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资源大县建设经济强县
立足资源大县 建设经济强县
中共湖南省桑植县委书记何其雄
为全面、准确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结合实际县情,转换工作思路,明确了“立足资源大县,依托产业立县,突出项目活县,建设经济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立足资源大县,全面开发优势资源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位于湖南西北部,与湘西自治州和湖北省的鹤峰县、宣恩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计税耕地面积24.9万亩;辖9镇29乡1个林场,558个村(居)委会;共有17个民族,43.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8.5%,农业人口占87.7%。我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区,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2年被继续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4亿元,增长9.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元,增长4.7%;完成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69万元,增长14.6%。全县还有相对贫困人口7.9万人、绝对贫困人口2.6万人。
桑植县是全国500多个资源富县之一。一是草地资源丰富。我县草地面积达176万亩,其中万亩以上成片草场16个,正在开发的南滩草场是全省三大天然草场之一,面积达18万亩。二是药材资源丰富。我县被誉为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可供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达1700多种,系全国三大“国药库”之一。黄柏、厚朴、木瓜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初具规模。三是水能资源丰富。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45.6万千瓦,被省水利厅定为全省五大小水电开发基地之一。目前仅开发3.5万千瓦,只占可开发量的7.6%。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发现矿产40种,探明27种,其中铁矿储量达3.5亿吨、煤炭达1.4亿吨、石煤达8亿吨、天然气达200亿立方米、铝土矿达1000万吨。五是旅游资源丰富。我县是张家界旅游东线、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九天洞等六大旅游品牌。同时,桑植民歌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张家界旅游的重要补充,具有很大开发价值。针对以上实际县情,我们将突出打好“资源牌”,以资源换优势,以资源换效益,以资源换发展,确保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依托产业立县,加快推进“三化”进程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烟叶、畜牧业、干水果、药材和蔬菜五大农业产业建设,力争5年内全县建成产业基地20万亩以上,即烟叶5万亩、干水果10万亩、商品蔬菜和山野菜3万亩、药材2万亩,农民人均达0.5亩。畜牧产业,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草山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加快湘西黄牛品改,配合加华公司加快南滩草场开发建设,力争年出栏牛羊等草食牲畜7万头(只),生猪23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6亿元。烟叶产业,每年稳定种植面积5万亩,产烟10万担,中上等烟比例达85%以上,实现农业特产税1000万元以上。水果产业,以提高品质为突破口,发展以板粟、椪柑为主的特色干水果。蔬菜产业,主要抓好以汨湖、白石、西莲为重点的无公害和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扶持九天公司、襄农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中药材产业,主要依靠张家界制药厂,建设生物医药资源供应基地。
大力改造提升第二产业。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建材加工、矿产和水电开发等五大工业产业,力争5年内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以上、产值过亿元的6户以上,规模工业保持30%的年均增长速度。水能资源开发方面,加快做好金滩、金龙、楠木坪、九肖河、穿洞峡等水电站开工建设前期工作进程,确保年内全部开工建设;积极做好澧水中源规划复核工作,尽早开发。矿产资源方面,在稳定增加煤炭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铁矿和铝土资源,逐步形成规模,培育资源型重点产业。农副产品加工
方面,以九天、康华、永丰、襄农等企业为主体,突出山野菜、葛根、粽叶、蔬菜、藠头、魔芋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抓好重点企业的改造升级。加快火电厂30万KW扩容改造、新一元铁矿和球磨铁精粉生产线、九天食品公司5000吨葛根深加工、惊梦酒业公司的1200吨百根冰酒扩建、康华粽叶系列产品生产线的扩建改造等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张家界旅游为依托,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革命纪念地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带动商贸、餐饮、运输、文化、通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抓好县城提质扩容,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抓好一中新校区建设、中医院搬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建设相结合,建成瑞塔铺、陈家河、官地坪等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小城镇,力争2010年,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
三、突出项目活县,加快对外开放搞活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贫困地区开发的生命线。要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坚持内引外联并举,走出去请进来并举,千方百计上项目,引资金,纳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一是充实项目库。整合现有资源,筛选一批最优项目建立动态管理项目库,上报一批,开发一批,充实一批。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实施力度。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国张家界旅游商品博览会”、“珠洽会”、“湘洽会”及“香港中小企业洽谈会”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抓好煤炭、火电、小水电、铁矿、铝土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抓好桑植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体育馆建设、金滩电站、金龙电站建设等项目实施工作。三是进一步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总的要求是,政策要一宽再宽,门槛要一降再降,服务要一优再优。具体来说,要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富商的环境。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人人都是桑植形象,个个都是投资环境”的和谐氛围,让外商在桑植投资放心,获利顺心,纳税舒心。全面落实好招商引资的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协调力度,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归口管理;在税收方面,实行放水养鱼;对投资水电能源建设、工业技改、旅游、农业方面的项目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外资项目开办手续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建立外商投诉服务中心,限期办理、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影响经济环境的人和事,不仅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而且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领导责任。健全优化环境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负责、一套班子专抓、一套制度处理,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治理。
四、建设经济强县,努力实现全面小康
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决定》提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县级财政五年达到增收3000—5000万元”目标任务,我们经过科学研究,决定我县在今后五年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国有规模及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县本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通过几年的努力,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的目标,力争我县经济发展上到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突出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一费制”,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校舍危房改造;抓好重点学校建设,完成一中扩建工程,实施四中、贺龙中学扩建工程。二是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张家界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建设,抓好民族文体广场、体育活动中心、电影
院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完成县人民医院扩建、县中医院搬迁和乡镇卫生院改造。三是加强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管理动态平衡。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抓好沼气池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四是加快扶贫攻坚进程。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大开发”的机遇,坚持以特困村为主战场,抓好“温饱、经济开发、基础设施、科技开发”四大工程,争取每年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000人以上。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的基本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落实下岗就业政策,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力争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六是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及时调解民间纠纷,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一方平安。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完善和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营造更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依托资源兴产业 壮大经济强基础
---蔡店乡刘山村
刘山村地处黄陂区蔡店乡北部山区,是武汉市海拔最高、居住最远的老区行政建制村。全村2个自然湾118户454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6000亩,耕地264亩。200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村两委会以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及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依托刘家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支柱产业,兴办乡村休闲游,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挖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刘家山村银杏树众多,其中百年以上银杏42株,极具经济和观赏价值。为了挖掘资源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该村围绕银杏的种植、销售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发展银杏苗,建设银杏苗基地50亩,年产银杏苗10余万株。二是利用门前屋后,广植银杏,形成湾子林3万株的规模。三是开辟市场,年销售银杏果8000余斤,仅销售一项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多元。
二、新建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刘家山村充分发挥集体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茶产业,引进业主,新建林果茶基地2000余亩,新建基地的林地流 转中每年交纳村级管理费1万元。一是在原有村级茶场面积112亩的基础上,新扩建茶园面积500亩,全力打造刘家山云雾青茶知名品牌,目前,茶叶产业年可创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二是在100亩散户种植型油茶的基础上,新建基地1000亩。三是新建板栗基地600亩。通过扩大基地规模,初步形成茶叶、油茶、板栗三大支柱产业。
三、因势利导,大兴乡村休闲游
该村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该村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一是坚持走与清凉寨景区联合开发之路,力推清凉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生态建设同旅游开发同步,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二是借百年古银杏名气,进一步打造银杏山庄。三是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利用旅游业,大力推销生态有机茶叶、油茶、板栗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积极引导农家乐发展,已发展农家乐25家,带动就业人口100余人,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第三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第四篇:立足教学目标 优选教学资源
立足教学目标 优选教学资源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琼海市塔洋中学 王春蕾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从恰当运用、择优筛劣、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合理 利用 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远教资源的普及,如何利用好资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们政治老师有效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正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灌输和传授,重视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加强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教学“资源”的定义 :现在“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新课标下的教学突破了书本和教室的限制。首先是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在范围上覆盖学校、社区、家庭的一切有效资源。从媒介上涵盖课本、文献、图书、音像、多媒体素材、网站等各种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以及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要素。所有能够改善,促进学于教的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等都可称之为教学资源。
一、利用生成课堂资源,达到有效教学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比赛,中途有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觉得参赛的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给参赛选手出的题目,就是为了考验参赛选手有没有临时应变能力。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敢于大胆否定的小泽征尔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如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时也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课堂的意外,产生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聪慧地利用生成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这种意外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有的老师用得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用得不当,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碍于课堂教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男生女生》一课时,在周华健的一首《朋友》优美的旋律中进入了课堂。我趁热打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何交往是困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如何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永恒而有敏感的话题。问题一抛出,就有一个男生照本宣读,未等他说完,教师里就响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我试图让其他同学发言。结果教室里一下沉静下来,个个低下头,似乎害怕被提问到。我环视四周,突然发现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天真活泼的小梅满脸通红,泪珠在眼里直打转,我想她很定有苦衷。“小梅,你能否谈一谈?”她先是一愣,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嘴角抿了抿说:“老师,你认为男生就不能和女生好吗?”她怎么反问起我来啦,而且她的眼中充满了委屈,我连想都不不想脱口出:“可以,谁说不可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梅同学理直气壮地反问:“那为什么在你们大人的眼中,男女同学一接触,你们就说是恋爱?可我一点也没这念头!”(注:小梅常给一位成绩差的男生补英语)是啊,小梅的回答是真话,童心无忌,千万不要给他们纯洁的情感蒙上一层色彩。我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友情与爱情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听风就是雨,我认为异性间的交往不足为奇,完全是一种正常行为,那么男女生之间交往应该注意些什么?”敏感的话题激起他们欲说的火花。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在民主、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这可谓是放飞学生智慧的课堂,是关注学生成长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正是我永远的追求!
二、恰当利用歌曲资源设置悬念,让学生愉快地解决问题 老师上课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引领学生产生更多的困惑,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有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其实就是一个好故事,一本好教材。根据歌词中内容设置悬念,就是让学生在听歌声、看歌词中产生疑问、进而结合课本知识,运用课本中的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如:在讲授《我知我家》这一框题时,我向学生播放潘美辰的歌曲《我想有个家》并展示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地寻找我的家。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是我一样渐渐地长大;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被关怀,无法埋怨谁一切只能靠自己;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为何看不出你露出笑脸;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相同的年纪不同的心灵,让我拥有一个家。”
听完,我问学生,听了歌曲、看了歌词,你有何疑问?学生很快就提出如下问题:
1、歌曲中的“我”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家?
2、有人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这时,我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回答。最后,学生对家都有了深切的体会,进而明白:一个地理位置、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这些是家的一个侧面,并非家的实质,家的最大特点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也就是歌曲中唱的:“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因为没有亲人、缺乏亲情,因而有的人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
在讲授《报得三春晖》中“如何孝敬父母?”时,笔者引领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并展示歌词:“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唱完,老师帮助学生设置以下几个悬念:(1)你是怎样理解歌词中的“家”的?歌词反映出家有何特点?(2)歌曲《常回家看看》给我们再现了什么类型的家?(3)歌词中哪些句子反映出儿女孝敬父母?题目一出,学生热烈讨论,对于题目一,学生很快联想起上节所学内容,家庭是有亲人、有亲情的亲属生活组织。对于题二,有的说是核心家庭,有的说是主干家庭,还有的说是联合家庭,经过比较,学生自己得出应该是主干家庭;对于题三,学生通过看书,再听歌词,回答说:儿女孝敬父母不应光是物质上赡养,还要在精神上使父母愉快。“常回家看看”、“刷刷洗洗碗”、“捶捶背揉揉肩”、“谈谈”、“说说”等词句都体现了对父母的孝敬,尢其是能使父母精神愉快。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实际上第一单元《爱在屋檐下》的主要问题:什么是家,家的类型、父母子女关系、如何孝敬父母等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择优筛劣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现。教科书、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教学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如果选用不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有位老师上《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挫折的原因时,展示了很多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材料,让学生看得应接不暇.其中也有“5.12汶川地震"这个元素,但该老师并没有利用好这个资源,而是一点带过,没有让学生从悲惨的画面上去体会自然因素给人类带来灾难无比抗拒,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面对挫折的态度怎样?(不放弃,不抛弃,对生命执着).我想:老师在筛选资源时,要抓“重点资源”如“汶川元素”就可覆盖好几个知识点,如:造成挫折的原因,面对挫折的态度,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等。这样以直观、熟悉、新颖的资源,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挫折能带给我们智慧、方法、能力这一道理,从而勇敢的面对挫折,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因此,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我们在筛选教学资源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这样的话,教学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四、有效利用教材插图资源,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插图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不但不能忽略,而且还要摆在重要位置,结合插图的不同教学功能,应用到课堂教学,实现文本教学与插图教学的相得益彰。
虽然插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的插图都是黑白相间且静止不动的,其内涵也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插图“动起来”,即通过幻灯片显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小品剧演绎,那么课堂就会变得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学生的心理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参与意识就会增加。如九年级6、3“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中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插图二讲述的是小民的爸爸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掌管着核心技术。小民的远房亲戚找到小民,想通过小民说服爸爸把厂里的技术资料拿给他看,并答应给小民一大笔好处费,小民的选择及后果的故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品剧表演,将教材插图演变成小品剧,学生通过剧本改编、角色安排和台词设计,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将故事情节进一步挖掘、延伸,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可以说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九年级的国情部分,单靠老师的言传口授,学生感到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比较低。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政治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印证理论知识,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例如,在讲授有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提供的许多材料和数字千真万确,论证也是有力的,但学生总有三分怀疑。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切入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国实际变化的图表数据、98抗洪抢险、反腐倡廉、三农问题等一系列人和事的视频材料后,学生的怀疑就大大减少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可信度也提高,使思想品德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总之,课堂 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开发,我们应该遵循“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教学资源的运用,我们则要遵循“恰当而有效”的原则,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思想品德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吴一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楼江红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3]《有效利用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许溶溶 《教育科学出版》2009年01期 [4]《中学政治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陈小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西部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都曾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酒泉戈壁荒漠面积占7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
3、世界平均水平的1/6,森林覆盖率只有1.4%,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脆弱,自净能力不强。但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垦荒,移民开发,超载放牧,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导致了土地沙化、河流枯竭和湿地减少,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水库及空气污染,这些己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利用率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维持经济增长,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手段,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己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土地光热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比较优势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采选和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采选层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率仅为2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加工工业仅占重工业的11.8%,比全国低29.3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原料型生产,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低、浪费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和产业边缘化等因素制约,我市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4、择优发展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广泛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产业链试点工作。通过择优扶强,重点培植,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企业,示范带动集约型、生态化工业体系新框架的建立。如以阿克塞非金属矿产研究所和新运公司石棉研究所为核心,加快石棉尾矿综合利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将石棉工业园改造成为集石棉、化工、轻质建材、保温材料等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使多年废弃的1亿多立方米石棉尾矿尽早发挥效益。南郊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应考虑建设清洁中水供水系统,与园区内及周边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进行链接,实现中水的最佳配置利用。应扶持酒泉城区及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引进先进成熟技术,对污泥和中水进行资源利用,使中水能够用于城市绿化和农业灌溉,污泥用来加工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应鼓励玉门电冶工业园区通过水电、风电、硅铁厂、钢铁厂、选矿厂与建材生产企业的链接,实现粉煤灰、矿石尾渣的资源化,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
5、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