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长陈立华到一线宣传
临桂县县长陈立华到一线宣传“洁净临桂”工程
2012年1月20日,县长陈立华、副县长粟皎敏带领县政府办、督查室、调处办、法制办、人防办全体干部职工,到会元路口至人民大厦路段开展“洁净临桂”工程宣传发动工作。
陈立华来到道路周边的五金店、米粉店、杂货铺等铺面,向店主及工作人员发放《洁净临桂你我他》宣传手册,并对实施“洁净临桂”工程的目标、步骤、意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详细说明。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洁净临桂”工程各项工作,陈立华指出,每家店铺都要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全县范围内做到无垃圾乱扔乱堆、无小广告乱贴挂、无渣土乱撒乱倒、无车辆乱停乱放、无街面乱搭乱盖、无摊点乱摆乱卖,努力提高环保意识,为创造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希望店铺工作人员及路边行人能把《洁净临桂你我他》宣传手册带给周边的亲戚朋友,号召人人积极参与到“洁净临桂”工程行动当中,共同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打好“洁净临桂”工程攻坚战。
“洁净临桂”工程旨在打造“实力临桂、魅力临桂、活力临桂、人文临桂、和谐临桂“,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公共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交通有序、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城市。
临桂县依法治县办公室
莫秀荣
2012年1月29日
第二篇:学前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陈立华
学前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陈
立
华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有点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快乐。为了搞好下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现把本 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前班的小朋友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我,在“兴趣”两字下功夫,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运用适合儿童口味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组织有趣的教学,使他们易于接受,感到学有所获,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知识技能。总之,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特点渗透思想教育,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学有所得,才会热爱学习,越学越有劲,家长也支持。为此,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扩大合格率,巩固入学率。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开学初,我都要认真学习。
三、认真批改作业,进行知识补漏措施
学生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教师只有批改作业,才能发现问题,进行知识的补漏措施,才能进行个别指导,共同提高。批改概念计算题,发现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批改课后的思考题,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通过进行讲评,这样一来,学生不但
提高批改兴趣,注意力集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一学期来,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遵纪守法,关心爱护学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已成为过去,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平更上一个台阶。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由于学前班的小朋友年纪小,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还有一部分小朋友学习成绩还很差,特别是十
以内的加减法还没有掌握好。
五、今后努力方向:
1、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训练。
3、与家长或监护人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第三篇:长环一线2011年工作计划
.政府发„2010‟138号
关于申报《焦村乡西沟“长环一线”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带中心村2011年工作计
划》的报告
县委农村部:
按照市县关于“长环一线”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建设工作要求,根据全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总体规划,为着力打造西沟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心村,经多方征求群众意见,村两委会议研究,报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西沟“长环一线”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带中心村2011年工作计划》,现随文上报,妥否,请核批。
二0一0年十月二十七日
焦村乡西沟“长环一线”城乡一体化建设
示范带中心村2011年工作计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共计1722万元)
1、新建二层单面楼房22间,造价65万元。
2、新建占地8亩的村级农民文化广场一处,造价56万元。
3、建成二层单面商贸楼一幢40间,造价86万元。
4、拟建村级礼仪大厅2一处20间,造价36万元。
5、新建敬老院一处20间,造价36万元。
6、新建焦村鑫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场所平房10间,造价18万元。
7、道路建设,完成村级主干道12.6公里的绿化硬化工程,造价430万元。
8、新建住宅50户,户均17万元,总造价850万元。
9、完成中心村内绿化、亮化工程,栽植绿化树木1000棵,布设路灯50盏,总造价45万元。
10、新建中心村公墓一处,建园林式公墓区100亩,绿化、硬化到位,工程造价100万元。
二、产业发展(共计1225万元)
1、建成500亩苹果示范园基地一处,计划投资125万元。
22、建成西瓜嫁接育苗基地100亩,计划投资100万元。
3、建成辣椒基地1000亩,计划投资500万元。
4、建成千吨气调库一个,计划投资500万元。
三、环境整治(共计145万元)
1、建生活垃圾处理厂一处,计划投资120万元。
2、成立5名以上的村级环卫队,购置环保垃圾清洁车一辆,布设分散垃圾收集点9个,计划投资25万元。
主题词:资金申请报告焦村乡人民政府2010年10月27日印发
(共印5份)
第四篇: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记者到一线的启示
恩施日报社开展的记者到一线活动,组织33名记者到30多个点采访,浓墨重彩地推出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此次推出的报道,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记者不辞劳苦走基层的务实作风,还看到了《大桥横空添美景》、《风情小镇浮眼前》、《越转越火“地盘子”》、《高山明珠惹人爱》、《昔日坡地变良田》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细细品味“记者到一线过节”报道,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带着深情厚谊贴近群众
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只有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诉求,才能感知其所思所盼;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
2013年11月7日至8日,恩施日报的33名记者兵分三路,分赴咸丰县朝阳寺镇、坪坝营镇和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采访。按照编委会“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把镜头对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要求,记者们进农家、宿农舍,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在基层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
夜宿农家话农事,群众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新闻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生活,才会对群众多一些关爱,才会以客观的视角关注社会百态,才能让报道有更强的感召力。
在朝阳工业园和恩黔高速朝阳大桥、白果园循环经济路、黄虎坪片开发区等工地,大家与工人、村民悉心交谈,记录这里的巨大变化。在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大家先后到金龙大道北段、龙凤初中、喻家河水库、龙马旅游风情小镇、青堡“四位一体”烟叶综合服务中心等建设现场采访。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变化令人鼓舞,当地干群的实干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记者们沉下身子静下心,与百姓同吃同住,从劳动生活中汲取营养,写出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风情小镇浮眼前》饱含真情,感人至深,可读性强;《高山明珠惹人爱》有故事有细节,内容翔实,说服力强。
用敏锐的视角发现亮点
长久以来,恩施日报一直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开辟了《走在山路上》、《身边正能量》等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新闻栏目,培养记者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锤炼记者深入基层、贴近百姓的作风。但时间一久,发现鲜活的稿件逐渐少了。如何从形式到内容发现新闻亮点,更好地体现“走转改”的精神实质,成为摆在编辑、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基层新闻大多看似平常,如果就事论事地报道,可能就少了吸引力。如果眼睛敏锐,就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挖掘出新闻亮点来。在“记者过节到一线”活动中采写的《建起画廊好致富》,通过建设朝阳画廊这一新闻事实,反映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特色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的致富愿望与旅游产业建设相融合,绘就了一幅生动和谐、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如果就画廊写画廊,稿件视角一般化,就没有了新意。
新闻从实践中来,就要坚持新闻从群众中来,“走转改”活动,是提升新闻品质的好办法。在“记者过节到一线”活动中,大家把笔头向着基层、镜头对准现场,紧扣生活脉搏,深入了解基层的新情况、新变化,写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新闻报道。如《特色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写的是朝阳寺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致富,反映的是“政府在这方面动了大脑筋”,从引进种子,到柚苗培育、田间管护,再到产品销售,无一不与政府的作为紧密关联。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历过。记者在一线过节,并不是往田埂走一走就行了,而是要眼睛向下看,心往基层想。如果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很难写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思辩力的报道来。
接了地气稿件才有灵气
生活和实践是新闻的本源,只有用心灵感知群众冷暖,把镜头、笔头、话筒对准群众,才能在热腾腾的生活中找到新闻工作的契合点和共鸣点。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记者存在作风浮躁、文风虚华的现象,被戏称为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和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这与“时代的记录者”美誉相去甚远。
在“记者一线过节”活动中,大家立足基层,感受到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走到群众身边,了解到群众为过上富裕生活付出的艰辛,与群众一起劳动,领会到“接了地气稿件才有灵气”的含义。
身处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责与使命,节假日也不例外。记者到基层采访,最关注的是基层的发展、基层百姓的疾苦。“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身在基层是优势。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能写出有灵气的文章……”这是一名年轻记者的采访感言,一字字,一句句,情感真切,引人深思。(恩施日报)
第五篇:到基层一线“补补课”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后备力量,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年轻干部在从事工作之前,在学校学习了很多专业的课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还应多到一线“补补课”,通过实践,不断加快成长步伐。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帮助年轻干部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基层是个大舞台,更是个好舞台。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这样的“三门”干部在年轻干部中十分普遍。年轻干部党性锻炼、实践锻炼及综合能力相对欠缺,所以年轻党员干部要提升对自己的认识,自觉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间去接受锻炼。基层实践锻炼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基石,也是年轻党员干部成才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升年轻干部工作能力,避免“纸上谈兵”。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提高年轻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基层一线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在基层工作实践中的挑战多、考验多,这对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有锻炼和提高。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增强年轻干部的群众观念。古语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年轻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心怀赤诚,才能真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和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更好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