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打造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打造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市招商引资局局长 毕忠明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而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四基地”之一。现根据宜宾实际,结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调研情况,立足于借助外来资金,建设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以下探讨。
一、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是结合宜宾实际的战略选策
(一)宜宾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2008年四川省出台的《2008—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六带、一链、四集群”的构想,把宜宾规划为“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 上的重要节点。由此看出,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省上的产业部局是一致的。同时,宜宾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不管是备战还是经济建设时期,都有独持的区位优势。一位机械企业老板在对宜宾考察后曾说,宜宾独特的区位,不但适合发展装备机械,还适合发展国防工业。并表示愿意协助宜宾,协调国家有关方面的工作,争取将宜宾作为国防工业的战略布点,这样,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快宜宾发展。可见,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确立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挖掘了加快发展的又一着力点,打开了美好新宜宾建设的新空间。
(二)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加速宜宾发展的现实选择
宜宾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成本低廉;三是地处川滇黔结合部, 市场覆盖广;四是已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企业,如: 普什集团、三江机械、岷江机械、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五是已具有大量的熟练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人材,而且,随着职业院校培养培训力度的加大,这样的人才还在大量增多;六是宜宾志诚港的开工建设,需要有更多基地的产品投入运输,以确保港口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港口建设与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因此,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现实选择。
二、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无形”。宜宾现有13个工业集中区(以下统称为“园区”,因为企业普遍反感“集中区”的提法),理论上外来投资的装备制造企业都可以入驻,本地装备制造业类企业也可以迁入进去发展。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工业园区符合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条件(以下简称基地),甚至离有形“基地”的称谓还有较大距离。有的机械企业老板来宜宾考察后说,你们的园区目前还不适合我们来建厂。
(二)市场不配套。作为基地,应该是机械企业繁衍生息的场地,应能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然而目前宜宾没有这样的市场。有位企业老板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他的公司曾经来宜宾为某厂维修调试一台机器,工作过程中需要一根铜棒,跑遍了宜宾都没买到,结果,还是专人赶到重庆买过来才完成了维修任务。这样远距离地购买一个小的部件,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延误了工期。无独有偶,我们在调研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听到类似的说法,一位服装企业老板说,产业发展与配套的专业市场息息相关,配套的专业市场,决定着产业发展,基地的形成。要建基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市场。
(三)生产要素不配套。作为基地,最基本的要素是通路、通电、通水。沿海一些园区,早就已经做到了“七通一平” 甚至“九通一平”,而宜宾的园区大多连“三通一平”都达不到。因此,有很多外来投资企业对宜宾的交通、资源、区位条件很感兴趣,但来宜宾实地考察后,都觉得条件不成熟而放弃了。浪沙袜业入驻宜宾后,建厂时间一再延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电供给达不到所需的合理要求。
(四)政策不配套。要打造基地,必须配套相应的政策,因为各工业园区给投资企业提供的土地与园区外的土地中间,还有一个“隔离带”,即园区内企业所需的水、电、路三通只到园区用地红线外,没有接入到园区内部,或者说园区内部是没有“三通”的,需要企业自己打造。也就是说,投资企业要建厂,还需要自己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地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内部道路、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等,这些工作企业愿意做,投资资金也愿意出,但若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予以支持,企业就不愿意。因此,除非工业园区自己做好园区内三通一平,并与外面做好有效链接,否则打造有形基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建设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议
(一)尽快制定基地建设规划。首先,确定基地的位置:从宜宾目前的状况看,在临港经济开发区靠近志诚码头,且在拟将修建的进港铁路支线一侧为宜。其次,留足发展空间:作为基地,既要保证机械制造企业进驻用地,还要留足建设与基地配套的专业市场所需用地。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专业市场用地以3000亩左右为宜。再次,要尽快作出规划:企业入驻建厂、专业市场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已开工的志诚港码头建成后需要很大的货物运输量。如果码头建好后,没有一个较大较完善的基地为其提供有效货源,港口就会无货可运,将会面临“晒太阳”之忧。
(二)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建设。在完成规划和征地的基础上,尽快动工修建骨干道路,进港铁路,供排水系统,供电、供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供给建设,为企业进驻落户创造条件。至于是否需要平场,可与入驻企业商量。
(三)制定配套政策。2008年宜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宜宾市鼓励投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还不能解决基地建设所涉及的全部问题,虽然可用“一事一议” 的方法予以弥补,但效率不高。有一点需要形成共识:那就是与基地配套的专业市场内,将会有若干中小企业,他们为基地内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原辅材料或零配件,有时还需要进行简单的生产加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工业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可能买进卖出而从事商业贸易经营,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商贸类企业,这类企业如何实施优惠;在专业市场内部,大量的人员生活、居住,以及相应的服务行业也需要考虑如何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因此,基地内的政策应综合考虑,使之更合理、更优惠。
(四)包装项目,推出招商。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加速建设,可以将基地内的道路、供排水、管网、专业市场等建设,分解包装成单个项目,在政策的支持下,对外推出进行招商,引进外部投资者和外来资金,加速基地建设,既增加了就业,又加快了宜宾发展。
第二篇:兖州市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调查
兖州市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调查
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兖州市农机装备制造业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
一、主要农机装备企业生产销售情况
据统计,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1至3月中旬生产各种联合收割机2800台,销售1970台,完成销售额8315万元,同比增长10%,市场占有率28%;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1月至3月15日生产1600台,市场占有量在10%左右。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1-2月份共接到拖拉机产品订单4383台,3月1日至13日接到2030台。1-2月份生产大中马力拖拉机3951台,同比增长159.76%,环比增长385.5%;销售2161台,同比增长332.2%,环比增长0.4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万元,同比增长319.3%。公司3月上旬生产大中拖1068台,与上月同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机装备企业可以说是产销两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引力同步提升。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综合各生产企业应对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激活了农业装备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信心和动力的发展。二是加强产品优化和技术改造。例如,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机研究所等合作,研发秸秆收获青饲机现已投产,玉米穗茎兼收机项目也进入试验阶段。同时,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制开发环卫车项目。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进行大中拖技改,对公司铸造、冲压、热处理、数控等机加工单位实施技术改造,对收获机械车间、大件车间、齿轮车间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三是调整结构推进产品多元化。例如,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与国际公司合作研制了采用世界先进水平传动系的130-180马力拖拉机,目前已装出样机。小麦、玉米兼收型自走式收获机的研发,也有望年内完成。
三、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当前,面临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制约。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特别缺乏复合型人才,从事研发的科技力量仍显不足,科技人员参加参加调研、培训和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足。二是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影响了产品质量。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家今后重点发展的大型自走机、多功能机、半喂入水稻
机等,我市农机企业在开发此类产品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四是资金短缺。由于前期研究开发资金投入较大,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制约了新产品投产及技术改造生产力转化。
四、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农机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机制转换,加强内部管理。一是鼓励优化重组。鼓励外资、民营及其他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或参股农机制造业,特别是欢迎国外及行业外优秀企业与现有农机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二是要切实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向管理要效益。三是要引导企业结构的调整。要对在市场竞争基础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企业这种核心竞争力(含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技术、市场开发技术)。也要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
(三)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要积极向国外转移目前国内已经成熟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以技术输出带动产品出口。
(四)对农民购买重要农机实行补贴和低利率优惠贷款政策。列支专项资金加大对关键农机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拉动农民的购买需求,促进农机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型农机装备一次性投入大,对于想购而资金不足的农民,应出台低利率优惠贷款政策,帮助购机农民度过难关,以扩大产品的覆盖范围。
第三篇:关于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的调查与思考
制造业是全市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培育制造业现代化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十四五”时期,全市提出“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目标任务,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一)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1家,其中制造业企业(自然资源开采企业除外)242家,占到了工业企业的92%。2021年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19.6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制造业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二)科创引领发展,企业成长加快。
我市深入推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90家。围绕我市产业需求、产业集群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引导企业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出台《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办法》,将每年为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000余万元。(三)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凸显。
“十三五”以来,全市逐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六大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性制造业体系,现已拥有32个工业行业,6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以“一区四园”为依托,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增强。装备制造产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并正式纳入省委、省政府的“两计划、一工程”战略,成为全省重点支持的83个产业集群之一。(四)转型步伐加快,结构日益优化。
一是全面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出台《深化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2020年,我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3.4亿元。二是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市23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专项行动,构建以基础磷化工、氟化工、化工新材料、医药化工为主体的生态型产业集群,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装备领域提档,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的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三是坚持“去产能”。全面梳理限制类、淘汰类产品、装置和生产线,加快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清退。实行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科创能力不突出,市场竞争力偏弱。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制造业发展仍以自然资源的初级利用、来料加工等粗加工方式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未得到广泛运用,生产设备、工艺水平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在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化工、水泥等几家龙头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不足。(二)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63家,其中输送机械类企业17家(主要生产矿山、港口、电厂、粮食、化工、环保等埋刮板输送机),机械设备类企业17家(主要生产石油设备、食品工业设备、环保设备),工业材料及配件类企业12家,铸造锻造类企业11家,同类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大同小异,个性化特色产品较少。此外,产品高度同质化迫使部分企业以降价为手段争夺市场份额,低价竞争导致的低回报率进一步限制了产品创新,环环相扣形成恶性循环。(三)资源要素日益趋紧。
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我省耕地占补指标成本高昂,已达每亩20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土地瓶颈突出。人才引进难,目前,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新动能培育的关键阶段,相关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企业招工难问题凸显,目前,全市规模企业岗位空缺约1500个,其中操作工1300个。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强产业集群。
一是扬长。紧紧围绕装备制造、能源材料、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做大做精。二是补短。补先进制造短板,目前我市制造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比重较低,要创建科技创新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补产业链短板,我市制造业大多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要对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状况进行普查,通过产业链招商延链、补链、强链。补领军企业短板,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其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等方式做大做强。三是育新。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氢阳储氢材料、江苏容汇基础锂材料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达产,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二)促进融合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金融服务、销售维修等附加值高的配套业务,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金融等环节延伸,向产业链下游的销售、租赁、维修等环节拓展。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实现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四新”为代表的“三大”变革,全面推进“互联网+”和“企业上云”行动,逐步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三)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国家、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融资;强化沟通,整合部门涉及证照(备案),落实“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措施。二是构建人才高地。建立健全人才引育政策,结合实际,探索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等方法,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三是破解无序竞争。鼓励企业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实现差异化竞争,破解同质化产品扎堆问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战略合作,摆脱低价竞争,促进健康发展。第四篇: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规划
文章标题: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规划
___纺织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期,如今___已由此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我市充分利用纺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
优势,积极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对于___融入全球经济竞争,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为国际先进纺织业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
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涉及产业经济和产业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就纺织产业经济本身而言,总体上要求其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引领纺织品市场潮流,并具备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具体讲,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与条件。1、雄厚的产业基础。纺织制造业不仅是本区域经济的支柱,而且其规模总量要占到全国行业的10以上,产品外销率在40以上。
2、先进的技术装备。纺织行业中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等关键设备,其中无梭织机的比重达到9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众多的优势产品。纺织产业链较长,且产品丰富。作为制造业基地,必须具备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特色明显的优势产品。主导产品产量在国内行业中占到20以上,特别是需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4、领跑的骨干企业。在纺织行业中有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公司。要求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其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并拥有知名品牌和相当规模的出口额。
5、健全的创新体系。行业整体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求在2以上。拥有产业共性技术为支撑、企业专利技术为核心、国际性智力源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当前国际国内纺织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纺织制造业作为与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和最广泛的传统产业,被许多现代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假借为经济腾飞的“跳板”,即使是现今的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其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形成了纺织产业大军。(一)国际纺织业发展趋势
当今全球纺织业发展变动较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产业内涵扩大,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加速等诸多方面。1、产业内涵扩大。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特别是特种合成纤维和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目前国际上高性能特种纤维已达250多种,总产量每年超过30万吨),由此推动着纺织业由传统消费领域向生产资料领域拓展。“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成为目前及未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总趋势。
2、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为当今国际纺织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突出表现在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产业化,以生态和环境为目标的创新技术的应用。一是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质轻、高强、耐高温的特种纤维,如芳纶、P80纤维等新产品为目前性能最优的有机性能纤维;美国杜邦公司通过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已开发出了具有与芳纶强度一样的人造蜘蛛丝,预计在一两年内投产使用;同时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品种层出不穷,而且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在将合纤应用于生产资料领域。二是在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以无梭织机和自动络纱技术为代表,得到了迅速应用。目前欧美国家已全部采用自动络筒机,日本的普及率已达80。三是以生态和环保为目标的创新技术集中应用于印染业,90年代后期喷射印花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喷射印花技术无需制版,全部CAO一体化,花型重现不受限制,有利于印花环保,能够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反应的市场需要),已经引发了染整技术革命。现今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基本上掌握在美、德、英、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手中。
3、结构调整加速。目前国际上先进纺织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均着力于调整结构,一方面注重纺织新型原料的研发,高档优势面料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则将一般化纤行业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美国主要致力于高科技纺织品的研发,目前已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纺织品和服装。法国北方加莱海峡地区30多家纺织企业组成的“纺织俱乐部”推出以光纤和传统纱线交织而成的“发光布”,广泛应用于信息标志,安全警示上。在亚洲地区,日本重点发展扩大用于OPT的原料,向外出口高价值的原料,其化纤企业主要从服装类产品向非服装类产品转移。韩国采用“有选择的集中”策略,实施化纤业结构调整,其国内企业主要生产如超细旦纤维、低熔点纤维和复合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而一般涤纶生产线正在向泰国、印尼和中国等地转移。中国台湾地区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以资本及知识密集
第五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调研报告之二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调研报告之二
发布时间:2005-7-8信息来源:
加快整合提升家电产业,建设“家电之都”,是我市实现“建设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主要着力点。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升家电产业的竞争力,这不仅关系到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更关系到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市家电产业基本情况
慈溪工业经济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形成了家电、轻纺、轴承、火机、金属冶炼等诸多特色产业,其中以家电最具代表性。目前,家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达1800余家,配套企业上万家。2003年全市家电产业实现产值30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6%,自营出口5.4亿元,是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
一是产品品种齐全。我市家电产品品种齐全,尤其是电风扇、取暖器、饮水机、洗衣机、油烟机、电熨斗、空调器、三明治炉等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
二是资源配置能力强。注塑、模具加工能力强大,总注塑能力超过500万克,拥有多种专业模具制作设备(加工中心)和CAD、CAM、CAE设备等几十台套,各种大型机床上千台。各种家电配件几乎都形成了系列和规模,就地配套、就地取材,资源十分丰富,价格相对也较低廉,目前慈溪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家电产品OEM制造基地。
三是市场开拓意识足。慈溪人素有商品意识强,吃苦耐劳而著称。几十年来发挥“四千”精神,把一大批产品推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目前我市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外向势头良好,产品出口到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品出口在60%以上。一大批熟悉市场、熟悉家电、善于公关的营销队伍正在发展壮大,产品打出去,信息带回来,家电行业的营销已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是企业体制灵活。全市所有家电企业都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关系清晰,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十分明确。行业净资产超过60亿元,民营比重在99%以上,民营资本的动力优势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全市家电企业的发展潜力提供了有效保证。总体上我市企业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断增强,而且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一些上规模企业积极调整、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五是区域品牌显现。最近,中国家电协会为培育、弘扬区域品牌,制订了《关于中国家用电器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管理办法》。《办法》从行业的影响力、产业链状况、外向度状况、区域经济地位、政府作用等十大方面,评选出“中国家电之都”、“中国家电制造基地”和“中国家电之乡”等特色区域,并授于荣誉称号。根据我市家电产业发展现状,已成为继广东承德、山东青
岛后国内第三大家电集聚区,已基本符合“中国家电制造基地”评选要求,“慈溪制造”在国内已有相当影响力。
二、当前产业内部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市家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布局分散,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二是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三是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四是企业贴牌、配套生产比重大,自创品牌意识和能力仍待加强。五是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地区声誉。六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加快家电产业整合提升的有关建议
为提升家电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力,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推进我市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家电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达到各类公用设施的共享联用,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慈溪家电产品的整体质量,努力克服无序竞争现象,提升慈溪家电制造业的对外形象。加快基地建设,一要抓好规划,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建议政府在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集聚区规划家电园中园,以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产业发展空间;二要抓好投入,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抓好标准厂房等相关生产设施的配套,有效解决广大中小企业集聚和发展问题;三要抓项目,全面加快基地产业集聚和利用外资步伐。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基地各类要素保障,尤其注重对重点项目的要素供给,进一步加速家电基地的产业集聚;四要抓投入产出、社会贡献率,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迫使企业走集约化、科研创新之路。
2、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实现产业整合,培育产业链优势。建议政府建立激励机制,以组织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引导企业间兼并、重组。以洗衣机、电暖器、饮水机等优势行业为突破口,以市场机制为主、行政引导为辅,实现紧密型的产业横向整合;以行业协会为载体,通过中小企业联盟、合作,实现松散型的产业横向整合;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整机企业为载体,以资本入主、股权互换等方式,实现产业纵向整合。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全力以赴支持家电企业自主创牌和联合创牌,鼓励企业围绕创牌目标,在产品档次定位、价格竞争力、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社会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策划,着重要在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拓展市场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善于挖掘现有制造能力的优势,充分利用定牌、贴牌等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与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品牌资源的合作,在做大企业规模,集聚实力“卧薪尝胆”的同时,精心筹划,创建企业自己的品牌,努力走出一条贴牌与创牌相结合的新路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名牌产品效应,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入知名品牌企业的生产分工和协作体系。以品牌叠加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知名品牌的产业规模。支持更多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慈溪制造”的品牌形象。
4、大力推进创新工程。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主要优势行业和核心技术,下大力气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高档次、低污染的先进技术项目,带动整个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重视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加快各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家电产品质量综合检测中心建设。要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家族制模式,注重知识、技术入股,引导、鼓励规模企业积极按规范的股份制运作,着力推进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努力为企业上市储备更多的资源。要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强化基础管理、物流管理、知识产权及标准化管理等工作,积极吸收、应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营销方法,构筑市场覆盖面大,营销能力强,管理精密,运行成本较低的营销网络。要尽快发挥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家电科技城等现有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积极推进小家电自动化、智能化,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5、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坚持多路并进育人才,形成多层次、宝塔型、复合式的人才梯队,努力为建设特色制造业提供强有力保障。要注重经营者队伍建设,既要重视老一代企业家的观念和知识更新,更要注重新一代经营者的引导和培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学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努力培育一支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外向型的企业家梯队。要重视各类人才资源的开发,建立完善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机制,关键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才创造生活、工作、培训等一系列条件,通过“外引、内育、借智”等渠道,积极引进培养一批国际营销、科技创新和复合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要高度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重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培育,努力打造企业优秀团队;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前的各项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
6、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一是加快实现办事提速。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用抓硬环境的措施力度,抓好软环境建设。二是加快行业协会等产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建立提供技术、企业合作、产业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三是完善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对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推进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四是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诚实经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低税负制从近期看是好事,但从长远看,不利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建议税征部门要切实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驾护航,严厉打击各类偷税、逃税、骗税行为。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坚决消除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为“慈溪制造”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