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思考缩微胶片衰变现象
我国从70年代开始,许多档案馆、图书馆和大型企业等部门将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缩微化,拍摄了大量的缩微胶片。但是由于胶片先天性不足,或因显影加工不彻底与保存条件恶劣,有些已产生了显著的衰变现象。其中有醋酸片基因三醋酸纤维素酯水解酸化形成“醋综合症”;银影像因乳剂层中的杂质和环境中的过氧化物形成氧化还原斑;聚酯片基的缩微片在温湿度经常
波动的环境中保存,乳剂层与片基剥离,在显微阅读器上观察到牛顿环;在银影像的高密度部位产生“银镜”现象与低密度部位的黄变;乳剂层出现油迹状物以及霉菌滋生蔓延形成霉斑等。本文仅就氧化还原斑、牛顿环和油迹状物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牛顿环与油迹状物的成因初探。
在某单位1992年制作的聚酯片基的缩微胶片上从头到尾都观察到了特殊的牛顿环现象。在照片或影片、缩微片上出现的虚假的同心的明暗或彩虹般的图案,称作牛顿环。这种现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由于在印片时片门压力不适当,使底片与正片之间留有空隙,底片光滑的片基表面反射的光波和正片反射光波相干涉而形成彩色的斑环。在显微阅读器屏幕上看到牛顿环,产生原因大约有3:(1)阅读器光学系统所产生,例如光学镜头开胶出现隙缝。在这种情况下牛顿环在屏幕上应基本固定不动,但我们观察的牛顿环随胶片移动而移动。此现象排除了阅读器的原因;(2)印片时印片机片门压力不当在正片上产生牛顿环,但在黑白胶片上应是黑白环纹,因而排除了印片机的可能性;(3)乳剂层从片基上剥离形成彩色环纹。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最大。
(一)聚酯片基胶片的牛顿环成因。
那么,为什么聚酯片基的缩微胶片会产生牛顿环呢?这需要从聚酯片基的物化特性谈起。聚酯片基是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加热到250 ℃左右熔融,挤压流延,然后在80~90℃温度条件下拉伸而成。在拉伸过程中分子本身进行规则排列,热处理后形成几何尺寸稳定的片基。这种片基物理强度很高,吸水性极低,热膨胀系数小,绝缘性特高。在常温常湿下,体电阻高达10[18]~10[19]欧姆·厘米,表面电阻大于10[14]欧姆。聚酯片基另一严重缺点是片基与明胶底层粘着力小。
现在我们从聚酯片基和明胶乳剂层在环境温湿度波动时表现各异讨论起,研究乳剂层如何从聚酯片基上剥离形成牛顿彩色斑环的。假如,聚酯片基的缩微片在50%相对湿度的环境中,片基与乳剂层的内应力为零。当相对湿度升高时,明胶乳剂层吸湿溶胀系数远大于片基,产生一种向四周的拉力。相反,当湿度降低到50%以下时,因乳剂层收缩比片基大,产生了向内的拉力。又因为乳剂层与片基的粘合力小,当胶片长期处于温湿度波动的环境中,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乳剂层逐渐从片基上剥离形成彩色的牛顿斑环。
在光学上,应用图1装置演示牛顿环(图2)的形成。在一平板玻璃板上放一曲率半径大的平凸透镜,其凸面与平面相接触,在接触点c 周围形成一空气楔膜。当用单色光垂直照射时,可看到以c 点为中心的同心环形的干涉纹,在球面中心和平面接触的c点是暗的。如用白光照射。则可看见彩色圆环干涉纹,但能看到的彩色环的数目不多,只限于中心附近的少数几圈。这与在缩微片上观察的现象相一致。
附图{图}
为防止乳剂层从聚酯片基上剥离,影像保存的国际标准iso5466第3版对聚酯片基缩微胶片的保存条件为最高温度21℃、相对湿度30 ~40%,第4版又将相对湿度修订为20~30%。
根据国际标准iso10602的“胶带剥离牢度试验”方法(注:刘培平译:《缩微技术》1994年第1期。),可以判断产生牛顿环的胶片乳剂层是否已从聚酯片基上剥离。
乳剂层已经从片基剥离的胶片如何修复使其恢复原状,是一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乳剂面上的油迹状物探源。
从观察到的缩微片看,油迹状物在乳剂面上,片基面未发现;第二,片卷外侧油迹重,越往里面越轻,到最里圈几乎未观察到油迹状物。另外,从片卷外圈取下一段放在片盒内,在一般办公室放置3 天后发现,油迹状物大部分消失,仅留下痕迹。
从油迹状物随在胶片上的位置不同而各异看,应与保存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据了解,保存环境的温湿度一年四季,甚至一天内变化都很大。在夏季相对湿度不时达到90%以上,在冬季又比较干燥。胶片上的油迹状物有可能是乳剂层或底层某些物质在潮湿环境中水解产生的。感光材料中的许多原材料都有可能水解而衰变,因潮湿而析出。例如,三醋酸纤维素酯水解释放出醋酸气体,增塑剂在高湿环境中从片基中析出,前者成为油迹状物,后者白色斜柱状结晶体;彩色影片的油溶剂相对湿度高于90%时,在一周内从乳剂层内蒸发殆尽;彩色胶片上的黄色染料因水解而分解为黄成色剂和显影剂。
乳剂层上的油迹状物由何而来呢?也得从聚酯片基胶片的构成原材料进行探索。为克服聚酯片基的高绝
第二篇: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
“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自从朱镕基卸任以来,时隔八年之久,再一次亮相于民众之间。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套以朱镕基的讲话为内容的书,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于是朱镕基又“热”了。从“朱镕基热”中不难看出,全国人民非常喜欢和爱戴这为共和国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位大国总理,极具幽默,自信,从容的演讲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的勇气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他的书我必须拜读,可是最近出版的讲话实录,我曾三次专访新华书店,每次都是遗憾而归,因为书早已脱销。我在遗憾中暗喜,因为他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懂他爱他的人。
虽然他卸任有八年之久了,但他的影响力就像深秋的桂花,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秋天,再深的巷子也挡不住桂花飘香。
他是21世纪的勇敢开拓者,自1978年到2003年这20多年来,人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要许多热血沸腾,才华横溢的政治人物来推动的。80年代初,当时党政领导人年纪轻,干劲足,上下一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尽管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改革开放的民意不可违,政绩斐然,勇于开拓的朱镕基,也从上海上调到了中央工作,负责经济工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旗早已矗立,大旗也准备完毕,缺少的是一位优质的旗手,等待大旗的升起,这位优质的旗手就是朱镕基。
1993年,通货膨胀,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在此期间他还亲任央行行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悄然消失。1998年,一上任就遇上亚太金融风暴。朱镕基沉着应对。在亚太各国中,唯中国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经受住了亚太金融风暴的考验,并有力的带动了亚太其他国家走出风暴的打击,实现经济的复苏,当时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更是严重受挫。1998年上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他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在面临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下,确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即“保八”。“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到位是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五项改革分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国企效益低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下定决心三年脱困,结果国企三年攻坚任务 出色完成,国家财政出入显著增加,有力支持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朱镕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加入WTO。目光短浅者不明白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而对其带来的一些暂时性 问题而喋喋不休。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它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他倡导扩大内需。人不但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思僵化的人,只看到消费者损耗物品的一面,却没有发现消费者反过来拉动生产的一面。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朱镕基的观点是超前的,站在同时代其他
政治家的前面的。他从事经济工作四十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十三亿人口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最大的消费者,必须开发这个消费者的市场,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政府,在中国由不发达走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始终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是我们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朱镕基坚决打击走私。90年代,在中国官员政治道德急剧堕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走私变得十分猖獗。一些走私分子手伸到公安、纪委、海关、工商,伸到各种重要岗位,甚至伸到了中央部委。实在是骇人听闻!走私破坏市场秩序,破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财政出入大量流失,朱镕基坚决主张打击走私。使夏门远华、广西、湛江等一些重大走私案件得到侦破,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扭转了90年代那种疯狂的走私形势。朱镕基的这些措施,有力的激发了古老中国的经济活力,使中国在政治稳定,思想文化不争论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有人把朱镕基与美国央行行长格林斯潘,誉为当今时代两大经济英才。现在中国的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政治家,他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其出众的政治才能,而且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家便有隙可乘,国家便会混乱不堪。因此,广大民众无不希望政治家严于律己,而对品德恶劣的政治家极其蔑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沦落到各行各业,许多高官也受到了冲击,在职退职总想为子女捞点好处,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克杰、程维高、陈希同、陈良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官吏理当受到人民的唾弃!朱镕基就是高级干部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做官风格,极其可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值得后续者发扬光大。
正当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企业工人的下岗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就某点而定论。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价值规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国企改革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企业破产,企业减员,引起职工下岗。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又不通畅的情况下,职工下岗无疑会使他们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远计划,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改革之所以是艰辛的,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修一条路,不仅仅在于修完就完事了,要涉及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发展及生态。所以要深入思考,也要有过人的勇气,更要去做大量具体工作,而且不可避免会有会败的风险。一个民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开拓者,朱镕基就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框架,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起来的。朱镕基改革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不畏惧,迎难而上,更是因为他了解中国国情,明白如何发展,坚定改革信念。他的改革为后和积累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历史会证明,只有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才能发展各个领域。
朱镕基“热”来了,“热”得很简单,两本书就把民众吸引到一起。在网上的评论不难看出,有人认为这是他对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为现今发展提供经验。不管怎么说,他都热起来了,热得不是没有原因。从“朱镕基热”这一效应,再结合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倡导经济转型,但始终得不到解决,物价、房价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几翻。经济发展不良,这让民众想起了朱镕基,1998年—2003年,物价、房价上下涨幅不是很多,一直都很平稳,还因为他深入改革。尽管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已经不能完全寄望于某个强人身上,但重温改革精神,官民双方汲取改革动力,无疑是“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
“朱镕基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的个人魅力,他为人直率,幽默风趣,讲真话,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朱镕基答记者》与《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共同点就是“真”。在《问答》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时,有一段朱镕基用英文讲话的视频,其中的一部分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我不敢说这本书的立论如何正确,更不期望每个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想说:我在本书中讲的都是真话,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朱镕基来到他当过院长的经管学院,那时《实录》还未正式出版,他说:“我在这里只讲真话,我把这套书送给你们,看看我这十几年来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朱镕基的一生我把概括为“真”、“能”、“公”、“严”、“幽默”,这五大特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公认。这是他的优秀品质,作为领导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他的身上,作为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向党组织靠拢必须学习的品质,党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党的,从而使党更加先进。
唯真,才能交真心;唯能,方可办大事;唯公,才会服他人;唯严,方能有效律;唯幽默,才能化险为夷。不能做到,也做不到,只能无限的靠近。
第三篇:特权现象的思考
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思考
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论断,是树立执政党形象、取信于民的必然要求,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削减权力崇拜、维护社会公正、遏制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党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特权,又称自由裁量权,意味着主体可以针对某一客体采取其想采取的行为。
特权问题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政治问题和重大挑战。从历史发展上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承认社会成员平等,而通过法律、宗教、习俗、国家机器,确立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各种特权。统治阶级所拥有的权力,都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权力,在每一个等级上都有相应的权力,只要不破坏等级制度,这些权力都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因为有宗教的精神束缚,这些被神化的权力都是理所应当的。‚刑不
上大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封妻荫子”‚门阀制度‛等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特权的极端反映。就是在唐朝初年,君臣关系和谐,封建民主制充分发展,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贞观之治‛时期,封建的特权制都得到了强化,而不是衰减。马克思说:‚在中世纪,权利、自由和社会存在的每一种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特权”(《马克思全集》第一卷,第381页)。西方近代思想启蒙以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等级主义,政治专制主义的特权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革命。启蒙思想对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平等、社会契约、人权、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和法律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逻辑上深刻的论证。几个世纪的社会运动和变革,使封建的法律、宗教、习俗等制度所确立和维护的基于出身不平等所反映出来的等级,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制度所取代。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地方,等级特权至少在原则上已被消灭。‚天赋人权” ‚自由”“民主”‚平等” 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对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专制主义等级制、特权制,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无论何时何地,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主义都是为了无等级性”(《列宁全集》第一卷,第399页)。“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进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一步”(《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473页)。现在,凡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彻底的国家,那种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官吏终身制、个人迷信、人身依附关
系等等,不是已被彻底扫除,就是已经无足轻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从根本上否定了特权。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由封建特权衍生出的特权思想,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长的短缺经济时期,也有很长的文化发展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物质基础就不会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原因,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都有了发展,而且有日趋严重,加带催化了社会腐败。党对这种特权思想和现象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腐败的温床
经济学家、党建专家黄苇町先生曾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指出:苏共亡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中没有人民者必被人民抛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苏共权贵阶层不仅利益共享,将特权制度发展到极致,而且不以享有规定的特权为满足,还要合法非法地大肆人侵吞、占有和挥霍国有资产。而叶利钦以反腐败、反特权旗手的面目出现,便成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前兆。如果从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来看,人亡政息的最大风险就是因为特权和腐败,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拥有权力的人总是拥有超越界限之外获取权利的冲动。超越界限之外获
取权利的能力就是特权。
习总书记指出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违反了社会主义中国基本的政治行为准则,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总根源。这里的特权是指个人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特殊身份等享有法律认可和政策规定之外的、以利益分配不公平为基础的特殊权利。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二处提到‚特权”一词,有一处反特权与法律联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还有一处把特权与纪律联系在一起:‚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这两处‚特权‛的用法大体一致,均指特殊权利。特殊权利如果是通过滥用公权获取的,那么就会演变成腐败。
从现代汉语角度‚特权”一词同样兼有特殊权力和特殊权利两种含义。它的本质特点是权力拥有者违背民意,为了一己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辞海》中对“特权‛表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旧社会习惯势力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一部分干部中仍然存在特权现象。表现形式有:居功自傲,言论和行动不受党纪国法的约束;独断专行,实行家长制;用人唯亲,排除异已;开后门,拉关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以及特殊化等,是腐败现象的一种表现。”
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国家权力体系相对集中统一。从政治权力运行的规律看,权力过分集中容易滋生特权
和腐败。而腐败现象与特权思想有内在联系。二者有质的区别,又有量变到质的变的过程。特权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腐败现象。特权中包含腐败因素,腐败通过特权实现,它们都是为私利滥用公权。腐败现象是产生于特权阶层中的特权思想。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直接损害社会正义
特权演变为权力腐败,就会破坏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社会公正,恶化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成为当今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而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广泛存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具有选择性赞赏的取向。大家痛恨腐败现象,反感特权现象,主要是在这些岗位上呆的不是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就是人们痛恨和反感的是自己不能腐败,没有特权。这种情绪的滋长蔓延,不公正就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有特权的地方,就有社会不公。办事追求关系化;职务消费过度化;特权现象隐性化。相当一部分掌握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体制漏洞,规避监督,借助特殊权力肆意破坏竞争规则,不合理,不合法地侵占公共资源,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社会内部的差距被人为拉大,消解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如果一个社会不是遵守规则,而是羡慕特权;不是反感特权,而是抱怨没有机会搞特权,社会又如何激浊扬清,中国梦又如何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又如何进行伟大的复兴历程。如果升学、找工作、考公务员、晋级、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托人情,而这种情况总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公民又
如何对社会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所以,特权现象从本质上是危害社会公正的,也是反社会的。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存在的现实原因
经过诸多党建专家的分析,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产生除了历史原因外,还有一些现实原因。一是‚官本位”。作为特权思想的重要外象,官本位表现的是为官的价值取向。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当官就要讲排场、有‚官威”,自己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为亲朋好友“行个方便”都是理所应当的。有50%的调查对象明特权不合理,但并不拒绝使用特权。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公共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在掌握资源的重要岗位领导,长期受人‚追捧”,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助长了特权思想。职位等级客观存在,不同职级的领导享受不同的职务消费。虽然职务消费是制度规定的权力,但是很容易被实际享用人扩大。这种没有严格刚性规定的职务消费,完全取决于领导个人的思想水平,难免会造成职务消费特权扩大化。‚三公消费‛的数值本身就说明了特权在不断扩大。三是相关制度落实缺位。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权力”没有‚笼子‛或者‚笼子‛无力导致了特权现象蔓延。四是对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能够滥用权力的人,主要一把手。一把手权力普遍过大,有的就是‚一言堂”‚家长制”,作决策独断专行。权力边界不清,自由裁量过大,权力运行不规范、不透明,监督乏力是特权现象的重要原因。五是对特权惩治不严。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 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有些党员有特权思想,并且有一部分党的组织,也正默认了他们的想法。五十多年过去了,相当部分党的组织不是在默认,而是集体麻木的无意识状态。有的领导干部觉得多享受一些待遇,没什么了不起的。有的党组织司空见惯,由此纵容了特权思想和现象的蔓延。就是在惩处中,缺乏具体的定性定量标准,‚雷声大雨点小”‚以人为本大事化小”,对行使特权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有效杀伤力,导致特权现象日益蔓延甚至有燎原之势。六是组织教育不够。客观的讲,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有潜在的特权思想,只是没有机会和条件。一个反对特权的人,一旦有了机会和条件,可能会比别人更严重去搞特权。行使特权者大多是领导干部、关系干部和权力干部,重事务轻党务,自己不学习也不参加组织的学习,借口工作忙、事务多、交往广、应酬频,放松了思想改造。甚至把玩特权作为显地位、摆身份、谋利益的象征。七是一些特权现象尚难以准确界定。由于认识差异,现实中有的情况是否是特权现象难以界定。领导干部的正常职务消费与过度消费之间的区别、正常的干部任用与干部‚潜规则”之间的区别、权力拉帮结派与正常的人际交往之间的区别、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照顾与教师享受特权之间的区别等等,给特权现象的根除带来了影响。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治理途径
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厘清权力来源,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人人平等的权利原则,从严治党。早在七大时期,中国共产党
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自己的章程。1958年,毛泽东指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决不许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气。《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更加明确的提出,领导干部‚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立党之本。
其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特权没有存在空间。从三个方面制约特权: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越轨和异化。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防止特权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三是以舆论制约权力。舆论制约具有全方位的特征,能够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
三是严厉执行‚八项规定”,规范职务消费。消除党内特权,一定要规范职务消费,建立一套机制完善、运作规范、措施得力的职务消费管理制度。财政、审计部门加强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是严格执纪执法,加大惩处力度。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极少数高级干部子女利用父母手中的权利,享受特殊和不正当待遇的行为,指出: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乱纪犯罪的问
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查办部门。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在责任追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特权分子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第四篇:最美现象 的思考
出现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的驱使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有句话说道“上下争利,国将危矣”。这句古训归根到底在一个“利”字。利可以指金钱、权利、功名、也可以指一些便宜、好处等。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昧着良心踩在别人的身上追逐名利、践踏道德。一些社会学家把道德滑坡归结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发生转变,道德观念的迷茫,道德判断失去方向。由此,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搬出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客观原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从而丧失责任心,负责任的氛围也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由此导致人们责任心的丧失。一个丧失责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功利主义使得人们公德淡漠。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导致了我们社会道德的进一步缺失。如今的人们只是对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讲求道德,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进入公共的领域,人们就变得冷漠、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热情帮助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在这里人们拥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乞讨者,人们不再伸出自己的手,面对受伤的人,人们不敢走近一步,怕连累自己。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迷惘的一群人。由于公民文化的有待于提高,他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他们走向那一边将对社会公德的发展与否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道德教育滞后--正面教育导向不明,反面警示教育不彰。
道德教育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学校,教育过于功利性,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致使学校德育教育滞后,学生德育水平底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方面,我们从小接受的道德观念都是父母传输给我们的,而父母的道德观是他们的父母灌输给他们的。如果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不懂得教育或教育方式不足,就会影响下一代的品德素质。况且在当前社会,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方面,德育教育空白无力,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社会在对优良的道德行为、典型道德模范宣传不足。
道德滑坡现象的成因
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一直以来都是有些问题的。只是以前没有爆发到连及全国的态势。所以虽然有时为一两件不道德事件感到唏嘘,但很少人会检讨自己的道德品质。在2011年热热闹闹的全国大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我也来分析分析这种种事件的原因。
首先不能少了中国人五千年来代代继承发展的“国人劣根性”了。中国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五千年来传下的当然不仅仅是优秀文化,性格中的劣根性也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下面我就大致概括了中国人的某些沿袭的心理习惯。
1、旁观心理。中国人大都是“看戏的不怕台高。”世上许多事,不论事好事坏,好像与自已没有多大关系,自已只管袖手旁观,像看戏一样。如果事情好了,自已自然要有一份,事情
要是不好了,自已也只不过是个旁观者,与自已也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中国,看热闹的多,真正能站出来仗义执言的少。就算有人出来仗义执言,也往往得不到帮助。为什么?因为人们只不过是来看戏的,是旁观者,戏中人的悲欢自然是与看戏的没有什么关系的。相反,如果一个旁观者一定要去关心戏中人的生死,那便是看戏人入戏了,倒是要被别人笑话的。这种心理在2011年中被无限放大了,道德滑坡后那么长一段时间,这种心理占据了全中国人脑子的全部角落。比如扶老人,别人不扶,我也不扶;比如被无赖,心里骂一声活该,谁叫你多管闲事,现在被狗咬了吧,再在心里默默感叹社会风气的不好,这件事也就勾去了。
2、从众心理。中国人很聪明,老想着吃水不用挖井的好事。凡事不出头,等别人造出规模来,跟着别人跑就是。为什么呢?因为走在前面总是有风险的。不是“枪打出头鸟”嘛,不是“出头的椽子先烂”吗?为了不被枪打,不先烂掉,便都争着做缩头乌龟。对于出头的人他们有两种态度。如果出头失败了,被抓起来了,甚至要砍头了,这缩头乌龟们便得意起来:你看,我说吧,没有好结果吧?要是出头的成功了,这缩头乌龟又会争着去表忠心了,并准备好了斥责别人当缩头乌龟的说词,以此表明自已其实也具有出头的勇气与智慧。即使错了,大家都错,我错了也不吃亏。要是我不从众,要是大家都对了,我一个错了,岂不是亏大了。仿佛这错与对,因为人数的多寡,倒显得错与对也不是原来的错与对了。在2011年,不干好事的人太多了,别人不做,我去做会不会太显眼,在中庸思想培训下的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选择去做出头鸟的。这是社会的悲哀,做了出头鸟的通常下场真的不是很好,扶起小悦悦的婆婆,最近听说她被雇主辞退了,原因就在于他们嫌弃她惹来了很多记者。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气氛,那寥寥几个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消失掉呢?
3、狗苟心理。只要能活着,不怕付出任何代价,也可以不要活着的质量,只要活着,怎么样都行。只要活着,即使是一只丧家狗吧,也总有阔起来的可能的。虽然在口头上,中国人对狗的生活态度很不屑,甚至把很多没有质量的活着不屑一顾地贬斥为“蝇营狗苟”,但很多中国人,却是很熟练地掌握着狗苟的技巧,一有机会,就狗苟起来。比如说,婆婆被人撞了,撞人者逃跑了,幸好遇到了好心人,被送到了医院。按理说,这个老人该好好感谢一下这位好心人了。但撞人者跑了,不仅感谢好心人的费用无法落实,就是这医疗费也没着落了。怎么办呢?抓不到撞人者,救人者不在这里吗?那就让救人者救人救到底吧,指这救人者就是撞人者,要他负担一切。凭着中国人的聪明,理由是好找的:不是你撞的,你干嘛救我啊?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啊?虽然良心是没有了,但到底解决了医疗费用,也算运气不坏。类似这样的事多哪!只要对自己有利,能让自已过得好,管他什么道德啊、良心啊,使劲地编吧!当然,除了国人难以根除的劣根之外,各种新近产生和传播进来的思想也是原因。在痛骂传统糟粕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新鲜主义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必须正视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再一叶障目了。
助人即助己
一群退伍老兵凭借举手投足间即可做出的小小好事为自己赢得了充足的客源,从而成就了永和豆浆的快餐神话。正应了刘备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丝小小的善意,一点不经意的帮助,往往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故曰:助人即助己。
不经意间的助人,是冥冥之中为自己的成功埋下的伏笔。你的小善可能是不经意间插下的树枝,待你仰头时已化为浓荫,为你遮蔽酷暑;你的小善可能是你随手撒下的种子,待你回头时已开出满树繁花,供你闲时欣赏。佛说:善缘无处不可结。不要吝惜自己的帮助,今日你助人,他日自有人助你。
善意莫吝啬,助人即助己,今日你为他人的成功铺路,明日自有他人为你的辉煌奠基。复旦大学的校父马相伯早年大力庇护遭受迫害的青年学生刘颖,力排众议,将他收为弟子,对他惜之爱之教之导之,送他赴法留学;多年后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时任政府教育局高官的刘颖竭尽全力地相助,力排众议,于乎事必躬亲,使这所闻名中外的大学在短短几年内便蜚声上海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马相伯的博爱,也是刘颖的感恩,曾经不遗余力的助人成功,换来了今朝自己前行路上的一片坦途,让人不禁感叹:助人必助己。
援手莫犹豫,助人亦助己。今日你伸手助别人渡过难关,明日自有人在风雨中为你撑起一把伞,在严冬中为你送来一炉炭。钱钟书早年闲居上海,生活窘迫,几乎无以为继,是黄梁声导演及时送来了杨绛的剧本费,助钱家渡过难关。多年后黄梁声女儿的导演生涯陷入末路时,又是钱老在众人的惊诧声中把《围城》的剧本授权给她拍摄。这是钱老的操守,也是黄梁声的仗义。谁人不曾遇到过风雪,谁人不曾经历过严冬,当你身陷黑暗迷茫,向你伸出手的,往往是那你出手相助过的人。
龙应台说:“只有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在社会中传扬,这才是一个温暖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黑暗中苟活。”活在当下,我们更应当拒绝冷漠,伸出援手,扶一把倒地的老人,帮一把困窘的乞人,只有这样,当你老了,穷了,困厄了,或许有人能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助人即助己,这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操守。
关于中国人道德现状的思考
道德一词,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老子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什么是道德呢?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他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易形成共识。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点,相反地,他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普列汉诺夫)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道德的堕落会使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陷入可怕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将会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中国公民现行的道德现状如何?以我的观察,很糟糕。各种有悖人性的事情都出现在了人们视野中,首先是三月份,地沟油事件,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毒性百倍于砒霜;接着,8月;河北、山西、天津等地查出百余吨含三聚氰胺奶粉
8月;南京龙虾批发商曝洗虾粉内幕:已出现四五年。龙虾食客肌肉溶解事丅件
9月;国内知名山茶油“金浩茶油”含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湖南质检官员称是为维持稳定一直未曝光
10月;商贩用药粉清洗稻田蟹冒充大闸蟹,被洗蟹粉洗过的普通稻田蟹和河沟蟹成了干净漂亮的大闸蟹。所谓的“洗蟹粉”其草酸含量比“洗虾粉”更高、更毒
11月;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远山乳业生产的“乳酸玉米奶”三聚氰胺超标
12月;北京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超过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官方检测数据合格率却高达97.73%。一个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而我们的职能部门却不能发现
等等等等,这些震惊中国的食品事件,一一反映了中国人道德底线的缺失,从小婴儿到半百老人,都遭受着毒害。不单单是食品方面,还有寒人心的的挟尸要价事件,不禁我要问:中国人是怎么了?
校园里,教室里,纷飞的白纸片,白塑料袋;厕所,课桌上,令人犯恶心的涂鸦;公交车上,寥寥数人的让座;有人要恶搞红色经典电影;有人在拿雷锋的爱情大做文章;有人在骂鲁迅;有人开办了“糙女俱乐部”,在里面可以任意说脏话;有人因为妻子出走就报复社会,破坏京九铁路。我们的国人变得麻木、自私、冷漠、无情,廉耻之心在许多人那里逐渐的淡化,甚至消失,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十年“文革”对道德法则的破坏;二十年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的泛起;中国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直接助长和推动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人们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忌,又互相陷害。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是这种后遗症却仍然存在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我国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即使开课的也多半是随便讲讲,应付而已。
导致道德堕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们一些官员的腐化和堕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风吹草动”可见其对下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又在重新唤醒人们的道德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决定了未来中国道德延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但,其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常有发生,吃过的早餐垃圾不带出教室,厕所,桌面文化的扭曲盛行。
由于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造成了大学生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的出现。
中国得到的现状就处在这种状况,糟糕但在不断完善中,“最美现象”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超越
“最美现象”展示的是道德正能量,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超越。虽然近年来媒体披露的道德失范事件越来越多,但是,面对多样化的现实社会道德现状,不能轻率地用“道德滑坡”这四个字来作出简单的、不科学的概括;同样,也不能因为出现了如此多的最美人物和最美道德事迹,就认为社会的道德状况已经“回归”到理想的状态。道德和良心在中国社会从来都没有缺失过,它们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最美现象”并不是道德的“制高点”,而是社会常态化道德生活的反映。“最美现象”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遵守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道德规则,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最美教师”张丽莉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最美司机”吴斌做了一个司机该做的事情,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尽到了应尽的道德责任,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感动千万人,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真正做到恪守职业精神,而是得过且过、马虎应付,有些人甚至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所有职业岗位都是平等的,岗位从业人员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每个人以微笑、真诚的精神面貌,各自做好本职工作,按职业规则办事,在岗位上为他人服务,并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相互信任、彼此服务,塑造良性循环的职业生活秩序,就能形成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温馨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积重难返、很难解决。的确,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可能期盼短时期内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社会道德的改善持观望或失望的态度。
遵守职业规范、做好本职工作,是从业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职业岗位上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工作,那么社会的道德生活秩序就会朝良善的方向转化。那些英雄式的道德典范理应得到全社会的赞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凡的职业岗位既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平台,也是他们服务他人的场所,普通人的平凡行为同样应该得到鼓励。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虽然个人的道德力量是微弱的,然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又需要每个人道德力量的积聚。因此,在对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保障公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提升各级政府和官员在公众中的道德形象怀有期待的同时,每个人应坚守自己的良知与道德底线,从践行微小的道德行为做起,释放个人道德的正能量。
第五篇: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思考
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 2011年10月24日 作者:倪一平【小 中 大】
同工同酬,是我国劳动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消除报酬歧视、实现工作平等权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现行用工现象的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影响,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思考。
同工同酬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中,也早已有同工同酬的规定。同工同酬,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消除报酬歧视、实现平等权的具体体现。要想实现同工同酬,首先必须确立“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和主张“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然而当前事业单位中同工不同酬现象并不少见。笔者所在的事业单位是交通部设置在湖北宜昌负责三峡河段通航行政管理的专业机构,目前,单位职工平均年龄老化,自然减员逐年加速,面临许多空缺岗位的人员急需补充的问题。但由于受交通运输部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和编制人数的控制,编内人才引进对象仅限于高层人才,不能满足用工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对编制外用工的引进数量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全局编制外用工人数已达140人,占编制内人数的20%,涉及岗位十几种之多,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编制外用工无正规渠道的经费来源,同工不同酬现象在单位内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单位的合理用人和通航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同工不同酬现象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从九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事业单位进行了“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政企分开”的改革,为严格编制管理,引进竞争机制,推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新人事制度和社保制度。于是,在市场化进程中,旧的固定用工机制尚未完全打破,新的用工形式又开始实行,这便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用工双轨制”。在这种机制下,事业单位的人员供养途径一般分为事业编制人员与编外聘用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受政府人事部门编制数控制,同级财政部门依据事业单位类型给予一定财政补助;编外聘用人员是单位自主招录的工作人员,经费由单位自筹解决。由于没有财政补助,编制外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水平要低于同岗位事业编制人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编制外人员的薪酬体系为单一工资制,即每一个岗位对应一个薪资标准,如:小车司机每月900元、大车司机每月1200元等,与同岗位编制内人员相比收入相差三倍左右。由于编制外人员的工资结构不完整,没有编制内人员的津贴和奖金,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福利措施不完善,没有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吸引不了较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导致现有的编制外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能力、专业等结构不适应单位通航事业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编制外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导致这部分人员无归属感、出工不出力、责任心不强、不履行劳动合同、任意跳槽、不辞而别等现象经常发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管理难度。
二、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1.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主要原因是由现行的身份管理体制造成的。目前,我国不少事业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将员工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制造不公。这种“按身份分配”的做法违背了按劳取酬原则,构成了对一部分劳动者的歧视,侵犯了他们的正当权益。按照我国现有法律政策规定,不管是什么人,人格尊严、政治地位一律平等,进了单位都是员工,没有什么正式、非正式之分。按身份而不是按岗位、技能、业绩等个人素质和对单位的贡献分配收入,这是典型的等级社会的做法,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此不改变这种管理体制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2.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存在与单位现行分配制度的不完整有关。事业单位现行的分配制度还未能充分实现以岗定薪的改革,各项配套的政策还未出台。以笔者所在单位内部津贴、奖金分配办法的制定为例,职务津贴、地方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兑现奖励等的分配都与员工的身份、职务、级别、用工的形式有关,没有充分考虑工作岗位与工作业绩的大小,薪酬高低还是在围着职务与职称搞论资排辈,很难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3.同工不同酬造成的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不同和经济收入上的差异,更深层的是政治上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由于用工的双轨制,用人单位管理者往往把编制外人员看作自筹资金负担的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根据单位效益自行决定,主观意识里没有把他们当作单位的主人,而是当作雇工管理,致使在分配制度制定时予以区别对待。而在基本权利保障上,用人单位的管理者也没有把编制外人才当作“自己人”,在诸如选举、评优、表决以及单位重大事件的知晓权等方面采取两套不同的作法。
4.同工不同酬造成的不公平会严重挫伤编制外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激发人性中恶的一面。事业单位的分配方式与员工的身份等级挂钩,是不尊重员工劳动的表现,也容易使一些人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让高薪员工产生优越感,失去进取心;而低薪员工则会产生自卑感,失去积极性。发展机会缺乏,晋升空间有限,没有归属和认同感的编外人员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对单位无主人翁意识可言,更不会为单位长远利益着想。于是,投机钻营风气蔓延,能力小的,会想尽办法搞一个正式编制,以期捧上铁饭碗;能力大、关系广的则会努力搞到一官半职,以期过上“呼风唤雨”的生活;没有能力的,则会对政府和社会产生仇视心理,造成人格扭曲。
三、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的思考
同工不同酬是身份社会的遗毒,是契约社会的身份印记,而同工同酬则是消除身份印记的重要标志。然而,同工同酬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同工同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事业单位彻底改革分配体制,坚持按劳分配。同工不同酬作为一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根本原因在于用人上实行身份管理,而不是岗位管理。因此,事业单位要实现同工同酬,必须改革现有的身份管理体制,逐步以岗薪制代替身份等级制,实行按岗定酬,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岗位绩效激励机制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岗位薪酬评价机制。同时,由于没有身份上的区别,事业单位的人员支出经费就应属于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支配,分配制度上实现同工同酬将得到重要保障。
2.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认同同工同酬,制定出公平的分配制度。虽然我国目前涉及同工同酬的法律法规不少,但是普遍比较空泛,对同工不同酬问题没有法律界限和法律追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实现同工同酬,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同工同酬”的内涵,规定具体实施办法,同时增加对违法单位的处罚力度,营造同工同酬的社会氛围,进而影响管理者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与决策。
3.事业单位必须实行以岗位聘用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绩效工资是建立在岗位聘任制基础之上的分配制度,主要考虑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与工作创新等因素。岗位聘任制则是强调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淡化人员身份。只要劳动者在相同的岗位上提供相同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用人单位就应给予同等的劳动报酬,确保实现分配公平。总之,同工不同酬不但有悖于法律的规定,也违背了“以人为本”和“效率至上”的先进管理理念。这种用工方式短期内虽能为用人单位减少费用开支,却无益于用人单位事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