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与金融创新一体化
《中国产业与金融创新一体化发展之路》
概要
一、产业与金融创新发展背景
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业与金融的创新融合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
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从2014年开始,中国投资协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研究中心共同联合,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列“产业与金融创新发展活动”,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支撑。
产业与金融创新发展的商业模式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产业与金融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金融整体解决创新方案。
2、产业与金融创新的基本原理为六个资本化:智力资本化、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
3、产业与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有三个阶段,即:在智力设计(包
括产业规划设计和投融资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前期的资金融通、中期的资源整合、后期的价值增值过程,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
二、中国产业与金融创新联盟
1、联盟介绍
中国产业与金融创新联盟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各行业协会、商会、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科研院所、金融、商界、媒体、策划、文化、专家学者等资源自愿联合组成的为国家产业和金融创新发展服务的联盟组织。依托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投资协会的政策解读、商业规划、专业团队、渠道资源,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展和配置产业与金融创新发展所需各方合作伙伴。同时,以融智、融商、融资三融服务助力地方、城市和企业的发展,打造地方、城市及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创新发动机。
2、联盟定位
(1)聚焦国家政策、寻找投资机会、孵化高新科技、服务产业升
级、推进金融创新。
(2)服务产业金融社群,打造共同成长联盟。
(3)打造地方、园区、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动机。
(4)构建国家科技、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桥梁,提供发展各类产业园及地方经济的产业与金融的综合服务。
3、联盟服务
(1)在中国投资协会的框架内发展产业与金融创新联盟会员。
(2)建设产业与金融投资数据库以及国际性的投资、融资、产业、项目等案例库。编制产业与投融资专业服务软件,为成员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和专业软件支持。
(3)建设中投产业与金融创新网站。
(4)会议策划组织:举办现场会、论坛、展会、年会等。
(5)举办“企业家、投资家特训营”、高端研修班、“中国投融资峰会”等演讲培训。在全国开展“产业与金融创新”巡礼活动。
(6)建立实体企业与金融的对接管道,为成员提供基金增值服务。
(7)与各城市、新城、开发区对接。
(8)建立与主要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制度,开展政策调研,开展联盟合作。
(9)建立联盟与各地证券金融办、各大证券交易所的作业通道。
(10)创建“全国产业与金融创新基地”。
4、联盟架构
“中国产业与金融创新联盟”成员由政府部门、各行业协会、各类联盟体、各类国际商会和民间商会、各类研究机构、各类企业以及各类金融投资机构7部分组成。
三、创建“全国产业与金融创新基地”
“全国产业与金融创新基地”由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委产业与金融创新平台、中国投资论坛、北大汇丰产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办,华代(北京)投管机构负责组织和管理。“基地”的创建分为两种类型:一
是针对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园区,按照产业链需要进行招商引资,导入有效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二是针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园区,通过提升规划、补充资源、金融驱动等手段,快速实现模式价值,建设规模集中的示范基地。
1、基地基本构成“基地”采取“6+1”板块组合模式,引入上市公司培育中心(企业成长中心)、产业中心、科技孵化中心、创业中心、资本中心、信息数据情报中心以及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同时提供战略层面的智库支持,形成产业金融创新互动的良好环境,完善地方产业金融体系。
2、基地服务功能
“基地”的六大中心和智库为地方、园区和企业提供产业研究规划、技术筛选、投融资规划、创业辅导、上市培育、政府管理培训、资源整合、企业诊断、信息交流、决策支持等42项服务。
3、基地建设及合作模式
“基地”建设分为申报考察、洽谈合作协议、挂牌建设、基地运营以及推广五大步骤。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共建基地有七种主要合作模式,即:地或赠送产权、3-5年免租、产业收益税收减免、高管税收减免、现金奖、上市奖励以及政府引导基金。
4、基地建设意义
(1)引入资金,吸引企业入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3)塑造地方产业链,实现产业及金融群体规模化聚集。
(4)以较低政策资本,引入企业、人才与技术集聚,带动当地人才、技术的升级。
(5)利用金融杠杆撬动产业和金融聚集,为区域经济贡献产值和税收。
(6)通过提升发展战略,注入创新发展模式,盘活地方原有产业及人才发展。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金融现状及金融机制的创新
城乡一体化金融现状及金融机制的创新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自身收入或集体经济收入、国家财政投入、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四部分。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要素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因素限制农民和农村集体收入水平低,难以依靠自身收入满足城镇化所需资金。国家财政收入虽然已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出支持,出于政府自身财政赤字、政府债务负担等考虑也难以完全覆盖所需资金。社会资金对利润的追逐性导致资本要素难以聚集到资金回报率低下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也因担保不足、担保风险较大导致贷款数额较小。
苏州城乡一体化已升格为国家级试点,由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加快,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高度。只有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创新,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金融深化,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间接金融机构角度推动创新,解决城乡一体化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间接融资 金融创新
一、引言
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同意将苏州市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这意味着。按照试点总体方案,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是着力打个示范区;到2015年,城镇化率要超过75%。
近期目标为:到2015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包括实现城镇化率超过75%,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总资产达到1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8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等。
远期目标为:到2020年,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实现城镇化率超过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5%,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于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积累: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阜宁农商行为例》一文就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就农村建设需求进行结合探讨。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2012年)中,作者对于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金融需求与目前的金融供给进行了完整地分析与定位,并从全国整体的视角对于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各地区差异巨大(特别是在农村建设上,东西部差距更为明显),该文中仅就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在实用性难免有所折扣。
《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一文则较为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地的金融现状,但其对于金融需求的分析不够详尽,且缺乏对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性解决尝试。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创新研究》一文则较为详尽地分析了现有的金融困境,以及国内外几种解决方案与创新尝试。
类似地此类文章,也大多有以下几类不足:
一是缺乏详尽的当地调查:由于农村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不同(根据《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包括农户,乡镇企业或合作社,当地政府),而作者未将相应的金融需求的调查根据主体进行分别区分,而仅是笼统调查,导致研究实效性不高,如《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
二是研究特例不具有代表性,可推广性不高,且事实上,目前各地农村的建设方向存在差异,也不可能仅以一种方式解决金融缺失问题,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研究》一文中曾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可事实上苏州园区属于完全城镇化,行政上取消乡镇设立街道,这一方向不具备广泛推广的可能性。
三、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配套资金短缺,金融支持主体单一
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常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且普遍存在正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特征强,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国家及省市项目扶持,但建设资金全部依赖财政投资是不现实的,仍旧存在缺口,且资金效率低透明度低,这就需要大量的配套金融资金的支持。但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较少且发展缓慢,民营私人资本有限,直接投资、外商投资不足,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战略,从农村大量撤走了分支部门,使得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融资需求,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和有偿贷款,资金来源的渠道单一,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机构设置不到位,难以担起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的重任。
(二)涉农企业生产及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苏州农村地区,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占主体地位。这些企业对于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环节。而这些企业由于行业特点,自身资金实例欠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但其抵押担保能力差、资信等级低等原因导致其融资难度加大。渠道不畅通,企业发展由于资金受限而受到制约。
(三)农村金融中介机构严重缺位,金融工具供给单一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发展,农村对金融中介机构需求增大,但目前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农业金融信托机构、农村信贷保险公司、农业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严重缺位,极大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交通相较城市不便,农民的金融需求难以及时得到满足;农村金融工具供给单一,大部分农村金融产品仅限于存款、取款和贷款。信用卡交易在农村并不普遍,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交易,而票据业务在农村也难以开展,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服务在农村并不具备,证券市场在农村也是发展缓慢。在城市中极为普遍的保险在农村的覆盖率也极低,农业保险和信贷的保险严重短缺使得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产品创新
一方面增加现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及功能,大力扶持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增加金融机构网点,延伸金融供给,联接城乡金融业务,降低城乡居民办理金融业务所消耗的时间、财力,发挥它们吸纳资金的功能,引导它们将吸引的城市资金、工商业沉淀资金向农村流动,改善农村资金外流的趋势,改善金融共生环境,实现金融机构与城乡一体化事业同步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在积极推广已有的农利丰、农贷通、农捷通等产品的同时,创造新的金融产品载体,在城乡一体化项目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融资、未来租金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能加强农村资金流动性的融资产品。
(二)拓宽各类融资渠道,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扩大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试点,重点引导民间资金、海外资金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使其存贷款业务以城镇为中心、向周边乡村辐射,确保村镇银行贷款业务重点倾斜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可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如四川的“土地银行”,将农村零星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向土地银行集中,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交换平衡,将土地资源蕴藏着的潜在价值转换成现实价值,未来价值变成当前价值,探索一条能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本、赋予土地强大融资功能的道路,使土地资源流动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活动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吸引私人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对“三农”的支持。
(三)进一步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及保险体系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多次提出“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方面,《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等法律都将面临修改。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进入市场,和国有土地享受同等权利和同等价格。1995年实行的《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此基础上可出台相关政策,允许林权、宅基地、农房、农作物等都可以充当贷款抵押物,扩大贷款抵押物的范围。
允许、鼓励各类中介担保公司以及各类农村行业协会等提供有效担保,逐步解决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大力培植更多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满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层次资金的需求;扩大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通过出台奖励优惠政策等鼓励本市金融机构扩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额度,切实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的种类,开办小额农业保险,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金融需求。
(四)将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打包,申请银团贷款
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工程规模浩大,项目种类多,资产流动性差可抵押财产种类不多,因此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可帮助主办银行牵头组团,采取对一体化建设任务进行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将一定时段内相对较为集中、有一定关联度的项目统筹组合,分组打包,以项目包为单位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发放银团贷款。银团贷款作为银行分散风险的传统手段,有助于减少银行对支持城乡一体化融资风险顾虑,利于贷款审批通过。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等大额资产的抵质押功能,避免由于抵押品重复抵押造成的抵押价值的大幅减损,又可以利用统一贷款协议,向多家银行融资,减少谈判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银团贷款还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整体功能,争取较长贷款期限,更好地为城乡一体化项目提供大额融资服务。
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是完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对城镇化信贷资金支持作用,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门项目和重点项目专项贷款,积极开发资产证券化、特色信用卡业务等融资模式。
三是提高金融机构对城镇化支持广度和深度。
四是实现银行网点城镇全覆盖、重点地区广泛设置办事机构和人员;开发服务“三农”新型金融产品;遵循政策精神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金融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常戈.关于商业银行加强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思考.《农村金融研究》2013年第02期.[2]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2008年10月(银发2008295号).[3]郭晓鸣,廖祖君,王娟.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基于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视角.《西南金融》.2013年第03期.[4]《苏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康旗.[5]孙访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阜宁农商行为例》.2010年.[6]巩治伶《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2012年).《西南财经》2012年.[7]和毅《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8]李宝凤.《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效应现状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10期.作者简介:李一丹(1995-),女,汉族,安徽省黄山市人,就读于苏州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第三篇:金融创新与风险
20111310276刘璐金融七班
金融创新:规避了风险还是加剧了风险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新渠道。它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加剧了风险。所以,我认为,金融创新,既规避了风险,也加剧了风险。当然,风险是不同类型的。
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包括:表外业务,主要是金融衍生交易;技术风险性较强的业务,主要是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以及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业务活动。
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监管的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导致了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同时,这些扩大的风险又要求监管更加的严格。于是,国家政府更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管制必将趋于放松,宽松的外部环境也将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毋庸置疑。
第二、金融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业务的创新。随着金融业的日益成熟与发展,业务种类越来越多,趋于多样化趋势发展。业务的增多,不管是从系统还是非系统上来讲,风险都会增大。但同时,资金在各个业务的分散,对资金的风险来讲,确实是规避了风险,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学的,鸡蛋不装在一个篮子里的理论,即风险分散化。
第三、也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一种金融创新方式,就是金融交易的电子化。现在金融机构里面的业务统一采用电子化,既可以降低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成本也能降低人力产生的错误风险。当然,也增加了操作系统错误的风险,以及系统中断风险,但是相比之前纸质化操作来讲,风险降低了很多。另外,交易的电子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业务的处理效率,效率提高了,业务同时也扩大了,支付宝的出现,以及各大银行的客户端,在人们日常交易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银行交易大多是数字化,现金业务大幅度的降低,有利于银行将这些现金拓展其他业务,提高银行的收益,促进银行业更好的发展。
总之,金融创新规避了风险,同时也增大了风险。规避了一些业务的系统风险,也增大了一些表外风险。
第四篇: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河南理工大学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中华 万建伟《国际金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第五篇:金融创新试题与答案
课后测试 单选题
1.银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
A
B
C
D 金融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服务
2.关于银行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和培训的目的,表述错误的是:A
B
C
D 使客户具备各种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客户具备各种金融服务的知识给客户灌输“买者自负”原则使客户了解所获得的价值
3.银行金融创新的中心和导向分别是:
A
B
C
D 客户、政策利润、市场客户、市场利润、政策
4.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保护客户利益的方式是:
A
B
C
D 充分鼓励客户消费、充分信息披露充分鼓励客户消费、客户资产隔离客户教育、充分信息披露客户竞争、客户资产隔离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指出在银行各种创新中,最核心的是:
A 战略决策创新
B C
D 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创新
6.关于管理模式创新的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A
B
C
D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实现银行的金融创新增加员工和客户满意度
7.下列不属于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的是:
A
B
C
D 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债权划分
8.在机构设置方面,我国银行主要的转变顺序是:
A
B
C
D 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从部门银行到行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过程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战略银行
9.银行开展创新业务时,对客户的资产进行充分保护的方法是:
A
B
C
D 银行信息保密客户资产隔离客户信息保密客户资产保密
10.下列不属于银行金融创新应坚持的原则是:
A
B
C
D
判断题
11.扁平化管理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组织结构。
正确
错误维护鼓动利益原则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成本可算原则
12.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应坚持合法合规的原则,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能以金融创新为名,违反法律规定或变相逃避监管。
正确
错误
13.客户与银行沟通不畅是客户利益容易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正确
错误
14.银行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与客户的约定,履行必要的保密义务,不能向客户透漏任何相关产品信息。
正确
错误
15.银行业是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但是在创新方面,信息却是对称的。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