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召开,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县的劳务开发工作,作如下汇报。我县共有1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83万人,农村劳动力近52万个。近年来,我们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转化农民的思路,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开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有近30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县向外输出劳动力18.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2.2%;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4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增量的60%。自90年代以来,我县先后被命名为 “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四川省劳务输出和劳动力开发先进县”,县农民工培训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今年5月22日对我县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作了专题报道。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抓规划培训,提高劳务开发质量长期以来,我县城乡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是体力型、苦干型,缺乏市场就业竞争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根据市场所需、竞争所迫、群众所急,把狠抓劳动力培训作为劳务开发的突破口,实施了城乡劳动力培训战略。
1、构建劳务培训体系。2002年以来,我县在推进“人才兴县”战略中,实施了“5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启动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规模的培训行动,需要完备的培训体系作保证。去年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并加快了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一是以县职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将县进修校、县成人中专学校、县实验学校和已破产的大榆丝绸厂的资源,全部优化整合到县职中,在校内建立县农民工培训中心,使其形成占地近400亩,在校学生8550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的规模。二是对太乙职中、仁和职中、民办职业学校和30个乡镇的农广校等第二层次的培训机构,也通过整合、扶持,使之做大做强,构建起了我县农民工培训体系的第二大层次。为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县先后从外地引进8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全县农民工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并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聘请了3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还分批选送现有教师赴各级高等院校深造。目前,我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全县已建成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的基地3个,1000人次以上的基地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技能培训机构10家,可培训电工、焊工、厨师、家政、保安、驾驶、缝纫等二十多个工种,年培训农民工能力已经达到3万人次。
2、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动搞培训。即学校按企业需求,企业深入学校、深入培训之中,共同培训农民工。如县职中、太乙职中等先后与县内沱牌、美丰、银华、明珠四大企业集团和县外12家企业联办食品生物工艺、纺织技术、机电、建筑等专业。有的企业还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农民工结业后,合格者全部由企业接收。目前,全县培训的农民工中,校企联动定向培训的比例已超过40%。二是学校与市场互动抓培训。即把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市场需要什么劳动力,就培养什么劳动力。三是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搞培训。即根据需要,由政府出钱或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近几年来,我县每年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今年培训任务重,预计财政投入将达到300万元。具体作法是,政府出资对各农民工培训机构(含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和向外输出人数的指标进行考核,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有培训需求、但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农民工,由政府承担其培训费用。据统计,在我县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中,参加过培训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年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未参加培训输出的农民工,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县乡村各级大户4500户,雇用农业工人达1万余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连年增长。
二、抓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平台
1、建立劳务资源数据库。为切实搞好劳务开发工作,我县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一是通过乡村社逐家逐户对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现状、培训要求、就业愿望等一一分类登记造册;二是对在外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即务工地点、从事职业、务工收入、存在主要问题和通讯联络方式等,逐一登记;三是编制了劳动力资源培训、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了培训、输出的计划性、针对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四是以实施我县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工程为突破口,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县上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独立的劳务信息网络终端,连接所有乡镇的劳务服务机构、外出基地和劳务开发公司,为城乡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劳务培训、输出信息网络服务。同时,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和输出大户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实施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五是以县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所开设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民工救助等专门服务窗口,直接为全县求职人员服务。
2、建立一支善于开拓劳务市场的工作队伍。我们建立了以村组劳动服务点、乡镇就业指导站、县级就业服务机构为转移主体的辐射县内外市场的劳动力输出网络,增强了各方的合力,形成了有机统一体。全县规模在千人以上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专门人员活跃在全国大型劳务市场和一些大企业中。有关部门和乡镇、村社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办事经费,层层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提供劳务培训输出信息奖励的办法》,激励工作人员到劳务市场中去寻找输出订单,年终按输出人员数量,每成功一人给予20元的奖励。正是由于我们有一支200余人的稳定的工作队伍奔波在劳务市场上,才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保持在年18万人以上,人员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和国外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业、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抓市场,广辟就业渠道
1、开拓市场,寻找订单。为寻找用工订单,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相关部门工作会,研究措施办法。一是通过组织工作队伍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寻求就业空间;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劳务市场洽谈会、召开籍在外工作人员恳谈会和发送书信、电子邮件、宣传资料以及建立西部劳务网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培训情况。通过宣传,引起了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重点关注,先后有500多家企业主动与我们签订用工培训协议。近年,我们共定向、定量、定专业培训5万多人,培训后的人员全部由订单单位解决就业。东莞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曾委托县就业训练中心培训经贸英语与计算机应用专业250人,后来由于生源质量好,公司还多选用了40名人员到企业上岗。
2、打造品牌,吸引订单。打造劳务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是吸引用工订单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市场调查研究,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和输出重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愿意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人数占相当大比例;在劳务输出中,绝大多数企业要求要两年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建筑专业等相关人才。于是我们集中了精明强干的师资力量,打造出了经贸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建筑、机电、水电安装等10多个叫得响的专业品牌,每年毕业学员非常走俏,都被省内外企业抢录一空,还出现预定毕业学员就业的现象。近几届毕业生1万多人,都被200多个国内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吸收安置,学员就业后月工资均在2000元左右,稳定率达90%以上。
3、培育劳务基地。我们注重摸清全国范围内籍知名人士的详情,充分利用他们长期在外工作形成的人际、信息网络,或依托其开办的大公司及承建的大型建筑工程,开辟劳务市场,畅通输出渠道,实现有序化、集团化、规模化向外输出劳动力。如我们根据上海政法学院籍教授夏吉先提供的信息,开发并站稳了上海劳务市场,常年向上海输出农民工均保持在2万人以上。
四、抓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建立帮扶制度。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劳务输出人员,县乡劳务开发办公室积极与金融机构协调办理担保贷款,协助其解决输出前经费和其他具体困难。目前全县已共帮助800人贷款120万元。同时,帮助解决好务工人员家庭的承包地耕作和土地流转,使外出人员能安心务工。二是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规,增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县法建办、司法局编印了《外出务工人员读本》6万余册,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备的法律常识。县上建立了“四川华西民工救助服务中心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县就业局,从司法、公安、劳动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各乡镇也在法律事务所安排人员,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我们还在输入地籍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办事处,直接派人协助处理劳务输出中的伤、残、亡等纠纷、事故,帮助农民工挽回了经济损失,使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家乡政府的温暖。仅2003年,全县处理劳务纠纷32起,挽回经济损失232万元。三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和发展情况。县上每年都派出慰问组,到外输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了解他们的务工和发展情况。每年春节前夕,所有乡镇都要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表彰会。在去年“非典”疫情期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形式慰问外出务工人员,带去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县虽然在劳务开发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尝到了一定甜头,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这次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必将推动我县工作的更好开展。今后,我们将认真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搞好劳务开发,为把我县建成丘区经济强县,推进全面小康进程而努力奋斗!谢谢!
第二篇: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召开,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县的劳务开发工作,作如下汇报。
我县共有1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83万人,农村劳动力近52万个。近年来,我们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转化农民的思路,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开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有近30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全县向外输出劳动力18.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2.2%;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4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增量的60%。自90年代以来,我县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四川省劳务输出和劳动力开发先进县”,县农民工培训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今年5月22日对我县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作了专题报道。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抓规划培训,提高劳务开发质量
长期以来,我县城乡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是体力型、苦干型,缺乏市场就业竞争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根据市场所需、竞争所迫、群众所急,把狠抓劳动力培训作为劳务开发的突破口,实施了城乡劳动力培训战略。
1、构建劳务培训体系。2002年以来,我县在推进“人才兴县”战略中,实施了“5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启动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规模的培训行动,需要完备的培训体系作保证。去年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并加快了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一是以县职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将县进修校、县成人中专学校、县实验学校和已破产的大榆丝绸厂的资源,全部优化整合到县职中,在校内建立县农民工培训中心,使其形成占地近400亩,在校学生8550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的规模。二是对太乙职中、仁和职中、民办职业学校和30个乡镇的农广校等第二层次的培训机构,也通过整合、扶持,使之做大做强,构建起了我县农民工培训体系的第二大层次。
为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县先后从外地引进8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全县农民工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并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聘请了3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还分批选送现有教师赴各级高等院校深造。目前,我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全县已建成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的基地3个,1000人次以上的基地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技能培训机构10家,可培训电工、焊工、厨师、家政、保安、驾驶、缝纫等二十多个工种,年培训农民工能力已经达到3万人次。
2、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动搞培训。即学校按企业需求,企业深入学校、深入培训之中,共同培训农民工。如县职中、太乙职中等先后与县内沱牌、美丰、银华、明珠四大企业集团和县外12家企业联办食品生物工艺、纺织技术、机电、建筑等专业。有的企业还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农民工结业后,合格者全部由企业接收。目前,全县培训的农民工中,校企联动定向培训的比例已超过40%。二是学校与市场互动抓培训。即把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市场需要什么劳动力,就培养什么劳动力。三是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搞培训。即根据需要,由政府出钱或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近几年来,我县每年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今年培训任务重,预计财政投入将达到300万元。具体作法是,政府出资对各农民工培训机构(含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和向外输出人数的指标进行考核,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有培训需求、但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农民工,由政府承担其培训费用。
据统计,在我县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中,参加过培训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年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未参加培训输出的农民工,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县乡村各级大户4500户,雇用农业工人达1万余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连年增长。
二、抓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平台
1、建立劳务资源数据库。为切实搞好劳务开发工作,我县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一是通过乡村社逐家逐户对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现状、培训要求、就业愿望等一一分类登记造册;二是对在外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即务工地点、从事职业、务工收入、存在主要问题和通讯联络方式等,逐一登记;三是编制了劳动力资源培训、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增强了培训、输出的计划性、针对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四是以实施我县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工程为突破口,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县上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独立的劳务信息网络终端,连接所有乡镇的劳务服务机构、外出基地和劳务开发公司,为城乡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劳务培训、输出信息网络服务。同时,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和输出大户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实施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五是以县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所开设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民工救助等专门服务窗口,直接为全县求职人员服务。
2、建立一支善于开拓劳务市场的工作队伍。我们建立了以村组劳动服务点、乡镇就业指导站、县级就业服务机构为转移主体的辐射县内外市场的劳动力输出网络,增强了各方的合力,形成了有机统一体。全县规模在千人以上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
第三篇: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召开,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县的劳务开发工作,作如下汇报。我县共有1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83万人,农村劳动力近52万个。近年来,我们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转化农民的思路,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开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有近30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县向外输出劳动力18.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2.2%;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4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增量的60%。自90年代以来,我县先后被命名为 “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四川省劳务输出和劳动力开发先进县”,县农民工培训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今年5月22日对我县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作了专题报道。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抓规划培训,提高劳务开发质量长期以来,我县城乡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是体力型、苦干型,缺乏市场就业竞争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根据市场所需、竞争所迫、群众所急,把狠抓劳动力培训作为劳务开发的突破口,实施了城乡劳动力培训战略。
1、构建劳务培训体系。2002年以来,我县在推进“人才兴县”战略中,实施了“5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启动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规模的培训行动,需要完备的培训体系作保证。去年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并加快了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一是以县职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将县进修校、县成人中专学校、县实验学校和已破产的大榆丝绸厂的资源,全部优化整合到县职中,在校内建立县农民工培训中心,使其形成占地近400亩,在校学生8550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的规模。二是对太乙职中、仁和职中、民办职业学校和30个乡镇的农广校等第二层次的培训机构,也通过整合、扶持,使之做大做强,构建起了我县农民工培训体系的第二大层次。为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县先后从外地引进8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全县农民工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并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聘请了3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还分批选送现有教师赴各级高等院校深造。目前,我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全县已建成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的基地3个,1000人次以上的基地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技能培训机构10家,可培训电工、焊工、厨师、家政、保安、驾驶、缝纫等二十多个工种,年培训农民工能力已经达到3万人次。
2、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动搞培训。即学校按企业需求,企业深入学校、深入培训之中,共同培训农民工。如县职中、太乙职中等先后与县内沱牌、美丰、银华、明珠四大企业集团和县外12家企业联办食品生物工艺、纺织技术、机电、建筑等专业。有的企业还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农民工结业后,合格者全部由企业接收。目前,全县培训的农民工中,校企联动定向培训的比例已超过40%。二是学校与市场互动抓培训。即把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市场需要什么劳动力,就培养什么劳动力。三是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搞培训。即根据需要,由政府出钱或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近几年来,我县每年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今年培训任务重,预计财政投入将达到300万元。具体作法是,政府出资对各农民工培训机构(含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和向外输出人数的指标进行考核,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有培训需求、但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农民工,由政府承担其培训费用。据统计,在我县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中,参加过培训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年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未参加培训输出的农民工,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县乡村各级大户4500户,雇用农业工人达1万余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连年增长。
二、抓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平台
1、建立劳务资源数据库。为切实搞好劳务开发工作,我县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一是通过乡村社逐家逐户对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现状、培训要求、就业愿望等一一分类登记造册;二是对在外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即务工地点、从事职业、务工收入、存在主要问题和通讯联络方式等,逐一登记;三是编制了劳动力资源培训、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增强了培训、输出的计划性、针对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四是以实施我县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工程为突破口,建立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县上在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独立的劳务信息网络终端,连接所有乡镇的劳务服务机构、外出基地和劳务开发公司,为城乡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劳务培训、输出信息网络服务。同时,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和输出大户数据库,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实施全过程管理与服务;五是以县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所开设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民工救助等专门服务窗口,直接为全县求职人员服务。
2、建立一支善于开拓劳务市场的工作队伍。我们建立了以村组劳动服务点、乡镇就业指导站、县级就业服务机构为转移主体的辐射县内外市场的劳动力输出网络,增强了各方的合力,形成了有机统一体。全县规模在千人以上的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专门人员活跃在全国大型劳务市场和一些大企业中。有关部门和乡镇、村社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办事经费,层层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提供劳务培训输出信息奖励的办法》,激励工作人员到劳务市场中去寻找输出订单,年终按输出人员数量,每成功一人给予20元的奖励。正是由于我们有一支200余人的稳定的工作队伍奔波在劳务市场上,才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保持在年18万人以上,人员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和国外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业、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抓市场,广辟就业渠道
1、开拓市场,寻找订单。为寻找用工订单,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相关部门工作会,研究措施办法。一是通过组织工作队伍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寻求就业空间;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劳务市场洽谈会、召开[]籍在外工作人员恳谈会和发送书信、电子邮件、宣传资料以及建立西部劳务网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培训情况。通过宣传,引起了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重点关注,先后有500多家企业主动与我们签订用工培训协议。近年,我们共定向、定量、定专业培训5万多人,培训后的人员全部由订单单位解决就业。东莞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曾委托县就业训练中心培训经贸英语与计算机应用专业250人,后来由于生源质量好,公司还多选用了40名人员到企业上岗。
2、打造品牌,吸引订单。打造劳务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是吸引用工订单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市场调查研究,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和输出重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愿意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人数占相当大比例;在劳务输出中,绝大多数企业要求要两年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建筑专业等相关人才。于是我们集中了精明强干的师资力量,打造出了经贸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建筑、机电、水电安装等10多个叫得响的专业品牌,每年毕业学员非常走俏,都被省内外企业抢录一空,还出现预定毕业学员就业的现象。近几届毕业生1万多人,都被200多个国内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吸收安置,学员就业后月工资均在2000元左右,稳定率达90%以上。
3、培育劳务基地。我们注重摸清全国范围内[]籍知名人士的详情,充分利用他们长期在外工作形成的人际、信息网络,或依托其开办的大公司及承建的大型建筑工程,开辟劳务市场,畅通输出渠道,实现有序化、集团化、规模化向外输出劳动力。如我们根据上海政法学院[]籍教授夏吉先提供的信息,开发并站稳了上海劳务市场,常年向上海输出农民工均保持在2万人以上。
四、抓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建立帮扶制度。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劳务输出人员,县乡劳务开发办公室积极与金融机构协调办理担保贷款,协助其解决输出前经费和其他具体困难。目前全县已共帮助800人贷款120万元。同时,帮助解决好务工人员家庭的承包地耕作和土地流转,使外出人员能安心务工。二是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规,增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县法建办、司法局编印了《外出务工人员读本》6万余册,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备的法律常识。县上建立了“四川华西民工救助服务中心[]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县就业局,从司法、公安、劳动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各乡镇也在法律事务所安排人员,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我们还在输入地[]籍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办事处,直接派人协助处理劳务输出中的伤、残、亡等纠纷、事故,帮助农民工挽回了经济损失,使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家乡政府的温暖。仅2003年,全县处理劳务纠纷32起,挽回经济损失232万元。三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和发展情况。县上每年都派出慰问组,到外输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了解他们的务工和发展情况。每年春节前夕,所有乡镇都要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表彰会。在去年“非典”疫情期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形式慰问外出务工人员,带去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县虽然在劳务开发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尝到了一定甜头,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这次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必将推动我县工作的更好开展。今后,我们将认真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搞好劳务开发,为把我县建成丘区经济强县,推进全面小康进程而努力奋斗!谢谢!《[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第四篇:[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
济强县
[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2007-12-10 21:52:3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2)[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第1文秘]召开,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第1文秘]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县的劳务开发工作,作如下汇报。
我县共有1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83万人,农村劳动力近52万个。近年来,我们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必须转化农民的思路,狠抓农民工培训和劳务开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全县有近30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县向外输出劳动力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4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增量的60。自90年代以来,我县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基地县”、“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试点县”、“四川省劳务输出和劳动力开发先进县”,县农民工培训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今年5月22日对我县农民工培训转移工作作了专题报道。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抓规划培训,提高劳务开发质量
长期以来,我县城乡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是体力型、苦干型,缺乏市场就业竞争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根据市场所需、竞争所迫、群众所急,把狠抓劳动力培训作为劳务开发的突破口,实施了城乡劳动力培训战略。
1、构建劳务培训体系。2002年以来,我县在推进“人才兴县”战略中,实施了“5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启动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规模的培训行动,需要完备的培训体系作保证。去年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用于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并加快了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步伐。一是以县职中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将县进修校、县成人中专学校、县实验学校和已破产的大榆丝绸厂的资源,全部优化整合到县职中,在校内建立县农民工培训中心,使其形成占地近400亩,在校学生8550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的规模。
二是对太乙职中、仁和职中、民办职业学校和30个乡镇的农广校等第二层次的培训机构,也通过整合、扶持,使之做大做强,构建起了我县农民工培训体系的第二大层次。
为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县先后从外地引进80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全县农民工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并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聘请了3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客座教师,还分批选送现有教师赴各级高等院校深造。目前,我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全县已建成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以上的基地3个,1000人次以上的基地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技能培训机构10家,可培训电工、焊工、厨师、家政、保安、驾驶、缝纫等二十多个工种,年培训农民工能力已经达到3万人次。
2、创新劳务培训方式。一是学校与企业联动搞培训。即学校按企业需求,企业深入学校、深入培训之中,共同培训
农民工。如县职中、太乙职中等先后与县内沱牌、美丰、银华、明珠四大企业集团和县外12家企业联办食品生物工艺、纺织技术、机电、建筑等专业。有的企业还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农民工结业后,合格者全部由企业接收。目前,全县培训的农民工中,校企联动定向培训的比例已超过40。二是学校与市场互动抓培训。即把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市场需要什么劳动力,就培养什么劳动力。三是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搞培训。即根据需要,由政府出钱或政府与农民共同买单,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近几年来,我县每年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今年培训任务重,预计财政投入将达到300万元。具体作法是,政府出资对各农民工培训机构(含社会力量兴办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和向外输出人数的指标进行考核,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有培训
需求、但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农民工,由政府承担其培训费用。据统计,在我县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中,参加过培训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农民工,年收入可达10000元左右。未参加培训输出的农民工,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县乡村各级大户4500户,雇用农业工人达1万余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连年增长。
二、抓体系,建立劳务输出平台
1、建立劳务资源数据库。为切实搞好劳务开发工作,我县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一是通过乡村社逐家逐户对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现状、培训要求、就业愿望等一一分类登记造册;
[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第五篇:XX区2005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工作总结
县政府办、民发局:
现将我区2005民营经济工作情况总结于后: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到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层层有人抓
年初,区委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层层分解任务,建立健全了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区委委员及相关人员为成员。其职责是制定2005年全区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指标,落实保障措施,分月召开例会,专门听取辖区内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及劳务开发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区委并与各乡镇党委签订民营经济奖惩目标责任书,将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年终逗硬奖惩。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确保此项工作层层有人抓。
二、合理引导,适时培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
落实了区委委员联系乡镇制度,内引外联,整体联动,制发了专门文件,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激励民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经济及劳务开发的快速发展。今年来,全区发展民营经济4338个,其总产值52002万元,营业收入56268万元,利润1461万元,为国家创造税收1000万元,回引工程47个,实现投资1164万元,安置了35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外出务工人员2.6万人,向家乡寄回发展资金突破1个亿。
通过区、乡(镇)、村的内引外联,党员干部帮扶助困的拉动,劳务培训3500人,全区合理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2.6万人,回引资金1100万元,引回致富项目47个,介绍致富信息56 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劳务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环境,打造形象,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
区、乡(镇)一班人解放思想,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彻底打破“观念、地域、体制”三大障碍,以情招商,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区1—12月已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7个,引进资金1164万元。正源镇党委落实专人多方联系,再次从乡友王云处引入无偿资金150万元,该镇红豆村,整治长14.3km的“三重四级泥结石”村道公路,预计旧历年前可望全面竣工。石孔乡组织农民投资40万元种植板蓝根、金菠兰等药材200亩。长梁乡中坝村引资300余万元,建农民新街两条,住房49座1.1万m2,年底可望乔迁新居;沙埂子村2组回乡青年李河东预计投资50万元,已投资15万元,承包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村油坊山林场,从事养殖业,现已养殖波尔多山羊、黄羊60多只,养肉牛20余条,长梁乡从绵阳引进种植大棚蔬菜业主李华刚,计划投资60万元,目前已投资3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种植韩国萝卜、紫色白菜等,目前已建温室大棚育海椒、西红柿、茄子等菜苗1440m2,带动该村菜农大种反季节蔬菜。白玉乡引进双流县华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食用菌技术,计划投资50万元,目前已投资30万元;该乡孵抱大户任天才投资40万元发展养鸭业,白玉乡陡滩桥村引进营山老板征地2亩,新建造纸厂,计划投资70万元,目前已到位30万元,厂房已完工,机器设备已购买,基础工作已就绪,可望在2005年元月份前投入生产;白玉乡天灯垭村原茧站引进营山客商蒋建民投资30万元,饲养肉鸡1万只。锦屏镇引进业主刘斗云投资30万元,新建锦屏车站,已完成前期工程;双桥子村投资23万元改造预制厂;锦屏镇1村6社回乡青年曹祥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租赁河坝地51亩,计划投资20万元,已到位5万元,建起蔬菜大棚,大搞蔬菜种植。周口镇引进饲料公司下岗职工康本全在团包岭村8社承包土地5亩,投资28万元,种植食用“仙人掌”;周口镇伍达宾馆引进重庆客商梅子远,已投资300万元,在建设路购买中国银行办公楼,建起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档宾馆。马回乡嘉茂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新投资53万元,新栽爱宕雪梨4.5万株,种植西瓜、南瓜、冬瓜等蔬菜,实现种植收入50万元,该公司今年养猪收入突破了10万元目标;马回乡玉皇庙村引进简阳客商张志明投资4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栽植优质枇杷、梨子等树苗5万余株。锦屏区委引进业主肖定松投资60万元,租赁土地50亩,水面养鸭3000,养兔2000只,栽优质小水果2万余株。全区各种专业、专重户共计3000余户。
四、加强培训,完善台帐,规范管理民营经济及劳务开发
今年,区委为了强化民营经济软件管理,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拨出专款,请来民发局统计专业老师,在区委集中开展了辖区内各乡镇民营经济统计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做到了统计口径一个样,统计卡册一个样,帐卡册与实际情况相稳合,高标准的要求,高质量的验收,收到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