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引领县域经济大发展(第三版)
——打造“四新”开发区
为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作贡献
云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连日来,云梦经济开发区捷报频传:云孝大道一期工程、黄香大道、和平东路、馨怡路等道路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中盐宏博、富思特BOPET薄膜、迪普电子等企业正在红火生产;美林制药、中一科技、海博汇重工、腾胜光电、康宝光缆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云新能源、银特科技、钧正机械、英纽林生物、华仕顿电器等项目正在筹备动工;凌志珠宝、台湾亚化科技、松兴机电等项目正在商谈落户……在云梦城北,一个以湖北尤尼科光电为龙头的回归创业园正在崛起,云梦经济开发区发展将驶上快车道。
近年来,云梦经济开发区抢抓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云梦加入组团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依照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武汉、对接孝感、融入市区、发展云梦‛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等‚四新‛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全年实现产值47.13亿元,同比增长47.94%;税收1.68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6亿元,同比
增长73.76%。
对接孝感,精筑平台,力促“四新”强势突破
2010年,云梦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规划开建了西起云梦城关,东至孝感城区交通西路,全长11.2公里的云孝大道,使云梦更加便捷地对接孝感、融入武汉。云孝大道拉开了云梦县经济开发区建设骨架,12平方公里核心区、30平方公里发展区总体空间规划,推动云梦城区向东扩展,一座托起云梦腾飞希望的新兴之城已初见雏形。
云梦经济开发区根据园区未来主导产业体系和建设一流科技园区的要求,在核心区范围内,确定了‚二带四园‛的产业功能布局,‚二带‛即‚回归创业聚集带‛、‚高科技产业聚集带‛,‚四园‛即‚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园‛、‚新电子园‛、‚新生物医药园‛四个特色园区。‚十一五‛期间,云梦经济开发区共筹资6.4亿元用于‚二带四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10年投资近1亿元,建设云孝大道一期工程、黄香大道、和平东路、馨怡路等道路建设。2011年重点建设云孝大道二期工程、步云东路、龙岗东路等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三环八纵‛路网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带的科学规划,使得园区产业布局更加明晰,功能更加完善。企业的分区化、专业化聚集也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企业之间也可以更加便利地开展科技
资源共享、商业信息交流。如今,园区高科技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4家,发展到目前的二十多家,高新技术产值达34.07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72.28%。一股以‚四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力量正在开发区涌动,一幅多元经济齐头并进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依托武汉,精选招商,助推“四新”集聚升级
武汉是省会中心城市,是城市圈发展的龙头。云梦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武汉的辐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更离不开相互间的紧密互动。开发区紧紧依托城市圈,努力承接武汉外迁企业,着力招大商、选优商、引强商,2010年至今,开发区围绕‚四新‛产业,先后引进了湖北美林药业有限公司、武汉海博汇重工有限公司、武汉宏俊鑫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推动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产业,使‚四新‛工业园的集聚发展初具规模。
新材料产业以富思特集团为龙头,以湖北神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广华化工有限公司和武汉宏俊鑫诚科技有限公司为骨干,引进武汉海博汇重工有限公司和湖北康宝电缆有限公司,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亿元,上缴税收7000万元。
新能源产业以湖北中一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引进湖北中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门银特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和湖北钧正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形成工业增加值过5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新电子产业以电子元件、电子产品为主导,以湖北迪普电子有限公司和云梦锐翊电子有限公司为骨干,引进湖北腾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形成工业增加值过2亿元,税收过3000万元的新电子产业集群。
新医药产业是建设集药品、生物制品等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以湖北美林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美林药业二期、三期建设,以武生云梦单采血站有限公司为骨干,着力引进湖北英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形成年工业增加值过5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的新医药产业集群。
给力云梦,精耕服务,引领“四新”快速发展
开发区不仅是区内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区观念更新、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开发区综合服务大厅是开发区‚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效能、推行‘阳光服务’‛全新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体现了开发区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开发区为了优化服务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云梦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若干规定》、《云梦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云梦经济开发区建设拆迁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补偿等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提供了保障。
同时,严格执行专班全程跟踪服务制度,代办证照、征用土地、协调实现‚五通一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双隔离‛制度,县直各部门到企业调研、开展工作需经开发区同意,并派人帮助协调。无开发区工作人员到场,企业可拒绝接待。企业与村民(居民)发生矛盾等,由开发区负责协调解决。依法严厉打击‚四强六霸‛,阻扰项目建设行为,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开发区在基础事务服务方面已经达到了高效、快捷的目标,也将云梦经济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服务‛高高擎起,打开了竞争力升级的全新局面。
按照《云梦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云梦经济开发区将重点抓好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四大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将建成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30平方公里发展区;将累计引进企业60家,引进资金63亿元;全区将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家,实现工业产值488.1亿元,年均增长25%;税收15.8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年均增长20%。
届时,云梦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地区经济观念创新的前沿、体制改革的先导、经济增长的引擎、技术创新的源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谐社会的示范,将具备一流经济开发区的初步特征,进入全省省管开发区前列,为云梦县经济社会
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加强涉农领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强涉农领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张华贤(代表民革宿迁市委)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宿迁生态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成败在农村。建议:一要持续建设一批宿迁式的特色美丽乡村。全力建好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实施水体治污责任制,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二要深入实施一组系统化的土壤提质工程。建立土壤环境大数据检测系统,持续推进土壤酸化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运用,探索建立可推广的土壤修复工程样本。三要努力造就一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大军。科学界定职业农民内涵,实施分类式专业化培训,培育一大批生态农业CEO和职业化农民。四要加快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生态农业品牌。通过实施创牌辅导、载体帮导、文化助导,创建一批涉农“三名商标”和农副产品商标发展示范园区。五要积极建设一批连片化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坚持规划先行、长期稳定,集中多方力量,聚集要素资源,渐进式推进区域集中连片开发。六要全力建成一批定制式的中央厨房供应基地。通过在京东平台打造“农品宿迁馆”等形式,着力把宿迁建设成为若干大中城市的生态食品基地。七要创新组建一个市场化的新农村建设集团。统筹实施新农村区域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产业化。八要探索设立一个保障性的新农村投资公司。设立
政府引导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规范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细化环保责任清单
严守生态环境底线
董振班(代表民进宿迁市委)
为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建议:一要全面排查梳理,厘清责任边界。系统梳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江苏地方法规以及市委、市政府制度性文件,厘清有关主体环境责任边界,制定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二要制定地方法规,弥补立法空白。消除责任空档和盲区,为各地各部门履行环保职责提供法律依据。三要细化责任清单,压实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责任清单应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群众生活等诸多污染源的防治,大气、水、土壤、声、电磁等诸多环境要素的治理与保护,将其无一遗漏地分解到各具体部门,实现环境保护责任全部门、全要素的全覆盖。四要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构建产业政策指导体系 推动生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周朝明(代表市工商联)
为把宿迁打造成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生态经济产业基地,建议:一要管控生态空间,加快主体区域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统一优惠政策,着力建设宿迁生态经济产业园核心区及其拓展区。二要创新管理体系,探索生态发展新路。建立绿色发展考核体系,强化绿色发展导向。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农业、旅游、环保等方面职能。完善园区财税管理体系,吸引绿色高端企业入驻创业。三要提升服务能力,提升生态产业效率。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领,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加快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区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指导生态产业发展。
抢抓机遇
齐抓共管 做好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大文章
丁晓平(代表沭阳县政协)
为广泛营造发展生态经济的浓厚氛围,齐心协力做好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这篇大文章,建议:一要树立法治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加快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突出的水、气、土污染问题。二要坚持生态优先,抓好生态规划建设。以宿迁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统领,分类编制各县区、各乡镇发展规划,突出8个生态经济示范镇的引领带动作用。三要注重特色打造,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各地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电商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四要完善考核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氛围。进一步完善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考核制度。对所有新引进的项目,实行谁引进、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环境保护责任制,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项目。
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育宿迁绿色发展新动力
郑干先(代表泗阳县政协)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建议:一要培育生态旅游特色品牌。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按照“整合提升资源禀赋,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强市”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旅游+”行动,促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三产融合,着力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业体系。二要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提升智慧产业服务支撑能力,做好现代服务产业配套,积极引进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形成要素齐全、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产业链。三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京东集团优势资源,全面加强与电商企业战略合作,推进网络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网创主体,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江耀武(代表泗洪县政协)
当前,生态旅游面临着结构不合理、配套功能不完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一要优化生态旅游规划,统筹协调做好环保、城建、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规划,努力做到“多规融合”。二要严守环境底线,调整产业结构,综合治理“气、水、土”等突出污染问题,坚决杜绝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三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生态旅游配套功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出适应不同群体游客的娱乐项目。四要扩大生态环境的对外宣传,从自然资源、城市风貌、地域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塑造我市生态形象,提升生态宿迁的知名度、影响力。
建设电商名城
打造生态立业新支柱
仲
林(代表宿豫区政协)
为放大电商名城效应,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版块,建议:一是加快项目推进,做强做优电商载体。研究制定电商园区发展3—5年规划,重点加强电商场馆、创业孵化园、无人仓储、配套街区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二是强化龙头带动,全面提升电商招引质效。依托园区平台,借助“京东”品牌,拉长电商产业链;广开门路,深挖资源,积极促成腾讯与宿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1—2年内实现园区入驻电商企业境外上市零的突破。三是融合线上线下,激发网络创业活力。利用园区创业谷的创业孵化功能,构建集网店运营、品牌推广、创客路演、导师指导、投融资等一体化服务模式,不断孵化更多的本地电商企业。四是创新政策驱动,扶持保障电商集聚。建立电商产业专项资金,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创投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智慧物流、绿色包装、新能源车辆等绿色高端产业发展。对宿迁电商产业园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搭建资本、信息、人力资源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互联网小巨人。
聚力生态经济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宿迁
朱振方(代表宿城区政协)
为渲染生态宿迁底色,真正把宿迁建成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议:一要以优质生态为基础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下决心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味“四大战役”,从严把好项目审批关口,切实抓好企业排污整治,持续改善生态质量。二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核心要义。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引进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批生态风情旅游景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激光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注重绿色建材、智能电网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彰显特色品牌。三要突出法治引领,筑牢生态屏障。完善环保制度体系,落实生态建设责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强化信息支撑
发展生态经济
徐洪清(代表市政协科学技术界)
发展生态经济,做好“互联网+”这篇文章,信息技术是重要支撑,建议:一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守护宿迁的“碧水蓝天”。加大蓝天卫士、国土卫士、水域保护监控平台等信息化应用的部署,丰富监测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为行政执法和环境治理提供事实依据。二是进一步夯实“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大政策支持与投入力度,将信息基础建设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水、电、汽、路、城乡建设统筹考虑,加快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三是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一方面深入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推进景区门禁、智能监控、智能导览、景区安防、智能停车场等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旅游大数据挖掘应用,通过景区客源、游客群体、游客喜好、景区对比等多维度分析,有效提升景区管控、引导、服务能力。
加强土壤环境信息监测 夯实生态经济现实之基
史余强(代表市政协教育界)
通过监测土壤环境状况,实现优化土壤环境质量,切实构建我市全方位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议:一是建立土壤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科学布局土壤环境信息监测点,建立土壤环境信息数据库和土壤取样收集库。二是开展土壤环境信息科学分析。探索将土壤环境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类,加强应用分析,形成分类清单,强化精准治理。三是强化对生态产业分类指导。推动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为治土企业开展土壤治理和修复提供精准服务。开展土壤环境数据分析,为优化特色农业布局和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健全土壤环境信息监测的政策法规。确保土壤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生态经济发展
钱国华(代表市政协经济界)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生态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建议:一是着力加强生态融资项目对接。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分别列出支持、限制和淘汰的产业、企业及项目名单目录,并定期发布。加大企业环保信息披露力度,有效发挥金融杠杆在限制“两高一剩”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着力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创新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减排收益权等质押融资产品,将信贷资源更多地向绿色产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积极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新试点工作,借助“三进三帮”农户新信息,加强与农商行“阳光信贷”系统的对接,有效支持农民发展农村电商、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致富项目。三是着力加强绿色金融配套机制建设。设立绿色金融发展引导基金,建立绿色金融风险分摊补偿机制。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助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刘万江(代表市政协农业和农村界)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得天独厚。建议:一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支持、鼓励发展旅游、观光、生态等多功能创意农业。二是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推广农业清洁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创建力度,提高宿迁生态农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规划布局,整合项目资金,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进一步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四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产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协调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开发宗教文化资源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仲启双(代表市政协少数民族、宗教界)宗教旅游是重要的旅游品种。宿迁宗教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深入,宗旅融合有待加强。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宗教文化资源配置,准确定位宗教旅游在宿迁特色生态产业布局中的目标追求和发展战略。二是加强宗教、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市宗教历史名胜、名人,经典故事、传说掌故。三是加强宗教场所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出宗教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开发具有宿迁特色的宗教文化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打造宿迁特色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四是重点对古运河沿线的皂河龙王庙行宫、极乐律院、真如禅寺、大王庙、洋河古镇、泗阳天后宫等宗教资源进行景点化整合开发,打造古运河沿线宗教历史文化景观带。
用科学规划指导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张宜球
当前,我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中,还存在着边规划边建设、先建设后规划、规划建设各行其是等问题。建议:一是编制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导则,明确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基本原则、建设内容、建设要求、建设时序、保障措施。二是推进“多规合一”,以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协调融合各类规划,形成一张蓝图。三是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加快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协调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四是重视项目规划编制,做好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提升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五是重视规划实施,在编制前明确规划目的和编制要求,在编制中采集好基本数据,了解真实民意。规划成果应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组织专家评审,并及时公布。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严肃性。
以上14篇为大会口头发言,配照片刊发,以下8篇为书面发言。
民盟宿迁市委建议:一是科学立规,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三进三帮”活动,建立生态经济“大数据”,编制“接地气”的规划。以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为统领,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全面梳理、深度融合,编制“相融合”的规划。统筹编制凸显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提升、农民脱贫增收等规划。二是优选产业,构建宿迁特色生态产业布局。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发展、绿色工业转型升级、活力三产繁荣发展。三是创新机制,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生态经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经济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以市场为核心的投融资、生态补偿和公众参与等机制,实施利于生态经济建设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
九三学社宿迁市委建议:一是加强空间布局管控。把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开发的关键抓手,进一步研究调整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制定正负面清单。针对各地重点发展的“2+1”产业、8个先进特色产业,制定正面清单,招引符合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制定负面清单,严控恶臭项目、环保安全高风险项目、高能耗低效益项目进入。三是加强项目落地评估。重点对拟落户项目的产业政策、环境影响、经济效益、规划布局、安全生产、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把好工业项目落地关口。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苏宿园区和高新区为示范,不断巩固和提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成果,逐步建立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机制;以绿色示范企业建设为载体,带动更多企业逐步完成生态化改造。
市政协工青妇、科协界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生态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不同主体功能分区,引导分类发展。完善空间治理体系,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二是进一步壮大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推动产业向结构“轻”、模式“绿”、质量“优”转变。发展“互联网+”产业,重点依托电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经济,做大做强保险小镇等新业态。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提升生态承载能力,整治环保突出问题。
市政协台侨联界建议:一是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在全市上下营造浓郁氛围,强化生态思维,形成共识、凝心聚力。二是将生态立市上升到六大发展战略之首位,突出其引领地位和特殊意义,不断强化全民的生态意识,提高加强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对现有涉及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在认真疏理的基础上结合宿迁市情,进行完善充实,形成适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四是重视、保护和发展我市特殊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尤其在乡村要留下乡愁、留下印迹、留下历史。
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建议:一是大力宣传生态立市第一战略。要从全局上提升生态立市的战略地位,从文化上形成生态立市的科学共识。以生态经济发展为题材,广泛创作歌颂生态立市的时代作品,营造生态立市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力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加大原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强力整治环境污染,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三是培育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生态特色的农牧渔业,培育一批地方生态农业优势品牌。发掘独具地域特色的休闲游、乡村游项目,走农旅融合之路。四是强化政策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市政协社会科学界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健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明确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权利义务。把握关键,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是核心,确保生态资源逐年增加;转型是关键,推动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推动农业由分散单一品种种植向集中高效经营转变,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是根基,把产业培育和打造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富民是目标,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建议:一是抓观念转变,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水平。加强对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营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抓规划先行,推动生态经济长久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市生态建设规划,并把生态的价值追求作为其他各领域规划发展的前置条件。建立第三方专家评审机制,切实加强规划前期评估、过程监督、事后评价。三是抓发展主体,构筑生态经济骨干框架。以谋划推进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为抓手,带动生态经济示范区整体建设。建立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和主动退出激励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县乡三级污染物收集处置能力和新兴能源供给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着力降低医疗污染。
市政协常委郑路建议:一是理清家底,梳理现有产业项目。既找准产业发展短板,发现配套产业服务链的不足,又摸清家底查漏补缺,为下一步产业规划布局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各地在发展特色产业时,必须注重打造具有地域标识性的特色优势,做足“生态+特色”的文章,使地域标识深入人心。三是统筹规划,凝聚区域发展合力。组建工作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链的建设力度,蕴涵产业发展定力和耐力,力争在形成集群规模后制定产业标准。
第三篇:XX区工程建设领域整治实施方案
XX区工程建设领域整治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决策部署,现就推进XX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下称“工程建设领域”)整治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恶意竞标、强揽工程等突出问题,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成果,保持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集中排查、依法处理、建章立制”整治方式,到2022年6月,我区工程建设领域恶意竞标、强揽工程等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招投标乱象和突出问题得到整治,招投标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建筑市场秩序持续规范。
二、整治重点
针对工程建设领域设计、监理、施工、工程总承包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整治工作:
(一)投标人串通投标、以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挂靠或借用资质投标等恶意竞标行为。
(二)投标人胁迫其他潜在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胁迫中标人放弃中标、转让中标项目等强揽工程行为。
三、工作措施和时间安排
(一)集中摸排整治行业乱象(至2022年4月)
1.全面排查。一是充分应用福建省工程领域招投标在线监管平台(下称“省招投标监管平台”)的招投标大数据分析成果,重点排查存在疑似违规点的招标项目,摸清底数;二是运用电子投标文件软硬件信息雷同查处机制,延伸设计、监理领域招标监管工作触角;三是运用福建省劳动监测预警和智慧就业大数据平台(下称“省实名制平台”)实名制监测分析成果,聚焦项目管理人员不到岗履职等问题,核查是否存在挂靠、转包行为;四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邮箱,全面收集群众举报线索。对群众提供初步证明违法事实的证据材料要重点核查,分类建立台账。
2.集中整治。一是在摸清线索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异常评分信息,深挖彻查招标人、评标专家、投标人、投标“指客”隐形联系,打击以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打击投标人串通投标行为。二是依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规〔2019〕1号),查处挂靠、转包行为。三是健全与乡镇(街道)协调沟通机制,对未纳入省工程项目监管系统的项目,尤其是施工许可限额以下工程,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到岗履职核查,依法查处市场违法行为。四是涉嫌行业领域乱象的,督促企业整改,涉及违法违规的,依法依规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特别是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的,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等依法打击惩处。
(二)健全源头治理长效机制(至2022年6月)
1.稳步推行“评定分离”政策。落实招标人首要责任,支持开展异地远程评标,结合电子招标投标的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完善串通投标认定查处办法,加大招投标活动信息公开力度,探索推行评标委员会评标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2.建立“标前一控、标后一管”管控机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工程招投标及标后管理,对施工企业招标文件承诺的项目管理人员实施严格管控,严禁企业中标后随意更换项目管理人员,对中标一年内更换管理人员的,在住建部门网站、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公布施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更换情况,更换人员1年内不得参与三明辖区内其他项目的投标和现场管理。
3.建立差异化监管机制。按照省上部署,自2021年11月起,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将辖区内近两年内因恶意竞标、强揽工程以及投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或近两年内发现上述行为但已超过行政处罚追溯期的市场主体,列为招投标重点监管对象并在省招投标监管平台登记、公开。招投标重点监管对象的管理期限为1年。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被列为招投标重点监管对象的投标人提交现金形式的投标保证金,评标委员会予以重点评审。
4.健全完善行业监管制度。结合省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福建省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研究梳理工程招投标突出问题,堵塞监管漏洞,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巩固整治成果。贯彻落实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综合评价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市场机制。推行市场主体诚信承诺函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管理活动,自觉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住建局依托扫黑除恶领导小组,持续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各股室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好部署推动,明确整治工作目标、工作措施、进度安排、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有序推进常态化工作落实落细。(二)强化协作督导。
各股室要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开展专项检查、抽查,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加强与政法机关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交、联动查处、通报反馈的协调机制,推动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三)畅通信息渠道。
积极通过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加强对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整治工作,有计划地宣传报道一批典型案件,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监管人员及广大从业人员法治意识,打造良好的建筑市场营商环境。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先行区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先行区
(省11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坚定不移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领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目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重大战略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制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和18个专项规划,编制了《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完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湿地候鸟、鱼类洄游、江湖关系等“六大课题”研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组织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推进了一批以“两核两控”为重点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5558亿元,占全省的58.9%。
第五篇:经开区2020年建设领域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XX经开区2020年建设领域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六项机制”建设和“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统筹推进建筑领域创新发展。着力强化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不断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以杜绝亡人事故、减少一般伤害事故为目标,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园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水平。
一、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创新政府监管方式,落实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政府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互联网+监管”工作机制,加快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手段,充分运用和发挥“XX市建设行业监管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实现政府监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公开化,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过程留痕管理、责任可追溯,落实政府部门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2.加强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质量安全信用评价工作力度,建立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机制,充分运用XX市建设云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促使企业和责任人员更加注重依法守规较好履行质量安全责任。
3.积极落实建设项目审批和竣工验收制度改革再提升。依托XX政务服务网,按照“一码运转、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总体要求实行电子化审批,积极落实联合验收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好园区建设。
4.扎实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运用,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推进质量安全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基础建设,督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认真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要求,推进标准化建设。
5.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企业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主体职能,持续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重点抓好一线操作人员、“三类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岗前安全交底,切实落实三级教育,筑牢质量安全基础。
二、扎实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质量水平提升
1.狠抓工程原材料质量,杜绝假冒伪劣材料用于工程建设。深入开展违规使用海砂治理行动,加大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抽查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瘦身”钢筋、冒牌产品等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2.严格工程实体质量监管,确保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进一步加强结构实体质量监管,开展结构实体抽查检测,加大结构混凝土质量抽查检测频次,严厉打击假试块、假报告行为。
3.落实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熟悉并掌握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控制和检测要点,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安全全过程管控,强化装配式建筑主体责任,严格监督把关,稳步推进园区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
4.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全面落实民用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持续开展外墙保温系统质量提升行动,保证外保温系统质量。贯彻落实《XX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认真执行XX市《XX市民用建筑楼面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要求》(X建设〔2019〕X号)等关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现行地方标准要求,持续推进园区绿色建筑发展。
5.扎实开展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问题防治,持续提升建筑品质。积极落实样板引路制度,加大防渗漏、防空鼓脱落、防墙面和楼板裂缝、防门窗开关不灵等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问题防治力度,严格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减少住户质量投诉。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深化整治行动成果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及有关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认真研究部署园区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督促各责任主体认真落实各次安全专项检查,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全面进行风险辨识、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有效落实防范措施。
2.坚守安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严把安全关。强化盲目赶工期、抢进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到位等不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始终坚持将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杜绝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取生产效益的行为。
3.严格监管执法。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实施细则,认真履行“三必须”行业监管职责,实现建设主管部门对辖区建设领域监管全覆盖。正确处理放管服的关系,杜绝只放不管或简单化限制执法,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严格对企业的安全监管。建发局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适时带队,深入园区企业和项目现场开展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安全生产的市场行为问题、关键岗位人员不在岗履责的问题、重大危险源安全措施管控不力问题,一律该停就停、该关就关,从严处罚。
4.扎实开展除患排查治理。要深入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建立隐患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措施、整改时限,隐患问题整改实现闭环管理。杜绝安全整治流于形式、走过场,整改问题要盯住不放,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有效机制。
四、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确保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1.突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确保建筑领域生产安全。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实现建设工程有序复工,加强复工前和复工后建筑领域疫情防控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健康排查建档、防控物资储备和使用、重点区域消毒和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培训,制定科学防控预案,统筹谋划,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坚决做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实现生产总目标。
2.建筑施工。一是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隐患问题。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格执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施风险全过程有效管控。二是赶工期、抢进度,特别是疫情防控和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问题。对建设单位盲目要求赶工期、抢进度和违反规定强行组织施工,以及施工单位违章指挥、强行施工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确保生产安全。三是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或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及违法分包、转包工程问题。重点整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或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及转包违法分包、关键岗位人员违规变更、未实行建筑工人实名制等行为。充分运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守信激励机制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落实对建筑市场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和信用修复。四是施工现场易发多发事故隐患常改常犯问题。重点整治临时用电乱拉乱接和漏电保护失效、高处作业防护措施不落实、起重吊装违章作业等安全管理缺失,以及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走过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等问题。加强过程监管针对性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坚决采取停工整改、信用惩戒等措施倒逼责任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3.城镇燃气。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把城镇燃气安全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一是非法经营问题,协同半汤街道、应急管理局、公安、市场监管、消防等有关单位或部门依法依规打击无证无照跨区域经营、非法充装、非法使用等违法行为,取缔“黑气”点。二是瓶装液化气行业市场经营问题,会同有关单位或部门查处瓶装液化气非法储存和配送站点、充装非自有钢瓶等违规行为。三是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督促燃气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重点开展燃气场站和加气站、燃气管道隐患排查整改,确保燃气储存、运输和使用安全。四是用户使用环节安全隐患问题,组织燃气企业做好用户使用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告知用户,并协助用户整改到位。
4.消防安全管理。按职责整治建设领域火灾防控方面问题,加大燃气场站和加气站、建筑工地检查整治力度,严格落实火灾防范预控各项措施。重点整治燃气场站和加气站火源管理和违章操作问题,建筑工地动火作业审批、易燃易爆品管理、员工宿舍区管理、电动车安全充电问题。督促企业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严格落实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严格按安全守则操作;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并有效,灭火器材按规定配备到位,尤其是高层建筑工地消防水源、消防管道、消防栓、消防水带水枪按要求设置到位;临时设施搭设使用满足防火性能要求的材料,施工现场搭设的活动板房芯材满足A级防火要求、有产品合格证。
5.强化重点时段安全专项整治。切实做好春节期间、全国“两会”、五一、夏季高温汛期、国庆中秋和冬期等重点时段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强化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6.加强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管理。项目总包单位是工地食品安全的责任单位,项目负责人是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卫生标准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排除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各种隐患。工地食堂要持证经营,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体检健康合格证明上岗,规范操作,严格生熟食分开,严防食品交叉污染;加强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清洗消毒餐饮具,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落实分餐、错时用餐等措施;未开设食堂的建筑工地,加强务工人员安全用餐管理,消除食用工地周边无合法资质餐饮单位和流动商贩供餐风险。
7.狠抓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不放松。持续推进园区建筑工地现场文明施工标准化,狠抓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强化企业落实各项扬尘治理措施监管。严格落实施工现场临时道路、场区硬化或绿化,裸土和易扬尘材料全覆盖、车辆冲洗上路、及时洒水清扫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