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共5篇)

时间:2019-05-12 22: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

第一篇: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

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我国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因此,未来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的素质,延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的低劳动成本优势。2003年前,农村年轻外出务工人员只能拿到和改革开放初期父辈们一样多的工资,月工资长期维持在600元左右。但2005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超过1000元,工资在2年左右时间内增长超过60%。此次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20%。很多人因此惊呼,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经济增长竞争能力开始下降,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果真如此吗?

(一)我国是否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

从数量看,我国在未来20年内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还需要转移20年,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仍然有劳动力资源数量巨大的优势。同时,劳动力供求特点将发生一些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逐步老化,劳动力需求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越来越大。从总的劳动力成本看,虽然名义工资上升,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名义工资增长,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成本并没有上升。从国内纵向比较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加迅速。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例,1998-200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27%,同期,全国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年平均增长12.85%,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4个百分点。因此,当前工资增长不仅没有带来真实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且还导致成本的下降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从国际比较看,199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同行的1.7%,这一数字到2000年增加到3.7%,10

年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上升了2倍。从劳动生产效率来看,199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同行的1/40,而2000年这一数字变为1/10,10年间中国工人的效率增加了4倍。相对于成本增加来说,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增加速度似乎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工人的竞争优势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小了。

在总体的劳动力真实成本没有上升的同时,国内地区间的名义工资在发生变化。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名义工资上涨越来越快,未来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历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后,要实现从中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成功跨越,必须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冲破由发达国家控制技术和出口资本赚取高额利润和超前消费,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廉价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和节制消费的分工格局,由外需拉动向内生发展模式转变;由高投资模式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增长模式,向由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变;由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高素质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社会建设的方向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全局考虑,而不是因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提高。在我国目前阶段,不能由于认为劳动力短缺来主张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基于庞大的劳动力基数,以及农村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在今后20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缓慢的梯度转型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来获取利润的企业、行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转型问题,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还将大力发展20年。

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低成本、小规模企业的代名词,劳动密集型也要实现

高素质和体面的劳动。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市场,不一定是由于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有可能是劳动力素质低。在我国目前阶段,不能由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就认为是劳动力短缺。我国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因此,未来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的素质,延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要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技术研发、制度创新、劳动投入都要依靠人力。开发人力资源,首先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关键是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大幅度增加企业在岗培训补贴规模,实行普惠制补贴;鼓励企业与院校联合培训年轻劳动力;将一批普通高校转型为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将农村“两后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培训。

开发人力资源还要提高就业质量。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员工签订相对长期的劳动合同,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完善用工制度留人;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高待遇留人;加快转移劳动力融入城镇,改善住房、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通过“生活好”留人。

开发人力资源还有提供好就业服务。想方设法促进劳动力流动。政府应该鼓励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进出,保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同时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就业训练、职业介绍以及提供迁移帮助等。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统筹处理好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速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型。首先要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应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的工业来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市的向心力。适当抑制城市生活设施的投资,为工业的分散提供有利条件,增加农业地区的建设投资,保证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平衡,这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最根本的出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协调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

系。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加可能主要在建筑业和服务业方面,如果制造业的产量没有适当增长,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不能发展,就业人数实际上也难以增加。仅仅发展制造业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中的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

结束语: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的判断

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就业都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及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基本矛盾,中国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时的总量高达9.97亿,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创造8亿岗位,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及就业质量问题更加突出,并日益加重,与就业的总量矛盾一起,逐步形成我国就业的三大主要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破除体制和制度障碍、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是破解我国就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张丽宾 作者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第二篇: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战略转变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供给方面看,以往我国历次就业高峰都是由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城镇劳动力形成的,而现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的就业工作同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00~400万人需要安置;农村上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将进入城镇务工;国有企业中现有的2000多万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其中企业自身无法进一步消化的部分将逐步走向社会。几项合计,1994年,全国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人员总数为1213万人。而从需求方面看,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已趋于饱和,甚至超负荷;城镇集体经济用人也呈减少的趋势;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人数近些年快速增长,但容量有限,目前尚远不足以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几年,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失业人员逐年递增,1994年已达476万人,城镇失业率达2.8%(不包括已进城但务工无着落的农村劳动力和实际上已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企业内富余人员及其他不充分就业人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失业率可能还会有所上升。

(二)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1.劳动者(特别是待业青年)的择业愿望、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趋突出。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很快,但适应其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不能满足需要;而一些传统行业(如纺织、煤炭、机械等行业)普遍招工难,迫使部分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不得不大量招用农民工。这使得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企业存在富余人员与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结构性矛盾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2.失业人员再就业及特殊群体的就业难。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技能单一,竞争能力比不上新成长的劳动力(即待业青年),再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3.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强调企业富余人员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并不是不愿落实企业自主权,更多地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的:一是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流向社会后,目前承受能力很弱的失业保险基金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在社会就业压力本已很大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其再就业问题,极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两难选择

1.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与扩大企业就业容量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实现“四个自主”,为提高效率、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殖,企业必然要裁减冗员,从而使大量企业富余人员走向社会。而在就业压力本已十分沉重的情况下,社会希望企业多招工而不是裁员。如果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涌向社会,目前社会无力全部解决其就业问题,甚至连其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因现有失业保险基金远远无法适应短期内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

2.企业破产与减少失业

推行企业破产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改革举措。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不破产,不断沉淀下来,这是我国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亏损企业越积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纯经济的角度,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对国家财政减支增收都是有利的,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补贴,又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闲置国有资产。但这一经济上的合理行为与减少失业的社会目标是相冲突的。目前破产工作之所以难以启动,关键是破产后,企业原有职工的安置问题难度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会大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使得政府决心难下。

3.农村劳动力进城与城镇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城农民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很多领域中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除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因素外,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也在很多领域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形成巨大冲击。

以上问题典型地反映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只有改革(包括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等)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矛盾,从而降低失业率。国有企业不裁员,效率不提高,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完全不准裁减富余人员,等于坐视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慢性自杀;但从近期看,企业大量裁减冗员、不吸纳或少吸纳社会劳动力以提高效率,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全部破产,势必大量增加失业,可能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造成社会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治标与治本、长远与近期的最佳结合点,既要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又尽量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新时期就业战略的调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逼出了一个“三结合”就业方针,这是我国就业战略的一次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单靠国有经济安置就业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重。应该说,在过去的15年中,“三结合”就业方针,启动和推动了我国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正是依托于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三结合”就业方针为我国就业形势的稳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已远不如初期明显了,在这种新形势下,社会对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就业总容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了,迫切要求我国的就业战略进行大的调整,确定增加就业的新支撑点。

1.确立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积极就业战略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而这就需要确立有利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就业战略。在搞活企业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在现阶段,具体地说,就是适应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需要,实现就业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转向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不解决企业现有富余职工的出路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就无法推开,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就难以搞活。在这种形势下,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应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到企业富余职工安置和失业职工再就业上来,为深化企业改革开路。只有这样,就业工作才能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挂上钩,才能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也才能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根本的改观。

2.确立发展中小企业的就业战略

在发展经济、扩大经济规模以缓解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的同时,继续调整就业的企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就业中的作用)及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用工形式对增加就业总容量仍是十分重要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目前,对于第三产业发展,国家已有“发展纲要”,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活跃的经济“细胞”,充当大企业的产品市场和协作伙伴,既彼此竞争,又相互依存,在扩大生产、活跃流通、增加出口、维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些作用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

动密集型企业,大企业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的今天,广大中小企业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国家在发展企业集团、促进工业企业巨型化以应付“入关”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同时,应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和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客观地看,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只能减少结构失业,而不能从总量上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但由于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不能视而不见,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使劳动者的技术、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减少因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为此,国家在财政预算中应相应增加对职业培训特别是就业训练方面的投入,以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调整教育培训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者的技术、知识结构,同时加强职业介绍等项就业服务,减少因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4.加强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统筹调控

目前继续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政策已不可能,城乡统筹已成大势所趋。首先,应在推动农业深层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同时,现阶段,根据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的规模、速度、从业范围(尽量使之与城镇劳动力互补)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控,使之有序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控制还不宜放得过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为主线,同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稳定当前的就业形势,二者相结合(即长远与近期、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应成为新时期就业政策的基调。

第三篇: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

收入差距问题

名:

号:

院系专业:

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内容提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但个人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开, 尽管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 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正确认识了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

差距

一、个人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居民收入分配方式、结构及机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迅速扩大。居民收入分配有差距, 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 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 但收入差距过大, 既有悖社会公平,也同样会损害市场效率。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收入差距扩大化

基尼系数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1994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①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0。而到2005 年, 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就达到0.47, 远远超过了国际②公认的警戒线。(二)收入差距城乡化

收入差距城乡化一直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统计, 2005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22:1, 06 年为3.28: 1, 07 年就为3.33:1。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指出, 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1.5:1, 超过2:1的极为罕见。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三)收入差距区域化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 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由此引起的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四)收入差距行业化

居民收入差距行业化表现为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据统计, 2006 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职工平均工资为43435元, 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 职工平均工资为9269元, 两者均对差距为34166 元, 相对差距为4.69 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成因判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收入差距仍将呈拉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价值取向改革的推进,收入差距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在我国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一问题。

二、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市场性因素

①李强等:《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导报》1995 年第11期 赵涛:《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亟待扭转》,《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4期 ②现实情况表明,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同市场经济在我国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经营管理好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水平必然相应提高;反之,被淘汰的企业往往处于亏损、破产状态。职工的收入水平必然下降,有的甚至发不了工资,一正一反必然会拉开收入差距。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风险性收入,承担的风险越大,收入则越高,反之则低。所以,因经营风险不同而带来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此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者可以到市场上自主择业,从而带来劳动者收入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也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合理因素。

(二)政策性因素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在各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经济基础等多方面不平衡的条件下,要按邓小平提出的:“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产生极大示范力量,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③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我国东部沿海在地理环境、人才状况、历史因素等方面较内地而言都占有相对优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只能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使之尽快发展起来。因此,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采取允许少数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决策。当然,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

(三)劳动性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承认劳动差别,体现劳动差别,反对平均主义。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所拥有的物质技术设备、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法不同,都会使他们的劳动差别增大。劳动者有其自身独立的物质利益要求,因而他们的劳动差别必然要求在分配上得到体现,劳动者的劳动差别有多大,劳动报酬的差别就应当有多大。因此,劳动差别带来的差距是合理的。

(四)资本性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因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按资分配和财产收益。按资分配一般指的是在私有制经济范围内,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入的分配关系。按资分配以资本量作为获取收入的尺度,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资本量越多,他所获得的分配收入也就越多,这就必然造成少数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偏高。财产收益是劳动者将个人消费收入通过投资形式转移收入使用权而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收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利息、红利、股息、租金等。按资分配与财产收益的存在,使一部分人凭借资本、财产所有而获得高额收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非法经营

市场经济放开搞活,有些生产经营者拜金主义、利欲熏心、目无法纪,他们不择手段、非法经营、牟取暴利,其收入必然恶性膨胀,从而造成贫富收入悬殊,产生社会分配不公。主要包括:1.走私贩私者;2.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或国家禁止的商品者;3.通过权钱交易,从国家有关门获得低价、半价、优惠价的原材料、燃料的产品而高价出售者;4.偷税漏税者。这些非法经营都会导致一部分人的收入畸型发展,产生收入差距拉大。

三、缩小当前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根本的还是要适应发展来逐步解决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具体应对措施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平均主义”政策,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生活一直徘徊在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虽然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但社会各阶层都因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实惠,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这就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问题要靠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制定“倾斜”政策,切实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制定“倾斜”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首先要做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扶贫工作。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农村城镇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尽快改变多年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使农民的可支配现金收入有显著提高。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保障下岗和生活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第三,要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机会,解决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下岗等问题导致的收入下降甚至贫困问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社会分配秩序。这项工作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对各种体制漏洞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要通过改革进行全面清理和更正。其次,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并研究出台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大范围、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既保护了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利。

(四)坚持依法治国,抑制非法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如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非法牟利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要从严惩贪污腐败,必须实行国家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制度,完善权力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综上所述,各地政府必须积极贯彻相关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在经济等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文忠,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J],学术月刊,1998,(4)。[2]张守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4,(11)。[3]肖玉明,共同富裕:理论、现状及实现机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4]范剑平,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与开拓城镇市场的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

究,1999(6)。

第四篇: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

一.分析当今就业形势:

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来源。他们具备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举足轻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普遍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而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误区:

1、误区之社会篇:“市场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许多大学生脑海里存在着这些想法,认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看自己的实力和需求,盲目地往人才济济的好单位跑,结果没有应聘上,造成有的市场人才严重饱和,而有的市场急需人才。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

误区之学校篇:“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

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先考研后就业”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理想选择。总有人因考不上还要去重新就业,即使考上了将来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和竞争。企业也许不会高薪招聘一个硕士、博士去做文员,可能录取中专生就够了。企业不会选最优秀的职员,但一定会选最合适的。

3、误区之学生篇:“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

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的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于是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如驾驶培训、英语等级培训、电脑技术培训、各种认证培训等。

如今工作不好找,多学一门技能会增加自己的求职分量是许多学生的心态。参加这些培训固然没有坏处,但这些培训对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好处。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能力,包括工作经验和技巧等。

二、从现实情况来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理念落后,自我认知缺失。正确的就业理念决定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在目标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即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我国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妥善结合,严重缺乏对毕业后人生路程的准备,对自己有多大潜能一概不知,到了毕业时就会出现就业恐慌现象。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抱有一种“赶集”的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结果造成许多毕业生有意向而没有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的现象。

2、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压力持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现在国家虽然已经限制了扩招,但是这些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扩招后,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 115万,到2010年已达到创纪录的630万人。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会长期存在。

3、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知识转化率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现实情况表明,从大学学到的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缺乏联系。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但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4、社会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录、用人才环境。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在社会录用

人才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不正之风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录用,优秀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岗位。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难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才能有效地缓解较为严重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应对措施。

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但是,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学校走入社会后,要重新洗脑,一切从基层做起.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第一、社会方面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

3、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4、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第二,学校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第三,学生方面

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第五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的成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1、从供给方面讲

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高校毕业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数量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各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大学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

(2)结构矛盾。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第一、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地域性结构失业十分突出。

第二、大学毕业生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是造成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他们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卖不出去。这要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上找原因,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从需求方面讲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人力市场需求能随劳动力供给同幅度增长就不会发生失业率上升。

(1)经济增长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贡献不大。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来源。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远远高于我国。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持续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资源并不是呈同比增加的。

(2)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没有特点,缺乏高新科技产业,同时财政又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又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1、发展生产力,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效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 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与此同时,需求则增长较少,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经济落差,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逐利”性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吸引力促使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质量劳动力产品向西部及农村地区流动,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校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第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定位待遇。从而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不盲目求高,这才是正确的择业观。

下载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的认识问题(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现阶段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考

    关于现阶段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考我讲粮食安全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其实不然粮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安全的......

    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制度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制度问题及对策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对会计要素给出了定义,也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做了规定,但在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标准时,不够缜密。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讲解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优秀范文五篇)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

    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探讨

    今年1月的一些宏观数据公布后,有些经济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有回稳的迹象。但也有一些经济专家持相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最坏的时期才刚刚开始。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成为当前的......

    对我国现阶段民营医院发展浅谈5篇

    对我国现阶段民营医院发展浅谈近日,北京市公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表示,北京市将全面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社会资本在新建......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5篇可选)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 言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