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 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8年11月05日 16时06分192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计划物价
“产业集群”
“转移支付”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为了提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省财政厅会同省经委联合制定了《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精神,省财政设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以下简称奖励资金),对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支撑体系组成的产业集群给予支持。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励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由省财政厅、省经委共同负责管理。省财政厅负责奖励资金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省经委负责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和考核。
第三条 奖励资金安排坚持以下原则:
1、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原则。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2、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主要扶持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以及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
3、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奖励政策公开、考核指标公开、计算方法公开,根据各地考核情况计算确定奖励资金额度。
第四条 奖励对象:主要奖励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市、区)(以下简称市县)政府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奖励资金的90%用于支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10%用于支持其他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每年重点产业集群名单由省经委会同省财政厅报省报省政府审定。
第五条 分配方式:奖励资金采取激励性转移支付方式计算分配。
第六条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由业绩指标和工作指标两部分组成。
1、业绩指标,是指市县产业集群内新增企业户数、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新增上缴工商税收等五项指标年度完成情况。
2、工作指标,是指产业集群所在市县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建设、政策环境、集群品牌、产学研合作和资金管理。
第七条 考核依据:业绩指标主要以省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进行考核,工作指标由省经委根据工作目标总体要求和各地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每年第一季度对上年产业集群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第八条 计算方法:奖励资金分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和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两部分,所占权重分别为80%和20%。奖励资金根据业绩考核和工作考核情况分别计算确定,具体计算公式为:
市县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
1、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根据市县产业集群内新增企业户数、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上交工商税收等五项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五项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25%、25%、10%、15%、25%。具体计算公式为:
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数-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数)÷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增加数之和×25%+(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销售收入之和×25%+(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全省产业集群内
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就业人数之和×10%+(市县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和×15%+(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上缴工商税收-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上缴工商税收)÷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上缴工商税收之和×25%
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之和)×省对市县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总额×80%
2、市县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根据市县产业集群规划及组织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建设、集群品牌、政策环境、产学研合作和资金管理等7个方面工作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具体计算公式为:
市县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产业集群工作考核量化得分÷市县产业集群工作考核量化得分之和)×省对市县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总额×20%
工作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进行,具体为:
(1)集群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满分20分。按规定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得5分,组织机构健全得5分,认真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得10分。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分30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得15分,公共服务平台正常运转得15分。
(3)园区建设,满分10分。工业园区雏形基本形成得5分,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得5分。
(4)政策环境,满分10分。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措施得5分,服务环境好、无投诉5分。
(5)集群品牌,满分10分。集群内企业获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得5分,获中国名牌或弛名商标得10分。
(6)产学研合作,满分10分。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得5分,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实施得5分。
(7)资金管理,满分10分。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得5分,资金按规定使用得5分。
第九条 奖励资金的审核与确定:省经委负责市县产业集群工作量化考核并提供市县产业集群工作量化考核得分,会同省财政厅审核市县产业集群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增上缴工商税收;省财政厅负责计算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会同省经委确定奖励资金额度。
第十条 资金使用范围: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扩张、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环境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等。包括支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为载体的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创新服务平台、新产品研发应用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等;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生产;支持产业链延伸配套企业发展;支持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各地用于产业集群内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额度可按本地产业集群奖励资金总额的20%安排。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的,可连续支持两年。奖励资金不得用于政府部门和个人发放奖金,也不得用于福利开支,不得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一条 支付方式:省财政厅根据确定的奖励资金额度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市县财政局(同时抄送经委)。奖励资金实行当年预拨、次年清算办法,每年第一季度根据上年业绩考核和工作考核情况将当年奖励资金预拨给市县,次年第一季度根据实际考核情况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其中:重点产业集群内的重点项目,每年2月份预拨资金。
市县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奖励资金拨付到经同级政府审核并报经省经委、省财政厅审定确认的项目。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产业集群项目采取一次申报、分批下达的方式进行。每年10月底前,各地将下年度拟支持的产业集群项目经同级政府审核后,报省经委、省财政厅审核,11月底前,省经委、省财政厅将下年度拟支持的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内的重点项目报省政府批准后,下达项目文件;其他支持项目,于下年度4月底前经省政府批准后下达项目文件。申报项目须提供以下资料:
1、项目申报文件;
2、项目申报表(见附件);
3、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重印件)。
第十三条 资金监管:省财政厅、省经委对产业集群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和检查。
各级财政部门和经委要加强对奖励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获得奖励资金支持的企业和单位应按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并向所在地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信息资料,各地财政部门会同经委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资金使用情况书面报送省财政厅和省经委。任何地方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挪用资金。对弄虚作假骗取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地方,视情节轻重,扣减、停拨或追回财政资金,并取消下一年度享受奖励的资格。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经委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省财政厅、省经委关于印发《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鄂财企发[2007]13号)同时废止。
附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申报表(略)
第二篇: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8年11月05日 16时06分 192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计划物价
“产业集群”
“转移支付”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为了提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省财政厅会同省经委联合制定了《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经济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
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7]69号)精神,省财政设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以下简称奖励资金),对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支撑体系组成的产业集群给予支持。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励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由省财政厅、省经委共同负责管理。省财政厅负责奖励资金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省经委负责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和考核。
第三条 奖励资金安排坚持以下原则:
1、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原则。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2、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主要扶持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以及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
3、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奖励政策公开、考核指标公开、计算方法公开,根据各地考核情况计算确定奖励资金额度。
第四条 奖励对象:主要奖励市、州、直管市、林区、县(市、区)(以下简称市县)政府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奖励资金的90%用于支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10%用于支持其他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每年重点产业集群名单由省经委会同省财政厅报省报省政府审定。
第五条 分配方式:奖励资金采取激励性转移支付方式计算分配。
第六条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由业绩指标和工作指标两部分组成。
1、业绩指标,是指市县产业集群内新增企业户数、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新增上缴工商税收等五项指标完成情况。
2、工作指标,是指产业集群所在市县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建设、政策环境、集群品牌、产学研合作和资金管理。
第七条 考核依据:业绩指标主要以省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进行考核,工作指标由省经委根据工作目标总体要求和各地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每年第一季度对上年产业集群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第八条 计算方法:奖励资金分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和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两部分,所占权重分别为80%和20%。奖励资金根据业绩考核和工作考核情况分别计算确定,具体计算公式为:
市县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
1、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根据市县产业集群内新增企业户数、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上交工商税收等五项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五项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25%、25%、10%、15%、25%。具体计算公式为:
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数-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数)÷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增加数之和×25%+(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销售收入之和×25%+(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就业人数之和×10%+(市县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和×15%+(市县当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上缴工商税收-市县上年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上缴工商税收)÷全省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比上年新增上缴工商税收之和×25%
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之和)×省对市县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总额×80%
2、市县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根据市县产业集群规划及组织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建设、集群品牌、政策环境、产学研合作和资金管理等7个方面工作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具体计算公式为:
市县工作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额=(市县产业集群工作考核量化得分÷市县产业集群工作考核量化得分之和)×省对市县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总额×20%
工作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进行,具体为:
(1)集群工作规划及组织实施,满分20分。按规定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得5分,组织机构健全得5分,认真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得10分。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分30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得15分,公共服务平台正常运转得15分。
(3)园区建设,满分10分。工业园区雏形基本形成得5分,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得5分。
(4)政策环境,满分10分。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措施得5分,服务环境好、无投诉5分。
(5)集群品牌,满分10分。集群内企业获省级名牌或著名商标得5分,获中国名牌或弛名商标得10分。
(6)产学研合作,满分10分。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得5分,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实施得5分。
(7)资金管理,满分10分。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得5分,资金按规定使用得5分。
第九条 奖励资金的审核与确定:省经委负责市县产业集群工作量化考核并提供市县产业集群工作量化考核得分,会同省财政厅审核市县产业集群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新增销售收入、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增上缴工商税收;省财政厅负责计算市县业绩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系数,会同省经委确定奖励资金额度。
第十条 资金使用范围: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扩张、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环境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包括支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以企业为载体的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创新服务平台、新产品研发应用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等;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生产;支持产业链延伸配套企业发展;支持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各地用于产业集群内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额度可按本地产业集群奖励资金总额的20%安排。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的,可连续支持两年。奖励资金不得用于政府部门和个人发放奖金,也不得用于福利开支,不得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一条 支付方式:省财政厅根据确定的奖励资金额度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市县财政局(同时抄送经委)。奖励资金实行当年预拨、次年清算办法,每年第一季度根据上年业绩考核和工作考核情况将当年奖励资金预拨给市县,次年第一季度根据实际考核情况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其中:重点产业集群内的重点项目,每年2月份预拨资金。
市县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奖励资金拨付到经同级政府审核并报经省经委、省财政厅审定确认的项目。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产业集群项目采取一次申报、分批下达的方式进行。每年10月底前,各地将下拟支持的产业集群项目经同级政府审核后,报省经委、省财政厅审核,11月底前,省经委、省财政厅将下拟支持的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内的重点项目报省政府批准后,下达项目文件;其他支持项目,于下4月底前经省政府批准后下达项目文件。申报项目须提供以下资料:
1、项目申报文件;
2、项目申报表(见附件);
3、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重印件)。
第十三条 资金监管:省财政厅、省经委对产业集群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和检查。
各级财政部门和经委要加强对奖励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获得奖励资金支持的企业和单位应按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并向所在地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信息资料,各地财政部门会同经委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资金使用情况书面报送省财政厅和省经委。任何地方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挪用资金。对弄虚作假骗取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地方,视情节轻重,扣减、停拨或追回财政资金,并取消下一享受奖励的资格。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经委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省财政厅、省经委关于印发《湖北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鄂财企发[2007]13号)同时废止。
附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申报表(略)
第三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广东省中山市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是更加主动而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促使产业集群沿着提高附加值之路升级。重点引进价值链高端项目,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鼓励和引导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特别密集、对劳动力成本特别敏感的生产工序和环节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6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知名品牌,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联系,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能力。
(二)主要原则
重视规划指导。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科学合理规划区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培育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营造聚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产业集聚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要求,着重围绕全省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的振兴发展,培育配套服务的企业集群,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20个过50亿元、30个过3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结合“千村百镇”工程的实施,形成100个“一镇一业”、“一镇一品”或“多镇一业”的特色乡镇。
三、发展产业集群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湖北省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市、州、县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规划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促进一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加强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其他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每个市(州)、县(市、区)要重点抓好1~2个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使用好开发银行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性贷款,完善工业园区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三)壮大骨干企业。引导关联企业和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推动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
(四)加强项目建设。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以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目标,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项目。鼓励骨干企业分离扩散配套件生产;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为骨干企业专业化配套生产,提高骨干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引导集群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合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十一五”期间,突出抓好一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强化集群自主创新。以构建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抓好重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环节,面向产业集群的紧迫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促进其推广应用。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
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加快区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建品牌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和目标。在推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各地和各集群内企业要把打造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放在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从2007年起,省人民政府对产业集群内当年新创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每个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资金。
(七)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共性技术攻关为重点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服务。全省重点扶持100家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服务的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领导,把发展产业集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找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点和突破口,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成立县域经济及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省经委,主要任务是制定培育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链的延伸。省经委、财政厅制定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省政府支持工业化的各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和服务体系建设。省发改委、省经委要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管理,对投资产业集群项目视同省重点项目,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省经委要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企业煤、电、运的需求,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省科技厅要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立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银企合作机制,对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运用银团贷款、商业承兑汇票、企业短期融资债券等融资方式,支持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对符合条件与产业集群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积极运用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机构工作,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四)发挥重点产业集群的示范作用。省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要重点抓好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动态管理,搞好跟踪服务。各地都应从本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出发,选择部分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
(五)改善基础条件。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群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予以重点支持。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全国性、全省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立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引进、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五篇:四川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促进我省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确保将中央和省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和省财政统筹安排,用于加强革命老区专门事务工作和改善革命老区民生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较大贡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较为困难的革命老区县。
第四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资金使用的重点是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和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
2、公开透明。项目选择和资金使用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实行逐级上报,滚动排序,公开、公正。
3、注重实效。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坚持办实事、重实效,强化绩效考评。
4、专款专用。坚持“事前预算、事中监督、事后决算”的原则,严禁用于平衡预算,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
第五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为:
(一)革命老区专门事务。包括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和改造、烈士陵园的维护和改造、老红军、军烈属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等。
(二)革命老区民生事务。主要指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关事务,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事项和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等设施的建设维护。
第六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省、市(州)、县(含市、区,下同)分级管理。
第七条
省财政厅负责制定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分配、下达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建立和统筹管理全省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库;审核并批准市(州)、县级财政部门上报的项目;组织实施对县级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和 监督检查。
第八条
县级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规划;申报项目;根据省财政厅和市(州)级财政部门的批复,建立本地区项目库;组织项目实施,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
第九条
按照财政部要求和中央补助资金情况,省财政统筹安排配套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市(州)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和省财政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乡财政配套,不得为其他专项资金进行配套。
第十条
省财政厅分配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采用因素法,并考虑各革命老区财力保障水平,以及管理和使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情况,结合各革命老区县的相关因素,及时向县级财政部门下达补助资金。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下达前,将结合中央财政提前告知的预计数,向县级财政补助分配和拨付财政资金,确保革命老区项目有序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省财政厅将根据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需要,适当安排项目管理费,用于省级和县级财政部门委托 或聘请有关单位和评审机构进行项目评估、评审、检查验收、绩效评价等开支。
第十三条
各地应本着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安排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得有偿使用,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投资经商办企业,不得用于购置一般行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以及其他与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原则及范围不相符的各项开支。
第十四条
市级和县级财政部门依据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革命老区建设需求,研究进一步细化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
第十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预算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不得随意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由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上报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批准后方可变更。
第十六条
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如革命老区项目完成后仍有资金结余,报经省财政厅批准后,可调剂用于其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
第十八条 使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的项目,应 当按照财政部统一制定的样式,设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标志。
第十九条
县级财政部门要对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项目的立项、资金使用及效果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项目进度拨付资金。原则上应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实行直接支付或实行报帐制管理。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批复的项目预算,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工后,县级财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的技术、财务、资产等进行审核验收,出具项目验收报告,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
第二十二条
县级财政部门要组织项目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项目单位自觉强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确保资金安全。
第二十三条
对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革命老区所在的市、县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 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原《四川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 财预〔2006〕63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