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国际劳务输出基地的思考
打造国际劳务输出基地的思考
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劳务市场竞争,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劳动力资源已是大势所趋。在搞好国内劳务输出的同时,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应该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为此打造国际劳务输出基地,扩大就业总量,提升境外就业竞争力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思考。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及国际劳务输出的现状
1、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县现有人口51.09万人(2010年统计年鉴),其中农村劳动力总量23.19万人,占45%。其中劳动力转移就业15.8万人,男性8.69万人占55%,女性7.12万人占45%,拥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
2、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我县农村,占劳动力就业的68.15%。有转移就业意向但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2.3万人占10.04%。
从转移就业的区域看:本县内转移就业占36.43%;县外省内占24.42%,省外国内转移就业占8.89%,国外转移就业占30.35%。
从转移就业的形式和行业看:从事务工11.7万人占74%,自主创业4.1万人占26%;从事第一产业0.33万人占2.1%,从事第二产业1.45万人占9.1%,从事第三产业14万人占88.8%。
3、华侨资源优势。我县是著名的侨乡,现有近25万华侨遍布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集中在欧洲发达国家。全县华侨创办的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中介服务机构有20余家,每年约有5000人国际劳务输出。
4、境外就业的特点。我县境处就业在民间相当活跃,并且是市场化动作,主要是通过探亲访友、亲人团聚,劳务输出如厨师。近几年服装、建筑工也有很多实现境外就业。
二、国际劳务输出制约因素分析
1、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受国际经融危机影响,特别是欧元国经济的后退,各国对本国就业的支持,逐步在减少国外人员签证,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就业形势良好以及薪酬大幅度提高,更多的劳动力在国内就业意愿明显。根据浙江省宏远境外就业培训基地统计,原来每年外语培训有800左右,而今年只有100余人;青田职业技术学校中式烹调师原来每年有2000余人参加培训,而今年只有1000人,锐减50%。
2、国际劳务输出行业单一。我县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近几年,我县国际劳务输出主要以厨师、服务员、建筑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专业技能缺乏,耗体力、强劳动、技能单
一、高危险作业等行业成为国际劳务输出的集中行
业。
3、国际劳务输出组织化低。我县国际劳务输出主要是通过亲带亲,邻带邻的方式,成家族式和村落式地外出务工或做生意。依靠公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获得信息的比重较小。国际劳务主要依靠一带一、一带多,非组织化方式输出。
三、国际劳务输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达国家劳动力需求强劲,输出境外就业人员的空间较大。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巨大,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本来就大,加上近年来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需要雇用外籍工人。
2、国内就业形势严峻,急需拓宽就业门路。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需要全方位开辟就业渠道,境外就业经济待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大力拓展国际劳务输出。
3、华侨总部经济呈现良好态势。我县的华侨经济已具有一定规模,华侨寻根、华侨回流逐年增强。今年从国外回来学习汉语的有200余人次,是往年的一倍。
四、做好新形势下国际劳务输出的建议
1、增强政府的服务和监管功能
与其他对外经济活动相比,国际劳务输出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既要将国际劳务输出视为一种市场行为,由微观经济主体——劳动者根据其
效用分析进行决策和选择,将由政府主导为主变成民间输出为主,同时又要政府加强信息提供和监督规范,比如由政府出面参与国际谈判,签订劳务输出相关协议争取市场份额;举行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并与他国达成相互承认职业技术资格及认证的协议;规范劳务中介市场,维护外派劳务合法权益,等等。
2、注重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建设
根据国际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竞争能力。除了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以外,还要进行外语交流、待人接物、文明礼仪、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我县境外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劳务品牌,使国际劳务输出事业有更大发展。
3、大力发展技能型国际劳务输出
全球范围内各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世界各国纷纷放松对高级劳务入境的限制,吸引高科技人才。一方面高级劳务、技术知识密集型劳务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普通劳务、劳动密集型劳务,技术签证更加容易获签,由此吸引我县人力资本投资转向在国外需求大、收入高的职业,从
而使得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些职业,增加高级劳务的输出。另一方面我县相当一部分华侨通过原始自身努力完成资本积累,应大力鼓励培育经营管理、经济贸易发展。
4、大力发展服务业国际劳务输出
服务业劳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服务业国际劳务输出仍然是我们的优势。因此,加强和各国商会、侨领联系,动员其多发掘一些适合本县人员的岗位,诸如社区及公共事务服务行业、公共交通服务人员、家政服务人员、厨师等等,通过境内培训获证,境外就业。
第二篇:打造劳务品牌 加快劳务输出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从陕西的“米脂婆姨”到浙江的“衢州保姆”,从江苏的“扬州三把刀”到山东的“山东保安”,一个个劳务品牌在国内不断创建、打响、树立,在整体上增强了当地劳务输出的市场竞争力,品牌意识已深入人心。在劳动力过剩、劳务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劳务输出的竞争已更多地成为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谁能早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谁就能在劳务市场上占得先机。对于拥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年劳务收入过亿元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台县,劳务经济的战略地位和劳务产业的支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目共睹的。
近年来,高台县人社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狠抓劳务输出,认真分析、准确定位,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发展中介、培育市场,发挥优势、拓展基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有序化输出的劳务品牌新路子。
一、认真分析,准确定位,积极创建特色劳务品牌 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应根据当地自然特点、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务输转状况以及市场需求而科学定位。“金张掖宣化金瓦刀”劳务品牌兴起于高台县宣化镇。宣化镇建筑业起步早、发展快,上世纪70年代末,该镇农民许会业、赵国福等不甘贫困的社队能人组织劳力“走西口”搞副业,悄然揭开了搞活农村经济 1 的序幕。他们紧跟时代变革的步调,“招兵买马”转战四方,由集体小队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书写了“亿元乡”的辉煌历史。随着市场的拓展,1995年宣化建筑集团成立,从此宣化建筑业风生水起,有2户2级资质建筑企业,5户3级资质建筑企业,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建筑队20多个,建筑企业全年可完成产值8000多万元,施工工地遍布河西走廊,在全市也小有名气。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尤其是依托建筑业优势打造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07年3月,县上指导宣化镇趁热打铁,依托建筑业优势推出劳务品牌,委托张掖市商标事务所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金张掖宣化金瓦刀”品牌,在全市劳务领域捷足先登,不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为当地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务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从此,“金张掖宣化金瓦刀”这面旗臶树立在了高台大地上,将高台建筑业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走以品牌占市场、增收入的劳务输转路子奠定了基础。而“陇原高台爱心家政”,是由高台县妇联专门抽调人力赴北京开展调查回访工作,召集在京家政服务员举办座谈会,了解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工资待遇及今后打算,并多方协调,在提高家政服务员薪酬待遇、维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于2007年8月在北京富平学校的协助下成立了高台县在京家政服务员妇委会和维权站,聘请富平学校常年驻校的2名法律工作者担任维权站顾问,实现了外出务工妇女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为了打响家政服务品牌,2007年9月,高台县妇联与县劳动局联合注册了“高台 2
爱心家政”劳务品牌,从而为劳务输出工作走品牌化的路子打好了基础。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牢固树立劳务品牌意识 “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劳务品牌,如果不宣传的任其发展,品牌的带动作用和延伸效应有可能就被弱化,为了逐步把“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品牌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劳务品牌,高台县人社局、高台县妇联和宣化镇党委、镇政府在积极申报注册的同时,精心设计、包装、宣传“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品牌。一是积极筹划,把宣化及全县的建筑业从改革开放后的起步、发展、壮大的创业历程制作成专题片,大力宣传建筑业领域近几十年取得的辉煌成果,充分展示勤劳勇敢的高台建筑工的精神风采和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手艺,凸现“金瓦刀”的独到之处;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外大力宣传推介“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劳务品牌,大力营造培育劳务品牌的舆论氛围,使打造劳务品牌的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充分利用招商洽谈会、项目衔接会、座谈联谊会、工作安排会等各种会议以及参观学习考察的机会,加大“金张掖宣化金瓦刀”、“ 陇原高台爱心家政”劳务品牌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使各级领导及新闻媒体、厂矿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对高台县妇联和宣化打造劳务品牌的工作给予大力关注和支持。四是坚持点面结合,引导务工人员树立打造品牌的主流意识。坚持对从事品牌劳务取得可观收益、有一定 3
知名度的务工人员进行多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通过对比效应,典型引路,帮助广大务工人员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在品牌的“包装”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变盲目流动为提高专业技能、加入品牌劳务队伍的自觉行动,逐步在广大劳务人员中尽快形成“要想富,搞劳务”和“要想稳定致富,依靠品牌劳务”的共识,使打造劳务品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打造劳务品牌和保护劳务品牌的行列中。五是全县上下进一步增强创建品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打造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摆上重要位臵,提上重要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常议、常过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班人协调配合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劳务指南》3万多册,编印高台劳务80多期,制作永久性宣传牌65块,刷写固定性标语4000多条,散发资料5万多份,召开各种会议610多场次,播放劳务新闻120多期。
三、强化培训,增强素质,努力提高品牌带动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各行业对劳务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升劳务品牌的实力,它才能不断发展。劳务品牌的效应,最终要通过劳务人员来体现,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劳务人员队伍,就不可能打造出知名的劳务品牌,为此,高台县确定了“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促就业”的劳务发展思路,狠抓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一是 4
在用工企业的需求上做文章。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原则,根据用工企业需求,积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电焊、电工、建筑、家政服务等六大工种专业的技能培训,以“订单”培训的方式满足企业对务工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二是在提高务工人员技能上下功夫。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原则,注意开展培训周期短,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工种培训。培训中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技能培训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转移输出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特色品牌相结合,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品牌劳务的质量,增加市场信誉度,扩大劳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三是在培训方式上求突破。为了进一步形成“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以品牌打市场”的工作格局,我县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去年探索出了“乡村组织、职业中专培训、劳务办监督检查”的培训模式。打破了以往只有乡镇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师资力量弱,培训质量不高拘限,改为乡镇培训机构只负责培训人员的组织和管理,由职业中专组成6人的农民工培训小组,专门负责农民工的授课和各类培训资料的整理,县劳务办负责监督检查的方式,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四是在培训领域上求拓展。为了增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创业人员,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促进经济回流,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 5
近就地转移就业。至目前,全县共举办技能培训班4期8132人,其中建筑砌筑工511人,计算机操作员200人,务工人员都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他们也以技术过硬、诚实守信、勤劳吃苦的优秀品质在各劳务基地占稳了脚跟,树立了宣化务工人员的良好形象。
四、培育载体,市场运作,积极促进培训输转相结合 为了加快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步伐,走“政府引导、劳务能人带动、劳务中介和劳务经纪人组织输出”的路子,达到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动培训的目的,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发展壮大劳务能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载体,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劳务中介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门路广、反应灵、信息多、行动快的优势,把“劳务中介”和“ 劳务基地”有机联系起来,建立了资源共享、有序竞争的输出机制,搭建起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对接平台,合理配臵劳动力资源,使劳务输出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化运作转变。至止前已发展劳务经纪人268个,发展劳务中介机构10个,其中有3个被评为市级星级劳务机构。
五、发挥优势,提升服务,积极拓展劳务基地和范围 发挥品牌优势,按照“量上发展、质上提高、打造品牌、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引、劳务经纪人送、能人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的基地和领域,在巩固好已建起安西、嘉峪关、酒泉、山丹、民乐、高台等6个较为稳定的常年性建筑业劳务输转基地的基础上,鼓励能人开辟新的劳 6
务基地,做到输出一批、巩固一批,建立一个点、发展一大片,使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向有组织、规模化、成建制方向发展。一是拓基地。高台县人社局及各乡(镇)层层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积极选派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青年干部长期进驻深圳、北京等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扩大劳务订单,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打造“金张掖宣化金瓦刀”商标和“陇原高台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全面加强与省内外用工企业的沟通联系,与经济实力强、用工信誉好、就业岗位多的北京、天津、浙江、新疆等地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至目前开辟省内外劳务基地83个,切实拓宽了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二是搞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信息收集、基地考察、用工洽谈、组织招工、教育培训、签订合同、专人护送、跟踪服务”的工作流程,通过跟踪服务,有力地保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到了让务工人员安心,家长放心。三是抓监督。为了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联合劳动监察、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了专门的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对超收职业介绍费、提供虚假用工信息等行为的进行了严肃查处,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中介机构限期整改,并要求将各项制度、收费标准、监督电话和各类证照上墙,对务工人员反映的问题及时向企业负责人反馈协调解决,避免劳资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合理流动,有序输转,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益
劳务品牌是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必不可少的“绿卡”和名片。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成效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坚持以“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为基本原则,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增强品牌劳务市场竞争力,整合相关行业信息,指导外出打工者有序流动,从而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获得更多的市场就业机会。至目前共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9.8 万人次,其中每年品牌带动输出1.4万人次左右,实现劳务收入达10.15亿元,劳务品牌的贡献率达60%以上。
第三篇:打造五大基地
打造五大基地,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2011年3月份,市委提出了以“三化融合”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让能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还强调了县干什么、镇干什么、村干什么的工作经验;以“三化融合”来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对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腰古镇根据自身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实践,全力推进“三化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近段时间,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对我镇“三化融合”开展的情况作了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抓特色农业,通过实施“抓产业、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策略,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一是蔬菜种植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先进发展模式,实现土地相对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镇农民人均收入7127元,同比增长7.5%)。目前全镇已形成永昌村委(双稳村)、旺村村委、黄岗塱村委和水东村委四个大规模的蔬菜基地。直至今年,全镇蔬菜基地发展到5400亩,产量达9180吨、产值2319万元。
二是专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明显。目前,全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个,分别是农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腰古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蔬菜流通协会。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经济里面充当“市场导向”的作用,是广大农民甚至乎农业企业的指南针和导航器,能及
时、准确的向农民和企业反馈最新的市场供需、物价等重要信息,有效地减少农产品在市场流通不畅的问题,减少了流通环节的费用。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尤为突出。至今,全镇共培植丰兴、泰和等7间农业龙头企业。他们通过整合人力、集中农田、发展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目前全镇冬种面积发展到9290亩,品种有马铃薯、叶菜、水果番茄等,年产值达2700多万元,平均每亩可为农民增收10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冬种的积极性。同时,我镇还积极利用毗邻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的地域优势,引进“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搞综合养殖。全镇养鸡专业户现已发展到430户,肉鸡年产量860万只;发展养鸭专业户50户,肉鸭年产量50万只;发展猪场80个,肉猪年产出栏量达4万头;发展鱼塘3000亩,年产量3000吨。
(二)工业发展现状
去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0.2亿元,比2005年(下同)增长75.3%,年均增长11.8%。其中,工业产业增加值6.13亿元,增长84.6%,年均增长13.1%。工业发展增长势头明显。
近年来,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石材行业发展较为迅猛。现有石材企业6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英皇石材、亚洲石材、志旺石材、希利顿砂岩邓。同时,努力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作,初步建立产业转移基地,承接了辉鹏陶瓷、全国著名品牌钻石陶瓷等大型企业,从而促进了腰古经济的发展。
今年,又成功引进了投资额为2.5亿元的天池国际环保石材项目和投资额为2.5亿元的科力佳电子设备生产线项目,并计划引进全国四大石材企业之一的环球国际石材项目等。目前腰古工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
(三)小城镇建设现状
圩镇建设情况:腰古镇中心区面积为2.7平方公里,建设街道有府前路、镇屏路、文昌路、文华路、西堤路等十多条,建设巷道有人民巷、卫生巷、农民巷等6条。圩镇人口发展到近5000人,其中常住人口3000多人,流动人口近2000人。圩镇拥有卫生院、中小学校、幼儿园、交管站、食品站、邮政、信社、电信等单位,并建有肉菜市场一家,商场一家以及各类商铺多家。每逢赶集日,圩镇呈现一片热闹的场景。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腰古中学校舍进行修缮,并新建了一幢两层400多平方米的师生饭堂,内设乒乓球室和师生娱乐室,此外还争取香港烛光基金会支持40万元兴建一幢三层十二室新教学楼。争取外出乡贤和旅居港澳地区的同胞分别为腰古中心小学、联强小学、城头小学、永昌小学等捐建教学楼和捐赠电脑、课桌、学习用品等大批教育教学设备,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2010年,全镇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100%,镇区幼儿园和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率分别达90%和7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80%。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腰古卫生院新兴建了一幢楼高四层、面积3050平方米的住院部大楼,增设病床50多张,群众就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借“三网融合”之机,通过引进一套60多万元的远程医疗诊断设备,与市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解决群众出行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年,又成功建立与广州三九脑科医院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该院设备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将镇卫生院打造成粤西地区一流的基层卫生院。2011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8335人,覆盖率达99.8%。
文化建设情况:
腰古社区以“海纳百川造和谐、崇尚礼仪建文明”为理念,全力打造和谐文明社区。近年来,通过努力,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街道管理变得有秩序,文体娱乐有了好去处。每逢重要节日,社区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增加节日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
每年都会举行书画展,届时来自云城、新兴、肇庆等地的书画大师都会应邀出席,妙笔生辉。正因为这样,今年来“六好社区”、“一流社区”、“平安社区”等荣誉熠熠生辉,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三化融合”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区域优势:
我镇地处肇庆市、云浮市、新兴县三地的交汇点(离三地城区的距离均为30多公里),是云浮市的“东大门”,是连接肇庆、佛山、珠三角发达地区的重要窗口,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方便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和交流。
(二)交通条件:
国道324线、省道267线、三茂铁路、小夏线、董朝线经过我镇,在镇内编制成“两线带多线”交通网络,极大方便了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对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发展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农业发展:
作为区乃至市的农业重镇,腰古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实行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生产,多元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础上有了优势,发展上就有底气。
三、实现“三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化融合”水平较低。就我镇而言,工业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够新型。传统工业还是占据多数,这些工业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且效益较低。农业只是实现了初步现代化,但是由于土地集中率还是偏低,因此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没有出现;城镇
化建设方面统筹做得不够,有时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出现,阻碍了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二是“三化融合”面临传统观念的挑战。“三化融合”面临挑战的传统观念是什么。经调研和分析,我总结了几点:一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仍然存在,很多农民群众缺乏开放性,满足于现状。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还在;二是“土地就是命根”的观念依然很深,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宁愿闲置土地也不肯转让出来,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观念,影响了部分企业主见异求变的积极性,他们只求有固定的利润不求通过产业升级来取得利润最大化。
四、实现“三化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腰古镇将充分结合自己实际,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全力打造五大基地”为重要抓手,全面实现“三化融合”。
一是打造城郊型“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保障;再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培育“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综合种养基地、冬种马铃薯基地。全力打造城郊型“三高”农业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实现工业转型升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情招商、以商引商”等创新方式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今后将重点引进一些投入产出大、拉动力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到我镇投资发展。打造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引进更多先进高效的工业项目,逐渐淘汰落后的工业项目,是我镇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三是打造以砂岩、文化石、马赛克为特色的石材基地,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我镇将以石材企业门面整治为契机,全面提升我镇石材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树形象、提档次、增规模、升级别。并通过举办或参加石材文化节、石材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腰古“砂岩、文化石、马赛克”专业镇的形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是打造小城镇建设示范基地,实现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市“创建宜居城镇试点镇”,腰古将不遗余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抓好各项在建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落实,还要积极向上级申请完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方面要全力推进“以奖代补”项目、名镇名村建设项目及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各项关于惠民惠农政策和措施,逐渐实现公共设施和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计划建设宜居城镇、建设房地产、商贸企业、农贸市场等,吸引农村村民集聚到城镇,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面积,扩大城镇规模,集聚资源优势,以此将腰古建设成为城镇示范基地。
五是打造仓储物流基地,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区交通和仓储地已不能够适应急速膨胀的物流需求,充分利用腰古交通条件和地处三地中心的优势,发展规模面积约1000亩仓储物流基地,包括建设石材物流园及其它工业产品的仓储地和物流园。腰古仓储物流基地将发挥其承载全区乃至全市石材物流压力的作用,让石材流转提速,加快经济发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
远期目标已经明确、美丽蓝图已经勾画,腰古将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全力打造五大基地,促进“三化融合”,逐渐实现城乡统筹。
第四篇: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区外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在规模和效益上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掌握**区劳务输出的现状,我们对**区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近年
来劳务输出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区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以加强宣传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以拓展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以强化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以优化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利益,使**区劳务输出逐步由无序向有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零散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1、坚持不懈抓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针对群众存在的人均耕地相对较多,“不愿”走出去;长期封闭生产,“不敢”走出去的现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强化引导作为打开劳务输出新局面的突破口,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极大地调动了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一方面,狠抓宣传引导。把农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中央和省、市加强劳务输出的精神,以及区里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群众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引导群众克服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开放开发意识;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克服“死守一方、死守一业、死守一家”的思想,树立外出创业意识,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思想障碍,依靠劳务增收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狠抓典型引导。每年都树立一批劳务输出的先进典型,请他们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到群众中间现身说法,给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让群众跟着学、比着干,有力地带动了**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和典型引导,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个劳力在家种田、一个劳力外出挣钱”的输出思路,实现了户户有人搞劳务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妇女对外出务工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女性都在外出务工,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2、广泛联系建基地,建立劳务输出网络。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展1-2次劳务基地考察活动,了解各地劳务用工情况,论证建立劳务基地的可行性,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组织输出劳务人员,使**区的劳务基地不断巩固,不断拓展。目前,**区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3、拓宽渠道扩规模,实现了由小群体向大规模的转变。各乡镇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寻求用工信息,鉴定用工协议,拓展劳务基地,联系输出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0%。在21个乡镇成立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依托村经济联合社和劳务能人成立村级劳务输出组织180多个,有效地发挥了组织作用,成批量、规模化、有组织输出比例提高到了45%。还发动6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劳务能人,联系用工,传递信息,每年带领亲戚友朋和左邻右舍的富余劳动力输出近2万人次。
4、创新思路搞服务,打造了劳务经济迅速壮大的发展平台。把指导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放在切实搞好服务上,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教育培训,依托区职教中心和各乡镇农广校,以农业技术、裁剪缝纫、面点制作等实用技术为重点,举办各类长期和短期培训班,使劳动力接受了1-2次技术培训和教育,4万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一些接受过培训教育的务工者凭借自己娴熟的技能和出色的管理经验成了企业的业务骨干,有200多人还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从一个打工者成长为的管理者。狠抓信息服务,在各大劳务基地和劳务市场建立了劳务信息采集点,定期向各乡镇和村组发布各地用工信息,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劳务动态和用工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服务。强化跟踪服务,设立了劳务热线电话,并经常与各劳务基地联系,敦促和监督用工单位履行劳动合同,协调解决了大量拖欠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总结近年来的劳务工作,主要有这样几条成功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一是不断促进思想认识向更深层次迈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二是不断推动劳动力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是提升劳务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突破口。三是不断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是劳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是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化劳务品牌是提高劳务经济市场
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区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小学以下的占40%。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只占14%,农村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这就造成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从事劳动密
集型劳务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小;在从事服务性劳务中,主要集中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方面的多,而从事对农村工农业产品的采购、贩运、销售等生产性服务的少。因此,本县外出打工人员与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外县区民工相比,就业机会少,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
2、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在**区转移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
3、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一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子女就学问题。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需要交一些赞助费或高价学费才能入学,一些交不起高价学费的民工子女只有在家上学,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孩子”,很多“留守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
三、今后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措施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对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入住城市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农民适应市场要求,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需求市场。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下大决心,抓好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靠舆论“牵动”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农闲、赶集等时机,深入乡村,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形势和意义。在民工返乡过节之机,组织召开民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抓好劳务输出成果和典型的宣传,树立一批通过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能人典型,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村到组巡回报告、现身说法,用典型给群众算经济帐和长远帐,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通过全方位、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促使农民陈旧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得到进一步改变,在**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劳动力双向转移开发推波助澜。
2、整合资源优势,靠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坚持“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原则,着力提高劳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使劳务人员输得出、站得住、能致富。一是整合培训资源。今后,要充分发挥区职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对农村青壮年劳力,特别是初、高中落榜生进行专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充分发挥乡镇农广校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整合市场资源。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三是整合投入资源。采取群众受益、政府买单的投入办法,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加大培养力度,靠能人“带动”劳务输出。把打工能人培养作为“双培双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计划地确定一批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打工者到经济发达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增长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使其成长为劳务经济的带头人。对现在已经有一定影响的劳务能人,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把那些有政治头脑、有组织能力、有社会影响、有突出贡献的劳务能人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选拔他们担任村干部和协会会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同时,注意发现总结典型,建立激励机制,对劳务输出能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继续利用劳务能人形成的影响力,发挥中介作用,传递信息,联系用工,带领更多剩余劳动力输出。
4、注重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对劳动力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注重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积极与当地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第五篇:打造纺织出口基地
纺织产业是南充市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南充纺织产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全力抓产业,重点抓工业”的战略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中国绸都”为契机,突出“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大纺织”意识,着力在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
链的延伸和扩展、产业链的内部协作配套上求突破,加强纺织原料基地的建设,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开发、引进、生产丝纺服装中、高端产品,增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集群度、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出口基地”的要求,按照省商务厅拟定的全省出口基地建设规划,南充市嘉陵工业园区突出纺织产业优势,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打造全省纺织出口基地,推进外向型产业园区建设,扩大出口规模。
一、围绕一个中心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以产业的区域聚集、产业链延伸为基本形式,加强培育,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培育和壮大嘉陵工业园纺织出口基地,通过推动外向型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南充市出口产业、出口企业,把四川南充经济开发区嘉陵工业园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纺织生产、出口基地。
二、抓好两条产业链。
充分发挥纺织原料优势,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填充发展服装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扩展延伸茧丝绸产业链、棉纺织产业链两条产业链。
(一)茧丝绸产业链:要充分利用“中国绸都”品牌,夯实蚕茧原料基础,主动承接产业结构转移,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丝绸产品自主设计水平,着力解决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二)棉麻纺织产业链:要加强棉麻生产基地建设,为下游产业奠定原料基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麻纺织设备。
三、突出三大优势。
(一)原料优势。南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栽桑养蚕和棉、麻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全市有40个蚕桑示范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个专重户栽桑养蚕,年发种34万张、产茧1050万公斤。目前在南部、西充有7个棉花基地乡镇,细绒棉质量接近山东、新疆棉,棉农每种一亩棉比种粮收入高300元左右,而且用棉企业每吨可节约运输成本400元左右。
(二)科技优势。现有专门从事本行业科研和教学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省属重点中专蚕丝学校(服装艺术学校)、四川省蚕桑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从事丝绸科研、服装设计、教学的专业科教、技术人员近千人,具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依格尔和长叶纺织等生产企业年开发新品种10多个,丝绸面料的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
(三)劳动力成本优势。南充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富余劳动力达150多万人。大量的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就业出路,劳动力成本仅为浙江同类企业的5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适宜纺织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四、做强四户龙头企业。
四川依格尔纺织品公司具有全省唯一的特宽幅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和特宽型炼染后整理设备,研制出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真丝绸和床上用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
南充市长叶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发出了交织绸类、重磅真丝绸,产品天然、环保、舒适、高档、新奇,主要销往欧美市场。
南充嘉美印染有限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较强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全国真蜡行业中品种最多的领头企业,新开发出双面发丝纹布和带蜡印花纹布两个新品种,生产的蜡印染布全部出口非洲国家。
四川顺成丝绸有限公司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制的重磅真丝及其系列制品,纤维脱胶均匀、植物组织丰满、挺而不硬、垂而不重、弹性适度、手感舒适,具有仿毛丝光处理的理想效果和性能,出口商品受到外商好评。
对园区出口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通过向上级部门申报外经贸财政扶持项目争取资金补助。
五、落实五项支持措施。
(一)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强基地。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是确保整个园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一
是以“东桑西移”工程和蚕桑“百万工程”为契机,努力抓好嘉陵省级蚕桑基地县(市、区)和基地乡(镇)、村建设,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水平。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大蚕省力化饲养等实用新技术在蚕业上的广泛应用,促进科技养蚕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努力发展生态蚕桑业,推动蚕桑业走向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大力发
展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促进蚕桑资源的整合和茧丝绸协调发展。鼓励、支持本市丝绸企业和外地企业在南充市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推行“公司(业主)+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链,通过对蚕桑的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建立起以利益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实现企业(业主)与蚕农的“双赢”,形成互动发展。
(二)鼓励基地企业自主创新,创立品牌。产品的品牌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新是产品永恒的生命力。一是着力改进创新手段,通过省市财力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合作,依托南充市较多的科研院所和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瞄准世界纺织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趋势,重点研发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把传统产品做优做精,把拳头产品做大做强。紧紧抓住南充市依格尔床上用品和嘉美印染布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主导产品,积极实施质量创优工程,使产品质量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提高,打造知名品牌。积极申报争取南充市部分丝绸产品尽快获得国家高档丝绸标志使用权,为争创“四川名牌”、“中国名牌”创造条件。
(三)帮助基地企业开拓市场。一是建立目标市场开拓机制,着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结合纺织产业特点细分、锁定目标市场,对传统市场不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同时,有重点、有步骤的开拓和发展非洲、中东、俄罗斯、巴西等经济保持较好增长的国家和区域市场,努力培育外贸增量。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展参会。在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西博会等国内展销会的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到国外参加知名参销会。用好用够国家、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鼓励和动员更多企业参展参会抢抓出口订单,加大境外市场开拓力度。
(四)多渠道解决资金困难。进一步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紧密合作,不断完善银政、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与各商业银行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协作机制,多层面为园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二是提供商务信息,采取多种形式,为金融部门定期提供园区企业出口运行态势和有关信息,为其引荐优质客户,达到银企“联姻”,实现“双赢”。三是帮助园区出口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协调企业贷款问题,培训企业金融知识,推荐金融新品种。
(五)分工合作,搞好服务。强化商务、财政、税务、海关、外管、检验检疫等涉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健全不定期的会商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出口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商务部门积极帮助园区出口企业争取各项国家、省市级扶持资金。税务部门在退税指标的分配上向园区企业倾斜并做好各项退税服务工作。检验检疫推进实施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鼓励符合条件园区出口企业申请绿色通道待遇。海关积极落实“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应转尽转”等通关便利措施,为园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外汇管理部门对园区企业实行网上核销,按企业出口实际需要发放出口收汇核销单。
打造纺织出口基地--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