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五)

时间:2019-05-12 07: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五)》。

第一篇:解析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五)

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急待规范

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急待规范

——目前最好的一个关于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的地方法院司法文件——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

(2003)13号]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

(五)作者

四川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律师

[ 问题的由来 ]

自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9月5日生效施行的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使人事案件的处理进入司法程序至今已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人事争议案件诉讼司法实践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仲裁前置、法院管辖、受理、仲裁委的不受理、仲裁决定与仲裁裁决、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人事政策文件与劳动法律法规的适用等诸多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普遍是审理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

在此期间,由于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的起草者们并未估计到上述问题大量出现以及基层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映,更不可能在该司法解释中对上述问题规定,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受理和管辖问题的通知》。对法律适用问题这一重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法函[2004]3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等也相继出台地方法院司法文件。但从北京市、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规定中,仅仅是解决管辖、受理等程序方面的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但对上述大部问题仍未能涉及且各地规定不尽一致,它将导致审判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而最高人民法院法函[2004]30号司法文件虽对“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处理应当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对法释 1

[2003]13号司法解释作了进一步规定,但其不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反而引出更多的新问题(注:参见《浅析最高人民法院法函[2004]30号文存在的有关问题》一文)。因此,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急待规范。

最近获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4年6月18日出台了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文对当前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出现的诸多问题均作出了地方性司法实践具体规定,它是目前最好的、最全面的一个关于人事争议案件法律适用的地方法院司法文件(注:由于该文为法院审判委员会文件,一般不向社会公布,下面着重对该司法文件的具体规定作一个粗浅解读。

[ 条文解读 ]

一、管辖与受理: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对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未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由事业单位所在地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3、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案由为“人事争议”。

4、人民法院受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应当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

【条文解读】

1、法院受理范围为: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该规定以聘用合同为准,没有附加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条件,应理解为只要是同事业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人,至于什么身份已不重要,这样将事业单位现存各类人员归为一类,享有同样的权利义务的做法,非常好,对全体人员都公平,一视同仁,当然事业单位的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的除外。

规定未经人事争议仲裁前置程序的人民法院不受理。这里的“仲裁裁决”应包括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与《决定书》、《通知书》,即广义的仲裁裁决概念。

2、地域管辖:一般情形下,事业单位所在地与聘用合同履行地同一,但亦有特殊情形,如事业单位的外地

或本地其他行政区域的工作办事机构,此时由诉讼当事人选择。

3、诉讼当事人:即由聘用合同而产生的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二、法律适用: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8、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办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以参照与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部门规章、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地方政府规章及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处理;前述规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均未明确,纠纷的性质与劳动争议又比较相似的,也可以参照处理劳动争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9、事业单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已公示的规章制度,与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相抵触的,可以作为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的参考。

【条文解读】

1、该条文对审理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方面作出了符合我国人事制度现状的规定。其适用顺序:

1、适用法律法规;

2、参照与法不抵触的部门规章、人事政策、政府规章、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处理;

3、参照处理劳动争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与法律不抵触的“事业单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已公示的规章制度”作为参考。

3、存在的问题是:(1)、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与法函[2004]30号司法文件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的规定直接抵触。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存在不明确、不具体、不宜审判操作的问题,但相对而言是“上位法”,而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是“下位法”,这里出现了司法解释代替了立法,而地方法院的文件又与司法解释相抵触的重大法律制度问题。(2)、《立法法》生效施行后,新颁布部门规章已不属于行政法规范围,那么人事政策、政府规章、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参照是否合法;(3)、基层法院是否具有认定部门规章、人事政策、政府规章、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是否与法律法规抵触的权利与能力;(4)、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只能适用法律法规,对于其他的规范如何参照、如何参考,参照与参考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三、举证: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0、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订立聘用合同,应当作为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

11、因事业单位作出的辞退、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工作人员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人事争议,事业单位负举证责任。

【条文解读】

1、第10条规定《聘用合同》是双方必须举证的证据材料。

2、第11条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分配中事业单位负有的举证倒置的责任方面。

四、审理: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2、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辞退等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予以撤销。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培训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的人事争议案件,给付数额不当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变更。

15、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由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庭进行审理。

【条文解读】

1、第12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作出实体裁决的方面与具体操作。

2、第15条是人民法院职权范围与当事人没有直接关系,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案件均由人民法院民庭审理,这里只是作再次明确。对于法院没有执行该规定的,如当法院将人事争议案件交由行政庭或其他审判庭审理的情形时,当事人可以提出异议或向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监督请求。如果向受诉法院提出异议而未获准的,当事人可以作为上诉理由。

五、执行: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5、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生效后,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程序办理。

6、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一年,自人事仲裁裁决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7、当事人不服人事争议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后又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审查准予撤诉的,原仲裁裁决自人民法院裁定送达当事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因超过起诉期间而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原仲裁裁决自起诉期间届满之次日起恢复法律效力。

【条文解读】

1、第5条、第6条规定了当事人申请执行的程序法适用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其申请执行的期限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致。

2、第7条有两层意思:(1)、对于起诉案件的仲裁裁决生效时间;(2)、对当事人对生效后的仲裁裁决执行申请日以及的执行期限计算依据。

六、术语解释: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4、事业单位是指经过各级编制部门批准使用事业编制并进行了事业法人登记的单位。

【条文解读】

对于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当事人之一的事业单位做了具体限制性规定。只有符合第14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其诉讼主体才适格,只有事业单位主体适格方成立人事争议案件。

目前南京已出现了单位不是事业单位,而人事争议已做出仲裁裁决,人民法院也受理第一、第二审的案例,这类情形的案件如何处理没有涉及。

七、其他规定: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 条文】

13、人民法院制作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中,不应当含有撤销或者维持仲裁决定的內容。

【条文解读】

这条规定很意思,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决定不服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点也印证了本文《

一、管辖与受理:【条文解读】第1条第2款》的意见,即仲裁裁决为广义,包括《裁决书》与《决定书》等。“人事争议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中,不应当含有撤销或者维持仲裁决定的內容”的规定实质表明人民法院对人事争议纠纷应径行判决,而对于《仲裁裁决书》、《仲裁决定书》、《仲裁通知书》的决定不论正确与否不作认定。目前人民法院对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已实行了这样的做法。这样做有:

1、我国目前的人事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不具有完整的法律意义,它不符合《仲裁法》,因此人民法院不应对其做出认定与裁决,而仅能依法对争议纠纷做出认定与判决;

2、由“一裁两审”向“或裁

或诉”过渡;的有利之处。

【评析】

综上对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司法文件条文的解读以清楚看到,该司法文件对于人事争议案件诉讼的规定是全面的,具体的,当然也就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虽然在法律适用方面仍不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政策文件一统天下的现状,并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有较多抵触的方面,但它仍不失为目前最好的一个关于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的地方法院司法文件。

苏高法审委[2004]114号司法文件即便再好也是地方性的,它只能在江苏省范围内适用。但目前人事争议方面存在若干重大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必然制约我国人事争议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目前存在的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无法可依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制定与出台统一的、全面的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规定已迫在眉睫,不可容缓。

第二篇: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三)

——从《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全国首例人事争议案件》看司法解释中存在的两个相关问题

四川成都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律师

2004年1月17日中国法院国际互联网站主页报道《北京法院受理全国首例人事争议案件》([作者:李东民 韩玲 发布时间:08:40:27] 本站)

该文称:

其后,原告就此人事聘用合同纠纷事宜,于2003年7月14日向人事部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书”。该仲裁委员会于2003年8月12日以不属受案范围为由向原告送达了一份“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原告不服,向该仲裁委员会申请了复议,结果同样是不予受理。

在原告依据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申请仲裁未果后,2003年9月5日,《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这意味着刘某不服人事争议仲裁裁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此起案件的原告刘某系某著名学府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1月15日向海淀法院递交诉状。

今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一起因不服人事争议仲裁而诉至法院的人事争议案件,该案为《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后,法院受理的首例人事争议纠纷。

从该文看,本案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1、人事争议仲裁委作出的“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属于什么性质,人民法院对于“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是否可以依法受理?

2、对于法释[2003]13号实施前(即2003年9月5日前)的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的当事人对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起诉到法院有没有期限限制?

3、除此之外,本案还有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程序问题,人民法院如何处置人事仲裁中的程序问题?

一、关于人事争议仲裁委作出的“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的性质:

对于这一问题,法律、规章以及司法解释均未作正面或直接、间接的规定与说明。人事部1999年9月6日发布的人发[1999]99号·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第十五条 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在5日内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的决定。决定立案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发出书面通知,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要求被申请人在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决定不予立案或者初步审查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作出决定或者审查结束之日起5日内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

该《规则》对此只有第十五条这一条规定,该条既没有载明“不予受理通知书”的性质,也没有说明其法律后果以及对当事人的救济措施,更没有规定可以申请复议。

1997年8月8日人事部·人发[1997]71号·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第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有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0日内向作出裁决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

(一)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是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三)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四)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受贿索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仲裁委员会经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处理。

复议期间,不影响裁决的执行。

该《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是15日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它同样没有规定“不予受理通知书”的性质,也没有说明其法律后果以及对当事人的救济措施,没有规定对“不予受理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当然也没有复议的程序。第27条的复议是针对“仲裁裁决”的。

该文中称,“原告不服,向该仲裁委员会申请了复议,结果同样是不予受理。”,不知依据何在?

根据人事部的上述两个文件,我们无法确定“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的性质,但可以看出,它是没有任何法律救济措施的终结仲裁,阻止仲裁程序起动的生效法律文书。如果当事人没有其他解决手段或途径,可以说,当事人的申诉被其封杀。

而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13号也未对此作出规定,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受理应当说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且人事部的政策文件顶多是部门规章,也不能成为法院受理此案的依据,人民法院受理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应当是《民事诉讼法》、《劳动法》、《法释[2003]13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人事争议案件还有一种可能,人事争议案件不须以仲裁为前置条件,即人事争议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其可能性到底是哪一种现虽不得而知,但该案必竟突破了《劳动法》及劳动仲裁的现行程序模式,开了人事争议仲裁委作出“”后受理的先河,其受理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当事人有利,是一个可取的案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该案决不是全国“首例”,各地法院受理的人事争议案件已很多,只是没有公布,或地方不公布罢了,该案准确讲应当是“媒体公布首例”。

二、关于人民法院受理人事争议案件的期限:

讨论分析这一问题的前提:

1、仲裁为前置条件;

2、以《劳动法》为依据。

根据法释[2003]13号以及《劳动法》,人民法院受理人事争议案件是有法定期限的。

《劳动法》第八十三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该文中称,“该仲裁委员会于2003年8月12日以不属受案范围为由向原告送达了一份“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原告不服,向该仲裁委员会申请了复议,结果同样是不予受理。”如果以该文中的2003年8月12日起算,到法释[2003]13号实施的2003年9月5日,“十五日内”肯定超过。如果以后面的“复议”,我们现在不知道其“复议”的程序与期间,因此仍无法分析。根据《劳动法》与《法释[2003]13号》“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而本案仲裁又根本没有仲裁裁决。

三、人民法院如何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仲裁中的程序问题:

仔细推敲本案,本案着实存在一个问题。本案当事人经历了前些阶段,不少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历的艰难人事争议仲裁程序,原告在人事部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转了一圈,什么问题未解决,而是陷入了“不予受理的”的程序之中。应当这样理解,不论是劳动仲裁后的诉讼,还是人事争议仲裁后的诉讼,人民法院解决的应当是争议中的实体问题,而不是程序问题。按照《仲裁法》以及国际仲裁的惯例,人民法院只能解决仲裁裁决后的实体问题,而不能解决其程序问题。就本案而言,对于“不予受理”的程序问题,人民法院是审理后“裁决受理”呢?还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实体问题?本案的受理不但与《仲裁法》不合,是也与法释[2003]13号第二条的规定相悖。从理论上讲,人民法院不能裁决“仲裁委受理”,也只好直接受理实体问题,如此仍与法释[2003]13号第二条的规定相悖。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

(三)(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18)13号]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四)演讲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18)13号]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

(四)演讲范文

四川成都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律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XX)13号自XX年9月5日生效施行。司法解释公布后,本人在部分部门、法律网站上发表了《关于[法释(XX)]13号司法解释的思考》专著后,不少咨询者通过电话、邮件、论坛发贴的等方式,对该司法解释的执行以及有关问题向本人提出了诸多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分类归纳,并将本人的多次解答、回复整理分次列出如下,以提供访问者、咨询者参考:

33、具有干部身份编身制的大学生因就业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还是人事争议 ?

从就业角度上讲,确定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取决于劳动者的“身份”,即你是工人?还是干部?

1、一般讲,身份为工人,准确讲你就业在企业,不论你从事经营、管理、文秘还是工人,与就业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你与用工单位发生的劳动合同争议就是劳动争议。

2、你在国家机关或国家事业单位就业,签订的聘用合同,如干部、教师、科研技术人员、文秘、行政管理的人员,凡发生你与单位因聘用合同的争议均属于人事争议。

3、前两点是指一般情形,也就是大多数职工、人员的正常劳动关系或人事关系。

但特殊情形下也有不同,如国营企业中的具有国家干部正式编制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如果与企业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双方仍形成劳动关系,发生争议仍属于劳动争议;如果签订的是干部聘用合同,经当地人事部门批准的,属于人事争议。

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工人,不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均属于劳动争议;具有干部编制即使从事工人岗位工作的,仍属于人事争议。道理十分简单,他属于人事部门管理,而不属于劳动部门管理。

34、国家事业单位“合同制干部”身份的人员因待遇问题与单位发生争议属于那类争议 ?

对于事业单位“合同制干部”这一问题,人事部规章没有直接、间接的规定与说明。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质是“聘用干部”,它是改革中的产物,且是地方人事部门在80年代末,小范围,人数较少,在特定行业内的试行,结果没有获得成功。它的含义是具有特批事业单位干部指标,而实行聘用,聘用在岗是干部,有聘用期限,不聘用即不具有干部身份。对此类人员,单位一般按原国家事业单位正式干部使用,并支付同样的待遇。因此,在聘用期间,“聘用干部”与单位发生争议的,应属于人事争议,而不属于劳动争议。

35、国家事业单位对于其“合同制干部”身份的人员是否应当购买养老保险 ?

目前,对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尚在探索的渐进过程中,对于事业单位员工是否购买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具体操作差异非常大,不少地区的地方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参加了失业与工伤保险,但与国家机关公务员同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而这些事业单位对于工人是按国家规定与劳动法已参加了养老保险,因此,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是事业单位中,干部与工人因不同身份、不同的合同及政策文件规定所致,当然也是与改革前若干年养老保险未缴费的具体操作有不可否认的必然联系。对于“合同制干部”身份的人员也应与国家事业单位原有正式干部编制身份的人员一样,不能购买养老保险。在特定条件下,购买了养老保险你就不是干部,而聘用人员或工人。

36、劳动争议及人事争议能否引起行政诉讼 ?

今天,大多数人都知道行政诉讼是“民告官”的官司,“官”即国家行政机关。而“民”可能是公民、企业、公司或其他组织,理论上讲也可能是某级,某类行政机关。行政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必然是行政机关,行政诉讼的当事人之间必然存在着行政法律关系。而劳动争议的当事人(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人事争议的当事人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单位之间因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两者之间在主体上一般不存在行政机关,在法律关系上不存在国家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因此,两者一般不会引起行政诉讼。

只有当劳动争议或人事争议的主体在处理争议时,涉及了行政机关主体,并行政机关做出了具体行政行为时,方可能导致行政诉讼,以“民”提起诉讼方可起动行政诉讼程序。

[案例] 某企业退休职工,发现自己在社保局所领取的退休养老金,比照国家规定少了独生子女与国家津贴两大项,便向当地社保局提出复核,当地社保局经复核后仍为无误,便以退休金系按职工企业提交的数据计算所得,当地社保局在补发了独生子女部分后作出了不支持其他请求事项的书面答复,在答复中载明若不服可依照法律规定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该职工便向社保局的上级行政机关当地劳动局提出行政复议,劳动局经复议维持了社保局的意见。该职工不服便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本案系劳动争议纠纷,该职工本应向劳动仲裁委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来处理企业漏报项目。但该职工选择直接由社保局复核处理的方式,结果最终起动了行政诉讼程序。

在该案中,该职工之所以选择行政复核,其原因是当地劳动仲裁委不受理该职工的仲裁申请,将该职工逼到了另一法律程序中。其实,社保局本应按国家规定复核,这是劳动局及社保局的职责义务,你不复核也应由劳动仲裁委来仲裁,但劳动仲裁委却又不受理。这些均属于国家职能部门的问题。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法释(XX)13号]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

(四)关于朋友的英语演讲稿

目录

even through we were part, we still 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in our whole lives,we'll meet too much people but only a few can be our best friends.when staying with them,we can release ourself pletely.we can do whatever we want, we can laugh together, talk together, and even cry together.i should say that being together with our best friends is the most wonderful moment of our lives.but in this fast-developing modern society, the reality is not that.more and more people forget to enjoy the beauty of friendship.they work hard in order to gain a higher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and to earn more money for their work.they have few time to share with their friends.with the time goes by, they will b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friend is kind of treasure in our lives.it's actually like a bottle of wine, the longer it is kept, the sweeter it will be.it also likes a cup of hot tea, when we are in bed time, it will warm our broken hearts.friends,especially best friends.it is what we should have in our lives,and it can make our lives be colorful go beyond our imagination.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this is what i concerned.大家好。下午好。谢谢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来谈论我的最关心的问题。我先到,我将会谈论的朋友。

我们每个人,无论贫富,都应该至少试一两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会听我,当我想说,帮助我,当我需要,会照顾我在我生病时,我的朋友和我一起肩并肩在这的人生旅程。

当您是孩子的时候,我突然面对的痛苦转移到另一所学校去。

后来,我变得熟悉环境,交了一些朋友,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了。他们对我说话的时候感到孤独的时候,他们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过我的人,他们就把照顾我,当我生病了。即便是在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

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我们将会见太多的人,但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放松自己完全。我们可以做任何想要的,我们能一起大声笑,谈论,甚至是哭泣

that’s all.thank you.goodmorning,everyone!i’m zhai yuxin,i e from yutai shi yan middle school.today, i’m very happy to have a chance to give a short speech here.the topic of my speech is the chion’s friends.we all need friends in our life.i think friends are like sunshine.a good friend can make you bee a better person and you can learn a lot from him.of course,i have lots of friends in my class.my best friend if tian yuhan.she is taller than me,and she is outgoing and hard-working.both of us like playing ping-pong,we often discuss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together.when i am sad,she always makes feel better.i know she is really cares about me because she’s always there to listen to me.i enjoy time with her.i have so much friend’s love,i feel confident and i believe i can do better!that’s all,thank you!

reaching out to others.kelly mcgonigal translates academic research into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health, happiness and personal success.why you should listen to her: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kelly mcgonigal is a leader in the growing field of “science-help.” through books, articles, courses and workshops, mcgonigal works to help us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latest scientific findings in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medicine.straddling the world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cgonigal holds positions in both the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he school of medicine.her most recent book, the willpower instinct, explores the latest research on motivation, temptation and procrastination, as well as what it takes to transform habits, persevere at challenges and make a successful change.she is now researching a new book about the “upside of stress,” which will look at both why stress is good for us, and what makes us good at stress.in her s: “the old understanding of stress as a unhelpful relic of our animal instincts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tress actually makes us socially smart--it's what allows us to be fully human.” i have a confession to make, but first, i want you to make a little confession to me.in the past year, i want you to just raise your hand if you've experienced relatively little stress.anyone? how about a moderate amount of stress?

who has experienced a lot of stress? yeah.me too.but that is not my confession.my confession is this: i am a health psychologist, and my mission is to help people be happier and healthier.but i fear that something i've been teaching for the last 10 years is doing more harm than good, and it has to do with stress.for years i've been telling people, stress makes you sick.it increases the risk of everything from the mon col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basically, i've turned stress into the enemy.but i have changed my mind about stress, and today, i want to change yours.let me start with the study that made me rethink my whole approach to stress.this study tracked 30,000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eight years, and they started by asking people, “how much stress have you experienced in the last year?” they also asked, “do you believe that stress is harmful for your health?” and then they used public death records to find out who died.(laughter)okay.some bad news first.people who experienced a lot of stress in the previous year had a 43 percent increased risk of dying.but that was only true for the people who also believed that stress is harmful for your health.(laughter)people who experienced a lot of stress but did not view stress as harmful were no more likely to die.in fact, they had the lowest risk of dying of anyone in the study, including people who had relatively little stress.now the researchers estimated that over the eight years they were tracking deaths, 182,000 americans died prematurely, not from stress, but

from the belief that stress is bad for you.(laughter)that is over 20,000 deaths a year.now, if that estimate is correct, that would make believing stress is bad for you the 15th largest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last year, killing more people than skin cancer, hiv/aids and homicide.(laughter)you can see why this study freaked me out.here i've been spending so much energy telling people stress is bad for your health.so this study got me wondering: can changing how you think about stress make you healthier? and here the science says yes.when you change your mind about stress, you can change your body's response to stress.now to explain how this works, i want you all to pretend that you are participants in a study designed to stress you out.it's called the social stress test.you e into the laboratory, and you're told you have to give a five-minute impromptu speech on your personal weaknesses to a panel of expert evaluators sitting right in front of you, and to make sure you feel the pressure, there are bright lights and a camera in your face, kind of like this.and the evaluators have been trained to give you discouraging, non-verbal feedback like this.(laughter)now that you're sufficiently demoralized, time for part two: a math test.and unbeknownst to you, the experimenter has been trained to harass you during it.now we're going to all do this together.it's going to be fun.for me.okay.i want you all to count backwards from 996 in increments of

seven.you're going to do this out loud as fast as you can, starting with 996.go!audience:(counting)go faster.faster please.you're going too slow.stop.stop, stop, stop.that guy made a mistake.we are going to have to start all over again.(laughter)you're not very good at this, are you? okay, so you get the idea.now, if you were actually in this study, you'd probably be a little stressed out.your heart might be pounding, you might be breathing faster, maybe breaking out into a sweat.and normally, we interpret these physical changes as anxiety or signs that we aren't coping very well with the pressure.but what if you viewed them instead as signs that your body was energized, was preparing you to meet this challenge? now that is exactly what participants were told in a study conduc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before they went through the social stress test, they were taught to rethink their stress response as helpful.that pounding heart is preparing you for action.if you're breathing faster, it's no problem.it's getting more oxygen to your brain.and participants who learned to view the stress response as helpful for their performance, well, they were less stressed out, less anxious, more confident, but the most fascinating finding to me was how their physical stress response changed.now, in a typical stress response, your heart rate goes up, and your blood vessels constrict like this.and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chronic stress i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it's not really healthy to be in this state all the time.but in the study, when participants viewed their stress response as helpful, their blood vessels stayed relaxed like this.their heart was still pounding, but

this is a much healthier cardiovascular profile.it actually looks a lot like what happens in moments of joy and courage.over a lifetime of stressful experiences, this one biological change could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tress-induced heart attack at age 50 and living well into your 90s.and this is really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stress reveals, that how you think about stress matters.so my goal as a health psychologist has changed.i no longer want to get rid of your stress.i want to make you better at stress.and we just did a little intervention.if you raised your hand and said you'd had a lot of stress in the last year, we could have saved your life, because hopefully the next time your heart is pounding from stress, you're going to remember this talk and you're going to think to yourself, this is my body helping me rise to this challenge.and when you view stress in that way, your body believes you, and your stress response bees healthier.now i said i have over a decade of demonizing stress to redeem myself from, so we are going to do one more intervention.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one of the most under-appreciated aspects of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the idea is this: stress makes you social.to understand this side of stress, we need to talk about a hormone, oxytocin, and i know oxytocin has already gotten as much hype as a hormone can get.it even has its own cute nickname, the cuddle hormone, because it's released when you hug someone.but this is a very small part of what oxytocin is involved in.oxytocin is a neuro-hormone.it fine-tunes

your brain's social instincts.it primes you to do things that strengthen close relationships.oxytocin makes you crave physical contact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it enhances your empathy.it even makes you more willing to help and support the people you care about.some people have even suggested we should snort oxytocin to bee more passionate and caring.but here's what most people don't understand about oxytocin.it's a stress hormone.your pituitary gland pumps this stuff out as part of the stress response.it's as much a part of your stress response as the adrenaline that makes your heart pound.and when oxytocin is released in the stress response, it is motivating you to seek support.your b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is nudging you to tell someone how you feel instead of bottling it up.your stress response wants to make sure you notice when someone else in your life is struggling so that you can support each other.when life is difficult, your stress response wants you to be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care about you.okay, so how is knowing this side of stress going to make you healthier? w(版权归好)ell, oxytocin doesn't only act on your brain.it also acts on your body, and one of its main roles in your body is to protect your cardiovascular system from the effects of stress.it's a natural anti-inflammatory.it also helps your blood vessels stay relaxed during stress.but my favorite effect on the body is actually on the heart.your heart has receptors for this hormone, and oxytocin helps heart cells regenerate and heal from any stress-induced damage.this stress hormone strengthens your

heart, and the cool thing is that all of these physical benefits of oxytocin are enhanced by social contact and social support, so when you reach out to others under stress, either to seek support or to help someone else, you release more of this hormone, your stress response bees healthier, and you actually recover faster from stress.i find this amazing, that your stress response has a built-in mechanism for stress resilience, and that mechanism is human connection.i want to finish by telling you about one more study.and listen up, because this study could also save a life.this study tracked about 1,000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y ranged in age from 34 to 93, and they started the study by asking, “how much stress have you experienced in the last year?” they also asked, “how much time have you spent helping out friends, neighbors, people in your munity?” and then they used public records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to find out who died.okay, so the bad news first: for every major stressful life experience, lik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r family crisis, that increased the risk of dying by 30 percent.but--and i hope you are expecting a but by now--but that wasn't true for everyone.people who spent time caring for others showed absolutely no stress-related increase in dying.zero.caring created resilience.and so we see once again that the harmful effects of stress on your health are not inevitable.how you think and how you act can transform your experience of stress.when you choose to view your stress response as helpful, you create the biology of courage.and when you choose to connect

with others under stress, you can create resilience.now i wouldn't necessarily ask for more stressful experiences in my life, but this science has given me a whole new appreciation for stress.stress gives us access to our hearts.the passionate heart that finds joy and meaning in connecting with others, and yes, your pounding physical heart, working so hard to give you strength and energy, and when you choose to view stress in this way, you're not just getting better at stress, you're actually making a pretty profound statement.you're saying that you can trust yourself to handle life's challenges, and you're remembering that you don't have to face them alone.thank you.(applause)chris anderson: this is kind of amazing, what you're telling us.it seems amazing to me that a belief about stress can make so much difference to someone's life expectancy.how would that extend to advice, like, if someone is making a lifestyle choice between, say, a stressful job and a non-stressful job, does it matter which way they go? it's equally wise to go for the stressful job so long as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 handle it, in some sense? kelly mcgonigal: yeah, and one thing we know for certain is that chasing meaning is better for your health than trying to avoid disfort.and so i would say that's really the best way to make decisions, is go after what it is that creates meaning in your life and then trust yourself to handle the stress that follows.ca: thank you so much, kelly.it's pretty cool.km: thank you.(applause)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朋友演讲稿 朋友演讲稿 《朋友》演讲稿 关于朋友演讲稿 英语朋友感谢

第四篇:“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全文解析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全文解析

第一条

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陈群律师解析] 此条解决了以往有争议却无统一解决方案的问题。“婚姻非自愿”、“结婚登记非本人亲自到场”等等,都曾是请求宣告婚姻无效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是支持还是驳回?各地各级法院做法不一。那个非常有名的离婚财产案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司法解释三这次明确地加以解决。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同时指明了出路:走行政程序。但这等于同时给婚姻当事人提出了救济的时限:要么60日(行政复议)、要么三个月(行政诉讼),而不是“宣告无效”的没有期限限制。其实,婚姻登记程序有瑕疵的,如果一方要撤销或宣告无效,一般都不会在三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内,一般要到矛盾不可调和、利益冲突尖锐才想到才采取诉讼的行动。因此可以说,以后很难以程序瑕疵来诉求婚姻利益。第二条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也对婚姻当事人或同居当事人纠缠不休、审判机关及承办法官莫衷一是的“亲子鉴定”举证责任及证据推定作出了明确规定,杜绝了相关人“携亲子以令亲父(母)”的尴尬现象。

不过,该规定还有不周延的地方。我在多年前曾代理过一宗再审案件,一男子以“公告送达”、缺席审理方式离婚并再婚,其前妻在娘家待产、生产、抚养幼子,却突然获知“被离婚”且亲子不被确认,遂申诉要求确认亲子关系、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等,然而,该女子却不同意做亲子鉴定,她认为,孩子是婚生子、法定的亲子,做“亲子鉴定”是多此一举,既抽血伤了孩子、又否定了婚姻关系效力、还羞辱了女方。当然,此种情形很少见。

如果在本条明确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子女,均为婚生子女,除非有充分证据证明并经人民法院裁判,才可确定为非婚生子女。”则可解决前述问题,并填补我国婚姻法内容的一项空白、避免法律盲区。

第三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抚养子女义务,未成年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请求支付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陈群律师解析] 不知为何有这一条?此内容《婚姻法》第三十七条已明确规定。

第四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

(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突破了婚内不分割财产的传统。

但是,“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的行为如何界定、谁负举证责任?很明显,“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的一方通常是背着婚姻另一方的,只有极个别特例可能是公开的不隐瞒的。那么,另一方如何知晓并取证、举证?

另外,“重大疾病”及“相关医疗费用”又如何界定、谁负举证责任?

会不会因为这样的规定,让一些家庭硝烟四起、为财而争? 第五条

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陈群律师解析] “自然增值”其实就是法定孳息,它毫无疑问属于财产所有人。个人认为,这样规定,对个人财产所有人一方有失公平,尤其是财产数额巨大的情况下。

第六条

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理。[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为年轻人热恋时心血来潮“赠与”、感情降温后清醒后悔的情形,以及打着婚恋旗号讹取钱财的情形中的“赠与方”提供了保障,稳定了财产关系。第七条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解决了千千万万举全家之力、倾毕生积蓄买一套房为子女婚嫁的老人们的后顾之忧。只是,提醒老人们,可要留好证据,可要把好“产权登记”关,不可在子女弱势时被强势对方要挟而乱登记。

第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遗弃等严重损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益行为,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别程序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变更后的监护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前半部在《民法通则》第十七条、第六十四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已有规定。后半部是创新,解决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离婚行为能力问题。

第九条

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双方因是否生育发生纠纷,致使感情确已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的,人民法院经调解无效,应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五)项的规定处理。[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对因生育而起的婚姻纠纷给出了妥当的解决方案。第十条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是引起社会上广泛关注、热烈讨论、争议激烈的内容。房地产因其价值高、增值快而对婚姻家庭影响巨大。房地产购置情形又千差万别,这么短短一条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房地产所有权情形。

但是,这一条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协议优先,登记人备选。这就为人民法院尽快地确定地定纷止争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第十一条

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购买、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损失,离婚时另一方请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体现了“保护交易原则”,保护了善意第三人,强化了产权登记的效力。将夫妻对共有房屋处理的分歧作为夫妻内部处理、不影响外部法律行为的效力、同时又使受蒙蔽一方的权益在离婚时得到补偿。

但是,如何界定“善意购买”?在民法理论中,“善意购买”通常是不适用于不动产买卖的。再则,夫妻共有的房屋,至少有两种产权形式:一是登记在夫妻两人名下,一是登记在夫或妻一人名下。在夫妻两人共同登记的情况下,何以存在“善意购买”行为? 第十二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产权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的出资,可以作为债权处理。[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特别体现了登记公示效力,同时体现房改房的政策效果。父母才有权参与房改的,子女当然不能享有该房改权利。第十三条

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另一方请求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养老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缴付养老保险费,离婚时一方主张将养老金账户中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实际缴付部分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告诉人们,要选择好诉讼请求,不要搞偏了。换个名目,你的目的就可达到。不过,养老金具人身性质、且是将来可预期收入,当然不宜在离婚时分割;实际缴付部分,却类同于夫妻债权,加以分割,是有道理的。

第十四条

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贯彻了民法理论中“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理念,条件不成就,行为不生效,当然。第十五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作为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的遗产,在继承人之间尚未实际分割,起诉离婚时另一方请求分割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在继承人之间实际分割遗产后另行起诉。[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特别注意到法律规定之间的统一和协调,交代很清楚。只是,对数额不大的遗产、对分居两地甚至两国的当事人,“另行起诉”可能比较难以实现。

第十六条

夫妻之间订立借款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出借给一方从事个人经营活动或用于其他个人事务的,应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离婚时可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处理。[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具有新时期的新特色,实际案例不多,但将来可能有增多的趋势。

第十七条

夫妻双方均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过错情形,一方或者双方向对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陈群律师解析] 这是“过错相抵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我认为,如果简单相抵、不分青红皂白,可能会有失公平。假若一方有三四种错且程度严重,另一方仅有一种错且程度轻微,那也相抵?再说,也许一方愿意赔偿以求得内心平衡的,也不支持?此处应当有除外情形。

第十八条

离婚后,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财产未处理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分割的,经审查该财产确属离婚时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分割。[陈群律师解析] 这一条以前有过规定,不赘述。

第十九条

本解释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解释相抵触的,以本解释为准。[陈群律师解析] 这是适用性规定,必不可少,避免政出多门、有法难依。

第五篇:关于GMP认证管理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实施新版GMP的若干思考

自从2010版GMP正式实施以来,GMP认证管理又出现不少新的问题,认证检查与证书有效期延续检查并存,检查方法和标准的掌握都有许多技术性难题,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是处于摸索阶段。为了使新版GMP的实施能够顺利推进,笔者就若干具体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并提出批评意见。

一、根据企业类型,实施分类指导。药品生产企业类型很多,情况各异,只有分类指

导,才能有效推进。现在的情况是,在国家局提出的两个“最后期限”面前,大家都存在着畏难情绪,都在担心届时可能无法实现目标,以至于最近国家局还在开展这方面的调研,摸一摸各地到底有多少企业不能按期通过认证。其实,我认为,目前的情况是,包括监管部门都缺少第一手资料,都缺乏对企业具体情况的了解。实际上,实施新版GMP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新版GMP的要求,重点是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措施上提高了标准。在硬件投入方面,并没有提更多的要求。我市有一家建厂四十余年的生产小容量注射剂的老企业,硬件条件确实不好,其申请新版GMP认证时,我们很为其担心。但该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新版GMP,逐条逐款的对照,逐字逐句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逐项予以落实。企业在硬件投入方面并没有增加多少,但认证成绩却比较理想,认证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企业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扎扎实实地实施新版

GMP,条件虽差,但成绩不差。分类指导的关键是,要抓住不同企业存在的薄

弱环节,予以重点攻克。有的企业主要困难是缺少管理人才,有的企业是制度建设和员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有的企业则是存在“等”和“拖”的思想,准备到拖不过去的时候再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关键是监管部门必须做过细的工作,真正摸清企业的真实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

二、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目前在实施新版GMP过程中,搞证书延期的多,真正申

请新版认证的少,这与我们监管部门自身对新版标准理解不深、不透也有关系。比如,医用氧和中药饮品生产企业,某些品种单

一、工艺简单的非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还有部分品种少、工艺成熟、质量风险低的制剂企业,实施新版GMP难度并不太大,就不需要再搞什么证书延期检查了,而是直接申请认证。像医用氧生产企业,一般制剂企业的管理措施并不适用完全,即使按照新版要求,搞一套所谓的偏差、变更、风险评估,也不是太复杂。我们的观念是,对此类企业,均鼓励一步到位,申请新版认证,不在搞过渡了。实际上,只要将药品生产企业细分一下,相当多的企业实施新版GMP都不算是很难,关键是作为监管部门要真正的沉下去,先易后难,各个击破,推进起来就快了。我市4家医用氧企业最近均顺利通过认证,几家品种单一的原料药企业也在积极准备申报认证,不再进行“过渡。

三、改进检查认证工作。新版GMP能否顺利实施,安排好检查认证工作非常关键。我认为,至少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要不断提高认证员的素质。认证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素质同等重要。目前的情况是,认证员的主体均由药监机构的相关人员组成,有许多局限,尤其是业务素质方面,与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认证员提出的一些并不准确的检查意见,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并不认同,但碍于面子,也有的只求通过,一般都不与检查员争执,这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上没有帮助的。因此,在认证员的组成方面,还是应该作一些积极的探索,可以考虑吸纳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甚至特聘一些企业的专家加入认证员队伍。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许多培训活动都是邀请外企、合资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授课,但具体检查时,似乎就

不能让他们参与了。可以列出的理由也许是企业人员参与了认证,是不是会影响公平?是不是会使被认证企业的资料“失密”?对企业人员,我们无法掌控;„„,等等。实事上,一些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都比较高,他们的诚信意识比目前的一些认证员要强得多,业务素质更是毋容置疑,让他们参与并负责某一方面内容的检查,对提高被检查企业的GMP管理水平会很有帮助。第二,要加强认证员队伍的管理。检查员在认证期间,接受被检查企业的吃请、收受企业财物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尽管监管部门有许多惩处规定,但这些违规行为并不容易暴露。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开前门,堵后门,适当提高认证人员的津贴标准,进一步落实检查责任。对发生质量问题的企业,要通过“倒查”机制,对认证检查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溯源”。要切实加强对认证员队伍的考核,对不具备基本素质的认证员,应及时进行调整。对新增认证员,要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不能滥竽充数。第三,认证安排要贴近企业实际。根据国家局的相关规定,目前进行新版认证时,一家企业的认证安排常常是4人3~5天。其实,对相当多的企业,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安排。参考美国PDA、欧盟的认证,人家经常是两人成组进行。像一些品种、剂型都很单一的企业,两人检查组也是可行的,时间上也可以安排短一些。检查员人数不在多,关键在于素质。第四,要充分发挥基层药监部门在检查认证中的作用。对申请认证的相关资料,应尽可能由市、县药监部门先行审核。在正式认证前,基层药监机构应对企业实施GMP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有的企业由于准备不充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较多,不能通过认证,不但给认证部门增加了工作负荷,也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难。通过基层药监部门“预查”,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检查不通过情况的发生。

下载解析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司法解释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原则解析报告模板

    五原则解析报告主题产品名称产品图号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生状况(现象/申诉内容/发生次数/何时/何地/何物/多少/严重程度)事实把握(现场、现实、现物:不良品确认结果,4M......

    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的思考

    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的思考——建元律师事务所 · 王建文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4月28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通称该司法......

    解析关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解读

    关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解读 关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解读 作者 刘文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解析我国高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法律责任的司法解释

    解析我国高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法律责任的司法解释 大家好,我叫唐琳琳,今天由我来代表第十三小组对我国高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法律责任的司法解释这一问题进行解析。那么,在进入......

    采购员面试问题解析(五)

    如何解决采购中常见困难1.到货不及时影响生产签订订单同时要确定大致到货时间,了解供方发货渠道和发货信息,掌握到货的主动权,尽量避免到货不及时影响生产。如果供方说发货了一......

    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司法解释的若干思考5篇

    四川成都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律师[ 前面的话 ] 司法解释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调整社会关系、指导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对我国法律具体条文的补充与扩展,加强......

    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后作文解析 必修五P73,T2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一、审题: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但其相对自然科学来说,又是一门准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法学特别是司法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些法律原则和法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