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演艺术理论及赏析课心得
表演艺术理论及赏析课心得
2011328402132 张顺
我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里,认识到了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冷酷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在他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二卷中提出了表演的诸元素。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只要演员在舞台上真实的动作,真听,真看,真感觉,就能逐步寻找到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即演员做到在创作中,根据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需要,该紧张的部位紧张,该松弛的部位松弛,达到表演的准确、适度,协调并富于魅力。真正在舞台上、镜头前做到极度松弛自如是相当难的,需要演员具备形体、心里素质和不懈的实践锻炼。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需要演员具备信念感。培养演员对剧情、剧中的环境、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等等具有真挚、强烈的信念与真实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成相适应的情绪,激起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及动作。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的大胆幻想与联想。应该让想象也成为演员创作的第二天性。在创作中养成一种想象生活得艺术习惯,学会进入想象的第二现实。指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
交流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使人物“活”起来,也就是活交流。活的交流为“有机的交流”,它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判别周围情况和选择对象;第二阶段是对象注意自己;第三阶段试探对象的心灵;第四阶段:把自己的视象传达给对象,还要使他以内心视觉看到交流的主体本身看见了什么和怎样看见所传达的东西;第五阶段对象的反应,双方交互地发出和收进心灵的潜流。适应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对手的一种技能。适应能补充语言的不足,能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对方。“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也就有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某一种速度节奏。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节奏贯穿表演过程中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在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两者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节奏一词由希腊语“PHTMOC”一词沿用变来的,表示着程度,程序、匀称的活动等意思。节奏这一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品格和规律。如白昼与黑夜或是一年四季的交
替、星球的运动、人的呼吸,节奏是反映着宇宙的次序和协调的概念,瑞典著名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单位分析好剧本中的角色与事件。任务是指一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命名—即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来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东西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名称是单位的概括与精华。“没有行动与幻想的结合,就没有伟大的艺术。”—罗曼·罗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的核心元素。“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是说“动作的人”。演员的任务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为“行动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大师”。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认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表现派大师莱布希特也提出:“演员借助他的全部肌肉和神经,在一种摹仿的动作中来观察同代人,这种动作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单纯的摹仿中,最多只能表现出被观察的事物,这是不够的,因为它能表达出来的原意,声音非常纤弱。为了效法达到反应,演员看着人们,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表演给他一样,一句话,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介绍给他进行思考一样。”中国戏曲更是综合“唱”、“做”、“念”、“打”的手段,而以动作为主的艺术。“动作是人们意志的体现”——黑格尔的《美学》。他说:“在戏剧里,具体的心情总是要发展成为动机或推动力,通过“意志”达到动作,达到内心理想的现实。”
动作的特点:(1)动作是在规定的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的活动。(2)动作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二是有一定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变该动作的对象。
演员在组织动作的创作中药着力抓“怎么做”。同时演员的想象、演员的功力、演员的魅力 通过怎么做来体现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怎么做”来施展英雄之用武之地。不同德演员在分析同一个剧本的同一个人物时,对“做什么”“为什么”往往大同小异。而“怎么做”却完全不同,显示出艺术之高低。人物的“性格化”往往也是通过“怎么做”来体现的动作的三要素是紧密相关,连成一体的,是构成动作的、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因素。
演员创造艺术的动作,追求动作的艺术,自然不仅仅是掌握好动作的三要素,它将涉及到更广泛的因素:如动作与规定情境;动作与思想情感;动作与矛盾冲突;动作与性格魅力等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真的感觉到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表演艺术理论及赏析课心得
表演艺术理论及赏析课心得
2011328402129 刘源
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通过郑燕梅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掌握好双重人格,过好双重生活才能解决好演员与角色的矛盾统一。我们说一切表演艺术的创作都要掌握好“角色中的自我,自我中的角色”的辩证统一。表演创作中所有的形象都离不开具体的演员:张良的董存瑞、斯琴高娃的虎妞、等等,而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演员在艺术创作中必须熟悉和驾驭矛盾的双方—自我与角色。一方面了解自我创作的优势、弱点和特点,探索自我的创作路子;另一方面是熟悉角色,寻找到自我与每一个角色的桥梁。演员的创作不但离不开自身的外形、气质条件,也离不开自身的创造条件。不同的演员具有不同德可塑性,存在着不同的戏路(然而随着演员的努力、是可以开拓和改变的)抛开自我,去直接表演形象,表演结果,难以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容易导致虚假、过火的表演。然而,仅仅停留在演员自我,谈不上艺术创造,这两种倾向都不足取。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表演的实质“三位一体”。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三种素质”。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三种能力“。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关于创作方法、表演学派,历来就存在着体验派和表现派旷日持久的争论。表演艺术即是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体,又是理智与情感互相交替的统一体。我们既追求“神似”,又要追求“形似”,做到形神兼备,“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第三篇:表演艺术及赏析
表演艺术
所谓的表演艺术就是指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此次主要介绍的是其中的小品。
小品初始给我的印象就是乐子大,休息时间看看乐呵乐呵。其实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这个艺术形式是春节联欢晚会所诞生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陈佩斯、朱时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为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从此,陈佩斯和朱时茂开创了中国小品的先河,堪称一绝。现在所谓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小品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美术界,一幅简洁的、单纯的小作品称为小品。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如国画小品,版画小品,油画小品。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也称为小品。小品有以下5个特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
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
在曲艺界中的相声也小品有些雷同,但区别也是显著地。相声一般也有小品短小的特点、幽默风趣的特点,以及其它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不同点在于:相声是“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装;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装,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成了哑剧。因此我个人觉得看小品跟应该多注意下品表演人员的装扮,多看演技,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欣赏小品。
第四篇:表演艺术及赏析
表演艺术及赏析
—————— 冯巩表演的艺术特点 冯巩是众所周知的相声演员,目前为止,他是登春晚次数最多的相声演员之一。冯巩在相声里是个机智而幽默的形象,由此受到观众的喜爱。他有句著名的口头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Ladies and乡亲们,我想死你们了!
冯巩的相声能逗笑,关键还是冯巩这个人,冯巩的表演才能。冯巩的表演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适度的夸张。这也是表演艺术中基本特点,是区别表演与现实的标志。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处处留悬念,不说话观众自然笑,表情非常丰富。有人评价冯巩“瞪眼说笑话,笑的很像狐狸”这个评价极其到位,冯巩给人一种天生的喜感,他站在舞台的那一刻,观众们就会情不自禁地笑。他的台词既让人发笑,又饱含深意,例如: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又如: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再有: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也是生活中可以经常听见的,这也说明了,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下面,通过2005年冯巩在春晚与朱军合作的小品《艺术人生》来具体分析他的表演艺术特点。
首先是朱军对冯巩出场前的介绍: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眼睛不大,却闪现着幽默的光芒,细长的脖子便于他寻找阳光,硕大的头颅那是智慧在膨胀,超长的双腿提醒你自然界还有你关爱的螳螂。这段话不但道出了冯巩的外貌特征,还押韵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接下来朱军忆冯巩11岁给姐姐做箱子,问冯巩11岁的孩子给姐姐做箱子,是不是家里太穷。冯回答:不是,这是我的爱好。我的邻居是个木匠,我特别崇拜他。这句回答,让人意想不到,“笑”果却是相当的好。还有那句“老师啊,你倒是捎点醋啊。”更是令人发笑。这种特别的“笑”果在冯巩的相声小品中都时常出现,也是冯巩表演的一个特点。还有那首诗:未曾清贫难成仁,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谁服气,破马长枪定乾坤。这也充分体现了艺术性,表演要演,还要让观众从表演中学到东西,体味人生,这样才能称之为表演艺术。最后,说到冯巩的母亲,这不得不提冯巩是相声界出了名的孝子,2011年5月,中国广播艺术团授予冯巩“道德模范”·最佳孝星”的荣誉称号。作为艺术表演者,舞台表演是重要方面,而生活中的作风也应端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样公众才能更喜欢和尊重他的表演。
第五篇:“小世界”理论及启示
“小世界”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19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Eile Durkheim和德国的Ferdinand Tonnies,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社会学网络概念。1929年匈牙利作家Karinthy率先提出,世界上随意选择两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熟人而联系起来的著名“小世界理论”构想。社会网络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大量关注,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做过的一次实验,挑选300名志愿者通过给陌生人转发信件的方式测试人与特定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距离,实验结果证实平均六次转发,信件即可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eration)”现象。通过实验可推断出,任何一个人和另一陌生人间间隔的人不会大于六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atts等人在2001年利用互联网号召大约六万名左右的志愿者转发E-mail,证实六度分隔的理论在现实中是实际存在的。
“小世界”理论借助社会性软件发展校园人际网络。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日渐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它的产生发展与“小世界”理论密切相关。特点就是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它所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弱链接”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工具,如人人网、新浪微博(人人网前身是校内网,多为同校学生相互关注;微博多为社会各界人士相互关注),方便记录,易于整理,还有便于携带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它对隐性知识的支持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并且正在变革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范式。
(1)校园内部人际网络。在校园内部,学生可以在人人网申请帐号(ID)并且建立各自的个人主页,当学生A记录自己的思想状态时,学生B就可以浏览他的记录,并且可以在上面发表评论,同样,C也可以浏览A的个人主页以及B的评论,同时可以链接到B的个人主页,这样C又可以看到B的个人主页以及在上面发表评论的人的个人主页,以此类推,就可以看到D、E、F等等更多学生的思想状态记录。于是,他们相互之间就通过人人网达成了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交流,从而逐渐形成校园内部的知识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想要了解一些其他同学信息但是却又不知道从何处获得时,一个随意的点击就大大地增加了获得相关信息的可能性。在此,人人网上的ID就相当于“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的结点,而发表评论的那些ID上的链接相也就类似于网络模型的边(即联系)。当学生通过人人网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所需信息的情报源,那么他就可以直接跟该ID用户联系,表明需求,并最终获得该同学的帮助,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节省步骤、减少麻烦。
(2)校园外部人际网络。一方面,除了要实现校园内部知识共享,学校还要同外部要不断发生交易,人际关系网络是目前商业运作的重要方式。学生拥有的社会网络越大,所掌握的人力资源越多,个人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越高,就能越多越快地获得情报,为自己的毕业实习或工作做决策服务,从而使得办事渠道和办事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网络的普及给人们交朋结友提供了特殊便利的渠道,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微博的粉丝列表发出邀请从而扩展自己的商务圈子,并且通过跟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稳固不断扩大的人际网络,为今后有更多的情报源,更便捷地搜集商业情报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通过网站这个“中介”,通过“捷径”使得结点(学生)以一定的概率实现“断键重连”,最终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也扩充了学校的信息网。另一方面,确定微博社区内交流网络中关键节点和连线有助于通过微博引导舆论导向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关键节点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经常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进一步借助于交流网络中的“长程连接”,使得微博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地在整个网络内传播。例如,转发次数高的热门微博和讨论度高的热门话题必定是受舆论争议最高的,从中可以了解大众舆论导向。由此可以利用小世界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和邻域的排它类聚特性,来研究传播和流行问题以及联盟、观点、知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校园中运用“小世界”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以最便捷的途径从同学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帮助学生扩大人际网络获得商业情报;帮助学生研究社会传播和流行问题以及联盟、观点、知识的形成。
正文16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