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2014-7-11编辑李雪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本质,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第二篇: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新华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要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作表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紧紧围绕党中央对新华社的定位和要求,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深刻把握使命任务,激发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总书记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15个字,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人民期待、回答时代课题,体现全面推进、突出战略重点,系统完整阐释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承担的使命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定位和要求,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工作指针和科学行动指南。完成好这个使命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政治前提,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成好这个使命任务,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是思想基础,要扎根中华大地汲取思想养分,增强信心和底气,坚持用中国理论来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立场来观察国际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完成好这个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关键所在,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党性原则和政治家办社方针贯彻到新闻报道全过程、各环节。完成好这个使命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中心环节,要锻造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辐射力,营造万众一心、顽强奋斗的舆论氛围,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新时代我们履行职责使命,就要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己任,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把亿万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核心的事就要当核心的事办、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办,充分发挥新华社权威优势,完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发挥“第一工作室”作用,做优做强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等重点品牌,进一步打造“学习进行时”等重点栏目,持续推出一流水准的精品力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组织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等主题宣传,充分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展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亮点新进展,生动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加强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坚持主动引导、及时引导、深度引导、有效引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充分发挥解疑释惑、疏解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作用。要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开展舆论斗争,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举旗定向、发声定调,对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言论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创新传播手段话语方式,打造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宣传思想工作引领社会风气、开启时代先声,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感召力和影响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世界媒体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新闻样态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未知远大于已知,创新的步伐稍慢半拍,就有可能落伍掉队。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主动适应变革,大力推动变革,积极引领变革,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要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新华社特点的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和完善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业务模式,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管理服务共享融通,早日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要聚焦新华社主体业务,着力构建面向不同用户、满足多样需求的全媒体供稿体系,提升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短视频、微动漫、动新闻、数据图表等微传播、轻量化产品。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前沿技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应用,以国内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为基础,积极推进智能化编辑部建设,制作更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视化产品,大幅提升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效率。要向移动端倾斜,进一步办好短视频专线、新媒体专线等供稿线路,做优做强新媒体主平台、主账号,加快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迭代更新,扩大“现场云”媒体资源聚合平台影响力,提升法人微博账号、法人微信公众号用户活跃度,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立体化传播矩阵,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着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加响亮传播中国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视野和宏阔格局运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我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得历史性提升,已经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认同感、期待值与日俱增。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新华社是党的外宣事业主力军,要抓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构建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要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话语创新的重中之重,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组织专门团队加强研究,有针对性地作出新概括、新表达,向国际社会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要加强对外传播议题设置,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涉华舆论热点、重大国际问题等,精心策划选题,主动发出声音,更好地阐释中国立场、传播中国理念、展现中国担当,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要提升对外供稿线路竞争力影响力,提高对外报道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完善以英文供稿线路为龙头、各语种供稿线路协同发力的对外发稿架构,形成覆盖全球的新闻发布网络和特色突出的区域化供稿格局。要坚持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按照“一国一策”要求,针对不同国家特点探索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新闻供稿和用户发展方式,推动新闻信息产品在海外更大范围落地,不断扩大新华社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一流新闻工作队伍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总书记还就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政治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水平,真正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打造能够担当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重任的一流人才队伍。要增强脚力,在提高采访力、行动力上下功夫,推动编辑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摸爬滚打,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中。要增强眼力,在提高观察力、发现力上下功夫,善于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抓住关键点和要害处,挖掘新闻价值和典型事例,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炼就新闻报道的“火眼金睛”。要增强脑力,在提高判断力、辨别力上下功夫,特别要增强政治判断和政治辨别力,增强政治敏感性,大事小情都要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判断形势、组织报道、审核把关,把握好新闻报道时度效,切实做到着眼大局、服务大局、有益大局。要增强笔力,在提高表现力、传播力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写作方式、新闻样式和传播形式,多一些鲜活人物、生动故事、群众语言,少一些抽象概念、呆板说教、空洞口号,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报道让群众爱听爱看。要通过加强“四力”建设,推动编辑记者在社会生活的大熔炉里受锤炼、见世面、长本领,在火热实践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篇:当下媒体的公信力
当下媒体的公信力
李方舟1B083331
所谓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能力。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这只是一个大的、宽泛的定义,在生活中如何去体现,在人民中如何去实现,在政府面前如何去表现,都是我们对于媒体的一个最客观、最真实的评价。
说到媒体的公信力,以政府为突破口的话,制度和人民是公信力的根本保障,制度执行力是公信力的现实体现,人民的需求是物质体现。“十二五”时期,尤其应把媒体公信力构筑在法制和人制的基础上,把依法行政和一切从人民出发作为政府和媒体公信力的生命线,把依法办事和以人为本作为公信力的生长点,用法治的力量和人民的呼声守护公信力成长。提振媒体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公信力建设,只有扭住制度问题不放松,着重从制度层面寻找出路,才能获得立足的根基、持续的动力。
媒体的公信力,是一种社会认同和信任,从现象上看,常常表现为大事小情之间的人际诚信,而从实质上看,则是社会运行和治理过程中,人民与人民达成的契约,社会对制度的信仰。因而,提振公信力,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道德形象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媒体的职业基础是否扎实、媒体说出来的分量是否有效。
媒体是公信力的根本保障。一个好的媒体,可以为民解忧、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提供落实载体;一个好的媒体,可以为凝聚共识合力、促进和谐稳定的治理目标铺就现实道路;一个好的媒体,可以为开放透明、加强监督的权利诉求开辟参与渠道。好的媒体,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期待,自然能得到普遍的信任与支持。
在现代社会,利益格局更趋多元,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公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诉求更加强烈,媒体面临的公共问题日益繁杂,更容易遭遇信任挑战。近年来的一些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也不时暴露了制度问题造成的公信力软肋。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建设唯有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内在发展规律,更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调整、完善、创新,才能实现政府公信力的保值增值。近年来,政府不断废止收容遣送条例,颁布新拆迁条例,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同票同权,出台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立足实际情况,顺应党心民意,在破解问题和矛盾中,不也正是为了了解于民、解决于民吗?这样才能不断创造着增强媒体公信力的契机。
从现实情况看,媒体的完善固然重要,一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正是由于媒体观察不得力、监督不严格、落实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民存在权大于法、滥用权力等问题,这不仅在无形中架空了制度,也对媒体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树立公信靠媒体,媒体公信看人民。公信力需要人民来塑造和强化,媒体健全,才能有效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增强人们相互交往与合作的信任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能不能始终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使用权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十二五”时期的媒体公信力建设,尤其应把公信力构筑在媒体基础上,把以人为本作为媒体公信力的生命线,把客观真实作为公信力的生长点,用媒体的力量守护公信力成长。
第四篇:加强规范执法 增强执法公信力
加强规范执法 树立执法公信力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现代资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涉警事件被媒体曝光。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躲猫猫”“洗澡死”“喝开水死”等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折射出我国执法机关仍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放纵牢头狱霸等不公平、不文明执法行为。执法人员在执法环节和执法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媒体面前被无限放大,执法机关的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执法公信力迫在眉睫。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前提。要培养民警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规范执法的内在力量,要把道德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范畴,结合队伍管理和执法实际,从点滴抓起,逐步形成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平和、理性、文明、规范、公正执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转变错误执法观念。要让执法人员认识到,在打击违法犯罪时,必须始终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保护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被打击对象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发生执法不公、执法扰民、执法犯法、设置法外障碍等现象。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老百姓最担忧、难办、期盼的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做在实处,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提高执法质量。
三要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落实执法责任,是减少随意、无序执法,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一个重要执法保障。要按照职责分工,合理划分执法人员执法权限,逐步建立起逐级负责的执法责任制。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执法部门和岗位,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明确执法工作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执法责任,对工作中出现的执法过错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过失。
四要规范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是改进执法工作的关键。要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有效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要认真总结执法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执法过错举报制度、执法回告公示制度,切实按照规定公开执法依据、制度和程序,做到公开裁决、公开调解。
五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大警务公开力度,真正赋予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知情权”,方便社会各界监督;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法制、纪检、督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从严查处;加大外部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加快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网上办案系统,实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和网上考评,实现对民警执法办案全程监督,确保案件办理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规范执法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公安的神圣职责,不容许肆意践踏。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执法部门的努力,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监督和参与。
第五篇:主流媒体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助力乡村扶贫
主流媒体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助力乡村扶贫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黄可 发布时间:2020-12-16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在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乡村扶贫工作具有不均衡性、多样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本文认为,主流媒体在乡村扶贫中担负着权威信息的发布者、扶贫政策的宣讲者、扶贫实施的动员者和扶贫效果的助推者等重要角色。对此,主流媒体应进一步践行“四力”,在与乡村扶贫相关工作中把握正确导向,以融合传播为核心,坚持长期宣传与重点报道相结合、线上线下活动拓展相结合,释放出融合传播的强大能量,助力乡村扶贫。
关键词:主流媒体,乡村扶贫,融合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脱贫进度符合预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的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在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一、乡村扶贫工作的特点与要求 乡村扶贫工作具有不均衡性、多样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广阔的乡村地区仍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存在,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历史、地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群体构成、贫困程度以及脱贫意识和脱贫技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造成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扶贫模式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乡村扶贫工作应做到以贫困户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找到致贫原因并加以解决,这既是当前我国乡村扶贫的挑战,也是提升扶贫效率及效益的机遇。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如扶贫效益的公平问题、返贫问题等,特别是当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得以改善,扶贫对象对帮扶工作的新期待、新需求将使扶贫工作呈现因时而变的动态化特征。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但并不代表着扶贫工作的完结,农村人口长期“靠天吃饭”的传统营收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脱贫人口很可能因灾、因病等再次返贫,巩固脱贫成果、破解相对贫困的远期目标决定了扶贫工作需要长期不懈地开展。
二、主流媒体在乡村扶贫中的角色 打赢脱贫攻坚战,媒体发挥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乡村扶贫工作具有显著的多主体特征,扶贫工作的目标是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不单单取决于贫困人口本身,更有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其中,多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对于高效协作有重要意义,也契合了当前扶贫工作不均衡性、多样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特点的现实要求。因此,主流媒体应深入宣传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报道国家扶贫攻坚的各项举措,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在乡村扶贫工作当中切实担负起四方面重要角色。
(一)权威信息的发布者 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行为主体之一,不仅是扶贫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多重角色决定了各级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衙门难进,官老爷难见”的观念造成了某些地方政府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心理和空间隔阂,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阻碍了扶贫政策的传达、扶贫工作的开展,长此以往影响到扶贫政策的效力和效益。
长期以来,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农村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普通群众也更容易、更经常接触到大众媒体,因此,利用好媒体平台,特别是主流的媒体平台,开展扶贫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让更贴近群众的媒体为政府代言,有助于群众更多了解党的好政策,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习惯。实践中,不少媒体依托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终端平台,及时发布图文、视频新闻资讯,更加准确、真实、全面地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基层,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
(二)扶贫政策的宣讲者 乡村扶贫工作涉及农业、市场、基建、金融、医疗、教育、环保等多层面,相关扶贫政策不仅内容繁多,且使用正式公文的形式刊发,普通群众往往较难准确理解和把握好政策精神和内容,使得扶贫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作为贴近农村广大群众的主流媒体,运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创新报道手段,充分发挥覆盖面广、信息传播效率高的优势,积极利用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形式开展通俗易懂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宣讲脱贫前后对比变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从而为推动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加快乡村振兴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积极舆论氛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积极利用媒体开展搬迁政策的宣传,做好群众工作,“依托新疆卫视、《新疆日报》、天山网络等各大主流媒体,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扩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知晓面,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让搬迁贫困群众知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和关爱。切实增强搬迁人口主动自觉参与搬迁的积极性,夯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群众基础”。
(三)扶贫实施的动员者 贫困群众不仅是乡村扶贫工作的目标对象,也是扶贫工作的参与主体,只有贫困群众从心理上接受扶贫政策,并从行动上加以落实,才能真正达成扶贫效果,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任。因此,贫困群众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热情成为扶贫政策是否能够推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主流媒体在贫困群众中相对普及率高,可以借助形式新颖、手段丰富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将扶贫动员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广电节目或影视作品当中,宣传脱贫攻坚模范、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合理引导群众预期、激发内心动力,引导群众团结奋进、勤劳致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进而推进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陆续走进全国 2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脱贫村,挖掘鲜活脱贫故事,直击村容村貌巨变,展现村民突破生存发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历程。2020 年 8 月,由中宣部指导、总台出品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枫叶红了》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剧真实再现了内蒙古草原儿女投身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据报道,电视剧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开启追剧模式”,“《枫叶红了》开播周每集平均到达率 2.156%,收视
率 1.179%,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四”①。观众的口碑肯定、收视的积极表现,都展示出主流媒体借助影视剧作品鼓舞群众的良好效果。
(四)扶贫效果的助推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和贫困群众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让更多的人和组织了解贫困地区现状和所需,才能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发挥各自优势支持贫困群众实现早日脱贫,特别是贫困乡村,一般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因此缺乏有效的渠道获取社会力量的扶贫支持。主流媒体在公信力、覆盖面、影响力上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多种节目或广告的形式将贫困乡村的情况介绍给全社会,通过信息传播吸引社会资源,为乡村扶贫的招商引资、专项支援牵线搭桥,同时也可以将贫困乡村特有的旅游资源、农产品等介绍给普通受众,帮助贫困乡村打开市场,促进乡村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活动的开展。
总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自 2016 年开始实施,通过免费或优惠的销售政策,将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广告在总台各平台推广,取得显著成效。5 年来共帮扶 22 个省市,覆盖 332 个贫困县,推广 128 种农副产品,累计投入屏幕时间 99957 分钟,资源刊例总价值达 64.06 亿元,有力带动 150 个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受益贫困户 155 万户、540 万余人。② 这既是扶贫模式的创新探索,又是媒体挖掘自身价值、推动公益广告深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学习强国”客户端 2019 年 9 月连续刊发河南孟津县平乐村农民画师放下锄头、拿起画笔走上致富路的故事,迅速引发全国书画爱好者的兴趣,来自全国的订购电话激增。至 2019 年 11 月 5 日,农民画师陈继霞的牡丹画线上线下销售 100 多幅,销售额达 6 万多元;农民画师潘小妙、吕丹霞分别接到内蒙古、广东等地的 100 多个电话,售出 150 余幅画作。“学习强国”运用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了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扶贫的策略与建议 2020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③
脱贫攻坚倒计时,主流媒体应进一步践行“四力”,注意把握好政策导向、受众需求和市场动态,尊重新闻规律,提升传播效果,履行好职责使命。
(一)把握正确导向 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突出鼓舞干劲、坚定信心主基调,多反映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多展示干部群众的新风貌,用宣传贯彻中央精神的“深度”校准好脱贫攻坚的“精度”,用反映扶贫一线所愿所盼的“人心”凝聚起真抓实干的“决心”,将八方支援的“合力”转化为万众一心的“动力”。
乡村扶贫工作的目标是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生活,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大力保障,更重要的是贫困群众自身意识的转变及实践的努力。但现实中,贫困群众中思想观念保守、畏惧创新和改变的人不在少数,政策推进往往会遇到不小的阻碍,扶贫工作的突破不仅需要扶贫干部的耐心解释和动员,也需要大众媒体对脱贫成功案例的宣传,塑造宣传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借助多种内容形式让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营造扶贫成效的光辉图景,可以鼓舞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二)以融合传播为核心 当前,互联网作为“最大变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他指出,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④。媒体融合是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持续发挥影响力的改革方向,也是乡村扶贫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以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快速渗入农村地区,并发挥着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脱贫攻坚报道中,媒体机构应发挥融合优势,创新传播手段,做到信息传播的多渠道覆盖、差异化传播,让精准扶贫的理念和信息更广泛地触达受众、更深层地触动用户,为受众提供全介质信息服务,带来全新的丰富体验,以大大提升传播的效果与效率。聚焦脱贫攻坚中涌现的生动事迹和先进典型,借助全媒体时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大量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以鲜活的故事呈现和新颖的报道形态助力乡村扶贫工作。
(三)长期宣传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乡村扶贫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即使完成了全面小康的建设重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处理好致贫返贫、相对贫困等问题。因此,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宣传活动也需要做到长期化、持续化,切忌出现“有热点就大张旗鼓、无要求就悄无声息”的做法。建议在主流媒体的报道或栏目中增加长期持续性的板块,以一定的周期为单位对扶贫工作进行反复宣传和动员,期间可以结合扶贫工作中的热点事件增设专题节目或活动,做到长期宣传与重点报道相结合,讲好脱贫故事,更好地记录时代、引领风尚,配合乡村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配合乡村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聚焦扶贫成就,挖掘扶贫典型,推广扶贫经验,做好深度报道,不断提升扶贫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传播力、影响力。
不少中央和地方媒体积极助力乡村扶贫,把做好脱贫攻坚舆论引导作为宣传报道工作的主题、主线,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让看到的成果和看不见的努力,真实、客观地呈现在广大受众眼前。总台《决不掉队》《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等节目,以明星的参与体验使更多观众关注贫困问题,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困惑,以最优组合做到扶志、扶智;东方卫视《极限挑战》则借电视综艺的影响力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在真实记录“三区三州”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基础上,打通全媒体传播渠道,对旅游扶贫相关信息进行及时且广泛的推广,从“活跃度”“传播力”“互动力”三个维度发挥电视节目的作用,切实带动“宝藏”大环线相关线路的旅游发展。⑤
(四)线上线下活动拓展相结合 主流媒体具有较强公信力、权威性,掌握了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平台,品牌好、内容佳、覆盖广是其优势,但这一典型的点对面平台也因缺少及时的反馈和良好的互动,传播效果往往会打折扣,特别是面对高度互动的新媒体平台的冲击,主流媒体的弊端更加突出。如何才能将主流媒体的信息扩散优势转化为受众的实际行动,除了坚持融合策略,借助新媒体平台获知受众反馈、积极开展互动之外,勇于从线上走到线下,深入乡村贫困群众的生活,也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之一。主流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构建起了较好的媒体品牌,并拥有一批口碑好、视听率高的栏目,应积极利用好这些知名栏目,将公
信力、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平台,利用好主流媒体的品牌。同时,主流媒体中知名主持人在群众当中也有较高的影响力,通过将优质主持人资源引入扶贫工作、宣传活动,积极发挥其“名人效应”,也将大大增加扶贫工作的效力。主流媒体利用其内容资源和品牌优势,既做扶贫开发工作的忠实记录者、守望者,又做脱贫攻坚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对于扶贫工作将会是大大的促进。
实践中,不少媒体发挥强大的组织统筹和品牌传播能力,通过优质的内容和权威的信息,既展示乡村贫困地区的文化风貌、风土人情,又通过联合电商,直接带动了数字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乡村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2020 年 4 月,总台启动了“谢谢你为湖北拼单”的大型公益行动。央视新闻频道依托其良好的公信力和强大的覆盖面,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率先为活动预热,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心理认同,同时,“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上线活动专题页,为受众变消费者打通渠道。总台新闻主播朱广权和“淘宝”主播李佳琦搭档带货,同步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为受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融合大戏。据统计,直播两小时累计吸引 1.2 亿受众,销售土特产 4000 余万元,主流媒体著名主持人与网红达人的跨界合作不仅带来触达率和点击量的双丰收,更将受众注意力转化为支援湖北的真金白银。这是一次由主流媒体发起的全方位融合传播的媒体实践典范,活动过程中主流媒体不断发挥影响力,持续吸引受众关注和参与,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为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扶贫提供了范本。
四、结语 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节点上,“扶贫”“助农”等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如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切实有效的宣传、动员和帮扶工作,需要多思考、多实践,注重创新表达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抓好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脱贫成效宣传的感染力、影响力,释放出融合传播的强大能量,切实担负起应有的重要角色,助力乡村扶贫。
注释:
①《这样的扶贫故事真接地气》,新浪网,2020 年 08 月 15 日,http://k.sina.com.cn/article_3919603060_e9a0657402000os8p.html?from=news&subch=onews.②《快快看过来!总台“广告精准扶贫”的带货攻略》,央视网,https://1118.cctv.com/2020/07/01/ARTIb8kGzDUEjR3HPfSwe7z6200701.shtml.③《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 年 3 月版。
④《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 年第 6 期。
⑤《电视文艺见证着脱贫攻坚的火热当下》,央广网,http://ent.cnr.cn/zx/20200729/t20200729_525184992.shtml.《中国广播》2020 年第 10 期