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7:0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6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

重视规划指导。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培育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营造聚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产业集聚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要求,着重围绕全省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的振兴发展,培育配套服务的企业集群,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20个过50亿元、30个过3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结合“千村百镇”工程的实施,形成100个“一镇一业”、“一镇一品”或“多镇一业”的特色乡镇。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湖北省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州、县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一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加强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其他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每个市(州)、县(市、区)要重点抓好1~2个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使用好开发银行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完善工业园区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三)壮大骨干企业。引导关联企业和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推动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

(四)加强项目建设。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以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目标,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项目。鼓励骨干企业分离扩散配套件生产;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为骨干企业专业化配套生产,提高骨干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引导集群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合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十一五”期间,突出抓好一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强化集群自主创新。以构建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抓好重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环节,面向产业集群的紧迫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促进其推广应用。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

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建品牌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和目标。在推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各地和各集群内企业要把打造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放在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从2007年起,省人民政府对产业集群内当年新创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每个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资金。

(七)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共性技术攻关为重点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服务。全省重点扶持100家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服务的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领导,把发展产业集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找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和突破口,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成立县域经济及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省经委,主要任务是制定培育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省经委、财政厅制定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省政府支持工业化的各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和服务体系建设。省发改委、省经委要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管理,对投资产业集群项目视同省重点项目,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省经委要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企业煤、电、运的需求,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省科技厅要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立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银企合作机制,对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运用银团贷款、商业承兑汇票、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等融资方式,支持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对符合条件与产业集群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积极运用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机构工作,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四)发挥重点产业集群的示范作用。省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动态管理,搞好跟踪服务。各地都应从本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出发,选择部分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

(五)改善基础条件。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群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予以重点支持。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全国性、全省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立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引进、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广东省中山市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是更加主动而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促使产业集群沿着提高附加值之路升级。重点引进价值链高端项目,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鼓励和引导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特别密集、对劳动力成本特别敏感的生产工序和环节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第三篇:促进大连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大连产业集群发展

白雪梅 2005-09-28

发展产业集群,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中心,也已形成了在少数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大连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是:

1.商务环境建设重“先期免费”轻“后期服务”。给内外商留下的印象是:给了一些优惠,搞了“一站式”办公,招商时承诺得好,可企业运转起来有的服务就会走样。

2.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低,工业结构单一,分工程度不高,目前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如何加入到全东北亚、全国的分工网络中去,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有问题。

3.工业园区建设离集群化要求有较大差距,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企业间产业关联不密切,限制了产业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聚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大。影响了跨区域制造业带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各区市县都积极创办工业园区,并且有各种具体的指标来考核各级领导的业绩。

4.招商引资中存在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以外销为主,投资项目中零部件项目比较多,整机项目较少,而且规模小。外资企业关联度不高,拉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能力不强。配套环境不足是大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竞争力不高的瓶颈。

大连的产业必须在互补整合、集聚优化中提升整体竞争力,增强大连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大连市产业基地建设的宏伟目标。

1.准确定位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在各种经济政策中,对产业活动影响更直接、更深刻的应当是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整手段。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扎实地转变职能,放松行政管制,着力实施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政策,规范法制管理,建设诚信市场,创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市场的功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市场的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最终形成由政府政策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动态调整、协调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2.创造高质量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力量是市场,是开放的、有序的、公平竞争的、有活力的市场。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必须以高质量的市场化环境为基础,以适宜于产业迅速集聚和成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在公共政策之外,政府单独支持某个(些)企业,这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后患无穷。何况产业不兴旺,企业单打独拼也难有发展前途。相反,如果政府支持产业化,支持产业集聚,企业从中得到的则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所以,政府要从“扶持企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变为“支持产业的发展导致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政府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规划,改变孤立布点、就项目本身来研究项目的老路子,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积极扶持现有的产业园区,不仅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为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政务商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府的产业集聚规划变成规范的市场行为。

3.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

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吸引大量外部资源,只有以规模大、设施齐全完善的城市作为依托,才能吸纳更多的外部资金、人才、技术和项目,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向优势区域的集聚。北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是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又为大连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在新阶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高度集中规

划的编制权,加大规划制定的投入力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集群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应在推进园区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根据全市产业集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从实际出发,严谨论证和科学规划北三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按照产业链协作配套的原则,整合各类园区的资源,提高园区土地的投资密度和集约化程度,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度高的园区,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向各专业园区集聚;以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培养和扶持北三市发展制造业,并迅速做大规模,提高其市场层次、技术层次和结构层次,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特色制造业和品牌制造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和带动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警惕和避免由于相互分割的地方利益,由县级市政府把几十个工业园搞成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不能形成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的园区。

4.立足全国和国际分工体系,发现、鉴别和选择产业集群

不能站在大连看产业集群,要跳出大连谋发展,促进产业链的跨地区延伸。要立足于全国、立足于东北亚、立足于国际分工体系,依托东北和环渤海广阔的产业腹地,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亚的产业配套,形成分工合理、错位互补、共享共赢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集聚,形成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中心。要借助于引进外资和接受外部产业转移等途径,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上,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扩张,完成自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实现与东亚乃至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获取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市场、人才和资源,成为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进而增强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5.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建立在市场化或外部化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网络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的核心正是建立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为此,政府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此外,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各种为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的中间组织。市政府可建立和统筹“建设产业基地专项基金”,用于培育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共性技术中心,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实现电子商务。鼓励企业主动走出去,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力;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推动大宗产品进入国际营销主网络。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帮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联系,尤其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联系。还应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的发生。

6.注意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没有产业集聚,大企业就不可能走出大而全的旧模式,实现企业组织的自我创新。制造业的配套环节多,产业链条长,迂回生产方式复杂,对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有着相对迫切的需求。许多产品的生产并不具有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其灵活多变、接近市场的特点,激励创新。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就无法形成充满活力、分工细密的产业集群;没有产业集群,就永远不会有工业制造业的振兴。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低,创新能力差、信息与人才缺乏等等。只有在产业集群内,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四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五篇: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城镇就业并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现阶段主要是大批流动人口从第一条途径涌向城镇,特别是涌向东南沿海城镇,使这些城镇迅猛扩张。深圳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1980年建特区前,深圳及宝安县总人口仅31万,2000年已达700.84万,其中户藉人口121.48万,暂住的非户籍人口579.36万,95%以上都是外来人口。现在所说的城镇化建设,一般意向往往偏重在第二条途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

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从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城镇多因在交通要道上的商业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先有市(market)后有镇(town)。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镇在原始市镇的商业功能上增加了政治、军事功能;资本主义社会又增加了工业功能。随着功能的增加,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说,是先有非农产业,后有城镇建设。我们要实现大战略,就必须在理论上认识到非农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先后关系。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明确这一点,优先发展非农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通过产业集群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小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与一般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非常专业化。甚至可能只是某一类型的配件或某一道加工工序。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效益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的优势。此外,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

其次,产业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对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集群使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成长能力非常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它必然对集群外企业和组织非常有吸引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向集群地区迁移。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为一些城市的经济集聚提供了动力和实现方式,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多数城市长期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如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产业集群策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

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城镇经济增长。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它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以地区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为基础,没有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就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经济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现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如果我们不顾这一现实而盲目发展小城镇,只能助长城镇化与产业化脱节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贻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白建国 梁红岩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陕政发 〔2009〕20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合集5篇)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产 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 (大政发[2010]67号)各区、市、县人民政......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含5篇)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发布时间:2009-5-5信息来源: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集聚......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辽政发〔2011〕17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对于我省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求发......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省目标,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转变经济......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广告产业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广告产业发展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全省广告产业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1〕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

    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衡政〔2006〕7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兴市、特色立市”战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