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
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
反垄断法在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10余年后终于在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立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12月5日国务院转发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以保证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绝对控制地位。笔者认为,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经济基本法”,虽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但它的重心是通过遏制垄断和限制竞争等行为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进行此项立法标志着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之手”作用的政策取向。而《指导意见》不仅仅是对国有资本流向的新要求,也是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宣示与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并保证国有经济成分在特定领域的控制地位是运用“政府之手”干预经济的典型表现。《指导意见》的内容和价值考量与正在进行中的反垄断立法有什么关联?“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如何协调兼顾? 我国现有产业政策对将来反垄断法的实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此种种,在反垄断立法进程加快后就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基本作用机制
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反垄断法的实施取决于两者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是相容关系,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将服务于共同的目标,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力;如果两者是相斥关系,则可能发生冲突或作用力相互抵消等情形。因此,探讨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首先必须厘清两者各自的内涵、价值取向、施行措施和作用边界。
产业政策的概念自上世纪中叶被提出以来,对于它的确切含义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该概念的来源国——日本——的学者为例,贝冢启明认为产业政策是影响该国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植草益认为产业政策是把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作为出口产业,重点给予保护、培育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政策手段;下河边淳等认为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1]伊藤元重等人则认为产业政策是由于竞争性市场存在的缺陷(市场失灵),当自由竞争导致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出现问题时,一国政府为提高本国经济福利水平而实施的政策。[2]由上可见,这些定义不仅宽窄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也有区别。另外,日本学者所定义的产业政策多数是以日本政府施行的措施为蓝本的,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产业政策的确切内涵需要结合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的具体施政内容而定,当然,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对此,我们可以对产业政策作如下分类:首先,产业政策有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之分。形式意义上的产业政策是指制定经济政策的国家机关明确表述为“产业政策”的经济政策。例如,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1963年11月发表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政策”概念。[3]在我国,“产业政策”则是在198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并在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产业政策大纲》和《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等文件中得到明确界定。但学界更多的是在实质意义上使用产业政策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特定经济政策是否被冠以“产业政策”的名称。其次,就实质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而言,还可以进行再划
分。如按照所属经济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按照构成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政策。这也是我国政府于1994年颁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等文件中的正式分类。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政策又可细分为主导产业选择和支持政策、弱小产业扶持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可细分为竞争政策、直接规制政策和中小企业政策等。[4]按照政策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和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通常指的是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研发补贴来提高产业部门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其政策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通常没有特定的产业导向。选择性产业政策也就是日本式的产业政策,其政策功能是主动扶持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缩短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5]
作以上分类的意义在于:不同类型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产品经济理论下,计划经济国家不仅在微观经济领域垄断着人、财、物、产、供、销,而且还在宏观经济领域以制订计划、政府投资、行政命令等方式控制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执行。在这种经济政策下,没有市场经济意义上的需求、供给、交换、市场等概念,完全是以计划和行政等手段代替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国家,功能性产业政策与选择性产业政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中,功能性产业政策是旨在弥补市场失灵的产业政策,存在市场失灵就成为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前提。显然,这种产业政策是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而出现的,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赶超理论”。赶超理论源于后发展国家的比较优势。该理论认为,后发展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直接取得现成的经济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通过制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在短时期内赶超发达国家。[6]但政府施行此项产业政策,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压缩市场机制作用的空间,甚至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组织的实施、产业布局的规划等方面都起到了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反垄断法的内涵与基本作用机制
既然竞争政策被认为是产业组织政策中的一种,那么,竞争政策也就成了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联结点。但产业组织政策并不限于竞争政策,政府也可能通过组建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并通过其规模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自己投资组建企业甚至以行政命令等方式促进、限制特定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组织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所秉持的核心理念。同时,竞争政策不仅可能与同一层面上的其他产业组织政策存在冲突,也可能在更高层面上与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政策发生背离。对于反垄断法与竞争政策的关系,理论界虽然多有争议,但一致的看法是将其界定为交叉关系:一方面,竞争政策需要通过反垄断法来体现,反垄断法是竞争政策理念与内容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竞争政策的外延不限于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如竞争政策也包括反垄断法之外的其他建构竞争秩序的措施,反垄断法规则体系也不限于宣示竞争政策,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产业政策的要求。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各国反垄断法在产生原因、立法宗旨和法律功能都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反托拉斯法就是在市场自身矛盾演化中作为遏制垄断、纠正市场失灵的手段出现的;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产生既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当局的授意与影响,更是在集中管理经济和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失败后所独立作出的走第三条道路的选择;欧盟竞争法是从经济而不是政治角度入手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日本、韩国的反垄断立法、执法过程则体现了对经济上后发展国家如何实现赶超战略的思考;出于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特殊作用的考虑,俄罗斯反垄断法既规制经济垄断,也规制行政垄断。但总体而言,反垄断法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比较确定的。具体言之:首先,从调整对象看,各国反垄断法都以经济垄断为主要
规制对象,禁止限制竞争协议、控制企业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范构成了各国反垄断法规则体系的三大支柱。其次,从立法目的看,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当代各国反垄断法的主要目标。这可以从美国不同时期实施宽严不同的竞争政策的内在原因,日本、韩国在不同时期对竞争政策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俄罗斯为什么要通过反垄断法等立法以实现经济转型等事例中得到佐证。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这个核心目标的确立既有经济发展、应对国际竞争的考虑,也是在经济学知识增进的助推下完成的。再次,从作用机制上看,反垄断法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以“一般性规则”为适用依据的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方式。例如,有学者认为不同于以间接干预为特征的宏观调控、以从企业内部直接控制和干预为特征的国有化以及从外部对企业进行直接行政干预为特征的管制,反垄断法是间接的司法干预。[7]由此折射出来更重要的信息是:反垄断法虽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形式,但它倡导市场理性,要求政府仅在市场出现妨碍市场机制良性运行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时才进行干预。
尽管反垄断法以恢复、维护市场机制良性运行为主要作用机制,但它也部分兼容了竞争政策以外的其他经济政策。例如,出口卡特尔豁免制度可以被认为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在反垄断法领域中的延伸;中小企业卡特尔豁免、适用除外等制度体现了产业政策的要求或者说是为产业政策适用预留的空间,等等。反垄断法对产业政策的回应是协调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冲突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效用
由于产业政策在性质上表现为很不相同的若干类型,因此,探讨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就需要根据产业政策的不同分别进行。同时,又由于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产生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产业政策自身的目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也取决于产业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因此,在探讨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影响时还需要将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与其所可能运用的具体措施结合起来。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都可能服务于多元的政策目标,为了简化问题,下文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功能性产业政策旨在弥补市场失灵,总体上对反垄断法的实施应该起促进作用。其原因在于:功能性的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作用机制具有同质性,都是对市场失灵的矫正。其中前者主要是对市场不普遍的矫正,即由政府对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可能不愿进入的行业如基础产业进行直接投资或以其他方式促进这些产业发展。反垄断法主要是对市场不完全的矫正,即市场存在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时才进行干预。功能性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配合能起到互补和相得益彰的作用,特别是能够保证竞争性产业和自然垄断产业、基础产业之间协调、均衡发展,避免因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不足对竞争性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
实现赶超目标的产业政策的效用较为复杂。为避免讨论问题的重复,这里将它限于不存在市场失灵但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如政府扶持的某些支柱产业。政府为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可能采取诱导手段(诱导性产业政策),也可能采取强制手段(强制性产业政策)。前者如政府通过采取财政、税收、信贷、政府采购、股票、债券发行、外资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或便利等方式促进特定产业发展;后者如政府通过项目审批、行政命令、市场准入限制、价格管制等方式进行直接干预。诱导性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的效用表现为:由于这种产业政策具有普适性,进入特定行业的企业都可以享有同样的优惠措施,这样,通过市场机制,企业在新的激励条件下根据预期的盈利水平自主决定进入还是退出该产业。根据利润平均化的经济学原理,该产业最终将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与其他产业形成新的均衡。因而,诱导性产业政策仅仅改变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激励条件,市场机制仍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机制。该
产业政策必然同样要求营业自由、信息畅通、公平竞争,并且可以与反垄断法服务于统一的政策目标,如提升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诱导性产业政策改变了不同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它的作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对特定产业进行扶持的正确与否以及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寻租成本。在决策失误、管制俘获等情况下实施这一产业政策虽然并不会与反垄断法产生直接冲突,但由于其扭曲了市场价格、浪费了社会资源,从而会对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产生减损效应。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在官僚体制下为保住预算而超出实际需要大兴土木,造成极大的财政资金浪费,并削弱、延缓了服务业、软件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8]
用强制手段实现赶超目标的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实施产生的影响更为复杂。最极端的例子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在国家垄断一切经济事务的前提下,市场机制受到排斥,也就不会产生以纠正市场失灵为目标的反垄断法。因此,只有到了经济转型时期,苏联和前东欧地区才将反垄断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强制性产业政策的效用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市场准入,则会压缩市场空间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在没有有效管制制度的情况下,还会产生高额的寻租成本。针对外商投资,我国《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将外商投资领域分为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四类,并可能在股权比例、地域范围、业务范围等方面作进一步的限制;针对民营企业,在基础设施产业、新型服务业、大型制造业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民营经济投资的规定。这些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措施,有考虑经济安全的因素,有考虑自然垄断的因素,也有考虑保护国有企业的因素,对其合理性要作具体的分析、评价。但总体而言,这些措施显然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与作用深度。在市场运行中,我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有很多限制措施。例如,在融资方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关于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的通知》等文件中,明确限制了非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运用强制性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差别待遇的做法与反垄断法的自由竞争等理念相背离,在缺乏法律、行政法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实施该类行为可能直接违反反垄断法,如地区封锁、指定交易等行为已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制。与产业结构等政策相比,在产业组织领域运用强制性措施对反垄断法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产业组织政策中的价格管制、以行政力量推动产业重组等措施在实质上限制甚至排除了反垄断法的适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因为试图在汽车等行业推进合并、合理化联合等共同行动而被在野党批评为会使《禁止垄断法》名存实亡的“恶法”。[9]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强制性手段本身也有可取之处,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经济转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的经营体制改革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强制性产业政策措施也可能具有减少时间成本、摩擦成本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等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以上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可能混为一体,从而增加了考察其对反垄断法实施影响的难度。例如,在限制市场准入的同时实行诱导性产业政策的时候,政府的优惠措施可能就转化为少数企业的“经济特权”,从而必然鼓励这些企业将滥用优势地位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第二篇:对反垄断法的探析
对反垄断法的探析
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宝峰
摘 要:本文从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入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我国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作用等,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反垄断法对于我国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及深远影响。
关键词:反垄断法垄断协议国际规制
历经十三载,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从有关反行政垄断专章在草案中的“几起几落”,到反垄断法草案受困于部门利益的争执不下,再到相关部门的反垄断执法权之争,反垄断法草案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无数敏感的神经:国内垄断企业关注它,因为这将有可能动摇他们根深蒂固的“自然垄断”地位,外资机构关注它,因为他们担忧对外资并构的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是否会成为资本与技术进入中国的法律屏障,中小企业关注它,因为透过原则性的规定,他们多多少少看到了消除行业壁垒的希望,消费者更关注它,因为它带来的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将让他们有可能分享市场经济的福利。
一、我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存在着三大问题,导致迫切需要制定反垄断法。首先,一些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价格、掠夺性定价、强制交易、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或者相互之间达成价格联盟、划分市场、限制产量等各种形式的垄断协议,直接危害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妨碍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此外,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内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企业间的合并、重组日趋活跃,国内有的地区和行业中,垄断的苗头也已开始出现;再次,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需要通过建立并实施较为完善的反垄断法律制度给予市场经营者以公开、透明并可预期的行为准则,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该法案共8章57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分别对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经营者集中、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反垄断机构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规定。
总则体现了立法宗旨和指导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竞争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三是对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行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技术进步。这些行业竞争者应该严格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专营专卖的地位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体现我们反垄断法精神的一些规定。
而分则则对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经营者集中、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反垄断机构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规定。
第一,关于适用范围。确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团体、行业协会等组织实施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但对农业生产者及其专业经济组织作了特殊考虑,《反垄断法》第56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及其专业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不严重限制竞争的合作、联合或者其他协同行为,不适用该法。”第二,在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方面,该法规制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可能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并对三类垄断行为分别作了专章规定。
1.关于禁止垄断协议。所谓垄断协议,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或者实际上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垄断协议对竞争具有直接的危害,一方面明确规定禁止各种垄断协议;另一方面,考虑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过程中,市场发育不成熟,反垄断实践经验也不够充分,立法在原则禁止垄断协议的同时规定了七项豁免制度,即对经营者达成的某些具有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串通投标的行为除外),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
是为了实现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或者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等目的,同时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则不予禁止。
2.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市场支配地位,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即不禁止市场支配地位本身,但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根据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作了七项规定,包括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3.关于规制经营者集中。经营者集中,指经营者合并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等情形。经营者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营者的竞争能力,但它又可能直接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我国实际,借鉴大多数国家实施反垄断法的经验,法律对经营者集中实行事先强制申报制度,明确了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同时明确了反垄断执法机构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判断标准。
第三,关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问题。考虑到目前行政该法对禁止行政性限制竞争专设一章分别对实践中较为典型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作了规定,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实施下列行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
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的其他行为。
第四,关于反垄断机构。关于反垄断机构的内容作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明确了反垄断机构主要承担的职责及工作程序;二是规定设立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反垄断工作;就国家反垄断政策进行研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决定重大反垄断案件;协调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工作等。
第五,关于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适用。保护知识产权是各国及世贸组织的通行原则,但知识产权也存在权利行使不正当的问题。为此,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限制滥用知识产权。世界各国反垄断法一般将正当行使知识产权行为作为反垄断法适用的除外对象。但如果权利人在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滥用权利限制竞争的,也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世界上不少国家将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行为纳入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该法律将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纳入了调整范围。这样处理,既与国际通行作法相一致,也有利于遏制一些国家的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垄断我国市场的行为。
三、我国反垄断法的作用
首先,制定反垄断法是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需要。,美国在1890年就已经颁布了谢尔曼法。德国于1957年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1958年生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第85条至第90条规定了欧共体的竞争规则。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成员国都颁布了反垄断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颁布了反垄断法的国家约80多个。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大量外国企业和外国商品进入我国的市场,与国内的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掌握着高科技和有着资金优势的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手段在我国取得市场支配地位,进而滥用市场势力,限制竞争,甚至危害我国经济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反垄断法。
其次,制定反垄断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公平竞争的需要。当前经济生活中垄断现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垄断行为,如订立协议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划分市场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二是实
行国家管制或带有自然垄断特点的领域和行业利用行政权力并通过市场方式形成垄断。此外,地区封锁或保护现象也很严重。垄断行为会压抑经济发展的活力,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抑制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第三,反垄断法是促进企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企业未形成规模经济与一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除了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发展规模经济,尽快提高竞争力外,就是通过制定反垄断法,促进和保障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防止企业形成较大规模后产生垄断窒息竞争,进而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反垄断法和相应配套细则的颁布和实施,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主干的我国市场竞争规则将基本形成,我国的市场竞争规则将主要由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控制和对垄断行为的控制来体现。这不仅有利于在我国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推进企业和社会创新,也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福利,极大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正因如此,反垄断法被许多学者、媒体、乃至参与表决的人大常委喻为“经济宪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反垄断法的颁布,中国配置资源的手段已经从政府的行政命令变为市场机制,中国可以向世界宣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基本建成了。
参考文献:
1. 孔祥俊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史际春著:《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与“反垄断法”》,载于《法学家》2002年第6
期。
3.孔祥俊著:《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第三篇: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问题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问题
王学政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
一、当前社会上对《反垄断法》实施存在的若干模糊认识
(一)《反垄断法》中没有经营者利益的原因
首先,我们针对当前社会对《反垄断法》颁布以后实施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还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谈一点意见和看法。
我们知道近年来全国人大制定的一系列法律中,凡涉及到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都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之前同样有保护经营者利益的内容。在人大审议和通过《反垄断法》这个法律之前,审议稿中曾经也有过关于保护经营者利益的字样。最后出台以后,总则第一条,只是规定了为了预防和防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定本法,没有经营者的利益。因此在有些学员中间产生了疑问,虽然这不是很大的疑问,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以澄清。
在《反垄断法》中规定,“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把他作为本法的宗旨,而没有专门提出经营者的利益,并非是一个疏忽而是跟《反垄断法》本身的性质和反垄断他的特点直接相关。
我们说垄断行为由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可实施的垄断行为。他的目的是在于限制竞争,他直接的结果是侵害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因此也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些行为基本上是由企业实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例如企业进行的集中,他和其他非经营集中的经营者,他们之间的利益不发生关系,而特别在当企业通过价格联盟或者其他的垄断协议的方式,无论是自袭还是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全行业进行的限制竞争行为的时候,这个时候实施者是同业的竞争者。这里很难说损害到其他的竞争者的这种企业的利益。而所有的这些行为突出的矛盾都在于企业通过实施这种行为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损害了竞争这个过程,法律这里的要点是保护竞争、保护竞争机制。促进市场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作为《反垄断法》的一个特点,在这里,没有必要把经营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者的利益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拿出来。
其次其他的相关的一些国家关于类似制定这样的法律中,也是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公平竞争、保护竞争作为他的宗旨,因此在本法的宗旨中没有经营者利益这样专项的提法。但是不等于本法不保护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由于某些企业的垄断行为,而遭受利益损失的企业或者说经营者,他们利益的保护。
(二)市场经济要反垄断,但对恶性竞争怎么办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市场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达到资源比较好的按照市场的供求需求关系进行配置流动这样一个目的。但是有竞争,就会有恶性竞争,也就是说有不正当的竞争,有竞争也就必然会产生垄断行为就是限制竞争。那么前者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企业的这样的市场利益,后者通过限制竞争使企业获得一种垄断利益。
我们的《反垄断法》他的主要目的或者说他主要的功能在于解决后者的问题,解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企业基于他们谋取经济利益或者自身发展的一些本能,他们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限制竞争,谋取某种垄断利益,《反垄断法》主要是解决这个的问题。
对于恶性竞争的问题我们的法律中,已经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正当的竞争加以规范已经有所规定。此外在《反垄断法》中对恶性竞争的问题也有一些原则规定,例如在第四条中规定:“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在第十一条里面也有规定:“要求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这是从两个方面规定企业在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要遵守竞争规则,要维护竞争秩序。同时也要求,行业协会通过发挥行业自律、行业组织这种作用,更好的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竞争,避免恶性竞争。”
(三)如何认识市场支配地位的取得与滥用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上一讲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各国的《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取得,本身都是采取一种容忍和承认的态度,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或者说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每一个企业尽量发挥自己的市场竞争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大做强。最后通过市场的占有率,通过在消费者中间所取得的地位,在客观上取得了在市场的影响力,甚至于市场的支配地位。这体现的是一个企业他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规模经济的这样一个效应,因此企业市场支配地位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取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本身也是一个客观规律,他本身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是一件坏事,问题在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取得如果导致了企业滥用这种市场支配地位,进而损害到竞争机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垄断行为甚至于垄断效果,这样的话就会损害了公平竞争。因此,我国的《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做了明确的规定。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法律界限,市场支配地位的取得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企业实施了本法所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各种行为,那么他就构成了一种违法,这是《反垄断法》所不允许的,要予以制裁的。
(四)对经营者集中进行规制,是否会妨碍我国的企业做大做强
这也是某些企业或者说地方的同志们在学习《反垄断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疑惑。我们知道,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的集中度不够高,许多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在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来,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因此我们国家制定《反垄断法》,既要防止经营者过度集中形成垄断,又要有利于国内的企业通过合并、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在控制经营者集中方面,做出适度的规定。
按照这个精神我国的《反垄断法》的准则中明确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资源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在经营者集中一章中,《反垄断法》规定,审查经营者集中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经营者集中对竞争产生的影响以外,还要考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和因素,对于应该予以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这种集中对竞争能够产生有利影响要大于不利影响的话,或者说这种合并是符合这种社会利益的,那么国务院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做出不予禁止的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进行规制不会妨碍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
(五)如何正确区分国家宏观调控与行政垄断
我们需要在这里说明一下,行政垄断我们使用了一个通俗的大家都口语化的一个说话,在法律中是滥用行政权力。
我们知道所谓的行政垄断,是跟政府也就是行政机关和依法拥有公共管理权的一些事业单位,他们滥用行政权力相直接联系的。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就是用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也是用行政权力来实施进行操作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调控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政策手段,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制定宏观的调控政策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所谓的行政垄断是指某些行政机关,主要是指某些地方政府和政府的机关以及依法享有某些公共管理事务的这样的事业单位,违反国家的法律的规定,违反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定,而实施的一系列对市场机制特别是对竞争机制有破坏性的这样的行为,他们之间的这个界限是非常明确的。
那么我们简单的归结来说,我们在学习《反垄断法》的时候,希望输入一种法制的理念,一种法律的意识,国家宏观调控是中央和国务院通过法律和国家的政策依法从事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的这样的手段。而所谓的行政垄断是指某些地方政府和政府的机关、政府的机构以及依法享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某些事业单位,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违反了政策的规定,所实施的若干损害竞争、限制竞争的行为。那么这些行为在《反垄断法》的第八条中以及《反垄断法》的专章中关于滥用行政权力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中专门做了规定,属于法律规定的这个范畴之内的还有在《反垄断法》之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务院关于禁止地方行使限制商品流通的若干规定,这部分的内容符合这部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内容和行为,那么都属于行政垄断。
二、经营者及地方政府在《反垄断法》实施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下面我们进入到大家学习过程中所应当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营者及地方政府在《反垄断法》实施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反垄断法》的宣传与学习,掌握反垄断法基本知识
我们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垄断,具体的说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要反垄断,他既非常的重要又很复杂。因此全面准确理解《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是正确贯彻这部法律的基础。1.政府及其部门的宣传与学习
对此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个方面不仅中央的有关部门执法机构要做,作为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反垄断法》过程中也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首要问题来介入和加以重视。由于过去我们国家没有《反垄断法》,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型的企业,并不清楚市场上的正当竞争行为和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之间的界限。例如前一段时间,近几年来经常有一些企业大张旗鼓的搞一些价格联盟,甚至于以行业协会的方式来组织价格上涨。比如前一阶段方便面这个行业协会(食品协会)统一方便面涨价等等,这些都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形成规模的来完成。这些企业他们并不清楚这些行为,它可能构成违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法。当然在《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之前,这个问题不明确。但是相关的一些关于物价管理规定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实际已经有一些规定了。尽管如此,一些企业包括一些大型的企业不清楚市场上的正当竞争行为和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之间的界限。
《反垄断法》明确规定禁止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具有可能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的集中,我们学习好领会好执行好《反垄断法》,需要政府及其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学习,这是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项责任。因为本身在《反垄断法》中就有关于规制政府和政府的部门不要滥用行政权力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此外,政府部门他的宣传和学习跟企业掌握这个法律,遵守好这个法律又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的联系。2.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宣传与培训
其次反垄断执法机构他们的宣传与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垄断法》执法机构作为反垄断这个法律的主管机构,他们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这种宣传,同时为了更好的执行好这部法律,也要加强自身的这种培训。
3.对经营者的宣传及经营者自身的学习
最后各类企业作为《反垄断法》实施的主题,就要深刻的认识到《反垄断法》所规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具有可能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的集中。这三种垄断行为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危害,要准确的把握合法经营与违法经营之间的界限,提高竞争的意识,自觉的依法经营。
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三个环节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做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逐步的树立起反垄断的法制观念,不折不扣的履行《反垄断法》所赋予的法定职责,自觉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自觉的维护市场竞争,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企业可以依法竞争,但不能从事垄断行为
《反垄断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我们知道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律并且自我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中介形式,行业协会很好的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也可以体现政府转变职能让企业真正作为市场的主人,实现这样一个目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标。因此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我们刚才讲到了,他要遵守竞争的规则,一要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通过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利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另外也不得为了获取垄断利益采取《反垄断法》所规定的各种方式来限制竞争、排除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很好的发挥一个组织和协调的这种作用,为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市场经营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取合法的利益做好服务。
但是行业协会如果滥用了或者不当的运用了自己的这种组织协调的这种职能,而是顺应企业的某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这种需要,从事垄断行为。例如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关于价格垄断的问题,方便面协会关于方便面统一涨价这个问题,行业协会就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他尽管不是一个企业,行业协会所组织企业或者是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实施的违反本法的垄断行为,法律明确规定,予以禁止并且加以制裁。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本身成为《反垄断法》的执法的客体或者说变成了接受处罚的主体,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可以对他处于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情节严重的,那么社会群体的登记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以撤销行业协会的登记,也就是撤销行业协会的主体资格,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公用企业和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企业等不得损害消费者利益
我国《反垄断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技术进步。
这一条表明,首先保障国有经济在关系国际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点行业和关键的领域取得控制地位,是坚持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他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的运行,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这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而且也是我们维护国家的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但是,控制并不完全等于垄断,这不是一个概念。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际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占控制的地位,并不等于这些行业只能有国有的独资企业来经营。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因此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际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这行业占控制地位,这体现了我们基本经济制度他的特点,也是我们经济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但并不等于这些行业只能是由国有的独资企业来进行经营,这已经是为我们改革开发所证实,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格局还要进一步的发展。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同时,也不能说这些行业因为它占有了控制的地位,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就可以不遵守市场的规则,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十一五规划这个纲要所提出的,要升华石油、电信、民航、邮政、烟草、盐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格局的要求,在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行业之中,同样要引导促进不同的经营者进行公平竞争,这是改革开放所需要的。
三是国家对这些行业的,也就是对这些在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际名声、国际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这些国有独资的这些行业,和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这些行业,这些行业的经营者他的合法经营活动在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同时,国家同样要对于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他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行监管和调控,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技术进步。这是第三点。
(四)经营者与外资实施集中必须注意国家安全
《反垄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这条规定非常重要,《反垄断法》公布以后,有一些外国企业担心,像这样的一个规定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引进一些外资政策方面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变。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载入了宪法是不会改变的。当然我们在坚持对外开发方针的同时,随着形势发展又有必要不断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对于外资并购本国企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这不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独创制度,也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反垄断法》中所规定的一项制度。在这方面,国际上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的国家和法律都有这方面的规定。
比如说,美国在1988年就通过了一部法案叫《埃克森——弗罗里奥法》,在这个法案中就规定,说美国总统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否决外资的并购,可以授权外国投资委员会对某项外资并购,这个外国投资委员会是他白宫下运用的一个机构,可以授权外国投资委员会对某一项的并购是不是会危及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进行调查,并且向总统提交否决该项并购的建议。因此这项制度在国外的法律中都是有规定的。
此外对于国家安全是不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这方面我们国家注意到有些国家关于国家安全,他都是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判断的,比如美国的《埃克森——弗罗里奥法》,就是刚才讲的88年美国议会通过的这个法律,虽然没有具体规定国家安全的内涵,只是原则的规定,当总统有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可信的证据证明实施控制的外国利益有损害国家安全的威胁,无法根据其他法律的规定来恰当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时候他就可以用《埃克森——弗罗里奥法》来否决该项并购。具体的来说在美国的法律中对国家安全也是没有明确的规定他的内涵,而是授权具体的执法部门,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来做判断。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只是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作出来的。
近年来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04年以前外资以并购的形式对我国的投资只占其投资总额的5%,并购的方式只占它投资总额的5%。但是2004年在这个比例上升为11%,到2005年已经接近了20%。那么一些跨国公司和外国的投资基金对于我国的一些行业的重点企业实施并购,已经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因此在制定《反垄断法》的时候借鉴国外的经验,高度重视并且妥善处理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国内企业自主名牌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也要防止外资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恶意的并购,以保证国家的安全。除了重点行业的并购之外,大家比较熟悉的,企业外资进行并购的时候,使我们一些市场中已经非常有名的品牌淹没,这种情况已经屡屡发生。这也引起了一些我们市场和相关方面的高度的重视。因此《反垄断法》做出的规定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外国的不少有识之士也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反垄断法》确定的是什么,国际公认的这种市场竞争的这种规则,这种规则的建立将会对中外投资的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更有利于吸引外资,更有利于中国和外国共同开展互赢的工作。
(五)关于经营者承诺制度问题
《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决定应当载明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的具体内容。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中止调查的,应当对经营者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调查:
一、.经营者未履行承诺的;
二、作出中止调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作出的。1.经营者未履行承诺的
这项内容是关于经营者所谓的承诺制度,近年来我们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大家已经熟悉了很多的所谓承诺制度。这里包括政府有关机构,向公众承诺如何履行职责提高服务,增加透明度方面的承诺。另外还包括经营者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自己产品质量,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等等方面的承诺。但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是《反垄断法》所规定的承诺制度,是一种法律制度而且是一种崭新的制度。
这项制度的制定,首先向我们表明,在一部法律中规定当行为人可能实施了违法行为,由执法机构开始进行调查取证,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企业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郑重的以具有法律意义的这种承诺表示自己将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悬崖勒马。这种情况下,法律规定这个执法的程序可以终止,也就是说这个违法活动的调查和今后可能发生的行政处罚,终止而且可能要到避免。
我们大家熟悉的所有的关于其他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或者法律中,尽管有经营者在实施违法行为之后配合执法机关,主动消除违法的后果,积极配合消除违法的影响,因此依法可以得到从轻或者是减轻的处罚,这是我们法律制度中已经有的。在96年的行政处罚法中已经做了这样的规定。但是涉及到经营者实施了某一类或者是某一种违法行为,这种违法行为在受到执法机关调查的过程中,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他愿意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消除这项行为的后果,反垄断执法机构就可以决定终止调查,不做调查了,有条件的不予追究了。这是一项新制度,这也是《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是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经营者的承诺制度。是各国《反垄断法》所规定的一项通行的制度,他的目的在于使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更好的整合资源,去处理、规制那些更为复杂的,后果更为严重的垄断行为,而是一般的违反了《反垄断法》所规定的这些经营者所实施的行为。那么通过在法律规定的原则之下,由反垄断执法机构监控之下当事人自我纠正、自我解决的这样一种机制,这对于《反垄断法》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国家制定一部法律,确定一个规则,设定某些执法机构,并且通过这些执法机构的运作要达到的目的是维护这种规则,维护经济正常的发展,并不是以处罚和制裁为目的,那么即便处罚也是以制裁和教育相结合的。考虑到《反垄断法》他本身规制的行为,难度比较大比较复杂。因此,在反垄断执法机构发现了某种垄断行为,并且对涉嫌这种垄断行为的调查过程中,被调查的经营者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结果及时了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能够改过自新、悬崖勒马这本身也就体现了或是实现了《反垄断法》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经营者的承诺制度是《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我们简单对这项制度做一个概括,首先关于经营者承诺制度在《反垄断法》中是指,当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某项涉嫌垄断行为时,被调查的经营者如果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他所实施行为的违法性,有所认识并决心加以改正。那么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承诺,也就是保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9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纠正自己的涉嫌垄断的行为、消除这种可能造成的违法后果、愿意在反垄断执法机构同意的期限之内,完成这一承诺的。这个承诺能够发生什么效率,就是反垄断执法机构中止调查,这个案件中止,这是第一点。
2.作出中止调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
反垄断执法机构要做一个行政决定,这个行政决定他不是一个处罚决定,他是一个行政的处理决定,这个决定里载明被调查的经营者他承诺的具体的内容,由反垄断执法机构监督实施。如果反垄断执法机构在监督实施的时候发现,经营者按照他的承诺加以履行,也就是说反垄断执法机构正在调查的涉嫌的垄断行为,经营者按照他的承诺或者保证,在一定的期限之内加以改正和消除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进一步终止调查的决定,那就是说这个案件了解了。这个经营者就这个问题不再受追究,就这个案件来说他就已经结案了。
3.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作出的。
如果在反垄断执法机构已经决定中止调查以后,反垄断执法机构发现中止调查实施发生重大变化的。例如发现当事人承诺的那些事实根本跟涉嫌最初设计到事实来讲他不符,还要更加严重,或者说当事人所做的这个承诺,提供给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这些信息不完整甚至虚假。因此,才使得反垄断执法机构做出了一个终止调查的这么一个决定,那么这种终止决定就将被撤销,反垄断执法机构恢复进行调查,这就是关于这个《反垄断法》所规定的经营者的承诺制度。这项制度是适应了《反垄断法》执法的需要,同时也给适应《反垄断法》的各种企业或者是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及时纠正自己违法行为,避免受到调查和处罚的一个机会,那么这项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垄断行为的发生和垄断行为造成不良的经济后果。
(六)关于因垄断协议成员举报行为的宽恕制度
第二个大问题里的第六个问题,关于因垄断协议的成员举报行为的宽恕制度。《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的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有关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免或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我们把他称为垄断协议的成员举报行为的宽恕制度,也有人把他称为自首制度。我们刚才讲到了,虽然,在96年我国行政处罚法中规定,违法行为人在实施了违法行为之后,主动的配合执法机构消除违法的后果等等,属于有这种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作为行政处罚中的一个原则规定。《反垄断法》针对垄断协议也就是我们上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讲所讲的关于卡特尔的规制问题,做了一个具体的规定,这项规定也是《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我们知道反垄断所谓的协议问题也就是卡特尔问题,他的形成是若干同业的竞争者,他们坐在一起,他们以协议的方式或者是以明示的方式或者是以非明示的方式等等,实质性形成了一个什么呢,形成了一个关于价格联盟的、限制生产的、产量的、分割市场的等等。也就是说,限制竞争和排除竞争的这样一种共同的故意共同的这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除了我们前面刚讲到的,在我国,《反垄断法》制度还没有深入人心之前,有一些行业协、有一些企业,竟然把他拿到桌面上来,公然的在一起发布通告,公然的形成一种协议,这是一种在《反垄断法》出台之前我国的可以讲是一种特有现象,等《反垄断法》出台之后这种现象当然就不存在了。那么就这样,外国的这种市场来看,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不是说垄断协议不可能发生,而是公开自己的垄断协议或者说公开自己垄断协议要达到限制竞争的这种目的是绝对不可能公开的,因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是一种秘密的行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往往都是通过市场的变化,比如说市场价格毫无理由的,毫无原因的没有特定的原因政策原因,也并非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原因突然上涨,或者是产品的流向突然发生了分割和变化。这种情况呢,反垄断执法机构发现以后,怀疑这里是不是存在有卡特尔有垄断协议的存在,因此要进行调查。那么如果要调查,涉及到哪些协议的成员,协议的成员是不是形成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在哪里,这个协议里规定了什么东西,规定的东西是不是恰恰是反垄断执法机构所要证明的东西,这个调查取证求证的过程是很困难的。
我讲的只是在《反垄断法》执法的一般情况下,而不是《反垄断法》执法,我们的法律颁布之前我国出现的像平板玻璃、农用拖拉机、方便面等等某些生产厂家、某些商厦共同协商一个协议价格,并且还要开一个什么发布会,这种状态。那么在《反垄断法》实施情况下的正常状态是,垄断协议是秘密的、是秘密进行的,他的效果是一定要发生的,如果不发生那么就不存在要对这种垄断协议他的危害性进行调查的必要,但是这种调查发现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在各国,特别在美国的《反垄断法》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这就是关于垄断协议的成员他进行举报和自首行为,予以宽恕,也就是在这些国家的法律实施过程中,当一些企业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反垄断的一个垄断协议,形成了一个卡特尔。其中有一家或者一家以上的企业认为他的行为构成了违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如果他主动的向反垄断制法机构举报这个垄断协议的存在,那么这个行为就构成了,垄断协议成员他的自首行为。而依照规则,这样的成员在最后,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追究这个违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法卡特尔的相关成员责任的时候,他是受到宽恕的。这是一项《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禁止垄断协议,并且对与垄断协议成员进行有效行政处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在国际上是通用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们国家《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借鉴和引进了这样一个规定,设定了关于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他和其他的人他们达成的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且提供重要证据的,对这样的垄断协议的成员,反垄断执法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这个制度的规定也是使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制或者是惩处各种各样的卡特尔,有了一种有效的机制。
(七)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建设法治政府,不得实施垄断行为
我们说《反垄断法》它本质上的垄断是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行政机关并不是经营者也不从事经营活动,因此不存在所谓行政垄断的问题。所以人们一般讲的行政垄断问题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某些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突出的是实行地区封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已经专门的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明令禁止。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垄断法》对滥用行政权利排除限制竞争,专门设了一章,也就是明确在第八条里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功能的这些职能的组织不能滥用权利,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期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并且具体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组织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已设定趋势性的资质要求、评审的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这些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采取以本地的经营者不平等的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的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强制经营者从事《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行为,以及制定了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这些规定,这都是法律所禁止的所谓行政垄断行为。
我们说2004年国务院专门发布了推进依法行政的纲要,这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确定我国政府在十年之内要实现建设法制政策这样一个目标,并且规定依法行政是政府进行运作的最高原则和基本方式。因此地方政府和政府的部门,应该按照推行依法行政纲要这个要求,围绕着中央和国务院建设法治政府这个共同目标,共同努力。对于《反垄断法》所规定的这些滥用行政权力所实施的这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一方面他在法律上在政治上来讲他是和国务院和中央都不能够保持一致的;在经济上来说是基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一些小小的利益,妨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形成的。尽管这些行为的实施往往跟地方部门的一些利益,包括地方可能GDP的一些发展等等的一些方面是有一定的联系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当然也跟财政分道吃饭的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些都应该让位于建立法治政府这样一个共同目标,都应该让位于地方政府也要和部门,也要成为增收国家法律、实施国家法律的典范,而不是违法者,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出发,避免实施行政垄断行为。
对于地方政府和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这种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利,实施了《反垄断法》所规定的行为的,法律也规定了法律责任,这就是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的直接责任人员要依法给予处分。在这个方面法律还设定由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履行这样一项职责,就是向实施所谓行政垄断行为的上级主管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于是《反垄断法》第五十一条所规定的法律责任落到实处,这是符合我们当前的行政管理机制和我们的国情。
(八)对经营者不服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决定的法律救济制度
《反垄断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据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做出的决定不服,可以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做出的全款规定以外的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因此一方面国家要设立法律制度,要通过设立法律制度和设立执法机构,要对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处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但另外一方面,必须维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即便在公民和法人依法受到法律追究的时候,要给予他必要的民主权利,并且将这些民主权利以法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提供切实的、可靠的保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就是我国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的在受到国家行政机关对违法活动依法追究的时候所拥有的、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救济制度,它包括行政复议也包括行政诉讼。
所谓形政复议是,当经营者、当公民或者法人,当然在《反垄断法》里我们这里所指的只是经营者,也就是企业,当企业受到反垄断执法机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执法机关,受到他的调查行政处分的时候,当事人不服,可以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上级机构讨一个说法,由上级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所作出的具体性的行为,它的合法性合理性依法进行审查,我们讲这是行政复议的救济制度。当事人在行政复议之后或者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限经过行政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依法作出法律的裁决,我们知道这叫行政诉讼。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那么,我们讲的第八点对经营者不服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法律救济制度,也正是涉及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经营者必须先申请复议,不服然后再去法院诉讼,提起行政诉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经营者可以不经行政复议,而根据自己的选择直接到法院去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反垄断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涉及到经营者集中的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也就是说对于不利于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条件,这是一种情况。就是说对不利集中的、不利禁止的经营者集中。但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结果他做了一个决定,有个具体行政行为,他附加了要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具体的说就是对这种经营者集中它增加了一些限制性条件,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将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这是第二十九条。第二十八条是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做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这是第二十八条的主要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他们两条的内容就是当经营者申请集中的审查,而反垄断执法机构他做出了一个禁止集中的决定,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尽管反垄断执法机构没有禁止经营者集中,但是他对于经营着的集中增加了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对你的集中增加了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对于这两种情况下,反垄断执法机构所做出的行政决定、法律规定要先申请复议,然后当事人不服才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这主要是考虑到这项工作的技术性要求问题。
除此之外,反垄断执法机构所作出的关于对当事人各种各样的垄断协议的处罚,以及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处罚,当事人如果不服,当事人可以有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他可以按照行政复议制度的规定,先申请上级行政机关复议,如果复议决定做出之后当事人仍然不满意,再在行政诉讼的期间向人民法院起诉,他可以做这种选择。还可以一开始就不在申请行政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提起行政诉讼,他可以有这样两种选择。那么也就是说,除了《反垄断法》二十八条二十九条涉及到的关于兼并控制,就是经营者集中这里的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止集中,一种是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必须要有复议为前置,就是说必须先复议后诉讼,那么其他的关于当事人受到行政处罚的这些决定,当事人不服的都可以选择先复议再诉讼,或者说直接诉讼而抛弃复议。
(九)对受垄断行为损害的经营者的民事赔偿
《反垄断法》第五十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条的规定表明,由于某些企业实施了垄断行为,如果他同时还造成了其他竞争者他们的损害的,那么依照法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律的规定,受害人有权向法院起诉,要求做民事赔偿,这是一项《反垄断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但是这项制度的实施我们看到的还比较原则,因为他涉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垄断行为根据本法的规定,是由行政机关主管,并且由行政机关调查并且进行处罚的,那么对于这个垄断行为的规制,消除后果,首先是通过行政行为来解决的。如果还有民事责任问题,那么这个民事责任法律没有规定是由行政机关来负责的,按照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体制也不应该有行政机关来负责,需要由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解决民事赔偿问题。这就有一个衔接问题,怎么衔接呢?是当事人不服提起了行政诉讼,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合并在审理民事责任问题的,因为当事人是对行政处罚不服,他提起了行政诉讼。但是因为还有民事问题,行政诉讼和民事问题可以合并,如果同时受害人也提出了民事诉讼问题,那么他是合并进行的,还是说单独进行?
根据现在法律的情况来看,似乎应该单独来进行,也就是说,当当事人受到行政处罚,他的限制竞争行为的效果消除以后,他的行为本身成立,这已被法院做了判决。受损害的当事人在得知了这个判决之后,依法再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举证证明自己受到了多大损害,要求予以赔偿。如果不是这样,一开始是受损害的当事人认为当事人实施了一个垄断行为,他要求进行民事赔偿,那么这个民事赔偿他直接到法院去起诉,法院能否为这个垄断行为提前与反垄断的行政执法机构而介入,就进入审查,这个法律并没有做答复。我觉得按照我们现在的制度的规定,应该是先解决关于行政责任问题,由行政机关来解决当事人是否存在一个违反《反垄断法》的垄断行为,这个问题解决之后、确认之后如果有民事赔偿,那么再由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予以赔偿。此外,关于当事人如何取得赔偿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恐怕还要有待于最高人民法院的进一步做出司法解释。
三、案例
最后我们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两个案例,通过国外的一些案例,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看待我们进一步的认识我国的《反垄断法》的原理和内容以及对《反垄断法》这项制度他的重要作用和今后的实施有一点展望或者是启发。
在这里,由于外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反垄断执法方面已经处理了大量的案件,积累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经验,我们选择一个比较复杂的,但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在座的很多学员过去都可能听到的多少知道一些的,美国微软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受到《反垄断法》调查处分的这样一个案件。
我们知道美国的微软公司可以说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公司,比尔盖茨一个大学没有读完的这样一个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年轻后生,跟他的合作伙伴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从一个草根公司生长成全球的巨无霸,他的创新能力受到世界的关注,那么计算机的和信息产业对人类的生活的巨大影响更加凸现了微软公司的影响和地位,但是微软公司成为巨无霸的过程中,也伴随了一系列的重大诉讼,这些重大诉讼有很多是跟反垄断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以这个微软公司的反垄断案件做一点点评。
简单介绍一下案情,1998年的5月18号美国的司法部向哥伦比亚,大家知道美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两家,一家是美国的司法部,一家是美国的联邦外援会,根据美国三部《反垄断法》,也就是《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的规定,美国司法部主要负责什么呢,主要负责关于卡特尔的和部分的协议限制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类似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这个案件,主要是卡特尔的案件。联邦外援会主要负责兼并的案件,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98年的5月18日,美国的司法部想哥伦比亚地区的法院对微软提起了反托拉斯的诉讼,当天美国二十个州的司法部门也针对微软提起了独立的诉讼,理由是微软公司在违反联邦的《谢尔曼法》,《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以参议院谢尔曼为名的第一部《反垄断法》,这个微软公司在违反联邦《谢尔曼法》的同时也违反了该州法律中的反托拉斯的规定,反垄断的规定。起诉以后案件由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合并审理,在这个案件中美国司法部对联邦对微软公司的指控主要包括,微软公司在windows95和windows98的销售过程中,捆绑了IE的浏览器软件,限制了电脑制造商修改和自定义电脑的启动顺序和电脑的屏幕,以及以互联网服务商和内容服务商签订排他性的协议等等,因此违反了《谢尔曼法》的第一条和第二条以及相应的州法律。
那么谢尔曼法的第一条第二条是什么,我们在这简单的念一下他的中文。《谢尔曼法》的第一条是,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者以其他的形式联合共谋用来限制洲际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商业是非法的,任何人签订上述的契约或者从事上诉联合或共谋是严重犯罪,如果参与人是公司将处以不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将处以十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三年以下监禁,或请法院酌情并以两种处罚。《谢尔曼法》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垄断或者提出垄断或以他人联合共谋垄断洲际间或者与外国间的商业或者贸易是犯罪,如果参与人是公司将处以不超过一百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将处以十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三年以下监禁,也可以请法院酌情并以两种处罚。
这是《谢尔曼法》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也就是美国的司法部向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对微软公司提起的诉讼里面认为他违反了《谢尔曼法》的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主要的这个违法事实就是,既有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签订垄断协议的问题,另外还有滥用自己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1999年12月5日哥伦比亚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地区的法院,这是个法官大家知道叫杰克逊,非常有名的一个法官,因为他审理这个案件也变得非常有名,他对司法部提出的对微软公司提出的412项事实,这412项事实最终归结起来就是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做个认定,2000年4月3日杰克逊法官做出了法律的结论,认为微软公司违反了《谢尔曼法》的第一条第二条以及相应的州法律,因此地区法官地区法院判定首先微软公司通过迫使原始设备制造商,因为大家知道微软公司一个什么呢,是一个软件公司。因为他既有上家,另外他在整个销售的过程中也有下家,他的原始设备的制造商也就是他的上家了,预装IE浏览器,让他的上家预装他自己的IE型号的浏览器,从而限制了其他互联网的浏览器厂商的销售途径,同时提供优惠的价格诱使网络接络服务商也推销微软公司自己的浏览器,从而排挤了竞争对手的产品,限制其他软件开发商使用微软平台应用软件,这些行为并非处于合理的商业考虑,他的目的和行为以及效果是限制竞争的,构成了《谢尔曼法》第二条所禁止的垄断行为。
其次,微软1995年的6月向一个叫奈斯开普的公司提出让他放弃因特网浏览器的技术市场,为什么呢,要使用他的浏览器的技术,明显的具有垄断浏览器软件市场的企图。此外微软公司以销售商在出售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捆绑销售IE浏览器,因为windows操作系统是他独创的他独有的,但是浏览器在美国有四家企业有生产浏览器,他在销售他自己的操作系统的时候把微软的IE的浏览器捆绑在一起,这就限制了其他浏览器的生产厂家跟他的公平竞争,因此违反了《谢尔曼法》的第一条关于禁止联合限制贸易行为的规定。
这理由是什么,因为操作系统与浏览器属于两种分离的产品,在市场上两个产品存在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然而微软公司是唯一的一家要求别人在买操作系统的时候同时购买浏览器,他在唯一的一家要求分销商购买他的操作系统的时候同时必须购买他的浏览器,如果你不买我的浏览器我不卖给你操作系统,那么这就构成了搭售、捆绑行为,法院认为这个捆绑行为,并没有技术和商业上的必要,他的目的仅仅在于扼杀竞争,结果导致了其他的网景公司他们的浏览器的销售份额下降。
因此在以上这个地区法院的事实和法律认定的基础上,2000年的6月7日杰克逊法官对案件做了一个最终的判决。这个判决非常有名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也当然也是下级法院的判决了,地区法院的判决,他除了确认了微软公司违反了《谢尔曼法》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因此他做了一些禁止性的措施之外,他还做了一个判决,这个判决要求将微软公司进行结构性的拆分,把微软公司一分为二,怎么分?就是根据微软公司的产品的类别,分割为两家独立的公司,一家经营windows的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Microsoft office这个运用软件包括IE浏览器的软件和网络的业务,这就是把操作系统和其他浏览器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和应用软件全部分开。这个判决引起了微软公司的极大不满,在美国的业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2000年的6月13日也就是在地区法院作出判决以后,微软公司向美国的哥伦比亚地区的上诉法院,向二审法院提交了上诉状。那么2001年6月28日,美国的哥伦比亚地区的巡回上诉法院,七名法官在进行审理以后一致做出了一个判决。这个判决就是对原审的这个法院,就是刚才杰克逊所作出的判决部分维持部分撤销了。那么其中地区法院关于微软公司限制竞争手段维持他的操作系统的市场垄断的判决被肯定维持了,那么关于地区法院认定微软公司非法的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从而违反了《谢尔曼法》这个认定被撤销了,这种企图认为不能够成立就撤销了。最后就是关于拆分,把微软公司一分为二的这个救济措施被完全撤销了,被二审法院经过均衡以后撤消了。
哥伦比亚上诉法院在审理由司法部和微软公司所产生的这个行政争议,也就是说司法部认为微软公司严重的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微软公司做了很多的辩护,提出用知识产权我是合法的,有些尽管有这种垄断的这种限制竞争的效果,但是他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他的利是大于弊的等等,这个争执的时候,那么哥伦比亚上诉法院是怎么认识的,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对大家认识《反垄断法》的操作有启发和帮助的。
首先,法院认为需要明确判断垄断行为是否违反《反托拉斯法》他有四个步骤,第一,就是要认定垄断行为必须具有反竞争的效果,也就是说他必须损害竞争的过程从而伤害到消费者。第二,原告必须证明垄断者的行为损害了竞争,而不仅仅是竞争者。第三,实施垄断者可以为他的行为提出有利于竞争的理由。但是如果原告也就是司法部了,如果无法反驳这种理由,那么垄断者就有可能免除责任。第四,要求原告说明行为对竞争者的损害超出了对竞争者的益处。这就是由谁来做出由司法部来做出,说明微软公司的行为对竞争的损害超过了对竞争的益处,同时美国的上诉法院还强调在权衡一个行为对竞争到底产生更多的是促进还是限制作用的时候,有关意图的证据对理解垄断行为的效果有关,审判的法院应该将重点放在排他行为的效果上,而不是放在他背后的意图上。不是看他的行为产生的意图怎么样,而看他的行为最后产生的效果是不是限制竞争的。
基于这些考虑,最后上诉法院做了部分撤销、部分维持、部分发挥更审的判决,最后这个案件是这样结了。根据上诉法院的判令,哥伦比亚法院重新制定了法官对微软案件进行审理,并且要求当事人双方进行了和解谈判。经过几番较量,美国司法部和州司法部分别与微软公司达成了和解协议。哥伦比亚上诉法院经过对协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审查之后,于2002年11月12日在最终判决中同意了和解协议。当然这里和解协议不是指我们一般的你好我好这样的协议,而是基于这个事实和对法律的认定的一
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些基本的依据之后,微软公司表示愿意承担巨额的罚款,并且纠正自己的由司法部提出并且经法院认定的部分的垄断行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和解协议。截至这个时候也就是2002年的12月22号举世瞩目的微软案件在美国告一段落。但是这个案件在美国告一段落以后,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也就是在美国终止这个案件之前审结这个案件之前,在2000年也展开了对微软违反欧共体的竞争法的调查,于2004年3月24日委员会做出了微软公司违法的裁决,同时处于四点九七亿欧元的罚款,这也是欧盟委员会在此类处罚中最高的记录,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时间到了就跟大家介绍到这,谢谢大家。
第四篇:《行政诉讼法》实施对依法行政有什么影响
《行政诉讼法》实施对依法行政有什么影响
日前,在新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之际,贾启华主任应约接受了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的采访,就新《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以及对大陆未来依法行政的影响发表独立见解。
《南华早报》(英文名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是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发行量为11万份左右,读者以政界、商界的高层人士为主,南华早报在1903年创刊,内容覆盖中港两地以至全亚洲,其报道具权威性,且独立中肯,在业内享负盛名。过去百年来,南华早报一直是香港、内地以至亚洲最具公信力的报章。凯诺律师所由于近几年在征地拆迁和行政诉讼领域的出色表现,先后获得2012年优秀律师所、2014年公益服务先进律师所、2014年“影响中国”十佳律师所和2012-2014北京优秀律师所五十强等荣誉称号,凯诺已然成为了目前国内专业征地拆迁和行政诉讼维权团队的领军品牌,贾启华主任作为凯诺拆迁律师团的首席律师,也以潜心研究办理征地拆迁行政诉讼业务十六年的突出业绩而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百强大律师称号。
针对《行政诉讼法》的修订,贾启华主任如数家珍的向媒体介绍了修法的几个亮点,比如立案改革、起诉期限延长、“红头”文件审查、行政负责人出庭以及复议机关做被告等等,在肯定了立法进步和对未来依法行政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贾主任又表达了谨慎的乐观,贾启华认为,虽然立案门槛降低,由审查立案制改为登记立案制,但实体法律审理的公正性还有待观察,同时,贾主任还对最高院继续加大跨区行政法院的改革寄予了期望,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行政诉讼的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
第五篇: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影响
掌握的重点内容:
1.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战略的制定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决策者在对本企业现状、各种资源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从精神层面讲,企业发展战略体现了企业决策层的文化愿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通过实施战略管理来实现使命和达成愿景。企业战略是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具有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指导企业形成有效的战略并成为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的驱动力。
2.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企业文化应该为企业战略服务,即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和引领,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企业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除了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外,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这种决策层的文化愿景逐步转化为管理层的文化愿景、全体员工的文化愿景,从而达到企业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这是企业发展战略能否圆满实现的一项重要保证。
3.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互适应和协调
企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不能达到100%的完美,但是我们可以强调持续改进。企业文化提倡增强执行力,提倡在积极行动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正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所必需的。企业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一旦形成便很难变革,因此它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另外,企业战略也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适应、相协调。如果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制定了新战略,但原有文化的变革速度却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作出反应时,那么原有的企业文化就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碍力量。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协调和更替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其他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把9―――12章领会得很透彻,分析的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