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2016-3-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3月11日
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东盟进入中国市场的海陆通道,沿海、沿江、沿边,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个个鲜明的标签,成为广西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所在。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项独特政策优势,为广西带来了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东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了广西代表团审议,对广西发展作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在广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的定位,赋予了广西新的重大使命,也为广西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事业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五年来,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根据自治区工作安排,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海洋事业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年来,海洋规划立法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广西海洋地方性法规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随着《广西海岛保护条例》即将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广西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三大海洋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上有望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速”。《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成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颁布实施后首批获得批准实施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2015年)》《广西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获得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用海规划》《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年来,海洋领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丰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全面清理确认了行政权力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海洋领域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机制,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陆续推开,启动了以市场化配置方式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评估、出让以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秩序。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了《广西填海规模控制性指标(试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签订了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实现了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监测、海洋灾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研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属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沿海三市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较好地维护了海砂开采秩序。与自治区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不定期开展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
五年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沿海市绩效考评范畴,从严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港湾、河口、赤潮多发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布设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极大提升了广西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能力。妥善处置了红树林虫灾、北部湾赤潮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威马逊”“彩虹”等多次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较好地维护了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开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为62.3%、67.8%、83.4%,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面积达9202公顷,面积趋于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年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验收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经费最多、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广西作为地方项目执行办,配合国家项目执行办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先后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等3个牵头(重点)项目、16个参与(一般)项目,为广西参与单位争取到国家资助的累计近4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业务化运行后科研能力逐年提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在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组建了海洋学院,不断优化涉海学科布局。
五年来,海洋基本能力建设更加夯实。海洋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2012年底获批成立。开创了全国海洋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建设与管理之先河,初步建立了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运行环境基础。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日益完善,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海监执法基础日益夯实,广西首艘千吨级海监执法专用船正式入列,广西海洋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和防城港海洋维权快速反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对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提升海洋执法水平、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海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扎实。坚持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八个从严”,构建党组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四风”问题等,加大整改查处力度、监督管理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全区海洋系统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区海洋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强区,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主动适应,认识上尽快到位,方法上抓紧改进,工作上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海洋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路。1.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的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海洋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重大转变,主要是海洋经济管理面临着由统计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由强调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要求海洋工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必须加快转变海洋管理职能,必须加快破解海洋支撑保障难题,必须加快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海洋工作新发展。
2.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新要求。当前,广西全区上下正紧紧将抓住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好“边”的文章,努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格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国际合作,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海洋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以创新理念增强海洋事业发展新动力,要以协调理念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新格局,要以绿色理念开辟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要以开放理念拓展海洋合作发展新空间,要以共享理念实现海洋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树立惠民利民资源观,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深刻认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结合广西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五大政策支柱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完善海洋资源调控方式;围绕“产业政策要准”,实施有保有控的用海政策;围绕“微观政策要活”,完善海洋资源市场环境;围绕“改革政策要实”,加大海洋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强海洋服务社会民生保障。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严把海洋资源供应关口,实施有保有压的用用海政策,加大用海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防范海洋领域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海洋源供给保障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二篇:做好“生态+”文章 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引领区
工业高端化 农业品牌化 服务业特色化 生态环境绿色化
——缙云县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 助推大花园建设调研文章
做好四篇文章、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是缙云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创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全面培育我县经济新引擎、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也是我县争当绿色发展标杆、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的历史性机遇,必将有力推动我县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对缙云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如何推进大花园建设,我县紧紧抓住全面做好‚特富美安‛四篇文章这个落脚点,提出要立足‚特‛字扬优势、突出‚富‛字促增收、紧扣‚美‛字优环境、做实‚安‛字惠民生,为下步工作指明了鲜明方向和具体路径。本文试从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这个角度,分析我县生态经济发展现状,总结我县突出优势,并探讨下步思路,为大花园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县生态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民生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过去五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调整为**。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更是顶住压力求突破、加足马力提成效,‚五个走在前列‛大步迈进。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增幅较去年同期(**%)较大提高,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为**,形成了‚一产‘基础’稳增,二产‘关键’提升,三产‘方向’加快‛的产业格局:农业经济增速加快,实现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居全市第**,比一季度提高了**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明显回升,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新产品产值率达**%,较去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增加值分别增长**%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亿元,全市排名第**,增幅**%,较一季度提高了**个百分点。
在看到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更要认清形势,扛起责任,补补短板,推动我县生态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要持续加快突破对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注重科技创新,强化重组、提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持续加快打响农业品牌,落实县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做好农旅融合文章,解决**等问题;要持续增强民间投资增长动力,加快**等投资项目进度;要持续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帮助优质企业改造提升和扩大生产。
二、我县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一)突出的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优质的特色农业产品是根本优势,为农旅深度融合奠定先天基础。
我县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76.9%,全年优良天气达9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平均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境内好溪、新建溪和永安溪,分别位于瓯江、钱塘江和灵江源头地区,山水绝美,生态优越。
作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我县拥有仙都和黄龙两个国家级4A级景区、386个旅游资源单体,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景观特色融田园风光为一体,且以乡村养生、乡村建筑、乡村美食、乡村民俗等汇聚而成的黄帝文化和乡愁文化厚重鲜明、独树一帜,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美誉。仙都景区兼具‚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去年在全市率先通过创建5A级旅游景区资源质量评审,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缙云轩辕祭典还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古民居堪称‚江浙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全国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
同时,缙云黄茶、高山茭白、仁岸杨梅等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缙云黄茶被指定为G20峰会官方用茶,高山茭白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和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仁岸杨梅被誉为‚浙江最甜杨梅‛并进入香港展销会柜台,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二)厚实的工业基础、高效的转型升级是战略优势,为经济腾飞提供根本保障。缙云是全市生态工业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在应对严峻考验中加快转型提质,丽缙产业园成为国家火炬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缙云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缙云机床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尤其是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围绕‚重夺全市生态工业第一强县‛目标,把生态工业作为第一经济来培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制造、‚互联网+‛战略,大力推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县、省级综合性‚腾笼换鸟‛试点县、机床小镇等建设。坚持铸造、特钢、热处理等低小散企业整合重组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运动休闲等‚四个百亿级产业‛培育提升两手抓,并倾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服务环境,大力开展‚精准服务企业、振兴实体经济‛活动,为生态工业快速发展培育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突出的整治成效、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后发优势,为绿色崛起、生态赶超厚植社会和群众基础。
从2004年第一轮‚811‛环境综合整治到目前第四轮‚811‛美丽缙云建设,从2007年开展钱塘江源头——新建溪流域综合整治到2013年全市率先打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从2004年‚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到现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从2014年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到如今验收通过顺利运行,从2015年全省率先将‚双清‛升格为‚五清‛到美丽乡村全域整治……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组合拳打出了一张张闪亮的美丽金名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县,两度成功捧获省首批‚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进县,成功打造笕川、仁岸、富康以及仙都街道等一批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和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我县入选全市唯一的‚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县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正成为46万缙云人民的自觉行动,绿色生态已成为46万缙云人民共建共享的‚绿色福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生态是我县最大的财富、优势,也是最美的底色、特色,‚绿色化‛正逐步成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县实现绿色崛起、生态赶超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三、推进我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建议
围绕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这个目标,我县要持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高效生态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高端化、农业品牌化、服务业特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四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缙云特色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全面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助推大花园建设。
(一)突出“高端化”导向,大力培育生态高效工业 一是要把转型升级这条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铺宽做大。大力推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县、省级综合性‚腾笼换鸟‛试点县建设,实行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和要素差别化管理,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大铸造、特钢、热处理等低小散企业整合重组和转型力度,助力优秀企业做强做大,助推高新企业崛起,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运动休闲等‚四个百亿级产业‛,加快形成生态工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引领转型的最大动力培优育强。要紧紧围绕‚动力转换、深度融合‛下苦功,抓牢创新驱动这个根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到资源不足科技补,加快破解科技与经济融合障碍。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助推小微企业做专做精、大中企业做强做优,实现生态工业提质扩量、量质齐升。
三是要把发展氛围这个经济腾飞的根本保障抓好做浓。要持续聚焦‚创优服务、合力扶工‛出实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扶工政策,继续强化‚政银企‛三方对接,关注关爱缙云企业家队伍的成长,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最好的发展环境,营造最优的发展氛围。
(二)突出“品牌化”导向,提升发展现代生态精品农业。
一是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以品牌化为导向,抓好‚丽水山耕‛品牌共建工作,加快建成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统筹推进‚中国黄茶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麻鸭之乡‛‚浙江最甜杨梅之乡‛‚浙江优质米仁之乡‛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同时积极做好‚山上文章‛,加快构建以油茶、香榧等为代表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探索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养生、森林休闲、林下种养殖等综合型长效产业,把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经济资源。
二是打造农旅深度融合品牌。以新型产业化为导向,整合多元化休闲观光农业区(点),壮大农旅品牌园区基础,强化以‚笕川花海‛‚前路花海‛为代表的休闲文化观光园、以‚德菲利‛四季田园为代表的生态采摘体验园、以河阳古民居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体验园等示范引领,同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小仙都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存量土地的流转和盘活,加快园区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建设集高效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提升绿色安全质量平台。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导向,把弥补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缺失这个短板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落地建设,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化肥减量与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推行农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切的‚吃得安全、吃的放心‛问题。
(三)突出“特色化”导向,创新发展优质现代服务业 一是以全域化旅游为特色,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抢抓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机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旅游+‛为引领,推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建设长三角生态休闲养生目的地。抓好景区创A工作,确保仙都景区如期创成5A级景区,形成以仙都5A景区为龙头,一批4A、3A景区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
二是以集聚化服务为特色,建设功能性区域中心。以完善大缙云城市服务功能为中心,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缙云带锯床及特色机械装备服务业集聚区、笕川花海特色服务业集聚区、缙云仙都休闲旅游度假区、缙云农村电商物流集聚区培育进程,强力推进缙云—富阳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和县石艺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把缙云建设成为长三角旅游、健康、文化、商贸、物流区域性中心。
三是以乡愁化产业为特色,打造创新性富民品牌。以人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产业基地化为引领,不断做大以缙云烧饼、缙云爽面等为龙头的乡愁富民产业;以全县民宿经济发展重点区块布局规划为引领,将农家乐民宿与高山避暑、养生养老、休闲农庄、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引导农家乐民宿集聚发展。以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为抓手,总结提升北山模式、家家店模式、天喜模式、顺联动力模式,推广发展直供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大力推进淘宝村和电商园区建设。
(四)突出“绿色化”导向,高标打造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一是突出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污水、污泥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在提高处理率、达标率上下工夫,强化畜牧业禁养区规划和控制。着力健全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为重点的灾害防控应急响应体系。加强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态、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创建一批美丽河道。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的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推进耕地的修复整治。
二是突出生态保护。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强化环境分区保护、分类管理,实行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总量控制指标。持续加大对全县域‚山水林田湖‛有机体的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和生态多样性保护
三是突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五水融合为抓手,紧密结合‚五水共治‛,推动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生态补偿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公益林分类补偿和分级管理机制。
第三篇:关于广西海洋经济的考察报告
关于广西海洋经济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
根据省政协党组2011工作要点安排,确定十届二十一次常委会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为中心议题进行协商议政。为学习借鉴外省经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组成考察组,在王乃静副主席的带领下,于5月16日-21日,就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学习考察。在桂期间,考察组一行先后了解了广西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考察了北部湾经济区[1]开放开发情况和中国-东盟自贸区[2]建设发展情况,学习了他们统筹海陆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广西针对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充分利用广西区位、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突出广西经济和产业特色,紧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遇,坚持以对外经贸合作带动海陆联动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为龙头,广西-东盟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广西日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对外合作交流信息中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交流合作平台及产业协作基地。
(一)广泛运用各种渠道争取中央支持,形成了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兼具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广西站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区域布局、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做出了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目标是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高度重视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对区域经济的重大推动作用,广泛运用各种渠道,向上反映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西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海新的一极;10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广西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与泛北部湾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大战略;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广西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在原有的沿海开放、民族自治、边境地区开放等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再获一系列重大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复合、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区位优势成功转化为系统的政策优势。
(二)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北部湾开发开放水平。广西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运用区域一体化战略,减少内耗、增强整体发展能力,积累了成熟有效的运作经验。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由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赋予其制定实施规划、项目管理、路港管理、筹集和使用专项资金、提出政策措施等五大职能,成为权威的、强势的执行机构,统筹管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事宜。二是强化一体化发展平台。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务公司,按“组合港”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防城港定位枢纽港,北海港定位国际商贸旅游港,钦州港定位临海重化工业港;建立沿海岸线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通
过岸线审批、资金补助科学使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属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实体,对经营性项目和资产进行统一开发、滚动发展。三是打造交通一体化格局。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铁路32.2公里、道路222公里,新建和改造铁路2500公里,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与东盟铁路网“三纵三横”对接。四是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挥港口带动作用,找准区内各市产业和资源优势,坚持产业连接与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区内产业。如桂北的林业资源成为北海林浆纸一体化的原料基地,加工后直接经北海港出口国外;钦州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石化、钢铁产业,总投资300亿元,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两个千万吨钢铁项目;北海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基地建设,中国电子集团深圳基地整体搬迁北海。五是建立综合保税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以钦州、凭祥保税港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形成了西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利、功能最完善的综合保税物流体系。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北部湾经济区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协作发展的典型和多区域合作的中心,2005年-2010年区域GDP从1179亿元增加到3021亿元,年均增长16.3%,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
(三)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稳步推进广西-东盟经贸合作。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这一重大机遇,提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精心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平台,率先建设成为带动西部、面向东盟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一是建立经贸合作与对话谈判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主席任组长的广西与东盟开放合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东盟的对话交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专家组和联合专家组、中方秘书处先后于2008年、2009年成立,形成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关于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行动建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2010年初举办了一次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连续成功举办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贸易成交额98.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17亿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028亿元,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的意见》,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互联互通、共同市场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与东盟合作《行动计划》,与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泛北国家相继签署经贸或专业合作协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4]、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5]经济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截止2010年,东盟在广西企业累计达475家,合同外资金额23.7亿美元;广西对东盟投资项目185个,合同投资额5.85亿美元。三是大力推动与东盟互通互联。广西抢抓机遇,利用中国向东盟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资金和100亿美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不断完善交通、口岸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已投入运营,2010年还新建续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广西北部湾海、陆、空交通联结,港口、工业区及物流园区联动,形成了大对接、大融合、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对接东盟、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不断完善对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广西积极推动设立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促进中心,积极构建新的开放平台,并探索从贸易合作向跨境经济合作区[6]等多领域合作延伸,在印尼设立了集加工仓储贸易为一
体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并推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作为中方项目先行区已先期封关运作,越南政府也已批准设立同登口岸经济区。2010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6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四是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高层次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广西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仅为570亿元,第一产业占48%,与广东、浙江等海洋经济大省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一次产业比重过大。广西基于这一实际,突出科学发展、用好后发优势,坚持海陆统筹,立足自身有色金属和能源资源优势,以陆域为支撑,港口为依托,调整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以钢铁、冶金、石化为重点的临海大产业,建设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海洋生物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布局临海工业。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和广西资源优势,打造临海生态环保型重化工业带,坚持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以钦州、北海千亿元石化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南宁铝加工核心区、防城港钢铁和金川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为龙头的千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以北海、南宁“北部湾硅谷”为主导的千亿元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整体工业产值达60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及配套产业。定位于服务广西临海工业快速发展,辐射西南、华南、中南乃至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以建设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广西北部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及配套建设,发展集装箱及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争取到2015年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达3.3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超100个。并积极发展沿海修造船等配套产业,争取到2020年,形成修船20万吨级、造船10万吨级的大型修造船基地。三是统筹协调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重以桂西、桂北的丰富矿藏和土地资源支撑临海工业,突出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发展内陆产业,规划建设了南宁-广州、南宁-柳州、钦州-崇左、玉林-铁山港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连接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内陆,推动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四是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推广微冷、超低温制冷等保鲜加工技术,建设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提升传统海洋渔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加大海洋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并积极利用相关技术,培养优质高效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
二、启示和建议
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以及对外合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很好的启示。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我省北接京津唐、西邻中原经济区、南临长三角,与东北重工业基地隔渤海海峡相望,与日韩一衣带水,既有西南北三向贯通的陆路大通道,又有跨渤海、东海、南海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可以说区位优势非常优越。应加强对我省区域定位特别是半岛地区定位的系统研究,既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大区域合作的战略,也要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制定城市乃至县域、产业与他国、他省以及临近地市的合作计划,并努力形成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和具体的推进措施。
二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争做中日韩自贸区的先行试验区。我省与日韩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经济互补性较强,且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开展经贸合作,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从试验区建设上,应坚持多点谋划、重点推进的方针,选取烟台、威海等具备基础、易于操作的地方,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建设先行试验区;从产业合作层面,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才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引进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海洋科技和海洋领军人才上,建立海洋
经济发展高地。
三是统筹推进、一体发展,实现半岛城市联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省内七市,既有海洋经济领先城市,也有后发城市。只有一体发展,先发城市方能具备广阔发展腹地,后发城市也能获取足够资金和科教支撑。应在现有体制框架下,首先是积极探索以资本为纽带,从产业相互参股开始,到以“飞地”经济[7]为桥梁的经济区利益共享,最后建立城市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共同发展;其次是从交通一体化入手,建立联合大交运企业和大港航集团,发展一体化交通网络和服务,建立互通互联的便利交通体系,引导区内人流的自由流动;再次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安排,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七市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衡机制,探索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做到对接共享,在半岛范围内实现由目前的“移人就业”到“移业就人”的转变。
四是强化落实、强力推进,确保各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落地。科学正确的决策需要完善的执行机制来落实,半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来推进。目前,半岛规划实施存在多部门共推、牵头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应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蓝办、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职能,采取派员进驻、联合办公等方式,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委员会,统筹有关事项的审批、办理、考核与督查,确保各市规划相互衔接、符合中央和省精神,并确保规划的要求真正落地。
五是壮大先发、用好后发,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胶东半岛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以及海洋科教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但土地、岸线资源相对不足,产业调整空间较小;相反东营、日照、滨州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具备后发优势,土地、岸线资源较为丰富,可统筹进行开发。在规划的实施中,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在先发地区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一律不再审批;后发地区则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承接胶东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形成有机连接的产业链条。
名词解释:
[1]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中国-东盟自贸区: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双方开始开放投资市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2007年7月,广西举办首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
[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
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中越“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走廊、“云南-河内-海防”走廊和同琴湾经济带,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两条走廊共跨度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万。
[6]跨境经济合作区:指在两国接壤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实际上,是根据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特点和优势,将海关特殊监管和营造良好产业合作政策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7]“飞地”经济: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第四篇:全力打造
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崇东中学“主动·有效”课堂工作总结
根据《崇明县中小幼“主动·有效”课堂新一轮达标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及《崇东中学 “主动•有效”课堂达标与提升工程活动方案》,我校以“聚焦课堂、发展教师”为工作理念,以研究“课堂教学五环节”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关键是一线的教师,所以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师行为是学校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打造“主动·有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一、精心规划,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
(一)组织理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1、在8月21—27日,我校一方面印发了有关“主动·有效”课堂的文本资料,另一方面把相关的学习课件上传校园网,采用大会宣传发动、大组学习交流、教师自学撰写心得的形式,进行了第一轮的培训学习。在8月31日,我校自行命题并组织教师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有“主动•有效”课堂的理论与教学设计两个方面,通过学习、考核,教师们明确了“主动·有效”课堂的内涵及要求。
2、在9月10日前,组织教师撰写有关“主动·有效”课堂的学习体会,发到研修博客网上进行交流,开展校级层面好论文的评选活动,并选送优秀论文参与县级层面的评选,有一位教师获得了三等奖。
3、在10月20日,我校邀请崇明教师进修学校吕波副校长作了关于“主动·有效”课堂的讲座,教师们茅塞顿开,均感到获益匪浅。
由于精心组织理论学习,我校教师提高了对“主动有效”课堂的认识,并能主动地转化为实践动力,有效地推进我校“主动有效”课堂活动的开展。
(二)开设“教师论坛”,探索“主动有效”课堂。
以教研组为单位,举办系列“教学论坛”。围绕“主动·有效”课堂背景下的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以及提优补差等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教师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课堂实践,撰写相关文章,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达成共识,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校级层面的教学论坛。
(三)开展课堂研讨,践行“主动·有效”课堂。
1、落实“人人上一堂研讨课”。开学伊始,教务处要求每个教研组制定计划,每两周落实组内一位教师上好“主动·有效”课堂的研讨课,并以备课组为单位,确立研究的主题。例如初一语文组确立“让学生真实表达”主题;初三数学组“让学案教学更科学”主题;物理组“小组合作有效性”主题。教研组的课堂研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组织骨干教师“主动·有效”课堂研究课。10月份,在校级层面组织了骨干教师“主动·有效”课堂研究课活动,进行全校性的“主动·有效”课堂研讨。语文组朱慧老师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数学组黄红柳《锐角三角比》;英语组由张雪英老师执教;物理组施洪周老师执教《光的折射》。上课教师必须写教后反思,听课老师写500字以上的点评,并上传博客,师训专管员进行资料汇总。骨干教师的引领,提高研讨的实效,有利于将“主动·有效”课堂向纵深发展推进。
3、组织初三复习研讨课。为打造“主动、有效”的复习课,探讨复习课策略,提高复习课效率,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我们学校在12月下旬借助初三年级,开展了复习周研讨活动,为全校期末复习工作拉开了序幕,指明了方向,重点研究复习计划及分层教学策略,提升学科的合格率。
(四)开展检查评比,展示有效教学
11月中旬,教务处组织了 “学生优秀作业展”活动。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各个班级,班主任老师指派学生将各科平时常规作业参与展示,这些作业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正确率高,订正及时。一方面,我们组织教研组长参观评比,发现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以此提高教师作业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规范学生的作业是打造“主动有效课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学生受用终身。
二、初见成效,归功于“主动·有效”课堂。
1、毕玲玲老师在“主动·有效”课堂论文评比中获县三等奖。
2、在县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上,我校的唐晓、朱海鸿两位教师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唐晓在12月7日召开的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会议上代表学校作交流发言。
3、本学期我校三(5)班王甜莲同学在读懂中国征文活动中,获上海市一等奖,一(2)的杨雯倩同学获本次上海市作文竞赛一等奖。在县作文竞赛中,我校共有5位同学获一等奖。
三、坚持不懈,追求“主动·有效”课堂。
(一)继续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建立教师课堂教学个人档案。下学期,各教研组长组织落实人人上研讨课,每节研讨课后,各教研组长要及时将上课的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及教研组长评价意见交教务处,提出改进措施,作为此工程达标验收的基础。
2、开设青年教师“主动·有效”课堂沙龙,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3、根据新授课、作业讲评、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要求,组织校内的县、校级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县校骨干教师每学期亮相课不少于2次),提升日常课的效率。
4、根据期末考试的情况,组织部分经验欠缺、学生有反响的教师上研讨课,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教学诊断。
(二)各教研组认真学习、讨论学科“主动•有效”课堂评价标准。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绩效,建立能有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提高的评价体系。
2、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
(三)开展各类单项教学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说课、案例、论文、课件、上课等专项评比活动。
(四)开展“主动·有效”课堂背景下的班建工作研究
第五篇: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
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
从宁波保税区管委会获悉,如今,宁波保税区正瞄准浙江省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国际性资源交易配置中心等战略目标,牢牢把握保税功能支撑和内需市场拉动的有利条件,把着力构建进口商品交易平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基本形成了固体化工、金属原材料(铁矿砂和钢材)、进口食品(葡萄酒、水果)和船舶等保税专业市场,市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海洋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为地域空间,利用的是海洋资源,发展的是海洋产业。从广义来讲,我们保税区的临港型产业、保税仓储、进口市场等,都是海洋经济的内容。”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说,未来,宁波保税区将依托保税功能和临港区位的组合优势,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
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人气颇旺已引进会员企业160多家
进口葡萄酒市场是保税区系列市场中最有人气、与老百姓消费最为密切的市场之一。自2008年宁波保税区开始培育进口葡萄酒市场以来,进口葡萄酒业务经历了从尝试性开展到迅猛发展的过程。2009年进口葡萄酒总量不到50万升,2010年就达到了488.8万升,同比增长9倍,占宁波口岸葡萄酒进口总量的74.2%;价值1618万美元,增长7.9倍。2011年1至8月,进口葡萄酒407.6万升,货值1800.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2.9%,268.2%,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目前,宁波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已引进会员企业160多家。
此外,宁波保税区还成立了集政府各职能部门如海关、国检、工商等及部分市场有代表性的企业在内的市场监管委员会,促进会员企业规范
经营行为,确保市场内产品的品质正宗,共同维护市场信誉。为了更好地为进口葡萄酒企业配套服务,专门成立的市场发展公司为企业提供工程物业、展务、市场会员管理、市场推广管理、商务咨询管理、国际贸易代理等服务。同时,宁波保税区正在花大力气加快推动进口商品营销网络向国内延伸辐射,目前已建成运营市国展中心、宁海、奉化等进口葡萄酒展销中心,与杭州、金华、舟山等地合作设立展销中心事宜也在洽谈对接之中。
如今,宁波保税区还积极向其他进口食品领域拓展,重点引进水果、橄榄油、奶粉、蜂蜜、保健品等,丰富进口食品品种,力争把宁波保税区进口食品市场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进口食品集散中心。
培育金属原材料、固体化工品、船舶等进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近年来,宁波保税区发挥国家赋予的功能政策优势,根据腹地经济产业需求,花大力气培育了金属原材料、固体化工品、船舶等进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从境内外引进市场会员企业700多家,2010年实现市场交易总额620亿元、税收4亿元;今年上半年交易额达480亿元。2009年宁波保税区首创铁矿砂保税贸易,吸引了国内10多家钢铁行业龙头在我区设立国际采购、销售中心,逐渐集聚了铁矿砂、有色金属和钢材贸易企业100多家,形成了金属原材料交易市场,2010年市场交易额550亿元,今年上半年达435亿元,促进了宁波港从铁矿砂中转港向铁矿砂贸易港的转变。
据悉,宁波保税区固体化工市场现有会员企业520多家,2010年交易额65亿元,今年1-6月达到42亿元,主要品种为各类塑料和纺织原
材料.市场运行以来,显着降低了周边地区塑料制品、白色家电和化纤纺织等生产企业原料采购成本,市场辐射范围包括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宁波保税区船舶交易市场则是交通运输部评定的全国首批7家符合《船舶交易管理规定》条件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之一,由宁波市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运营,现有客户50余家,去年交易船舶18艘,交易额
3.25亿元;今年已交易船舶29艘,交易额5.4亿元。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宁波市国际强港建设的提出为宁波保税区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在我省海洋经济‘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中我区正处在‘一核’的中间区域。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保税功能和临港区位优势,结合腹地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发展资源性进口商品交易市场和高端进口消费品交易市场,构筑面向全省、辐射内陆的大市场体系为宁波港加快从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服务。”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