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问题研究
简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互联网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更长也更加频繁。互联网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有着诸多的影响,从学习到生活,大学生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文章就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加和谐,大学生活更加美好。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人际交往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大学生是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的黄金阶段,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就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交际的一些优点,扩充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交际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和各种应用程序实现我们的人际交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与远方亲人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实现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的交流圈,让大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项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据当时的调查数据来看有84%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76%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聊天软件或聊天工具进行交友,上述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互联网交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友的一种重要形式。互联网中有更多的新鲜资讯可以工大学生进行学习,还有很多有着相同爱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为我们提供各种消息,这种交友平台和信息获取方式更加直观的为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过程,这对大学生将来走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构造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在互联网的交友平台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等习惯的养成。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在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互联网各种交友聊天软件的影响下,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交友和互动的欲望降低,逐渐沉迷于网络交友,忽略了现实交友和网络交友的区别,甚至忽略了与家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对话减少,更多的时间被用于互联网的线上交流,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仅有许多我们需要了解的正面的消息,当然也存在很多负面的消极的东西,这些信息一旦被大学生了解,就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流和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有着很多的区别,人们的各种劣性很容易被放大,在互联网这种隐性外衣的影响下,这些劣性被无限传播和放大,大学生如果与这些人进行解除就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互联网的各种信息和软件的发展,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依赖性,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网瘾,这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网络游戏中各种暴力成分和血腥画面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观念,造成模仿等恶劣行径的发生。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建议
(一)建立网络交际规范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建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扩展,我们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网络人际交流的规范,以此来促进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流的正面影响。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约束力较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人际关系交往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少,所以只有在互联网交友中建立一定的交际规范才能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和谐。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要建立起适合他们的互联交际规范,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一定的道德规范,建立起正确价值观念,这样在互联网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会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几率,为大学生建立一定的和谐的互联网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平台。
(二)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学生交流机会
互联网虽然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交际,但是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入手,组织各种有趣的大学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中建立一种平等交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交友观念正确,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交友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能帮助那些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拜托这种困境,让大学生体验人际交流的好处,更加适应在现实生活中交际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能让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幅度提高,认识更多的学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增加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帮助大学生将互联网的线上交流逐步转变为线下实际生活中的交流。
(三)教育大学生分清网络交际和现实交往的区别
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网络交友和现实交友的区别,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虚拟的,没有任何保障的,这与现实的朋友交际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很好的分辨两者的区别,就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更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线上交流和现实交友的区别,任何人际交往如果没有进行实际的见面交流就不可能会长久,而且任何一段交际没有很好的维持也不可能长久,所以我们再利用互联网进行交际时,应该了解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不可以取代,也不可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交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和交友的方式,但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交友,这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大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实现人际关系的构建。
(四)从促进自身发展出发,建立正确的交际圈
人际交往本来是人类的一项本能,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愉悦我们的生活,为我们今后的发展铺垫一定的基石,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进行人交往时,也应该注意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建立正确的交际圈子,在互联网交友中,注意双方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契合,这样才能在今后现实生活中真正接触到更加适合的朋友,这也才能真正实现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自身情况出发,对于跟自己有着相同追求和梦想的人,我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以后的交流中也不容易产生矛盾,而且有着相同追求的人也能帮助我们在正确道路上前行,为我们的生活体更多的建议,方便我们的生活,扩大我们的交际圈。
(五)合理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
互联网中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这些资源,大学生所处的网络一般是学校的校园网络,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检测,过滤一些不良信息,让学生接触更多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学生才有更加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互联网和人际关系的构建。大学生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进行交际和人际关系的扩展,戒除网瘾,减少互联网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交流和参加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构建更加复杂,只有
更加注意信息资源的利用,才能保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结语
互联网的告诉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际,互联网可以让两个相隔万里的人实现交流和视频对话,这种互联网交际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但是在互联网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互联网让大学生走出家门进行聚会的机会变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变少。只有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才能实现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on hlgljmw.com/xinshijiyulecheng the 2011, science press;“design” MCS-51 Series MCU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based” Li Guangdi: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1992;“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ing Yuanjie, 1994,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贺非非1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23)
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过渡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了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严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最终导致了一些校园惨剧的发生。本文就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
Abstract:College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but also an significant source of healthy psychology.Due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self, lead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seriously, even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obvious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Eventually, it led to some campus tragedy happened.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find out the reason and solu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的提纲》中写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单独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既然处于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环境中,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发展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大学是一个介于校园与社会之间的阶段,是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提升个人魅力,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附加收益,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但 1 作者简介:贺非非(1991.10--),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研究。是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受制于诸多因素,正在潜移默化的被弱化,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内涵
(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法律、角色、文化、心理等方面。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的某种需求,通过与周围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长期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联系、一种对彼此行为方式的认同感。
谈及人际关系,最简单的认识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基础的解释并没有错,此外还有其他学科下的定义。社会学就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而心理学则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两种不同的解释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是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理解的,人际关系这门学科是我们必须学好的一个技能。
在人际关系中的主体是我们自己,我们掌握主动权,要想形成人际关系,自己得首先去迈出这第一步,只有自己愿意去接近别人、亲近别人,才会发生人际关系。有时候一个人的外表在第一印象中具有很大的比重,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是外貌协会,以貌取人,只是第一印象在我们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先入为主。人际关系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朋友之间存在友情,恋人之间存在爱情,家人之间存在亲情,因此与陌生人很难产生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惯例上有两种划分,即广义和狭义。就狭义而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的相关人员,如同学、老师以及领导等发生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而言比较简单,对于大多数人基本上可以 2 应付,但也不排除个别情况;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之于前者增加了校外的人际关系,比如找工作时的社会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关系等。鉴于实际本文的研究意义,因此以广义定义为主,这样可以全面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
大致的可以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以学习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关系
进入大学之后,会有不同的专业划分,原始的分类使得我们有了第一个人际交往的条件,以专业为纽带,形成的专业导师为主的师生关系、班级建制为主同班同学关系、同寝室同学关系、同一个学院或同一个专业的不同班级的同学关系以及同专业的校友关系,当然这种划分是固定的,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2.以兴趣为主的人际交往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是在大学以志向、兴趣为主的交往,常见的有兴趣相投的社团类型人际关系、个人运动爱好为主的文体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对于学业追求为主的人际交往关系,比如大学期间相约继续深造,考研、出国等。
3.以生源地为纽带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大学新生报到的时候,除了热情的学长学姐接待之外,还有我们最亲密的老乡,目前各个高校都会有老乡会,为异地上学的学子提供了以地缘为基础的人际交往的条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亲切的老乡口音可以缓解我们孤单情绪,在这种气氛中往往能够形成牢固的人际关系。
4.以爱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大学期间是最有可能发生恋爱关系的阶段,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年龄上已经成年,可以开启人生中最美妙的恋爱旅途,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据有关统计,在大学生 3 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恋爱关系占了重要地位。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及其归因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欣欣向荣的表率,其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侵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已经变得世俗化,诸多严重的问题不断出现。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关系形式化
在大学中,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是同学,其次最主要的老师,师生关系是是除了同学关系之外可以排在第二位的关系。与老师关系的好坏,或者说个人对于老师的主观评价,对老师教学的效果以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往往我们对于老师的眼缘评价,即看着顺眼不顺眼,当然也不全是这种悲观的分类,还有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否符合我们自己的需求。目前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我想一定是那些教学风格新颖且平时和学生在课内课外有较多沟通的老师。
但在大学中,老师都是上完课就走,加上学生多,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全部顾及,而且一般大学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科研任务,本身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和学生沟通,师生关系就仅限于教学环节。大多数学生甚至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绕道走,或者假装没看见,大学生的师生人际关系变得形式化,甚至不正常。2.宿舍舍友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在宿舍呆的时间大约占了大学时光的百分之四十,和舍友的接触也最为频繁。但是现在的现状是在宿舍里不声不响,却沉迷网络世界暴力宣泄,来自不同地域的舍友,因其个人性格、习惯爱好的不同,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小摩擦,如若不能处理好小小的宿舍4人之间的关系,又怎么有能力去处理好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是室友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始大学人际关系前提和标杆。
这种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反映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面对宿舍朝夕相处的几个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令人乍舌,又怎么谈得上更大的交际呢?2004年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个人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宿舍饮水机投毒案件无不展示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曾经的网络流行语“感谢舍友不杀之恩”,让人感慨!3.大学生选择性交友,搞小团体主义
在大学中,有这样一种交友观,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人不交;用处大的人“深交”,用处小的人“浅交”;价值观的不同,交友观也不同,关注物质还是情谊是其本质表现。以前,志趣相投为同志,为挚友,现在,权势钱财为挚友。有调查表明,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择友主要看对方的消费水平,更有甚者会根据对方的来源城市以及家庭背景来决定是否交往,这样形成的人际关系只能说是短暂的点头之交,没有深入到友谊的层次,当然大部分的大学生交友观是正确的,但是错误的交友观正在腐蚀这一部分人。
人际交往中的小团体主义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之一。但是这个团体划分的依据却在变味,以兴趣、学业志向为依据无可厚非,但是以经济条件为门槛则显得畸形,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交友观不尽相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小团体,金钱虽然不能用来判断一个大学生的价值,但是经济基础却为其提供了一固定的交际平台。
选择性交友观的发展,必然导致形成贫富两大人际关系团体,而且因为这种观念会造成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的游离于正常的交际团体,会逐渐疏远其他同学,自我保护意识过分的增强,不利于其正常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缺位的教育必然是不成功的,值得教育界的反思。4.异性交往的失败,导致走向网络极端
大学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在大学生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一直以来 5 都是我们所幻想的,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许多大学生把它作为自己大学生活是否完整的一个目标,但是由于我们刚从高中的管制中逃离出来,并不具备太多的交往机巧,往往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开始一段感情,被对方迷人的外表所迷惑,在经过长期的交往后,双方不能忍受对方存在的缺陷而败兴收尾。
当然,这本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对于刚入学大学生而言,其心智并不健全,其情商不足以缓解自己受到的一时的打击,会让自己感到自卑,对爱情感到失望。更可怕的是有的大学生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会走向一个极端,加之目前网络科技的发达,网络的诱惑足以让一个愿意堕落的大学生步入万丈深渊,长期的沉迷网络导致人的精神萎靡,现实中与人交流困难,对于其正常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归因
海德于1958年在《人际关系心理》提出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他将归因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1.情境归因(1)社会层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全国之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初,我们的政策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其出发点上是没有错的,但是的确是导致现在的贫富差距较大的原因,而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差距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恶化埋下了隐患;另一个方面,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也逐渐传入我国,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生活在一个价值观林立的世界,自己本身还没有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的价值观,极易走向弯路。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推动 6 了我国的巨大进步,但随着不健全的制度造成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腐败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对于当代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市场经济主张的自由竞争本质上是好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践行中,给大学形成了一个假象,想要获得成功,没有金钱、没有权利都是不行的,在一个只想着自己的前途命运的大学生眼里,人际交往的选择性就会有目的性。而且交往过程中只想着自己,处处为自己谋取利益,难以形成真正的、和谐的人际交往观。现在校园盛行的请客吃饭风也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经济化,同学过生日要请客吃饭,同学入党、评优、获奖学金以及各种比赛获奖也要请客吃饭,同学间互相提供帮助,本是同学间友谊的体现,有的学生担心欠人情也选择请客吃饭。同学之间请客吃饭很正常,但是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味。(2)学校方面
大学生所表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校教育的过时,或者说缺位。校园是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合,本应该得到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但是我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之前,都是以书本知识教授为主,并没有专门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以及心理素质的课程,学校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一切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为考试而考试,突然从高中跳到大学,就想让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不现实的,有的大学生拒绝参加一切学校活动,认为频繁的人际交往活动会对自己的学业造成影响。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更多的脱离校园生活的青年人,认为学校学习的那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没有用,与社会实践中的情况不相符合,鼓吹知识无用论,在生活中世界观肤浅,情绪浮躁,不能静心投入工作中,只能整天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且大学中设立的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不能得到真正的效用,很多大学生上完课还是不知道 7 如何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另外,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还不能立刻就适应大学生活,各种学习、生活的不同导致大家心理状况的不稳定,大学老师本应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大学中师生关系形式化,还只停留在教学阶段,生活中相互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很容易使得大学生走向歧途,也不利于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3)家庭方面
这一层面主要是受家庭结构以及经济背景的影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独生子女得到的宠爱较之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大多都会形成自私自利、不愿意与人交往不合群的习惯,而且占有欲强烈,不愿与别人分享,这种孩子大多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难以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此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经济背景也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与关注以及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于其自身人际关系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多的孩子一般性格活波开朗,在人际交往中不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反之则相反。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缺陷,由于缺乏父母健全的关注,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交往,很容易产生交往恐惧症。2.个性倾向归因(1)不敢交往
不敢交往,为什不敢?就是因为社交恐惧症。这是一种杀伤力比较大病症,实质就是在社交活动中害怕与人接触,他们在公共场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是担心自己的举动在别人的监视之下,也会害怕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会被别人嘲笑,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反而更加不敢去交往。
这种原因是想交朋友,但是对自己不自信,害怕在交友过程中被别人歧视。这就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而言不好的大 8 学生,每个月的可支配经济较少,一般都会通过做各类兼职获得额外的补助,其本身的开支拮据,就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经济支出的交际活动,与经济条件相对而言不错的同学之间形成的对比,潜意识里的自卑心理又加剧了这一状况。(2)不想交往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大学生收到的教育使得其对于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交往期望值较高,希望可以获得一个完美的朋友或者恋人,但是现实的种种落差使得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反之又会影响其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就比如大学生对于爱情的完美期待,但是在经过一定的事情之后就会认为没有真正的爱情,从而刻意疏远一切异性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的自闭心理也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个原因,自闭心理的学生,有自闭心理的大学生,与其他人的沟通存在问题,性格内向,往往会待在自己的圈子,不出去也不接受外人进来,不愿意发生任何的人际关系。
个人的嫉妒心理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有的学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而且自己也不努力,只是不断地抱怨,对别人取得的成绩进行诋毁,在别人受到挫折时则变本加厉进行挖苦,幸灾乐祸,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情耿耿于怀,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报复,这样很难形成真正的人际关系。(3)不善交往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大学生本身缺乏好的交往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处于劣势,与人容易发生摩擦。在教学工厂学校所产生的大多数人才都是智商高于情商,只有少数人具有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都缺乏一定的社交知识和经验,更谈不上社交技巧了。再加上个人的知识储备的差异,话题储备的不同以及说话技巧的差异,导 9 致一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久而久之就会放弃主动的人际交往,对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形成阻碍。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掌握合理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是我们谈的最多的原则,人际关系上的平等既包括立场的平等也包括人格的平等,实质就是心态上的平等,作为大学生并没有谁高人一等,都在一个起跑线,认识到这个事实有助于我们心态上的平等。交往双方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对方的交际。2.信用原则
信用原则无疑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个人品质,人无信,不以立,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首先自己就要以诚待人,杜绝知与行的不统一,心口不一;言必行,行必果,历来是我们所追求的行为准则。信用原则作为一个标杆,一次失信的不良记录,就会影响你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形象,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做出了承诺就必须兑现。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得理不饶人,非得为了一时的利益,争的面红耳赤,分出对错。人人都说人无完人,但当到了事实的当中的时候则很难想到这一点,高要求的标准也许是有好处,但是往往这种眼中进不了沙子的行为,到最后都成为了孤家寡人。4.尊重原则
尊重他人不贬低他人,不轻视、不侮辱别人,真诚相待;自尊,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自大也不自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平等的原则,其实质上也适用于人际关系领域。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平等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双方的配合和彼此的尊重。
(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个人培养良好的的人际关系对于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左右逢源也需要一定的能力,首先自己得去积极的认识到自己,然后及技改变。1.从自身做起,增强个人的思想品德建设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自身必须注重个人思想道德,从自己本身去改变,比如从表面的言谈举止,知识素养,仪表仪态等方面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从自己内心真正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地、刻意的向一些待人处事比较好的人学习,去改变自身,见贤思齐,增强个人魅力。
作为大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能人云亦云,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会表现在外表,当然不是说卖弄知识,而是其的气质会感染周围的人。人际关系建立之前,确保不要盛气凌人,恃才傲物,要学会宽容他人,在个人个性和社会价值观之间把握好度,这也是尊重他人和自尊的表现。
积极的参加到大学生活中的活动,首先增加接触面,才能有机会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也会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不断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合理的改进。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不斤斤计较,放开自己的眼界,即使有时做的不尽如意,也要学会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的排解压力,不至于到最后形成心理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交往技巧的学习,大多数人并不是天生的就能搞好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一些技巧,比如说话技巧等,恰当对别人进行称赞,但不是阿谀奉承、拍马屁,天生的不足就需要在后天的实践中去改进。
2.加强外在环境的优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家庭的教育对于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有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氛围比较和谐,且有较多的家庭交流,会给大学 11 生带来一种安全感,至少让他们相信人际关系是可以搞好的,这种心理上的暗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自信心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会及时的化解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小问题,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家长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
(2)社会方面也应该作出行动,为大学生有校园像社会平稳的过渡提供保障。我认为社会最主要的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的反馈到实践,对于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再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社会的另一个责任在于良好的网络环境的管控,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化,社交的乐趣完全不能发挥出来,各种设计平台使得大学生沉迷其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社交。
(3)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大主因,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变得突出,各种校园事件的出现暴露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缺位。有些从事咨询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使学生对咨询失去了信心。其次有些心理咨询工作还停留在被动咨询的水平,只对一些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同学来提供了服务,而没有关注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宿舍舍友之间矛盾的合理解决。
大学生生活本是一个提升个人素质,发展人际关系的最佳场合,但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美好幻想。其实我们是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变,针对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缺点进行改变,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樊熙梦,浦甲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2).【3】刘强.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对策[J].社科研究,2015(2).【4】高海东.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5】杨锡宏.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幸福感关系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2.【6】谭晓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困境与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6.12.【7】赵玲玲.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第三篇:“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从目前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分析出发,针对了网络教育的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高质量资源缺乏、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等特点,提出了完善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进展、建设云时代大学术圈精品课程、模块化教学、进展“口袋课堂〞工程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教育;教育平台;教育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终身制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各类远程教育渐渐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工具。在计算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经过众多院校十几年的努力建设,远程教育系统渐渐完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充分结合了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应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阶段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分析
1.教育资源建设不均衡。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进展,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经渐渐形成规模,各大院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从视频课程录制、网络平台搭建、维护、课程相关辅导学问及后期的维护更新等方面构建网络教育基础资源平台,为继续再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在各类教育资源百花齐放、相促相成的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造成的平台建设局限性和课程自身的特点,大多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经济等热门文科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缺乏基础学科和技术型、应用型学科人才培育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建设。2.高质量资源缺乏。近些年,随着全民终身制学习的推广和开放式教育试点的推行,一些院校在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上作了主动的探究,纷纷提供硬件平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嘉奖措施来鼓舞广大教师参加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较好地把握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一部分教师受限于学校网络教育硬件资源水平,不能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有些教师受年龄限制等缘由,一时还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子化教学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方面还不够。因此,教师在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到网络视频授课的转换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能较好地通过高端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表达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出来的课件,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学问和教学技术的欠缺,多采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能精确表达教师独特化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过程。因此呈如今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更多的是电子教案、静态网页等,类似黑板搬家的文本资料,或是传统上课模式的录像,缺少对学员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3.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网络教育课程建设完成后,后期数据的维护和更新至关重要,既包含资料安全维护、网络资源的逐步完善和新教学学问点的扩充,又涉及动漫技术、视频技术等新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远程教育教学中更多地重视网络平台上教学视频材料的建设,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记录、学生点播课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等学习痕迹记录构成的教学系统的完好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问题的有效解答、学问点的拓展讲解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准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很难适应开放的网络教育形式,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也不匹配,使得远程教育的优越性不能完全表达,同时也制约了现代网络教育的进展。4.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在“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时代,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随着4g、5g、6g网络的相继出现,二维码技术的渐渐完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流量费用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城市全覆盖建设,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宽阔的进展前景和应用空间。由此,远程教育师资培育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应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进展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进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敏捷性,为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制教育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
二、更好地实施与开展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的建议
1.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进展。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建设的基础,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展,新的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渐渐成熟,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建设新的学习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远程网络课程建设。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结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采纳新科技时代多种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教学资源,使需求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打破现存的远程教育课程“重文轻理〞的局面,不断更新学问点,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准时进行完善与总结。2.大学术圈精品课程建设。在网络技术进展的基础上,近几年云技术得到了喷发式进展及应用,各类文本、视频、音频等教育资源到达了空前的聚集和传播。各大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得到进展,各类主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详解、结构合理、语言精准的精品课程呈如今学生的面前,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一课程有多个远程教育资源,这使课程得到充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互相沟通和学习,扩大了磨课、听课的学术圈,激励和鼓舞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渐渐打造多类型的“品牌〞教师,在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学问技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的进展。3.教学资源模块化建设。在“互联网+〞网络时代,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为学员提供更敏捷、更便捷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采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章节学问结构模式,将各学问点进行合理划分,建立各学科学问点模块资源库,设立搜寻关键字,使学员可以更好地搜寻到所需的学问点。并将模块化的学问点间设置关联系数,将相关的学问点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搜寻某些学问点时,可以得到相关学问点课程模块系统的推举,从而打破了一个课程教学资源过于浩大的网络数据,更好地与飞速进展的移动网络相结合,为学员提供更为直接和系统的专业学问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融合百家讲坛的优点,从不同的讲解并描述角度、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解读使学问点的讲解更为透彻,促使同一专业精品课程在不同院校资源间的取长补短,为学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更多样的教学资源。4.新技术大前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4g、5g、6g移动网络技术快速进展,智能型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城市全覆盖也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费用越来越被群众接受。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的二维码技术快速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应用,对推动教育进展特殊是远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应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把课程内容的音频、视频或者是课堂直播生成二维码,此类形式新颖、便捷的“微课堂〞、手机课堂、智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宠爱。将此类新技术运用到远程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学资源,进展成适合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模式。不限定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的“口袋课堂〞有利于推动远程教育更广的普及,并且把它作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将为大多数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便利与支持,满足经济与时代的进展需要,还可以使网络课程教育进展顺应科学的进步进展,紧跟经济科技的步伐,从长远进展的角度促进网络教育的进展。
三、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给移动网络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创新契机和宽阔的进展前景。远程教育应紧紧跟随网络技术的革命创新,在传统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术圈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建设适合当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模块化学问点大数据库。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需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设计、建设符合学员要求,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课程,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教育新科技〞。
参考文献:
[1]韩雄伟,田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学模式共同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2]郑金秋.多校区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对策讨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3]魏斌,曾青松.“互联网+〞背景下内容依托式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学问与技术,2022(32).[4]苟焕军.我国远程教育进展状况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22(20).作者:宋涵
沈水文
单位: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创业迎来更多机遇。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网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文章在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创新环境,针对大连市的经济特点和高校特点,研究协同创新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型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协同创新
1项目背景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它有利于大学生开发崭新的创新领域、转变传统创业思维模式、寻求创业资源,但是网络诈骗、网络虚拟交易与虚假合同、网络传销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也屡见不鲜。同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成为社会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促进大学创新创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化资源,真正使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创新创业的各个阶段,各方如何协同,仍然存在一些困境。
2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机遇分析
2.1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提升,创业热情持续高
涨麦可思《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比2014届高出0.1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毕业3年后创业比例增长为5.7%,其中毕业时创业3年后还存活的约为1个百分点,就业后再创业的约为4.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的调查都显示,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2015年有创业想法的人数超过想考研的人数近10%,说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较前几年更强烈。
2.2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满足创业需求的程度相对较低
根据麦可思报告中指出,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创新能力更强,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群体。创业活动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要求更高,尽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对这些能力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创业需求的程度相对较低。
2.3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性不大
创业大学生中有70%的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不相关,近几年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餐饮娱乐和销售三类。麦可思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跟踪数据表明,大多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首次创业的知识来源于创业实践和实习与兼职活动,比例分别为48%和38%,课堂教学来源仅为15%,仅有7%来自“学校举办的创业模拟或推广活动”,可见创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撑度更强。
2.4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效果才趋于稳定
麦可思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效果在毕业后三年才会趋于稳定。对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研究发现,近半数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创业,超过一半的人中途退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期,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的人也不在少数,有更多经过职场锻炼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因此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应从长期考量,不应局限于大学生毕业时。
3大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制约因素分析
3.1富有创业激情但缺乏毅力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路经济中进行自主创业,充满创业激情。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是盲目跟随潮流,对创业项目缺少全面了解与分析,单凭感性认识,缺少专业的商业计划,只希望通过网络创业实现“一夜暴富”,过于乐观,不能正视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
3.2缺乏专业的网络创业知识和技能
网络创业虽然早有成功案例,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指导也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缺少识别机会、人际交往、市场开拓和团队合作等全方位的技能。此外,传统高校普遍缺乏对实践环节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致使他们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和创新创业的专业培训,网络创业的成功率自然较低。
3.3创业资金少,创业投资不容乐观
目前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主要来源是父母亲友,得到学校和社会帮助较少。即使部分资金来源小额贷款、慈善投资和学校和政府少量资助,这些资金审批手续多、额度小、门槛高,获取资金难度大。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就是烧钱的行业,企业也可能很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这些资金远远不够创新创业启动资金,单靠大学生自筹资金和少量资助是很难长时间维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天然的劣势。
3.4商业化道路前进较难大
连市创业环境还缺乏完整的政策和法规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扶持、企业审批等在很多不足。税务、工商和企业制度、融资制度和人才分配等都没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熟的商业模式非常少,新型的商业模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应用。
3.5创业经验少,社会资源占用较少
大学生创业面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是创业经验不足,对风云变幻复杂的市场环境的判断容易产生错误,产品和服务时常定位不准确,没有清晰可行目标,经营管理缺少战略远光,缺乏创业风险意识,社会资源占有率低,很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高校只是单纯的重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和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没有把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际行动中。另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和孵化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经营和管理,没有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开放互动的合力结构。
4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学生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种资源和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这种创新机制是以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由高校引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健全和完善帮扶机制和政策支持,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4.1构建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4.1.1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构建“普适性”“专业型”“运营性”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通识课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启蒙教育,专业课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通过实践学期、专业综合实训、毕设、SOVO、素质教育项目、学科竞赛、自足创业项目孵化等时间运营活动,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中,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企业人士专题讲座,创业论坛等加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渗透和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将科研创新项目、校企合作开发创新项目、企业真实创新项目与案例进行可教学化改造和设计,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4.1.2协同设立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高校创业孵化器
高校、政府和企业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各个高校应建立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免费为学生提供场所、必要的设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对其中有创业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在“互联网+”形势下,高校需要建立集空间、设备资源、团队一体化,并将其通过互联网有效连接并投入使用的创业孵化基地。聘请企业专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对孵化项目进行指导。政府可鼓励大连市内各大创业园区吸引大学生创业项目进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大学生创业项目以支持。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和企业人员共同研发创新项目。4.2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机制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是一个促进信息共享、创新资源整合的平台,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协同大连市各大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社会机构,实现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并实现对各个高校、各个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4.2.1各类资源的整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包括:①高校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项目作品资源、专业师资资源)、②社会资源(包括企业创新项目资源、企业导师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资源、自建资源)、③政府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建立各类知识库、项目库、案例库、人才库,能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资源,使创新资源在各个主体之间流动,促进创新项目的转化。
4.2.2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各模块功能信息平台的功能应该包括信息发布、在线学习、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互动交流。
4.3建立多维协同的保障机制
4.3.1战略协同保障
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大连市产业特点,紧密结合实际,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和项目转化的推动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把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升为战略层面,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提出创新目标和创新路线图,解读政府创新政策,明确发展方向,谋求与高校合作的方向和形式。对于高校而言,围绕大连市产业发展需求和战略性创新产业的培育,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拓展科学研究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4.3.2政府主导的管理协同机制
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领导机构,联合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组成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重大实务的协商与决策,委员会成员由各方代表组成,包括政府人员、高校各高校代表、各行业企业代表、科研院所代表、投资机构代表等,下设综合管理部、科学技术部、人才培养部、创新项目部等。
4.3.3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益分配保障机制
在初期,协同各方应根据各方情况进行约定,可根据各自的投入或出资比例确定技术成果的分享比例,这要参考市场运作的标准,落实到纸面上,形成书面文件,并进行法律认定和保护。本着权利与义务一致,付出与收获一致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担风险、分配利益,实现企业与高校利益的激励相容。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4.3.4资金保障机制
第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贡献的单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和个人,资助应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第二,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进行创新项目商业化运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社会公益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通过创新创业管理委员会担保和个人信用相结合的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大学生创新创业贷款。也可以通过众筹形式对特定创新项目进行资金筹措。
4.3.5激励保障机制
(1)高校内部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奖学金和创新奖教金。创新奖学金奖励优秀创新项目的学生团队和个人,奖教金奖励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分替代激励。对于在重大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专利、创办创业公司、参与跨校协同创新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外派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学分替代,可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在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要向指导和帮扶大学生创新团队建立和创新项目指导进行倾斜,鼓励教师协同企业资源进行横向科研,对于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教师可适当放宽评审条件。“弹性学籍”制度。高校可采取“弹性学籍”,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保证学生创业时间,解决创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后顾之忧。
(2)外部创新环境和资源激励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简政放权,以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产业优化带动城市创新建设。培育壮大新型战略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通过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加大政府投入,配套创新基础设施,奖励创新成果,设立专项基金等,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协同创新机制。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大学生创业减免税费、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贴息政策等扶持手段。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应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减免房租、资金保证、指导服务等优惠政策。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浅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等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适应开放社会需要的重要素质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这里我仅谈大学生的同学关系。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说:“和谐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 它对大学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一般而言,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豁达、宽容的精神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各种矛盾和不良情绪的化解,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通过和谐交往和沟通有助于获得信息、启迪思维,开发智能,减少烦恼,为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有助于学业的顺利完成。
2.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完善自我及未来事业的成功。人的自我认知和完善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个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相互认知而获得的。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正自己。因而,通过外界良好人际关系可以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有助于塑造自我成功品质和完美人格,为未来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3.和谐人际关系是拥有高品质大学生活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人人际关系紧张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缺乏感情依赖和理解,就会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因而,良好人际关系易于使大学生在各方面获得较高的支持和赞同,有助于爱护、关怀、信任、友谊、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获得,从而拥有高品质的大学生活。
4、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和未来生活的幸福。
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在对成功人士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个人成功15%靠专
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所以,和谐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和较早成熟,有助于各种社会知识、交往技能和素质的获得,为未来美好生活的获得打好基础。
二、大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表现及危害
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和谐的,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还存在如缺少知心朋友、交往平淡或交往困难等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这种不和谐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不良人际交往:
1.自我中心功利型的人际交往。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字优先,“唯利是图”,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同时把“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
2.自卑冷漠孤僻的封闭型人际交往。在人际关系中,总感觉好像自己低人一等;或持一种冷漠的处世态度,经常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或性格怪癖,不愿与他人交往,作茧自缚,封闭自我。
3.妒忌猜疑戒备的萎缩型人际交往。这些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或是“嫉贤妒能”、胡乱猜忌,或常存戒备之心,在交往时萎缩不前。
这些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往往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使身心压力增大,悲观失望、情绪低迷,有的还导致抑郁、狂躁等精神疾病,甚至产生犯罪、自杀等不良心理和畸形人格。
三、大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原因分析
1.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在交往过程中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产生偏差。一方面是对自我评估过高或过低,另一方面是受晕轮效应、首应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认知中的固定观念、偏见的影响,缺乏对他人的体谅和关注,或表现在仅凭对方的外貌、气质、风度、表情等第一印象来评价对方。因而使人际关系陷入失真或偏瘫状态。
2.身心障碍的影响
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 渴望理解、尊重和被赏识,但由于个人的身体缺陷及心理等原因,容易产生自卑、恐惧、封闭、嫉恨、害羞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在人际关系上的逃避或走向极端。
3.社会影响
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造成较大冲击,“拜金主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庸俗化,“价值主义”引发大学生功利思想膨胀,都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交往方式。
4.学校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看重成绩和证书,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忽略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忽视与人交往与沟通。同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及教养等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大、自卑或自私等心理,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5.人际交往方法技巧的缺陷
人际关系沟通、维持的技巧及方法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对策
1.磨练个性品质,提高自身人际魅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一般来讲,有着高尚、真诚的个性品质及巨大人格魅力、能力强或具有某种特长的人通常有着很强的人际吸引,容易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注重培养自尊、热情、真诚、坦率、友好、信任、克制、幽默、乐于助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将有助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2.加强自我训练,克服认知偏差,提高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和认知,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加强自我训练和提高。如学习心理学理论,克服认知偏差,向人际关系好的同学请教,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诊治等,努力提高心理素质,促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3.发挥校园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作用,优化大学生人际关系。
(1)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如开设交际学、动作语言学、礼仪学等相关选修课,帮助大学生建立人际交往的理论。
(2)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如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有关礼仪交际等课题的讲座;加强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
交往技巧指导等,指引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重视人际交往实践,提高交往素质。鼓励大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环境保护、关爱孤残、帮贫支教等青年志愿者活动,提供他们和不同群体进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悟出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及人际交往的真谛,有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4.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
(1)掌握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大致而言,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平等尊重。②正直诚信。③宽容大度。④合作共赢。⑤互惠互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拥戴、尊重和信任,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方法。
①主动开放。“我敬人,人自会敬我”,所以,要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就要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与人沟通、打招呼等。同时,交往中要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十分完美的人,而恰恰是喜欢一个虽有一些小缺点但真实的人。
②热情真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使友谊地久天长。
③互助互补。心理学家们发现,互助有利于良好第一印象的确立,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可以迅速缩短心理距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学习别人优点,会使自己和别人都处于快乐交往之中,有利于交往的发展和延续。
④宽容换位。常言道: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步心平气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对他人的缺点多加理解和包容,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摩擦,多一些理解与和谐。
(3)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①巧妙运用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能优化人际交往。除称呼得体、说话礼貌外,还要善于运用生动、有感染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适当的赞扬和批评,学会说“对不起”和“谢谢”。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同时,善意的批评及落落大方的“谢谢”,诚恳的“对不起”等
语言的运用,都会为自己迎来好的评价。
②善于运用肢体等非语言艺术。如微笑待人。许多成功的人的个性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亲和的笑容。一个亲切的微笑告诉別人:“我喜欢你,你使我愉快,我见到你很高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像嘴一样会说话”,所以与人沟通、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或给对方一个鼓励的眼神,往往胜似千言万语。
③善于倾听和沟通。沟通和倾听能增强交流、切磋思想、消除误会,增强理解和信任。但倾听也有技巧,不能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目光游离、贸然插话等。
④注重自身外在形象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恰当的容貌和服饰及多样的兴趣爱好能提高个性魅力,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日金,《警惕校园人际关系变味》,《心理世界》2002年第3期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