成立政府独资的车辆租赁公司。这样一来,能避免完全的市场行为带来的不良情况,且有一定的竞争行为,有利于提升公务用车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二)复合型。根据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精神,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面向社会市场化运营,定点社会化的保障势在必行。通过对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的资质、规模、信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审核,由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市场化招投标,确定2至3家社会化汽车租赁公司为定点的公务用车保障单位,各单位使用公务用车实行经费自行结算。公务用车保障经费可按照中央要求,结合“三公”经费管理规定,年初做好预算编制,以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和专项审计。

(三)单一型。由政府主导,成立政府机关车辆管理服务中心。不同的是,服务中心在保障政府机关公务用车的同时,也可进行社会化服务,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此举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国有固定资产,利用空闲车辆进行社会化盈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公务用车保障的持续良性发展。

五、公务用车动态监管要有新机制

完善改革后公务用车的监督检查制度势在必行。一要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成立适当规模的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加强公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高使用效率、避免浪费;二要严格公车使用申报登记和公示制度,对其使用时间、到过地点、行驶里程等信息进行公示,着力构建公务用车的监督网络,把动态监管贯穿于公务用车保障的全过程。三要严格实行公车用车“定点、定卡、定责”管理制度,强化保险、维修、加油、政府采购等制度执行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务用车油耗统计、运行费用核算和节奖超罚等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保障质量。四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问责”机制,严格分工要求,把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节能减排等检查考核中,促进公务用车监督管理更加有力。)

第四篇: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的有关思考

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的有关思考

一、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是解决了急需批划宅基地的群众的需求。通过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从制度、经济上倒逼一户多宅、超站面积的宅基地得以腾退并收归集体,进而调整给急需分户划院的群众,一方面提高了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和违法占地的发生。

二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废弃、闲置、老旧宅基地使用权的收回、复耕、美化、改建等,一方面使破败不堪、久无人居、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得以绿化美化或重新利用或复耕,改善了乡村的村容村貌;

另一方面通过腾退出来的宅基地,使乡村在编制村庄空间规划的时候,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安排村里的公共实施布局(诸如村双委驻地、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场所、文化娱乐阵地、小型垃圾中转站、生活用水处理站、绿化用地等等)。

二、集体土地入市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是解决了乡村小微企业用地难问题。虽然我们提倡工业集聚发展,但对于占地少至几分、多至三两亩的小微企业而言,无论是产值还是效益,都很难达到入住工业集聚区的标准。但农民致富、农村发展还离不开这些小微企业发挥主力军和主战场的作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的内生活力,一方面解决了小微企业的用地需求及周边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使得低效闲置的土地得以盘活利用,同时还相应了国家“万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二是缩短了企业用地的审批时间。以往我们的企业用地,从有意向用地到各级审批到公开招拍挂再到最后的开工建设,快则一年,倘若不符合规划,更是遥遥无期。而如果利用村里盘活的现有建设用地,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企业用地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解决,极大缩减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

三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支撑。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无疑会步步维艰。通过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很多村庄能取得几百甚至上千万的土地收益,这些巨大的财力对下一步编制村庄空间规划、乡村道路建设、改厕及排污处理、村庄绿化美化等,将会为之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宅基地有偿使用、集体土地入市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人认为,这两项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任何单一性的改革都很难收到明显的成效。

(一)宅基地制度改革是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集体建设土地入市,需要盘活村庄闲置、低效、废弃的原建设用地,这些土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一户多宅、超站宅基地以及废弃老旧久无人居等等扎基地的收回,倘若不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就不能腾退这些土地,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激发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中国最基层的村双委而言,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美丽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做后盾。而绝大多数村子的村集体经济几乎都是一穷二白,村子里的各项建设没有上级拨款扶持几乎寸步难行。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可以为村里注入大量急需的资金支持,从这方面来说,无疑为推行宅基地制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三、当前我们急需要开展的工作

作为全国***个试点县市,长垣县无疑走在了前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对我们而言,在法律法规没有授权以前,我们应积极借鉴长垣县的经验,探索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超前谋划,超前布置,为下一步开展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利用第三次国土调查,彻底摸清全市乡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现状。尤其是对废弃的学校、工矿、养殖用地、打谷场、晾晒场、砖瓦窑、坑塘等用地分门别类、逐一登记造册。

二是利用农房一体化确权登记,对全市乡村的宅基地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尤其是对一户多宅、超标准占用、空闲、废弃、残破、久无人居的宅基地,要深入调查,详细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是尽快启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借助全省村庄规划“千村试点”的时机,一方面选好典型,另一方面全面铺开,力争年底前完成一半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市委、政府的名义,印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制度改革》以及《征地制度改革》等有关制度及实施方案。

20**年*月*日

第五篇:财政收支制度改革建议思考

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方向,必须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反映到制度建设上,就是要改进和完善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制度。财政收支划分是为了充分发挥各级财政的职能而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所享有的职责和权限所进行的划分。

它是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确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重要制度。目前,我国财政收支划分的重点在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划分,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各国的财政收支划分都必须建立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准确界定之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解决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本质即是在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是,实践中出现的甘肃兰州“牛肉面限价令”和贵阳某区政府的西红柿救“柿”事件都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我国目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建立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用价格信号诱导,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协调供求关系以及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成为自动协调经济运行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但是,市场存在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市场会失灵。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情况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需要介入。

但是,如何界定政府在介入时的职能,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政府的职能可分为收入分配职能、资源配置、稳定和发展经济等三方面。但之三种职能的优先次序在不同的国家会有差异。例如,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已较发达,更重要的是强调稳定的职能,而在我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置于首要地位,然后顺次为资源配置,稳定和发展经济职能。

缘于上述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必然是缺陷财政,也即公共财政必须是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前提。而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应该优先发挥收入分配的职能,特别是在再分配领域,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以有效弥补追求效率的市场存在的天然缺陷。其次,稳定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是公共财政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的财政收支划分也必须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

二、充分考虑我国非典型市场经济的国情

考虑我国的财政收支划分,还必须关注我国的经济国情,那就是非典型市场经济。我国作为非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是体制转轨。我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意味着属于非公有制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责需要转移出来,也意味着政府体制改革需要逐步进行,转变为只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活动,还意味着既得利益的丧失,而由此引发的多种利益集团的博弈造成了体制转轨难度的增大,因此,非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更多的智慧。

第二是发展中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需要更多地依靠内部力量,发展经济。如何培育国内市场,实现内外均衡,需要转变改革以来选择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同样是一个大难题。

第三是文明古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现实,决定了我国文化必然植根于农业社会背景。我国农业社会的许多特征依然存在,而农业社会不同于市场经济所依托的商业社会,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均衡点,或者寻找到对应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社会治理良方,就成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也成为我国非典型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

非典型市场经济的国情提醒着我们,市场化的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步入的市场经济和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模一样。因此,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照搬或移植的做法行不通。我国的财政收支划分也不可能照搬或移植国外的现成经验。例如,在支出责任的划分方面,就必须考虑基层政府面对的“三农”问题的压力,中央政府以及地方上级政府有责任来共同承担此部分责任。再如,我国财政收支划分制度的改进还必须考虑政府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步问题,很难完全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收支划分体制改革方面一步到位。

三、改革财政收支划分制度的建议

根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以及我国非典型市场经济的国情,笔者建议我国的财政收支划分制度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职责。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职责,应当遵循分职治事与受益范围的原则。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

下载关于乡、镇执勤点勤务制度改革几点思考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乡、镇执勤点勤务制度改革几点思考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防部队勤务实战化实践思考

    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消防部队战训改革,建立战斗力可持续增长的实用体系和科学机制。在2007年4月召开的全国消防部队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会议上,公安部消防局从战略......

    消防部队勤务实战化实践思考

    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消防部队战训改革,建立战斗力可持续增长的实用体系和科学机制。在XX年4月召开的全国消防部队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会议上,公安部消防局从战略的......

    关于如何改进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勤务管理模式的思考

    关于管理模式的思考 现在对于高速公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在23年前,当欧美发达国家对高速公路已经司空见惯的时候,我国大陆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1988年10月,长度为18.5公......

    关于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关于职务消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于洪波 ( 淮阴师范学院 监察处, 江苏 淮安 223001) 内容提要职务消费主要指各级领导干部用于公款招待、公务用车、通讯联络以及出差补贴等费用......

    关于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从公车私用谈起 祁东县委党校讲师 刘英才 【摘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是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涉及面广、复......

    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内容提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又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推进伟大事业、......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思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西航港街道办事处 朱礼学一、房屋与宅基地确权主要存在的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探索,西街办在大力......

    对信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