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

时间:2019-05-12 03: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

第一篇: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

作者:谢阳阳 胡 晞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在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分析了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等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在网络课程在今后建设中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现状;意见

第二篇:现代汉语网络课程建设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了解关于语言、汉语、汉语方言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掌握学好现代汉语的方法;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懂得分析语音结构规律,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掌握朗读的技巧,具备说好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和用词能力,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理论素养、较高的汉语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具体的语言事实中概括出规律,反对为理论而理论,为分析而分析,不要在术语和概念上兜圈子。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稳定性,又要能反映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遇到尚无定论的问题,以通行的说法为依据,不必做专门性的讨论。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基本理论的讲授应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给学生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通过口头训练、书面练习和任务驱动的运用汉语综合活动,使语言实践能力和语言现象分析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通过练习缩短理论与运用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知识能融会贯通。激励学生热爱并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将汉语理论与鲜活的语言实际相联系,用“研究”的眼光进行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要求将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开列适量的参考书,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 高更生、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6年 郭 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 胡明扬、沈阳、贺阳:《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陆俭明主编:《现代汉语基础》,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 陆俭明:《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陆俭明、马真:《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9年 陆俭明、沈阳:《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马 真:《简明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沈 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年 王理嘉、符淮青、马真、李小凡:《现代汉语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2年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 朱德熙:《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注:标“*”的文献需重点阅读)

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时安排

周四课程,一学年。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普通话比赛,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语言使用问题讨论等。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以本学院人员参加编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为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各章参考书目见下)

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2.钱乃荣主编《现代汉语》

3.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

五、分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基本情况与基本特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与形成,现代汉语方言概况,现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明确语言规范化的意义;提高对祖国语言的自豪感,提高进行语言规范的理论水平和行动的自觉性。

二、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1.语言的概念、性质与构成(1)什么是语言

(2)语言的交际工具性质

(3)语言的构成要素

(4)口语和书面语

2.现代汉语的含义

(1)广义: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

(2)狭义:仅指共同语

3.共同语和方言

(1)什么是共同语

(2)什么是方言

(3)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4.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1)历史上的方言

(2)历史上的共同语

(3)北方方言的影响与白话文的流传

(4)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

(5)共同语的最终形成 5.普通话的定义与标准

(1)什么是普通话

(2)普通话的语音标准

(3)普通话的词汇基础

(4)普通话的语法标准

6.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

(1)方言形成的一般因素

(2)现代汉语各方言区的分布

(3)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7.现代汉语的特点

(1)现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2)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

(3)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8.汉语的历史地位

(1)汉语的悠久历史

(2)汉语在历史上对其他语言的影响

9.现代汉语的使用

(1)现代汉语在国内的使用

(2)现代汉语在国外的作用

A.国外华人的使用

B.联合国工作语言

C.作为外语在国外的使用

第二节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内容

(2)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意义

2.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和内容

(1)规范化的意义

(2)规范化的内容

3.推广普通话

(1)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2)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第三节

现代汉语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1.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

2.学习现代汉语注意的问题

三、本章参考书目

1.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方言》1989年第3期)

2.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 第二章

语音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语音的基本性质与基本概念,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发音原理,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和音位系统,以及语流音变;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水平和理论水平;具有初步的审音、记音能力;提高语音规范化的意识。

二、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语音概说

1.什么是语音

(1)定义

(2)对定义的解释

2.语音的物理性质

(1)语音与声音

(2)音高

A.什么是音高

B.音高与音波

C.音高与发音

D.音高在汉语中的作用

(3)音强

A.什么音强

B.音强与音波

C.音强与发音

D.音强在汉语中的作用

(4)音长

A.什么是音长

B.音长的形成 C.音长在汉语中的作用

(5)音色

A.什么是音色

B.音色与音波

C.音色与发音

D.音色在汉语中的作用

3.语音的生理性质

(1)肺和气管的作用

(2)喉头和声带的作用

(3)口腔和鼻腔的作用

4.语音的社会性质

(1)语音与意义的结合由社会决定

(2)语音的系统由社会决定 5.语音的基本概念(1)音素(2)元音和辅音 A.什么是元音、辅音 B.元音和辅音的差异(3)音节(4)声母 A.什么是声母 B.声母与辅音的不同(5)韵母 A.什么是韵母 B.韵母与元音的不同(6)声调 6.汉语拼音方案(1)古代的记音方法(2)注音字母

(3)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4)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5)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 7.国际音标(1)什么是音标

(2)国际音标的制定与修改(3)国际音标的记音原则(4)宽式与严式记音

第二节 声母 1.声母的发音部位(1)什么是发音部位(2)普通话的发音部位 2.声母的发音方法(1)什么是发音方法(2)按阻碍方式的分类 A.塞音 B.擦音 C.塞擦音 D.鼻音 E.边音

(3)按声带颤动与否的分类 A.浊音 B.清音

(4)按气流强弱的分类 A.不送气音 B.送气音 3.声母发音辨正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说明方言与普通话声母在类和值两方面的差异与对应,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发普通话声母时的缺点。

第三节 韵母 1.元音的发音(1)元音音色的形成(2)舌面元音舌位图 2.单元音韵母

(1)什么是单元音和单元音韵母(2)舌面单韵母(3)舌尖单韵母(4)卷舌单韵母 3.复元音韵母

(1)什么是复元音和复元音韵母(2)复元音的发音特点(3)前响复元音韵母(4)后响复元音韵母(5)中响复元音韵母 4.鼻音尾韵母(1)什么是鼻音尾韵母(2)前鼻尾韵母(3)后鼻尾韵母 5.普通话韵母的结构

韵头、韵腹、韵尾 6.普通话韵母的四呼分类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7.韵母与韵(1)押韵与“韵”(2)十三辙与十八韵 8.韵母发音辨正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说明方言与普通话韵母在类和值两方面的差异与对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发好普通话韵母水平。

第四节 声调 1.声调的性质

(1)语音性质(音高的相对变化)(2)作用(区别意义)2.调类和调值(1)什么是调整类(2)什么是调值

(3)调值的标写——五度标调法 3.普通话的调类和调值 4.古今调类的比较(1)古代的四声与平仄(2)古今调类对应关系(3)关于入声的性质与演变 A.入声的性质 B.入声的演变 5.声调发音辨正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说明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在类和值两方面的差异与对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发好普通话声调的水平。第五节 音节

1.汉语音节的结构

2.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3.汉语音韵配合规律

4.音节的拼写规则

(1)改写

(2)省写

(3)隔音符号

(4)标调

(5)连写

(6)大写

第六节

音变

1.连读变调(本部分内容也可以放在声调一节中讲授)

(1)什么是连续变调

(2)上声的连续变调

(3)“一七八不”的连续变调

(4)去声的连续变调

(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2.轻声

(1)什么是轻声

(2)轻声的语音性质

A.音强和音长的变化

B.音高的化

(3)轻声对音色的影响

A.对声母的影响

B.对韵母的影响

(4)轻声的作用

A.有些能区分意义

B.有些能区分词性

C.有些能区分词和词组

(5)读轻声的规律

3.儿化

(1)什么是儿化

(2)儿化的发音规律

(3)儿化的作用

A.有些能够区别词义

B.有些能够区别词性

C.一般地表示细小、亲切、喜爱或者轻蔑的感情色彩

(4)读儿化的规律

4.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音位

1.什么是音位

2.音位的分类

3.音位变体及其分类

4.归纳音位的标准

5.普通话的元音音位

6.普通话的辅音音位

7.普通话的声调音位

第八节

朗读和语调

1.朗读的作用与技巧

2.停顿

3.重音

(1)什么是重音

(2)语法重音

(3)逻辑重音(语用重音)

4.句调

第九节

语音规范化

1.语音不规范现象的产生原因

2.异读词的整理

三、本章参考书目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

2.董少文《语音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三章 文字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书面符号系统――汉字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及运用汉语汉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汉字规范化的意识。

二、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汉字概说

1.什么是文字

2.汉字的起源

3.汉字的性质

(1)世界文字的类型

(2)汉字的表意性质

(3)汉字表意的优缺点

4.汉字的使用和影响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概况

2.汉字形体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隶变在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意义

(2)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3.现行汉字的形体类别

4.印刷体的字形、字号

第三节

汉字的构造

1.汉字的结构单位

2.笔画

(1)什么是笔画

(2)基本笔画与复合笔画

(3)笔画的组合 3.偏旁

(1)什么是偏旁

(2)偏旁的分类

4.部首

(1)什么是部首

(2)部首含义的变化

5.笔顺

(1)什么是笔顺

(2)笔顺的规范

6.造字法

(1)象形

A.什么是象形

B.象形的特点

(2)指事

A.什么是指事

B.指事的特点

(3)会意

A.什么是会意

B.会意的特点

(3)形声

A.什么是形声

B.形旁和声旁的位置

C.形旁和声旁的变化

D.形声的特点

(5)六书说与现代汉字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1.汉字改革的历史过程与地位

(1)汉字改革的起因

(2)汉字改革的过程

(3)汉字改革的历史地位

2.汉字笔画的简化

(1)简化汉字的过程

(2)简化的方法

(3)目前存在的问题

3.异体字的整理

(1)异体字的类型

(2)异体字的精简过程

(3)异体字的精简原则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汉字的标准化

(1)定量

(2)定形

(3)定音

(4)定序

5.汉字的排序法

6.汉字的计算机输入编码

第五节

正确使用汉字

1.规范汉字的标准

2.当前社会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3.使用规范汉字中注意的问题

4.纠正错别字

三、本章参考书目

1.殷焕先《汉字三论》,齐鲁书社,1981年。

2.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3.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四章

词汇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对词、词汇、词义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词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分析具体的词汇现象,提高析词、辨词、赏词、用词等词汇环节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二、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

1.什么是词汇

广义的词汇与狭义的词汇。

2.语素

(1)语素的含义

(2)语素的分类:自由、半自由、不自由

2.词

(1)语素的含义

(2)语素的分类:自由、半自由、不自由

3.词

(1)词的含义

(2)词的构成 A.单纯词

①联绵词(双声词、叠韵词、其他)

②叠音词

③音译外来词

B.合成词

①复合式(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

②重叠式

③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

3.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4.简称和数词缩语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1.词义的性质

(1)概括性

(2)模糊性

(3)民族性

(4)客观性

(5)社会性

(6)主观性

2.词义的构成(1)理性意义

(2)色彩意义

①感情色彩

②语体色彩

③形象色彩

(3)语法意义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1.义项

(1)什么是义项

(2)义项的分类

①基本义

②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单义词和多义词

(4)同音词以及与多义词的区别

2.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1)什么是义素

(2)义素分析的步骤

(3)义素分析的运用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1.语义场

(1)语义场的含义

(2)语义场的层次

(3)语义场的种类

①类书义场

②顺序义场

③关系义场

2.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1)同义义场

(2)同义词的差别

①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意义轻重、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

②色彩意义方面的差别(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3)辨新同义词的方法

(4)同义词的作用

3.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1)反义义场

(2)反义义场的类型

①互补反义义场

②极性反义义场

(3)反义词的不平衡性现象

(4)反义词的自由泳

第五节

语境和词义

1.两种语境

(1)上下文语境

(2)情景语境

2.语境和词义

(1)根据语境解释词义(2)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3)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4)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5)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上)――词的总汇

1.基本词汇

(1)基本词汇的含义

(2)基本词汇的特点

①稳固性

②能产性

③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

(1)一般词汇的含义

(2)一般词汇的特点

3.古语词

4.方言词

5.外来词

6.新词

7.行业语

8.隐语

第七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下)――熟语的总汇

1.成语

(1)成语的特征(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

(2)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及语句、口头熟语)

(3)成语的构造

(4)成语的运用

2.惯用语

(1)惯用语的含义及特征

(2)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3.歇后语

(1)歇后语的含义

(2)歇后语的种类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1.词汇的发展变化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3)词义的演变

①词义的扩大

②词义的缩小

③词义的转移

④义项的增多

⑤义项的减少

2.词汇的规范化

(1)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2)词汇规范化的工作

①方言词的规范

②古语词的规范

③新词的规范

三、本章参考书目

1.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

2.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3.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商务印书馆,1992年。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5.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6.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五章

语法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单位、基本关系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提高对汉语语法规律的理性认识,增强语法意识;能够正确运用汉语语法规律,并能够对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现象作出理性的分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语法概说

1.语法和语法体系的不同含义

2.语法的性质

(1)抽象性

(2)稳固性

(3)民族性

3.语法单位

(1)语素、词、短语

(2)句子

①什么是句子

②句子和短语、词的区别

③句子的类型

4.句子成份

(1)主词和谓语

(2)动语和宾语

(3)定词、状语、补语

(4)句子成份之间的层次关系

第二节

词类(上)

1.词类的划分

(1)什么是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

(3)实词和虚词的区分

2.名词

(1)名词的种类

(2)名词的语法特征

(3)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3.动词

(1)动词的种类

(2)动词的语法特征

(3)判断动词

(4)能愿动词

(5)趋向动词

4.形容词

(1)形容词的种类

(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3)名、动、形的区别

5.区别词

(1)什么是区别词

(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3)区别词与名词、形容词的不同

6.数词

(1)数词的种类

(2)数词的语法特征

7.量词

(1)量词的种类

(2)量词的语法特征

8.副词

(1)副词的种类

(2)副词的语法特征

(3)副词的区别

①与形容词的区别

②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③与连词的区别

9.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4)代词的语法特征

(5)代词的任指和虚指

10.拟声词

(1)什么是拟声词

(2)拟声词的语法特征

11.叹词

(1)什么是叹词

(2)叹词的语法特征

12.实词的运用(也可以在讲各类实词时讲授)第三节 词类(下)

1.介词

(1)介词的语法作用

(2)介词的种类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2.连词

(1)连词的语法作用

(2)连词的种类

(3)连词的区别

3.助词

(1)助词的语法

(2)结构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分工

②结构助词“的”的特点

(3)动态助词

①动态助词的语法作用

②着

③了

④过

(4)比况助词

(5)其他助词

4.语气词

(1)什么是词气词

(2)语气词的分类

(3)语气词的语法作用

(4)与助词的区别

①与助词的区别

②与拟声词的区别

③与叹词的区别

5.虚词的运用(也可在讲各类虚词时分别讲授)

6.词的兼类

(1)汉语中词类与句子成份的对应关系

(2)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

(3)兼类与非兼类的区别

第四节

短语

1.短语的分类

2.短语的结构类别

3.短语的功能类别

4.多义短语

(1)什么是多义短语

(2)多义结构的两种类型

第五节

句子成份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的类型与构成(2)谓语的类型和构成(3)主语意义类型

①施事主语

②受事主语

③当事主语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的构成(2)宾语的构成(3)宾语的意义类型

①受事宾语

②施事宾语

③当事宾语

3.定语

(1)定语的构成(2)定语的种类

(3)定语与“的”的使用

(4)多层定语

4.状语

(1)状语的构成(2)状语的类别

(3)状语与“地”的使用

(4)多层状语

5.补语

(1)补语的构成(2)补语的意义类别

①结果补语

②程度补语

③状态补语

④趋向补语

⑤数量补语

⑥时间处所补语

⑦可能补语

(3)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4)补语和宾语的语序

6.中心语

7.独立语

(1)什么是独立语

(2)插入语

(3)称呼语

(4)感叹语

(5)拟声语

8.句子成份的分析方法

(1)句子成份分析法

(2)层次分析

第六节

句类、句型

1.句类

(1)陈述句

(2)疑问句

①是非问

②特指问

③选择向

④正反向

(3)祈使句

(4)感叹句

2.句型

(1)主谓句

①名词谓语句

②动词谓语句

③形容词谓语句

④主谓谓语句

(2)非主谓句

①动词性非主谓句

②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③名词性非主谓句

④叹词句

3.“把”字句

(1)什么是“把”字句

(2)“把”字句的特点

4.“被”字句

(1)什么是“被”字句

(2)“被”字句的特点

(3)“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联系与转换

5.连谓句

(1)什么是连谓句

(2)连谓句的类型

6.兼语句

(1)什么是兼语句

(2)兼语句的种类

(3)兼语句与连谓句的区别

7.双宾句

(1)什么是双宾句

(2)双宾句的特点

(3)双宾句的区别

8.存现句

(1)什么是存现句

(2)存现句的种类

9.变式句

(1)什么是变式句

(2)变式句的种类

10.省略句

(1)什么是省略句

(2)省略句的种类

11.句子之间的变换

(1)句类之间的变换

(2)句型之间的变换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

1.搭配不当

2.残缺和多余

3.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

5.歧义

第八节

复句

1.什么是复句

2.复句和单句的区别

3.复句的类型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解说关系

(4)选择关系

(5)递进关系

(6)转折关系

(7)条件关系

(8)假设关系

(9)因果关系

(10)目的关系

4.多重复句

(1)什么是多重复句

(2)多重复句的分析

5.紧缩复句

(1)什么是紧宿复句

(2)紧缩复句的内部关系

6.复句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第九节

句群

1.什么是句群

2.句群和复句、段落的区别

3.句群的类型

4.多重句群

5.句群运用中的常见语病

第十节

标点符号(略)

三、本章参考书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98年。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8年。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98年。

第六章

修辞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修辞学知识,对汉语修辞的概貌有一个大体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修辞能力;对不适当的修辞现象能进行修改,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二、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修辞概说

1.什么是修辞

2.修辞的三种含义(修辞义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3.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4.修辞与语音、语法、词汇的关系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1.意义的锤炼

(1)意义锤炼的原则、方法

(2)意义锤炼与咬文嚼字的区别

(3)意义锤炼与语言自然的关系

2.声音的锤炼

(1)音节的匀称

(2)韵脚和谐

(3)平仄调配

(4)灵活运用双声叠韵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1.句式选择的原则

2.长句和短句

(1)长句和短句的特点

(2)长句化短句的方法

3.整句和散句

(1)什么是整句和散句

(2)整句和散句的特点

4.主动句和被动句

(1)什么是主动句和被动句

(2)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表达

(3)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

5.主动句和否定句

(1)什么是肯定句和否定句

(2)多重否定

(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1)什么是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2)口语句的特点

(3)书面语句式的特点

第四节

辞格(一)

1.辞格概说

(1)什么是辞格

(2)学习辞格的意义

2.比喻

(1)什么是比喻

(2)比喻的基本类别

(3)比喻的变化

①连喻

②强喻

③弱喻

④反喻

⑤互喻

⑥回喻

⑦缩喻

(4)比喻的使用

3.比拟

(1)什么是比拟

(2)比拟的类别

(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4)比拟的使用

4.借代

(1)什么是借代

(2)借代的类型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4)借代的使用

5.拈连

(1)什么是拈连

(2)拈连的特点

(3)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4)拈连的使用

6.夸张

(1)什么是夸张

(2)夸张的类型

(3)夸张与比喻的合用

(4)夸张的使用

第五节

辞格(二)

1.双关

(1)什么是双关

(2)双关的类型

(3)双关的使用

2.仿词

(1)什么是仿词

(2)仿词的种类

(3)仿词的使用

3.反语

(1)什么是反语

(2)反语的种类

(3)反语的使用

4.婉曲

(1)什么是婉曲

(2)婉曲的种类

(3)婉曲的使用

(4)婉曲与双关、反语的区别

第六节

辞格(三)

1.对偶

(1)什么是对偶

(2)对偶的种类

(3)对偶的使用

2.排比

(1)什么是排比

(2)排比的特点

(3)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4)排比的使用

3.层递

(1)什么是层递

(2)层递的特点

(3)层递与排比的区别

(4)层递的使用

4.顶真

(1)什么是顶真

(2)顶真的使用

5.回环

(1)什么是回环

(2)回环与顶真的区别

(3)回环的使用

第七节

辞格(四)

1.对比

(1)什么是对比

(2)对比的类别

(3)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4)对比的使用

2.映衬

(1)什么是映衬

(2)映衬的类别

(3)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4)映衬的使用

3.反复

(1)什么是反复

(2)反复的种类

(3)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4)反复的使用

4.设问

(1)什么是设问

(2)设问的使用

5.反问

(1)什么是反问

(2)反问与设问、询问的区别

(3)反问的使用

6.通感

(1)什么是通感

(2)通感的类别

(3)通感与比喻、比拟、夸张的联系与区别

(4)通感的使用

7.警策

(1)什么是警策

(2)警策的种类

(3)警策的使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1.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

3.辞格的套用

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错误

(可安排在各有关辞格的“使用”部分中讲授)

第十节

语体风格

1.什么是语体

2.语体的分类

3.公文语体的特点

4.科技语体的特点

5.政论语体的特点

6.文艺语体的特点

三、本章参考书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2.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商务印书馆,2013年。

教师简介

马梅玉

出生年月:1985年4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2010年)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学位:博士

学术领域:汉语发展史,古典文献学 教育经历:

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6月入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代表论文:

1.《〈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校读札记》,《古典文献研究》2007年第十一辑; 2.《〈大和蟠龙山寿圣寺住持古庵和尚塔铭并叙〉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4期;

3.《论苏轼的六朝文学观》,《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四库提要零笺》,《文献》2012年第2期;

5.《叶德辉〈石墨镌华〉题跋考辨》,《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4期; 6.《〈书史会要〉版本问题研究》,《国学研究》2012年第二十九卷。主持课题:

1.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代书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11YJCZH252);

2.2011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东观馀论》校证”(编号1144)。学术交流:

1.2011年6月22—23日,参加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纪念张舜徽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2届年会”,提交论文《书史会要版本考述》;

2.2011年10月27日—29日,参加在西北大学举行的“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提交论文《新辑苏黄逸札六首考略》。获奖情况:

1.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2008);

2.南京大学潘雪平助学金(2008)、赵安中奖学金(2009); 3.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三等奖(2010); 5.南京大学程千帆奖学金(2010);

6.南京大学文学院2010届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2010)。

第三篇: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及改进意见

本科毕业论文

院 系:管 理 学 院

专 业:行 政 管 理

班 级:2010 级(1)班

作 者:蒲 剑 星

学 号:1 1 0 5 0 6 3 2 6 指导教师:刘 小 芳

完成时间:2 0 1 4 年 4 月 试论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摘要 如何高效的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更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网络公关无疑为政府提供了成本低效益高的新途径。将网络运用到政府公共关系中来,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时期,公众与政府对网络公关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造成了政府网络公关中一些怪相的出现,为了达到政府网络公关的目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公关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秉承此原则,指出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网络公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 政府 网络公关 形象

措施

On the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better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public relations of the network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a new way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for the government.The network is applied to the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s far from enough, resulting in some odd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of the network,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the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of our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net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network of public relations.Keywords

Government Network public relations Image Measures

目 录

引言-1 1.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21.1政府门户网站---------------2

1.2微博问政--------------------2

1.3电子邮件--------------------2

1.4政府网上聊天室、网络论坛

21.5网络新闻--------------------3 2.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特点--

32.1公关成本的廉价性----------3

2.2公关关系的平等性----------3

2.3快捷时效性------------------

42.4公开监督性------------------4

2.5官民互动性------------------4 3.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中存在的问题------------------4

3.1官员对网络媒体的认识不到位----------------------------

53.2公关主体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5

3.3网络公关客体的公众参与度不高-------------------------6

3.4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建设没有落到实处---------------6

3.5网络公关制度行为规范、安保措施尚不健全-------------6 4.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措施--7

4.1转变政府官员观念,平等看待媒体,重视媒体----------7

4.2加强网络公关队伍建设,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能力-----7

4.3完善网络公关实体资源,做好电子政务过程建设-------7

4.4综合运用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提高传播的覆盖率-----8

4.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政府网络公关环境-------8

4.6政府网络公关必须遵循诚信原则-------------------------8 结束语----------------------------10

引 言

塑造形象是公关最基本的功能。政府形象,作为政府公关工作的核心要素已经普遍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的增多,在电子空间的沟通、互动、交流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政府树立现代理念与亲民形象的最佳途径的情况下,政府开设官方网站进行宣传营销已经成为常态,官员开设微博与网民即时互动已成为时尚,这些网络问政方式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佐证。“政府网络公关,就是将网络传播方式引入公关活动过程,在电子空间收集和传递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和双向互动,从而展示政府时代风采与亲民形象的的公【1】关理念与行为”。如何发挥政府网络公关的正面效应,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必须重视与研究的课题。

1.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网络公关就是政府为了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通过运用互联网这种传播和沟通的手段来处理和协调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网络之所以成为重要政府公关途径,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互联网虽然只有仅仅十几年的发展时间,却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互联网专家称:未来网络在中国的力量不可小窥,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途径:

1.1.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的门户网站就是当代政府的主要名片之一,门户网站在很多情况下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政府门户网站是公众了解政府的重要渠道之一,事实上,门户网站的代表性丝毫不亚于政府大楼的代表性。政府通过政府网站,随时更新政府的相关举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网民一目了然政府的活动展示了政府的公关理念和行为,提升了政府形象,增强了文人翁地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政府网站已经由原来的不被认识演变成了现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公众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政府信息,获取政府服务,参与政府相关决策。这无疑对构建服务型政府迈出了一大步。

1.2.微博问政

随着2010“微博元年”的开始,政府公关传播大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自2009年11月云南政府新闻办开通了我国首个政府微博后,逐渐掀起了微博问政的高潮。近些年,政府官员也在网上开通微博,发表博文,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微博这种形式,让政府官员广开言路,多渠道的直接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减少了公众对官员的误解,紧密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官员开通微博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导舆论发展方向。在政府公关关系中,政府官员对于舆情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当网络舆情出现不合理倾向时,政府官员要及时正声,通过自己的微博或者其他形式引导网民的舆论方向。

1.3.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网络时代重要的人际沟通工具,不仅具有传统的信件沟通功能,而且具有快捷方便,成本低廉等新特点。电子邮件不同于其他网络平台的特点在于它对象的可选择性。电子邮件的发送对象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这样使得信息沟通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我国很多政府门户网站都开通了如市长信箱、省长信箱等。

1.4.政府网上聊天室、网络论坛

网络的受众群就是网民,网民在网络中,其身份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可以是行业专家,也可以是工厂工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是平等的,没有地域,没有 等级,又不存在领袖和下属。正是这种自由性可以使网民对网络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政府的网上聊天室、网络论坛,面向所有大众开放。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和官网进行沟通,表达意见建议。网络的运用,极大程度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习惯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和公共决策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开始要求在社会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表达权。

1.5.网络新闻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已有5.38亿网络用户,互联网推广应用率达39.9%,其中大约有3.92亿网民浏览网络新闻,半年增长率为6.9%;网络新闻在网民日常使用中占73.02%”【2】。随着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聊天室、BBS等的日渐流行,越来越多的新闻资讯进入网民的信息接收范围。另外,手机的新闻阅读覆盖率更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新闻的传播和扩散。

2.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特点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局限一种技术平台,而是成为多种方式混合的新型媒体。政府网络公关,使政府活动更好的被公众所理解支持,加速了民主政府、服务政府的进程。与此相比,传统公关方式更多的依靠新闻报业和电视媒体。而新闻媒体的受众数量有限;当发生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传统的政府公关方式也受到限制,反应滞后。而政府网络公关的出现,逐步取代了原来简单的公关方式。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网络公关的传播迅速、信息量大等特点,往往在事态第一时间就交代给公众,其影响力逐步上升,已经冲击了传统的政府公关。综合网络政府公共关系的实践,其特点表现如下:

2.1.公关成本的廉价性

传统公共关系建立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公关关系具有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比如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建立网上论坛等就可以开展公共关系。

2.2.公关关系的平等性

互联网使政府与公众在公关关系活动中具有了平等性,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对称型的公共关系。“在传统的政府公关活动中,政府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公关传播,政府处于信息中心位置,是公关活动的主导者和发起者,是信息的发布者,而公众则是公关活动的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公关对政府的了解只能是被动的从传统媒体中获得,这使政府与公众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而互联网打破了这一状态,网络具有互动性、时效性的特点,作为网民,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政府的信息,他们不但可以自动阅读,而且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随时作出评论,甚至处于政府的决策活动。这时公众就从传统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 成为自动的信息参与者,公众不仅是公关对象,而且还可能成为公关人员,这种平等,无论在信息层面上、情感层面上,还是心灵层面上,都将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3】。

2.3.快捷时效性

在政府公关活动中,网络媒介的运用,使信息发布更加快捷和广泛。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民众最希望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准确的消息,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状况如何。据调查,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般2至3个小时就可以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可以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络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像导线一样不断的高速传播,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反应越快,公信力就越高,损失就越小。

2.4.公开监督性

当今的政府处于一个“网络围观”的时代,政府机构在做什么,政府官员怎么做,网络都会详细的披露出来。由于网络的互动匿名性,网民们在网上可以表达真实意见。而网络公关的出现,让人民有着前所未有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政府不单单是直接了解民意,满足人民需求,同时,人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政府官员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滥用职权、责任缺失的现象得以很好的改善。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最牛房地产局长”“出国门事件”“杭州飙车案”等。正是这些事件的频发,让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监督这种新型的监督手段。只要有互联网,就会有网络监督,其快捷性和时效性,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对反腐倡廉工作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力量,现在绝大多数政府网站上都公布了邮箱,或者公共留言板,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方便公众举报贪污腐败问题,中央纪检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开通了网站,对于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2.5.官民互动性

在我国,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提出自己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政府网络公关的出现,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开启了民众参与政治、行使政治权利的大门。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关系领域,面向所有网民开放,只要能上网,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信息,与政府进行沟通,表达自己对相关政务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性,真正实现听民声、获民意、解民困。

3.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的出现,对我国政府公关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公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公关的效率,公众可以不受限制的关注政府动态,对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和改革都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政府网络公关在我国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在网络公关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完善。

3.1.官员对网络媒体的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媒体有绝对的领导权,但是如果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宣传,而不考虑公关策略,那么由于媒体处于被动的状态,它们对政府形象的塑造过程就会产生消极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开拓性的工作,甚至还会产生抵制行为,结果使得政府与媒体之间产生紧张关系。

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媒体受党和政府的绝对领导,政府官员形成了媒体必须为政府宣传形象的思想,这种思想造成各级政府官员把媒体当作宣传政绩的工具,严格控制甚至不允许媒体舆论监督。“媒体与政府形成了一种不符合公关规律的现象:政府高高在上,官员颐指气使,常常把政府形象不佳的原因归咎于媒体不正面报道政府新闻,不配合政府工作等。随着我国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境外媒体以“第三者”独立人的特殊身份进入我国传媒业。而一些官员长期养成了指使国内媒体的习惯和风气,在面对境外媒体的时候,也采取这种方式对待他们的采访,结果引发了许多不愉快的事件,而且受到境外媒体的抵制。境外媒体因此对政府官员盛气凌人的态度产生了不良印象。显然政府官员如果继续以这种行政思维去塑造形象,不太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3.2.公关主体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

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公务人员都是政府的“形象代表”,公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网络的监管之下。但是,长期以来,政府机关的各种言论和信息的发布都要经宣传部门的批准,久而久之,政府官员便养成了依赖宣传部门发布信息的习惯。同时,政府职能部门把工作细分,规定政府机关的信息必须有宣传部门来发布,这样一来政府官员鉴于宣传纪律和政府工作安排,就不敢接受传媒的采访,面对媒体守口如瓶,即时有天大的事情发生,他们在没有得到宣传部门的允许下,也只能捂住信息,造成了官员面对突发事件“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造成了信息流通的阻塞,公众自然对政府和政府官员的形象大打折扣。比如,“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铁道部一位厅级干部作为铁道部发言人在答记者会中略显不耐烦,在有记者质疑为什么粉碎的车辆马上埋土里这一问题的时候,这位发言人最后用了一句话:“这些道理我信,你们不信。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瞬间,网络上疯传这位发言人的至理名言“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作为嘲讽,一时间,政府公关形象、政府威信已然秋风扫落叶。另一方面,我国公务员针对网络政府公关的课程培训并不多,没有专门的部门体系系统化地参与管理,这就造成了虽然网络在政府公关中异军突起,但是却没有系统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影响了政府形象。

【5】。

3.3.网络公关客体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政府网络公关的客体是广大的社会公民。在中国,网络政府相对有所发展,而网络公民却表现得相对缺失。首先,应区分网络公民与网民,网民是对可以在网上浏览网页、聊天、发帖的人的简称。而网络公民则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关注政府动态,提出自己的相关疑问,与政府进行良好沟通的公民。现在中国不缺乏网民,但缺乏网络公民。现如今,大部分网民都只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娱乐消遣活动或对某些网络事件抱怨泄愤,而只有少部分人关注政府动向和政府行为,与政府进行网络沟通的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公民缺乏网络参与意识这一问题。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中国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掌握通过网络与政府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方法。这部分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同样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3.4.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建设没有落到实处

与传统的政府公关相比,政府网络公关是以网络为依托,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参与网络问政。例如:网上调查、在线交流、网络论坛、官员微博等方式。多样化的方式确实可以帮助政府收集民声明意,但是关键还在这些方式是否真正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启动网络问政的限时回复要求,诸如对网民发帖的限时回复以及为此所设置的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督查机制、考评体系等。限时回复体现了政府革新与意图加快行政效率的追求,只是这个回复的环节并非最终权威的决定环节,看似反应速度快,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倒似一个非正式的多余程序,但是由此带来了管理成本的增加。一些堂而皇之的民调,在开放言路的同时设置路障,最终歪曲和要挟民意,达到政府职能部门高满意度的测评成绩。是了解民意,提高行政效率,还是“作”出政绩,迎合上级机关的要求,这使对政府公关价值观的考验。

同样的,现在的官方微博也存在许多困境。“首先,许多官员、政府职能机构开通了微博却因为害怕挨批,并没有开通评论功能,更别说私信了,这就失去了微博作为收集网络舆情的重要功能。其次,微博属于即时信息发布系统,人气高的微博往往需要大量鲜活的信息,快速灵活地发布传播。而现行政府网络信息因管理机制的掣肘,难以实现。再次,现在许多地方的微博以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或者发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公文以及发布官方信息为主,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沟通传播模式。另外,微博的运用范围小,地域性强,并没有实现网络新媒体“跨地域、无疆界”的特点”【6】。

3.5.网络公关制度行为规范、安保措施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开展得如火如荼。可是于此相对应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安保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网络技术的不确定性会阻碍政府公关过程。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打过莫推广和实施,其中政务公开栏、留言板、论坛等交流平台成为了政府对公众进行网络公关的主要窗口和渠道。但是由于我国的网络技术和政府 的网络系统层次比较低下,一旦政府的信息系统机构发生故障,比如服务器崩溃了,政府网站被黑客入侵等,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就会被迫中断,造成政府公关的被动局面。第二,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舆论容易被利用阻碍政府公关活动的开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这些言论既有可能成为新闻材料来源,也可能成为谣言的起点,既而阻碍政府公关活动的开展”【7】。

4.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措施

实践证明,政府树立良好的公关意识。通过网络公关进行舆论宣传,不仅可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感召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和政府形象。因此,探讨网络公关的完善策略是非常有价值的。

4.1.转变政府官员观念,平等看待媒体,重视媒体

切实发挥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效用,首先要转变政府网络公关的陈旧观念。平等看待媒体,重视媒体,从根本上消除“官本位”思想。媒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群众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政府既是媒体的“把关人”,也是积极的“合作者”。政府不要故意排斥揭过自己黑暗面的某些记者或者某种媒体。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增加公众对政府缺乏虚心接受批评,缺乏虚怀若谷的思想的评价。媒体有着引导和影响舆论的强大功能,他们是潜在的一贯制衡政府权力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政府的行政权力是平等的。政府必须尊重媒体,尊重记者,才能赢得他们对政府的良好印象,他们笔下的政府才会有更好的形象。

所以政府有关官员不能够把媒体当做自己的下属,不能把媒体当做自己的传声筒,更不能把媒体当作自己的敌人,当然媒体本身也要认识到,不能采取下命令的方式,或者是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能采用指手画脚的教导手段,更不能采用躲避遮掩的敌对方式。

4.2.加强网络公关队伍建设,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能力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体主要是各类公务员。公务员对于网络的服务意识不够、专业性也不强,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因此,政府公关主体的缺失,需要专门人才的的培养,成立专业化、规范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政府公关人员的道德素质、理论水平的培养。只有树立良好的从政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主义的作风,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二是加强网络公关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三是加强对公务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政府网络公关的相关理念,熟悉各种网络公关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网络问政能力。

4.3.完善网络公关实体资源,做好电子政务过程建设 好的政府网络公关离不开公关实体资源,电子政府工程建设就是重要的网络资源。首先,加大电子政务基础工程的建设。中国政府的电子工程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急待增强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做好基础性系统工程的建设;其次,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的门户网站相比,我国当前的政府门户网站内容显得单调,以宣传政绩为主,应用层次较低,我国多数政府网站多是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系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发布等。因此,要淡化网络公关中作秀成分,消除公众质疑,就是将“网调”、“限时回复”等各种行政行为还原到为群众着想的初衷,摒弃跟风、求异、欺骗、假大空的官僚,追求行政伦理的真正价值内涵—“为人民服务”。再次,应当开放官方微博和官员微博的私信功能,即使成为网民的发泄渠道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至少充当了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只要能抱有平常心,尊重他,以礼相待,慢慢的这些骂你的网民可能到最后会成为你的铁杆粉丝。

4.4.综合运用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提高传播的覆盖率

即使未来互联网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公关工作也不能抛弃传统媒介,更何况在互联网远未普及的今天,更不能忽略传统媒介。因为迄今为止,无论人类社会发明的那种媒介都有它的局限性,也都有它的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传统媒介仍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忠实的受众群体,其影响力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政府公关工作要注重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的整合,也就是运用包括所有传播媒介在内的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发起有效的公关宣传,使公众从不同的渠道反复接触同一述求,加深印象,这样会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接受政府传递的信息。如公众反复从传统媒体上接触政府公关宣传,可能会使他大大加深对政府的印象,产生兴趣,主动访问政府门户网站,进而又从网络媒体得到更进一步的网络公关传播。所以,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关要力求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提高传播的覆盖率,共同为政府的公关工作服务。

4.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构建和谐政府网络公关环境

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是通过网络为人民提供便捷的服务,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其中的信息很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和黑客攻击。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管理,同时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网络立法,为政府网络公关提供法律标准,从而起到了规范网络环境的作用。因此,健全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才能真正构建政府和谐的网络公关环境,为政府网络公关和树立政府新形象服务。

4.6.政府网络公关必须遵循诚信原则 政府是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这决定着政府的行为应该被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政府与公众之间能否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与诚信程度至关重要。2008年“华南虎”照事件给当地政府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类似事件在全国并不鲜见。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强大搜索能力,大到国际信息,小到个人信息,几乎都可以一览无余。违背诚信原则的政府发言一旦被网民发现,在网络中传播,错误会被放大好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所以在网络上,诚信至上。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协调的关系,要准确运用网络公关,广开言路,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评估政府活动。同时,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府对老百姓讲实话、讲真话,以积极的态度,及时应对,能够避免不法分子借机煽动民意,引起恐慌骚乱。

结束语

政府网络公关不是用来粉饰太平的,公关是工具,更是思想和艺术,一个成熟的政府会将自己负责任的形象展示给人民,让人民明白政府的执政理念,帮助人民建立起发展的信心。我们要用战略眼光,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来完善政府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从而优化政府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提高政府的美誉度。

注释

【1】诸云茂.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33.【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42.【3】车跃丽.论网络时代的公关关系[J].江淮论坛,2002年,第2期:33-39.【4】刘丽霞.完善政府网络公关 树立政府新形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年,第12期:37-40.【5】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7.【6】李妮.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与改进刍议[J].传承,2011年,第15期:82-83.【7】吕晋.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2期:48-49.参考文献

[1]诸云茂.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12年.[3]车跃丽.论网络时代的公关关系[J].江淮论坛,2002年,第2期:33-39.[4]刘丽霞.完善政府网络公关 树立政府新形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年,第12期:37-40.[5]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李妮.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与改进刍议[J].传承,2011年,第15期:82-83.[7]吕晋.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22期:48-49.[8] 胡洁轩.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8期:113-114.[9] 吕小娟,刘鹏.网络公关——政府公关的新途径[J].商,2011年,第4期:46-47.

第四篇: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现状及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相关研究

1.1文献检索课程特点

文献检索课程是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木理论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同时,着重让学生运用信息检索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整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文献检索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从“读”向“用”转变,特别要注重实践课教学的科学化,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依托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与资源共享,是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网络课程研究

1.2.1网络课程定义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2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2.2网络课程的特点

(1)打破时空距离。网络课程是跨时空开展教学活动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使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2)有效降低教学成木。网络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是模块化、扩展性的,并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新,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利用。(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4)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网络教学中提供互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讨论功能,让学生以多元方式展现学习成果。(5)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网络课程不仅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交互。(6)有效整合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现代教育思想,利用网络环境与教学资源的结合实现学科整合。

1.2.3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

(1)分类开发原则。该原则是指要按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制定选题,开发其课程。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有其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适用对象。分类开发的原则主要解决网络课程的针对性问题。根据教学功能和内容结构,网络课程可以划分为基于教的网络课程、基于学的网络课程和“主导一主体”网络课程三大类。要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清其类型,不同类型其开发的思路、做法是不同的。

(2)依赖递减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对教师依赖程度越高,其网络课程学习效果则越小。该原则是针对基于学的网络课程而言的。一般而言,儿能离开教师讲授而能被自学的内容,均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相反,有些教学内容必须依靠教师手把手地教(如工艺美术、舞蹈技能、体育技能、设备的实际操作等,则不宜开发为网络课程。

(3)无法替代原则。该原则是指开发的网络课程不能被其他媒体所替代,尤其是不能被教科书所替代。如果一门网络课程基木上可以被书木所替代,那么该课程就存在较大的问题。要么是选题有问题,要么就是没有做好教学设计,导致网络课程变成教科书的翻版。因此,判断一门网络课程是否有价值,是否开发得成功,其标准或原则就是看它能否被文字教材所替代。遗憾的是,目前这种能被教科书所替代的现象时常发生。说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既十分重要又需要被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师所掌握。

2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献检索网络教学起步晚,起点也不高。尽管这样,国内高校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如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分专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发布到图书馆网站上,进行网络化教学,曾在全校的课程评估中得分最高,连续多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在教务处的支持下,坚持文献检索课的全而改革,先后完成了10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并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教学网站的建立;此外,还研发了网上考试系统,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工业大学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网站,共分为课程信息、老师信息、课程内容、资源利用、作品提交、学生作品展示、网上交流、项目背景等几个模块,被列为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此外,还有许多高校都在网上发布了自助式文献检索课件。

从国内开展文献检索课网络课程实践现状来看,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在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笔者在对我国开展文献检索网络教学网站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2.1课程体系缺少整体规划

文献检索课程体系缺失整体规划设计。在课程设计时,没有考虑知识的连贯性,没有将课程内容进行有序的模块化组织,没有围绕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形成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所需的训练项目。

2.2人际互动缺失

文献检索课程普遍存在对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够重视、课程评价与反馈系统不完善等交互缺失问题。部分网络课程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挂在网上,其实只是对教材和教案的简单搬家,交互并未被有效整合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网络交流流于形式。

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不健全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中,由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缺失,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初学者常常陷于寻找资料或学习策略的困境中。无法预期的信息深度与分量、没有具体进度的教材和网络传输时间等,容易让学生因认知负荷过重而产生信息焦虑感。研究发现,初学者更依赖于教师决定式的学习方式。

3文献检索课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网络课程设计随着网络课程实践应运而生,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考虑整体环境因素以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再现教学系统设计。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含3个阶段。(1)教学前,包括目标呈现、教学内容设计等。(2)教学中,包括信息呈现、学习活动设计等。(3)教学后,包括教学评价、评估及反馈设计等。文献检索网络课程设计要着重针对这3个阶段考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支撑着网络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要认真系统分析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对象范围以及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对参加课程的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确定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不同个体的认知特点,以便根据学生特点明确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生建立档案库并自动跟踪和记录学习进程,对网络课程的开展进行数据挖掘,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醒跟进学习进度,完善教学目标分析。其次,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对内容组织方法和内容表现形式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

3.1.1内容组织方法要模块化

在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教学内容设计中,应立足于教学单元将教学内容划分并组织成不同的模块,最终形成知识点有机结合、课程有机整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单元或者教学知识重点难点为依据,通过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化的内容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形成逻辑性强的教学结构,更加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率。

3.1.2内容表现形式要多媒体化

教学信息主要通过教学媒体进行传递与表达,教学多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地展现知识内容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文木、声音、图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习者的注意力。

3.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展现了学习目标的具体实现步骤、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和学习过程的具体安排,是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的核心。因此在设计时要把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相对照,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应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目标为宗旨,以“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为准则。在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自主学习活动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整合,围绕这两个方而进行网络课程教学。

3.2.1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主体性和参与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木特征。自主学习的设计应遵循“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学生自学、讨论协商、评价总结、练习巩固”的模式。如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体会检索的基木过程。主动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新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可使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知识和提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传网http://www.xiexiebang.com,嘉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1、基本要求

1.1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

1.2 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

1.3 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

1.4 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

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类相链接。

1.5 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

2、课程教学内容

2.1课件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应当结合“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2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结构的WEB页面为主,链接有特色的网络或单机运行的教学课件。课程内容应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自测部分可根据具体的知识单元设置。

2.3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全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每一章)、参考的教学资源。课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

2.4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

2.5模块组织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课程结构应为动态层次结构,而且要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确保用户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跳转。

2.6 内容的表现形式应采用文字说明、背景资料支持、配音阐述、重点过程动画表现以及小画面教师讲授录像播放相结合。

3、课程导航

3.1网络课程的导航设计要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每门课程至少应提供如下导航方法7.3.1列出课程结构说明: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如下内容:教学单元、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并指明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和位置;

3.2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网站的文件结构要根据章节、通用网页、组件和媒体类型等适当地建立相应的子目录,单个子目录中文件数目不宜太多,以方便维护。

3.3页面组织:网站的网页组织要反映课程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网页间的联系要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在网页中应有到课程起始页(Home)、前一页、后一页、上一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应提供由关键词(基本概念)和目录树查找相关网页的快速跳转功能。对于描绘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也要提供查询和直接显示功能。

3.4直接导航:对一些重要的导航点,如当前学习单元、当前学习目标、学习单元的结束、前进、后退等,在主界面的导航中心提供直接的导航,只需用鼠标单击导航上的超链接,便可直接进入对应的界面之中。

3.5浏览历史记录: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历的历史路径,学生可随时快速跳转到以前浏览过的页面。

4、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核心内容,在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中,至少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确定。

5、教学设计原则与开发要求 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时,要遵循如下教学设计原则: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要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要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中文字体尽量用宋体和黑体,字号不宜太小和变化太多,背景颜色应与字体前景颜色协调,以便减少在屏幕上阅读的疲劳。网页色彩要与内容相适应,背景颜色应与前景颜色协调,各页间也不宜变化太大。背景音乐应选用恰当。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在1024*768屏幕分辨率下不应横向滚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表现形式要生动活泼、色彩要和谐、页面布局美观,重点内容要有多媒体表现。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者对课程中的有关图片、资料、动画可选择浏览或不浏览,也可选择背景音乐开或关,以及配音阐述的开或关。网络课程每个知识点都应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链接,以拓广学生知识面。

6、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练习题、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主要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教学内容设计,而不是教学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应有丰富、完整的题库内容,用于学后练习、自测和评价。练习题:题型一般有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形式。也可以建立课程的练习题库,题库应包括试题所属的模块、题型、试题正文、标准答案等字段,系统应能让用户浏览从练习题库动态生成的网页,应在相应的模块中,建立到练习题的超链接。答疑系统:每门网络课程应配备丰富、完整的答疑资料库内容。并提供答疑网页界面,并能够对问题与解答进行网页发布。课程学习讨论系统:提供基于Web的讨论组内容浏览、提交、管理等功能。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提供作业提交、教师批改作业与反馈、作业统计与管理等功能。

下载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课程建设规范(5篇范文)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课程建设规范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网上互动教学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以及......

    浅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产生了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人数随之急......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指导本专业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实施意见[最终定稿]

    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县消费维权网络建设步伐,继续推进“一会两站”和12315“五进”工作,努力把12315维权网络建设成为政府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互......

    北京联通PON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北京联通PON网络建设指导意见 一、关于对设计和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PON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方案应以OLT局点为单位进行整体统筹考虑。 局端局端光配线架光缆/跳线光缆光缆......

    天津联通PON网络建设指导意见(模版)

    天津联通PON网络 建设指导意见 天津联通网络建设部 2009年8月 目录 1.前言 2.PON网络建设模式和策略 3.PON网络建设原则 4.PON网络规划 5.PON网络建设运营后需解决的问......

    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 学 技 术 部 财 政 部 文件 国 土 资 源 部 住 房 和 城 乡建设部 国家税务 总局 工信部联通〔2010〕105号 关于推进光纤......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课程建设方案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课程建设方案为了贯彻落实《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方案》(眉职院[2009]24号)文件精神,推动我院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加快我院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步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