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生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以生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常州轻院轻化系唐一鑫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以人为本”等关键词放在突出位置。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现代教育趋势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容可涵盖内外环境、软硬件、心理状态、学习氛围、教研机制、校园文化和谐等。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以生为本一原则和要求深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改革,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以生为本”就要把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生为本"既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一、“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以生为本,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领导班子办学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要素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大学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关键取决于领导班子建设。根据北京联合大学党委提出办学为民的具体战略,作为学院的领导班子,一定要落实办学为民的战略,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提高领导的整体素质和亲和力,为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
第二篇: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班级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班级
阜宁特殊教育学校高国军
[摘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热爱学生,真情实感地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使班级拥有无穷的凝聚力,真正成为宽松、和谐、融洽的乐园。本文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和谐班集体进行阐述。
[关键词]:班主任,和谐,班级管理
构建和谐班级,是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班级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单位,班级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成长,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而班级和谐又是校园和谐甚至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班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班级管理中具体做到以下"四化"。
一、目标具体化
目标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向,是学生行动的依据,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学生有追求优越的天性,每个学生都不甘心止步不前,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上进心,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或者说一时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因此,要改变学生,首先应从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目标做起,帮助学生找到心中的那个目标。在学生定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首先帮助他们确定低要求,容易达到的近期目标,使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压力,使自己能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把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作为实现大目标的基础,使之有"奔头",有信心。
在操作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符合实际,避免空洞,要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它,切实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有用,无论学生在那一科,那一方面,有一点成绩或提高,都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因素。
二、管理民主化
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走班级管理民主化的道路。强调班级民主管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自主权力,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班主任需要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要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环境,必须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将一碗水端平,以平等的姿态真诚面对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通过开展"小主人"活动,多让学生走上台来,讲讲自己的经历、爱好、理想,提出对班集体建设的希望,打算为班集体做好那些贡献等,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集体建设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在班级中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班级管理只有实现民主化,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才能实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育情理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交融塑灵魂,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不应该板起面孔,精神上应朝气蓬勃,学识上应富有创造性和广泛性的知识,以发展的眼光,从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一切,即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朋友,作为班主任,只有关心、热爱学生,学生才会"敬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必须加大情感投资力度,做到以情育情,以情感人。有一个学生上楼梯时,一步跨三个台阶,一下子摔了跤,我扶起他,引导他明白做事要依照规律,循序渐进,指出他平时学习不努力,指望到考试前几天的复习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时时以摔跤的事提醒他,使他改掉懒惰、耍小聪明的毛病。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所以,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说起,在班级工作中,爱事业,爱学生,是师德之魂,是教育之根,班主任始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和质朴的真情对待学生,以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处理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要积极地去创造条件,促进教育时机的到来,比如,师生关系紧张时,教师就应主动亲近学生,消除隔阂,使师生关系融洽,心理相容,形成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四、批评艺术化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批评,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使学生改正错误的一种有效而又不可缺少的方法,班主任只有正确地运用这种教育艺术,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如果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仅不利于受批评者认识错误,而且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给以后的教育工作留下隐患,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以宽容为怀,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了解学生犯错误的态度,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还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学生想一想,在遭到批评后,他会怎样想?这种批评方式适合他吗?他是否心服口服等,力求做到入情、入理、入心,即批评应具有情感性,以情感入心,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
势压人,还要注意师生间心理的协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时,要先给他们一段认真反思的时间,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育好班集体这块宽松、和谐的土壤,使学生的天性在这里得以舒展,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学生。
第三篇:以学生为本 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以学生为本 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摘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浓
厚的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立足于学生成人成才、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浓厚的爱
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爱学生入手,把学生当作亲人来看待,用真心去关爱全体学生。
1、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前提。关心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生活、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关心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很少关心, 对学生的需要、兴趣怎样、学生的性格、意志有何特点等缺乏了解,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知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真情的流露、肺腑之言,给学生以思想上的碰撞、启迪与共鸣,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理解学生需教师与学生来一个角色互换,教师在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时,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将心比心,把学生当主人看,要站在社会转型时期如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等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如存在的心理疾病、智力差异、学习障碍等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特殊群体如“网恋”、租房、恋爱等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情境下来理解学生。
2、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是爱学生的基础。信任学生就是,教师应放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自主。善待学生就是全面维护学生权利,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心理与健康、情感与需要、兴趣与爱好、烦恼与疾苦等,满足学生正当权益。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处于成长期,需要尊重,教育学生尊重是良方。
3、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是爱学生的根本。服务学生除根据工作职责服务学生外,还结合学生需要积极主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是教师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在情感上引导,用人格魅力去影响、熏陶。教育学生就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教育,抓学生成人成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抓“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不做书呆子的专业教育。抓心理咨询、正确认识人生困难、挫折、困境,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克服焦虑状态的心理教育。抓学会做人,学会关心、理解、宽容,学会沟通、交流、学会自信,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学会积累,学会服务,学会节约,学会遵纪守法;抓学会做事,“从做中学”,从点滴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会计划,学会制订目标、并下决心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学会管理,学会经营的生活教育。
二、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1、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对学生教育要有信心、耐心、恒心、细心、责任心,应着眼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针对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工作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否做到了家、做到了位、是否落到了实处,那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浅尝辄止,好大喜功的做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贵在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有些学生成绩差、习惯坏、品行不好就厌恶他们、歧视他们、放弃他们,而是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让爱的力量去感染他们,让人格的力量去影响他们,让知识的力量去激发他们,用智慧的力量去促进他们,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苦口婆心,最终实现让他们自由健康地成长、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2、以学生为本,就要求学生工作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实字上下功夫。为同学办实事,办好事,办力所能及的事,不等不靠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办事,全面地为学生着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所有这些均是“实”的内容。如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又如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严治教,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做到了这些,就真正地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了实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润物细无声”了。
三、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学生成人成才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厚德载物,学生成长成才必须是先成人再成才,成人是第一位的。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以育人为本,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生活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尽最大的努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一种和谐协调、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教育气氛,乃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首要条件;第二,从形成良好的教育气氛的要求出发,主张师生之间必须以情感为纽带, 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第三,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主体看待,要让学生善于自我评价、懂得怎样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第四,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来决定学什么,以及开展学习活动的,如果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实现其愿望、激发其兴趣,学生就不会有积极性;第五, 教师要处于辅导者的地位,教师应是“助产婆”。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首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主人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该随意污辱学生人格、任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摧残他
们的身心健康。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把欢乐还给学生,把幸福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幸福的大学生活, 愉快地成长。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以学生成人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过程乃是自始至终为教好学生服务的过程,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学生应是学校的主人、校园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同时还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人格简单地讲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规格,或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在法律上人格是一种权利,在道德上人格是一种尊严,在心理上人格是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指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因此,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道德上予以尊重,在心灵上予以理解和关怀。
四、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党政群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牢固树立“学生稳、学校稳,学生兴、学校兴”的观念,切实做好事关学生利益的各项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自职责。校党委抓全局,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订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抓大事,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党总支抓难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具体方针、制政策,把握原则、大方向问题。团总支抓具体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贯彻、抓落实,定措施、抓监督、抓检查,在推进工作上下功夫;班主任抓细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沟通、抓交心谈心,抓两头促中间、抓反复、反复抓,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途径,抓学生干部、抓信息员、联络员,抓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抓好特殊群体、弄清学生发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抓班集体、班风、学风建设。学生干部抓琐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桥梁、纽带、前沿阵地作用,了解同学需要,为同学所想、所急,关心同学的兴趣、爱好,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抓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关注特殊群体,尤其是那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及时反映学生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及时上报同学中突发事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深到学生的每一个角落中去,通过他们去感知、去了解、去发现、去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家庭状况,全面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去关心学生的一切,从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此外,还要抓好队伍建设,选配好辅导员、团总支、班主任等教师队伍,选配好团总支、学生会、团支书、班长等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其思想觉悟、管理水平、工作能力。
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殷进平
第四篇:以生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呈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生为本”。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探索,从学习小组构建,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氛围营造及评价激励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思考,对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打造高效课堂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生本 和谐 高效 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幸福,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快乐、高质、高效地学习。
一、以生为本,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做到:1.班主任按照学生的性别、入学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建学习小组。2.选一名得力的组长。首先学习小组组长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二是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三是有较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3.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每位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当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实现组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
二、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的重难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机会,在“扶持”和“放手”上多钻研,多探索。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该苦钻教学大纲,认真钻透课本,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生为本,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新课内容的训练还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为主体,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小组成员内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明确的分工找到小组成员内不能解决的新问题,然后请教老师点拨,得到启发,然后再深入研讨,直到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识记和掌握新内容。
四、以生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评价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善于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并对其每一个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吝啬“OK”“Good”等表扬话语,让他们在一次次表扬中逐渐树起信心,从一个个小的“成就”慢慢走向最终的“成就”。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总之,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营造和谐教育生态。
第五篇: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蒋波)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
蒋波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应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平台。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
一、和谐课堂的内涵
所谓“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给“和谐课堂”下一定义,即“和谐课堂是指教学中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课堂”。和谐语文课堂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课堂中诸教学要素的关系,使教学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课堂。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使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老师作为“平等的首席”,转换角色,使教学水乳交融。包括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以及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要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重新审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和谐课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和谐。首先,教学设计要以“学情”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个性喜好等,然后再斟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落实等。在设计《谈生命》一文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理解此文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课前找来了汪国真和赵丽宏的两篇同题诗文——《生命》,目的是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一个“铺垫”。这是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可口的“美味佳肴”。
其次,教学设计要“留白”。教学设计“留白”是指教师不要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给每一节课留一点“多余的”时间。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此时,教师需要一定的思维时间,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让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教学设计要渗透跨学科知识。
新课程理念倡导,语文教学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因文制宜,渗透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其合作学习的品质。如设计《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在教学中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历史背景和法国的一些风俗习惯,目的是为学生全方位解读人物提供帮助。
第四,教学设计要有多套方案。
课堂教学是呈动态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多套教学方案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调控自如。设计多套教学方案时,教师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因而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预见性。二是教学方法。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必须以学生为本,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三是教学难点。对学生而言,难点有时因人而异。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就可能抓不住学生眼里的难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遵循灵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研究学生的“真实情况”,因生设计,这些都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课堂条件——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替非常之快。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化速度有时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及社会发展的速度。要摆脱这种困境,除了培养学 1
生独立获取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现代化、趣味化。课堂内容的丰富化是全面;课堂内容的现代化是实用;课堂内容的趣味化是兴趣。
课堂内容确定了,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学形式是课堂的骨髓,是线索。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到和谐课堂的构建。课前,教学形式应该依生而定,依学而教,不是教师的主观能动,而是依学情定教情,依教情落形式。教学的形式很多有谈话、参观、表演、实验等。单就一节课而言,有时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但如何进行设计还需依内容,依学生爱好而定。比如,教学《赵州桥》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画一画赵州桥,画一画自己理想的桥,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这里面就用了讨论、交流、演示、绘图等形式。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形式学生一定会喜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会很全面,从而促进课堂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师生平等、师生对话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因此,打造和谐课堂,就要打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会无限信任你”。的确,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启发者、倾听者……首先就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做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的人,课堂才能有效的产生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等方面的融洽交流,才能有效发展学生。和谐课堂教师要记住: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和谐课堂。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应该转为关注生成的教学,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往往过多的预设就会使生动的教学陷入了僵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不自觉的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四、构建和谐课堂的手段——让学生倡导体验和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要把经过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问,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引发学生大胆说话的欲望,体现了自主精神,这种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构建和谐课堂的技巧——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时送上“回答很精彩!”“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你的感受很独特,老师为你高兴!”“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用心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 和谐,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让爱充斥其中。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那么,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 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课堂洋溢着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的美,体验学习的魅力,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