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挥财税职能作用 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办公室课题组
2003年,丽水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实际,不失时机的提出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工业强市,合力兴工,既是实现丽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把我市培育成浙江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要求和必然选择。财政税收作为经济综合部门,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过程中,是大有可为的。本课题结合丽水工业发展现状,就如何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丽水的跨越式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丽水市工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我市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和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营造“合力扶工、开放推动”氛围,全市及市区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3.9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32.71%,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元,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22.22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0.9%提高到2004年的35.7%,提高了4.8个百分点。丽水市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6.8亿元,比2000年增长70.67%,年均增长14.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0.7亿元,是2000年的2.15倍,年均增长 21.10%,实现工业增加值22.7亿元,是2000年的2.15倍,年均增长21.13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7%。已初步形成了日用化工、钢铁制造、五金机电、竹木制品、羽绒鞋革、绿色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精细化工等特色制造业。丽水市历年工业经济指标统计表单
备注:(1)资料来源:丽水统计年鉴(2001-2005);(2)年均增长率为自然增长率。
二、丽水市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几年来,我市工业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省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水平等,差距仍然明显。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当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丽水的工业经济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因素,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要素制约难以缓解,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加大
土地供应问题突出。由于土地暂停审批、以及清理整顿开发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以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工业园区为例,我市10个工业园区(开发区)目前原已批已征未开发用地相当有限,除本级水阁工业区尚有少量土地可供开发外,其它各县(市)园区近期可用于开发的预留工业用地基本没有,招商引资受到较大制约,靠新批项
目来推动工业投资增长困难很大。而原有的一些企业因缺地而无法实施技改,规模也难以扩张。
能源、运力、原材料、劳动力等制约局面仍未能得到有效缓解。一是工业用电缺口较大,由于网架结构问题,小水电输出困难,局部地区网供电力不能保证,电力紧缺矛盾突出;此外,电价上调也抬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二是公路治理超限超载对企业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企业运输成本上升,如丽水到宁波运费从每吨100元上涨到超过300元。原材料的运进和产品运出都受到了限制,进而导致企业库存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如丽水最大的化工企业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与2003年比较,运费上涨3倍,产品库存增加,销售受到极大影响,企业利润也明显下降。三是原材料及燃料价格上涨较快,截止2005年上半年,原材料、燃料等购进价格已持续上涨33个月,且幅度均超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的“高进低出”使部分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经营异常困难。如丽人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于占成本20%的化工原料尿素、甲醇等价格大幅上升,生产总成本将增加8%,仅此每年就增加企业生产成本2000万元。四是企业用工出现结构性短缺。由于技术要求、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因素,部分企业用工短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一些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
(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工业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综合运用适度从紧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贷款前置条件增加,再加上我市属信贷非重点支持区域,企业从银行融资难于其他地区,商业银行更倾向于保大户、保重点项目,我市中小型工业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高息向社会集资,造成企业资金成本上升,获利空间减少。有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4年,全市工业短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3.17%,大大低于同期全市金融系统存款、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1.10%、29.09%的水平;且从2000年以来,我市工业贷款余额占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2004年,全市工业短期贷款余额仅为20.39亿元,占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的比重为7.90%,比2000年的15.5%下降了7.6个百分点,每年平均下降1.52个百分点。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丽水经济开发区已投产的62家企业银行贷款仅为2亿元,仅流动资金缺口就达8亿多元,在建的120家企业资金缺口将超过10亿元,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丽水市历年金融机构银行存、贷款余额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丽水统计年鉴(2001—2005)
(三)工业经济份额较低,发展基础薄弱
丽水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层次低、规模小、产业分布散,集群效应不明显,工业经济份额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几年来,全市及市区工经济份额逐年上升,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工业对GDP的贡献率明显偏低。200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7%,低
于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市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7%,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工业增加值为3766元,市区人均工业增加值为6089元,均大大低于全省人均11458元的水平。可以说,工业经济的落后,也是我市经济欠发达的主要根源。
浙江省及丽水市历年工业增加值统计表
单位:亿元
备注:(1)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4-2005),丽水统计年鉴(2001-2005);(2)全省数据包括宁波;(3)年均增长率为自然增长率。
(四)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影响较大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除部分鼓励出口的产品外,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4个百分点。二是退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担机制,由原来中央负担改为中央与地方按75:25比例承担。上述政策的调整,就长期来看对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及集约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但短期对我市企业出口增长、利润产生了较大负面作用。由于我市的主要出口产品(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品、玩具)均涉及到退税率的下调,因此税率下调直接影响到我市出口企业的利润。据丽水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2004年出口电机产品为1200万美元,按出口退税率下调4个百分点计算,就影响减少企业利润近500万元。税率下调还直接导致出口额的下降,我市外贸企业出口近80%是收购外地产品出口,出口价格非常接近成本区间,企业运转与生存主要靠出口退税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税率下调对这部分企业的出口影响极大。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共担政策的调整则对我市生产型企业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市很多外贸出口企业是供货式出口,即出口主要通过外贸企业往往是外地外贸企业出口。如云和县2003年玩具出口额超1亿美元,本地外贸公司出口仅占2%,其余全部通过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的外贸企业;缙云县年出口额7000万美元,通过本地外贸企业出口也仅占50%。出口退税实行中央地方共同负担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本地外贸企业收购外地产品,势必影响我市外贸出口生产企业的生产。最近,出口退税中央与地方负担比从75:25调整为92.5:7.5,退库方式也从原地方直接退库改为年终地方一次性上解,这一调整显然会淡化地方政府限制收购外地产品的动向,但影响仍将一定程度地存在。
(五)工业对财政贡献率偏低,财政对重点企业依存度较高
据对我市工业企业上交国地税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004年,全市工业制造业企业上交国、地税税收总收入为9.16 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4.76%,比全省(不包括宁波)平均水平低22.32 个百分点,市区工业制造业企业上交国、地税税收总收入为1.5
5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19.74%,分别比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低 37.3 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且工业企业税收又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2004年,全市上交财政总收入居前10位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共上交国地税收入3.17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制造业税收总收入和全市财政收入的34.6%、12.03%,而且这10家企业基本集中在市本级(纳爱斯集团所属4家)、遂昌县(5家)、缙云县(1家)。而2004年,仅市本级财政就投入用于工业发展的资金3763万元(包括省级资金1434万元),占当年工业企业上交国地税收入的24.28%,工业制造业对财政贡献率明显偏低,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市工业经济的欠发达,以及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迫切性。
2004年工业制造业上交国、地税收入统计表
2004年丽水市工业制造业上交国、地税收入前10位企业情况表
注:当年财政总收入为当年实绩,未考虑出口退税因素,全省不包括宁波。
(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虽然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创业氛围的浓厚,我市企业经营者的总体素质正在快速提高,但工业企业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现象仍较为突出。据市政府办公室经贸处对我市93家工业企业问卷调查统计,被调查企业中,由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仅占11%,其余均为由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原国营(集体)企业职工或农民创办。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最终会影响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
效益。
三、如何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积极支持丽水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合力兴工,招商引资,加快丽水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担负着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职能的财政税收部门,必须把握新时期财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充分结合本市经济和社会实际,围绕财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这条主线,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确定新坐标,找准新位置,谋求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一)继续加大投入,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是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平台,是集约资源配置和利用、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的结合点。在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中,作为财政部门:一是要加大对园区建设规划的投入,为园区规划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园区规划经费需求,提升园区档次和品位,促进园区良性发展。二是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结合城市化、工业化,加大对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减轻“瓶颈”的制约作用,为加快园区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三是要支持工业园区配套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促进资源集约优化。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按产业区域规划的产业服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要继续大力支持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途径,财政部门应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要求,认真制定实施吸引外来资本和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坚持政策引导,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加快我市园区建设。
(二)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业经济的发展,政策引导是关健,而财政税收政策更是重中之重。在现阶段,要按照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挥财政、税收的职能作用,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切实贯彻好、落实好上级制订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合力推动和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落实好鼓励资源节约降耗的税收政策。对生产节水、节电、节能等资源节约产品的关健设备应允许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支持资源节约降耗企业发展。二是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政扶持力度。在修订完善工业扶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对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扶持,通过实行对企业技改资助、技术创新奖励等方式予以鼓励。
(三)加大对企业融资援助力度,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困难
一是加强信用担保机构建设,重新梳理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逐步做大国有信用担保公司。要强化国有信用担保机构的职能意识和风险意识,逐步增加国有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充分发挥国有信用担保公司的融资作用,有序放大担保机构的功能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的信贷担保。二是尽快构建民间资金融资平台,运用资本市场吸收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探索通过企业上市融资、社会招股、发行债券等形式,扩大民间资本的利用途径;鼓励发展民间担保公司,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性。三是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政策,适当减少银行贷款的前置条件,降低银行贷款门槛。
(四)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好《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市直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市直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
见》等一系列推进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兑现工业发展资金,促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二是要引导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减免资金,这几年,税务部门较好地落实了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民政福利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有力地助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从2001年至2004年,仅市本级地税部门就减免落实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资金2.19亿元,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应积极引导其将获得的税收政策减免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企业扩大再生产。三是要保证财政预算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担保资金、高科技项目贴息(补助)资金和开发区重点项目引导资金,不断加强丽水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四是要引导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形成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传统行业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企业人才流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范围较窄,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因此,要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工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尤其是要制定有利于促进企业人才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同时,要通过整合劳动力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技能培训质量,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
(六)优化财政税收服务,营造发展工业经济的软环境
作为财政税收部门: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利用财政自身优势,帮助工业企业出谋划策、横向联合、项目论证、加强管理等;二是积极向工业经济提供法律服务,对所有财政、税收政策法规,财务管理规定,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等要宣传到家,服务到家,帮助工业经济规范运作。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工业经济的清费减负工作,切实减轻工业经济负担。四是规范财税执法行为,公开办税、文明办事。五是尽量减少对工业企业的财务、税收检查,能免查的尽量免查,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使工业企业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上来。六是强化执法监督,严明纪律,严格约束,杜绝各类不利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行为的发生。
组 长:何赤峰
成 员:魏叶华汤延武方伟英
执笔:叶芳儿水旭辉
第二篇:关于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考
Upload By Yelky http://
关于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税收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但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而且运用税收杠杆,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调整分配关系,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进而建立和谐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老河口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老河口市国家税务局在国地税分设后的十五年期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使企业增加产值81250万元,增加税收3180多万元。年税收收入由1994年的4200万元,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4056万元,促进了老河口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最近,笔者就税务机关服务经济发展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并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
税务机关在传统上比较重视开展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级税务机关紧紧围绕服务企业,注意培植税源、参与招商引资等工作,在“经济与税收”、“取与予”等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多年来,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增强了参与意识,一方面正确执行税收政策,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力求增强企业“造血机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的工作特点和有利条件,为企业提供信息,融通资金,代培财会人员,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克服了单纯“就税收论税收”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从经济到税收观点。同时,注意正确处理促产增收,服务企业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围绕经济发展,促进税收增长,赢得了以法治税与服务企业相互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新局面,促进了税收工作的深入发展。如老河口市国税局,在Upload By Yelky
http://
2001年至2008年的八年间,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为老河口市经济发展赢得发展资金15853 万元。其中为建材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2895 万元,为外向型企业办理退税 4107万元,为福利企业办理退税1767 万元,为部分企业办理所得税税前抵扣7084 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综合长期税务机关所做工作,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发展经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工作,应主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组织收入同服务企业的关系。组织国家财政收入是税务机关的基本任务,服务企业也是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致的。但有时又有矛盾,尤其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部分企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暂时困难,其各种矛盾显得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组织收入,应该解决又可能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国家规定的减免税收政策不执行或缓执行,企业有困难不帮助,使企业没有活力,没有后劲,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困难企业就不会摆脱困难的怪圈。但如果片面强调解决问题,该收的不收,必要的财政收入和建设资金不能保证,也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税收来源于经济,一方面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经济与税收的辩证关系要求税务机关打破“单纯就税论税”的思想束缚,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既要善于聚财,把该收的税款及时足额地收缴入库,更要善于生财,把促进经济发展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要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在思想上跳出原来促产脱节和陈旧观念的束缚,用建立和谐社会理念重新认识新时期的促产增收和服务企业工作,努力把促产增收付诸于税收工作实践。为此,需要将增强企业活力,促产增收融入日常工作中,并积极参与和配合政府采取一些招商引资,启动市场,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还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服务企业的措施,力求在用足、用好、用活
税收政策上下功夫。
(二)正确处理以法治税与服务企业的关系。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各项税收政策都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的,鼓励什么,限制什么,都具体体现在政策之中。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本身就是最好的促产。按照税收政策征税是以法治税,按照政策规定减税免税,同样也是以法治税。因此,必须着力打破“救济型减免税促产”单一渠道,改输血式为增强企业造血功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促产增收,搞活企业。具体做法应该是:(1)落实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2)扶持企业技改,支持产品开发。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如此。税务机关应当充分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全力支持企业采用高新尖科学技术,用先进技术改造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的关系。实践证明,只顾眼前而忽视长远,路子就会越来越窄。相反,只要长远而忽视眼前,路子也走不通,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一方面不能搞“竭泽而渔”,加重企业负担;另一方面,也不能滥施“仁政”,有税不收。既要注意发展当前生产,又要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后续税源,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从当前和中长远期的发展要求出发,本着保护现有税源,培养后续税源,涵养潜在税源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确立促产项目,有步骤地开展支帮促工作。此外还须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实施的经济战略,选择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的拳头产品作为促产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税收倾斜政策。
(四)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的关系。局部服从全局,已是老生常谈,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想局部利益多,想全局利益少。我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有阻力,企业竞争能力之所以不强,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很有“文章”
可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树立宏观搞活企业的观念,自觉遵循经济规律,既要促产增收,搞活微观经济,又要以法治税,加强宏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改传统上重点扶持困难企业,为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坚持在促产增收,搞活企业上既讲微观经济效益,更讲宏观与微观结合上的效益,防止和纠正擅自制定违反税法的“优惠”政策,乱开口子的越权减免。同时,既关心本地经济税源及其发展,又不为其所囿,不因一味追求近期或局部利益而臵国家税收政策于不顾。
二
税务机关在长期发展经济、促产增收、服务企业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有不少教训,综合多个事例的调查,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第一,税务机关招商引资、促产和服务企业有着客观上的必要性。首先税收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企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税收的发展速度和组成结构,这就客观上要求税务机关必须把发展经济,促进生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其次,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参与和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国民经济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这些因素使得税务部门的促产不仅必要,而为成为可能。再次,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对于发展经济和企业增加活力它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经济发展离不开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的支持。税务机关服务企业的主要手段是实施税收优惠,而税收优惠又是税收杠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它是以减少眼前部分财政收入,换取经济发展和涵养税源的长效举措。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也是经济健康发展和税源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第二,税收在服务企业中的作用也是有局限性的。税收虽然具有较强地调控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状况、政府效率、劳动者素质等,税收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其发挥的作用空间是有限的。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企业活力的局限性是由外因“条件”的作用所决定的,这是正确认识税收服务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一方面,税务机关只能通过一定程度的合理分配来达到组织收入和促进经济的目的。这种促进,只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定条件,提供一种可能。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这种可能才会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增强企业活力不是税务部门一家所能全部承担的,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中央财政与地方利益,制定政策与具体操作,依法征税与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着许多不易解决的矛盾,这也是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工作受到很大局限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困难,不是税务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如果政策不配套,部门不协调,市场不统一,即使税务机关使尽深身解数,企业也不会有大的转机和根本变化。因此,只有将税收调控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协同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税企双方只有密切配合,税收促进经济的措施才会获得成效。要使税收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税务部门的服务措施需要企业的主动配合。促产增收,增强企业活力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企业的自身努力,只有当企业主动配合税务部门的服务举措,充分利用税务部门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其它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宽松的经营环境,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发展生产,开拓市场,才能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不然,如果企业仅仅是为了借税收服务要照顾,图实惠,多了依赖思想,而无创新精神,这就失去了增强活力的可能性。对这种类型的企业再多的服务举措,也肯定是一种有投入无产出的无效劳动;二是税务部门的服务措施,应当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多种手段并举,克服盲目性。就目前情况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面临的困难很多,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所致。有客观条件所限,也有主观努力不够。有政策、资金、技术等问题,也有管理问题。税务部门在制定服务措施时,应据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两个转变,即:变单纯依赖税收优惠,为重点突出税收筹划;变帮扶型和咨询型,为促进型、管理型和服务型。在服务对象上应坚持两个原则:(1)产业导向原则。税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要着力于引导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尤其目前要把扶持重点放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及以吸纳下岗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企业上。(2)公平原则。着力营造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公平税收环境,考虑到地方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根据量能负担和扶持弱者的原则,在不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以适当的优惠照顾。只有这样,在内外因的作用下,才会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快速增强企业经营活力的目的。
老河口市国家税务局 谭运生
二00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加快税源经济发展
国税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科学发展观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国税事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国税工作各环节,科学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这是促进税源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新形势下,中央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国税部门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处理好经济与税收、税收与发展、税收与民生的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一、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税源总量偏小,发展较快。连云港市2003年以后经济和国税收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二是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工业薄弱。连云港市相对全省而言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较弱。
三是传统重点税源行业唱主角,结构单一。连云港市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医药制造、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四个行业。
四是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发展不均。连云港市区域税收呈现“金字塔”型,市区税源最大,四县比较弱。
五是整体宏观税负低于全省,苏北居中。
二、目前连云港市税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源经济下滑明显。
二是部分重点税源行业增长乏力。
三是新增税源明显不力。
四是县区经济差异导致税收增长的不平衡。
三、培育和壮大连云港市税源经济的思考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服务发展是国税部门的第一责任。只有自觉地把国税工作放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去思考,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才能牢牢掌握税收工作主动权。经济是税收之本,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增加税收收入的保证,经济发展了,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了,税收收入增长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培育和壮大税源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也是确保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保证。
(一)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目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国税部门有责任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一是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和认定标准。这项改革经调研测算全市纳税人一年得到实惠约4亿元,有利于刺激企业设备投资的技术改造。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对如何利用这项税收政策,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有具体打算和设想,作为国税机关要做到及时抵扣,尽量减少因抵扣不足而进行结转的数额,让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抵扣好处。同时,也要防止个别纳税人钻政策空子,将去年购进的设备作为今年设备进行抵扣,如有的纳税人通过形式上退货处理,将以前开具的发票留到今年重新开票,以达到抵扣税款之目的。二是用足用好各项出口退税税收优惠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连云港国外贸出口严重滑坡,外贸出口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难题。为了扶持外向型出口企业度难关,国家税务总局多次大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截至3月底,全市共办理出口退税2.89亿元,同比增加70%,其增幅前所未有。作为国税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坚持依法退税的前提下,优化退税申报方式,实行“当月申报当月审结”的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审核效率,确保应退税款的及时到位。同时,要制订退税服务规范化标准,严格兑现出口退税各项承诺,优化退税流程,下放出口退税审批权限,进一步加快退税审核审批速度,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支持出口企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和支持三农等税收政策落实。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兑现落实中小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四是加强政策实施效应的调研与反馈。国税机关在依法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深入企业,全面了解政策落实后产生的正、负效应,并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实际情况,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及时向总局、省局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一些不违背大的原则基础上,要灵活掌握,宽严相济。
(二)弱化区域优惠政策,代之以产业税收优惠为主导的政策。科学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对发展内涵的全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我国采取了区域发展战略,实行经济特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四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全省地税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发挥地方税收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激励和扶持作用,为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税收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理应发挥好其经济杠杆的作用,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省各级地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实践“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治税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应有成效。下一步,全省各级地税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系统上下的思想认识,凝聚系统上下的集体智慧,发挥系统上下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切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整合税收政策资源,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我们在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从鼓励资源节约降耗,促进高效利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清洁生产;鼓励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建设三个方面梳理了税收优惠政策,提出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10个城市、20个园区和300家企业,要作为工作重点。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提高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扶持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对国家已出台的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力
度,积极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按照税收政策的调控取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在不违背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努力给循环经济创业、投资、发展以更大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发展。
三、整合纳税服务资源,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继续大力推行网上办税、同城通办等现代化、简便快捷的税款征收方式,打造信息化支撑的、无时空界限的立体式纳税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归并简化各种办税表单、手续,努力拓展纳税人免费取得各种纳税表单的渠道。三是全面落实纳税服务承诺制,实行限期、限时、即时服务。进一步完善“前台受理、后台支持”的办税机制,因地制宜地调整基层征管机构和办税服务厅的窗口设置,提高办税能力。四是突出重点,提高效能。对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城市、园区和企业,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五是深化、细化税收宣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12366”语音服务系统、新闻媒体等多种载体,加强日常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措施的宣传咨询服务。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税收氛围。
四、依法治税,规范管理,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地方税收法治环境。一是深入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法律法规和上级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没有设定行政审批的事项,各级地税机关一律不得随意设定审批;已经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全面及时告知纳税人并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开展纳税辅导、纳税评估工作。辅导纳税人对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准确计算应纳税款;通过纳税评估,提醒纳税人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并促其通过自查方式主动补缴税款;采用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税收稽查工作方式,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避免因违法而增加纳税成本。三是依法严厉查处偷逃税行为。严厉打击偷税违法行为,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建立公平的税收秩序。四是健全完善税务行政救济制度。保持税务行政复议等畅通的税务行政救济渠道,有效发挥行政复议等解纠机制的作用。五
是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干预纳税人正常经营和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税收违法行为。
五、加强领导,完善考核监督,确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部门领导负责制。各级地税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机构具体抓,建立有效的决策和工作协调机制,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二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税收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增强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把握,针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税收服务的改进、跟进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地税机关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季度总结、年中检查、全年考核评比,建立考核监督和奖惩激励机制,调动系统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和经济执法部门,首要一条就是要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始终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深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加大对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的审计监督,以促进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勤政廉洁,尤其是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率先垂范,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从审计机关的职能和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一)把注重检查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促进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和谐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审计紧紧扣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做好工作,就是最直接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审计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就是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要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关注财政资金支出结 1
构,关注政府性资金支出效果,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及其他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经济工作中心,谋划、开展审计工作。在揭露和查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注重从机制、体制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被审计单位科学规范地管理资金,确保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对党委、政府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维护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审计工作一直坚持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扶贫、救灾、环保、抚恤等专项资金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审计机关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应更多地考虑这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比如棚户区改造、水利专项资金、福利彩票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针对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低水平投资、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和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问题开展审计工作;继续加强对医院收费、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力争及时找出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中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现象。对审计中发现的损
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审计机关既要严肃查处,充分揭露,又要加以剖析,查找原因,提出从源头上制止问题发生的审计建议。
(三)加大对事关千家万户的各种社会保障资金和“三农”资金的审计力度,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作用
社会保障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其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群众是高度关注的。随着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审计机关应加大对住房公积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等这些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资金的审计监督,密切关注这些资金的管理和安全,关注这些资金的去向和使用绩效。并在探索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措施落到实处。同时,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审计机关应特别重视开展与“三农”问题相关资金的审计。
(四)逐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廉洁政府方面发挥作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审计部门为党委、政府用好、用对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审计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审计机关应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各单位和部门“一把手”认真用好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财经法规执行监督权,促进为民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形成。同时,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情况通报制度,由审计机关就审计查明的事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处理意见等,反馈给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努力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审计机关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应把审计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一是从严治理审计队伍,增强审计干部自身拒腐防变能力,发挥审计干部的创造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审计干部自身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审计机关应继续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审计干部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和完善工作考核制度,把审计干部遵守“八不准”纪律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列入考核内容,并
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提拔和任用的重要依据,以达到约束干部的目的;加强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避免审计项目安排上的随意性。二是努力实现审计方式的变革。审计调查是审计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武器,审计机关应充分运用调查手段,扩大审计影响面,使审计更贴近社会,使审计反映的情况更全面。探索开展效益审计,查找损失浪费原因,寻准对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审计的手段上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三是加大审计处理处罚力度,树立审计权威,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对审计结果要适时实行社会公告,增加审计结果透明度,提高审计成果社会综合利用程度。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推进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落实,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