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
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加工与控制、金属材
料工程专业
课程编号:40084010
责任教学单位:材料工程系高分子教研室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考核形式:考查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修读方式:必修
一、考试对象
具有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材料成型加工与控制、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二、考试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考试按照《普通化学》教学大纲对材料成型加工与控制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以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对溶液中离子平衡和结构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为目的,进行较全面测试,判别学生是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考试内容
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其覆盖面应90%以上,理解的内容要覆盖其全部的60%以上,要求了解的内容其覆盖面要占其全部的30%以上。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占全部内容的40%,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占全部内容的40%,其它章节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
四、试卷结构及题型及评分依据
试卷结构:基本题60%左右,综合题30%左右,提高题10%左右。
题型: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
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简单计算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公式,理解和了解的内容也以此形式出题。
计算题以掌握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内容出题。
评分依据:考试成绩应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综合评定。期末考试成绩按标准答案确定。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实验。综合成绩=考试70%+平时30 %。
五、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应同时出A、B两
套试题,其份量及难易程度大体相当,但不雷同,并附标准答案。
六、试题数量及时间安排
试卷应涵盖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90%以上,根据题型,选择题15题,填空题10题,判断题10题,计算题4题。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日期一般安排在考试周前一周内进行。
七、答题要求
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答题过程完整,步骤清晰,计算准确。
八、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普通化学》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普通化学》康立娟 朴凤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化学》马家举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物理化学》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东北大学2013研究生考试 普通化学大纲
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化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化学是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环境科学专业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判断
简答题30%20%
计算题50%
(四)参考书目
马家举主编,普通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08月。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主要内容: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溶液(酸碱平衡、配离子平衡、沉淀反应、多相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包括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共价键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一般了解:单质、化合物及应用;分析方法及应用。第八章不考。
第三篇:药物化学考试大纲
《药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南开大学药学院全日制攻读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科目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水平的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相关知识。
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一定药学方面的背景知识。
2.较好的掌握了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3.具备较强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方面的实验技能。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测试方法,强调考生对生药学基础知识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两部分内容:有机化学、药物化学。
其中有机化学部分200分,药物化学部分100分,总分300分。
I.有机化学
一、本大纲适用于报考南开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
1、命名与结构式
(1)系统命名:烷、烯、炔、二烯、脂环(环烷、环烯、螺环和桥环)、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手性化合物的命名法则。
(2)了解以上各类化合物的习惯命名、简单有机化合物的衍生物命名和常见化合物的俗名。
(3)写结构式:根据命名写结构式。2.理解下列名词的意义
(1)碳原子杂化:sp3、sp2、sp杂化;(2)共价键:σ-键,π-键。
(3)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4)离域轨道、定域轨道。
(5)共轭体系,共振论,芳香性。
(6)构造、构型、构象、相对构型、绝对构型。(7)旋光度,比旋光度。
(8)手性(手性中心)、手性碳原子。
(9)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差向异构体。(10)屏蔽效应,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偶合常数。(11)亲核试剂,亲电试剂。亲核性及亲电性的判断(12)元素有机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3.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涵义。
4.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物理状态和来源。
(二)、基本概念和规律
1.掌握下列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烷、烯、炔、共轭二烯、环烃(大、中、小环)、芳烃、苯、萘、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重氮化合物、杂环(五元、六元);糖:单糖(Fischer投影式、氧环式、哈沃斯式、椅式、α,β构型);双糖(哈沃斯式和椅式构象式);多糖。氨基酸,肽键,多肽合成过程中基团的保护与去保护;多肽结构的测定方法,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结构,核酸(核苷酸与核酸的结构表示法)。
2.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4.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关系:熔点、沸点、溶解度的解释。
5.马尔柯夫尼柯夫定则,过氧化物效应,扎依采夫规则,霍夫曼规则,芳烃取代规律,命名法则中的次序规则。
6.化合物手性的判断
(三)、掌握熔沸点的测定,蒸馏,分馏,重结晶,萃取,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正确选择并安装仪器,正确进行有机物的合成。掌握柱层析及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四)、基本反应和各类化合物的制法
1.烷烃:卤代
2.烯烃:加成、硼氢化反应、氧化、聚合、α-卤代。烯烃制法:石油裂解、炔烃加氢、卤代烃和醇的消去、Wittig反应、季铵碱加热消除。
3.炔烃:加成、炔化物生成和烃基化。炔烃制法:炔化物的烃基化、二卤代烃的消除。4.共轭二烯烃:1,2-加成、1,4-加成、双烯合成、聚合。芳香烃:取代(卤代、硝化、磺化、烃基化、酰基化、氯甲基化)、氧化(环破裂、侧链氧化)。卤代烃:取代(水解、醇解、氨解、与氰化钠反应、与AgNO3反应、卤素置换)、消除、与金属反应(Mg、Li)。
7.醇:与活泼金属反应、与HX反应、与亚硫酰氯反应、与卤化磷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酯的生成、氧化和脱氢、α-二元醇的反应[HIO4,Ph(OAc)
4、Pinacol重排]。醇的制法:烯烃水合,硼氢化-氧化,格氏反应,醛、酮、羧酸、酯的还原(常用的还原剂)。
8.酚:酸性、与三氯化铁反应、氧化、成酯、成醚及环上取代。酚的制法:异丙苯法、氯苯水解、磺酸盐碱熔、重氮盐水解。
9.醚:稳定性、制备方法。
10.醛、酮:加成反应(和HCN、NaHSO3、ROH、RMgX、氨及其衍生物),Wittig反应,α-H反应(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氧化与还原,歧化反应,安息香缩合。
醛、酮的制法:醇氧化、炔烃水合、Rosenmund还原、二元羧酸及其盐的热解生成环酮、乙酰乙酸乙酯酮式分解、付-克酰基化反应、不对称合成。11.羧酸:酸性、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α-H的卤代、二元酸反应。
羧酸制法:醇、醛、烃的氧化,腈的水解,格氏试剂与CO2的反应,丙二酸二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法。
12.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的水解、醇解、氨解;酯的还原;酯缩合;酯与RMgX反应;酰胺的霍夫曼降级反应。
13.取代酸:β-羟基酸的脱水、氧化;β-二羰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β-酮酸酯的酮解、酸解、烃基化。取代酸的制法:Reformatsky反应制取β-羟基酸;酯缩合制取酮酸。
14.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15.胺:碱性、烃基化(彻底甲基化)、酰基化(磺酰化)、与亚硝酸反应、芳胺环上的取代。
胺的制法:氨的烃基化、含氮化合物的还原、还原胺化法、盖布瑞尔法。
16.重氮盐:重氮盐的制法。取代、还原、偶联。
17.杂环化合物:五元杂环的取代、加氢反应;六元杂环取代(亲电、亲核)、加氢反应。18.碳水化合物:单糖的氧化、还原反应,成脎、成苷反应。双糖的水解和还原反应。19.氨基酸:等电点,与亚硝酸反应,与水合茚三酮反应,与甲醛反应。制法:α-卤代酸氨解,丙二酸酯法。
20.蛋白质:两性,等电点,胶体性质,变性,显色,沉淀反应。
(五)理论分析和理解
1.电子理论:用共轭效应或诱导效应比较反应活性(如:亲电加成、亲核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取代、酸碱强度等);比较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2.有机反应历程:
(1)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烯与亲电试剂加成反应的难易与结构的关系。
(2)亲核加成反应历程:比较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的相对活性;结构对亲核加成反应的影响。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历程.(3)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
(4)芳香族化合物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基对取代反应的影响;σ-络合物的稳定性;反应主要产物。
(5)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和SN2历程。(6)消除反应历程:β-消除反应,E1和E2。(7)酯化和水解反应历程。
(8)重排反应:碳正离子重排、贝克曼重排,频呐醇重排,烯丙位重排。
(六)光谱
1.红外光谱:根据谱图识别特征吸收峰,记住重要官能团及三种杂环碳的C-H吸收峰。如何根据红外光谱结合反应推导结构。
2.核磁共振: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化学位移概念,记住各种质子化学位移的范围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根据分子式、反应和核磁共振谱图数据推测化合物的结构。
三、考试要求
(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化合物结构及性质、化合物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乙烯、丁二烯、苯的结构。
(三)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和理解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四)了解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五)了解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电加成、消去反应、游离基反应和缺电子重排反应的历程。并能初步运用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六)掌握常见有机金属化合物(锂、镁)的重要反应。
(七)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化合物手性的判断。
(八)理解测定结构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方法,并能解析简单的谱图。
(九)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主要生物碱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十)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原理。
II.药物化学
一、考试目的
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药物化学概念、知识,能否适应将来的硕士学习及科研需要。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南开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三、考试基本要求
药物化学为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包括药物化学的定义与目的,药物在体内代谢的类型,化学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要求考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的分类及结构类型;掌握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用途;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掌握药物代谢的重要途径;掌握一些重要药物的合成方法。初步具备综合运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药物开发研制的能力。
一些重要药物及重要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
四、知识点 1.绪论
了解药物化学的起源与发展;熟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2.新药研究与开发概论
熟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法。3.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药物产生药效的过程(三个阶段:药剂学阶段,药代动力学阶段,药效学阶段,或药剂相、药代动力相、药效相);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先导化合物优化的各种方法;药物的结构和药效的关系;定量构效关系方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4.药物代谢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理解药物代谢的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熟悉药物的结构与代谢的关系。5.麻醉药
掌握常见麻醉药的结构与作用机理(盐酸氯胺酮,依托咪酯,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掌握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6.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
熟悉常见镇静催眠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苯巴比妥,地西泮,扎来普隆);熟悉常见抗癫痫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苯妥英钠);掌握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掌握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一些重要药物的合成方法。7.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掌握常见抗精神病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盐酸氯丙嗪,奋乃静,氯氮平);掌握常见抗抑郁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吗氯贝胺,盐酸啊米替林);熟悉常见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碳酸锂);熟悉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的构效关系。一些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方法。8.镇痛药
熟悉常见镇痛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盐酸哌替啶,盐酸美沙酮);掌握吗啡结构与受体的关系。9.非甾体抗炎药
掌握常见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塞利昔布与罗非昔布,别嘌醇);理解水杨酸类药物结构修饰的目的与手段。掌握重要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10.拟胆碱和抗胆碱药物
熟悉乙酰胆碱受体分类及其性质;掌握胆碱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11.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熟悉肾上腺素受体的分类、分布、效应和典型配基;掌握肾上腺素、盐酸多巴胺、盐酸可乐定、盐酸多巴酚丁胺、盐酸哌唑嗪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掌握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和构效关系。
12.抗高血压药和利尿药
掌握各类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部位与机理;熟悉利尿药的作用机理;熟悉卡托普利,氯沙坦,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乙酰唑胺的结构、性质与作用机理。一些简单结构药物的合成方法。
13.心脏疾病用药和血脂调节药
掌握强心苷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理;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熟悉硝酸酯类药物的结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14.组胺受体拮抗药及抗过敏药和抗溃疡药
熟悉组胺的结构与组胺受体的类型;掌握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掌握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类型。15.抗寄生虫药
掌握喹啉类抗疟药物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理;掌握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理;熟悉嘧啶类抗疟药物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理 16.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理解磺胺药物的发展及代谢拮抗学说;掌握磺胺药物的构效关系;掌握喹啉酮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和结构特点;掌握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熟悉诺氟沙星,环丙沙曼,异烟肼,利福平,克霉唑,盐酸金刚烷胺,阿苷洛韦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17.抗生素
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熟悉各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与结构特点;掌握β-丙酰胺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掌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卡那霉素、红霉素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理。18.抗肿瘤药
理解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熟悉氮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熟悉顺铂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掌握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机理。19.激素及相关药
了解重要的肽类激素药物的作用与用途;熟悉甾体激素的结构特点。20.维生素
熟悉维生素的分类与主要作用;熟悉维生素C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答题
要求考生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无明确说明不必携带计算器。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上课程大纲
九年级化学上册
绪言
1、了解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2、了解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的发展历程。
3、知道化学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纯在的物质;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4、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5、最后了解化学的作用与展望。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认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3、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课题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运用实验探讨蜡烛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探讨蜡烛的燃烧哪些是屋里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3、掌握一般的实验探讨方法以及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步骤。
4、认识一些实验室常见的化学仪器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记住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题
3、走进化学实验室
1、了解化学实验室的一些规章制度以及注意事项;
2、认识一些实验室的仪器以及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认识常见放入危险化学品标志;
4、怎么正确取用化学药品,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区别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5、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6、学习怎么给物质加了以及给试管加了的方法与步骤;
7、链接仪器设备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8、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空气
1、知道空气的组成;
2、记住红磷与氧气的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空气的重要组成气体氧气、氮气、以及稀有气体的作用与生活中的运用;
4、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怎么去保护空气。
课题
2、氧气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的验证方法: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记住硫、铁与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现象;
4、掌握什么是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住化合反应;
5、掌握什么是氧化反应。
课题
3、制取氧气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同时记住各方法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什么是催化剂;
3、学习化学反应的一个反应类型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的物质。
实验活动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正确链接制取氧气的仪器;
3、知道氧气的收集方法;
4、知道氧气的验证。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一、分子和原子
1、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2、掌握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及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掌握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且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
4、掌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课题
二、原子的结构
1、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
2、掌握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且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字组成的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3、了解原子核在原子中是很小的但是质量几乎等于原子质量电子质量可以不计,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什么样容易失电子什么容易的电子,什么事稳定结构;
4、掌握离子的概念;
5、掌握相对原子质量。课题
3、元素
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原子守恒: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3、掌握地球上一些主要元素的占比;
4、引出元素符号以及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5、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
1、爱护水资源
1、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占比,以及生物所含水的成分;
2、了解水的重要性以及淡水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和来源;
3、了解我们现在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4、怎样去爱护和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课题
2、水的净化
1、掌握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城市生活水的制取步骤;
3、掌握什么是硬水: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但是硬水可以软化为软水;
4、如何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水。
课题3水的组成
1、了解人们认识水的历史;
2、掌握水的化学性质、结构组成,水可以分解为氢气与氧气且比列为2:1;
3、掌握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
课题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掌握化学式的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步骤以及读法;
3、掌握元素的化合价以及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4、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的化学式的根据是:(1)、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2)、化合物个元素正负代数和为0;
5、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以及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质量总和;
2、记住铁与硫酸铜的反应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碳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硫与氧气点燃反应的反应方程式、氧化铜与氢气加了的反应方程式;
3、掌握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4、掌握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通过什么条件反应、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课题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重点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课题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2、知道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精钢石、石墨和C60
1、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2、掌握碳与氧气点燃反应在氧气充足与不充足的条件下的反应产物分别为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3、掌握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碳等氧化物的反应现象以及方程式的书写;
4、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精钢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5、了解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6、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
课题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以及连接步骤;
3、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二氧化碳的验证以及怎么确认是否集满集气瓶
5、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反应,包括反应物和反应条件;
二、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三、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课题
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验证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掌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了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人类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实验活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实验步骤;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
1、燃烧和灭火
1、掌握燃烧条件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学习灭火原理:
一、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二、隔绝氧气(或空气);
三、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下;
3、了解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课题
2、燃料的合理利用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既有放热现象与吸热现象;
2、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
3、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氧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石化燃料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应选择不污染环境或者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在石化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5、石化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使用和开发石化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活动
3、燃烧的条件
1、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前面学的燃烧三条件一一验证
2、进一步了解灭火原理
第五篇:《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2013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普通生物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生物学是理学院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入学选考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考试对象为参加理学院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术语解释20%
简答题50%
综合论述题30%
(四)参考书目
吴相钰主编,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1.1 生物的特征
1.2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
1.3 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
1.4 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
1.5 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第1篇 细胞生命的化学基础
2.2 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
2.3 糖类
2.4 脂质
2.5 蛋白质
2.6 核酸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细胞的结构
3.2 真核细胞的结构
3.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4 细胞通讯细胞代谢
4.1 能与细胞
4.2 酶
4.3 物质的跨膜转运
4.4 细胞呼吸
4.5 光合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5.2 减数分裂将染色体数由2n减为n
5.3 个体发育中的细胞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1.2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1.3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3篇 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结构和生殖
17.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17.2 植物的生长
17.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营养
18.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18.2 植物的营养与土壤植物的调控系统
19.1 植物激素
19.2 植物的生长响应和生物节律
19.3 植物对食植动物和病菌的防御 第4篇 遗传与变异遗传的基本规律
20.1 遗传的第一定律
20.2 遗传的第二定律
20.3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简介
20.4 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
20.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0.6 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20.7 细胞质遗传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21.1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的证明 21.2 DNA复制
21.3 遗传信息流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 21.4 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
22.1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特异性的基础 22.2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22.3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22.4 发育是在基因调控下进行的重组dna技术简介
23.1 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
23.2 基因工程主要的工具酶
23.3 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23.4 重组dna的基本步骤
23.5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成果简介 23.6 遗传工程的风险和伦理学问题 24 人类基因组
24.1 人类基因组及其研究
24.2 人类遗传性疾病
24.3 癌基因与恶性肿瘤
第5篇 生物进化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
25.1 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 25.2 生物的微进化物种形成26.1 物种概念
26.2 物种形成的方式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27.1 研究宏进化依据的科学材料
27.2 生物的宏进化
27.3 生物的系统发生
第6篇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1 生命的起源
28.2 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3 处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病毒 28.4 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 29.1 植物可能由绿藻进化而来 29.2 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进化 29.3 真菌多样性的进化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0.1 动物种系的发生
30.2 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0.3 脊索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人类的进化
31.1 人类与灵长目
31.2 人类的进化过程
第7章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生物与环境
32.1 环境与生态因子
32.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32.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3.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33.2 种群的数量动态
33.3 种群的数量调节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34.1 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34.2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34.3 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35.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35.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
35.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5.4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